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7731U -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 Google Patents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7731U
CN217057731U CN202220402624.6U CN202220402624U CN217057731U CN 217057731 U CN217057731 U CN 217057731U CN 202220402624 U CN202220402624 U CN 202220402624U CN 217057731 U CN217057731 U CN 217057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branch
heat exchanger
chamber
feed liqu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026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峰
毕姬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Midea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026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7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7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7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分集液器模块,室内换热器具有多个进液口以及多个出液口,分集液器模块具有相互隔开的分液腔和集液腔、与分液腔连通的进液总口以及多个进液支口、与集液腔连通的出液总口以及多个出液支口,分液腔内设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折流板;其中,进液支口与室内换热器的进液口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一一对应连通,出液支口分别与室内换热器的出液口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一一对应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可以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的各个换热支路中,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风机盘管作为大型中央空调的末端设备,由于其结构紧凑、安装方式多样,被广泛的应用于宾馆、写字楼、医院等场所。风机盘管主要包括送风部件、换热部件和接水部件。其中换热部件作为风机盘管的核心部件,其主要是通过分水器和集水器将中央空调传输来的冷/热水分配给室内换热器,然后由室内换热器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分集水器组件主要包括分水器和集水器两个部分。在风机盘管系统中,分水器主要是将送水主干管的水分配至室内换热器,而集水器主要是将室内换热器各分支路的水汇聚,并重新输入到回水主干管。相关技术中的分集水器组件,在将水分配至换热器中的各个分支路中的过程中,换热器的各个分支路中流量均匀性较差,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分集液器模块,该分集液器模块同时具有分液和集液的功能,并且通过在分液腔内设置多个间隔开的折流板,可以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的各个换热支路中,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分集液器模块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机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用于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分集液器模块,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多个进液口以及多个出液口,所述分集液器模块具有相互隔开的分液腔和集液腔、与所述分液腔连通的进液总口以及多个进液支口、与所述集液腔连通的出液总口以及多个出液支口,所述分液腔内设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折流板;其中,所述进液支口与所述进液口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出液支口分别与出液口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一一对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通过在分液腔内设置多个间隔开的折流板,可以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的各个支路中,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分液腔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多个子分液腔,每个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分液腔内的内壁相连,且每个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分液腔的内壁之间限定出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子分液腔的连通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分液腔形成为长条形,多个所述进液支口沿所述分液腔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多个所述折流板沿所述分液腔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分液腔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由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分液腔的内壁的连接处至所述连通口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所述折流板向下倾斜延伸或至少一部分所述折流板向上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连通口在所述分液腔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每个所述子分液腔的侧壁上均形成有所述进液支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所述折流板与所述进液总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总口与所述进液支口位于所述分液腔的相对两侧,所述出液总口与所述出液支口位于所述集液腔的相对两侧,所述进液总口与所述出液总口位于同一侧,所述进液支口与所述出液支口位于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液腔形成为长条形,多个所述进液支口沿所述分液腔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和/或,所述集液腔形成为长条形,多个所述出液支口沿所述集液腔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进液总口位于所述分液腔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和/或,所述出液总口位于所述集液腔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集液器模块包括:分液单元,所述分液单元具有所述分液腔、所述进液总口以及多个所述进液支口;集液单元,所述集液单元具有所述集液腔、所述出液总口以及多个所述出液支口;固定支架,所述分液单元和所述集液单元均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分液单元包括:分液件、进液总管和多个进液支管,所述分液件内限定出所述分液腔,所述分液件上形成有所述进液总口以及多个所述进液支口,所述进液总管连接于所述进液总口,多个所述进液支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进液支口且一一对应;所述集液单元包括:集液件、出液总管和多个出液支管,所述集液件内限定出所述集液腔,所述集液件上形成有所述出液总口以及多个所述出液支口,所述出液总管连接于所述出液总口,多个所述出液支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出液支口且一一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分液件和所述集液件均形成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柱状,所述分液单元和所述集液单元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上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可以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的各个换热支路中,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机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机组,通过设置上述的空调室内机,可以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的各个换热支路中,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分集液器模块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分集液器模块的侧视图;
图4是图1中的分集液器模块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的分集液器模块的爆炸图;
图6是图1中的分集液器模块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的分集液器模块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机壳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0、空调室内机;
100、分集液器模块;
10、分液单元;
1、分液件;11、分液腔;111、子分液腔;12、分液件本体;121、进液总口;122、第一定位凸环;123、进液支口;124、第一安装翻边;13、分液盖帽;21、进液总管;22、进液支管;221、第一限位凸起;23、折流板;231、连通口;
30、集液单元;
3、集液件;31、集液腔;32、集液件本体;321、出液总口;322、第二定位凸环;324、第二安装翻边;33、集液盖帽;41、出液总管;42、出液支管;421、第二限位凸起;
50、固定支架;51、安装板;511、第一安装孔;512、第二安装孔;52、连接板;53、翻边部;531、连接孔;
60、机壳;601、侧板;70、室内换热器;80、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100,该分集液器模块100用于空调室内机1000,该分集液器模块100可以与空调室内机1000的室内换热器70相连,分集液器模块100可以将换热介质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内,从室内换热器70流出的换热介质可以集中流至分集液器模块100内,换热介质可以为水,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为风机盘管。
其中,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室内换热器70和分集液器模块100,室内换热器70包括多个换热支路,每个换热支路均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换热介质(例如水)可以从每个换热支路的进液口进入换热支路,在换热介质流经每个换热支路的过程中,换热介质与外部空气换热,从而可以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制冷/制热。在换热介质流经每个换热支路后,从每个换热支路的出液口流出室内换热器70。
参照图1、图5和图6,分集液器模块100具有分液腔11以及集液腔31,分液腔11和集液腔31是相互隔开的,即分液腔11和集液腔31之间是相互不连通的。分集液器模块100还具有进液总口121和进液支口123,进液总口121与分液腔11连通,每个进液支口123均与分液腔11连通,进液支口123与进液口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一一对应连通。分集液器模块100的进液总口121可以与主进液管连通,每个进液支口123均与室内换热器70的进液口连通,例如室内换热器70的进液口可以为多个,室内换热器70的进液口的数量可以与分集液器模块100的进液支口12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从进液总口121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多个进液支口123进行分流,通过多个进液支口123流出分液腔11的换热介质分别通过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换热支路内,从而在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换热支路内流动。换热介质在室内换热器70内流动的过程中与空气换热,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
分集液器模块100具有出液总口321以及出液支口,出液总口321与集液腔31连通,出液支口与集液腔31连通。其中出液总口321可以为一个,出液支口可以为多个,每个出液支口均与集液腔31连通。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出液总口321可以与主出液管连通,分集液器模块100的每个出液支口均与室内换热器70的出液口连通,例如室内换热器70的出液口可以为多个,室内换热器70的出液口的数量可以与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出液支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换热介质在流经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后,通过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出液口流出室内换热器70,而后通过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多个出液支口集中流动至分集液器模块100的集液腔31内,从室内换热器70流出的换热介质集中集液腔31内后,从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出液总口321流出集液腔31,并流入主出液管内。主出液管内的换热介质可以流入主进液管内,实现换热介质的流动循环。
其中,换热介质为液态,例如换热介质可以为液态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如,上述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为风机盘管,换热介质为液态水,空调室内机1000用于空调机组,空调机组可以多个该空调室内机1000,空调机组包括第一主换热器、第二主换热器、压缩机以及节流装置,压缩机、第一主换热器、节流装置以及第二主换热器连接成制冷循环流路,第一主换热器和第二主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且另一个为冷凝器。空调机组还包括换热水箱和水泵,第二主换热器可以设于换热水箱内,在冷媒流经第二主换热器时,第二主换热器可以与换热水箱内的换热介质换热,从而使得换热水箱内水的温度降低为冷水或升高为热水。上述的主进液管可以连接于换热水箱的进水口,主出液管可以连接于换热水箱的出水口。
在空调机组工作时,水泵驱动水循环流动。具体地,换热水箱内水可以流入主进液管内,而后经过分集液器模块100的进液总口121流入分液腔11内,流入分液腔11内的水可以通过多个进液支口123进行分流,从多个进液支口123流出分液腔11的水分别通过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内,从而在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内流动。换热介质在室内换热器70内流动的过程中与空气换热,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水在流经室内换热器70后,通过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出液口流出室内换热器70,而后通过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多个出液支口集中流动至分集液器模块100的集液腔31内,从室内换热器70流出的水集中集液腔31内后,从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出液总口321流出集液腔31,并流入主出液管内。主出液管内的水流入换热水箱内,实现水的流动循环。
其中,分液腔11内设有折流板23,折流板23为间隔开设置的多个,通过在分液腔11内设置多个间隔开设置的折流板23,在换热介质从进液总口121流入分液腔11内的过程中,位于分液腔11内的多个折流板23可以对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缓冲分流,避免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集中在分液腔11内的与进液总口121相对部分。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经过多个折流板23进行缓冲分流后,可以通过多个进液支口123进行分流,通过多个进液支口123流出分液腔11的换热介质分别通过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换热支路内,从而可以使得经过分液腔11的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中,从而使得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支路中的换热介质相对较为均匀,避免出现部分换热支路中换热介质流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使得换热介质在整个室内换热器70内较为均匀地分布,这样在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换热支路内流动的过程中,可以更为充分地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提高提高室内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0的制冷/制热效率。
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分液腔11内的折流板23的角度、大小和位置,不仅可以实现从主进液管到室内换热器70各换热支路中流量的均匀性,而且还可以针对于室内换热器70中各换热支路流量要求不统一时,也可以通过调整折流板23的角度、大小和位置,来实现将主进液管输送来的换热介质按需要进行流量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因此,通过调整分液腔11内的折流板23角度、大小和位置等,可以更为灵活的满足不同的流量分配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100,通过在分液腔11内设置多个间隔开的折流板23,可以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中,提高室内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多个折流板23可以与分液腔1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多个子分液腔111,每个折流板23均可以与分液腔11内的内壁相连,从而方便折流板23的安装固定。其中,每个折流板23可以与分液腔1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连通口231,该连通口231可以连通相邻两个子分液腔111。通过使得每个折流板23可以与分液腔1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连通口231,这样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连通口231依次或者分别流入多个子分液腔111内,将换热介质分流至多个子分液腔111内,从而实现换热介质在分液腔11内的顺利分流,进而可以使得从分液腔11内流出的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2、图5和图6,分液腔11可以形成为长条形,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例如分液腔11可以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多个进液支口123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由此,通过将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方便多个进液支口123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连接。其中,多个折流板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将多个折流板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可以通过多个折流板23与分液腔1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多个子分液腔111,且多个子分液腔111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排布。这样在换热介质从进液总口121流入分液腔11内时,可以避免换热介质集中在分液腔11内的与进液总口121相对的部分,通过多个折流板23的缓冲分流作用,使得换热介质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分液腔1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6,分液腔11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由折流板23与分液腔11的内壁的连接处至连通口231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折流板23向下倾斜延伸,例如可以是一部分折流板23朝向下倾斜延伸,也可以是每个折流板23朝向下倾斜延伸。通过使得分液腔11沿上下方向延伸,可以减少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并且使得至少一部分折流板23向下倾斜延伸,此时折流板23不仅可以起到缓冲分流的作用,折流板23还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进液总口121进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在沿折流板23流动的过程中,在折流板23的导流作用下,朝向邻近连通口231的方向流动,从而使得换热介质快速的通过连通口231流入各个子分液腔111内,使得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快速地分流至各个子分液腔11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分液腔11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由折流板23与分液腔11的内壁的连接处至连通口231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折流板23向上倾斜延伸,例如可以是一部分折流板23朝向上倾斜延伸,也可以是每个折流板23朝向上倾斜延伸。通过使得分液腔11沿上下方向延伸,可以减少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并且使得至少一部分折流板23向上倾斜延伸,从进液总口121进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易于向下流动,朝向上倾斜延伸的折流板23可以起到更好的缓冲的作用,使得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流至各个子分液腔11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分液腔11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由折流板23与分液腔11的内壁的连接处至连通口231的方向上,在由折流板23与分液腔11的内壁的连接处至连通口231的方向上,可以是一部分折流板23向下倾斜延伸,另一部分折流板23朝向上倾斜延伸,可以根据分流需要对折流板23进行设计,可以更为灵活的满足不同的流量分配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6,分液腔11可以形成为长条形,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折流板23可以与分液腔1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连通口231,该连通口231可以连通相邻两个子分液腔111。其中,相邻两个连通口231可以在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例如,分液腔11具有相对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相邻两个折流板23分别为第一折流板23和第二折流板23,第一折流板23的一端与分液腔11的第一内侧壁相连,第一折流板23的另一端与分液腔11的第二内侧壁间隔开以形成连通口231,第二折流板23的一端与分液腔11的第二内侧壁相连,第二折流板23的另一端与分液腔11的第一内侧壁间隔开以形成连通口231。通过使得相邻两个连通口231可以在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可以更好地起到缓冲分流作用,并且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分液腔11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6,每个子分液腔111的侧壁上均形成有进液支口123。这样在换热介质从进液总口121流入分液腔11内时,通过多个折流板23的缓冲分流作用,将换热介质分流至多个子分液腔111内,分流至每个子分液腔111内的换热介质可以通过对应的进液支口123流出分液腔11,进而可以使得从分液腔11内流出的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中。通过使得每个子分液腔111的侧壁上均形成有进液支口123,从而可以实现对流出每个进液支口123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对应的换热支路的换热介质的量进行调整,例如可以通过每个子分液腔111的大小调整流入对应的换热支路的换热介质的量,可以使得换热介质更好地按需要进行流量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使得换热介质在整个室内换热器70的分布更为均匀,更好地提高室内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至少一个折流板23与进液总口121相对设置。这样从进液总口121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会及时地得到折流板23的缓冲分流,避免从进液总口121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直接流向与进液总口121相对的进液支口123处,使得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更为均匀地分布在分液腔11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5,进液总口121与进液支口123位于分液腔11的相对两侧,出液总口321与出液支口位于集液腔31的相对两侧,进液总口121与出液总口321位于同一侧,进液支口123与出液支口位于同一侧。例如,分集液器模块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进液总口121形成于分液腔11的第一侧且出液总口321形成于集液腔31的第一侧,从而使得进液总口121和出液总口321位于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同一侧,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进液总口121和出液总口321分别连接上述的主进液管以及主出液管。多个进液支口123形成于分液腔11的第二侧,多个出液支口形成于集液腔31的第二侧,多个进液支口123以及多个出液支口均形成在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同一侧,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多个进液支口123以及多个出液支口分别与室内换热器70连接。并且,通过将进液/出液总口321和进液/出液支口分别布置在分集液器模块100的相对两侧,可以优化管路结构,使得管路结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6,分液腔11可以形成为长条形,例如分液腔11可以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由此,通过将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方便多个进液支口123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集液腔31均形成为长条形,多个出液支口沿集液腔3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将多个出液支口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方便多个出液支口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出液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6,分液腔11可以形成为长条形,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并且,集液腔31均形成为长条形,多个出液支口沿集液腔3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将分液腔11以及集液腔31均形成为长条形,且使得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多个出液支口沿集液腔3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可以使得分集液器模块100的管路结构更为优化,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6,分液腔11可以形成为长条形,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进液总口121位于分液腔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在分液腔11形成为长条形且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时,通过使得进液总口121位于分液腔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可以使得从位于中部的进液总口121流入分液腔11内的换热介质可以较为均匀地沿分液腔11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分液腔11内,从而使得从分液腔11的各个进液支口123流出的换热介质可以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5,集液腔31均形成为长条形,多个出液支口沿集液腔3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出液总口321位于集液腔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在集液腔31形成为长条形且多个出液支口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时,通过使得出液总口321位于集液腔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这样可以缩短从各个出液支口流入集液腔31内的换热介质流向出液总口321的流动路径,提高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7,分集液器模块100包括: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相连,例如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直接相连或者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通过固定支架50相连。其中,分液单元10具有分液腔11、进液总口121以及多个进液支口123,集液单元30具有集液腔31、出液总口321以及多个出液支口。
可选地,分液单元10可以包括:分液件1、进液总管21和多个进液支管22,分液件1内限定出分液腔11,分液件1上形成有进液总口121以及多个进液支口123。其中,进液总管21的连接于进液总口121,主进液管连接于进液总管21,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与主进液管连接。进液支管22的数量与进液支口12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多个进液支管22分别连接于多个进液支口123且一一对应,多个进液支管22分别适于连接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从而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分液单元10与室内换热器70相连。分液腔11形成为长条形,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将分液腔11形成为长条形,且多个进液支口123沿分液腔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可以使得连接于多个进液支口123的多个进液支管22的形状、结构简单,例如至少部分进液支管22可以做成直管,减少进液支管22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单个进液支管22的长度,使得整体结构简单、工艺性更好。
集液单元30可以包括:集液件3、出液总管41和多个出液支管42,集液件3内限定出集液腔31,集液件3上形成有出液总口321以及多个出液支口。其中,出液总管41连接于出液总口321,主出液管连接于出液总管41,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与主出液管连接,出液支管42的数量与出液支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多个出液支管42分别连接于多个出液支口且一一对应,多个出液支管42分别适于连接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出液口,从而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集液单元30与室内换热器70相连。通过在分集液器本体上设置上述的管路组件,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与换热器、主进液管以及主出液管连接。集液腔31形成为长条形,多个出液支口沿集液腔3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将集液腔31形成为长条形,且多个出液支口沿集液腔3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可以使得连接于多个出液支口的多个出液支管42的形状、结构简单,例如至少部分出液支管42可以做成直管,减少出液支管42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单个出液支管42的长度,使得整体结构简单、工艺性更好。
可选地,分液件1和集液件3可以直接相连,例如分液件1和集液件3可以焊接连接,分液件1和集液件3也可以一体成型。由此,可以简化结构。可选地,分液件1和集液件3均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筒形,分液件1和集液件3可以沿水平方向排布,由此使得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7,分集液器模块100包括:分液单元10、集液单元30和固定支架50,其中,分液单元10具有分液腔11、进液总口121以及多个进液支口123,集液单元30具有集液腔31、出液总口321以及多个出液支口。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均连接于固定支架50,从而可以将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集成在固定支架50上,从而使得分集液器模块100形成为一个整体且具有分液以及集液功能,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安装。
例如,在将分集液器模块100装配至整机上时,可以将分集液器模块100安装至空调室内机1000的机壳60上,例如可以将分集液器模块100安装至空调室内机1000的侧板601上,可以使得固定支架50连接固定至空调室内机1000的机壳60(例如侧板601)上,例如可以通过紧固件穿设于固定支架50并穿入空调室内机1000的侧板601上,从而以将分集液器模块100装配安装固定至空调室内机1000的侧板601上;并且,使得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多个进液支管22分别适于连接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多个出液支管42分别适于连接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出液口。
可选地,分液单元10、集液单元30和固定支架50可以为分别独立成型的三个部分,这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分液单元10、集液单元30和固定支架50进行装配,从而形成不同的分集液器模块100,使得分集液器模块100的结构设置更为灵活,满足更多使用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7,分液单元10可以包括:分液件1、进液总管21和多个进液支管22,分液件1内限定出分液腔11,分液件1上形成有进液总口121以及多个进液支口123。其中,进液总管21的连接于进液总口121,主进液管连接于进液总管21,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与主进液管连接。进液支管22的数量与进液支口12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多个进液支管22分别连接于多个进液支口123且一一对应,多个进液支管22分别适于连接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从而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分液单元10与室内换热器70相连。
集液单元30可以包括:集液件3、出液总管41和多个出液支管42,集液件3内限定出集液腔31,集液件3上形成有出液总口321以及多个出液支口。其中,出液总管41连接于出液总口321,主出液管连接于出液总管41,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与主出液管连接,出液支管42的数量与出液支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多个出液支管42分别连接于多个出液支口且一一对应,多个出液支管42分别适于连接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出液口,从而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集液单元30与室内换热器70相连。通过在分集液器本体上设置上述的管路组件,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与换热器、主进液管以及主出液管连接。
通过将分集液器模块100设置为包括上述的分液单元10、集液单元30和固定支架50,并且使得分液单元10为包括上述的分液件1、进液总管21和多个进液支管22,以及集液单元30包括上述的集液件3、出液总管41和多个出液支管42,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与室内换热器70、主进液管以及主出液管连接。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7,分集液器模块100包括上述的分液单元10、集液单元30和固定支架50,其中分液单元10包括上述的分液件1、进液总管21和多个进液支管22,集液单元30包括上述的集液件3、出液总管41和多个出液支管42。
其中,进液总管21可以为内螺纹管,方便进液总管21与主进液管螺纹连接,出液总管41可以为内螺纹管,方便出液总管41与主出液管螺纹连接,从而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与主进液管以及主出液管的拆装。
其中,进液总口121的外周沿设有第一定位凸环122,进液总管21插接于第一定位凸环122,在进液总管21插接于第一定位凸环122后,可以对进液总管21和第一定位凸环122焊接连接,从而可以使得进液总管21可靠地连接于分液件1的进液总口121处,通过在进液总口121的外周沿设置第一定位凸环122,可以将进液总管21定位于进液总口121处,方便后续对进液总管21和第一定位凸环122之间进行焊接连接。
类似地,出液总口321的外周沿设有第二定位凸环322,出液总管41插接于第二定位凸环322,在出液总管41插接于第二定位凸环322后,可以对出液总管41和第二定位凸环322焊接连接,从而可以使得出液总管41可靠地连接于集液件3的出液总口321处,通过在出液总口321的外周沿设置第二定位凸环322,可以将出液总管41定位于出液总口321处,方便后续对出液总管41和第二定位凸环322之间进行焊接连接。
固定支架50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511和第二安装孔512,进液总管21穿设于第一安装孔511,进液总管21与固定支架50焊接连接,出液总管41穿设于第二安装孔512,出液总管41与固定支架50焊接连接,从而可以将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连接固定在固定支架50上。或者,固定支架50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511和第二安装孔512,进液总口121的外周沿设有上述第一定位凸环122,进液总口121的外周沿设有上述第二定位凸环322,第一定位凸环122穿设于第一安装孔511,第一定位凸环122与固定支架50焊接连接,第二定位凸环322穿设于第二安装孔512,第二定位凸环322与固定支架50焊接连接。
可选地,第一安装孔511和第二安装孔512均可以为翻边孔,从而可以增大固定支架50与分液单元10以及集液单元30的连接面积,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进液支管22的邻近分液件1的一端形成第一限位凸起221,第一限位凸起221形成在进液支管22的外周壁上,进液支口123形成为翻边孔,进液支口123处形成有环形的第一安装翻边124。在将进液支管22装配至分液件1时,可以使得进液支管22的邻近分液件1的一端插入至进液支口123内,具体地,进液支管22的邻近分液件1的一端插入至第一安装翻边124内。由于进液支管22上形成有第一限位凸起221,在将进液支管22的一端插入至进液支口123内时,在进液支管22上的第一限位凸起221与第一安装翻边124的轴向端面抵接时,说明进液支管22插接到位,并且对进液支管22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方便后续对进液支管22和第一安装翻边124之间进行焊接连接。
类似地,出液支管42的邻近分液件1的一端形成第二限位凸起421,第二限位凸起421形成在进液支管22的外周壁上,出液支口形成为翻边孔,出液支口处形成有环形的第二安装翻边324。在将进液支管22装配至集液件3时,可以使得出液支管42的邻近集液件3的一端插入至出液支口内,具体地,出液支管42的邻近集液件3的一端插入至第二安装翻边324内。由于出液支管42上形成有第二限位凸起421,在将出液支管42的一端插入至出液支口内时,在出液支管42上的第二限位凸起421与第二安装翻边324的轴向端面抵接时,说明出液支管42插接到位,并且对出液支管42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方便后续对出液支管42和第二安装翻边324之间进行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6,分液件1和集液件3均形成为沿第一方向(例如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柱状,例如分液件1和集液件3均形成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圆柱管状。分液件1内限定出的分液腔11沿分液件1的延伸方向延伸为长条形,集液件3内限定出的集液腔31沿集液件3的延伸方向延伸为长条形。其中,分液件1和集液件3沿第二方向(例如第二方向平行于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由此,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下面参照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100。
参照图1-图6,在该实施例中,分集液器模块100包括上述的分液单元10、集液单元30和固定支架50,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均连接于固定支架50。
其中,分液单元10包括上述的分液件1、进液总管21和多个进液支管22,分液件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管状。分液件1包括分液件本体12以及两个分液盖帽13,分液件本体12呈上下延伸的圆柱管状,分液件本体12的上下两端均敞开,两个分液盖帽13分别盖设在分液盖帽13的上下两端以封盖分液件本体12的上下两侧的敞开端。分液件本体12和分液盖帽13可以均为独立成型件,分液盖帽13可以焊接连接在分液件本体12的上下两端。分液件1内限定出呈圆柱形的分液腔11,分液腔11沿上下方向延伸,分液腔11的横截面为圆形。分液腔11内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折流板23,其中一个折流板23与进液总口121相对设置,多个折流板23与分液腔1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分液腔111。每个折流板23均与分液腔11的内壁相连,具体地,每个分液腔11均与分液件本体12相连。每个折流板23与分液腔11内的内侧壁之间均限定出上述的连通口231,沿上下方向,相邻两个子分液腔111均是通过连通口231连通。
分液件本体12上形成有进液总口121以及多个进液支口123,进液总口121位于分液件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进液总管21的连接于进液总口121,主进液管连接于进液总管21。进液支管22的数量与进液支口12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多个进液支管22分别连接于多个进液支口123且一一对应,多个进液支管22分别适于连接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进液口,从而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分液单元10与室内换热器70相连。
分液件本体1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定位凸环122,第一定位凸环122位于进液总口121的外周沿且环绕进液总口121设置,进液总管21插接于第一定位凸环122。进液支管22的邻近分液件1的一端形成第一限位凸起221,进液支口123处形成有环形的第一安装翻边124。在将进液支管22装配至分液件1时,可以使得进液支管22的邻近分液件1的一端插入至进液支口123内,并通过第一限位凸起221限位。
其中,集液单元30包括上述的集液件3、出液总管41和多个出液支管42,集液件3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管状。集液件3包括集液件本体32以及两个集液盖帽33,集液件本体32呈上下延伸的圆柱管状,集液件本体32的上下两端均敞开,两个集液盖帽33分别盖设在集液盖帽33的上下两端以封盖集液件本体32的上下两侧的敞开端。集液件本体32和集液盖帽33可以均为独立成型件,集液盖帽33可以焊接连接在集液件本体32的上下两端。集液件3内限定出呈圆柱形的集液腔31,集液腔31沿上下方向延伸,集液腔31的横截面为圆形。
集液件本体32上形成有出液总口321以及多个出液支口,出液总口321位于集液件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出液总管41的连接于出液总口321,主出液管连接于出液总管41。出液支管42的数量与出液支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多个出液支管42分别连接于多个出液支口且一一对应,多个出液支管42分别适于连接于室内换热器70的多个出液口,从而方便分集液器模块100的集液单元30与室内换热器70相连。
集液件本体32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定位凸环322,第二定位凸环322位于出液总口321的外周沿且环绕出液总口321设置,出液总管41插接于第二定位凸环322。出液支管42的邻近集液件3的一端形成第二限位凸起421,出液支口处形成有环形的第二安装翻边324。在将出液支管42装配至集液件3时,可以使得出液支管42的邻近集液件3的一端插入至出液支口内,并通过第二限位凸起421限位。
固定支架50包括安装板51和两个连接板52,其中安装板51和两个连接板52均可以垂直于水平方向,两个连接板52连接在安装板51的沿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两个连接板52的远离安装板51的一端均形成有翻边部53,翻边部53上形成有连接孔531,固定支架50大体呈U形。安装板51上形成有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安装孔511和第二安装孔512,第一安装孔511和第二安装孔512的高度相同。
在装配分集液器模块100时,可以先将上述的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分别进行装配,然后在将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安装连接至固定支架50上,形成为一个分集液器模块100。具体地,分液单元10和集液单元30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固定支架50围绕在分液件1和集液件3的外周侧,分液件1上的进液总管21穿设于第一安装孔511,进液总管21与固定支架50焊接连接,集液件3上的出液总管41穿设于第二安装孔512,出液总管41与固定支架50焊接连接。
在将分集液器模块100装配至整机上时,可以将分集液器模块100安装至空调室内机1000的侧板601上,具体地,通过紧固件穿设于连接孔531并穿入空调室内机1000的侧板601上,从而以将分集液器模块100装配安装固定至空调室内机1000的侧板601上;并且,使得分集液器模块100的多个进液支管22分别适于连接于换热器的多个进液口,多个出液支管42分别适于连接于换热器的多个出液口。
参照图7和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室内换热器7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集液器模块100,室内换热器70包括多个换热支路,每个换热支路均具有进液口以及出液口,多个进液支口123分别与多个进液口分别一一对应连通,多个出液支口分别与多个出液口分别一一对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通过设置上述的分集液器模块100,可以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中,提高室内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图8,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机壳60、室内换热器70和接水盘80,室内换热器70位于机壳60内,室内换热器70的一个端部位于机壳60外,分集液器模块100安装在机壳60外,分集液器模块100与室内换热器70的位于机壳60外的端部相连。接水盘80位于室内换热器70的底部,接水盘80位于机壳60的底部,接水盘80的一部分位于机壳60外且位于分集液器模块100的下方,分集液器模块100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向下落至接水盘8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机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机组,通过设置上述的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使得换热介质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室内换热器70的各个换热支路中,提高室内换热器70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0的制冷/制热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分集液器模块,用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分集液器模块,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多个进液口以及多个出液口,所述分集液器模块具有相互隔开的分液腔和集液腔、与所述分液腔连通的进液总口以及多个进液支口、与所述集液腔连通的出液总口以及多个出液支口,所述分液腔内设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折流板;
其中,所述进液支口与所述进液口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出液支口分别与出液口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一一对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分液腔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多个子分液腔,每个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分液腔内的内壁相连,且每个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分液腔的内壁之间限定出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子分液腔的连通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腔形成为长条形,多个所述进液支口沿所述分液腔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多个所述折流板沿所述分液腔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腔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由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分液腔的内壁的连接处至所述连通口的方向上,至少一部分所述折流板向下倾斜延伸或至少一部分所述折流板向上倾斜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连通口在所述分液腔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分液腔的侧壁上均形成有所述进液支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折流板与所述进液总口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总口与所述进液支口位于所述分液腔的相对两侧,所述出液总口与所述出液支口位于所述集液腔的相对两侧,所述进液总口与所述出液总口位于同一侧,所述进液支口与所述出液支口位于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腔形成为长条形,多个所述进液支口沿所述分液腔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和/或,所述集液腔形成为长条形,多个所述出液支口沿所述集液腔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总口位于所述分液腔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和/或,所述出液总口位于所述集液腔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液单元,所述分液单元具有所述分液腔、所述进液总口以及多个所述进液支口;
集液单元,所述集液单元具有所述集液腔、所述出液总口以及多个所述出液支口;
固定支架,所述分液单元和所述集液单元均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液单元包括:分液件、进液总管和多个进液支管,所述分液件内限定出所述分液腔,所述分液件上形成有所述进液总口以及多个所述进液支口,所述进液总管连接于所述进液总口,多个所述进液支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进液支口且一一对应;
所述集液单元包括:集液件、出液总管和多个出液支管,所述集液件内限定出所述集液腔,所述集液件上形成有所述出液总口以及多个所述出液支口,所述出液总管连接于所述出液总口,多个所述出液支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出液支口且一一对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件和所述集液件均形成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柱状,所述分液单元和所述集液单元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4.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集液器模块。
15.一种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220402624.6U 2022-02-24 2022-02-24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Active CN217057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2624.6U CN217057731U (zh) 2022-02-24 2022-02-24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2624.6U CN217057731U (zh) 2022-02-24 2022-02-24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7731U true CN217057731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6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02624.6U Active CN217057731U (zh) 2022-02-24 2022-02-24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77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83101A (en) Cross flow evaporative coil fluid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oling
CN101876465B (zh) 鞍形窗式空调器
US20100199700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3608629A (zh) 嵌入式空调装置
KR20170012878A (ko) 열교환기
US8826689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outdoor unit
CN101162100A (zh) 交叉流复合间接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
CN217057731U (zh) 分集液器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CN212930563U (zh) 一种中央空调机组用自动气液分离冷凝器
CN21012318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033050A (zh) 布液器及蒸发器
CN217013600U (zh) 饮水机
CN216522067U (zh) 空调器
CN214666186U (zh) 换热器
CN211345550U (zh) 一种天花机
CN21019747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85720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68541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481565U (zh) 一种接水盘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18885U (zh) 压缩机的排气加热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852378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8764079U (zh) 用于降膜蒸发器的分配器和降膜蒸发器
CN205332477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12851520U (zh) 冷水分配单元
CN21837964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30

Address after: No. 66, Shanghai Avenue, Jingzhou Development Zone, Jing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434099

Patentee after: Hubei Midea Build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Industrial Road, Penglai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Guangdong, Foshan

Patentee before: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