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30880U - 一种多功能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30880U
CN206030880U CN201620647337.6U CN201620647337U CN206030880U CN 206030880 U CN206030880 U CN 206030880U CN 201620647337 U CN201620647337 U CN 201620647337U CN 206030880 U CN206030880 U CN 206030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race
graduation mark
edge side
edge
cu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473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祥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6473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30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30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30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文教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尺,包括设有多个刻度线和文字标识的本体,其中,所述本体为设有内切孔的棱台,所述内切孔为中部镂空的棱台;当所述本体的上底面面积小于所述本体的下底面面积时,所述内切孔的上底面面积大于所述内切孔的下底面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创新设计有效地解决了现有镇尺和测量用直尺的功能单一问题,在融合两者功能的同时,更兼具了制图及裁切以及便携功能,且一体化设计,无需安装其他部件,能够终生长期使用,节约维修等费用,降低经济成本,充分体现了减少浪费和多次购买的环保理念;而优化的设计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的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了美好的观感,适于规模化生产,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文教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尺。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尺的种类很多,在文教领域,测量用直尺和镇尺应用广泛,尤其是测量用直尺是必备的基本用具之一。现有测量用直尺通常为长条形薄片状,根据直尺的长短不同,在直尺表面标有以毫米、厘米等为单位的指示线,这些测量用直尺通常为塑料或木材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普遍存在标识不清及局部磨损等现象,而且,此类测量用直尺一般仅具有测量的单一功能。为此,出现了多种改进的测量用直尺,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复杂、制作难度大及使用寿命不长等问题,如发明专利ZL 201410013551.1提供了一种三棱平行尺,包括三棱形尺身、滚轴、左滚轮及右滚轮,三棱形尺身开有贯穿中心轴的通孔,滚轴穿入通孔内,滚轴左端连接左滚轮,滚轴右端连接右滚轮,左滚轮内侧连接有左滚轮尺,右滚轮内侧连接有右滚轮尺;滚轴、左滚轮、右滚轮、左滚轮尺及右滚轮尺同轴固定为一体,不能相对转动;当画平行线时,画下第一条比例线,滚动左滚轮或右滚轮,左右滚轮带动滚轴,实现平移三棱平行尺的目的,平移后画出与第一条线段等比例的平行线;该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制图人在绘制比例线段的同时快速绘制出带比例的平行线段,利于提高制图效率,但是,其结构设计复杂,制造及组装难度较大,经过长时间使用,难免出现部件受损,从而影响相关制图进程,同时,维修和更换也会相应地增加经济成本。
此外,对于文教用具领域的常用工具镇尺(镇尺又称镇纸或压尺),不仅样式繁多,而且构成材料也多样,为提高用户体验,先后出现了很多改进的镇尺,但主要集中在材质和基本形状方面,对镇尺的功能基本都维持传统的单一压纸功能。现有技术中,如实用新型专利ZL201420539380.1公开的一种圆环镇尺,由圆环圈去掉上面一部分形成圆环上平面,上平面形状可压住纸张四角或四方,圆环圈去掉下面一部分形成圆环下平面,下平面形状可压住纸张四角或四方;该实用新型的形状不同于传统镇尺,但其功能与传统镇尺没有区别。再如实用新型专利ZL201320653316.1提供了一种环保木镇尺,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的两边表面设有用于抓紧防滑的凹位,顶部设为弧面,所述的本体由多层木片涂上树脂加热、经压力机加压粘贴制造而成,底部设有用于透气的凹槽;该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避免传统镇尺在移动时经常出现滑落和吸纸的现象,但其移动时易造成所压纸张的磨损,其多层复合结构及热压粘贴的设置不利于长期使用,而且,其功能也与传统镇尺无异。
因此,需研发设计出性能更优的用尺,且在结构设计优化的同时,便于生产制作,并适于长期使用,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为其节约经济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尺,优化结构设计,兼具测量、制图、裁切与镇纸的功能,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便于生产制作,也利于减少用户的经济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尺,包括设有多个刻度线和文字标识的本体,其中,所述本体为设有内切孔的棱台,所述内切孔为中部镂空的棱台;当所述本体的上底面面积小于所述本体的下底面面积时,所述内切孔的上底面面积大于所述内切孔的下底面面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内切孔为四棱台;所述内切孔的四个侧面为依次相连接的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和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其中,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和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均为长方形,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均为直角梯形;所述内切孔的两个底面分别为内切孔棱台上底面和内切孔棱台下底面,所述内切孔棱台上底面和所述内切孔棱台下底面均为长方形。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本体为四棱台;所述本体的四个侧面为依次相连接的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第三本体棱台侧面和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均为长方形,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均为直角梯形;所述本体的两个底面分别为本体棱台上底面和本体棱台下底面,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和所述本体棱台下底面均为长方形。
较佳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高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的高相等;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
较佳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多个刻度线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以及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面积小于所述本体棱台下底面面积;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等距排列为一排,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等距排列为一排;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排列为四排,分别为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在所述各排底面刻度线中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雕刻有两条平行线,分别为第一平行线和第二平行线,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与所述第一平行线分别相垂直连接,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均与所述第二平行线分别相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和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均分别与邻接的所述内切孔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均分别与邻接的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均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相连接,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均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相连接;所述文字标识有两组,分别为第一组文字标识和第二组文字标识,其中,所述第一组文字标识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与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之间,所述第二组文字标识设置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之间。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和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依次递减;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和第四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依次递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和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均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中位于两端的刻度线分别为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其中,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中位于两端的刻度线分别为第四起始端刻度线和第四最末端刻度线,其中,所述第四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四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线长度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线长度均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高相等,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中包括两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分别为第一排长刻度线和第一排短刻度线;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中包括二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分别为第四排长刻度线和第四排短刻度线;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中各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中各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长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排长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所述第四排短刻度线的长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和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雕刻的所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在所述本体棱台上的各所述文字标识的长度均相等。
较佳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的长边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的宽边的长度比为330:5;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上底、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直角边的长度比为39:45:5;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长边与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的宽边的长度比为320:5;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上底、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直角边的长度比为16:10:5;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与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之比为26:25至21:20;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的所述文字标识的长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之比为4:3:2至3:3:1。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本体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本体由黄铜构成;沿所述本体的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当所述本体的上底面的长边的边长为330mm时,所述本体的质量为450克;所述内切孔的各顶角均为圆角;所述各刻度线和文字标识均通过精雕机雕刻在所述本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新颖,简单优化,美观大方,制造及使用方便,在保有普通测量用尺的测量功能的同时,通过本体棱台及内切孔棱台的设置,为使用者提供了利用不同棱台的各面进行平行线、长方形及梯形等多种图形绘制的途径,而且,利用内切孔棱台的斜面还能够实现裁切纸张的功能,再者,内切孔的设置也使尺的移动和拿取更加便捷,此外,本实用新型整体棱台式的设计也具备镇尺的基本功能,而且内切孔的设置也使其作为镇尺时能够根据需要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改变压纸的方位和方式;总体上,本实用新型的创新设计有效地解决了现有镇尺和测量用直尺的功能单一问题,在融合两者功能的同时,更兼具了制图及裁切以及便携功能,且一体化设计,无需安装其他部件,能够终生长期使用,节约维修等费用,降低经济成本,充分体现了减少浪费和多次购买的环保理念;而优化的设计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的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了美好的观感,适于规模化生产,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尺的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尺的内切孔的四棱台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尺的本体的四棱台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多功能尺的透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多功能尺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多功能尺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多功能尺的右视图。
图中所示:1-本体;2-内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受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尺,包括设有多个刻度线和文字标识的本体1,其中,所述本体1为设有内切孔2的棱台,所述内切孔2为中部镂空的棱台;当所述本体1的上底面面积小于本体1的下底面面积时,所述内切孔2的上底面面积大于内切孔2的下底面面积。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保障测量、镇纸等多种功能的一体化实现,所述本体1优选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以使尺能够长久使用,不易发生折断等破损,且使尺本身手感凝重,具备镇纸的功能;对于铜合金而言,所述本体1更优选由黄铜构成,即铜锌合金,使本实用新型具备天然的金属色泽,并且能够避免光晒及空气湿度变化对外观的影响,从而使尺本身长久保持良好的外观;较佳地,沿所述本体1的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当本体1的上底面的长边的边长为330mm时,本体1的质量为445~455克时,能够增强尺作为镇尺的手感及压纸效果,其中,本体1的质量优选为450克;较佳地,为增强尺整体的美感,并避免出现通过内切孔拿取尺时造成对手部的损伤,所述内切孔2的各顶角均设置为圆角;为保障尺长久使用仍能保持清晰的识别,所述各刻度线和文字标识均通过精雕机雕刻在本体1上。
在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尺中,通过多个刻度线和文字标识使本体1具有普通测量用尺的测量功能;通过本体1及内切孔2的棱台设置,为使用者提供了利用不同棱台的各面进行不同图形绘制的途径;而且,内切孔2的设置还提供了裁切纸张的功能,也使尺的移动和拿取更加便捷,使用者只需穿过内切孔2即可随意拿取及移动,拿取过程更稳,移动到指定目标更加快捷准确;此外,本实用新型一体化的棱台式的设计沉稳、厚重,底面平整,使其具备镇尺的基本功能,而且内切孔2的设置也使其作为镇尺时能够根据需要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改变压纸的方位和方式;总体上,本实用新型创新地融镇尺和测量用直尺于一体,在兼具两者功能的同时,更增加了制图及裁切以及便携功能,一体化设计无需其他部件辅助,能够节约维修等费用,适于长期使用,能够降低经济成本,充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及观感。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尺,其基本结构设置同实施例1,具体地,还包括如下设置:所述内切孔2为四棱台,内切孔2的四个侧面为依次相连接的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和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其中,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和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均为长方形,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均为直角梯形;所述内切孔的两个底面分别为内切孔棱台上底面和内切孔棱台下底面,所述内切孔棱台上底面和所述内切孔棱台下底面均为长方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不仅增强移动和拿取的便携性,而且,利于使用者直接通过所述内切孔棱台上底面和所述内切孔棱台下底面绘制不同面积的长方形,也便于直接绘制不同距离的平行线,从而节约了使用普通直尺时移动尺整体的繁琐过程,省时省力,且作为镇尺时,方便使用者及时查看压纸处的纸张情况;此外,也更加便于使用者裁切纸张,只需以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为刀即可实现纸张的裁切。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增强尺的功能,如图3所示,所述本体1的棱台形状优选为四棱台,本体1的四个侧面为依次相连接的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第三本体棱台侧面和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均为长方形,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均为直角梯形;所述本体的两个底面分别为本体棱台上底面和本体棱台下底面,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和所述本体棱台下底面均为长方形;通过上述设置,更加便于携带和放置,并使尺整体更加协调美观,而且也为使用者利用尺本身直接绘制梯形和不同面积的长方形提供了便利,也增强了作为镇尺使用时镇纸的稳定性。
实施例3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尺,其基本结构设置同实施例2,具体地,还包括如下设置: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高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的高相等;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设置均基于当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面积小于所述本体棱台下底面面积时,所述内切孔棱台上底面面积大于所述内切孔棱台下底面面积;通过上述设置,使尺整体兼具对称与非对称的美感,同时,也为使用者绘制平行线、长方形、直角梯形等多种图形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使绘图的准确性增强,便于使用者及时明确所绘图的参数,优选地,所述多个刻度线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以及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面积小于所述本体棱台下底面面积;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等距排列为一排,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等距排列为一排;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排列为四排,分别为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在所述各排底面刻度线中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雕刻有两条平行线,分别为第一平行线和第二平行线,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与所述第一平行线分别相垂直连接,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均与所述第二平行线分别相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和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均分别与邻接的所述内切孔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均分别与邻接的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均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相连接,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均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相连接;所述文字标识有两组,分别为第一组文字标识和第二组文字标识,其中,所述第一组文字标识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与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之间,所述第一组文字标识设置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之间,即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与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之间共用一组文字标识,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之间共用一组文字标识。通过上述设置有效提高绘图准确性,同时,六种刻度线的排布也为使用者提供了绘图方便,便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选择刻度标识绘图,并仅以两组文字标识,使尺整体保持简洁大方的美感;尤其是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和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刻度线的设置有效避免因测量用直尺具有不同高度而导致测量误差的同时,使刻度线直接沿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和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这两个斜面直接指示所测物体,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较佳地,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和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依次递减;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和第四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依次递增;通过上述设置,使刻度线的分布错落有致,从而增强尺整体的美感,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的长度标识方式,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习惯。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使尺整体观感简洁,且增强使用体验,更加便于使用者根据个人习惯及绘图需要选择刻度线和文字标识测量所绘图或者设计所要绘制的图案,如图1所示,较佳地,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使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和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均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中位于两端的刻度线分别为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其中,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中位于两端的刻度线分别为第四起始端刻度线和第四最末端刻度线,其中,所述第四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四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线长度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线长度均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高相等,从而使刻度线直接沿此两个斜面直达所测物体表面进行指示,进而减小测量误差提高绘图的准确度;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中包括两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分别为第一排长刻度线和第一排短刻度线;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中包括二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分别为第四排长刻度线和第四排短刻度线;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中各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中各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长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排长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所述第四排短刻度线的长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和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雕刻的所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在所述本体棱台上的各所述文字标识的长度均相等。
实施例4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尺,其基本结构设置同实施例3,具体地,还包括如下设置: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的长边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的宽边的长度比为330:5;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上底、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直角边的长度比为39:45:5;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长边与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的宽边的长度比为320:5;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上底、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直角边的长度比为16:10:5;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与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之比为26:25至21:20;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的所述文字标识的长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之比为4:3:2至3:3:1。通过上述设置使本实用新型专利多功能尺能够充分实现测量用尺及镇尺和绘图及裁切等功能的同时,使刻度线和文字的分布相协调呼应,充分增强美感,且利于使用者根据自身习惯在六种不同长度标识中清晰且快速地测量相关物体。
实施例5
如图4—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尺,其基本结构设置同实施例4,具体地,以厘米(cm)和英寸(in)为例来标识,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和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均通过阿拉伯数字0~12指示0~12in,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均通过阿拉伯数字0~32指示0~32cm;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的长边为330mm,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的宽边为5mm,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上底边长39mm,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下底边长45mm,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直角边边长5mm,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长边为320mm,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的宽边为5mm,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上底边长16mm,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下底边长10mm,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直角边边长5mm,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为320mm,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为12in,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的所述文字标识的长度为3.5mm,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为3mm,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之比为1.5mm;在所述本体1上的所有刻度线和文字标识均通过精雕机精雕刻制,所述内切孔2的四个顶角均为圆角;为保障长久使用,避免浪费和重复购买制作,所述本体1由黄铜构成,质量为450g。
应用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尺时,尺通身具有金属的闪亮色泽,整体设计简洁,大方美观,能够充分满足使用者的观感体验,同时,从质量到形态的设置,均使其具备镇尺功能;而本体1及内切孔2的设计均便于使用者根据需要进行平行线、长方形、梯形等多种图形绘制,且使用者能够根据个人习惯方便快捷地通过六排不同刻度线绘制、识别和测量相关图案,充分发挥测量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普通测量用尺因自身高度而形成的目测误差,因而,增加了图形绘制的途径,并增强了绘制的准确性;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形成的斜面裁切纸张,通过内切孔2方便快捷地移动和拿取多功能尺本体,而内切孔2各顶角的圆角设置,手感柔滑,因而不会造成穿过内切孔2的物体损伤,也有效地保护了尺及其使用者;总体上,本实用新型创新地融镇尺和测量用直尺于一体,在兼具测量与镇纸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了绘图、裁切以及便携功能,一体化设计无需其他辅助部件,方便制作,利于节约维修等费用,节省经济成本,以环保理念充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及观感。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出的对上述实施方式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更,都不会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尺,包括设有多个刻度线和文字标识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设有内切孔的棱台,所述内切孔为中部镂空的棱台;当所述本体的上底面面积小于所述本体的下底面面积时,所述内切孔的上底面面积大于所述内切孔的下底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切孔为四棱台;所述内切孔的四个侧面为依次相连接的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和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其中,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和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相互垂直设置;
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均为长方形,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均为直角梯形;
所述内切孔的两个底面分别为内切孔棱台上底面和内切孔棱台下底面,所述内切孔棱台上底面和所述内切孔棱台下底面均为长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四棱台;所述本体的四个侧面为依次相连接的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第三本体棱台侧面和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其中,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相互垂直设置;
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均为长方形,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均为直角梯形;
所述本体的两个底面分别为本体棱台上底面和本体棱台下底面,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和所述本体棱台下底面均为长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高与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的高相等;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与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相邻且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刻度线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以及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面积小于所述本体棱台下底面面积;
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等距排列为一排,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等距排列为一排;
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线依次排列为四排,分别为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在所述各排底面刻度线中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雕刻有两条平行线,分别为第一平行线和第二平行线,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与所述第一平行线分别相垂直连接,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均与所述第二平行线分别相垂直连接;
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和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均分别与邻接的所述内切孔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均分别与邻接的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均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相连接,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均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相连接;
所述文字标识有两组,分别为第一组文字标识和第二组文字标识,其中,所述第一组文字标识设置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与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之间,所述第二组文字标识设置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和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线的数量依次递减;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和第四排底面刻度线的数量依次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方向,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和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均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
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中位于两端的刻度线分别为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其中,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内切孔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中位于两端的刻度线分别为第四起始端刻度线和第四最末端刻度线,其中,所述第四起始端刻度线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四最末端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本体棱台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线长度和在所述第三本体棱台侧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线长度均与所述第三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高相等,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中包括两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分别为第一排长刻度线和第一排短刻度线;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中包括二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分别为第四排长刻度线和第四排短刻度线;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中各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中各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长刻度线和所述第四排长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所述第四排短刻度线的长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和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均相等,在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上雕刻的所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在所述本体棱台上的各所述文字标识的长度均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的长边与所述第一本体棱台侧面的宽边的长度比为330:5;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上底、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本体棱台侧面的直角边的边长长度比为39:45:5;
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的长边与所述第一内切孔棱台侧面的宽边的长度比为320:5;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上底、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内切孔棱台侧面的直角边的长度比为16:10:5;
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与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标识的总长度之比为26:25至21:20;
沿与所述本体棱台上底面的长边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本体棱台上的所述文字标识的长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线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线的长度之比为4:3:2至3:3:1。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功能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由黄铜构成;沿所述本体的上底面的长边方向,当所述本体的上底面的长边的边长为330mm时,所述本体的质量为450克;所述内切孔的各顶角均为圆角;所述各刻度线和文字标识均通过精雕机雕刻在所述本体上。
CN201620647337.6U 2016-06-27 2016-06-27 一种多功能尺 Active CN206030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47337.6U CN206030880U (zh) 2016-06-27 2016-06-27 一种多功能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47337.6U CN206030880U (zh) 2016-06-27 2016-06-27 一种多功能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30880U true CN206030880U (zh) 2017-03-22

Family

ID=58313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47337.6U Active CN206030880U (zh) 2016-06-27 2016-06-27 一种多功能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308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8930A (zh) * 2017-09-08 2017-11-24 广州市广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一种工件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测量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8930A (zh) * 2017-09-08 2017-11-24 广州市广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一种工件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测量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30880U (zh) 一种多功能尺
CN107571657A (zh) 三通道叠印折光防伪印制工艺
CN201011724Y (zh) 手机
CN205777266U (zh) 电镀立体玻璃马赛克
CN203198520U (zh) 多功能书画用具
CN207028501U (zh) 组合式高精度烫印版及其制作的三通道烫印折光防伪标识
CN207105838U (zh) 一种环保封签纸的凹版印刷辊筒
CN218020965U (zh) 一种具有辅助画直线结构的便携绘图仪
CN209063774U (zh) 一种初中数学绘图用板
CN2935872Y (zh) 服装制图尺
CN209666692U (zh) 一种实用性强的产品设计绘图用尺
CN201751927U (zh) 一种数字、字母标识牌
CN112590432B (zh) 漫画绘制防失真透视型比例参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8533960U (zh) 无缝拼花木质地板
CN210308080U (zh) 一种可换花型盒的打花器
CN2523232Y (zh) 多功能服装裁剪尺
CN104175273A (zh) 具有立体浮凸字体的手工具
CN212604173U (zh) 一种新型马克笔
CN217073857U (zh) 一种新型绘画炭笔
CN2866175Y (zh) 笔芯标尺
CN2915537Y (zh) 一种带尺的笔
CN201907305U (zh) 带有长度标记的笔
CN207082275U (zh) 一种新型公共卫生间标识
CN2150065Y (zh) 快速制表格尺
CN206699494U (zh) 服装制图专用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