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09445U - 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09445U
CN206109445U CN201621022099.6U CN201621022099U CN206109445U CN 206109445 U CN206109445 U CN 206109445U CN 201621022099 U CN201621022099 U CN 201621022099U CN 206109445 U CN206109445 U CN 2061094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t
gas
pipeline
arm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220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华毕祥
刘育平
朱建平
赵春勇
李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Desheng Ste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Desheng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Desheng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Desheng Stee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220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094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094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094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热风炉废气管道、第一预热气体管道、第二预热气体管道,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包括并联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所述装置能最大程度的对热风炉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对助燃空气和煤气进行预热,形成双预热系统,提高余热回收效率,明显提高高炉风温,降低焦比;且结构简单,弯头少,管网阻损小,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风炉废气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高炉热风炉是炼铁厂高炉主要配套的设备之一,一般一座高炉配3—4座热风炉,热风炉的作用是为高炉持续不断的提供1000℃以上的高温热风。因此,热风炉的余热也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现有的热风炉余热一般是采用热管空气单预热余热回收的方式,热管长时间使用之后,热管真空失效,传热效果变差,影响了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限制了热风温度的进一步提升,使炼铁系统提高风温降焦比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现有热风炉余热对气体进行加热时,并不能同时进行多条气路的预热,热风炉废气在进行一次回收之后就排放,对余热的利用不充分,预热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所述装置能最大程度的对热风炉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对助燃空气和煤气进行预热,形成双预热系统,提高余热回收效率,明显提高高炉风温,降低焦比;且结构简单,弯头少,管网阻损小,节能环保。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热风炉废气管道、第一预热气体管道、第二预热气体管道,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包括并联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的前端连接所述热风炉,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的末端连接有废气排放装置,所述废气排放装置中设置有废气除尘装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废气排放装置为烟囱,所述废气除尘装置位于所述烟囱的出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支管,所述第三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的靠近第一换热器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第三支管的管径为350—450mm,所述第三支管上设置有尺寸配合的第一截止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上还设置有第四支管,所述第四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的靠近第二换热器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第四支管的管径为550—650mm,所述第四支管上设置有尺寸配合的第二截止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为助燃空气管道,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为煤气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为板式换热器。
更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换热器为不锈钢波纹板式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的管径为2000—2400mm,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的管径为700—900mm,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的管径为900—1200mm。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详细说明如下: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热风炉废气管道、第一预热气体管道、第二预热气体管道,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包括并联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本申请技术方案采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利用热风炉废气的余热对第一预热气体和第二预热气体同时进行加热,最大程度的对热风炉废气余热进行了回收利用,能同时预热两种气体,具体来说,可以同时对助燃空气和煤气进行预热,形成双预热系统,提高余热回收效率,提高煤气物理热,可明显提高高炉风温,降低焦比。经过余热回收之后的废气可通过废气排放装置排出,在排出前进行除尘处理,进一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此外,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采用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采用板式换热器,体积小,换热效率高。此外,在不需要换热或换热器故障检修期间,可以打开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使预热气体从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输出,不需要停气处理。
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所述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能最大程度的对热风炉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对助燃空气和煤气进行预热,形成双预热系统,提高余热回收效率,明显提高高炉风温,降低焦比;采用本申请技术方案后,能够使第一预热气体管道中气体温升达30℃以上,使第二预热气体管道中气体温升达48℃以上;且结构简单,弯头少,管网阻损小,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所述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中箭头为气体流向标记,包括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热风炉废气管道3、第一预热气体管道4、第二预热气体管道5,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4为助燃空气管道,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5为煤气管道,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3包括并联的第一支管6和第二支管7,所述第一支管6和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4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连接,所述第二支管7和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5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连接。
其中,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3的前端连接所述热风炉,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3的末端连接有废气排放装置8,所述废气排放装置8中设置有废气除尘装置,所述废气排放装置8为烟囱,所述废气除尘装置位于所述烟囱的出口处。
此外,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4上还设置有第三支管9,所述第三支管9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4的靠近第一换热器1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第三支管9的管径为350—450mm,所述第三支管9上设置有尺寸配合的第一截止阀10;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5上还设置有第四支管11,所述第四支管1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5的靠近第二换热器2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第四支管11的管径为550—650mm,所述第四支管11上设置有尺寸配合的第二截止阀12。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2均为不锈钢波纹板式换热器。
此外,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3的管径为2000—2400mm,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4的管径为700—900mm,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5的管径为900—1200mm。
上述的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能最大程度的对热风炉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对助燃空气和煤气进行预热,形成双预热系统,提高余热回收效率,提高明显提高高炉风温。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热风炉废气管道、第一预热气体管道、第二预热气体管道,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包括并联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的前端连接所述热风炉,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的末端连接有废气排放装置,所述废气排放装置中设置有废气除尘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排放装置为烟囱,所述废气除尘装置位于所述烟囱的出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支管,所述第三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的靠近第一换热器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第三支管的管径为350—450mm,所述第三支管上设置有尺寸配合的第一截止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上还设置有第四支管,所述第四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的靠近第二换热器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第四支管的管径为550—650mm,所述第四支管上设置有尺寸配合的第二截止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为助燃空气管道,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为煤气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为板式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为不锈钢波纹板式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炉废气管道的管径为2000—2400mm,所述第一预热气体管道的管径为700—900mm,所述第二预热气体管道的管径为900—1200mm。
CN201621022099.6U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Active CN2061094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2099.6U CN206109445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2099.6U CN206109445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09445U true CN206109445U (zh) 2017-04-19

Family

ID=58515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2099.6U Active CN206109445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094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3925A (zh) * 2021-12-30 2022-04-01 湖北信业热能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热风炉废烟气余热利用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3925A (zh) * 2021-12-30 2022-04-01 湖北信业热能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热风炉废烟气余热利用方法
CN114263925B (zh) * 2021-12-30 2024-03-29 湖北信业热能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热风炉废烟气余热利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73331B (zh) 一种焦炉上升管换热热能回收方法及装置
CN203810913U (zh) 应用蓄热式燃烧器的石化行业管式加热炉
CN110129497B (zh) 高炉喷吹煤粉与热风炉空气/煤气串联预热工艺及系统
CN203007295U (zh) 新型高炉热风炉废气分级回收利用装置
CN206109445U (zh) 一种热风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
CN107447066B (zh) 一体式高炉喷吹煤粉预热器
CN102021299B (zh) 一种罩式退火炉烟气余热利用的装置
CN201621973U (zh) 一种电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JPS586915A (ja) 熱風炉の操業法
CN103993110B (zh) 高炉喷吹煤粉预热工艺
CN103063044A (zh) 转底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和转底炉烟气余热利用方法
CN206689178U (zh) 一种高温气体渗流加热的废旧线路板固定床热解系统
CN210215414U (zh) 一种高炉喷吹煤粉与热风炉空气/煤气串联预热系统
CN105403058A (zh) 热风炉废烟气余热利用设备及流程
CN114688735A (zh) 发电储能罐体节能型风团预热装置
CN201266035Y (zh) 一种热风炉板式换热器预热系统
CN204739904U (zh) 余热回收烧结点火炉
CN210425080U (zh) 热风炉旁路预热烟气换热器防止低温腐蚀工艺系统
CN102735043A (zh) 高效节能多温区烘道
CN208566737U (zh) 一种降低排烟温度的煤气锅炉
CN208414322U (zh) 换热式焦炉
CN208171046U (zh) 一种基于蓄热式燃烧的反吹系统
CN206069919U (zh) 一种高炉热风炉预热装置
CN207276638U (zh) 一种一体式高炉喷吹煤粉预热器
CN201973735U (zh) 容克式空气预热器单循环疏导式漏风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