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04713U - 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04713U
CN206004713U CN201620600647.2U CN201620600647U CN206004713U CN 206004713 U CN206004713 U CN 206004713U CN 201620600647 U CN201620600647 U CN 201620600647U CN 206004713 U CN206004713 U CN 206004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line
fixing device
housing
line fixing
g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006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国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i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i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i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i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0064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047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04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0471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及通讯领域,公开了一种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中,该同轴线固定装置配合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且该同轴线固定装置具有用于贴合在壳体上的第一背胶部和第二背胶部,以及位于第一背胶部和第二背胶部之间的拱起部,而拱起部与壳体形成供同轴线穿过的通孔。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拱起部在使用时,受力较为均匀,且在受压变形后可贴紧同轴线,因而可实现对同轴线的有效固定。另外,由于该同轴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且可长期使用而无须更换,从而可降低同轴线的固定成本。

Description

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通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通讯设备(例如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其因为可以满足人们在商务、娱乐、社交等方面的各种需求而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便携设备。
为了保证移动终端中各个电路元件之间的信号传递,通讯设备的主副板之间都会采用同轴线(即信号传输线)连接,以传递信号,如移动终端。通常情况下,如图1所示,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都会开设一条通道1,用于容纳同轴线2,然而移动终端在使用时,同轴线易出现晃动,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装置对其固定。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是通过使用贴片夹子3将同轴线2夹住,以确保同轴线被固定在通道。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如使用贴片夹子3固定同轴线2时,由于贴片夹子3的制作成本高,并且贴片夹子3在装配时容易出现变形,不能较好的对同轴线2进行固定。另外,贴片夹子3在长期使用后也容易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形后需要及时更换,从而增加了成本。
因此,如何有效的对同轴线进行固定,并降低固定的成本,是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有效的对同轴线进行固定,并降低固定的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同轴线固定装置,配合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包含:所述同轴线固定装置具有用于贴合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背胶部和第二背胶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背胶部和所述第二背胶部之间的拱起部;所述拱起部与所述壳体形成供同轴线穿过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含上述中的同轴线固定装置。并且,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同轴线固定装置是由第一背胶部、第二背胶部以及位于第一背胶部和第二背胶部之间的拱起部所构成,并且由于拱起部在第一背胶部和第二背胶部贴合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后,可以与壳体形成供同轴线穿过的通孔,从而在实际使用时,可使得同轴线从该通孔穿过,而该通孔可以较好对同轴线进行限位,同时由于拱起部在使用时,受力较为均匀,且在受压变形后可贴紧同轴线,因而可实现对同轴线的有效固定。另外,由于该同轴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且可长期使用而无须更换,从而可降低同轴线的固定成本。
为了方便实际应用中的装配需求,所述第一背胶部、第二背胶部、拱起部可以为一体化结构。
另外,同轴线固定装置可以为橡胶套。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同轴线固定装置的生产成本,并且由于橡胶套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可以避免自身对同轴线的信号产生干扰。另外,由于橡胶套的材质柔软,且弹性较好,可以防止使用时橡胶套自身对同轴线的表面造成损伤,进而起到一个良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为了进一步方便实际应用中的装配需求,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背胶部具有供所述第一定位柱穿过的第一定位孔。从而可通过第一定位柱和第一定位孔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背胶部被扣合在壳体上,以确保与第一背胶部相连的拱起部与壳体形成通孔后,方便通孔对同轴线的限定。
并且,为了提升同轴线固定装置对同轴线的固定效果,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背胶部具有供所述第二定位柱穿过的第二定位孔。另外,所述拱起部的内口径呈抛物线。从而可通过第二定位柱和第二定位孔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二背胶部被扣合在壳体上,以进一步确保同轴线固定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产生晃动。
另外,所述拱起部的内口径呈抛物线。从而使得拱起部在受到下压力时,拱起部与同轴线之间的接触可由点接触转变成线性接触,以实现对同轴线的进一步压紧固定,并减小同轴线单位面积上的受力,防止其受到损伤。
并且,所述拱起部的外表面呈抛物面。从而使得拱起部可在承受较大的下压力的同时,避免拱起部占据移动终端内部过多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同轴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同轴线固定装置与壳体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同轴线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同轴线固定装置与壳体装配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同轴线固定装置与壳体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同轴线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同轴线固定装置与壳体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同轴线固定装置5,配合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该同轴线固定装置5包含:同轴线固定装置5具有用于贴合在壳体4上的第一背胶部5-1和第二背胶部5-3,以及位于第一背胶部5-1和第二背胶部5-3之间的拱起部5-2。拱起部5-2与壳体4形成供同轴线2穿过的通孔8。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同轴线固定装置5是由第一背胶部5-1、第二背胶部5-3以及位于第一背胶部5-1和第二背胶部5-3之间的拱起部5-2所构成,并且由于拱起部5-2在第一背胶部5-1和第二背胶部5-3贴合在移动终端的壳体4上后,可以与壳体4形成供同轴线2穿过的通孔8,从而在实际使用时,可使得同轴线2从该通孔8穿过,而该通孔8可以较好对同轴线2进行限位,同时由于拱起部5-2在使用时,受力较为均匀,且在受压变形后可贴紧同轴线2,因而可实现对同轴线2的有效固定。另外,由于该同轴线固定装置5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且可长期使用而无须更换,从而可降低同轴线2的固定成本。
具体的说,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方便实际应用中的装配需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背胶部5-1、第二背胶部5-3、拱起部5-2可以为一体化结构。
并且,上述同轴线固定装置5可以为橡胶套。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同轴线固定装置5的生产成本,并且由于橡胶套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可以避免自身对同轴线2的信号产生干扰。另外,由于橡胶套的材质柔软,且弹性较好,可以防止使用时橡胶套自身对同轴线2的表面造成损伤,进而起到一个良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为了进一步方便实际应用中的装配需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壳体4上设有第一定位柱6,第一背胶部5-1具有供第一定位柱6穿过的第一定位孔5-4。
由此可知,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同轴线2穿过壳体上的通道1,再将第一背胶部5-1的第一定位孔5-4套设在壳体的第一定位柱6上,实现第一背胶部5-1与壳体4的扣合,以确保同轴线2被套设在与第一背胶部5-1相连的拱起部5-2与壳体4形成的通孔8中,从而可通过第一定位柱6和第一定位孔5-4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背胶部5-1被扣合在壳体上,以确保与第一背胶部5-1相连的拱起部5-2与壳体形成通孔8后,方便通孔8对同轴线2的限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柱6和第一定位孔5-4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且第一定位柱6和第一定位孔5-4的个数相同。而作为优选,第一定位柱6和第一定位孔5-4的个数为两个。因此,本实施方式对于第一定位柱6和第一定位孔5-4的具体个数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第一背胶部5-1还可以通过背胶与壳体4相互连接,以保证第一背胶部5-1与壳体之间相互紧密贴合。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拱起部5-2的内口径可以呈抛物线。
由此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装配或使用过程中,拱起部5-2会受到来自壳体或外界的下压力,而由于拱起部5-2的内口径呈抛物线,从而使得拱起部5-2在受到下压力时,拱起部5-2与同轴线2之间的接触可由点接触转变成线性接触,以实现对同轴线2的进一步压紧固定,并减小同轴线2单位面积上的受力,防止其受到损伤。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拱起部5-2的外表面也可以呈抛物面。
从图3中分析可知,由于拱起部5-2的外表面呈抛物面时,是呈一个拱形的结构,因而当拱起部5-2的外表面在受到来自外界或壳体的下压力时,拱起部5-2的外表面上的受力分布较为均匀,并且拱形的结构占据的空间较少,进而使得拱起部5-2可在承受较大的下压力的同时,避免占据移动终端内部过多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同轴线固定装置5,本第二实施方式是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壳体4上设有第二定位柱7,而第二背胶部5-3具有供第二定位柱7穿过的第二定位孔5-5。
具体的说,如图5和图7所示,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同轴线2穿过壳体4上的通道1以及上述第一背胶部5-1与壳体相互贴合后,再将第二背胶部5-3的第二定位孔5-5套设在壳体4的第二定位柱7上,实现第二背胶部5-3与壳体4的扣合。
由上述内容可知,可通过第二定位柱7和第二定位孔5-5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二背胶部5-3被扣合在壳体4上,以进一步确保同轴线固定装置5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产生晃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定位柱7和第二定位孔5-5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且第二定位柱7和第二定位孔5-5的个数相同。而作为优选,第二定位柱7和第二定位孔5-5的个数为两个。因此,本实施方式对于第一定位柱6和第一定位孔5-4的具体个数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第二背胶部5-3也还可以通过背胶与壳体4相互连接,以保证第二背胶部5-3与壳体4之间相互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包含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同轴线固定装置5。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同轴线固定装置5是由第一背胶部5-1、第二背胶部5-3以及位于第一背胶部5-1和第二背胶部5-3之间的拱起部5-2所构成,并且由于拱起部5-2在第一背胶部5-1和第二背胶部5-3贴合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后,可以与壳体4形成供同轴线2穿过的通孔8,从而在实际使用时,可使得同轴线2从该通孔8穿过,而该通孔8可以较好对同轴线2进行限位,同时由于拱起部5-2在使用时,受力较为均匀,且在受压变形后可贴紧同轴线2,因而可实现对同轴线2的有效固定。另外,由于该同轴线固定装置5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且可长期使用而无须更换,从而可降低同轴线2的固定成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等,而作为优选,上述移动终端为手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上述拱起部5-2的内径为0.7mm,以便于拱起部5-2的内表面能够同轴线2的外表面有部分是紧密贴合的,并且上述第一背胶部5-1和上述第二背胶部5-3的面积大小为2mmx2mm,以使得第一背胶部5-1和第二背胶部5-3通过背胶与壳体贴合时,有较好的粘性,防止第一背胶部5-1和第二背胶部5-3出现晃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同轴线固定装置,配合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线固定装置具有用于贴合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背胶部和第二背胶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背胶部和所述第二背胶部之间的拱起部;
所述拱起部与所述壳体形成供同轴线穿过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胶部、第二背胶部、拱起部为一体化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同轴线固定装置为橡胶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背胶部具有供所述第一定位柱穿过的第一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背胶部具有供所述第二定位柱穿过的第二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起部的内口径呈抛物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起部的外表面呈抛物面。
8.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线固定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
CN201620600647.2U 2016-06-17 2016-06-17 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047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00647.2U CN206004713U (zh) 2016-06-17 2016-06-17 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00647.2U CN206004713U (zh) 2016-06-17 2016-06-17 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04713U true CN206004713U (zh) 2017-03-08

Family

ID=58204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0064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04713U (zh) 2016-06-17 2016-06-17 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047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0622A (zh) * 2019-11-05 2020-0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轴线固定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2638066A (zh) * 2020-12-10 2021-04-09 南昌黑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终端壳体结构及具有该背壳结构的智能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0622A (zh) * 2019-11-05 2020-0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轴线固定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0830622B (zh) * 2019-11-05 2021-03-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轴线固定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2638066A (zh) * 2020-12-10 2021-04-09 南昌黑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终端壳体结构及具有该背壳结构的智能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04713U (zh) 同轴线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1931145A (zh) 一种电性连接器
CN205212825U (zh) 电子设备及其射频线
CN204536433U (zh) 一种三维微波组件测试装置
CN205960360U (zh) 射频连接器
CN205945839U (zh) 主板与金属壳体的接地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02799363U (zh) 一种一体化的手机硅胶柔性线路板
CN204948536U (zh) 直插电子元器件转接器及其安装结构
CN206947678U (zh) 一种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结构
CN205945928U (zh) 一种摄像头连接结构、摄像头及电子设备
CN205921076U (zh) 天线结构及通讯设备
CN207426129U (zh)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中壳及移动终端
CN209029631U (zh) 一种稳相射频混装微矩形电连接器
CN205485983U (zh) 被动式电容触控笔以及显示装置
CN208571140U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205194861U (zh) 一种导电连接件、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3851184U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耳机座组件和移动终端
CN207116748U (zh) 电连接结构及具有该电连接结构的led显示屏
CN201709027U (zh) 带沉孔的印刷电路板
CN201709033U (zh) 带天线槽的印刷电路板
CN207542426U (zh) 一种连接器母座组件
CN206301983U (zh) 多针连接器
CN205961558U (zh) 贴片导电件及移动终端
CN209282432U (zh) 一种用于带状线间连接弹性浮动的内导体
CN105305078B (zh) 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