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57354U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57354U CN205957354U CN201620925793.2U CN201620925793U CN205957354U CN 205957354 U CN205957354 U CN 205957354U CN 201620925793 U CN201620925793 U CN 201620925793U CN 205957354 U CN205957354 U CN 2059573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chine interface
- interface pipeline
- switching device
- base
- mach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包括:底座、接水盘、多个减振垫和多个固定件,底座包括底壁和侧壁,侧壁环绕底壁并从底壁的边缘向上延伸;接水盘设在底座内,接水盘的底面与底座的底壁上下间隔开;多个减振垫设在接水盘上且沿接水盘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固定件分别设在多个减振垫上并与底座的侧壁相连,多个固定件均与接水盘间隔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有效地避免冷媒流过换热系统时产生的噪音通过接水盘向底座进行传播,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使用该切换装置的空调的噪音,扩大了空调的使用场合和安装位置,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空调的切换装置中,接水盘通常设置于底座内部,换热部件等安装在接水盘的上方,以便接水盘收集换热部件产生的冷凝水。然而,冷媒流过换热系统时产生的噪音会通过接水盘向底座进行传播,使得空调器的噪音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空调的使用场合及安装位置。
此外,空调切换装置可以通过阀体及相关控制来实现不同内机的单独制冷制热,然而,受系统设置及结构空间的限制,可连接内机的数量比较有限,一般为六个接口以下,即容量不够大,而若在现有基础上成比例地加大切换装置的箱体尺寸,又会使整个装置过于庞大,影响使用场合及安装位置。另外,现有小型的切换装置很多是发泡在箱体内部,使整个制冷部件无法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该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空调的噪音且不易影响使用场合及安装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切换装置的多联机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环绕所述底壁并从所述底壁的边缘向上延伸;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接水盘的底面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上下间隔开;多个减振垫,所述多个减振垫设在所述接水盘上且沿所述接水盘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固定件,所述多个固定件分别设在所述多个减振垫上并与所述底座的所述侧壁相连,所述多个固定件均与所述接水盘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通过将接水盘的地面与底座的内壁间隔开,并通过在接水盘上设置减振垫,使得接水盘与固定件间隔开,由此,有效地避免冷媒流过换热系统时产生的噪音通过接水盘向底座进行传播,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使用该底座组件的空调器的噪音,不会影响切换装置的使用场合及安装位置,扩大了空调器的使用场合和安装位置,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减振垫的中部具有卡槽,所述卡槽形成为沿所述减振垫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槽,每个所述固定件包括:卡入部,所述卡入部上具有从所述卡入部的一侧朝向所述卡入部中心的方向凹入的凹槽部,所述卡槽穿过所述凹槽部的开口并与所述凹槽部的底部配合;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卡入部的邻近所述底座的所述侧壁的一侧且与所述底座的所述侧壁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减振垫,所述支撑减振垫位于所述接水盘的底面和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减振垫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盲孔,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自下向上穿过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和所述盲孔的底壁以将所述支撑减振垫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的底面上设有海绵件。
具体地,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上设有防振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联机空调包括外机、具有多个第一接口和多个第二接口的多个内机,所述切换装置进一步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敞开,所述壳体设在所述底座的上方;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进口适于与所述外机相连;
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开,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通过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与所述多个第一接口分别相连;
至少一个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以及
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所述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和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间隔开,且所述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开,其中所述换热部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与所述多个第二接口分别相连,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和所述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中的部分与其余的所述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和所述第二内机接口管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开。
进一步地,切换装置还包括:电磁阀组件,所述电磁阀组件包括并排布置的多组电磁阀组、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每组所述电磁阀组包括第一单通电磁阀和第二单通电磁阀,所述第一U型管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所述第一U型管通过所述多个第一单通电磁阀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相连,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分别通过所述多个第二单通电磁阀适于与所述外机相连,所述第一单通电磁阀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U型管内的冷媒单向导入对应的所述第一内机接口管路,所述第二单通电磁阀被构造成适于将所述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内的冷媒单向导入所述外机,所述第一U型管和所述第二U型管中的其中一个位于所述第一U型管和所述第二U型管中的另一个的内侧;单向阀组件,所述单向阀组件设在所述电磁阀组件的下方,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水平延伸且并排布置的多组单向阀组,每组所述单向阀组包括适于并联在所述换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内机接口管路之间的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被构造成适于将所述换热部件的冷媒单向导向所述内机,所述第二单向阀被构造成适于将所述内机的冷媒单向导向所述换热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大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换热部件、所述电磁阀组件和所述单向阀组件均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磁阀组件设在所述单向阀组件的上方,且所述电磁阀组件和所述单向阀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换热部件设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且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换热部件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依次排布,所述壳体外设有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竖直设置且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多联机空调,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
实用新型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底座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圈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所示底座的另一个爆炸图;
图5是图4中圈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装置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切换装置的另一个爆炸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底座、电磁阀组件、单向阀组件、气液分离器和换热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切换装置100;
底座1,安装部11,防振胶12,第二避让部121,
接水盘2,接水盘底壁21,接水盘侧壁22,翻边221,排水管23,海绵件24,
减振垫3,卡槽31,
固定件4,卡入部41,凹槽部411,连接部42,
螺纹紧固件5,支撑减振垫6,盲孔61,减重槽62,定位螺钉7,
壳体10,顶盖120,
气液分离器20,进口210,第一出口220,第二出口230,
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换热部件40,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电磁阀组件60,
电磁阀组610,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
第一U型管620,第二U型管630,
单向阀组件70,第一单向阀710,第二单向阀720,
延伸段80,节流装置90,电控盒组件9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切换装置100适用于空调例如多联机空调等。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包括:底座1、接水盘2、多个减振垫3和多个固定件4。其中,底座1可以为切换装置100的底部支撑。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底座1包括底壁和侧壁。其中,底座1的侧壁环绕底座1的底壁并从底壁的边缘向上延伸。底座1的底壁可以大体形成为长方形,但不限于此。例如,底座1的底壁还可以形成为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等,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空调器的规格型号调整设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底座1的侧壁可以环绕底座1的底壁并从底座1的底壁竖直向上延伸。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便于底座组件100与空调器的壳体等部件进行装配。
接水盘2设在底座1内,接水盘2的底面与底座1的底壁上下间隔开。具体地,参照图2,接水盘2包括接水盘底壁21和接水盘侧壁22,接水盘侧壁22环绕接水盘底壁21并从接水盘底壁21的边缘向上延伸,以在接水盘底壁21和接水盘侧壁22之间限定出集水槽。由此,便于接水盘2收集空调器的换热部件产生的冷凝水等。
接水盘底壁21的下表面与底座1的底壁上下间隔开。也就是说,接水盘底壁21的下表面与底座1的底壁不直接接触。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冷媒流过换热系统时产生的噪音通过接水盘2向底座1进行传播,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使用该底座组件100的空调器的噪音。
进一步地,接水盘侧壁22上设有排水管23,排水管23邻近接水盘底壁21设置。底座1的侧壁上设有安装部11,排水管23穿过安装部11以便于将集水槽内的水排出。其中,安装部11可以形成为贯穿底座1的侧壁顶部的U形槽(如图1所示),但不限于此。例如,安装部11还可以形成为贯穿底座1的侧壁厚度方向的通孔(图未示出)。
多个减振垫3设在接水盘2上且沿接水盘2的周向间隔设置,具体地,接水盘侧壁22上可以形成有朝向接水盘2的中心水平延伸的翻边221,减振垫3可以设在翻边221上。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接水盘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设有翻边221,减振垫3为四个,其中,接水盘2左侧壁的翻边221上设有两个减振垫3,接水盘2右侧壁的翻边221上设有两个减振垫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三个、四个等。
具体地,参照图2并结合图3,减振垫3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5连接在接水盘2上。其中,螺纹紧固件5可以为螺钉或者螺栓等。例如,减振垫3上可以设有螺钉孔,螺纹紧固件5可以穿过螺钉孔与接水盘2相连。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多个固定件4分别设在多个减振垫3上并与底座1的侧壁相连,多个固定件4均与接水盘2间隔开。具体而言,参照图2并结合图3,固定件4可以先与减振垫3配合,然后与底座1的侧壁相连,接水盘2与固定件4之间通过减振垫3间隔开。其中,固定件4可以通过螺钉(图未示出)等与底座1的侧壁相连。
例如,在装配时,可以先将固定件4与减振垫3配合,然后通过螺钉将固定件4连接在底座1的侧壁上。由此,可以将接水盘2牢靠地固定在底座1上,且可以有效地避免固定件4与接水盘2直接接触,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冷媒流过换热系统时产生的噪音通过接水盘2向底座1的侧壁进行传播,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了使用该切换装置100的空调的噪音,扩大了空调的使用场合和安装位置,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此外,还可以有效地减小切换装置100的振动,提高切换装置100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通过将接水盘2的底面与底座1的内壁间隔开,并通过在接水盘2上设置减振垫3,使得接水盘2与固定件4间隔开,由此,有效地避免冷媒流过换热系统时产生的噪音通过接水盘2向底座1进行传播,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使用该切换装置100的空调的噪音和振动,不会影响切换装置的使用场合及安装位置,扩大了空调的使用场合和安装位置,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每个减振垫3的中部具有卡槽3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中部”指的是广义上的中部,具体而言,减振垫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位置,均可以理解为“减振垫3的中部”。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减振垫3可以大体形成为圆柱形,卡槽31可以形成为沿减振垫3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槽,但不限于此。
每个固定件4包括:卡入部41和连接部42,卡入部41上具有从卡入部41的一侧(例如,图3中的前侧)朝向卡入部41中心的方向凹入的凹槽部411,卡槽31穿过凹槽部411的开口并与凹槽部411的底部配合,连接部42连接在卡入部41的邻近底座1的侧壁的一侧(例如,图3中的左侧)且与底座1的侧壁相连。例如,参照图3,凹槽部411可以大体形成为U形,凹槽部411的底部可以理解为U形的封闭端。在装配时,可以先将凹槽部411的底部卡在卡槽31处,然后通过螺钉将连接部42固定在底座1的侧壁上。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可选地,固定件4可以为钣金件,但不限于此。由此,可以提高将接水盘2牢靠地固定在底座1的侧壁上,从而提高了底座组件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减振垫3可以为橡胶件,但不限于此。例如,减振垫3还可以为塑胶件等。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降噪效果,并可以减小底座组件100的振动,且加工方便,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低。
进一步地,底座1的底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减振垫6,支撑减振垫6位于接水盘2的底面和底座1的底壁之间。具体而言,支撑减振垫6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参照图4,支撑减振垫6为多个,具体可以为九个。由此,可以通过支撑减振垫6支撑接水盘2,使得接水盘2的位置稳定,从而提高了接水盘2的性能,且可以通过支撑减振垫6减少冷媒产生的噪音向底座1传播。此外,还可以有效地减小切换装置100的振动,提高切换装置100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减振垫6可以为橡胶件,但不限于此。例如,支撑减振垫6还可以为塑胶件等。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降噪和减振的效果,且加工方便、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并结合图5,支撑减振垫6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盲孔61。其中,支撑减振垫6可以大体形成为圆柱体形状。盲孔61的横截面可以形成为圆形,盲孔61的中心轴线可以与支撑减振垫6的中心轴线重合。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小支撑减振垫6的用料,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支撑减振垫6的材料成本。此外,还有效地减轻了支撑减振垫6的重量,增大了支撑减振垫6与接水盘2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接水盘2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减振垫6的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减重槽62。其中,减重槽6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减重槽62可以由支撑减振垫6的外周壁朝向支撑减振垫6的中心的方向凹入形成。减重槽62可以沿支撑减振垫6的周向延伸,也可以沿支撑减振垫6的轴向延伸,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减重槽62为一个,且减重槽62沿支撑减振垫6的周向延伸,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进一步地,切换装置100还包括:定位螺钉7。参照图5,定位螺钉7自下向上穿过底座1的底壁和支撑减振垫6的盲孔61的底壁以将支撑减振垫6连接在底座1上。由此,可将支撑减振垫6牢靠地连接在底座1的底壁上,使得支撑减振垫6的位置稳定,从而提高了支撑减振垫6的支撑、降噪、减振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支撑减振垫6上可以设有与定位螺钉7配合的定位孔,定位孔的内径可以略小于定位螺钉7的外径,由此,可使得定位孔与定位螺钉7的配合更加紧密、牢靠。
在装配时,定位螺钉7自下向上依次穿过底座1的底壁、定位孔,可将支撑减振垫6固定在底座1上。由此,降低了支撑减振垫6的装配难度,提高了支撑减振垫6的牢固性。
具体地,定位孔可以位于盲孔61的下方且贯穿盲孔61的底壁。也就是说,定位孔可以形成为通孔。由此,进一步地提高了支撑减振垫6的牢固性,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降低了加工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水盘2的底面上设有海绵件24。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小接水盘2的底面产生凝露,且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噪音通过接水盘2底部向下传播。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底座组件100的振动。
其中,海绵件24可以粘接在接水盘2的底面上。海绵件24的面积可以与接水盘2的底面大体相同,海绵件2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进一步地,海绵件24上设有第一避让部,第一避让部构造成用于避开支撑减振垫6,以使得支撑减振垫6可以直接与接水盘2的底面接触,从而保证了接水盘2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底座1的底壁上设有防振胶12。具体地,防振胶12可以粘接在底座1的内壁上,并位于接水盘2的下方。具体地,防振胶12可以位于海绵件24的下方。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噪音的传播和底座组件100的振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减振降噪的效果。
可选地,防振胶12可以为多块,多块防振胶12拼接在底座1的内壁上。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防振胶12可以为四块。由此,有效地降低了防振胶12的粘接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
具体地,防振胶12可以大体形成为长方形,但不限于此。防振胶12的邻近支撑减振垫6的位置可以设置第二避让部121,以便于支撑减振垫6的装配。
多联机空调包括外机、具有多个第一接口和多个第二接口的多个内机。外机通过切换装置100与多个内机相连,多个内机可以分别设在多个室内,由此,通过切换装置100可以实现不同室内单独制冷或制热。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6和图9所示,切换装置100包括壳体10、气液分离器20、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至少一个换热部件40以及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壳体10的底部敞开,壳体设在底座1的上方。壳体10对设置在其内的各个部件起到封闭和保护的作用。气液分离器20设在壳体10内,气液分离器20可以用于将从外机进来的气液两相态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以提高制热和制冷效果。气液分离器20具有进口210、第一出口220和第二出口230,进口210适于与外机相连,从而从进口210进入的冷媒在气液分离器20中经气液分离后,分别从第一出口220和第二出口230排出。
空调工作过程中,气液分离器20可以将气液两相态冷媒进行分离,使得气态冷媒从出气管流出,液态冷媒从出液管流出,同时气态冷媒可以从气侧流向内机进行制热取暖,相反地,液态冷媒从液侧流向内机进行制冷,而不同内机的控制则通过对应电磁阀换向控制等来实现单独控制。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第一出口220排出、液态冷媒从第二出口230排出为例进行说明,此时第一出口220优选设在气液分离器20的顶部,第二出口230优选设在气液分离器20的下部。其中,进口210可以为一段进口管的形式,该进口管的一端优选伸入气液分离器20内,以具有更好的气液分离效果。
换热部件40的一端与气液分离器21的第二出口231相连。由此,通过将换热部件40连接在气液分离器20的液态冷媒出口的下游,分离出的液态冷媒进入换热部件40,经过换热部件40的热交换以及过冷作用,可以有效保证流经换热部件40的冷媒完全为液态。
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在第一方向(例如,图6中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第一出口220通过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与多个第一接口分别相连。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在上述第一方向上间隔开,其中换热部件40的另一端通过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与多个第二接口分别相连。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内机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与切换装置100的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装配到位后,可以实现冷媒在内机、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之间的循环流动,且方便了切换装置100与内机的连接。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优选在第一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
其中,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和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间隔开。可选地,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与对应的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即与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相连的同一台内机)在第二方向上一一对应(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与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上下正对)。由此,将与内机相连的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布局为两层,相对减小了切换装置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中的部分(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与其余的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由此,将与内机相连的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分别布局为多层,可以进一步减小切换装置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整个切换装置100的结构简洁、紧凑,扩展了切换装置100的安装位置和使用场合。其中,内机可以分别具有一个第一接口和一个第二接口,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与多个第一接口一一对应,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与多个第二接口一一对应。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均伸出壳体10的侧壁,因此,“第一方向”可以为图6中所示的壳体1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图6中所示的壳体10的高度方向。由此,有效节约了整个切换装置100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且相对扩展了切换装置100可连接的内机的数量,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换装置100可以连接6台以上的内机(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切换装置100可以连接16台内机),从而实现多个房间的控制。当然,“第一方向”还可以为图6中所示的壳体10的长度方向,而“第二方向”为图6中所示的壳体10的宽度方向,此时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均伸出壳体1的顶壁;或者,“第一方向”也可以相对于图6中所示的壳体10的长度方向倾斜。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的具体方位可以根据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的实际装配要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适用场合和安装位置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通过将适于与内机相连的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布置为多层,可以相对减小切换装置10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不会影响切换装置100的使用场合及安装位置。而且,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20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可以改善冷媒的状态及多联机空调的噪音,从而更有利于多联机空调的制热或者制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层,每层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层,每层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且多层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多层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地减小切换装置10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可选地,相邻两层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沿第一方向交错布置,相邻两层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沿第一方向交错布置。由此,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布置得更加紧凑,减小了整个切换装置100的占用空间,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切换装置100的使用场合和安装位置。
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分别为十六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分别包括两层,每层分别包括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的8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或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四层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在壳体1的高度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与同一内机相连的一组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上下正对,且两层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交错布置,两层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交错布置,从而使得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可以布置得更加紧凑,减小了切换装置100的体积,进而减小了切换装置100的占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图9所示,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进一步包括:电磁阀组件60,电磁阀组件60包括第一U型管620、第二U型管630、以及并排布置的多组电磁阀组610,由此,通过将多组电磁阀组610并排布置,整个电磁阀组件60呈模块化设计,使得电磁阀组件60的整个结构布置有序且紧凑。
具体而言,每组电磁阀组610包括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和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作用是控制多联机空调制热和制冷的不同流向,第一U型管620与第一出口220相连,第一U型管620通过多个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分别与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相连,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被构造成将第一U型管620内的冷媒单向导入对应的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而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内的冷媒不能通过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进入第一U型管620,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分别通过多个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适于与外机相连,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被构造成适于将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内的冷媒单向导入外机,而外机内的冷媒则不能通过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进入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由此,从气液分离器20分离出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一U型管620进入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由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进入内机实现制热,换热后的冷媒再通过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流回外机;当多联机空调制冷时,冷媒由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流向内机后经过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回到第二U型管630,最终回到外机。整个电磁阀组件60与内机连接的接管(即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可以根据实际切换装置100的尺寸设置成单层或多层阵列式分布,从而平衡切换装置100的长度和高度之间的尺寸控制。
如图1所示,第一U型管620和第二U型管630中的其中一个位于第一U型管620和第二U型管630中的另一个的内侧。由此,通过将第一U型管620和第二U型管630内外布置,方便了与多组电磁阀组610的连接,且使得整个电磁阀组件60的结构更加紧凑。多组电磁阀组610可以位于第一U型管620和第二U型管630的内侧且邻近第一U型管620和第二U型管630的弯曲部设置,多组电磁阀组610中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和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U型管620和第二U型管630的管壁相连。
可选地,换热部件40设在第一U型管620和第二U型管630的内侧。如图6-图8所示,换热部件40位于第一U型管620和第二U型管630的端部之间,更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了壳体10内部空间。
其中,换热部件4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参照图9,气液分离器20的下游依次设有两个换热部件40,以达到更好的换热及过冷作用。当换热部件40为一个时,可以在该换热部件40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换热部,冷媒依次流经这两个换热部,此时该换热部件40的作用与图9中所示的两个换热部件40的作用大致相同。进一步地,两个换热部件40之间设有节流装置90,节流装置90可以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如图6所示,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单向阀组件70,单向阀组件70设在电磁阀组件60的下方,单向阀组件70可以设在电磁阀组件60和接水盘2之间,单向阀组件70包括水平延伸且并排布置的多组单向阀组,由此,通过将单向阀组件70进行扁平化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切换装置10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具体而言,每组单向阀组包括适于并联在换热部件40和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之间的第一单向阀710和第二单向阀720,作用是控制多联机空调制热和制冷的不同流向,第一单向阀710被构造成适于将换热部件40的冷媒单向导向内机,而内机内的冷媒不能通过第一单向阀710进入换热部件40,第二单向阀720被构造成适于将内机的冷媒单向导向换热部件40,而换热部件40不能通过第二单向阀720进入内机。整个单向阀组件70可以在现场安装时连接。整个单向阀组件70与内机连接的接管(即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可以根据实际切换装置100的尺寸设置成单层或多层阵列式分布,从而平衡切换装置100的长度和高度之间的尺寸控制。
可选地,第一单向阀710和第二单向阀720上下布置,如图6所示。由此,可以减小整个单向阀组件70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使得切换装置100的整个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7-图9所示,连接在第二单向阀720和换热部件40之间的管路具有伸出至壳体10外的延伸段80,第一U型管620的一端和第二U型管630的一端可以分别伸出壳体10外,当需要连接的内机数量较多时,可以将多个切换装置100的第一U型管620的上述一端、第二U型管630的上述一端、以及延伸段80分别一一对应相连,从而实现了多个切换装置100的串联,方便扩充内机的接口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气液分离器20适于邻近外机设置,此时气液分离器20位于壳体1内的靠近外机的一侧,主要作用是对从外机进来的气液两相态冷媒进行分离,使气态冷媒从制热侧排出,液态冷媒从制冷侧排出,从而实现更佳的制冷与制热效果。其中,气液分离器20的放置方式不限于立式或者卧式,只要能实现气液分离功能的装置均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10大体为长方体形状,上述第一方向为图6中所示的壳体10的长度方向,气液分离器20、换热部件40、电磁阀组件60和单向阀组件70均设在壳体10内,电磁阀组件60设在单向阀组件70的上方,电磁阀组件60优选位于单向阀组件70的正上方,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切换装置100的紧凑性,电磁阀组件60和单向阀组件70位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例如,图6中的左侧),此时电磁阀组件60和单向阀组件70可以紧邻壳体10的左侧壁,气液分离器20和换热部件40设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例如,图6中的右侧),且气液分离器20和换热部件40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依次排布,此时气液分离器20和换热部件40可以紧邻壳体10的右侧壁。由此,通过采用上述的排布方式,使得整个切换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切换装置100的占用空间,从而更不会影响其使用场合及安装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10包括可拆卸地设在壳体10顶部的顶盖120,可以方便进行维修等操作。可选地,壳体1为钣金件,但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壳体10外设有电控盒组件910,电控盒组件910竖直设置,且电控盒组件910位于壳体10的侧面,例如,电控盒组件910可以悬挂在壳体10的侧面,不局限固定于任何一个侧面,只要能够固定整个电控盒组件910,使电控盒组件910实现控制功能即可。电控盒组件910可以与壳体10内的电控部件例如电磁阀等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可以实现不同内机制冷和制热单独控制,主要原理及实现方式为气液分离器20将气液两相态冷媒进行分离,使得气态冷媒从第一出口220流出并从气侧流向对应的内机进行制热取暖,而液态冷媒从第二出口230流出并从液侧流向对应的内机进行制冷,而不同内机的控制则通过对应的电磁阀组件60换向控制等来实现单独控制。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当多个内机中的部分制热、部分制冷时,与制热内机对应的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打开(此时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的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关闭)、与制冷内机对应的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打开(此时与该制冷内机对应的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关闭),外机内的冷媒首先进入切换装置100的气液分离器2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第一出口220排出后依次流经第一U型管620、对应的第一单通电磁阀6110、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后进入内机进行制热取暖,换热后的冷媒再通过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由第二单向阀720经第二U型管630回到外机;而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则通过第二出口230排出后依次流经换热部件40、节流装置90、换热部件40、第一单向阀710、第二内机接口管路50后进入内机进行制冷,换热后的冷媒再通过第一内机接口管路30由第二单通电磁阀6120经第二U型管630回到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可以有效地避免冷媒流过换热系统时产生的噪音通过接水盘2向底座1进行传播,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使用空调的噪音,扩大了空调的使用场合和安装位置,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且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加工成本低。此外,有利于提高整个多联机空调的外机所能控制的内机的数量,减少了多个切换装置100之间的拼接,提高了现场安装的效率,同时,整个切换装置100具有层次性、且模块化,为现场维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另外,切换装置100可以布置在外机外,从而方便了切换装置100和外机内各个部件的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环绕所述底壁并从所述底壁的边缘向上延伸;
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接水盘的底面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上下间隔开;
多个减振垫,所述多个减振垫设在所述接水盘上且沿所述接水盘的周向间隔设置;
多个固定件,所述多个固定件分别设在所述多个减振垫上并与所述底座的所述侧壁相连,所述多个固定件均与所述接水盘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减振垫的中部具有卡槽,所述卡槽形成为沿所述减振垫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槽,
每个所述固定件包括:
卡入部,所述卡入部上具有从所述卡入部的一侧朝向所述卡入部中心的方向凹入的凹槽部,所述卡槽穿过所述凹槽部的开口并与所述凹槽部的底部配合;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卡入部的邻近所述底座的所述侧壁的一侧且与所述底座的所述侧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减振垫,所述支撑减振垫位于所述接水盘的底面和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减振垫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盲孔,所述切换装置进一步包括:
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自下向上穿过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和所述盲孔的底壁以将所述支撑减振垫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的底面上设有海绵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所述底壁上设有防振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机空调包括外机、具有多个第一接口和多个第二接口的多个内机,所述切换装置进一步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敞开,所述壳体设在所述底座的上方;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进口适于与所述外机相连;
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开,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通过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与所述多个第一接口分别相连;
至少一个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以及
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所述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和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间隔开,且所述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开,其中所述换热部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与所述多个第二接口分别相连,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和所述多个第二内机接口管路中的部分与其余的所述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和所述第二内机接口管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电磁阀组件,所述电磁阀组件包括并排布置的多组电磁阀组、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每组所述电磁阀组包括第一单通电磁阀和第二单通电磁阀,所述第一U型管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所述第一U型管通过所述多个第一单通电磁阀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相连,所述多个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分别通过所述多个第二单通电磁阀适于与所述外机相连,所述第一单通电磁阀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U型管内的冷媒单向导入对应的所述第一内机接口管路,所述第二单通电磁阀被构造成适于将所述第一内机接口管路内的冷媒单向导入所述外机,所述第一U型管和所述第二U型管中的其中一个位于所述第一U型管和所述第二U型管中的另一个的内侧;
单向阀组件,所述单向阀组件设在所述电磁阀组件的下方,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水平延伸且并排布置的多组单向阀组,每组所述单向阀组包括适于并联在所述换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内机接口管路之间的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被构造成适于将所述换热部件的冷媒单向导向所述内机,所述第二单向阀被构造成适于将所述内机的冷媒单向导向所述换热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大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
所述换热部件、所述电磁阀组件和所述单向阀组件均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磁阀组件设在所述单向阀组件的上方,且所述电磁阀组件和所述单向阀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换热部件设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且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换热部件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依次排布,
所述壳体外设有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竖直设置且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
10.一种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25793.2U CN205957354U (zh) | 2016-08-23 | 2016-08-23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EP17842642.5A EP3505836A4 (en) | 2016-08-23 | 2017-05-18 | SWITCHING DEVICE FOR A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ING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ING THEREWITH |
CA3034327A CA3034327C (en) | 2016-08-23 | 2017-05-18 |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
PCT/CN2017/084972 WO2018036217A1 (zh) | 2016-08-23 | 2017-05-18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US16/282,037 US11175063B2 (en) | 2016-08-23 | 2019-02-21 |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25793.2U CN205957354U (zh) | 2016-08-23 | 2016-08-23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57354U true CN205957354U (zh) | 2017-02-15 |
Family
ID=57978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925793.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57354U (zh) | 2016-08-23 | 2016-08-23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57354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6345A (zh) * | 2016-08-23 | 2016-12-0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WO2018036217A1 (zh) * | 2016-08-23 | 2018-03-0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US11022336B2 (en) | 2016-08-23 | 2021-06-01 |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
-
2016
- 2016-08-23 CN CN201620925793.2U patent/CN205957354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6345A (zh) * | 2016-08-23 | 2016-12-0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WO2018036217A1 (zh) * | 2016-08-23 | 2018-03-0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US11022336B2 (en) | 2016-08-23 | 2021-06-01 |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
US11175063B2 (en) | 2016-08-23 | 2021-11-16 |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
CN106196345B (zh) * | 2016-08-23 | 2021-12-3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001759U (zh)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
CN101403553B (zh) | 蒸发器单元 | |
CN205957354U (zh)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
CN101821577B (zh) | 具有设挡板的集管的热交换器 | |
US20100199700A1 (en)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CN105737279B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
CN106196345A (zh)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
CN207555797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06644706U (zh) | 杯托装置及汽车 | |
CN103822301B (zh)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US11175063B2 (en) |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 |
CN106855277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07270402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2759151A (zh) |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
JP2003042586A (ja) | 室外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JP3200251U (ja) | モジュラ冷却機システム | |
CN113007815A (zh) | 空调 | |
CN205332477U (zh) |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 |
CN215864151U (zh) | 一种背进式蒸发器的管座结构 | |
CN217057731U (zh) |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 |
CN105423519B (zh) |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 |
KR20140125531A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511291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237662U (zh) | 室外机及整体式热泵两联供空调机组 | |
CN216693769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123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