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96528U -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 Google Patents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96528U
CN206096528U CN201621085493.4U CN201621085493U CN206096528U CN 206096528 U CN206096528 U CN 206096528U CN 201621085493 U CN201621085493 U CN 201621085493U CN 206096528 U CN206096528 U CN 2060965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polarizer
crystal cell
polarizing film
light polar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854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寿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41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122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965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965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抑制在高温环境下液晶面板的翘曲的偏光板组、及将该偏光板组贴合于液晶盒而形成的液晶面板。所述偏光板组是配置于液晶盒的观看侧的观看侧偏光板与配置于液晶盒的背面侧的背面侧偏光板的组,所述背面侧偏光板具有层合有增亮膜和吸收型偏光板的结构,在将所述背面侧偏光板配置于所述液晶盒的背面侧时,从与所述液晶盒接触的表面到所述增亮膜的距离为100μm以下,将所述观看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与将所述背面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之比大于1且为1.4以下。

Description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高温环境下液晶面板的翘曲被抑制的偏光板组(set)、及使用所述偏光板组的液晶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耗电量低、以低电压工作、轻质且薄型的液晶显示器正作为移动电话、便携信息终端、计算机用的监视器、电视等信息用显示设备而迅速普及。伴随液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各种模式(mode)的液晶显示器,响应速度、对比度、窄视角等液晶显示器的问题正逐渐地被解决。另外,伴随移动设备用液晶显示器的普及,也要求液晶面板薄且轻。
伴随液晶面板的薄型化,有由于贴合于液晶盒(liquid crystal cell)的偏光板在高温环境下收缩而导致液晶面板翘曲、从而无法装进最终产品的壳体内等问题。
为了抑制这样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翘曲,以往开发了通过改变配置于液晶盒的观看侧和配置于与液晶盒的观看侧呈相反侧(背面侧)的偏光板的厚度、从而抑制液晶显示面板的翘曲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12-5842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使配置于液晶盒的观看侧的偏光板的偏光膜的厚度比配置于液晶盒的背面侧的偏光膜薄、从而抑制液晶显示面板的翘曲的方法。
另外,日本特开2013-3711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下述方法:通过使观看侧的光学层合体中包含的偏光膜比配置于与观看侧相反的一侧的光学层合体中包含的偏光膜厚5μm以上,从而抑制液晶面板的翘曲。然而,对于液晶面板的翘曲的抑制而言,仍有很大的改良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8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3711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高温环境下液晶面板的翘曲的偏光板组、及将该偏光板组贴合于液晶盒而形成的液晶面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偏光板组,其特征在于,其是配置于液晶盒的观看侧的观看侧偏光板与配置于液晶盒的背面侧的背面侧偏光板的组,背面侧偏光板为层合有增亮膜和吸收型偏光板的结构,从液晶盒到增亮膜的距离为100μm以下,将观看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与将背面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之比大于1且为1.4以下。
为了抑制翘曲,优选上述观看侧偏光板中包含的偏光膜的厚度大于上述背面侧偏光板中包含的吸收型偏光板的偏光膜的厚度。另外,对于背面侧偏光板中包含的吸收型偏光板而言,为了减小液晶盒与增亮膜之间的距离,优选为仅在单面具有保护膜的结构。
优选的是,观看侧偏光板的吸收轴成为液晶盒的短边方向,背面侧偏光板的吸收轴成为液晶盒的长边方向。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偏光板组和液晶盒,在液晶盒的观看侧粘贴有观看侧偏光板,在液晶盒的背面侧粘贴有背面侧偏光板,所述液晶面板于85℃加热240小时后的翘曲量的绝对值为0.5mm以下。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消除液晶面板在高温环境下的翘曲,可得到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能装进最终产品的壳体内的液晶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偏光板组中优选的层结构的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偏光板组中优选的层结构的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反射偏光膜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 观看侧偏光板、60 背面侧偏光板
50 吸收型偏光板
32、52 偏光膜
35 表面处理层
31a、31b、51 保护膜
33、53 压敏粘合剂层
54 粘接层
61 增亮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合适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偏光板组及使用其的液晶面板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偏光板组由观看侧偏光板30和背面侧偏光板60构成。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观看侧偏光板30及背面侧偏光板60的层结构进行说明。图1中,观看侧偏光板30是在偏光膜32的两面上分别贴合保护膜31a、31b而形成的。在保护膜31a的与同偏光膜32的贴合面呈相反侧的面上形成表面处理层也是有用的。对于背面侧偏光板60,吸收型偏光板50是在偏光膜52的至少一面上贴合保护膜51而形成的。进而,介由粘接层54在吸收型偏光板50上层合增亮膜61而形成背面侧偏光板60。将上述偏光板分别介由压敏粘合剂层33、53贴合于液晶盒,从而形成液晶面板。
在上述背面侧偏光板中,从液晶盒到增亮膜61的距离为100μm以下,优选为8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下。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为5μm以上,更典型地为10μm以上。另外,将上述观看侧偏光板30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与将上述背面侧偏光板60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之比大于1且为1.4以下,优选为1.01以上且为1.4以下,更优选为1.05以上且为1.3以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谓从液晶盒到增亮膜的距离,是指从背面侧偏光板的与液晶盒接触的面(例如,图1~2中压敏粘合剂层53的与液晶盒接触的面相当于此面)到增亮膜的液晶盒侧的面的距离。
对于液晶面板的翘曲量而言,配置于距液晶盒最远的最外层的增亮膜的影响大。因此,通过使液晶面板与增亮膜之间的距离满足上述距离,进而使将观看侧偏光板30及背面侧偏光板60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为上述范围,能够减小液晶面板的翘曲量。
本实用新型中,从能够使增亮膜更靠近液晶盒的方面考虑,优选使上述背面侧偏光板60中包含的吸收型偏光板50为仅在偏光膜的单面具有保护膜的结构。如上所述,通过将增亮膜配置于离液晶盒近的位置,能够减小由增亮膜的尺寸变化产生的力对液晶面板的翘曲造成的影响。
进而,优选为下述配置:上述观看侧偏光板的吸收轴与液晶盒的短边方向大致平行,上述背面侧偏光板的吸收轴与液晶盒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所谓大致平行,并不限定于严格地平行,例如偏光板的吸收轴与液晶盒的各边所成的角度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若为这样的轴结构,则能够更加显著地减小液晶面板的翘曲。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还可提供介由压敏粘合剂层将上述观看侧偏光板30及背面侧偏光板60层合于液晶盒而得到的液晶面板。
以下,对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的构件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有时将观看侧偏光板具有的偏光膜32与背面侧偏光板具有的偏光膜52简单统称为偏光膜,有时将保护膜31a、保护膜31b与保护膜51简单统称为保护膜。
[偏光膜32、52]
作为偏光膜32、52,只要满足上述尺寸变化率及偏光膜的厚度,则可以使用任意合适的偏光膜。偏光膜通常经过下述工序来制造,所述工序为: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膜进行单轴拉伸的工序;通过用二色性色素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膜进行染色从而使二色性色素吸附的工序;用硼酸水溶液对吸附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进行处理而使其交联的工序;及在利用硼酸水溶液进行交联处理后进行水洗的工序。
聚乙烯醇系树脂可以通过将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皂化而制造。对于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而言,除了可以是作为乙酸乙烯酯的均聚物的聚乙酸乙烯酯之外,还可以是乙酸乙烯酯和可与其共聚的其他单体形成的共聚物。作为可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的其他单体,例如,可举出不饱和羧酸类、烯烃类、乙烯基醚类、不饱和磺酸类、具有铵基的丙烯酰胺类等。
聚乙烯醇系树脂的皂化度通常为85~100摩尔%左右,优选为98摩尔%以上。聚乙烯醇系树脂可以被改性,例如,也可使用经醛类改性的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乙醛等。聚乙烯醇系树脂的聚合度通常为1,000~10,000左右,优选为1,500~5,000左右。
对这样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制膜而得到的膜可用作偏光膜的原料膜。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制膜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用已知的方法进行制膜。聚乙烯醇系树脂原料膜的膜厚例如为10~100μm左右,优选为10~50μm左右。
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的纵向单轴拉伸可以在利用二色性色素进行的染色之前、与染色同时、或在染色之后进行。在染色后进行纵向单轴拉伸时,该纵向单轴拉伸可以在硼酸处理之前进行,也可在硼酸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当然,也可在此处所示的多个阶段进行纵向单轴拉伸。纵向单轴拉伸可以采用在圆周速度不同的辊之间沿单轴进行拉伸的方法、使用热辊沿单轴进行拉伸的方法等。另外,纵向单轴拉伸可以通过在大气中进行拉伸的干式拉伸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使用水等溶剂、在使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溶胀的状态下进行拉伸的湿式拉伸来进行。拉伸倍率通常为3~8倍左右。
对于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的利用二色性色素进行的染色,例如,可通过将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在含有二色性色素的水溶液中的方法进行。作为二色性色素,具体而言,可使用碘、二色性有机染料。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聚乙烯醇系树脂膜,优选在染色处理前预先实施浸渍于水而使其溶胀的处理。
作为二色性色素使用碘时,通常可采用将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在含有碘及碘化钾的水溶液中进行染色的方法。该水溶液中的碘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水而言通常为0.01~1重量份左右,碘化钾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水而言通常为0.5~20重量份左右。用于染色的水溶液的温度通常为20~40℃左右。另外,在该水溶液中的浸渍时间(染色时间)通常为20~1,800秒左右。
另一方面,作为二色性色素使用二色性的有机染料时,通常可采用将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在包含水溶性的二色性有机染料的水溶液中进行染色的方法。该水溶液的二色性有机染料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水而言通常为1×10-4~10重量份左右,优选为1×10-3~1重量份。该染料水溶液可以含有硫酸钠这样的无机盐作为染色助剂。用于染色的二色性有机染料水溶液的温度通常为20~80℃左右。另外,在该水溶液中的浸渍时间(染色时间)通常为10~1,800秒左右。
利用二色性色素进行染色后的硼酸处理可以通过将经染色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于含有硼酸的水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含有硼酸的水溶液的硼酸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水而言通常为2~15重量份左右,优选为5~12重量份。作为二色性色素使用碘时,该含有硼酸的水溶液优选含有碘化钾。含有硼酸的水溶液中的碘化钾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水而言通常为0.1~15重量份左右,优选为5~12重量份。在含有硼酸的水溶液中的浸渍时间通常为60~1,200秒左右,优选为150~600秒,进一步优选为200~400秒。含有硼酸的水溶液的温度通常为50℃以上,优选为50~85℃,进一步优选为60~80℃。
通常对硼酸处理后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进行水洗处理。水洗处理例如可通过将进行了硼酸处理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于水中的方法进行。水洗处理中的水的温度通常为5~40℃左右。另外,浸渍时间通常为1~120秒左右。
水洗后实施干燥处理,可得到偏光膜。干燥处理可以使用热风干燥机、远红外线加热器进行。干燥处理的温度通常为30~100℃左右,优选为50~80℃。干燥处理的时间通常为60~600秒左右,优选为120~600秒。通过干燥处理,偏光膜中的水分率被降低至实用程度。该水分率通常为5~20重量%左右,优选为8~15重量%。若水分率低于5重量%,则存在丧失偏光膜的挠性、在干燥后发生损伤或断裂的情况。另外,若水分率大于20重量%,则有热稳定性不足的趋势。
按照上述方式,能够制造在聚乙烯醇系树脂膜上吸附取向有二色性色素的偏光膜。
另外,偏光膜的制造工序中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的拉伸、染色、硼酸处理、水洗工序、干燥工序例如可按照日本特开2012-159778号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在该文献记载的方法中,使用通过在基材膜上涂覆聚乙烯醇系树脂从而形成作为偏光膜的聚乙烯醇系树脂层的方法也是有用的。
为了将偏光膜的收缩力抑制在低水平、并使偏光板为期望的尺寸变化率,优选使偏光膜的厚度为15μm以下,也可使其小于15μm。从能够赋予良好的光学特性的观点考虑,偏光膜的厚度通常为3μm以上。
上述观看侧偏光板具有的偏光膜32的厚度优选大于上述背面侧偏光板具有的偏光膜52的厚度。例如,优选使观看侧偏光板具有的偏光膜32的厚度为10μm以上,并使背面侧偏光板具有的偏光膜的厚度小于10μm。另外,偏光膜32与偏光膜52的厚度差的大小优选为2μm以上,也可以为5μm以上,优选小于10μm。
[保护膜31a、31b、51]
作为保护膜31a、31b、51,可使用由合适的透明树脂形成的膜。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由透明性、均匀的光学特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等优异的聚合物形成的膜。作为这样的透明树脂膜,例如,可使用三乙酰纤维素及二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系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系膜、聚碳酸酯系膜、聚醚砜系膜、聚砜系膜、聚酰亚胺系膜、聚烯烃系膜、聚降冰片烯系膜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适用于观看侧偏光板30的保护膜31a、31b及适用于背面侧偏光板60的保护膜51可各自独立为相同的膜,也可为不同的膜。
对于上述保护膜而言,在贴合于偏光膜之前,可对其贴合面实施皂化处理、电晕放电处理、底漆处理、锚涂处理等粘接易化处理。保护膜的厚度通常在5~200μm左右的范围内,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8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μm以下。
另外,为了赋予期望的表面光学特性或其他特征,可以在保护膜31a的外表面上设置涂层(表面处理层35)。涂层的具体例包括硬涂层、防眩层、防反射层、防静电层、防污层。形成涂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已知的方法。
另外,作为保护膜31a,可以使用用于改善隔着偏光太阳镜观看画面时的可视性的相位差板。从提高可视性的观点考虑,配置λ/4波长板作为相位差板是理想的。另外,在与长条状的偏光膜层合时,若相对于长条的长边方向所成的角度被拉伸为大致45°或135°,则能够利用卷对卷(roll-to-roll)的方式制作偏光板,故而优选。
液晶盒为横向电场(IPS:In-Plane Switching,共面转换)模式时,为了不损害该IPS模式液晶盒本身具有的广视角特性,在保护膜31b及保护膜51被配置于偏光膜与液晶盒之间的情况下,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Rth优选在-10~10nm的范围内。另外,面内的相位差值Re也优选在-10~10nm的范围内。
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Rth是从面内的平均折射率减去厚度方向的折射率而得的值与膜的厚度相乘而得到的值,由下述式(a)所定义。另外,面内的相位差值Re是面内的折射率差与膜的厚度相乘而得到的值,由下述式(b)所定义。
Rth=〔(nx+ny)/2-nz〕×d (a)
Re=(nx-ny)×d (b)
式中,nx是膜面内的x轴方向(面内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是膜面内的y轴方向(面内快轴方向,与面内x轴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为垂直于膜面的z轴方向(厚度方向)的折射率,而d为膜的厚度。
此处,相位差值可以是在作为可见光中心附近的500~650nm左右的范围内的任意波长时的值,本说明书中,以波长590nm时的相位差值为标准。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Rth及面内的相位差值Re可以使用市售的各种相位差计进行测定。
作为将保护膜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Rth控制在-10~10nm的范围内的方法,可举出在制作膜时将残留于面内及厚度方向上的应变尽可能减小的方法。例如,在上述溶剂浇铸(cast)法中,可采用通过热处理而使对该流延树脂溶液进行干燥时产生的面内及厚度方向上的残留收缩应变缓和的方法等。另一方面,在上述熔融挤出法中,为了防止树脂膜在从模中挤出到进行冷却为止的期间被拉伸,可采用尽可能缩短从模到冷却鼓的距离、并且以膜不被拉伸的方式控制挤出量和冷却鼓的旋转速度的方法等。另外,与溶剂浇铸法相同,也可采用通过热处理而使残留于得到的膜中的应变缓和的方法。
[增亮膜61]
本实用新型的背面侧偏光板60具有增亮膜61与吸收型偏光板50层合而成的结构。作为增亮膜61,代表性地可举出直线偏光分离型的反射偏光膜。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反射偏光膜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反射偏光膜61为交替地层合有具有双折射性的层A和实质上不具有双折射性的层B的多层层合体。例如,图示例中,A层的x轴方向的折射率nx大于y轴方向的折射率ny,B层的x轴方向的折射率nx与y轴方向的折射率ny实质上相同。因此,A层与B层的折射率差在x轴方向上大,而在y轴方向上实质为0。结果,x轴方向成为反射轴,y轴方向成为透射轴。A层与B层在x轴方向上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2~0.3。需要说明的是,x轴方向对应于反射偏光膜的拉伸方向。
上述A层优选由通过拉伸而呈现双折射性的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材料的代表例,可举出萘二羧酸聚酯(例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及丙烯酸系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优选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上述B层优选由即使进行拉伸也实质上不呈现双折射性的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材料的代表例,可举出萘二羧酸与对苯二甲酸的共聚聚酯。
对于反射偏光膜而言,在A层与B层的界面处,使具有第1偏振方向的光(例如,p波)透过,将具有与第1偏振方向正交的第2偏振方向的光(例如,s波)反射。对于发生反射的光而言,在A层与B层的界面处,一部分作为具有第1偏振方向的光而透过,一部分作为具有第2偏振方向的光而反射。在反射偏光膜的内部,通过使这样的反射及透过反复进行多次,从而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优选地,反射偏光膜61包含反射层R作为与偏光膜52相反的最外层。通过设置反射层R,能够进一步利用最终未被利用而返回到反射偏光膜最外部的光,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对于反射层R而言,代表性的是通过聚酯树脂层的多层结构而呈现反射功能。
反射偏光膜的整体厚度可以根据目的、反射偏光膜中包含的层的总数等进行适当设定。从抑制高温环境时的尺寸变化的观点考虑,反射偏光膜的整体厚度优选为15μm~50μm,更优选为30μm以下。
作为反射偏光膜,例如,可使用日本特表平9-507308号公报中记载的膜。
反射偏光膜61可以直接使用市售品,也可以对市售品进行二次加工(例如,拉伸)后使用。作为市售品,例如,可举出3M公司制的DBEF、APF(商品名)。
[偏光膜与保护膜的贴合]
对于偏光膜与保护膜的贴合而言,可利用粘接剂(日语:接着剤)或压敏粘合剂(日语:粘着剤)进行贴合。对于将偏光膜与保护膜贴合的粘接剂层而言,可使其厚度为0.01~30μm左右,优选为0.01~10μm,进一步优选为0.05~5μm。粘接剂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时,在层合的保护膜与偏光膜之间不产生浮起、剥落,可得到在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粘接力。对于将偏光膜与保护膜贴合的压敏粘合剂层而言,可以使其厚度为5~50μm左右,优选为5~30μm,进一步优选为10~25μm。
在将偏光膜与保护膜粘接时,对偏光膜、保护膜预先进行皂化处理、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也是有用的。
在粘接剂层的形成中,可根据被粘物的种类、目的而适宜地使用合适的粘接剂,另外也可根据需要使用锚涂剂(anchor coating agent)。作为粘接剂,例如,可举出溶剂型粘接剂、乳液型粘接剂、压力敏感性粘接剂、再湿性粘接剂、缩聚型粘接剂、无溶剂型粘接剂、膜状粘接剂、热熔型粘接剂等。
作为优选的粘接剂之一,可举出水基粘接剂,即,粘接剂成分溶解或分散于水中而成的粘接剂。若列举能够溶解于水中的粘接剂成分的例子,有聚乙烯醇系树脂。另外,若列举能够分散于水中的粘接剂成分的例子,有具有亲水基团的氨基甲酸酯系树脂。水基粘接剂可以通过将这样的粘接剂成分与根据需要配合的追加添加剂一同混合于水中而进行制备。若列举可作为水基粘接剂的市售的聚乙烯醇系树脂的例子,有Kuraray株式会社销售的作为羧基改性聚乙烯醇的“KL-318”等。
水基粘接剂根据需要可含有交联剂。若列举交联剂的例子,有胺化合物、醛化合物、羟甲基化合物、水溶性环氧树脂、异氰酸酯化合物、多价金属盐等。将聚乙烯醇系树脂作为粘接剂成分时,优选使用以乙二醛为代表的醛化合物、以羟甲基三聚氰胺为代表的羟甲基化合物、水溶性环氧树脂等作为交联剂。此处的水溶性环氧树脂例如可以是使聚酰胺多胺与环氧氯丙烷反应而得到的聚酰胺环氧树脂,所述聚酰胺多胺是二乙撑三胺、三乙撑四胺这样的多亚烷基多胺与己二酸这样的二羧酸的反应物。若列举水溶性环氧树脂的市售品的例子,有田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销售的“Sumirez Resin(注册商标)650(30)”等。
在偏光膜及/或要贴合于偏光膜上的保护膜的粘接面上涂布水基粘接剂,使两者贴合,然后实施干燥处理,由此可得到偏光板。在粘接前,预先对保护膜实施皂化处理、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或底漆处理这样的粘接易化处理从而提高润湿性也是有效的。干燥温度可以为例如50~100℃左右。从进一步提高粘接力的观点考虑,优选在干燥处理后,在比室温稍高的温度、例如30~50℃左右的温度下熟化1~10天左右。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粘接剂,可举出含有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或加热而发生固化的环氧化合物的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此处,固化性的环氧化合物在分子内具有至少2个环氧基。这种情况下,偏光膜与保护膜的粘接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对该粘接剂组合物的涂布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或赋予热,使粘接剂中含有的固化性环氧化合物固化。通常,通过环氧化合物的阳离子聚合来进行环氧化合物的固化。另外,从生产率的观点考虑,优选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来进行该固化。
从耐候性、折射率、阳离子聚合性等观点考虑,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中含有的环氧化合物优选为在分子内不含芳香环的环氧化合物。作为在分子内不含芳香环的环氧化合物,可例举氢化环氧化合物、脂环式环氧化合物、脂肪族环氧化合物等。可合适地用于上述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的环氧化合物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45925号公报中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此处仍进行简要说明。
氢化环氧化合物可以是对下述核氢化多羟基化合物进行缩水甘油醚化而得到的化合物,所述核氢化多羟基化合物是通过在催化剂存在下及加压下对作为芳香族环氧化合物的原料的芳香族多羟基化合物选择性地进行核氢化反应而得到的。关于作为芳香族环氧化合物的原料的芳香族多羟基化合物,例如,可举出双酚A、双酚F、及双酚S这样的双酚类;苯酚Novolac树脂、甲酚Novolac树脂、及羟基苯甲醛苯酚Novolac树脂这样的Novolac型树脂;四羟基二苯甲烷、四羟基二苯甲酮、及聚乙烯基苯酚这样的多官能型化合物等。通过对这样的芳香族多羟基化合物进行核氢化反应、并使得到的核氢化多羟基化合物与环氧氯丙烷反应,从而可进行缩水甘油醚化。作为优选的氢化环氧化合物,可举出进行了氢化的双酚A的缩水甘油醚。
脂环式环氧化合物是在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键合于脂环式环的环氧基的化合物。所谓“键合于脂环式环的环氧基”,是指下式所示的结构中的桥连的氧原子-O-,该式中,m为2~5的整数。
将上述式中的(CH2)m中的氢原子去掉1个或多个后的形式的基团与其他化学结构键合而成的化合物可用作脂环式环氧化合物。另外,形成脂环式环的(CH2)m中的1个或多个氢原子可以经甲基、乙基这样的直链状烷基适当取代。脂环式环氧化合物中,从显示优异的粘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具有氧杂双环己烷环(上式中m=3时的结构)、氧杂双环庚烷环(上式中m=4时的结构)的环氧化合物。以下,记载脂环式环氧化合物的具体例。此处,首先列举化合物名称,然后,分别示出对应的化学式,对化合物名称和与其对应的化学式标记相同符号。
A:3,4-环氧环己基甲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
B:3,4-环氧-6-甲基环己基甲酸-3,4-环氧-6-甲基环己基甲酯,
C:亚乙基双(3,4-环氧环己基甲酸酯)(ethylene bis(3,4-epoxycyclohexanecarboxylate)),
D:双(3,4-环氧环己基甲基)己二酸酯,
E:双(3,4-环氧-6-甲基环己基甲基)己二酸酯,
F:二乙二醇双(3,4-环氧环己基甲基醚),
G:乙二醇双(3,4-环氧环己基甲基醚),
H:2,3,14,15-二环氧-7,11,18,21-四氧杂三螺[5.2.2.5.2.2]二十一烷,
I:3-(3,4-环氧环己基)-8,9-环氧-1,5-二氧杂螺[5.5]十一烷,
J:4-乙烯基环己烯二氧化物,
K:二氧化二戊烯,
L:双(2,3-环氧环戊基)醚,
M: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等。
脂肪族环氧化合物可以是脂肪族多元醇或其环氧烷烃加成物的多缩水甘油醚。更具体而言,可举出丙二醇的二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的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的二缩水甘油醚;丙三醇的三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的三缩水甘油醚;通过将环氧烷烃(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与乙二醇、丙二醇、及丙三醇这样的脂肪族多元醇加成而得到的聚醚多元醇的多缩水甘油醚(例如聚乙二醇的二缩水甘油醚)等。
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中,环氧化合物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其中,该环氧化合物优选包含脂环式环氧化合物,所述脂环式环氧化合物在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键合于脂环式环的环氧基。
用于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的环氧化合物通常具有30~3,000g/当量的范围内的环氧当量,该环氧当量优选为50~1,500g/当量的范围。使用环氧当量低于30g/当量的环氧化合物时,有固化后的偏光板的挠性降低或粘接强度降低的可能。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大于3,000g/当量的环氧当量的化合物而言,存在与粘接剂组合物中含有的其他成分的相容性降低的可能。
从反应性的观点考虑,作为环氧化合物的固化反应,优选采用阳离子聚合。因此,优选在含有环氧化合物的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中配合阳离子聚合引发剂。阳离子聚合引发剂通过照射可见光线、紫外线、X射线及电子射线这样的活性能量射线或加热而产生阳离子种(cationic species)或路易斯(Lewis)酸,使环氧基的聚合反应开始。从作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对阳离子聚合引发剂赋予潜在性。以下,将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产生阳离子种或路易斯酸、使环氧基的聚合反应开始的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称为“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将通过热而产生阳离子种或路易斯酸、使环氧基的聚合反应开始的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称为“热阳离子聚合引发剂”。
使用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进行粘接剂组合物的固化的方法在下述方面是有利的:常温常湿下的固化成为可能,减少了考虑偏光膜的耐热性或由膨胀导致的应变的必要,能够将保护膜与偏光膜良好地粘接。另外,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经光催化而发挥作用,因此,即使混合在环氧化合物中,保存稳定性、作业性也优异。
作为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举出芳香族重氮鎓盐;芳香族碘鎓盐、芳香族硫鎓(sulfonium)盐之类的鎓盐、铁-丙二烯络合物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环氧化合物,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的配合量通常为0.5~20重量份,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另外优选为15重量份以下。若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的配合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环氧化合物而言低于0.5重量份,则固化变得不充分,存在固化物的机械强度、粘接强度降低的倾向。另一方面,若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的配合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环氧化合物而言大于20重量份,则固化物中的离子性物质增加,从而有固化物的吸湿性变高、耐久性能降低的可能。
使用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时,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光敏化剂。通过使用光敏化剂,可提高阳离子聚合的反应性,提高固化物的机械强度、粘接强度。作为光敏化剂,例如,可举出羰基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过硫化物、氧化还原系化合物、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卤素化合物、光还原性色素等。配合光敏化剂时,其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而言优选在0.1~20重量份的范围内。另外,为了提高固化速度,可以使用萘醌衍生物这样的敏化助剂。
另一方面,作为热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可举出苄基硫鎓盐、噻吩鎓(thiophenium)盐、四氢噻吩鎓(thiolanium)盐、苄基铵、吡啶鎓盐、镜盐(hydrazinium salt)、羧酸酯、磺酸酯、胺化酰亚胺等。
对于含有环氧化合物的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而言,优选如上述那样通过光阳离子聚合使其固化,但也可以使上述热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存在、而通过热阳离子聚合使其固化,还可以并用光阳离子聚合和热阳离子聚合。在并用光阳离子聚合和热阳离子聚合时,优选在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中含有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和热阳离子聚合引发剂这两者。
另外,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可以进一步含有氧杂环丁烷化合物、多元醇化合物等促进阳离子聚合的化合物。氧杂环丁烷化合物是在分子内具有4元环醚的化合物。配合氧杂环丁烷化合物时,其用量在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中通常为5~95重量%、优选为5~50重量%。另外,多元醇化合物可以为包括乙二醇、己二醇、聚乙二醇等的亚烷基二醇或其低聚物、聚酯多元醇、聚己内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等。配合多元醇化合物时,其用量在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中通常为50重量%以下,优选为30重量%以下。
进而,对于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而言,只要不损害其粘接性,可以含有其他添加剂,例如,离子捕捉剂、抗氧化剂、链转移剂、敏化剂、赋粘剂、热塑性树脂、填充剂、流动调节剂、增塑剂、消泡剂等。作为离子捕捉剂,例如,可举出包含粉末状的铋系、锑系、镁系、铝系、钙系、钛系、它们的混合体系等的无机化合物,作为抗氧化剂,例如,可举出受阻酚系抗氧化剂等。
将含有环氧化合物的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涂布于偏光膜或保护膜的粘接面、或上述两者的粘接面后,以涂布了粘接剂的面进行贴合,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或加热而使未固化的粘接剂层固化,从而能够使偏光膜与保护膜粘接。作为粘接剂的涂布方法,例如,可采用刮刀涂布、线棒涂布、模式涂布、逗号涂布、凹版涂布等各种涂布方式。
上述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基本上可以以实质不含溶剂的无溶剂型粘接剂的形式使用,但由于各涂布方式中存在各自最适的粘度范围,所以为了调整粘度也可以含有溶剂。溶剂优选为不使偏光膜的光学性能降低、可将以环氧化合物为代表的各成分良好地溶解的有机溶剂,例如,可使用以甲苯为代表的烃类、以乙酸乙酯为代表的酯类等。
在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进行粘接剂组合物的固化的情况下,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可以使用前述的各种活性能量射线,但从操作容易且也容易对照射光量等进行控制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紫外线。对于活性能量射线例如紫外线的照射强度、照射量而言,可在不影响以偏光膜的偏光度为代表的各种光学性能、及以保护膜的透明性、相位差特性为代表的各种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确定,以保持适度的生产率。
在通过热而进行粘接剂组合物的固化的情况下,可以用通常已知的方法进行加热。通常,在产生阳离子种、路易斯酸的温度以上的温度下对配合在固化性粘接剂组合物中的热阳离子聚合引发剂进行加热,具体的加热温度例如为50~200℃左右。
[压敏粘合剂]
作为压敏粘合剂,只要是光学透明性优异、包括适度的润湿性、凝聚性、粘接性等在内的粘合特性优异的压敏粘合剂即可,但进一步优选为耐久性等优异的压敏粘合剂。具体而言,作为形成压敏粘合剂层的压敏粘合剂,优选为含有丙烯酸系树脂的压敏粘合剂(丙烯酸系压敏粘合剂)。
丙烯酸系压敏粘合剂中含有的丙烯酸系树脂是以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辛酯、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这样的丙烯酸烷基酯作为主要单体的树脂。在该丙烯酸系树脂中通常共聚有极性单体。所谓极性单体,是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及极性官能团的化合物,此处,聚合性不饱和键通常来源于(甲基)丙烯酰基,另外,极性官能团可以为羧基、羟基、酰胺基、氨基、环氧基等。若列举极性单体的具体例,有(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2-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
另外,在丙烯酸系压敏粘合剂中,通常与丙烯酸系树脂一同配合有交联剂。作为交联剂的代表例,可举出分子内具有至少2个异氰酸酯基(-NCO)的异氰酸酯化合物。
还可以在压敏粘合剂中进一步配合各种添加剂。作为合适的添加剂,可举出硅烷偶联剂、防静电剂等。硅烷偶联剂在提高与玻璃的粘接力的方面是有效的。防静电剂在减少或防止静电产生的方面是有效的。
压敏粘合剂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所述方法为:制备压敏粘合剂组合物(通过将上述那样的压敏粘合剂成分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而形成),将其直接涂布于偏光膜上或保护膜上,将溶剂干燥除去的方法;或者,在由实施了脱模处理的树脂膜形成的基材膜的脱模处理面上涂布上述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将溶剂干燥除去而制成压敏粘合剂层,将其粘贴于透明保护膜上,将压敏粘合剂层转印的方法。通过前者的直接涂布法在透明保护膜上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时,通常在其表面贴合实施了脱模处理的树脂膜(也可称为隔膜),对压敏粘合剂层表面进行临时保护,直到使用时为止。从作为有机溶剂溶液的压敏粘合剂组合物的操作性的观点等考虑,多采用后者的转印法,这种情况下,从最初用于形成压敏粘合剂层的进行了脱模处理的基材膜可在粘贴于偏光板之后直接成为隔膜的观点考虑也是合适的。
在将压敏粘合剂层合于偏光膜、保护膜之前,对偏光膜面、保护膜面及压敏粘合剂面预先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也是有用的。
[压敏粘合剂层33、53、粘接层54]
在偏光板与液晶盒的贴合、及吸收型偏光板50与增亮膜61的贴合中可以使用粘接剂或压敏粘合剂,优选使用压敏粘合剂。压敏粘合剂层只要是光学透明性优异、包括适度的润湿性、凝聚性、粘接性等在内的粘合特性优异的压敏粘合剂层即可,进一步优选为耐久性等优异的压敏粘合剂层。具体而言,作为形成压敏粘合剂层的压敏粘合剂,优选为含有丙烯酸系树脂的压敏粘合剂(丙烯酸系压敏粘合剂)。
作为压敏粘合剂层,可以使用与上述的偏光膜与保护膜的贴合中使用的压敏粘合剂层等同的压敏粘合剂层。压敏粘合剂可使用各不相同的物质,也可使用相同的物质。
在将压敏粘合剂层合于偏光板之前,对偏光膜面、保护膜面及压敏粘合剂面预先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也是有用的。另外,在层合增亮膜时,对增亮膜61的贴合面及压敏粘合剂面预先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也是有用的。从使增亮膜61靠近液晶盒的观点考虑,用于层合增亮膜的压敏粘合剂层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下。通常,压敏粘合剂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
对于上文中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偏光板组而言,优选的是,在观看侧偏光板30中,偏光膜32的吸收轴与液晶盒的短边方向大致平行,在背面侧偏光板60中,偏光膜52的吸收轴与液晶盒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
[液晶盒]
液晶盒具有2片盒基板、和夹持于所述基板间的液晶层。一般而言,盒基板多由玻璃构成,但也可以为塑料基板。另外,用于本实用新型的液晶面板的液晶盒本身可以以本领域中采用的各种模式(例如,作为驱动模式的IPS模式、VA模式、TN模式等这类已知的模式)构成。
[液晶面板]
通过介由压敏粘合剂层将偏光板贴合于液晶盒,能够制作液晶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液晶面板使用下述偏光板组,所述偏光板组使从液晶盒到增亮膜的距离为100μm以下,且将观看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与将背面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之比大于1且为1.4以下。从其他观点考虑,本实用新型的液晶面板于85℃加热240小时后的翘曲量的绝对值为0.5mm以下,优选为0.3mm以下。通过将这样的偏光板组贴合于液晶盒,从而本实用新型的液晶面板成为高温环境下的翘曲被抑制、能装进最终产品的壳体内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液晶面板特别适合用于经常暴露于室外等高温下的中小型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适用于液晶面板的大小为对角线长15英寸以下的情况。
另外,从能够进一步减小高温环境下的液晶面板的翘曲的观点考虑,优选使从液晶盒到增亮膜的距离为8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下。另外,将观看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与将背面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之比优选为1.01以上且为1.4以下,更优选为1.05以上且为1.3以下。
将观看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以上。另外,将背面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优选为1.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偏光板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将保护膜贴合于偏光膜后的干燥工序的长度、温度、偏光膜的厚度及偏光膜的拉伸倍率等进行控制。
另外,在制作偏光板后,通过于40℃~80℃的范围进行加热处理来调整偏光板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的方法也是有用的。从避免由偏光板的急剧收缩而导致的外观不良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于40℃~60℃的范围进行加热处理。
将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如下所述。首先,将偏光板裁切为长度方向100mm×宽度方向100mm的大小,在温度为23℃、湿度为55%的环境下静置1天,测定MD方向(吸收轴方向)的尺寸(L0)。接下来,在85℃的环境下静置100小时,测定在高温环境下静置后的MD方向的尺寸(L1)。基于其结果由式(c)求得尺寸变化率(%)。
尺寸变化率=[(L0-L1)/L0]×100 (c)
尺寸变化率之比可以由观看侧偏光板的尺寸变化率A和背面侧偏光板的尺寸变化率B的值通过下述式(d)求得。
尺寸变化率之比=A/B (d)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来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例子。这些例子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含量或使用量的份及%是以重量为基准的。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例子中的各物性的测定按下述方法进行。
(1)厚度的测定
使用Nikon Corporation制的数字测微计(digital micrometer)“MH-15M”进行测定。
(2)面内相位差值及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的测定
使用王子计测机器株式会社制的以平行尼科尔(parallel Nicol)旋转法为原理的相位差计“KOBRA(注册商标)-WPR”,于23℃的温度下,测定波长590nm处的面内相位差值及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
(3)尺寸变化率的测定
使用Nikon Corporation制的二维测量仪“NEXIV VMR-12072”进行测定。
(4)偏光板的翘曲量的测定
将制作的液晶面板在85℃的环境下静置240小时后,以观看侧偏光板为上侧,将其置于Nikon Corporation制的二维测量仪“NEXIVVMR-12072”的测定台上。接下来,使焦点合焦于测定台的表面,以该处为基准,然后使焦点分别合焦于液晶面板的4个角部、4边的各中央及液晶面板表面的中央,测定距作为基准的焦点的距离,然后将距测定台的距离以绝对值计为最长的距离作为翘曲量。
[制造例1]偏光膜1的制作
利用干式拉伸将厚度为20μm的聚乙烯醇膜(平均聚合度为约2400,皂化度为99.9摩尔%以上)单轴拉伸至约4倍,进而,在保持紧绷的状态下,在40℃的纯水中浸渍40秒钟,然后,于28℃在碘/碘化钾/水的重量比为0.052/5.7/100的水溶液中浸渍30秒钟而进行染色处理。然后,于72℃在碘化钾/硼酸/水的重量比为11.0/6.2/100的水溶液中浸渍120秒钟。接下来,用8℃的纯水洗涤15秒钟,然后在以300N的张力保持的状态下,于60℃干燥50秒钟,并于75℃干燥20秒钟,得到在聚乙烯醇膜上吸附取向有碘的、厚度为7μm的吸收型偏光膜。
[制造例2]偏光膜2的制作
利用干式拉伸将厚度为30μm的聚乙烯醇膜(平均聚合度为约2400,皂化度为99.9摩尔%以上)单轴拉伸至约4倍,进而,在保持紧绷的状态下,在40℃的纯水中浸渍40秒钟,然后,于28℃在碘/碘化钾/水的重量比为0.052/5.7/100的水溶液中浸渍30秒钟而进行染色处理。然后,于72℃在碘化钾/硼酸/水的重量比为11.0/6.2/100的水溶液中浸渍120秒钟。接下来,用8℃的纯水洗涤15秒,然后在以300N的张力保持的状态下,于60℃干燥50秒钟,并于75℃干燥20秒钟,得到在聚乙烯醇膜上吸附取向有碘的、厚度为12μm的吸收型偏光膜。
[制造例3]水基粘接剂的制作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水,溶解3重量份的羧基改性聚乙烯醇〔从Kuraray Co.,Ltd.获得的商品名“KL-318”〕,向该水溶液中添加1.5重量份的作为水溶性环氧树脂的聚酰胺环氧系添加剂〔从田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获得的商品名“Sumirez Resin 650(30)”,固态成分浓度为30重量%的水溶液〕,制备水基粘接剂。
[压敏粘合剂A、B、C]
准备以下3种压敏粘合剂。
压敏粘合剂A:厚度为20μm的片状压敏粘合剂〔LINTEC株式会社制的“NCF#KT”〕
压敏粘合剂B:厚度为5μm的片状压敏粘合剂〔LINTEC株式会社制的“NCF#L2”〕
压敏粘合剂C:厚度为15μm的片状压敏粘合剂〔LINTEC株式会社制的“NCF#K1”〕
[保护膜A、B、C、D、E、F]
准备以下6种保护膜。
保护膜A:KONICA MINOLTA株式会社制的带硬涂层的三乙酰纤维素膜;25KCHCN-TC(厚度为32μm)
保护膜B:KONICA MINOLTA株式会社制的三乙酰纤维素膜;KC2CT(厚度为20μm,在波长590nm处的面内相位差值=1.2nm,在波长590nm处的厚度方向相位差值=1.3nm)
保护膜C: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环状聚烯烃系树脂膜;ZF14-023(厚度为23μm,在波长590nm处的面内相位差值=0.5nm,在波长590nm处的厚度方向相位差值=4.3nm)
保护膜D: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环状聚烯烃系树脂膜;ZF14-013(厚度为13μm,在波长590nm处的面内相位差值=0.5nm,在波长590nm处的厚度方向相位差值=3.3nm)
保护膜E:KONICA MINOLTA株式会社制的三乙酰纤维素膜;KC2UAW(厚度为25μm)
保护膜F:KONICA MINOLTA株式会社制的三乙酰纤维素膜;KC4UYW(厚度为40μm)
[增亮膜A]
准备以下的增亮膜。
增亮膜A:26μm厚的增亮膜(3M制的商品名“Advanced PolarizedFilm,Version3”)
[制造例4]观看侧偏光板1的制作
对保护膜A进行皂化处理,对保护膜C的一个表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以保护膜A的三乙酰纤维素面及保护膜C的电晕放电处理面分别成为与偏光膜2的贴合面的方式,将保护膜A、偏光膜2、保护膜C用水基粘接剂进行贴合,进行干燥处理,得到观看侧偏光板1。
观看侧偏光板1的MD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为1.0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上述干燥处理中的干燥时间来调整尺寸变化率。
进而,在观看侧偏光板1的保护膜C上贴合压敏粘合剂A,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保护膜表面及压敏粘合剂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
[制造例5~9]观看侧偏光板2~6的制作
调整上述干燥处理中的干燥时间,使MD方向(吸收轴方向)的尺寸变化率不同,除此之外,与制造例4同样地分别制作观看侧偏光板2~6,接下来,在保护膜C上贴合压敏粘合剂A,形成压敏粘合剂层。观看侧偏光板2~6的尺寸变化率如下所示。
观看侧偏光板2:1.09
观看侧偏光板3:1.23
观看侧偏光板4:1.30
观看侧偏光板5:1.41
观看侧偏光板6:0.95
[制造例10]背面侧偏光板1的制作
对保护膜C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以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的面成为与偏光膜1的贴合面的方式,用水基粘接剂将保护膜C与偏光膜1贴合。接下来,在偏光膜1的与贴合有保护膜C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B,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偏光膜1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B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接下来,在压敏粘合剂B的与贴合有偏光膜1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增亮膜A,制作背面侧偏光板1。此时,对增亮膜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背面侧偏光板1的MD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为0.98%。
在由此得到的背面侧偏光板1的保护膜C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A,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也对保护膜C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
[制造例11]背面侧偏光板2的制作
对保护膜C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以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的面成为与偏光膜1的贴合面的方式,用水基粘接剂将保护膜C与偏光膜1贴合。接下来,在保护膜C的与贴合有偏光膜1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B,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保护膜C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B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接下来,在压敏粘合剂B的与贴合有保护膜C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增亮膜A,制作背面侧偏光板2。此时,对增亮膜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背面侧偏光板2的MD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为0.98%。
在由此得到的背面侧偏光板2的偏光膜1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A,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也对偏光膜1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
[制造例12]背面侧偏光板3的制作
对保护膜D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以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的面成为与偏光膜1的贴合面的方式,用水基粘接剂将保护膜D与偏光膜1贴合。接下来,在保护膜D的与贴合有偏光膜1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B,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保护膜D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B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接下来,在压敏粘合剂B的与贴合有保护膜D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进行了皂化处理的保护膜E。进而,在保护膜E的与贴合有压敏粘合剂B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C,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压敏粘合剂C的表面预先实施了电晕放电处理。最后在压敏粘合剂C的与贴合有保护膜E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增亮膜A,制作背面侧偏光板3。此时,对增亮膜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背面侧偏光板3的MD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为0.97%。
在由此得到的背面侧偏光板3的偏光膜1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A,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也对偏光膜1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
[制造例13]背面侧偏光板4的制作
对保护膜D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以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的面成为与偏光膜1的贴合面的方式,用水基粘接剂将保护膜D与偏光膜1贴合。接下来,在保护膜D的与贴合有偏光膜1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B,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保护膜D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B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接下来,在压敏粘合剂B的与贴合有保护膜D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进行了皂化处理的保护膜F。进而,在保护膜F的与贴合有压敏粘合剂B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B,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压敏粘合剂B的表面预先实施了电晕放电处理。最后在压敏粘合剂B的与贴合有保护膜F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增亮膜A,制作背面侧偏光板4。此时,对增亮膜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背面侧偏光板4的MD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为0.75%。
在由此得到的背面侧偏光板4的偏光膜1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A,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也对偏光膜1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
[制造例14]背面侧偏光板5的制作
对保护膜D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以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的面成为与偏光膜1的贴合面的方式,用水基粘接剂将保护膜D与偏光膜1贴合。接下来,在保护膜D的与贴合有偏光膜1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B,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保护膜D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B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接下来,在压敏粘合剂B的与贴合有保护膜D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进行了皂化处理的保护膜F。进而,在保护膜F的与贴合有压敏粘合剂B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A,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对压敏粘合剂A的表面预先实施了电晕放电处理。最后在压敏粘合剂A的与贴合有保护膜F的面呈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增亮膜A,制作背面侧偏光板5。此时,对增亮膜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背面侧偏光板5的MD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为0.58%。
在由此得到的背面侧偏光板5的偏光膜1面上贴合压敏粘合剂A,形成压敏粘合剂层。此时也对偏光膜1的表面及压敏粘合剂A的表面预先进行了电晕放电处理。
[液晶盒]
从Google Inc.制的Nexus7的液晶面板将观看侧偏光板及背面侧偏光板剥离,得到液晶盒。
[实施例1]
将观看侧偏光板1以偏光膜的吸收轴相对于液晶盒的短边平行的方式裁切成对角线长7英寸的大小,将背面侧偏光板1以偏光膜的吸收轴相对于液晶盒的长边平行的方式裁切成对角线长7英寸的大小。将由此制作的偏光板介由压敏粘合剂而分别贴合于液晶盒,从而制作液晶面板。观看侧偏光板与背面侧偏光板的尺寸变化率之比为1.04。另外,从增亮膜到液晶盒的距离为55μm。
将由此制作的液晶面板在85℃的环境下静置240小时后,测定翘曲量,结果为0.4mm。
[实施例2~10、比较例1~5]
除了使用表1所示的观看侧偏光板及背面侧偏光板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液晶面板。
实施例1~10、比较例1~5中使用的观看侧偏光板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及背面侧偏光板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背面侧偏光板中的从增亮膜到液晶盒的距离以及尺寸变化率之比汇总于表1。
[表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消除液晶面板在高温环境下的翘曲,可得到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能装进最终产品的壳体内的液晶面板,因此是有用的。

Claims (5)

1.一种偏光板组,其是配置于液晶盒的观看侧的观看侧偏光板与配置于液晶盒的背面侧的背面侧偏光板的组,
所述背面侧偏光板具有层合有增亮膜和吸收型偏光板的结构,在将所述背面侧偏光板配置于所述液晶盒的背面侧时,从与所述液晶盒接触的表面到所述增亮膜的距离为100μm以下,
将所述观看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与将所述背面侧偏光板于85℃加热100小时后的吸收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率之比大于1且为1.4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板组,其中,所述观看侧偏光板及所述背面侧偏光板分别具有偏光膜,
所述观看侧偏光板具有的偏光膜的厚度大于所述背面侧偏光板具有的偏光膜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光板组,其中,所述背面侧偏光板中包含的吸收型偏光板具有偏光膜,所述吸收型偏光板是仅在偏光膜的单面具有保护膜的偏光板。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光板组,其中,所述观看侧偏光板的吸收轴与所述液晶盒的短边方向大致平行,所述背面侧偏光板的吸收轴与所述液晶盒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
5.一种液晶面板,其包含液晶盒和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光板组,
在所述液晶盒的观看侧配置有所述观看侧偏光板,在所述液晶盒的背面侧配置有所述背面侧偏光板,所述液晶面板于85℃加热240小时后的翘曲量的绝对值为0.5mm以下。
CN201621085493.4U 2015-09-30 2016-09-27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Active CN20609652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2863 2015-09-30
JP2015192863 2015-09-30
JP2016-114151 2016-06-08
JP2016114151A JP6112249B2 (ja) 2015-09-30 2016-06-08 偏光板のセット及び液晶パネ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96528U true CN206096528U (zh) 2017-04-12

Family

ID=5841838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85493.4U Active CN206096528U (zh) 2015-09-30 2016-09-27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CN201811231540.5A Active CN109298479B (zh) 2015-09-30 2016-09-27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CN201610857533.0A Active CN106556887B (zh) 2015-09-30 2016-09-27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31540.5A Active CN109298479B (zh) 2015-09-30 2016-09-27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CN201610857533.0A Active CN106556887B (zh) 2015-09-30 2016-09-27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20609652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0528A (zh) * 2018-03-26 2018-09-04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片及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81115A1 (en) * 2005-07-27 2007-04-12 Fujifilm Corporation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822432B2 (ja) * 2006-07-25 2011-11-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251827B2 (ja) * 2009-10-26 2013-07-3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3187134A1 (ja) * 2012-06-11 2013-12-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932750B2 (ja) * 2013-10-03 2016-06-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セット及び前面板一体型液晶表示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6887B (zh) 2018-11-09
CN109298479A (zh) 2019-02-01
CN106556887A (zh) 2017-04-05
CN109298479B (zh) 2021-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294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05342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7132688B (zh) 偏振板组及液晶面板
CN105445839A (zh) 偏光板
CN110072963B (zh) 用于偏光板的粘着剂组成物、偏光板与光学显示器
JP5949123B2 (ja) 偏光板
JP2021036328A (ja) 偏光板のセットおよび液晶パネル
TWI701469B (zh) 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JP2017083820A (ja)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パネル並びに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CN206096528U (zh) 偏光板组及液晶面板
CN206248955U (zh) 偏振板组及液晶面板
CN106990471A (zh) 偏振板和液晶面板
CN108603963A (zh) 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WO2017130656A1 (ja)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08369307A (zh) 单面保护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JP6112249B2 (ja) 偏光板のセット及び液晶パネル
CN106873069A (zh) 偏振板和液晶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