CN206156123U - 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结构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结构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56123U
CN206156123U CN201621200443.6U CN201621200443U CN206156123U CN 206156123 U CN206156123 U CN 206156123U CN 201621200443 U CN201621200443 U CN 201621200443U CN 206156123 U CN206156123 U CN 2061561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sealing
case
bol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004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亀井紀考
池宮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561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561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Packages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结构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该密封结构提高运输用集装箱(100)的密封性,从而能够充分地降低箱内的氧浓度。就运输用集装箱(100)而言,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通过螺栓(94)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密封垫(90)被夹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壳体(12)与集装箱主体(110)之间。此外,在壳体(12)与集装箱主体(110)之间以围绕螺栓(94)的轴部(94a)的方式设置有密封环(93)。如果拧紧螺栓(94),密封环(93)就产生变形,从而将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

Description

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结构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结构以及具有该密封结构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所述运输用集装箱包括集装箱主体和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进行海运等时广泛地使用了包括用以冷却集装箱箱内的制冷装置的运输用集装箱。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安装在运输用集装箱的集装箱主体上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在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例如装载了香蕉、鳄梨等植物。植物在收获后也进行吸入空气中的氧且吐出二氧化碳这样的呼吸。当植物进行了呼吸,植物中积蓄的养分和水分就会减少,植物的鲜度便下降。由此,运输用集装箱箱内的氧浓度优选保持在不会阻碍植物呼吸那样较低的程度。
在此,专利文献1中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包括:壳体以及供气装置,该供气装置设置在该壳体上并生成氮浓度比箱外空气高且氧浓度比箱外空气低的氮浓缩空气后将该氮浓缩空气供向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该集装箱用制冷装置通过利用供气装置将氮浓缩空气供向集装箱的箱内,使得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下降。而且,通过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并维持已下降的氧浓度,从而能够抑制植物鲜度下降。
此外,还提出了如下方案,即:虽然不将氮浓缩空气供向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但利用植物进行的呼吸来使氧浓度下降,在氧浓度下降了某一程度之后,维持已下降的氧浓度,从而抑制植物鲜度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07210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将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安装在运输用集装箱的集装箱主体上,例如使用了螺栓。具体而言,例如将形成在集装箱主体上的多个内螺纹部和与这些内螺纹部对应着形成在壳体上的螺栓孔以彼此位于同一个轴上的方式对齐。接着,通过将构成外螺纹部的多根螺栓插入该螺栓孔内后,使多根螺栓和与其相对应的内螺纹部螺合并拧紧,从而将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安装并固定在集装箱主体上。在此,迄今为止,例如平坦的密封垫夹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壳体与集装箱主体之间,以防止箱外空气进入箱内使箱内的温度上升。所述密封垫用于塞住壳体与集装箱主体之间的间隙,从而将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
本申请的申请人进行了如下实验,即:将包括所述供气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安装在集装箱主体上后,将供气装置生成的氮浓缩空气供向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使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的氧浓度下降。根据该实验结果得知:即使将氮浓缩空气供向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有时也不能使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的氧浓度充分地下降。也就是说,可知:通过现有结构即将平坦的密封垫夹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与集装箱主体之间的结构而获得的密封性,具有充分抑制因箱外空气进入箱内导致箱内温度上升的效果,但对抑制因箱外空气进入箱内导致箱内氧浓度上升的效果不充分。而且,本申请的申请人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根据该调查的结果得知:箱外空气通过用以将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固定在集装箱主体上的螺栓的周围的间隙进入运输用集装箱箱内,由于从上述间隙进来的箱外空气导致箱内的氧浓度无法充分地下降。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性,减少进入运输用集装箱箱内的箱外空气量,从而能够充分地降低集装箱箱内的氧浓度。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以一种密封结构作为对象,该密封结构在运输用集装箱上将该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所述运输用集装箱包括:集装箱主体,其收纳物品;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具有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和收纳该制冷剂回路的壳体。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集装箱主体上,对应着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多个螺栓孔各设置有一根所述螺栓。而且,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密封垫和密封部,在所述密封垫上形成有供所述螺栓的轴部插入的、数量与该螺栓相等的通孔,并且所述密封垫被夹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集装箱主体之间,所述密封部以围绕所述螺栓的轴部的方式设置,并在拧紧所述螺栓的状态下产生变形,从而将所述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所述密封部的数量与所述螺栓的数量相等。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经由包括密封垫和密封部的密封结构隔离开。密封垫被夹在壳体与集装箱主体之间,抑制箱外空气进入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用以将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固定在集装箱主体上的螺栓一根一根地被插入密封垫的各个通孔内。
在此,如果只用密封垫,就有可能在安装了螺栓的部分不能充分地减少从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外进入箱内的箱外空气量,由此不能充分地降低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气的氧浓度。
相对于此,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围绕螺栓轴部的密封部一个一个地与各螺栓对应着设置。密封部在拧紧螺栓的状态下产生变形而紧贴在壳体和集装箱主体上。因此,与只采用了普通的密封垫的情况相比,壳体与集装箱主体之间的间隙被更加紧密地密封起来。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密封部是形成为围绕所述螺栓的轴部的环状且具有挠性的密封环。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以围绕螺栓的轴部的方式布置的密封环在拧紧螺栓的状态下产生变形而分别紧贴在壳体和集装箱主体上。由此,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被可靠地隔离开。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密封环以嵌入所述密封垫的通孔内的方式布置,并且被夹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集装箱主体之间产生变形。
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密封环以围绕螺栓的轴部的状态嵌入密封垫的通孔内。如果将螺栓拧紧,密封环就被夹在壳体和集装箱主体之间产生变形,从而将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密封环形成为圆筒状且以嵌入所述壳体的所述螺栓孔内的方式布置,所述密封环的一端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集装箱主体侧的表面突出,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推压部,所述推压部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螺栓孔的、与所述集装箱主体相反侧的端部上,并且所述推压部朝该螺栓孔的内侧突出,所述密封环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推压部上。所述密封环在所述密封环的从所述壳体的表面突出的部分嵌入所述密封垫的通孔内的状态下,被夹在所述推压部和所述集装箱主体之间产生变形。
在上述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圆筒状密封环嵌入壳体的螺栓孔内。在拧紧螺栓之前,密封环的一端部从壳体的螺栓孔朝向集装箱主体侧突出。形成在壳体上的推压部与密封环的另一端抵接。如果将螺栓拧紧,密封环就被推压部推压而压到集装箱主体上。密封环的从螺栓孔突出的部分嵌入密封垫的通孔内。在此状态下,密封环被夹在推压部和集装箱主体之间产生变形,从而将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
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密封部是以围绕所述轴部的方式与所述密封垫形成为一体的突起部。
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与密封垫形成为一体的突起部构成密封部。该突起部以围绕螺栓轴部的方式布置,在拧紧螺栓的状态下产生变形,而分别紧贴在壳体和集装箱主体上。由此,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被可靠地隔离开。
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突起部沿着所述密封垫的所述通孔的周缘形成在该通孔的整周上,并且从所述密封垫的所述壳体侧的表面突出。
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中,突起部形成为沿着通孔周缘的环状,并围绕螺栓的轴部。
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密封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集装箱主体之间。
在上述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密封部在壳体与集装箱主体之间产生变形,由此,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被可靠地隔离开。
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以集装箱用制冷装置为对象,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包括:上述第一至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任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以及收纳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壳体。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通过螺栓固定在收纳物品的集装箱主体上,对应着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多个螺栓孔各设置有一根所述螺栓。
在上述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中,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壳体通过螺栓固定在集装箱主体上。而且,第一至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任一方面的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抑制箱外空气进入集装箱主体的内部空间。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与只采用了普通的密封垫的情况相比,因为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壳体与集装箱主体之间的间隙被更加紧密地密封起来,所以能够可靠地将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减少进入运输用集装箱箱内的箱外空气量,利用供给氮浓缩空气、通过呼吸消费氧等方法,能够充分地降低运输用集装箱箱内的氧浓度。
特别是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与密封垫形成为一体的突起部构成密封部件。由此,如果将密封垫布置在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壳体与集装箱主体之间,就同时也能够将构成密封部的突起部设置在规定的位置处。因此,根据该实用新型,既能够避免将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安装在集装箱主体上时的安装作业复杂化,又能够将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可靠地隔离开。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运输用集装箱的立体简图。
图2是运输用集装箱的剖视图,其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简略结构。
图3是管道系统图,其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垫的主视图。
图5是侧面剖视图,其放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将箱外壁固定在集装箱上的部分,且示出未拧紧螺栓的状态。
图6是侧面剖视图,其放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将箱外壁固定在集装箱上的部分,且示出拧紧螺栓后的状态。
图7是侧面剖视图,其放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将箱外壁固定在集装箱上的部分,且示出拧紧螺栓后的状态。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密封垫的主视图。
图9是侧面剖视图,其放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将箱外壁固定在集装箱上的部分,且示出未拧紧螺栓的状态。
图10是侧面剖视图,其放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将箱外壁固定在集装箱上的部分,且示出拧紧螺栓后的状态。
图11是侧面剖视图,其放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将箱外壁固定在集装箱上的部分,且示出未拧紧螺栓的状态。
图12是侧面剖视图,其放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将箱外壁固定在集装箱上的部分,且示出拧紧螺栓后的状态。
-符号说明-
10-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1-集装箱;12-壳体;20-制冷剂回路;30-供气装置;90-密封垫;92-突起部(密封部);93-密封环(密封部);94-螺栓;94a-轴部;96-螺栓孔;100-运输用集装箱;110-集装箱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在本质上为优选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为设置在运输用集装箱100上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
如图1和图2所示,运输用集装箱100包括集装箱主体110和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用于海上运输等。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安装在集装箱主体110上,对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进行冷却。植物15以装在盒内的状态收纳在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植物15例如是香蕉、鳄梨等蔬果、青菜、谷物、鳞茎、鲜花等。上述植物15进行吸入空气中的氧(O2)并吐出二氧化碳(CO2)这样的呼吸。
集装箱主体110形成为一侧端面敞开、细长的长方体箱状。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包括壳体12、设置在壳体12上的制冷剂回路20、单元控制部、以及设置在壳体12上的CA装置(箱内空气调节装置,Controlled Atmosphere System)60,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以封住集装箱主体110的开口端的方式安装在集装箱主体110上。
〈壳体〉
如图2所示,壳体12包括箱外壁12a和箱内壁12b,该箱外壁12a位于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外侧,该箱内壁12b位于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侧。箱外壁12a和箱内壁12b例如由铝合金制成。
箱外壁12a以封住集装箱主体110的开口端的方式安装在集装箱主体110的开口的周缘部。箱外壁12a形成为其下部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侧鼓出。在下文中对包括箱外壁12a的壳体12安装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箱内壁12b布置成与箱外壁12a对置。箱内壁12b对应于箱外壁12a的下部而向箱内侧鼓出。在箱内壁12b与箱外壁12a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绝热材料12c。
如上所述,壳体12的下部形成为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侧鼓出。由此,在壳体12的下部的、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外侧形成有箱外收纳空间S1,在壳体12的上部的、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侧形成有箱内收纳空间S2。
如图1所示,在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排列设置有进行保修时使用的两个保修用开口14。两个保修用开口14分别由开关自如的第一保修用门16A和第二保修用门16B关闭。与壳体12同样,第一保修用门16A和第二保修用门16B都由箱外壁、箱内壁以及绝热材料构成。
如图2所示,在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布置有隔板18。该隔板18由近似矩形形状的板部件构成,该隔板18以与壳体12的运输用集装箱100箱内侧的面相对的形态竖立设置。由该隔板18隔出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间和箱内收纳空间S2。
在隔板18的上端与集装箱主体110内的顶面之间形成有吸入口18a。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经由吸入口18a被吸入到箱内收纳空间S2内。
此外,在箱内收纳空间S2中设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分隔壁13。分隔壁13安装在隔板18的上端部,在分隔壁13上形成有供设置后述箱内风扇26的开口。该分隔壁13将箱内收纳空间S2分隔为箱内风扇26的吸入侧的一次空间S21和箱内风扇26的吹出侧的二次空间S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箱内收纳空间S2被分隔壁13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吸入侧的一次空间S21形成在上侧,吹出侧的二次空间S22形成在下侧。
在集装箱主体110内设置有底板19,在该底板19与集装箱主体110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装在盒内的植物15放置在底板19上。在集装箱主体110内的底面与底板19之间形成有底板下流路19a。在隔板18的下端与集装箱主体110内的底面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与底板下流路19a连通。
在底板19上的靠集装箱主体110的里侧(在图2中为右侧)形成有吹出口18b,吹出口18b用来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吹出已由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冷却过的空气。
〈制冷剂回路等的结构和布置情况〉
如图3所示,制冷剂回路20是由制冷剂管道20a将压缩机21、冷凝器22、膨胀阀23和蒸发器24依次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封闭回路。
在冷凝器22的附近设置有箱外风扇25。该箱外风扇25被箱外风扇电动机25a驱动而旋转,用于将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外空间的空气(箱外空气)引向箱外收纳空间S1内后送往冷凝器22。在冷凝器22中,被压缩机21加压后在冷凝器22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由箱外风扇25送往冷凝器22的箱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中,箱外风扇25由螺旋桨风扇构成。
在蒸发器24附近设有两个箱内风扇26,这两个箱内风扇26被箱内风扇电动机26a驱动而旋转,用于从吸入口18a引入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并将箱内空气吹向蒸发器24。在蒸发器24中,被膨胀阀23减压后在蒸发器24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由箱内风扇26送往蒸发器24的箱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如图1所示,压缩机21和冷凝器22收纳在箱外收纳空间S1中。冷凝器22设置为:在箱外收纳空间S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将该箱外收纳空间S1分隔为位于下侧的第一空间S11和位于上侧的第二空间S12。在第一空间S11中设置有:所述压缩机21;收纳有用来以速度可变的方式驱动该压缩机21的驱动电路的变频器盒29;以及CA装置60的供气装置30。另一方面,在第二空间S12中设置有箱外风扇25和电子元器件箱17。第一空间S11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外空间敞开,相对于此,第二空间S12与箱外空间之间被板状部件封起来,以便只有箱外风扇25的吹出口向箱外空间敞开。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蒸发器24收纳在箱内收纳空间S2的二次空间S22中。在箱内收纳空间S2中的、位于蒸发器24上方的位置设有沿着壳体12的宽度方向排列的两个箱内风扇26。
〈单元控制部〉
单元控制部构成为:进行对制冷剂回路20的压缩机21以及膨胀阀23的控制、对箱外风扇25的控制、以及对箱内风扇26的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省略图示单元控制部。
〈为了冷却箱内的运转动作〉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进行为了冷却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的冷却动作。
在冷却运转中,由单元控制部100根据不在图中示出的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来控制压缩机21、膨胀阀23、箱外风扇25和箱内风扇26的动作,以使箱内空气的温度成为希望的目标温度。此时,在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剂循环从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而且,已被箱内风扇26引向箱内收纳空间S2的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在通过蒸发器24时在该蒸发器2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在蒸发器24中被冷却了的箱内空气通过底板下流路19a而从吹出口18b再次被吹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由此,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被冷却。
〈CA装置〉
如图2所示,CA装置60具备供气装置30和排气部46。该CA装置60用来调节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浓度”都是指“体积浓度”。
-供气装置-
供气装置30是用来生成用于供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的低氧浓度的氮浓缩空气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气装置30由VPSA(Vacuum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构成。此外,如图1所示,供气装置30布置在箱外收纳空间S1的左下方的角部。
供气装置30具有空气回路和收纳空气回路的构成部件的单元壳,但这未图示出来。供气装置30通过其构成部件收纳在单元壳的内部而构成为一个单元,从而能够以后装的方式安装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上。
在空气回路中设置有两个吸附筒以及气泵。各个吸附筒是由内部填有吸附剂的筒状容器构成的部件,该吸附剂用以吸附空气中的氮成分。装填在各个吸附筒内的吸附剂具有如下性质,即:在被加压的状态下吸附氮成分;在被减压的状态下使已吸附的氮成分解吸。气泵将空气供向吸附筒并且从吸附筒抽取空气。此外,在空气回路中设置有用以切换空气的流通路径的方向控制阀。
在空气回路中连接有箱外空气通路41、供给通路44以及氧排出通路45。箱外空气通路41是用以将箱外空气引向气泵的通路。供给通路44是用以将后述的氮浓缩空气供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间的通路。氧排出通路45是用以将后述的氧浓缩空气排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箱外的通路。
供气装置30通过每隔规定时间(例如14.5秒)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从而生成氮浓度比箱外空气高且氧浓度比箱外空气低的氮浓缩空气。通过操作方向控制阀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之间的切换。氮浓缩空气例如为氮浓度92%、氧浓度8%。
在第一动作中,气泵将空气供向第一吸附筒,气泵从第二吸附筒抽取空气。由此,第一吸附筒的内压上升,包含在供向第一吸附筒的空气中的氮被吸附剂吸附。在第一吸附筒被夺走氮后的空气作为氧浓缩空气被从第一吸附筒排出。此外,第二吸附筒的内压降低,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上述的被从第二吸附筒抽取至气泵的空气就是氮浓缩空气。
在第二动作中,气泵将空气供向第二吸附筒,气泵从第一吸附筒抽取空气。由此,第二吸附筒的内压上升,包含在供向第二吸附筒的空气中的氮被吸附剂吸附。在第二吸附筒被夺走氮后的空气作为氧浓缩空气被从第二吸附筒排出。此外,第一吸附筒的内压降低,氮从吸附剂解吸出来。上述的被从第一吸附筒抽取至气泵的空气就是氮浓缩空气。
CA装置60进行将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的组分(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调节为希望的组分(例如,氧浓度3%、二氧化碳浓度5%)的浓度调节运转。在浓度调节运转中,根据未图示出来的氧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测定结果,供气装置30和排气部46的动作受到控制,从而使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气的组分成为希望的组分。
-排气部-
如图2所示,排气部46具有:将箱内收纳空间S2与箱外空间连接起来的排气通路46a;以及与排气通路46a连接的排气阀46b。此外,在排气通路46a的流入端部(箱内侧端部)设置有膜滤器,但未图示出来。排气通路46a以在内外方向上贯穿壳体12的方式设置。排气阀46b由电磁阀构成,且设置在排气通路46a的箱内侧。
在箱内风扇26进行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打开排气阀46b而进行将与箱内连接的箱内收纳空间S2中的空气(箱内空气)排向箱外的排气动作。
具体而言,箱内风扇26一旋转,吹出侧的二次空间S22的压力就变得高于箱外空间的压力(大气压力)。由此,在排气阀46b为开放状态时,在排气通路46a的两端部之间产生的压力差(箱外空间与二次空间S22之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与箱内连接的箱内收纳空间S2中的空气(箱内空气)经由排气通路46a排向箱外空间。
〈壳体固定在集装箱主体上的结构、密封结构〉
参照图4~图6,对用以将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壳体12安装并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的结构、以及将壳体12与集装箱主体110之间密封起来的密封结构进行说明。壳体12经由密封垫90安装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用多根螺栓94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各根螺栓94包括形成有外螺纹部的轴部94a。
如图1所示,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壳体12的、箱外壁12a的周缘部构成平坦缘部95。平坦缘部95是平板状的部分,并形成在箱外壁12a的整周上。也就是说,平坦缘部95形成为平坦的矩形框状。平坦缘部95比箱内壁12b的周缘部朝外侧突出(参照图2)。
如图2所示,在集装箱主体110上形成有用以安装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的壳体12的安装面111。安装面111呈矩形框状的平坦面,并形成在集装箱主体110的开口的整周上。也就是说,安装面111形成为包围集装箱主体110的开口。在集装箱主体110上形成有用以安装螺栓94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个)的内螺纹部112。这些内螺纹部112在安装面111上敞口,并且互相保持一定的间隔(即,各个内螺纹部112的中心轴之间的间隔保持一定)而形成。
如图4所示,密封垫90是用橡胶制造的部件,其形成为平坦的矩形框状,以与集装箱主体110的开口的周缘部相对应。在密封垫90上形成有用以供螺栓94插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个)通孔91,这些通孔91互相保持一定的间隔(即,各个通孔91的中心轴之间的间隔保持一定)而形成。密封垫90的通孔91布置在能够分别与集装箱主体110上的、对应的内螺纹部112重叠的位置上。密封垫90布置为包围集装箱主体110的开口。此外,密封垫90布置在壳体12的平坦缘部95与集装箱主体110的安装面111之间(参照图5和图6)。
图5是放大示出将壳体12的箱外壁12a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的部分的剖视图,并示出拧紧螺栓94后的状态。在壳体12的平坦缘部95上形成有供螺栓94插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个)螺栓孔96,这些螺栓孔96互相保持一定的间隔(即,各个螺栓孔96的中心轴之间的间隔保持一定)而形成。壳体12的螺栓孔96布置在能够分别与集装箱主体110上的、对应的内螺纹部112重叠的位置上。
螺栓孔96是内径比螺栓94的轴部94a的外径大的圆形孔。螺栓孔96成为箱内侧(在图5中为右侧)的部分的内径比其它部分的内径大的环收纳部97。此外,就螺栓孔96而言,内径比环收纳部97小的部分(即,位于比环收纳部97更靠箱外侧(在图5中为左侧)的部分)的内壁朝螺栓孔96的中心突出。在该螺栓孔96的内壁的、朝螺栓孔96的中心突出的部分构成与密封环93的端部相抵接的推压部98。
需要说明的是,集装箱主体110的内螺纹部112、密封垫90的通孔91以及壳体12的螺栓孔96的数量仅为示例而已,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方式、变形例中亦同)。
如图5所示,密封环93是圆筒状部件。密封环93的与周向正交的截面呈在密封环93的中心轴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密封环93例如由橡胶等挠性材料制成。在壳体12的各个螺栓孔96的环收纳部97都设置有一个密封环93。密封环93设置在壳体12与集装箱主体110之间,并包围螺栓94的轴部94a。
密封环93的轴向长度比环收纳部97的轴向长度长。由此,密封环93的箱内侧(在图5中为右侧)的端部从环收纳部97朝集装箱主体110突出。密封环93的从环收纳部97突出的部分嵌入密封垫90的通孔91内,嵌入的部分的突出端与集装箱主体110的安装面111抵接。此外,密封环93形成为内径比螺栓94的轴部94a的直径稍微大一点且外径比密封垫90的通孔91的直径稍微小一点。密封环93构成密封部。
图6是放大示出将壳体12的箱外壁12a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的部分的剖视图,并示出拧紧螺栓94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如果将螺栓94的轴部94a插入集装箱主体110的内螺纹部112后拧紧,密封环93就被夹在平坦缘部95的推压部98和安装面111之间,由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挤压而变形。由此,密封环93分别紧贴在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上,从而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的间隙被紧密地密封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在多根螺栓94彼此之间的区域,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的间隙由密封垫90密封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一个密封垫90和数量与螺栓94相等的密封环93构成将集装箱主体110的箱外空间和箱内空间隔离开的密封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已拧紧螺栓94的状态下,密封环93在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被挤压而变形。由此,密封环93分别紧贴在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上,从而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的间隙被紧密地密封起来。因此,能够将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可靠地隔离开。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减少进入运输用集装箱100箱内的箱外空气量,通过供给氮浓缩空气能够充分地降低箱内的氧浓度。
由于密封环93设置在壳体12与集装箱主体110之间,因而即使某一根螺栓94松动了,在布置有该螺栓94的部位,箱外空气进入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这种现象也会得到抑制。具体而言,因为多根螺栓94以保持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布置好,所以即使某一根螺栓94松动了,也能借助与该螺栓94相邻的螺栓94的拧紧力,保持与已松动的螺栓94对应的密封环93已变形的状态。由此,即使螺栓94松动了,也能够将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和箱外可靠地隔离开。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与如图5和图6所示的密封结构不同,在本变形例的密封结构中,在螺栓孔96上没有形成环收纳部97。也就是说,本变形例的螺栓孔96是孔的直径在其全长上不变的圆形孔。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壳体12的平坦缘部95上没有形成推压部98。
此外,就本变形例的密封结构而言,密封环93的形状与在图5中所示的密封环的形状不同。本变形例的密封环93形成为O型环状(即,截面呈圆形的环状)或者垫圈状(扁平的环状)。需要说明的是,密封环93由挠性材料制成这一点与在图5中所示的密封环93相同。
图7是放大示出将壳体12的箱外壁12a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的部分的剖视图,并示出拧紧螺栓94后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密封环93布置在壳体12的平坦缘部95与集装箱主体110的安装面111之间。此外,密封环93的整体嵌入密封垫90的通孔91内。
如果将螺栓94的轴部94a插入形成在安装面111上的内螺纹部112内后拧紧,密封环93就被夹在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由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挤压而变形。由此,密封环93分别紧贴在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上,从而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的间隙被紧密地密封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在多根螺栓94彼此之间的区域,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的间隙由密封垫90密封住。
(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不同。下面,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密封垫90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垫90上形成了突起部92。在本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中,形成在密封垫90上的突起部92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环93构成密封部。
突起部92分别形成为环状,沿着密封垫90的各个通孔9的周缘一个一个地布置。各突起部92以围绕通孔91的方式形成在通孔91的整周上。突起部92与密封垫90形成为一体,所述突起部92朝着箱外侧(在图9中为左侧)突出。也就是说,突起部92设置在壳体12与集装箱主体110之间。突起部92的内周面形成为越靠近顶端侧(在图9中为左侧)则直径越增大的锥形。
图10是放大示出将壳体12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的部分的剖视图,并示出拧紧螺栓94后的状态。如图10所示,如果将螺栓94的轴部94a插入集装箱主体110上的内螺纹部112内后拧紧,突起部92被夹在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由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挤压而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用假想线示出了变形以前的突起部92的形状。由此,密封垫90的形成有突起部92的部分分别紧贴在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上,从而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的间隙被紧密地密封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在多根螺栓94彼此之间的区域,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的间隙也由密封垫90密封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一个密封垫90和数量与螺栓94相等的突起部92构成将集装箱主体110的箱外空间和箱内空间隔离开的密封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突起部92也可以形成为如图11所示的形状。
图11是放大示出将壳体12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的部分的剖视图,并示出未拧紧螺栓94的状态。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的突起部92形成为截面呈半圆形的环状。
图12是放大示出将壳体12固定在集装箱主体110上的部分的剖视图,并示出拧紧螺栓94后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与在图9中所示的突起部92同样,本变形例的突起部92被夹在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由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挤压而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用假想线示出了变形以前的突起部92的形状。由此,密封垫90的形成有突起部92的部分分别紧贴在平坦缘部95和安装面111上,从而平坦缘部95与安装面111之间的间隙被紧密地密封起来。
(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的CA装置60也可以构成为:不将氮浓缩空气供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而利用收纳在集装箱主体110内的植物15的呼吸来将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保持得较低。
本变形例的CA装置60利用通过植物15的呼吸减少氧这一现象来使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下降。此外,如果箱内空气的氧浓度低于目标值,该CA装置60就将箱外空气供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如果箱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目标值,该CA装置60就将箱内空气排向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外。本变形例的CA装置60通过进行上述的动作,将箱内空气的组分调节为希望的组分。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于包括集装箱主体和集装箱用制冷装置的运输用集装箱很有用。

Claims (8)

1.一种密封结构,其在运输用集装箱(100)上将该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所述运输用集装箱(100)包括:集装箱主体(110),其收纳物品;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其具有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和收纳该制冷剂回路(20)的壳体(12),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通过螺栓(94)固定在所述集装箱主体(110)上,对应着形成在所述壳体(12)上的多个螺栓孔(96)各设置有一根所述螺栓(94),
所述密封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密封垫(90)和密封部(92、93),在所述密封垫(90)上形成有供所述螺栓(94)的轴部(94a)插入的、数量与该螺栓(94)相等的通孔(91),并且所述密封垫(90)被夹在所述壳体(12)与所述集装箱主体(110)之间,
所述密封部(92、93)以围绕所述螺栓(94)的轴部(94a)的方式设置,并在拧紧所述螺栓(94)的状态下产生变形,从而将所述运输用集装箱(100)的箱内空间和箱外空间隔离开,所述密封部(92、93)的数量与所述螺栓(94)的数量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是形成为围绕所述螺栓(94)的轴部(94a)的环状且具有挠性的密封环(9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环(93)以嵌入所述密封垫(90)的通孔(91)内的方式布置,并且被夹在所述壳体(12)与所述集装箱主体(110)之间产生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环(93)形成为圆筒状且以嵌入所述壳体(12)的所述螺栓孔(96)内的方式布置,
所述密封环(93)的一端部从所述壳体(12)的、所述集装箱主体(110)侧的表面突出,
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推压部(98),所述推压部(98)形成在所述壳体(12)上的所述螺栓孔(96)的、与所述集装箱主体(110)相反侧的端部上,并且所述推压部(98)朝该螺栓孔(96)的内侧突出,所述密封环(93)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推压部(98)上,
所述密封环(93)在所述密封环(93)的从所述壳体(12)的表面突出的部分嵌入所述密封垫(90)的通孔(91)内的状态下,被夹在所述推压部(98)和所述集装箱主体(110)之间产生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是以围绕所述轴部(94a)的方式与所述密封垫(90)形成为一体的突起部(9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92)沿着所述密封垫(90)的所述通孔(91)的周缘形成在该通孔(91)的整周上,并且从所述密封垫(90)的所述壳体(12)侧的表面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92、93)设置在所述壳体(12)与所述集装箱主体(110)之间。
8.一种集装箱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结构;
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以及
收纳所述制冷剂回路(20)的壳体(12),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装置通过螺栓(94)固定在收纳物品的集装箱主体(110)上,对应着形成在所述壳体(12)上的多个螺栓孔(96)各设置有一根所述螺栓(94)。
CN201621200443.6U 2015-11-10 2016-11-07 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结构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Active CN20615612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0162 2015-11-10
JP2015220162 2015-11-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56123U true CN206156123U (zh) 2017-05-10

Family

ID=58657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00443.6U Active CN206156123U (zh) 2015-11-10 2016-11-07 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结构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90039A (zh)
CN (1) CN206156123U (zh)
CL (1) CL2016002824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2462B (zh) * 2020-02-10 2021-08-24 湖南大学 一种具有活性碳循环密封装置的双层密封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90039A (ja) 2017-05-25
CL2016002824U1 (es) 2017-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32978C1 (ru) Холод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нтейнера
CN107076494A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7250693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7923695B (zh) 箱内空气调节装置及包括该箱内空气调节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6104181A (zh)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
US10966442B2 (en) Refrigerator
JP6056923B1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US11647761B2 (en) Filter unit, gas supply device, inside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device for container
JP6061003B1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206156123U (zh) 运输用集装箱的密封结构以及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US20200260749A1 (en) Gas supply device, interior air adjustment device, and container refrigeration device
US11137191B2 (en) Gas supply device, device for controlling inside air,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for container
RU2716113C1 (ru) Холодильное и мороз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7249341A (zh) 供气装置及包括该供气装置的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06247731A (zh) 冷藏冷冻装置
WO2018108056A1 (zh) 冰箱
CN105923613B (zh) 制氮装置与冰箱
BR112019020949A2 (pt) processo de adsorção para a produção de oxigênio de pureza média.
JPH02303513A (ja) 貯蔵装置
JP2017203608A (ja) ガス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