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63071U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63071U CN206063071U CN201620676341.5U CN201620676341U CN206063071U CN 206063071 U CN206063071 U CN 206063071U CN 201620676341 U CN201620676341 U CN 201620676341U CN 206063071 U CN206063071 U CN 2060630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od
- chamber
- negative pressure
- dust
- pressure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41001672694 Citrus reticul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30113 Oede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35475 disord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JTJMJGYZQZDUJJ-UHFFFAOYSA-N phencyclidine Chemical class C1CCCCN1C1(C=2C=CC=CC=2)CCCCC1 JTJMJGYZQZDUJ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1481 Pathologic Constri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19 centrifu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0 du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04 se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5 vag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所述尘杯组件包括:杯壳、机罩以及负压装置,所述机罩为筒形且设在所述杯壳内,所述机罩的轴向一侧外端面与所述杯壳的局部内表面贴合或穿出所述杯壳的所述局部内表面,所述杯壳的内表面与所述机罩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沿所述机罩的周向环绕所述机罩的除尘腔,所述负压装置位于所述机罩内且使尘气进入所述除尘腔内尘气分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尘杯组件,结构紧凑、小巧轻便、能效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手持吸尘器,体积较大、笨重,不便于手持使用,而且风道布局松散,吸力能耗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的结构紧凑、小巧轻便、能效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尘杯组件的手持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尘杯组件,包括:杯壳;机罩,所述机罩为筒形且设在所述杯壳内,所述机罩的轴向一侧外端面与所述杯壳的局部内表面贴合或穿出所述杯壳的所述局部内表面,所述杯壳的内表面与所述机罩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沿所述机罩的周向环绕所述机罩的除尘腔;以及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位于所述机罩内且使尘气进入所述除尘腔内尘气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尘杯组件,结构紧凑、小巧轻便、能效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安装在所述机罩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通过托架安装在所述机罩上,所述托架包括:托起部,所述托起部支撑在所述负压装置的底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托起部相连、且连接至所述机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架进一步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为环形且沿圈套所述负压装置、且连接至所述连接部和/或所述托起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机罩可拆卸地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形成为筒形且外周壁与所述机罩的内周壁通过卡扣结构或螺纹结构可拆卸地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架与所述负压装置之间设有减振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件的面向所述负压装置的一侧表面的局部与所述负压装置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罩内进一步具有与所述负压装置定位配合以防止所述负压装置向上窜动的定位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手持吸尘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尘杯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吸尘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尘杯组件,从而提高了手持吸尘器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工作原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尘杯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工作原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杯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杯壳的其余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机罩和旋风分离装置为一体件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机罩和旋风分离装置的仰视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的机罩和旋风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机罩和旋风分离装置为一体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手持吸尘器1000;
尘杯组件100;
杯壳1;
杯身11;内底壁110;开口111;吸尘口112;
第一挡尘片113;第二挡尘片114;
杯盖组件12;内盖121;延伸管1211;入流连通孔12110;出风圈1212;出
流连通孔12120;外盖122;盖内过滤件1221;盖内风道件1222;
机罩2;罩身21;第一筒段211;过渡筒段212;第二筒段213;
罩底22;排气口220;定位件23;密封件24;罩内过滤件25;
托架26;托起部261;连接部262;限位部263;减振件264;凸起2641;
负压装置3;风机31;电机32;
旋风分离装置4;第一旋风分离件41;旋风筒410;直筒段411;锥筒段412;
第二旋风分离件42;隔筒部421;集尘槽4210;
滤筒部422;过滤孔4221;檐圈部423;
除尘腔A1;一级旋风腔A11;二级旋风腔A12;旋风风道A10;二级积尘腔A13;
连通腔A2;连通风道A20;排气腔A3;
手柄组件200;
手柄壳体51;指扣部510;安装部511;持握部512;柄顶部513;柄底部514;
供电装置52;电控板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10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1000,包括:尘杯组件100和持握组件,其中,尘杯组件100用于吸入环境中的尘气、并将尘气中的灰尘过滤掉、然后将净化后的气流吹回环境中,从而起到吸附环境中灰尘的作用,持握组件安装在尘杯组件100上且用于手持,例如持握组件可以为提手或图1中所示的手柄组件200等,从而用户可以通过手持持握组件来移动尘杯组件100,以对环境中的目标地点(例如沙发顶、天花板)等进行针对性清洁。
如图1所示,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1、机罩2和负压装置3。其中,机罩2设在杯壳1内,负压装置3位于机罩2内,也就是说,杯壳1罩设在机罩2外,机罩2罩设在负压装置3外,从而负压装置3是容纳在杯壳1内的,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尘杯组件100的结构紧凑性,使得尘杯组件100小巧轻便,便于手持且外观美观。优选地,杯壳1与机罩2可拆卸地相连,从而方便清洗、维修和更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机罩2设在杯壳1内”当作广义理解,即应当理解为:机罩2的除了设在开口111处的局部参照下一段描述以外的其余部分是设在杯壳1的内腔之内的,而机罩2的设在开口111处的局部参照下一段描述可以设在杯壳1的内腔之内、也可以由开口111伸出到杯壳1的内腔之外。
参照图1,杯壳1上具有开口111,机罩2的局部具有排气口220且设在开口111处以由开口111显露出,也就是说,机罩2的局部设在开口111处且由开口111显露出,且该局部具有排气口220,排气口220也由开口111显露出,从而机罩2内的气流可以通过排气口220和开口111流通到杯壳1之外。
其中,“机罩2的局部设在开口111处”指的是:机罩2的局部封盖开口111,以使开口111仅与该局部上的排气口220连通。其中,该局部的至少部分还可以由开口111伸出到杯壳1的内腔之外如图1和图3所示,以更加可靠且有效地排出气流,且可以提高机罩2的该局部与开口111定位准确性,使尘杯组件100的工作可靠性更高。
参照图2,杯壳1上具有吸尘口112,机罩2与杯壳1之间限定出与吸尘口112连通的除尘腔A1,除尘腔A1可以由机罩2的外表面与杯壳1的内表面共同限定出,机罩2内限定出连通在排气口220与除尘腔A1之间的排气腔A3。这样,由于除尘腔A1限定在机罩2与杯壳1之间、且排气腔A3限定在机罩2内,从而除尘腔A1围绕排气腔A3。
负压装置3用于向排气腔A3提供负压,以使环境中的尘气通过吸尘口112吸入除尘腔A1内尘气分离、并使从除尘腔A1内分离出的净化气流进入机罩2、即进入排气腔A3内以由排气口220、开口111排出到杯壳1以外的环境中。简言之,环境中的尘气经由尘杯组件100内的风道、如从除尘腔A1到排气腔A3,尘气中的灰尘可以滤储在尘杯组件100中、而净化后的气流可以回流到环境中。
由此,从尘杯组件100内的风道布局来看,由于除尘腔A1围绕排气腔A3,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风道布局的紧凑性,降低吸力损耗,提高能效。而且,由于排气口220形成在机罩2上且可以通过杯壳1上的开口111直接将气流排出到环境中,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排气路径,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能效。另外,由于吸尘口112形成在杯壳1上且与限定在杯壳1与机罩2之间的除尘腔A1连通,且由于排气口220形成在机罩2上且与机罩2内的排气腔A3连通,从而风道的布局简单、加工方便且不会发生气流流动短路的问题,滤尘可靠性高、效果好。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排气口220还可以不形成在机罩2上,例如排气口220还可以形成在杯壳1上,排气腔A3可以通过连接通道等与排气口220连通,此时,杯壳1上可以不具有开口111,机罩2的局部也不必位于开口111处以显露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机罩2为筒形且设在杯壳1内,机罩2的轴向一侧外端面(例如图1中所示的下端面)与杯壳1的局部内表面(例如图1中所示的下表面)贴合或穿出杯壳1的局部内表面(例如图1中所示的下表面),杯壳1的内表面与机罩2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机罩2的除尘腔A1。由此,尘杯组件100内的风道布局更加紧凑,吸排气路径更短,能耗更低,能效更高。
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杯壳1和机罩2均形成为筒形,且杯壳1的轴线和机罩2的轴线平行设置,机罩2的外底壁与杯壳1的内底壁贴合或贯穿杯壳1的内底壁,此时,除尘腔A1可以为限定在杯壳1的内周壁与机罩2的外周壁之间的环柱形空腔,这样,当将吸尘口112沿除尘腔A1的切向开设时,除尘腔A1还可以作为旋风分离腔进行旋风式尘气分离,从而提高净化效果。进一步优选地,杯壳1和机罩2同轴布置,即筒形的杯壳1的轴线和筒形的机罩2的轴线重合,此时除尘腔A1可以为圆环柱形空腔,尘气分离效果更好,且方便下文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4的安装。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1000,结构紧凑、小巧轻便、手持省力,且手持吸尘器1000的风道紧凑、能耗小、能效高。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尘杯组件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杯壳1内可以具有连通腔A2,连通腔A2连通在除尘腔A1与排气腔A3之间,从而从除尘腔A1内分离出的气流可以通过连通腔A2进入机罩2内、即进入排气腔A3内。由此,通过在杯壳1内加工连通腔A2以将除尘腔A1和排气腔A3连通起来,从而尘杯组件100内的风道布局更加紧凑,吸气能耗更低,能效更高。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将除尘腔A1与排气腔A3连通在一起,例如,可以通过设置连接管路等将除尘腔A1与排气腔A3连通起来。
参照图1,杯壳1包括:杯身11和杯盖组件12,其中,杯身11的一端敞开,杯盖组件12封盖在杯身11的敞开端上,由此,杯壳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优选地,杯盖组件12可拆卸地封盖在杯身11的敞开端上。也就是说,杯盖组件12与杯身11可拆卸地相连,从而方便将杯盖组件12从杯身11上拆卸下来,以便于清洗杯身11和杯盖组件12。例如,杯身11与杯盖组件12可以通过螺纹结构或卡扣结构等可拆卸地相连。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杯身11还可以包括主体部和底盖部,主体部为两端敞开的筒形,底盖部可开合地连接在主体部的一个敞开端上,由此,当将底盖部打开时,可以将主体部内积聚的灰尘到出,由此,方便使用。
参照图2,吸尘口112和开口111可以均形成在杯身11上,连通腔A2可以限定在杯盖组件12内,也就是说,杯身11上具有开口111和吸尘口112,杯盖组件12内具有连通腔A2,从而方便连通腔A2的加工,且当连通腔A2限定在杯盖组件12内时,连通腔A2可以位于机罩2和除尘腔1的同侧(例如图1中所示的上侧),从而进一步简化了风道的布局,提高了工作可靠性。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杯身11形成为立筒形,即立式设置的筒形,杯身11的顶端敞开以构造成敞开端,杯盖组件12封盖在杯身11的顶端,吸尘口112可以形成在杯身11的侧壁上,开口111可以形成在杯身11的底壁上。由此,杯壳1的整体构造简单、便于加工、拆卸和装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筒形”当作广义理解,即筒形的横截面不限于此圆形,且筒形的各横截面的尺寸可以相等或不等。另外,“立式设置”指的是筒形的轴线大体沿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但是,手持吸尘器1000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的手持角度变化,杯身11可以不再保持立式状态,例如,杯身11可以处于倾斜状态或者卧式状态等。
进一步地,机罩2设在杯身11内,除尘腔A1限定在杯盖组件12、杯身11以及机罩2之间,而连通腔A2限定在杯盖组件12内。由此,除尘腔A1可以很自然地、且容易地与连通腔A2连通在一起,而且,除尘腔A1与连通腔A2的位置布局条理清晰,从而使得尘杯组件100的风道畅通性高,不会发生流动短路的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杯盖组件12包括:内盖121和外盖122,内盖121和外盖122均罩设在杯身11的敞开端上且外盖122罩设在内盖121外,连通腔A2限定在外盖122与内盖121之间,除尘腔A1限定在机罩2、内盖121和杯身11之间,内盖121上具有连通在连通腔A2与除尘腔A1之间的入流连通孔12110,也就是说,除尘腔A1通过内盖121上的入流连通孔12110连通至连通腔A2,从而,除尘腔A1内分离出的气流可以通过入流连通孔12110进入连通腔A2内。由此,杯盖组件1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连通腔A2。
优选地,内盖121上具有向杯身11内部延伸的延伸管1211,入流连通孔12110由延伸管1211限定出,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内盖121可以水平设置在杯身11的顶部,延伸管1211可以由内盖121向下延伸至杯身11内。由此,入流连通孔12110的连通效果更好,除尘腔A1内分离出的气流可以更加稳定、可靠地通过延伸管1211进入到连通腔A2内。
优选地,内盖121上进一步具有向杯身11内部延伸的出风圈1212,出风圈1212套接在机罩2的敞开端内或外,出风圈1212限定出连通在连通腔A2与机罩2内部、即连通在连通腔A2与排气腔A3之间的出流连通孔12120,例如在图1和图2所示的示例中,内盖121可以水平设置在杯身11的顶部,出风圈1212可以由内盖121向下延伸至杯身11内且与机罩2的进风端(例如图1中所示的机罩2的顶端)敞开端套接配合。由此,出流连通孔12120的出风效果更好,连通腔A2内分离出的气流可以更加稳定、可靠地通过出风圈1212进入到排气腔A3内,避免气流流通短路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示例中,内盖121和外盖122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杯身11上。也就是说,内盖121与杯身11可拆卸地直接相连,外盖122与杯身11可拆卸地直接相连,而内盖121与外盖122没有直接相连,由此,可以直接从杯身11上拆卸下来外盖122和内盖121,从而可以方便地清洗内盖121和外盖122。
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内盖121的部分嵌入杯身11内且边沿止抵在杯身11的敞开端上,以防止内盖121落入杯身11内部,外盖122与杯身11的敞开端的外壁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由此,可以简单地将外盖122从杯身11上拆卸下来,然后从杯身11上取下内盖121即可完成拆卸。由此,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示例中,图未示出该示例,内盖121可拆卸地安装在外盖122上、且内盖121与外盖122中的其中一个可拆卸地安装在杯身11上。也就是说,外盖122与内盖121可拆卸地直接相连,且内盖121和外盖122中的其中一个与杯身11可拆卸地直接相连,由此,可以直接从杯身11上拆卸下来杯盖组件12,再将内盖121和外盖122拆开,从而可以方便地清洗内盖121和外盖122。
参照图1和图2,杯盖组件12还包括:盖内过滤件1221,盖内过滤件1221可拆卸地设在内盖121与外盖122之间且位于连通腔A2内,由此,气流从除尘腔A1进入连通腔A2后,可以经过盖内过滤件1221的进一步过滤,以提高除尘效果,使更加洁净的空气进入排气腔A3内,确保负压装置3可以更加可靠地工作,使用寿命更长。
优选地,盖内过滤件1221可拆卸地设在连通腔A2内。也就是说,盖内过滤件1221是可以从连通腔A2内拆除的,从而便于清洗或者更换盖内过滤件1221,从而提高吸尘过滤效果。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盖内过滤件1221可以夹设定位在下文所述的盖内风道件1222与内盖121之间,又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盖内过滤件1221可以夹设定位在内盖121与外盖122之间。由此,当将内盖121与外盖122拆开之后,盖内过滤件1221可以直接脱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拆卸效率。
参照图1-图4,杯盖组件12还包括盖内风道件1222,盖内风道件1222与内盖121共同限定出连通腔A2。由此,方便连通腔A2的形成。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盖内风道件1222一体形成在外盖122的内壁面上,也就是说,外盖122的内壁面可以构造成盖内风道件1222,从而方便加工。又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盖内风道件1222可拆卸地设在内盖121与外盖122之间,从而方便盖内风道件1222的拆卸和清洗。
优选地,参照图3和图4,连通腔A2包括多个独立的连通风道A20。也就是说,盖内风道件1222上可以形成有多个连通槽,每个连通槽与内盖121之间限定出一个连通风道A20,多个连通风道A20构造成连通腔A2。入流连通孔12110为多个且与多个连通风道A20对应连通,也就是说,每个入流连通孔12110分别对应一个连通风道A20,从而多个入流连通孔12110可以一一对应地向多个连通风道A20内输入气流。由此,过滤效果更好。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盖内过滤件1221为多个且对应地设在多个连通风道A20内,也就是说,进入每个连通风道A20内的气流均可以被一个盖内过滤件1221过滤。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过滤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盖内过滤件1221还可以为一个且为环形,此时,每个连通风道A20内可以分别设有盖内过滤件1221的部分,由此,同样可以提高过滤效果,且便于拆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机罩2内的负压装置3可以安装在机罩2上,由此,方便负压装置3的安装,且整体结构简单。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负压装置3还可以安装在杯壳1上等。
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负压装置3通过托架26安装在机罩2上,例如,托架26可以包括:托起部261和连接部262,托起部261支撑在负压装置3的底部,连接部262与托起部261相连、且连接至机罩2。由此,托架26的结构简单,可以将稳定且可靠地将负压装置3固定在机罩2内。
优选地,连接部262与机罩2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可以通过将托架26从机罩2内拆下的方式从机罩2中取出负压装置3,从而方便负压装置3的维修和更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示例中,连接部262和机罩2均形成为筒形,连接部262的外周壁与机罩2的内周壁通过卡扣结构或螺纹结构可拆卸地相连,由此,方便加工且拆装效果更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的描述中,螺纹连接和卡扣连接的技术方案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
进一步地,参照图1,托架26进一步还可以包括:限位部263,限位部263为环形且圈套负压装置3、且连接至连接部262和/或托起部261。也就是说,限位部263一方面与负压装置3限位配合,另一方面可以连接至连接部262、也可以连接至托起部261、还可以同时连接至连接部262和托起部261,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限位部263可以与托起部261为一体件。由此,托架26可以更加稳定且可靠地将机罩2固定在杯壳1内。
参照图1,托架26与负压装置3之间设有减振件264。由此,在负压装置3工作的过程中即便产生振动,振动也会被减振件264削弱,而不会完全传递给托架26,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托架26与机罩2的连接可靠性,而且,通过设置减振件264,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动噪声,提高手持吸尘器1000的使用舒适性。
优选地,减振件264的面向负压装置3的一侧表面的局部与负压装置3间隔开。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减振件264上具有凸起2641,负压装置3支撑在凸起2641上,从而减振件264的不具有凸起2641的表面与负压装置3之间可以保持一定间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减振件264的减振效果。
如图1所示,机罩2内进一步具有防止负压装置3上窜的定位件23,由此,负压装置3一方面可以受到托架26施加给其的防下降托力、另一方面可以受到定位件23施加给其的防上窜抵力,从而负压装置3可以更加稳定可靠地设在机罩2内,以提高负压装置3的工作可靠性。
优选地,定位件23为筒形,且定位件23的轴向一端(例如图1中所示的上端)可以与机罩2的进气端连通,定位件23的轴向另一端(例如图1中所示的下端)可以与负压装置3的进气端连通,从而定位件23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对气流的导向作用,使得进入机罩2内的气流可以更好地被负压装置3吹走,以降低吸排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优选地,定位件23的轴向另一端(例如图1中所示的下端)与负压装置3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24,从而进一步提高负压装置3的吸气能力,降低能耗。
参照图1和图2,开口111可以形成在杯壳1的底壁上。此时,机罩2的底部设在开口111处且排气口220形成在机罩2的底部上,例如形成在机罩2的底壁上,也就是说,杯壳1的底壁上具有开口111,机罩2的底部具有排气口220且设在开口111处以由开口111显露出。由此,机罩2内的气流可以自上向下通过排气口220和开口111排出,也就是说,经手持吸尘器1000净化的气流是向下排出的,而非向上或向侧面吹出,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吹出的气流吹向用户、给用户造成的不舒适体验,进而提高了手持吸尘器1000的使用舒适性。
优选地,排气口220为多个且均匀地设在机罩2的底壁上。由此,手持吸尘器1000可以更加有效、迅速、且畅通地排出净化气体,从而降低吸排气阻力,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手持吸尘器1000的整体能效。
参照图1和图2,当机罩2形成为立筒形时,机罩2可以包括:罩身21和罩底22,罩身21形成为立筒形,罩底22形成为碗形且连接在罩身21的底部,排气口220形成在罩底22上。由此,机罩2的结构简单、便于拆装且便于加工。另外,由于机罩2便于拆装,从而一方面便于用户清洁机罩2内部,另一方面便于专业人员维修和更换负压装置3。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当机罩2仅形成为筒形但非立式设置时,机罩2还可以包括:罩身21和罩底22,但是罩身21仅形成为筒形且非立式设置,罩底22形成为碗形且连接在罩身21的轴向一端。下面,仅以机罩2形成为立筒形为例进行说明,当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理解当机罩2仅形成为筒形但非立式设置的技术方案。
优选地,罩身21位于杯壳1内且罩身21的底端止抵在杯壳1的内底壁110上,此时,除尘腔A1仅沿罩身21的周向环绕罩身21、而并不包围罩底22,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尘杯组件100的风道布局的紧凑性,以降低吸排气能耗、提高能效,同时确保尘杯组件100的结构更加小巧轻便。另外,罩身21与杯壳1通过此种方式定位,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罩2与杯壳1的定位可靠性,且方便拆装。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图未示出该示例,罩身21和罩底22均位于杯壳1内且罩底22的外底壁与杯壳1的内底壁110贴合,且罩底22的具有排气口220的位置与开口111正对。由此,安装方便。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示例中,参照图1和图3,罩身21位于杯壳1内,罩底22的上部伸入杯壳1内与罩身21配合,罩底22的下部由开口111向下穿出杯壳1的内底壁110,且罩底22上的排气口220也由开口111向下穿出杯壳1的内底壁110,此时,机罩2的底部由开口111向下穿出杯壳1的内底壁110。由此,安装方便且定位效果好。优选地,罩底22的外周壁与罩身21的内周壁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由此,方便罩身21与罩底22的拆装。
进一步地,参照图1,尘杯组件100进一步包括:罩内过滤件25,罩内过滤件25设在机罩2内且位于排气口220与负压装置3之间。也就是说,排气腔A3内的气流需要经过罩内过滤件25的过滤之后,再通过排气口220排出。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持吸尘器1000排出气体的净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尘杯组件100进一步包括:旋风分离装置4,旋风分离装置4设在除尘腔A1内且在除尘腔A1内限定出旋风分离腔。由此,进入除尘腔A1内的尘气可以在旋风分离腔内以旋风的方式将灰尘离心甩出,从而进一步提高除尘效果。
优选地,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旋风分离腔包括多级依次连通的旋风腔,由此,进入除尘腔A1内的尘气可以依次经过多级旋风腔多次尘气分离,从而提高除尘效果。下面仅以旋风分离腔为二级和三级为例进行说明,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推知旋风腔为更多级的技术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当旋风分离腔为二级时,旋风分离腔包括一级旋风腔A11和二级旋风腔A12,一级旋风腔A11接通在二级旋风腔A12的上游,由此,进入除尘腔A1内的尘气先进入一级旋风腔A11内尘气分离,再进入二级旋风腔A12内尘气分离。又例如,当旋风分离腔为三级时,图未示出该示例,旋风分离腔包括一级旋风腔、二级旋风腔和三级旋风腔,一级旋风腔接通在二级旋风腔的上游,二级旋风腔接通在三级旋风腔的上游,由此,进入除尘腔A1内的尘气先进入一级旋风腔内尘气分离,再进入二级旋风腔内尘气分离、再进入三级旋风腔内尘气分离。
优选地,机罩2为筒形,每级旋风腔均形成为环柱形空腔,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上游一级旋风腔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下游一级旋风腔,例如一级旋风腔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二级旋风腔、二级旋风腔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三级旋风腔,依此类推。进一步优选地,最下游一级旋风腔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机罩2,例如当旋风腔为二级时,二级旋风腔A12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机罩2,当旋风腔为三级时,三级旋风腔沿机罩的周向环绕机罩2,依此类推。由此,可以提高旋风腔整体的布局紧凑性,降低负压装置3的吸气能耗。
下面,简要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旋风分离装置4。
如图1和图2所示,旋风分离装置4使旋风分离腔为二级,此时,旋风分离装置4包括第一旋风分离件41和第二旋风分离件42,其中,第一旋风分离件41限定出二级旋风腔A12,从而又可以称为二级旋风分离件,第二旋风分离件42限定出一级旋风腔A11,从而又可以称为一级旋风分离件。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旋风分离装置4还可以仅包括第一旋风分离件41或第二旋风分离件42,此时,旋风分离装置4使旋风分离腔为一级。下面,仅以旋风分离装置4既包括第一旋风分离件41又包括第二旋风分离件42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理解旋风分离装置4仅包括第一旋风分离件41或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3和图4,当机罩2为筒形时,第一旋风分离件41设在除尘腔A1内且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机罩2,负压装置3使尘气进入除尘腔A1内通过第一旋风分离件41尘气分离。由此,当第一旋风分离件41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机罩2时,第一旋风分离件41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除尘腔A1内的空间,从而提高尘气分离效果。另外,尘杯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轻便。
参照图3和图4,当机罩2为筒形时,第二旋风分离件42为筒形,第二旋风分离件42套设在机罩2与杯壳1之间,例如第二旋风分离件42可以同轴地套设在机罩2外,负压装置3使尘气进入除尘腔A1内通过第二旋风分离件42尘气分离。由此,当第二旋风分离件42沿机罩2的周向环绕机罩2时,第二旋风分离件42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除尘腔A1内的空间,从而提高尘气分离效果。另外,尘杯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轻便。在本实施例中,当尘杯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旋风分离件41时,第一旋风分离件41可以位于第二旋风分离件42与机罩2之间,也就是说,第二旋风分离件42可以位于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与杯壳1之间,此时,进入除尘腔A1内尘气可以先通过第二旋风分离件42进行尘气分离、再通过第一旋风分离件41进行尘气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至少一级旋风腔包括沿机罩2的周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同级旋风风道A10,这样,从上一级旋风腔分离出的气流可以分别进入到多个旋风风道A10内、以进行独立的尘气分离,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尘气分离效果和净化效果。
优选地,最下游一级旋风腔包括沿机罩2的周向依次布置的多个最下游一级旋风风道A10,连通腔A2包括多个连通风道A20,多个连通风道A20与多个最下游一级旋风风道A10对应连通。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当旋风腔为二级时,二级旋风腔A12包括多个旋风风道A10;而当旋风分离腔为三级时图未示出该示例,三级旋风腔包括多个旋风风道A10。
多个旋风风道A10与多个连通风道A20一一对应连通,例如在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多个延伸管1211可以一一对应地配合在多个旋风风道A10内,以使多个入流连通孔12110分别一一对应地将多个旋风风道A10与多个连通风道A20连通在一起。由此,过滤效果更好。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3、图4和图7,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为环绕机罩2的多个旋风筒410,每个旋风筒410限定出一个旋风风道A10,由此,进入除尘腔A1内的尘气可以经过分别进入多个旋风筒410内进行独立的旋风式尘气分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尘气分离效果,提高了手持吸尘器1000的吸尘效果。
优选地,参照图3、图4和图7,旋风筒410可以形成为立筒形,旋风筒410的侧壁可以敞开以形成为进气口,且进气口沿旋风筒410的切向延伸,且旋风筒410的顶端可以敞开以形成为出气口,旋风筒410的底端可以敞开以形成为出尘口,旋风筒410的顶端可以止抵在内盖121的底壁上,且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多个延伸管1211外,也就是说,多个延伸管1211一一对应地伸入到多个旋风筒410内。
由此,参照图4和图9,由进气口进入旋风筒410的尘气可以旋风式流动,以将灰尘和气体分离开,分离出的灰尘可以通过旋风筒410底部的出尘口排出、沉积到除尘腔A1内的底部(例如沉积到下文所述的、限定在机罩2的第二筒段213与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隔筒部421之间的二级积尘腔A13内),而分离出的气体可以通过旋风筒410顶部的出气口排出、流入杯盖组件12中的连通腔A2内。
优选地,参照图3和图4,第一旋风分离件41包括沿机罩2轴向相连的直筒段411和锥筒段412,例如,当机罩2为立筒形时,直筒段411连接在锥筒段412的顶部,锥筒段412的横截面积自上向下逐渐减小。这样,进入旋风筒410内的尘气在旋风筒410内旋风式流动时,可以更加有效且可靠地进行尘气分离,提高尘气分离效果。
优选地,参照图3和图7,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与机罩2为一体件。由此,可以提高加工效率,而且可以省去装配第一旋风分离件41和机罩2的工序,提高组装效率,而且由于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与机罩2为一体件、模块化强,从而降低了装配难度,当用户拆卸尘杯组件100进行清洗后、还可以简便地将尘杯组件100组装起来。另外,当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与机罩2为一体件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尘杯组件100的结构紧凑性,使得尘杯组件100更加轻便小巧,而且可以提高除尘腔1的灰尘容量,同时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提高机罩2的强度。
例如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旋风分离件41可以为一体成型在机罩2的外周壁上且环绕机罩2的多个旋风筒410。由此,更加有效地降低了装配难度,用户可以极其简便的完成尘杯组件100的拆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两个部件为“一体件”指的是两个部件不可拆分,两个部件“一体成型”指的是两个部件同时加工成型且为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部件。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3,当机罩2为筒形时,在机罩2的轴向上、负压装置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旋风分离件41的一侧。由此,这样,负压装置3可以充分地利用机罩2内的空间,第一旋风分离件41可以充分利用机罩2外的空间,从而使得尘杯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未示出第一旋风分离件41。
可选地,参照图1,负压装置3包括沿机罩2轴向依次相连的风机31和电机32,在机罩2的轴向上,电机32和第一旋风分离件41间隔开,也就是说,电机32完全位于第一旋风分离件41的一侧,由此,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空间。另外,由于负压装置3由风机31和电机32组成,从而负压装置3的构成简单,便于获得。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负压装置3还可以由其他部件构成,例如,负压装置3还可以由真空泵等构成。
参照图1-图4,机罩2包括沿机罩2轴向依次相连的第一筒段211、过渡筒段212和第二筒段213,其中,第一筒段211的最大筒径小于第二筒段213的最小筒径,由此,当机罩2与杯壳1为同轴设置的筒形、且除尘腔A1限定在杯壳1的内周壁与机罩2的外周壁之间时,除尘腔A1的与第一筒段211径向相对的部分的容积可以大于除尘腔A1的与第二筒段213相对的部分的容积,且排气腔A3的与第二筒段213径向相对的部分的容积可以大于排气腔A3的与第一筒段211相对的部分的容积。
这样,在机罩2的径向上,当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与第一筒段211相对或与第一筒段211和过渡筒段212相对时,第一旋风分离件41可以充分地利用除尘腔A1的空间,以提高尘气过滤效果。同时,在机罩2的径向上,当负压装置3与第二筒段213相对或与第二筒段213和过渡筒段212相对时,负压装置3可以充分地利用排气腔A3的空间,以提高尘气过滤效果。
优选地,第二筒段213的轴向长度大于过渡筒段212的轴向长度,例如,第二筒段213的轴向长度可以为过渡筒段212的轴向长度的两倍以上,而第一筒段211的轴向长度可以大于等于过渡筒段212的轴向长度。由此,第一旋风分离件41和负压装置3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空间,提高手持吸尘器1000整体的吸尘效果。
优选地,参照图3,第一筒段211与第二筒段213均为直筒段411,过渡筒段212为渐扩筒段。由此,便于加工和装配,且当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一体成型在第一筒段211的外周壁上和过渡筒段212的外周壁上时,第一旋风分离件41可以自然成型为由多个直筒段411和多个锥筒段412对应拼接而成的多个旋风筒410,从而不但充分地利用了空间,而且提高了尘气分离效果。
例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罩身21为立筒形且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筒段211、过渡筒段212、第二筒段213,沿着从上向下的方向,第一筒段211的横截面积处处相等,过渡筒段212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第二筒段213的横截面积处处相等。由此,加工方便,且便于多个旋风筒410的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罩2和第二旋风分离件42均立式设置,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轴向两端分别止抵在杯壳1的内壁面上,例如,在图1和图3所示的示例中,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顶端止抵在内盖121的下表面上,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底端止抵在杯壳1的内底壁110上。
这样,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外周壁与杯壳1的内周壁之间可以限定出环柱形的一级除尘腔,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内周壁与机罩2的外周壁之间可以限定出环柱形的二级除尘腔,一级除尘腔环绕二级除尘腔以与二级除尘腔共同限定出除尘腔。由此,由于一级除尘腔和二级除尘腔分别位于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外内两侧且均为环柱形空间,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除尘腔的布局紧凑性,提高一级除尘腔和二级除尘腔的体积,使得尘气可以更加充分地分离。
其中,参照图3和图4,一级除尘腔可以全部为一级旋风腔A11,第一旋风分离件41可以设在二级除尘腔内,即设在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内周壁与机罩2的外周壁之间,以在二级除尘腔内限定出二级旋风腔A12,此时,二级除尘腔内除二级旋风腔A12以外的部分为二级积尘腔A13。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第二旋风分离件42立式设置,第二旋风分离件42包括轴向相连的隔筒部421和滤筒部422,其中,滤筒部422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在隔筒部421的顶端,且滤筒部422上限定出连通一级旋风腔A11和二级旋风腔A12的过滤孔4221,其中,隔筒部421的底端可以止抵在杯壳1的内底壁110上,滤筒部422的顶端可以止抵在内盖121的下表面上。由此,第二旋风分离件42由一个含孔的筒形件(即滤筒部422)和一个不含孔的筒形件(即隔筒部421)串接而成,从而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制造。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二旋风分离件42还可以由其他部件构成,例如,第二旋风分离件42还可以由具有多个缺口的隔筒和分别嵌设在多个缺口内的滤片组成,这里不再详述。
优选地,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为一体件,也就是说,第二旋风分离件42可以全部与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为一体件,第二旋风分离件42还可以仅有部分与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为一体件,例如,可以仅有隔筒部421与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为一体件,而滤筒部422与隔筒部421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当第二旋风分离件42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旋风分离件41为一体件时,可以进一步降低拆装难度,便于用户拆卸尘杯组件100进行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旋风分离装置4设在除尘腔A1内且在除尘腔A1内限定出至少一级圆环形或圆柱形的旋风腔,例如当旋风分离装置4包括多个旋风筒410时,旋风筒410可以限定出圆柱形的旋风腔,而当旋风分离装置4包括第二旋风分离件42时,第二旋风分离件42与杯壳1之间可以限定出圆环形的旋风腔。
旋风分离装置4在除尘腔A1内进一步限定出与旋风腔连通的集尘槽4210。由此,当尘气在旋风腔内旋风式流动时,分离出的灰尘可以积聚在集尘槽4210内,以避免被流动的气流再次卷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尘气分离效果。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图未示出),集尘槽4210由旋风分离装置4限定出,由此,方便加工,且方便实现。例如在其中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旋风分离装置4包括连续筒形过滤件,连续筒形过滤件为筒形且其上仅具有过滤孔4221,连续筒形过滤件套设在机罩2与杯壳1之间以与杯壳1之间限定出一级旋风腔A11,集尘槽4210由连续筒形过滤件的外周面向内凹入形成且与一级旋风腔A11连通,也就是说,连续筒形过滤件的外周面上具有朝向其中心轴线方向凹入的凹槽,该凹槽可以作为集尘槽4210。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集尘槽4210由旋风分离装置4和机罩2共同限定出。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紧凑性,节省空间。例如在其中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参照图7和图8,旋风分离装置4包括分裂筒形过滤件,分裂筒形过滤件套设在机罩2与杯壳1之间以与杯壳1之间限定出一级旋风腔A11,分裂筒形过滤件为筒形且其上具有过滤孔4221和多个由分裂筒形过滤件的一个轴端面向另一个轴端面贯通的裂口,以使分裂筒形过滤件分裂成多个裂片,每个裂片的形成裂口的边沿向机罩2的方向弯折延伸且止抵在机罩2的外周面上,集尘槽4210由分裂筒形过滤件的分裂处与机罩2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且与一级旋风腔A11连通。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10,第二旋风分离件42上还可以不具有集尘槽4210,此时,隔筒部421可以形成为圆筒形。
参照图4,优选地,集尘槽4210沿机罩2的轴向延伸,其中,集尘槽4210的轴向两端可以分别与隔筒部421的轴向两端平齐,也就是说,集尘槽42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隔筒部421的上下两端平齐,由此,可以提高进一步提高尘气分离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集尘槽4210的轴向两端还可以不与隔筒部421的轴向两端平齐,此时,集尘槽4210的轴向长度短于隔筒部421的轴向长度。
优选地,集尘槽4210为多个且在机罩2的周向上间隔开,例如集尘槽4210的数量可以为3个-8个,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尘气分离效果。优选地,集尘槽4210在一级旋风分离件的径向上的深度为8mm-25mm,由此,可以提高尘气分离效果。优选地,集尘槽4210在一级旋风分离件的周向上的宽度为15mm-35mm,由此,可以提高尘气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7,第二旋风分离件42进一步包括:檐圈部423,檐圈部423的内圈壁连接在隔筒部421与滤筒部422之间、外圈壁沿着从滤筒部422到隔筒部421的方向、朝向远离隔筒部421外周面的方向倾斜延伸。由此,参照图2和图4,进入一级旋风腔A11内的尘气在檐圈部423的引导下可以更好地进行尘气分离,而且,分离出的气体可以更加顺利地通过滤筒部422进入二级旋风腔A12,另外,分离出的灰尘难以再越过檐圈部423通过滤筒部422进入二级旋风腔A12,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尘气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5,当杯壳1为筒形时,杯壳1的内周壁上设有向杯壳1内部延伸的第一挡尘片113。由此,灰尘在一级旋风腔A11内旋风式运动时,灰尘可以被第一挡尘片113截流,而不被气流反复卷起而阻塞过滤孔4221或进入二级旋风腔A12,从而提高尘气分离效果。
优选地,第一挡尘片113沿杯壳1的轴向延伸。由此,当杯壳1立式设置时,截流后的灰尘可以沿着第一挡尘片113向下流道杯壳1底部,以避免灰尘被反复卷起而阻塞过滤孔4221或进入二级旋风腔A12,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尘气分离效果。优选地,第一挡尘片113为多个且在杯壳1的周向上间隔开。由此,在杯壳1的整个周向上,第一挡尘片113都可以起到有效地截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尘气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6,杯壳1为筒形,杯壳1的内端壁上设有向杯壳1内部延伸的第二挡尘片114。例如,当杯壳1立式设置时,第二挡尘片114可以由杯壳1的内底壁110向上延伸。由此,灰尘在一级旋风腔A11内旋风式运动时,灰尘可以被第二挡尘片114截流,而不会被反复卷起而阻塞过滤孔4221或进入二级旋风腔A12,进而提高尘气分离效果。
优选地,第二挡尘片114沿杯壳1的径向延伸。由此,在杯壳1的整个径向上,第二挡尘片114都可以起到有效地截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尘气分离效果。优选地,第二挡尘片114为多个且在杯壳1的周向上间隔开。由此,在杯壳1的整个周向上,第二挡尘片114都可以起到有效地截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尘气分离效果。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尘杯组件100的工作原理。
参照图2、并结合图4和图9,尘气由吸尘口112沿切向进入一级除尘腔内A11内进行旋风式尘气分离,在此过程中,旋风式分离出的部分灰尘进入并积聚在集尘槽4210内、其余部分灰尘降落并积聚在一级除尘腔内A11的底部,而旋风分离出的气流通过过滤孔4221沿切向进入二级除尘腔内A12内进行旋风式尘气分离,在此过程中,旋风式分离出的灰尘降落并积聚在二级积尘腔A13内,而旋风分离出的气流通过入流连通孔12110进入连通腔A2内由盖内过滤件1221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气流通过出流连通孔12120进入排气腔A3内,并通过罩内过滤件25过滤后由排气口220和开口111排出。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手柄组件200。
具体地,持握组件具有方便用户手持的功能,例如持握组件可以为提手或手柄组件200等。其中,当持握组件为手柄组件200时,便于用户控制尘杯组件100的朝向,例如方便用户将尘杯组件100的吸尘口112朝上或朝下,从而方便吸尘。下面仅以持握组件为手柄组件200为例进行说明。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提手的结构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
如图1所示,手柄组件200包括:手柄壳体51和供电装置52,手柄壳体51包括供用户手持的持握部512,供电装置52可以设在持握部512内,供电装置52还可以设在手柄壳体51内的与持握部512相对的位置、例如下文所述的安装部511内,由此,可以优化手柄组件200的重心,使手柄组件200的重心更加靠近用户手持的位置,从而使用户可以更加省力地手持手柄组件200,提高手持吸尘器1000的使用舒适性和便捷性。
由此,可以有效地调整手柄组件200的重心,使用户可以更加省力的手持手柄组件200,从而提高手持吸尘器1000的使用舒适性和便捷性。其中,供电装置52可以为电池,例如,充电电池,从而容易实现,成本低,且便于使用。
如图1所示,手柄壳体51上具有指扣部510,手柄壳体51包括位于指扣部510两侧、且用于与尘杯组件100相连的安装部511和用于手握的持握部512,供电装置52设在安装部511内和/或持握部512内。由此,手柄壳体5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制造。可选地,指扣部510为握孔,手柄壳体51为环形壳体,握孔由手柄壳体51的内环限定出。由此,便于持握,且便于供电装置52的安装。
优选地,供电装置52设在安装部511内且供电装置52的长度方向与安装部511的长度方向相同。由此,供电装置52可以充分地利用安装部511内的空间,使手柄组件200可以更加小型化,且可以使用户更加省力地持握手柄组件200。
优选地,供电装置52设在持握部512内且供电装置52的长度方向与持握部512的长度方向相同。由此,供电装置52可以充分地利用持握部512内的空间,使手柄组件200可以更加小型化,且可以使用户更加省力地持握手柄组件200。
优选地,尘杯组件100为筒形,安装部511的长度方向与尘杯组件100的轴向相同,且安装部511连接在手柄组件200的径向一侧。由此,可以提高安装部511与尘杯组件100的连接面积,提高手柄组件200与尘杯组件100的连接可靠性,且持握更加省力。可选地,安装部511与尘杯组件100可拆卸地相连。也就是说,手柄组件200可拆卸地安装在尘杯组件100上。由此,可以便于拆装、清洗和更换。
进一步地,参照图1,手柄壳体51进一步包括连接在安装部511和持握部512之间且相对设置的柄顶部513和柄底部514,也就是说,安装部511、柄顶部513、持握部512和柄底部514首尾顺次相连以构成环形手柄壳体51,从而,手柄壳体51的结构可靠性高。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手柄壳体51还可以不为环形、即可以不包括柄顶部513和柄底部514,此时,手柄壳体51可以由相对设置的安装部511、持握部512和连接在安装部511和持握部512之间的搭桥部构成工字形等图未示出该示例。
优选地,柄顶部513内可以设有与供电装置52相连的电控板53、柄底部514内也可以设有与供电装置52相连的电控板53,柄顶部513和柄底部514内还可以同时都设有与供电装置52相连的电控板53。由此,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手柄壳体51内部的空间。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1000,具有以下几方面
优势。
a、通过将负压装置3设置在杯壳1内,从而使得尘杯组件100的整体结构布局紧凑,小巧轻便,使用舒适度高,且使得尘杯组件100的风道布局紧凑、吸力损耗小、能效高。
b、通过在杯壳1内设置旋风分离装置,从而提高了手持吸尘器1000的清洁效果,而且当旋风分离装置4环绕负压装置3时,可以降低手持吸尘器1000的工作噪声,提高手持吸尘器1000的环境友好性。
c、当负压装置3与机罩2为一体件时,可以有效地节省空间,进一步提高尘杯组件100的结构紧凑性,而且可以提高灰尘容量,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罩2强度,使得机罩2可以更好地保护负压装置3,提高负压装置3的使用寿命。
d、尘杯组件100中除了为一体件以外的各部件,都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从而使得尘杯组件100极其便于拆装,且可以进行选择性拆装,以便于对手持吸尘器1000内部构件进行针对性清洗,提高手持吸尘器1000的清洁效果。
e、通过使电机32与旋风筒410轴向间隔开,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杯壳1内的空间,提高吸尘效果。
f、通过将排气口220设在尘杯组件100的底部,从而经尘杯组件100过滤后的清洁空气可以向下吹出,进而避免了尘杯组件100向用户者吹风的问题,提高了手持吸尘器1000的使用舒适性,使得用户愿意使用手持吸尘器1000进行清洁。
g、通过设置集尘槽4210,从而使得积聚在集尘槽4210内的灰尘可以避开杯壳1内流动的气流,而不易被反复卷起阻塞过滤件或进入下一级旋风腔,而且,当集尘槽4210内的灰尘积聚一定量后,可以粘附集尘槽4210外的灰尘,防止灰尘被吹起,从而提高了清洁效果。另外,通过在杯壳1内设置第一挡尘片113113和第二挡尘片114,可以进一步阻挡灰尘被反复卷起阻塞过滤件或进入下一级旋风腔,从而提高了清洁效果。
h、通过将手柄组件200的重心升高,从而使得手持吸尘器1000整体持握更加省力。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壳;
机罩,所述机罩为筒形且设在所述杯壳内,所述机罩的轴向一侧外端面与所述杯壳的局部内表面贴合或穿出所述杯壳的所述局部内表面,所述杯壳的内表面与所述机罩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沿所述机罩的周向环绕所述机罩的除尘腔;以及
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位于所述机罩内且使尘气进入所述除尘腔内尘气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安装在所述机罩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通过托架安装在所述机罩上,所述托架包括:
托起部,所述托起部支撑在所述负压装置的底部;和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托起部相连、且连接至所述机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进一步包括: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为环形且沿圈套所述负压装置、且连接至所述连接部和/或所述托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机罩可拆卸地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形成为筒形且外周壁与所述机罩的内周壁通过卡扣结构或螺纹结构可拆卸地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与所述负压装置之间设有减振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件的面向所述负压装置的一侧表面的局部与所述负压装置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罩内进一步具有与所述负压装置定位配合以防止所述负压装置向上窜动的定位件。
10.一种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4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76341.5U CN206063071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CA2970992A CA2970992A1 (en) | 2016-06-30 | 2016-07-14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CA2971068A CA2971068A1 (en) | 2016-06-30 | 2016-07-14 |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
CA2970695A CA2970695A1 (en) | 2016-06-30 | 2016-07-14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PCT/CN2016/090048 WO2018000461A1 (zh) | 2016-06-30 | 2016-07-14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PCT/CN2016/090039 WO2018000458A1 (zh) | 2016-06-30 | 2016-07-14 | 手持吸尘器 |
PCT/CN2016/090047 WO2018000460A1 (zh) | 2016-06-30 | 2016-07-14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PCT/CN2016/090046 WO2018000459A1 (zh) | 2016-06-30 | 2016-07-14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US15/237,957 US20180000295A1 (en) | 2016-06-30 | 2016-08-16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US15/238,108 US10258209B2 (en) | 2016-06-30 | 2016-08-16 | Handheld cleaner |
JP2016159739A JP2018000913A (ja) | 2016-06-30 | 2016-08-16 | ダストカップアセンブリ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ハンディ掃除機 |
US15/238,054 US10307026B2 (en) | 2016-06-30 | 2016-08-16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US15/238,205 US10413140B2 (en) | 2016-06-30 | 2016-08-16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JP2016160176A JP2018000916A (ja) | 2016-06-30 | 2016-08-17 | ダストカップアセンブリ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ハンディ掃除機 |
JP2016159970A JP2018000915A (ja) | 2016-06-30 | 2016-08-17 | ハンディ掃除機 |
EP16184610.0A EP3263004B1 (en) | 2016-06-30 | 2016-08-17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EP16184558.1A EP3263003B1 (en) | 2016-06-30 | 2016-08-17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JP2016159965A JP2018000914A (ja) | 2016-06-30 | 2016-08-17 | ダストカップアセンブリ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ハンディ掃除機 |
EP16184527.6A EP3263176B1 (en) | 2016-06-30 | 2016-08-17 |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
EP16184469.1A EP3263002B1 (en) | 2016-06-30 | 2016-08-17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ES16840271T ES2929421T3 (es) | 2016-06-30 | 2016-11-30 | Depósito para el polvo, conjunto de depósito para el polvo y aspiradora de mano |
US15/505,824 US10398267B2 (en) | 2001-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
US15/512,776 US20180333034A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PCT/CN2016/108104 WO2018000719A1 (zh) | 2016-06-30 | 2016-11-30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EP16849907.7A EP3479742B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
EP16840272.5A EP3479750B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provided with same |
US15/506,082 US10441127B2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same |
US15/506,061 US10575694B2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same |
US15/512,805 US10463214B2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Handheld cleaner |
PCT/CN2016/108093 WO2018000716A1 (zh) | 2016-06-30 | 2016-11-30 | 手持吸尘器 |
EP16840273.3A EP3479743B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omprising same |
PCT/CN2016/108105 WO2018000720A1 (zh) | 2016-06-30 | 2016-11-30 | 尘杯、尘杯组件和手持吸尘器 |
PCT/CN2016/108096 WO2018000717A1 (zh) | 2016-06-30 | 2016-11-30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CA2971037A CA2971037A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same |
ES16840272T ES2947523T3 (es) | 2016-06-30 | 2016-11-30 | Conjunto de depósito de polvo y aspirador de mano provisto del mismo |
CA2971065A CA2971065A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
PCT/CN2016/108103 WO2018000718A1 (zh) | 2016-06-30 | 2016-11-30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CA2971058A CA2971058A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cleaner having same |
EP16843249.0A EP3287059B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omprising same |
EP16840271.7A EP3479749B1 (en) | 2016-06-30 | 2016-11-30 | Dust cup, dust cup assembly, and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
ES16849907T ES2928685T3 (es) | 2016-06-30 | 2016-11-30 | Aspiradora de mano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76341.5U CN206063071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63071U true CN206063071U (zh) | 2017-04-05 |
Family
ID=5842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7634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63071U (zh) | 2001-06-30 | 2016-06-30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6307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50395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WO2018235478A1 (ja) * | 2017-06-22 | 2018-12-27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20676341.5U patent/CN20606307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50395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CN107550395B (zh) * | 2016-06-30 | 2019-05-17 |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WO2018235478A1 (ja) * | 2017-06-22 | 2018-12-27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CN110049704A (zh) * | 2017-06-22 | 2019-07-23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 |
CN110049704B (zh) * | 2017-06-22 | 2022-07-12 |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62846B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201123782Y (zh) | 吸尘器的除尘装置 | |
CN100577081C (zh) | 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 | |
CN105962842B (zh) | 手持吸尘器和手持吸尘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5942928B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US8302253B2 (en) | Cyclone separation dust cup and vacuum cleaner using the same | |
CN106388698B (zh) | 一种尘杯过滤器及设有该过滤器的吸尘器 | |
CN201008537Y (zh) | 吸尘器的除尘装置 | |
CN205994452U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105962843B (zh) | 手持吸尘器和手持吸尘器的控制方法 | |
JP2010227287A (ja) | 電気掃除機 | |
KR20100077893A (ko) | 분리할 수 있는 집진장치를 구비한 진공청소기 | |
CN206063066U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105962847B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105942925A (zh) | 手持吸尘器 | |
CN105962848B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206063071U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206063068U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206063076U (zh) | 手持吸尘器 | |
CN206063067U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206063070U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206063056U (zh) | 手持吸尘器 | |
CN101190116B (zh) | 吸尘器的除尘装置 | |
CN107550394A (zh) |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
CN101164485B (zh) | 吸尘器的除尘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