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90599U -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90599U
CN206090599U CN201621089538.5U CN201621089538U CN206090599U CN 206090599 U CN206090599 U CN 206090599U CN 201621089538 U CN201621089538 U CN 201621089538U CN 206090599 U CN206090599 U CN 206090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caisson
area
fill area
counterweight
caiss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8953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湘平
谭健
王赵吕
刘超
汪田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Broad Ca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Broad Ca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Broad Ca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Broad Ca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8953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905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90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9059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包括沉井主体,所述沉井主体的前部设有主沉井区,主沉井区的后侧设有副沉井区,主沉井区与副沉井区之间通过中间隔墙隔开,副沉井区的两侧边墙与沉井主体的边墙之间设有第一配重填充区、第二配重填充区、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该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建造时将“凸”形上部两边的缺角补齐,补齐的这部分墙,在建造时预先与两相邻的墙下端进行楔形封底,形成了四个配重填充区,沉井下沉时,就利用这四个配重填充区来调控沉井下沉的姿态,可消除“凸”字结构斜边墙拉裂现象,值得大力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站沉井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淤泥及细砂地层的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正在兴建。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某些污水泵站的建造只能采用少占地,对交通影响小的施工工艺——沉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及生活污水的不断增多,沉井结构设计及施工在污水处理设施中得到广泛应用,沉井结构的设计合理与否,对于污水厂的运行投资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图1所示传统的污水泵站沉井多采用“凸”字形结构,因为尺寸一头大一头小,沉井下沉时易被造成倾斜、偏位;同时斜边墙10下沉时由于受两端的拉力不同,易产生裂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消除斜边墙拉裂现象,能够利用这四个配重填充区来调控沉井下沉的姿态的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包括沉井主体,所述沉井主体的前部设有主沉井区,主沉井区的后侧设有副沉井区,主沉井区与副沉井区之间通过中间隔墙隔开,副沉井区的两侧边墙与沉井主体的边墙之间设有第一配重填充区、第二配重填充区、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第一配重填充区和第二配重填充区设于副沉井区的左侧,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设于副沉井区的右侧,第一配重填充区、第二配重填充区、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的底部均设有楔形封底,该楔形封底连接副沉井区的边墙和沉井主体的边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主沉井区的后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斜边墙,斜边墙的一端连接副沉井区边墙与中间隔墙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方形框体的边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配重填充区与第二配重填充区之间、第三配重填充区与第四配重填充区之间均通过隔墙隔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配重填充区、第二配重填充区、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均为顶部开口的盒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沉井主体的底部设有刃脚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建造时将“凸”形上部两边的缺角补齐,补齐的这部分墙,在建造时预先与两相邻的墙下端进行楔形封底,形成了四个配重填充区,沉井下沉时,就利用这四个配重填充区来调控沉井下沉的姿态,具有以下优点:一、可消除“凸”字结构斜边墙拉裂现象(结构中这二边是在下沉后才制作)。二、在制作阶段,可起到阻沉沉井的作用;而在下沉阶段,可起到助沉沉井的作用。三、当沉井下沉时,如短边两角不等高时,比单纯挖土容易矫正。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污水泵站沉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包括沉井主体1,所述沉井主体1的前部设有主沉井区2,主沉井区2的后侧设有副沉井区3,主沉井区2与副沉井区3之间通过中间隔墙4隔开,副沉井区3的两侧边墙与沉井主体1的边墙之间设有第一配重填充区5、第二配重填充区6、第三配重填充区7和第四配重填充区8,第一配重填充区5和第二配重填充区6设于副沉井区3的左侧,第三配重填充区7和第四配重填充区8设于副沉井区3的右侧,第一配重填充区5、第二配重填充区6、第三配重填充区7和第四配重填充区8的底部均设有楔形封底9,该楔形封底9连接副沉井区3的边墙和沉井主体1的边墙。
上述,主沉井区2的后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斜边墙10,斜边墙10的一端连接副沉井区3边墙与中间隔墙4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方形框体的边墙。
上述,第一配重填充区5与第二配重填充区6之间、第三配重填充区7与第四配重填充区8之间均通过隔墙隔开。
上述,第一配重填充区5、第二配重填充区6、第三配重填充区7和第四配重填充区8均为顶部开口的盒状结构。
上述,沉井主体1的底部设有刃脚平面21。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其原理:传统的污水泵站沉井多采用“凸”字形结构,因为尺寸一头大一头小,沉井下沉时易被造成倾斜、偏位;同时斜边墙10下沉时由于受两端的拉力不同,易产生裂缝。
本实用新型在建造时将“凸”形上部两边的缺角补齐。补齐的这部分墙,在建造时预先与两相邻的墙下端进行楔形封底,形成了二个上部敞开的“盒子”,沉井下沉时,就利用这二个下“盒子”来调控沉井下沉的姿态。其调控沉井下沉姿态实施过程如下:
沉井挖土下沉前,先在沉井Ⅰ、Ⅱ、Ⅲ、Ⅳ四个角外侧墙处,从刃脚平面开始向上画出水准尺寸面,作好等高标识线22标记,便于下沉量的监测。
挖取主沉井区2、副沉井区3的泥土(砂),沉井便会在井身重量的作用下下沉。同时观测沉井四角Ⅰ、Ⅱ、Ⅲ、Ⅳ的下沉量,如出现下沉不均匀时,便可在第一配重填充区5/第二配重填充区6,第三配重填充区7/第四配重填充区8内加水或泥(砂)增加该处重量的方式来调整沉井下沉姿态,使其均匀下沉。举例如下:
一、Ⅰ、Ⅱ角标识线等高。当沉井的某一边如“Ⅰ-Ⅱ”(Ⅰ与Ⅱ等高标识线22等高)边高于“Ⅲ-Ⅳ”(Ⅲ与Ⅳ等高标识线22等高)边,这时便可在主沉井区2进行抓土,校正,使“Ⅰ-Ⅱ”边与“Ⅲ-Ⅳ”边等高标识线22等高。也可在第一配重填充区5/第二配重填充区6,第三配重填充区7/第四配重填充区8内增加水或泥砂配重来加快沉井的下沉速度。
二、Ⅰ、Ⅱ角标识线不等高。如Ⅰ比Ⅱ高,则可考虑在第三配重填充区7/第四配重填充区8内添加水或砂重,同时在主沉井区2\副沉井区3相应点挖泥;如Ⅰ比Ⅱ低,则可考虑在第三配重填充区7/第四配重填充区8内添加水或砂重,同时在主沉井区2\副沉井区3相应点挖泥。这样就比单独在主沉井区2\副沉井区3相应点挖泥要快速、准确。
与“凸”字结构沉井相比,有如下优势:
一、可消除“凸”字结构斜边墙10拉裂现象(结构中这二边是在下沉后才制作)。
二、在制作阶段,可起到“阻沉”沉井的作用;而在下沉阶段,可起到“助沉”沉井的作用。
三、当沉井下沉时,如短边两角不等高时,比单纯挖土容易矫正。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包括沉井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沉井主体的前部设有主沉井区,主沉井区的后侧设有副沉井区,主沉井区与副沉井区之间通过中间隔墙隔开,副沉井区的两侧边墙与沉井主体的边墙之间设有第一配重填充区、第二配重填充区、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第一配重填充区和第二配重填充区设于副沉井区的左侧,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设于副沉井区的右侧,第一配重填充区、第二配重填充区、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的底部均设有楔形封底,该楔形封底连接副沉井区的边墙和沉井主体的边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沉井区的后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斜边墙,斜边墙的一端连接副沉井区边墙与中间隔墙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方形框体的边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填充区与第二配重填充区之间、第三配重填充区与第四配重填充区之间均通过隔墙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填充区、第二配重填充区、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均为顶部开口的盒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井主体的底部设有刃脚平面。
CN201621089538.5U 2016-09-28 2016-09-28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905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9538.5U CN206090599U (zh) 2016-09-28 2016-09-28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9538.5U CN206090599U (zh) 2016-09-28 2016-09-28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90599U true CN206090599U (zh) 2017-04-12

Family

ID=58481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8953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90599U (zh) 2016-09-28 2016-09-28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9059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9703A (zh) * 2017-05-10 2017-09-01 刘丽娟 一种水利冲沉沉井施工设备
CN107605488A (zh) * 2017-08-28 2018-01-19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钻井井筒及其悬浮下沉充填加固方法
CN110387898A (zh) * 2019-06-26 2019-10-29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低渗透性土层舱内水位调控沉井姿态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9703A (zh) * 2017-05-10 2017-09-01 刘丽娟 一种水利冲沉沉井施工设备
CN107605488A (zh) * 2017-08-28 2018-01-19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钻井井筒及其悬浮下沉充填加固方法
CN107605488B (zh) * 2017-08-28 2023-09-29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钻井井筒及其悬浮下沉充填加固方法
CN110387898A (zh) * 2019-06-26 2019-10-29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低渗透性土层舱内水位调控沉井姿态方法
CN110387898B (zh) * 2019-06-26 2021-01-26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低渗透性土层舱内水位调控沉井姿态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90599U (zh) 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
CN104563128B (zh) 软土地区非对称深大基坑同步开挖的支护体系及实施方法
CN107059774A (zh) 一种装配式高桩承台驳岸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3696784B (zh) 一种浅埋大跨隧道下穿建构筑物的大直径长管幕施工方法
CN105804119A (zh) 一桩二用地下廊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481278A (zh) 一种旋挖钻头
CN204491624U (zh) 软土地区非对称深大基坑同步开挖支护体系
CN110055991A (zh) 一种双壁中空沉井基础及其下沉施工方法
CN105951712A (zh) 一种场地受限条件下穿越地下结构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
CN110660306A (zh) 能够模拟锤击振动及流水对岩溶塌陷造成影响的实验装置
CN104179156A (zh) 箱筒型基础水闸结构及围埝合拢口的施工方法
CN108842820A (zh) 一种地铁车站换乘节点段基坑施工方法
CN207017169U (zh) 一种高填路堤涵洞减荷结构
CN206359956U (zh) 土木工程护坡台阶砖
CN201671103U (zh) 水中墩承台钻孔桩一体化施工成型平台
CN206815279U (zh) 一种装配式高桩承台驳岸结构
CN103114594B (zh) 相邻的两个基坑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6815282U (zh) 一种生态型低桩承台护岸结构
CN217352301U (zh) 一种既有河湖护岸改建结构
CN205822199U (zh) 一种保护既有地铁的预应力支护体系
CN215857482U (zh) 一种水利生态墙
CN109653213A (zh) 一种地连墙成槽施工方法
CN105350493B (zh) 快速扩充岛礁面积的方法及结构
CN110374139A (zh) 一种盖挖逆作施工的地下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5242415U (zh) 一种水利工程抢修用的防护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