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38903U - 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38903U CN206038903U CN201620984097.9U CN201620984097U CN206038903U CN 206038903 U CN206038903 U CN 206038903U CN 201620984097 U CN201620984097 U CN 201620984097U CN 206038903 U CN206038903 U CN 2060389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ind area
- automobile
- microwave radar
- sensor
- det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置微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包括设置于汽车尾端中间部位的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对称设置于汽车两侧的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其中,微波雷达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后端及盲区后端后方的部分可视区;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前端;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整体覆盖汽车外后视镜的盲区、盲区后端延伸区及汽车尾部的延伸探测区域。本实用新型有效的确保甚至提高了盲区探测系统的探测性能,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并且,系统的功能扩展性好,是一种优选方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包含单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也称盲区监测系统、盲点辅助系统等,大多数车型采用的是车载微波雷达传感器,在汽车行驶时,系统通过安装在汽车后端左右两侧的微波雷达传感器,对本车左右侧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范围内的目标物体(通常指车辆)进行探测。
图1为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原始探测示意图。以左侧探测说明为例(右侧与左侧对称)。微波雷达传感器150布置于汽车后保险杠(简称后保)左侧,探测方向朝侧后方,为使雷达传感器覆盖本车左侧相邻车道汽车外后视镜盲区前端BQ1L、盲区后端BQ2L区域,同时为了较远的覆盖盲区后端BQ2L后方的部分可视区SQL,系统通常采用短程微波雷达传感器(如24G短程毫米波雷达),测距量程(量程半径Rra)为30-50米,传感器探测角度β1达150度。因微波雷达特性,其探测距离远,反应速度快,而且具有角度及相对速度检知判断能力,因此,雷达传感器可以准确的对所需探测的区域进行扫描覆盖。
汽车外后视镜盲区,以左侧为例,根据常规标准定义,见图1,左侧盲区为BQ1L及BQ2L,BQ1L、BQ2L宽度(左右方向,X方向)为3米,BQ1L前后方向(Y方向)长度为汽车后保后端到汽车外后视镜的距离,通常为3米左右,BQ2L前后方向长度为汽车后保后端往后3米。左侧盲区BQhL包含BQ1L及BQ2L,即包含左侧盲区前端BQ1L及左侧盲区后端BQ2L。汽车右侧盲区与左侧盲区对称,即右侧盲区BQhR包含右侧盲区前端BQ1R及右侧盲区后端BQ2R。
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除了覆盖汽车盲区BQhL、BQhR外,通常往后延伸覆盖盲区后方的一部分可视区SQL、SQR。
图2为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有效探测示意图,左侧微波雷达传感器150的有效盲区探测范围为TQaL,其覆盖本车左侧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BQhL整个部分,以及盲区后方的可视区SQL;右侧微波雷达传感器160的有效盲区探测范围为TQaR,其覆盖本车右侧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BQhR整个部分,以及盲区后方的可视区SQR。
通常微波雷达盲区系统,最远探测距离L-TQ(车后保后端至TQaL/TQaR区域最下端的距离)设为10-30米,部分为30-50米,测距越远,系统反馈提醒时间越早,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多,系统的安全性能就越高,特别是在汽车高速行驶时。
目前,少数部分车型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采用超声波探测技术,为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系统在汽车行驶时通过安装在汽车后端左右两侧的超声波传感器对本车左右侧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内的目标物体进行探测。
图3为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原始探测示意图,系统通常配置四个超声波传感器,传感器110、120为盲区探测传感器,对盲区进行探测覆盖;传感器130、140为辅助判断探测传感器,如判断本车与目标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对面来车、被超车等),判断本车是否处于边车道沿隔离带(绿化带)行驶等。因固有特性原因,超声波传感器探测角度有限,由图3可知,超声波传感器110的探测范围(左下扇形区域)不能完全覆盖盲区BQhL,盲区前端BQ1L的上部及盲区后端BQ2L的下部,传感器110难以覆盖到;而且,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其探测角度还会受到车速影响,进一步导致其覆盖不足。
图4为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有效探测示意图, 超声波传感器110的有效盲区探测范围为TQbL,超声波传感器120的有效盲区探测范围为TQbR,超声波传感器130的辅助判断探测范围为TFbL,超声波传感器140的辅助判断探测范围为TFbR。由图可知,传统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覆盖不足本车左右侧相邻车道汽车外后视镜盲区整个部分,更覆盖不到盲区后方的可视区。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探测距离(范围)过小,存在严重的不足。同时,即使目前大家正在努力开发远距离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但其最远探测距离也难以超过十米;而且,探测距离大幅增加,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反应速度也会显著降低,因此,与微波雷达盲区系统相比,超声波盲区系统的探测性能还是具有明显的差距。
但是,单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成本不到单个微波雷达传感器的十分之一,所以配备四个超声波传感器的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成本也还不到配备两个微波雷达传感器的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的四分之一。同时目前的汽车半自动泊车(自动泊车)系统均采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在相同部位运用有超声波传感器。因此,具有半自动泊车系统的车型,设置增加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或具有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的车型,设置增加半自动泊车系统,整车所增加的成本较低。因此,超声波盲区系统相对微波雷达盲区系统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因此在部分车型上有采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经过改进的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包括设置于汽车尾端中间部位的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对称设置于汽车两侧的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其中,微波雷达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后端及盲区后端后方的部分可视区;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前端;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整体覆盖汽车外后视镜的盲区、盲区后端延伸区及汽车尾部的延伸探测区域。
进一步,所述汽车上设置有两个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对称设置于汽车尾部的两侧,两个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
进一步,所述汽车上设置有四个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所述汽车尾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探测范围覆盖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所述汽车头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用于汽车行驶环境的辅助判断。
进一步,所述汽车上设置有六个或六个以上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所述汽车尾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探测范围覆盖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所述汽车头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用于汽车行驶环境的辅助判断;其余的所述超声波传感器设置于车身的中部。
进一步,所述微波雷达传感器设置于汽车后保险杠的中间部位。
进一步,所述微波雷达传感器的测距量程为10-50米,探测角度β1为130-15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正后方,探测范围为以汽车纵向中轴线对称的扇形区域TSa。
进一步,对称设置于所述汽车尾部两侧的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距离为3-4米,探测角度β2为50-12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的侧部。
进一步,所述对称设置于所述汽车头部两侧的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距离为3-4米,探测角度β2为50-12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的侧部。
进一步,所述微波雷达传感器作为汽车的追尾预警传感器。
一种实施上探测系统的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方法,具体为:
1)汽车行驶过程中,微波雷达传感器对离汽车车尾距离L-BC位置起始及往后的区域进行探测,探测区域覆盖外后视镜盲区后端及盲区后端后方的部分可视区;
2)设置于汽车尾部两侧的超声波传感器,对离汽车车尾距离L-BC位置起始及往前至外后视镜位置终止的汽车侧部区域进行探测,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前端。
3)整体叠加微波雷达传感器、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形成大范围的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及盲区后方的部分可视区的探测区域。
进一步,所述探测方法,具体为:
1)步骤1:
设定微波雷达传感器对左侧的探测区域为CL、对右侧的探测区域为CR;
设定设置于汽车尾部的超声波传感器对左侧的探测区域为BL、对右侧的探测区域为BR;
设定设置于汽车头部的超声波传感器对左侧的探测区域为AL、对右侧的探测区域为AR;
2)步骤2:
通过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对汽车左侧、右侧行驶环境进行探测,判断汽车是否是处于边车道沿隔离带行驶;
是,进入步骤3,
不是,进入步骤4;
3)步骤3:
通过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探测,
左侧:对CL区、BL区汽车左侧纵向边沿线与隔离带之间的范围进行探测;
右侧:对CR区、BR区汽车右侧纵向边沿线与隔离带之间的范围进行探测;
判断是否有从后方快速靠近穿行的目标物体;
有,进入步骤12,
没有,进入步骤13;
4)步骤4:
汽车不是在边车道沿隔离带行驶,通过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对相邻车道进行探测;
左侧:探测左侧相邻车道CL、BL、AL区域;
右侧:探测右侧相邻车道CR、BR、AR区域;
对区域内的目标物体进行探测,并检测哪个区域先测到目标物体;
判断BL、BR区是否先测到目标物体;
是,进入步骤5,
否,进入步骤6;
5)步骤5:
BL、BR区先测到目标物体,代表为:左侧、右侧相邻车道上的目标物体不是从汽车前面及或从汽车后面靠近汽车,而是从汽车的侧面直接进入汽车的盲区;
系统认定为此为可能侧撞危险情形,进入步骤12;
6)步骤6:
判断CL、CR区是否先测到目标物体;
是,进入步骤7,
否,进入步骤8;
7)步骤7:
监测后方有目标车辆靠近汽车,判断目标物体与汽车的相对车速是否是高速;
是,进入步骤12,
不是,进入步骤11;
8)步骤8:
左侧:BL区、CL区均没有先测到目标物体,AL区先测到目标物体,判断目标物体离开AL区进入BL区的速度是不是较快;
右侧: BR区、CR区均没有先测到目标物体, AR区先测到目标物体,判断目标物体离开AR区进入BR区的速度是不是较快;
是,进入步骤9,
不是,进入步骤10;
9)步骤9:
左侧:目标物体经由AL区以较快的速度进入BL区、CL区;
右侧:目标物体经由AR区以较快的速度进入BR区、CR区;
系统认定,或为目标物体与汽车为逆向行驶情形;或为汽车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超车,超越目标物体;
系统认定为安全情形,进入步骤13;
10)步骤10:
左侧:目标物体经由AL区以较慢的速度进入BL区,目标物体或者停留在BL区,或者接着以较慢的速度离开BL区进入CL区;右侧:目标物体经由AR区以较慢的速度进入BR区,目标物体或者停留在BR区,或者接着以较慢的速度离开BR区进入CR区;
系统认定,或为汽车以很低相对速度超车目标物体并完成超越,或为超越没有完成,目标物体以与汽车相近的速度行驶在汽车的盲区内;
进入步骤11;
11)步骤11:
判断目标物体是否处于汽车的盲区范围,
是,进入步骤12,
不是,进入步骤13;
12)步骤12:
判断车辆左侧转向灯、右侧转向灯是不是开启状态;
是,系统进行警告级报警提示,进入步骤14
不是,系统进行信息级报警提示,进入步骤14;
13)步骤13:
不提示;
14)步骤14:
结束监控。
进一步,所述步骤12中,信息级提示为盲点警示灯亮起提示,警告级报警提示为盲点警示灯闪烁及蜂鸣器声音报警提示。
本实用新型包含单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有效的确保甚至提高了盲区探测系统的探测性能,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并且,系统的功能扩展性好,是一种优选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原始探测示意图;
图2为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有效探测示意图;
图3为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原始探测示意图;
图4为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有效探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微波雷达及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原始探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微波雷达及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区域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微波雷达及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有效探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微波雷达及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探测工作流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后方来车追尾预警功能探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说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提供这些实施例,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全面和完整,并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为了易于说明,在这里可以使用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包括设置于汽车尾端中间部位的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对称设置于汽车两侧的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其中,微波雷达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后端及盲区后端后方的部分可视区;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前端;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整体覆盖汽车外后视镜的盲区、盲区后端延伸区及汽车尾部的延伸探测区域。
本实施例中,汽车后保(汽车后保险杠)内中间部位贴近后保设置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50,汽车左侧后端设置一个超声波传感器10,汽车左侧前端设置一个超声波传感器30、汽车右侧后端设置一个超声波传感器20,汽车右侧前端设置一个超声波传感器40,即,系统包含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四个超声波传感器。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原始探测示意图。设置在汽车后保内正中位置的微波雷达传感器50,测距量程(量程半径Rra)为10-50米,传感器探测角度β1为130-15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正后方,探测范围为以汽车纵向中轴线对称的扇形区域TSa。雷达传感器可探测判断位于其探测范围内目标物体的距离,并检知目标物体在水平面方向上的角度及其与目标物体的相对速度。
图6为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区域分解示意图,以左侧为例,由图5、图6,并经计算可知,微波雷达50扇形区域TSa的左边部分覆盖外后视镜盲区后端BQ2L的下面部分BQ2L2及其后方(下方)的部分可视区SQL。并可知,在前后(上下)方向(Y方向),BQ2L1与BQ2L2分界线离汽车后保后端的距离L-BC为一米左右。
用于汽车左侧后端盲区探测的超声波传感器10,探测距离为3-4米,最远覆盖到左侧相邻车道最左侧,传感器探测角度β2为50-12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左侧,见图5,图6,超声波传感器10探测范围覆盖盲区前端BQ1L,以及盲区后端BQ2L的上面部分BQ2L1。
用于汽车左侧前端辅助判断探测的超声波传感器30,探测距离为3-4米,最远覆盖到左侧相邻车道最左侧,传感器探测角度β3为50-12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左侧,见图5,超声波传感器30探测范围覆盖盲区前端BQ1L上方区域,超声波传感器30不做侧道盲区探测使用,仅作辅助判断使用,判断汽车与目标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对面来车、被超车等),判断汽车是否处于边车道沿隔离带(绿化带)行驶等。
以上为本实施例中,微波雷达传感器50及超声波传感器10、超声波传感器30对汽车左侧相邻车道探测覆盖的说明。对于右侧,微波雷达传感器50及超声波传感器20、超声波传感器40对汽车右侧相邻车道探测覆盖,与左侧类似,左右侧相当于对称关系,在此不再阐述说明。
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对左侧车道,微波雷达传感器50及超声波传感器10对汽车左侧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BQhL的整体及盲区后方的部分可视区SQL,探测覆盖充分,没有盲区死角。微波雷达传感器50及超声波传感器20对汽车右侧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BQhR的整体部分及盲区后方的部分可视区SQR,探测覆盖充分,没有盲区死角。其与配置两个微波雷达传感器的传统盲区探测系统所覆盖区域一样大。以此,确保了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的基本探测性能与配置两个微波雷达传感器的传统盲区探测系统一样。
同时,单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成本仅为不到单个微波雷达传感器的十分之一,如上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配备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四个超声波传感器,相对配置两个微波雷达传感器的传统盲区探测系统,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的成本大幅降低,降幅达30%。并且,目前的半自动泊车系统均采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其汽车两侧前后相同部位均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盲区系统所需的可共用的超声波传感器,因此,具有半自动泊车系统的车型,设置增加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或具有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的车型,设置增加半自动泊车系统),又进一步为汽车整车带来了成本降低。因此本实用新型含有单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盲区探测系统,具有非常显著的成本优势。
此外,在实际运用上,微波雷达传感器适用于远距离探测,其探测距离远,反应速度快,但其缺点是近距离探测性能差(盲区大,近距离探测精度、准确度低)。譬如配备两个微波雷达传感器的传统盲区探测系统,对靠近汽车类如自行车的目标物体容易产生漏警(易探测不到、跟踪失败);又譬如,汽车处于边车道沿金属护栏行驶时,系统容易对金属护栏产生虚警;当汽车在隧道中行驶时,容易产生虚警等等;这些都是微波雷达传感器的固有特性缺陷导致的。但以上运用情形,正是超声波传感器的作用优势之处,超声波传感器在近距离探测精度高、稳定,盲区小。因此,本实用新型微波雷达及超声波盲区探测系统,不存在传统两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的以上缺陷。同时,基于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具有微波雷达及超声波两种探测方式,因此,更利于系统对汽车的行驶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譬如对汽车是否沿隔离带行驶的检知判断),从而使系统的虚警率及漏警率大幅降低;这是传统仅采用微波雷达传感器或仅采用超声波传感器的盲区探测系统所不具备的。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不仅具有性能优势,而且具有成本优势,具有非常高的性比价。
一种实施上探测系统的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方法,具体为:
1)汽车行驶过程中,微波雷达传感器对离汽车车尾距离L-BC位置起始及往后的区域进行探测,探测区域覆盖外后视镜盲区后端及盲区后端后方的部分可视区;
2)设置于汽车尾部两侧的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对离汽车车尾距离L-BC位置起始及往前至外后视镜位置终止的汽车侧部区域进行探测,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前端。
3)整体叠加微波雷达传感器、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形成大范围的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及盲区后方的部分可视区的探测区域。
图7为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有效探测示意图,汽车200左侧前后方向(Y方向)由车后至车前,系统的探测区域分别为CL、BL、AL,微波雷达传感器50的探测区域为CL,其包括CL2、CL1两部分,见图6,CL2覆盖左侧车道盲区后方的可视区SQL,CL1覆盖左侧车道盲区后端BQ2L的下面部分BQ2L2。
超声波传感器10探测区域为BL,覆盖左侧车道盲区前端BQ1L及盲区后端BQ2L的上面部分BQ2L1。
超声波传感器30探测区域为AL,覆盖左侧车道盲区前端BQ1L上面的部分区域,作为系统辅助判断使用。
汽车200右侧前后方向由车后至车前,系统的探测区域为CR、BR、AR,由图可知,微波雷达传感器50的探测区域为CR,其包括CR2、CR1两部分,CR2覆盖右侧车道盲区后方的可视区SQR,CR1覆盖右侧车道盲区后端BQ2R的下面部分BQ2R2。
超声波传感器20探测区域为BR,覆盖右侧车道盲区前端BQ1R及盲区后端BQ2R的上面部分BQ2R1。
超声波传感器40探测区域为AR,覆盖右侧车道盲区前端BQ1R上面的部分区域,作为系统辅助判断使用。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对目标物体的探测方法,探测工作流程见图8,流程图中C区、B区、A区分别为CL区、BL区、AL区,或分别为CR区、BR区、AR区。下面以左侧为例(右侧探测形式相同,省略右侧探测的描述),探测方法说明如下:
步骤1:
汽车行进,系统开始工作,车尾中间部位的单一微波雷达传感器50对左侧相邻车道离汽车车尾距离L-BC(约一米)位置起始及往后的区域进行探测,探测区域为CL,探测范围覆盖左侧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后端及盲区后端后方的部分可视区;
汽车左侧后端超声波传感器10,对左侧相邻车道离汽车车尾距离L-BC(约一米)位置起始及往前至外后视镜位置终止的区域进行探测,探测区域为BL,探测范围覆盖微波雷达传感器50覆盖不到的左侧相邻车道的盲区;
汽车左侧前端超声波传感器30,探测区域为AL,探测范围覆盖左侧相邻车道盲区前端上方车头附近的区域;
步骤2:
系统通过微波雷达传感器50及超声波传感器10、超声波传感器30,对汽车左侧行驶环境进行探测,判断汽车(左侧)是否是处于边车道沿隔离带(绿化带)行驶;
是,进入步骤3,
不是,进入步骤4;
步骤3:
系统通过微波雷达传感器50及超声波传感器10,对CL区、BL区汽车左侧纵向边沿线与隔离带之间的范围进行探测,判断是否有从后方快速靠近穿行的目标物体(如摩托车);
有,进入步骤12,
没有,进入步骤13;
步骤4:
汽车不是在边车道沿隔离带行驶,系统通过微波雷达传感器50及超声波传感器10、超声波传感器30对左侧相邻车道CL、BL、AL区域的目标物体(通常为其它车辆)进行探测,并检测哪个区域先测到目标物体;
判断BL区是否先测到目标物体;
是,进入步骤5,
否,进入步骤6;
步骤5:
BL区先测到目标物体,代表左侧相邻车道,目标物体不是从汽车前面及或从汽车后面靠近汽车,而是从汽车的侧面直接进入汽车的盲区;
系统认定为此为可能侧撞危险情形,进入步骤12;
步骤6:
判断CL区是否先测到目标物体;
是,进入步骤7,
否,进入步骤8;
步骤7:
系统认定为后方有目标车辆靠近超越汽车,判断目标物体与汽车的相对车速是不是高;
是,进入步骤12,
不是,进入步骤11;
步骤8:
BL区、CL区皆没先测到目标物体,则AL区先测到目标物体,判断目标物体离开AL区进入BL区的速度是不是较快;
是,进入步骤9,
不是,进入步骤10;
步骤9:
目标物体经由AL区以较快的速度进入BL区、CL区,系统认定,或为目标物体与汽车为逆向行驶(对向会车)情形;或为汽车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超车,超越目标物体;
系统认定为安全情形,进入步骤13;
步骤10:
目标物体经由AL区以较慢的速度进入BL区,目标物体或者停留在BL区,或者接着以较慢的速度离开BL区进入CL区;系统认定,或为汽车以很低相对速度超车目标物体并完成超越,或为超越没有完成,目标物体以与汽车相近的速度行驶在汽车的盲区内;
进入步骤11;
步骤11:
判断目标物体是否处于汽车的盲区范围,
是,进入步骤12,
不是,进入步骤13;
步骤12:
判断车辆左侧转向灯是不是开启状态;
是,系统进行警告级报警提示,进入步骤14
不是,系统进行信息级报警提示,进入步骤14;
步骤13:
不提示;
步骤14:
结束监控。
以上,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探测方法,对各个探测区域对目标物体测到时间先后顺序不同的分析,对测到目标物体时间长短的分析,通过微波雷达传感器对区域内目标物体相对速度、运动方向的判断分析,等等,以确保系统对汽车基本行驶环境的准确判断。对于一些特殊的汽车行驶环境状态,系统有针对性的判断分析及处理方法,在此不一一阐述。
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在正常探测工作时,如果系统探测到外后视镜盲区后方的可视区内有相对速度较高的目标物体靠近,或者系统探测到汽车盲区内存在同向运动相对速度较低目标物体,系统以信息级报警提示,通常为盲点警示灯亮起提示,当检测到汽车相应侧转向灯开启时,系统则以警告级报警提示,通常为盲点警示灯闪烁及蜂鸣器声音报警提示。两者提示的警告级别不一样,代表危险程度不一样,在具体运用上,也不一定非为本实用新型方式的报警提示方式,在某些极端危险情况下,即使是系统未检测到转向灯开启,系统也可以设定以警告级信息提示。以上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方法,重点是系统如何对各种行驶环境及运动状态的进行准确的判断,而非准确判断之后如何进行警告提示的方式。
此外,本实用新型包含单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运用于通常的汽车(轿车)时,采用通用典型的设置,即系统包含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四个超声波传感器(汽车左右侧前端后端各一个)。当运用于客车、卡车等车长较长的车时,系统通常设置包含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六个或六个以上超声波传感器(汽车两侧各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超声波传感器)。当本范明系统运用于特别小的车辆时,譬如摩托车,系统通常设置包含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两个超声波传感器(车两侧各一个)。根据不同车型长度及运用需要而设置不同的超声波个数。
此外,因为本实用新型盲区系统的微波雷达传感器设置在汽车后保内的中间位置,探测方向朝汽车正后方,因此在汽车行进时,系统可以对汽车后方来车进行恰当的扫描探测及跟踪,因此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具有后方来车追尾预警功能,即:将微波雷达传感器作为汽车的追尾预警传感器。相对如图1的传统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更有优势、基础来设置具有此功能,因为,如图1,传统两微波雷达传感器盲区探测系统,在汽车行驶时,两个微波雷达对汽车后方的探测,交会之后在后保近距离处存在盲区BQr,因此在离车较近的距离,系统的后方来车追尾预警功能可能具有功能上的缺陷。而本实用新型微波雷达盲区探测系统,则不存在此问题,后方来车追尾预警功能可以完好、便利的且几乎不增加任何成本地实现。图9为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后方来车追尾预警功能探测示意图。同时,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与两微波雷达传感器传统盲区探测系统一样,同样可以设置具有停车开门后侧来车报警功能。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的功能可扩展性好,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阐述。
本实用新型包含单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除了可以运用在通常所说的汽车上,也可以运用在各类三轮车、摩托车、残疾车、电动自行车等种类、大小不同的车辆上,如采用本实用新型探测方法及探测系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有益效果:
目前传统的超声波传感器盲区探测系统,探测性能差,但成本优势明显;而传统的微波雷达传感器盲区探测系统,因为采用两个微波传感器,虽探测性能好,但成本过高。而采用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及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不但探测性能好,且有效的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并且系统的功能可扩展性又佳。因此本实用新型盲区探测系统的开发运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Claims (9)
1.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盲区探测系统包括设置于汽车尾端中间部位的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对称设置于汽车两侧的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其中,微波雷达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后端及盲区后端后方的部分可视区;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汽车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的盲区前端;一个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若干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整体覆盖汽车外后视镜的盲区、盲区后端延伸区及汽车尾部的延伸探测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盲区探测系统所述汽车上设置有两个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对称设置于汽车尾部的两侧,两个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覆盖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上设置有四个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所述汽车尾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探测范围覆盖相邻车道外后视镜盲区;所述汽车头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用于汽车行驶环境的辅助判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上设置有六个或六个以上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所述汽车尾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探测范围覆盖相邻车道后视镜盲区;所述汽车头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其用于汽车行驶环境的辅助判断;其余的所述超声波传感器设置于车身的中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雷达传感器设置于汽车后保险杠的中间部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雷达传感器的测距量程为10-50米,探测角度β1为130-15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正后方,探测范围为以汽车纵向中轴线对称的扇形区域TSa。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对称设置于所述汽车尾部两侧的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距离为3-4米,探测角度β2为50-12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的侧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称设置于所述汽车头部两侧的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距离为3-4米,探测角度β2为50-120度,探测方向朝汽车的侧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雷达传感器作为汽车的追尾预警传感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84097.9U CN206038903U (zh) | 2016-08-30 | 2016-08-30 | 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84097.9U CN206038903U (zh) | 2016-08-30 | 2016-08-30 | 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38903U true CN206038903U (zh) | 2017-03-22 |
Family
ID=58303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984097.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38903U (zh) | 2016-08-30 | 2016-08-30 | 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3890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53757A (zh) * | 2016-08-30 | 2017-01-25 | 陈武强 | 设置微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及方法 |
CN111562586A (zh) * | 2020-04-28 | 2020-08-21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车辆盲区检测系统的汽车盲区检测方法 |
-
2016
- 2016-08-30 CN CN201620984097.9U patent/CN20603890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53757A (zh) * | 2016-08-30 | 2017-01-25 | 陈武强 | 设置微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及方法 |
WO2018040853A1 (zh) * | 2016-08-30 | 2018-03-08 | 陈武强 | 设置微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及方法 |
CN106353757B (zh) * | 2016-08-30 | 2019-10-18 | 陈武强 | 设置微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及方法 |
CN111562586A (zh) * | 2020-04-28 | 2020-08-21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车辆盲区检测系统的汽车盲区检测方法 |
CN111562586B (zh) * | 2020-04-28 | 2022-09-23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车辆盲区检测系统的汽车盲区检测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53757B (zh) | 设置微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及方法 | |
CN104251993B (zh) | 车辆周围监测装置 | |
US20070179712A1 (en) | Blind spot sensor system | |
CN108237998A (zh) | 车载提醒设备和控制车载提醒设备的方法 | |
CN207636768U (zh) | 一种智能车辆的感知系统及车辆 | |
US8615109B2 (en) | Moving object trajectory estimating device | |
CN103661190B (zh) | 大型汽车转弯时的侧防撞装置及侧防撞方法 | |
CN102632887B (zh) | 车载感知系统、防撞系统、车辆、物体状态改变评价方法 | |
CN101395492B (zh) | 物体检测装置 | |
CN104986104B (zh) | 一种车辆开门防撞警示系统及车辆开门防撞警示方法 | |
CN109747643A (zh) | 一种智能车辆感知系统的信息融合方法 | |
CN104039623B (zh) | 用于监测通行的方法和控制单元 | |
CN109572693A (zh) | 车辆避障辅助方法、系统及车辆 | |
CN110893849B (zh) | 一种自动驾驶车辆避障换道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6114357A (zh) | 一种车辆转弯时防剐蹭装置及方法 | |
CN111439198B (zh) | 一种大型车辆转弯预警方法及系统 | |
CN103038115A (zh) | 用于车辆侧面环境监视的装置 | |
CN108945100A (zh) | 用于辅助车辆泊车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9204136A (zh) | 周边图像显示控制装置 | |
CN111923833A (zh) | 车辆开门预警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 |
CN108422996A (zh) | 一种集成bsd、sdg功能的泊车系统及自动泊车控制方法 | |
CN109991605A (zh) | 一种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的多雷达数据融合方法 | |
CN206038903U (zh) | 设置微波雷达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汽车盲区探测系统 | |
CN108615383A (zh) | 一种基于车间通信的汽车交通路口辅助通行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927964B (zh) | 距离测量装置、方法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08 Address after: 361100 Fujian Province, Xiamen City Industrial Zone Siming Park No. 190 fourth floor Patentee after: XIAMEN AUTOSTA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100 Fujian Province, Xiamen City Industrial Zone Siming Park No. 190 fourth floor Patentee before: Chen Wuqiang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 Termination date: 2021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