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1785U - 过驳平台 - Google Patents

过驳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41785U
CN206141785U CN201621205752.2U CN201621205752U CN206141785U CN 206141785 U CN206141785 U CN 206141785U CN 201621205752 U CN201621205752 U CN 201621205752U CN 206141785 U CN206141785 U CN 2061417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transferring
cargo hold
ballast tank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0575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小龙
陈昱
刘大辉
夏广印
王寿军
滕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ji Ocea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0575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417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417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417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驳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和压载舱,平台主体包括货舱、装船装置以及卸船装置;压载舱设置在货舱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过驳平台的浮态;其中,过驳平台通过在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而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压载舱中的水量而漂浮在海平面上。本实用新型的过驳平台可以在船厂完成建造和设备的安装,避免了海上建造的困难;通过向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便可使平台稳定坐落在海底,无需设置底座,从而可以减少平台与底座对接的步骤,使平台坐底就位操作更容易,也加强了过驳平台的稳定性;此外该过驳平台中的货舱能够容纳较大吨级的货物,提供货物的储存空间,使得装卸货物的船舶不必同时到位,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

Description

过驳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工程领域和港口转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货物转运的过驳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航运的发展,各大航运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降低成本,航运公司运营的远洋船舶日渐大型化,30万吨级及以上的超大型油船和散货船将成为未来船舶远洋运输的主力船型,此类型船舶满载吃水都在20米以上,对港口的水深要求特别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对外国原材料的进口依赖也逐步增大。但是,我国的港口尤其是北方环渤海海域的港口,水深普遍不超过20米,未来的大型船舶不能直接停靠港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寻找附近区域内的深水码头作为转驳码头,此种方案的优点在于可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缺点是选址局限性大,可选的位置有限,此外码头设备需要在海上新建,海上建造较困难,施工周期长,并且容易受海况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用带有过驳装置的船舶进行过驳,现有的过驳船虽然能够实现货物的转运,但是转运工作时要求卸货船舶和接货船舶同时到位,货物装卸效率低,现有的过驳平台需要依靠底座实现坐底,坐底就位操作困难,过驳作业时平台的稳定性较差,抵抗恶劣天气或海况的能力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型散货船舶过驳时,平台需要海上建造、使用局限性大,坐底难度大、平台稳定性差,货物装卸效率低,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驳平台,用于船舶货物转运,包括:平台主体,包括用于货物存储的货舱、用于将所述货舱中的货物装载至船舶的装船装置、以及用于将船舶上的货物卸载至货舱中的卸船装置;压载舱,设置在所述货舱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所述过驳平台的浮态;其中,所述过驳平台通过在所述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而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所述压载舱中的水量而漂浮在海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货舱与所述过驳平台的体积比为2:5,所述压载舱与所述过驳平台的体积比为1:2。
优选地,所述压载舱包括设置在所述货舱两侧的侧压载舱和设置在所述货舱底部的底压载舱;垂直方向上相邻的侧压载舱与底压载舱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过驳平台的周侧及底部设有混凝土层,以加重所述过驳平台的自重。
优选地,所述货舱的两侧壁与所述过驳平台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大于40°。
优选地,所述货舱包括第一货舱和第二货舱,所述第一货舱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纵向中心线的一侧,所述第二货舱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纵向中心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货舱与所述第二货舱之间设有加强壁。
优选地,所述卸船装置包括多个卸船设备,所述多个卸船设备沿所述过驳平台的纵向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装船装置包括装船设备和与所述装船设备相连接的提升传送设备;所述装船设备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的中部,且与所述卸船设备相对。
优选地,所述货舱的底部设置有传输设备,所述传输设备沿所述过驳平台的纵向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传输设备为两组,所述两组传输设备分别布置在所述装船设备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装船设备包括基座和可伸缩式臂架,所述可伸缩式臂架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基座上。
优选地,所述过驳平台的底部设有多个棱柱形结构,所述多个棱柱形结构沿所述过驳平台的横向方向间隔布置。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棱柱形结构之间设有高压喷冲装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过驳平台无需底座,通过向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便可稳定坐落在海底,减少了与底座对接的步骤,平台坐底就位操作容易,并使平台的稳定性加强,提高了过驳平台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同时调节压载舱中的水量可使过驳平台达到设定的吃水位,保证平台能够在大部分航道通行,因而可以在船厂完成平台的建造,避免了海上建造的困难;此外该过驳平台中的货舱,可用于货物的储存,使得装卸货物的船舶不必同时到位,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过驳平台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过驳平台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过驳平台图2中A-A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过驳平台图2中B-B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过驳平台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过驳平台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过驳平台;11、压载舱;12、货舱;121、第一货舱;122、第二货舱;123、加强壁;13、装船装置;131、装船设备;1311、基座;1312、臂架;132、提升传送设备;14、卸船装置;141、卸船设备;15、生活区模块;16、公用系统模块;17、混凝土层;18、传输设备;19、棱柱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可用于船舶货物的转运,其包括平台主体和压载舱11。其中,平台主体主要包括货舱12、装船装置13和卸船装置14。
压载舱11设置在货舱12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过驳平台1的浮态。通过在压载舱11中注入压载水可使过驳平台1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压载舱11中的水量而使过驳平台1漂浮在海平面上。
过驳平台1整体呈长方体形,其长度可设置为250米-450米,宽度可设置为40米-90米,高度可设置为30米-40米。
较优地,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的长为350米、宽为70米、高为35米,货舱12与过驳平台1的体积比为2:5,压载舱11与过驳平台1的体积比为1:2。
与常规的过驳船相比,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提供了30万吨级以上的货舱12,可容纳超大型散货运输船满载时的货物,在无需小型转运船舶到场的情况下可以一次性将货物卸完,从而大大减少超大型散货运输船的停泊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小型转运船舶的等待时间,提高了货物装卸的效率。
此外,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空载时吃水可达到11米,能够在国内大部分的巷道中通行,因而可以在船厂完成平台的建造与设备安装,特殊情况下也可返回船厂维修或改造,无需在海上施工,从而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与施工难度;同时本实施例的压载舱11充满水的情况下,即使货舱12空载,也能够保证平台在25米深的海域稳定坐底,保证了平台进行装卸作业时的稳定性。
为了增加平台的固定压载,降低平台的重心,保证平台漂浮及坐底时的稳定性,过驳平台1的周侧及底部设有混凝土层17,混凝土层17的厚度可设置为0.5米-2.5米之间。本实施例中过驳平台1底部的混凝土层17的厚度为1.8米,周侧的混凝土层17的厚度为1米。
在本实施例中,压载舱11包括设置在货舱12两侧的侧压载舱和设置在货舱12底部的底压载舱,垂直方向上相邻的侧压载舱和底压载舱相连通。这样同一纵向分段的上下压载舱11相互连通,可以降低压载系统的复杂度,提高经济性,还可以保证平台在注入和排出压载水时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货舱12设置在平台的内部,该货舱12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舱口盖和设置在底端的双开合遥控舱门。货舱12的两侧壁与过驳平台1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为ɑ。本实施例中ɑ大于40°,因而在货物卸载时,货物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滑,保证了自动卸货的流畅性。
进一步地,参阅图2,货舱12包括第一货舱121和第二货舱122,第一货舱121布置在过驳平台1纵向中心线L的一侧,第二货舱122布置在过驳平台1纵向中心线L的另一侧,第一货舱121与第二货舱122可以关于过驳平台1纵向中心线L对称设置。
为了加强过驳平台1纵向方向上的受力强度,第一货舱121与第二货舱122之间设有加强壁123。
货舱12的双排舱设置,可以适应不同种类货物的转运;同时过驳平台1纵向中心线L两侧相邻的货舱12同步装卸货物时,可以保证过驳平台1进行装卸工作时的稳定性。
装船装置13用于将货舱12中的货物装载至船舶中,装船装置13包括装船设备131和提升传送设备132。如图4所示,提升传送设备132与该装船设备131相连接,可以将货舱12中的货物提升并传送到装船设备131,便于装船设备131进行货物的装载。
参阅图1,装船设备131设在过驳平台1的中部,并位于货舱12的一侧。装船设备131包括基座1311和可伸缩式臂架1312,可伸缩式臂架1312可转动地连接在基座1311上。臂架1312可沿基座1311进行180°地旋转,臂架1312最大外伸的长度不小于船舶宽度的80%,从而可以通过调整臂架1312的角度实现多位点的装载。
卸船装置14用于将船舶上的货物卸载至货舱12中,卸船装置14包括多个卸船设备141,多个卸船设备141沿过驳平台1的纵向方向间隔布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卸船设备141与装船设备131相对,布置在货舱12的另一侧。本实施例的卸船设备141共有4台,4台设备沿过驳平台1的纵向方向间隔设置。为了提高卸载作业的效率,平台主体上设有与卸船设备141相适配的滑道,卸船设备141可沿滑道行走。卸船设备141可以设置为带斗门机或桥式卸船机,以进一步提高货物转运效率。
参阅图5,本实施例平台主体中还设有传输设备18,传输设备18设置在货舱12舱门的底部,其沿着过驳平台1的纵向方向延伸。
当过驳平台1需要将货物装载至船舶中时,打开货舱12的舱门,货物落到底部的传输设备18上,经过传输设备18的输送,可将货物运送至提升传送设备132中,再由提升传送设备132将货物传递至装船设备131,最终完成货物的装载。
本实施例的传输设备18为两组,两组传输设备18分别布置在装船设备131的两侧,使过驳平台1前后两端的货舱12分别对应一套独立的传输设备18,以提高装货效率并降低动力设备功率的要求。
过驳平台1的端部还布置有生活区模块15和公用系统模块16,生活区模块15主要包括生活楼、救生艇和直升机甲板;公用系统模块16设置在生活区模块15的下方,主要包括主机舱、平台通用系统设备舱室、燃油舱、滑油舱及污油舱等。
此外,为了增大平台坐底时底部与海底的摩擦力,保证平台坐底时的稳固性,如图3和6所示,本实施例中过驳平台1的底部设有多个棱柱形结构19,该多个棱柱形结构19沿过驳平台1的横向方向间隔布置。相邻的两个棱柱形结构19之间设有高压喷冲装置,用于辅助平台的临时起浮。
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的建造和设备安装调试在船厂完成后,通过压载系统排出压载舱11中的水,使过驳平台1吃水减少到11米左右,由拖轮将平台拖航至目标作业海域,再通过拖轮调整并保持方位,然后给压载舱11注水,并通过调整压载水量使平台纵向保持5度左右倾角,并逐步下沉直至压载舱11满载,实现过驳平台1的坐底。
过驳平台1的起浮,可采用从船尾至船头依次排出压载水的方式逐步起浮,以减小平台底部真空吸力的影响,还可以通过设置在平台底部的高压喷冲系统,进一步提高过驳平台1的起浮效率。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过驳平台可以在船厂完成建造和设备的安装,避免了海上建造的困难;通过向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便可使平台稳定坐落在海底,无需设置底座,从而可以减少平台与底座对接的步骤,使平台坐底就位操作更容易,也加强了过驳平台的稳定性;此外该过驳平台中的货舱能够容纳较大吨级的货物,提供货物的储存空间,使得装卸货物的船舶不必同时到位,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3)

1.一种过驳平台,用于船舶货物转运,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台主体,包括用于货物存储的货舱、用于将所述货舱中的货物装载至船舶的装船装置、以及用于将船舶上的货物卸载至货舱中的卸船装置;
压载舱,设置在所述货舱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所述过驳平台的浮态;
其中,所述过驳平台通过在所述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而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所述压载舱中的水量而漂浮在海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舱与所述过驳平台的体积比为2:5,所述压载舱与所述过驳平台的体积比为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舱包括设置在所述货舱两侧的侧压载舱和设置在所述货舱底部的底压载舱;垂直方向上相邻的侧压载舱与底压载舱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驳平台的周侧及底部设有混凝土层,以加重所述过驳平台的自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舱的两侧壁与所述过驳平台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大于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舱包括第一货舱和第二货舱,所述第一货舱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纵向中心线的一侧,所述第二货舱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纵向中心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货舱与所述第二货舱之间设有加强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船装置包括多个卸船设备,所述多个卸船设备沿所述过驳平台的纵向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船装置包括装船设备和与所述装船设备相连接的提升传送设备;所述装船设备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的中部,且与所述卸船设备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舱的底部设置有传输设备,所述传输设备沿所述过驳平台的纵向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设备为两组,所述两组传输设备分别布置在所述装船设备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船设备包括基座和可伸缩式臂架,所述可伸缩式臂架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基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驳平台的底部设有多个棱柱形结构,所述多个棱柱形结构沿所述过驳平台的横向方向间隔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棱柱形结构之间设有高压喷冲装置。
CN201621205752.2U 2016-11-08 2016-11-08 过驳平台 Active CN2061417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05752.2U CN206141785U (zh) 2016-11-08 2016-11-08 过驳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05752.2U CN206141785U (zh) 2016-11-08 2016-11-08 过驳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1785U true CN206141785U (zh) 2017-05-03

Family

ID=58625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05752.2U Active CN206141785U (zh) 2016-11-08 2016-11-08 过驳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178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8789A (zh) * 2016-11-08 2018-05-22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过驳平台
CN108482589A (zh) * 2018-03-29 2018-09-04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过驳平台
CN110271645A (zh) * 2019-06-25 2019-09-24 韩先锋 海上原油过驳平台及海上原油过驳方法
CN117734902A (zh) * 2024-02-19 2024-03-22 江苏扬子鑫福造船有限公司 一种压载舱强度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8789A (zh) * 2016-11-08 2018-05-22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过驳平台
CN108482589A (zh) * 2018-03-29 2018-09-04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过驳平台
CN110271645A (zh) * 2019-06-25 2019-09-24 韩先锋 海上原油过驳平台及海上原油过驳方法
CN117734902A (zh) * 2024-02-19 2024-03-22 江苏扬子鑫福造船有限公司 一种压载舱强度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CN117734902B (zh) * 2024-02-19 2024-05-03 江苏扬子鑫福造船有限公司 一种压载舱强度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41785U (zh) 过驳平台
CN101085658B (zh) 自动化集装箱船、码头及其组成库化运输系统的使用方法
CN100393576C (zh) 停泊的方法和系统
CN203345167U (zh) 可移动自升式人工岛
CN107640296B (zh) 一种深远海油气田开发钻采物资存储中转浮式平台
CN105836061A (zh) 一种自升半潜式下水的工作平台
CN108058789A (zh) 过驳平台
CN104386209A (zh) 一种砂舱型自卸式运砂船
US20050163572A1 (en) Floating semi-submersible oil production and storage arrangement
US5501563A (en) Bulk materi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facility for sea-going ships
CN101941510A (zh) 一种提高集装箱(或散杂货)船舶装卸效率的方法及设备
SE426465B (sv) Pramberande fartyg
CN202138515U (zh) 一种由运输型船舶改装成的半潜船
CN103195038A (zh) 由平台单元连接形成自升式人工岛的制造方法
CN206243385U (zh) 一种海上过驳平台波浪补偿系泊系统
CN202863728U (zh) 对接圆台式浮式生产储油系统
CN106240757A (zh) 一种集装箱船增加装载列数的方法
CN106560557A (zh) 一种自航式人工浮岛
EP0075571B1 (en) A barge carrying ship and method of loading same
CN105947123A (zh) 一种甲板可潜至水下的双体半潜船
CN103074879A (zh) 人工岛制造方法
US4292915A (en) Ocean-going barge carrier
CN110565580A (zh) 一种利用浮动平台建造的浮岛式码头
CN206126372U (zh) 用于船舶货物转运的转驳平台
CN218368171U (zh) 一种核燃料装卸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822

Address after: 518000 Qianhai, Shenzhen, Guangdong,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63 Bay Road, Qianhai 20 business mansion 20, 1, 2 level

Patentee after: Zhongji Ocean Enginee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4003 No. 3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venue, hi tech Zone, Yantai, Shandong

Co-patentee before: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Limited

Patentee before: CIMC Offshore Business Institute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Chinese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 (Group)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