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08629A - 嵌入式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嵌入式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08629A
CN103608629A CN201280030248.1A CN201280030248A CN103608629A CN 103608629 A CN103608629 A CN 103608629A CN 201280030248 A CN201280030248 A CN 201280030248A CN 103608629 A CN103608629 A CN 1036086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exchange department
main body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02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08629B (zh
Inventor
茂木康弘
二之宫浩三
山内淳
镰田重光
青山洋路
斋藤真由美
大滨靖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08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8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08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8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2001/0253Particular components
    • F28D2001/026Cores
    • F28D2001/0266Particular core assemblies, e.g. having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r having different geometric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内热交换器的保养便捷性和效率得到提高的嵌入式空调装置。热交换器(60)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在“く”字的顶点处,上侧热交换部的下端重叠配置在下侧热交换部上。另外,下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得比上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大。另外,设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倒U形槽(66A,66B),经由该倒U形槽(66A,66B),能将热交换器(60)的辅助制冷剂管(67)与热交换器(60)一体地插入热交换室内。另外,在热交换器(60)的两端部设有树脂制的固定部件(63A,63B),其被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前板(16)和顶板(12)上,用于将该热交换器(60)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内侧。

Description

嵌入式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室内机的嵌入式空调装置,该室内机设置在建筑物的顶棚部中。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知如下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具有:室内机,其设置在建筑物的顶棚内侧空间等顶棚部中;室外机,其经由制冷剂配管与该室内机连接。在这种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在室外机中收容有压缩机及室外热交换器,在室内机中收容有室内热交换器及送风机。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并且,由送风机向室内热交换器吹风,还将与在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调节空气,经由吹出管吹向被调节室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被设置在设置空间受限的顶棚部中。因此,为了降低室内机的高度和增大室内热交换器的容量,有这样设置的空调装置:其具有两个平板状的室内热交换器(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侧视时这两个室内热交换器呈日文平假名“く”字状(下同)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公开公报特开2002-162064号
但是,在将室内热交换器侧视时连接成“く”字状时,上侧热交换部被配置在离开排水盘的位置。因此有时出现以下情况:来自上侧热交换部的需要排掉的水(下面简称为排水)从“く”字状连接部产生飞溅,被由送风机吹出的风从吹出口吹出。另外,在侧视时呈“く”字状的室内热交换器中,送风机相对于热交换面内的各部位的位置或距离变得不均。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热交换面内的各部位,风速产生差异或温度产生不均,无法使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变得均匀。
另外,为了将侧视时呈“く”字状的室内热交换器固定在室内机的内部,会使得固定结构变得复杂化。当固定结构变得复杂时,固定件突出到室内机的风道内而形成通风阻力,或者需要设置用于隔开热交换器的下游一侧的二次侧室和上游一侧的一次侧室并使它们隔热的部件,这样部件个数增多,从而导致安装作业效率变差。另外,由于这种嵌入式空调装置被设置在顶棚内,所以一旦设置好,为了进行保养而需要卸下空气调节装置时非常费事。
另外,在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制冷剂配管或排水管例如穿过单元壳体的侧板而从单元主体中被拉出,其中,该制冷剂配管连接到室内热交换器上,该排水管与排水泵相连,该排水泵排出由该室内热交换器生成并由排水盘接收的排水。因此,在对室内热交换器进行保养时等,将室内热交换器从单元主体上卸下时,需要进行以下作业:在狭窄的顶棚内侧空间内,在单元主体内将这些制冷剂配管和排水管从室内热交换器和排水泵上卸下,或者针对每个制冷剂配管,将单元主体从顶棚内侧空间卸下,之后再将室内热交换器从单元主体上卸下,因此作业效率较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其能增大室内热交换器的容量,且能防止排水从热交换器产生飞溅。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其能增大室内热交换器的容量且使热交换效率变得均匀。另外,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其能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使用结构简单且数量较少的零件安装室内热交换器。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其能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提高室内热交换器的保养便捷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收容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单元主体,所述热交换器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所述送风机的吹出口与“く”字的顶点面对设置,所述下侧热交换部和所述上侧热交换部宽度相同并且在大致整个单元宽度上收容在所述单元主体内,在所述大致呈“く”字的顶点处,所述上侧热交换部的下端重叠配置在所述下侧热交换部上。
另外,本发明中,与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上端相比,所述上侧热交换部被配置在更靠近送风机一侧的位置,在所述上侧热交换部的空气流出侧表面与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上端之间设置有台阶。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收容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单元主体,所述热交换器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所述送风机的吹出口与“く”字的顶点面对设置,所述下侧热交换部和所述上侧热交换部宽度相同并且在大致整个单元宽度上收容在所述单元主体内,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得比所述上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大。
另外,本发明中,所述上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为大致是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的60%。
另外,本发明中,所述单元主体内被分隔成收容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室和收容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设置覆盖所述热交换室的整个底部的排水盘,将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下端放置在所述排水盘上。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嵌入式空调装置中,用分隔板将单元主体的内侧分隔成收容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和收容送风机的送风室,将由所述送风机吸入的空气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后吹出,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两端部设置有树脂制的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被固定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前板和顶板上,并用于将该热交换器固定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内侧。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两端中的一端侧的固定部件上设置供所述热交换器的U形管穿过的通孔,在另一端侧的固定部件上设置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形状相仿的“く”字状槽,使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穿过所述槽。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嵌入式空调装置中,用分隔板将单元主体的内侧分隔成收容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和收容送风机的送风室,将由所述送风机吸入的空气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后吹出,能从所述单元主体的下表面的开口部将所述热交换器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室内并卸下,在所述单元主体的侧板上设置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倒U形槽,经由该倒U形槽,能将从该侧板向外突出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与该热交换器一体地从所述开口部一侧插入所述热交换室内,将具有U形槽的盖体安装在所述侧板上,通过该盖体的U形槽和所述侧板的倒U形槽的协同作用,能够将所述制冷剂管保持在所述侧板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嵌入式空调装置中,在所述单元主体中内置有:排水盘,其接收由所述热交换器生成的排水;以及排水泵,其经由排水管将积存在该排水盘中的排水排到所述单元主体外,在该单元主体的侧表面,一体组合了所述排水泵和所述排水管的泵单元以能拆装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单元主体的侧板上。
另外,本发明具有树脂制的固定部件,其设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两端部,能与所述热交换器一体地从所述开口部一侧插入所述热交换室内,并被固定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前板和顶板上,用于将该热交换器固定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内侧。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嵌入式空调装置中,所述热交换器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所述送风机的吹出口与“く”字的顶点面对设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所述热交换器的“く”字的敞口一侧面对所述送风机的吹出口。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嵌入式空调装置中,使所述热交换器的“く”字的敞口一侧朝向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一侧。
另外,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8的任一项所述嵌入式空调装置中,所述送风机是离心式送风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热交换器的两端部设置有树脂制的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被固定在单元主体的前板和顶板上,用于将该热交换器固定在单元主体的内侧。因此,不需要在单元壳体内另外设置用于固定热交换器的固定部件,而且,能够针对每个固定部件,将热交换器从单元主体卸下。因此,能够使用结构简单且数量较少的零件将热交换器安装到单元主体内部,并且能够在嵌入式空调装置设置于顶棚部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室内热交换器的保养。另外,根据本发明,能从单元主体的下表面的开口部将热交换器安装在热交换室内并卸下,在所述单元主体的侧板上设置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倒U形槽,经由该倒U形槽,能将从该侧板向外突出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与该热交换器一体地从所述开口部一侧插入所述热交换室内,将具有U形槽的盖体安装在所述侧板上,通过该盖体的U形槽和所述侧板的倒U形槽的协同作用,能够将所述制冷剂管保持在所述侧板上。因此,在安装热交换器时,通过盖体的U形槽和侧板的倒U形槽的协同作用,能够将制冷剂管保持在侧板上。另外,在拆装热交换器时,通过将盖体从侧板上卸下而无需从热交换器上卸下制冷剂管,就能从单元主体的下表面的开口部容易地将热交换器和制冷剂管一体地进行拆装。这样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器的保养便捷性。另外,在单元主体的侧表面,一体组合了排水泵和排水管的泵单元以能拆装的方式配置在盖体的附近。这样,即使在配管施工后,也能够容易地从单元壳体上卸下泵单元,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排水泵的保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下面观察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室内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热交换室的剖视图。
图7是室内热交换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一端侧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另一端侧固定部件的图,图9中(A)是另一端侧固定部件的主视图,图9的(B)是表示将另一端侧固定部件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上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卸下室内热交换单元时的室内单元的配管拉出一侧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泵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1由未图示的室外单元、以及经由制冷剂配管与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内单元5构成。虽然省略其图示,但室外单元被配置在建筑物的屋顶等屋外部分,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时使制冷剂凝缩而向外部气体放热,在供暖时使制冷剂蒸发而从外部气体吸热。嵌入式空调装置1使该制冷剂在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5的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0之间循环,从而对被调节室2的空气进行调节。
如图1所示,室内单元5以吊挂在建筑物31的顶棚32与顶棚板33之间的顶棚内侧空间34内的状态配置。室内单元5采用收容有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0和向室内热交换器60吹风的送风机50的结构。另外,室内单元5具有从单元主体10延伸到顶棚板33的吸入管53以及吹出管54。
单元主体10的单元壳体11大致形成矩形形状,具有顶板12、底板13、侧板14A、14B、吸入侧面板15以及吹出侧面板(前板)16。多个吊挂件41被固定在单元壳体11的侧板14A、14B上。四个吊挂螺栓42从顶棚32下垂。单元主体10以下述状态设置:吊挂件41分别被固定在这些吊挂螺栓42上,此时单元主体10呈悬吊在顶棚内侧空间34内的状态。在顶棚板33的适当的位置上,尤其是在单元主体10的正下方附近安装有能自由拆装的顶棚面板35。通过卸下该顶棚面板35,可从被调节室2一侧对室内单元5进行各种保养。
吸入侧面板15和吹出侧面板16分别被配置在单元壳体11的一对互相面对的侧表面上。吸入侧面板15被配置在送风机50的上游一侧,形成有吸入口17。吹出侧面板16被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下游一侧,形成有吹出口18。在顶棚板33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有使被调节室2内和顶棚内侧空间34连通的进气口51和供气口52。单元壳体11的吸入口17和顶棚板33的进气口51经由吸入管53连接。另外,单元壳体11的吹出口18和顶棚板33的供气口52经由吹出管54连接。
室内单元5这样工作:通过驱动送风机50,将被调节室2内的空气经由进气口51、吸入管53、吸入口17吸入单元主体10内,将吸入的空气吹向室内热交换器60,使其与在室内热交换器60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与在室内热交换器60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调节空气经由吹出口18、吹出管54、供气口52提供给被调节室2内。即,室内单元5这样工作:将被调节室2的空气吸入,使其与在室内热交换器60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将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调节空气再次吹向被调节室2。
如图2所示,单元壳体11的一个侧表面由侧板14A形成。保养用面板56、泵单元75、盖体(配管按压件)68分别安装在侧板14A上且能自由拆装。侧板14A上设置有用于对电气设备单元进行保养的未图示的保养用开口,保养用面板56安装在侧板14A上并堵住该保养用开口。
泵单元75由后述的从排水盘70抽吸排水的排水泵78和对排水泵78进行固定的固定件79构成。侧板14A上设置有泵安装用开口75A,排水泵78能经由该泵安装用开口75A被收容在单元壳体11内。另外,固定件79安装在侧板14A上,用于固定排水泵78并堵住泵安装用开口75A。
另外,在侧板14A上设置有供辅助制冷剂管(制冷剂管)67穿过的切口68C。盖体68按压经由切口68C穿过侧板14A的辅助制冷剂管67并封堵该切口68C。
这样,由于在单元壳体11的侧板14A上集中形成有用于对室内单元5进行各种保养的多个保养用开口,因此能够提高室内单元5的保养便捷性。
在泵单元75的下方设置有排水配管用切口19,其以使侧板14A向下方开口的方式切除而成。该排水配管用切口19具有排水配管按压件76,该排水配管按压件76嵌合到排水配管用切口19中且能自由拆装。排水配管按压件76上设置有供排水排放管77穿过的孔76A(参照图10)。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连接到排水盘70上的排水排放管77以从该孔76A中突出的方式配置。例如在对单元主体10进行保养时,当排出残留在排水盘70内的排水时,能够经由该排水排放管77将排水排到单元主体10的外部。
在吹出侧面板16上的吹出口18的两侧的外侧形成有上下排列的螺孔69A、69A。在顶板12的单元壳体11的单元宽度W方向上与螺孔69A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螺孔69B、69B。关于这些各螺孔69A、69B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用于将室内热交换器60固定在单元壳体11上的螺钉4(参照图5)旋合在其中。
在单元主体10内,从吸入口17吸入的空气沿着单元壳体11的纵深L方向向吹出口18流动。在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5之间循环的制冷剂以与该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在室内热交换器60内流动。即,在室内热交换器60内,制冷剂沿着单元壳体11的单元宽度W方向流动。
如图3所示,底板13在单元壳体11的纵深L方向上被分割为两部分,即吸入口17一侧的送风室侧底板13B和吹出口18一侧的热交换室侧底板13A。在热交换室侧底板13A的单元壳体11的纵深L方向的规定位置,形成有沿着单元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71、72。加强筋71、72可以是如加强筋71那样连续地形成一条,或者也可以如加强筋72那样被分割而形成多条。底板13由金属制的薄板状部件形成,对该板状部件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加强筋71、72。由于热交换室侧底板13A具有加强筋71、72,因此强度得到提高。此外,各加强筋71、72的长度、形成位置以及形成数量可以根据底板13的大小、形状、厚度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外,单元壳体11的纵深L的尺寸也可根据室内单元5的输出容量适当地变更,在纵深L尺寸小的单元壳体11中,底板13也短,此时,例如加强筋71、72也可以以相同长度设置在单元壳体11的整个宽度W方向上。
图4是从单元壳体11上卸下顶板12之后的图。如图4所示,经由与顶板12以及底板13大致垂直设置的分隔板55,将单元壳体11的内部分隔成收容送风机50的送风室R1和收容室内热交换器60的热交换室R2。分隔板55由金属板材等形成,用于切断送风室R1和热交换室R2之间的气流。在分隔板55上设置有开口55A,送风机50的送风口(吹出口)50D与开口55A连接,并在热交换室R2一侧露出。
对于送风机50,使用作为离心式送风机的多叶片式风扇。送风机50的结构为:具有多个叶片的筒状风扇主体50A被收容在风扇壳体50B中。送风机50具有沿风扇主体50A的轴向延伸的电机轴50C。送风机50的电机轴50C与风扇电机20连接,其风扇主体50A被该风扇电机20驱动而转动。收容在送风室R1中的送风机50的数量可以根据单元壳体11的尺寸(室内单元5的输出容量)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室R1中,多个送风机50经由一根电机轴50C连接,用单个风扇电机20驱动上述多个送风机50而使其一同转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多个送风机50分别具有风扇电机20这样的结构。
如图5所示,室内热交换器60由平板状的上侧热交换部61和平板状的下侧热交换部62构成。侧视时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大致呈“く”字状组合而连接。根据该结构,由于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两个平板状的热交换部61、62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所以与将平板状热交换器纵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热交换器的高度并且能够增大热交换面积。
上侧热交换部61、下侧热交换部62均是管片式热交换器,具有沿通风方向延伸的一对管板、在管板之间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翅片、以及穿过这些翅片的多个换热管。换热管在前后方向上排成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列)而在上下方向上排成多层,经由设置在各换热管的端部上的U形部(U形弯管)连接而作为一根制冷剂配管。
上侧热交换部61的上端部61C延伸至顶板12的下表面附近。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下端部62C放置在将在后面叙述的排水盘70上。因此,热交换室R2被室内热交换器60分隔成位于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上游一侧的一次侧室65A和位于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下游一侧的二次侧室65B。另外,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宽度相同并且在大致整个单元宽度W上收容在单元主体10内。
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配置成如下这样的重叠状态:上侧热交换部61的下端部(下端)61A跨到下侧热交换部62的面对一次侧室65A的面即空气流入侧表面62A上。像这样,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配置成上述重叠状态,即、使上侧热交换部61的下端部(下端)61A重叠在下侧热交换部62的空气流入侧表面62A上,从而相互间大致成直角且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即,室内热交换器60的“く”字的顶点60A由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上端部(上端)62B的吹出口18一侧的角部形成。另外,与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上端部62B相比,上侧热交换部61被配置在更靠近送风机50一侧、即一次侧室65A一侧的位置。因此,在上侧热交换部61的空气流出侧表面61B与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上端部62B之间形成台阶宽度W1的台阶60C。
在上侧热交换部61产生并在自重作用下顺着流出侧表面61B流动的冷凝水等排水,被形成在上侧热交换部61的空气流出侧表面61B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上端部62B之间的台阶60C接住,顺着下侧热交换部62的表面流动。这样,能够防止在上侧热交换部61产生的排水从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连接部60B产生飞溅。
送风机50被配置为:使送风口50D朝向斜下方设置,以使从送风口50D吹出的吹出方向面向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连接部60B。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上侧热交换部61的换热管层数为6层。另外,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下侧热交换部62的换热管层数为10层。即,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形成相同的厚度、相同的宽度,并且下侧热交换部62的热交换面积形成得比上侧热交换部61的热交换面积大。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热交换部61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为大致是下侧热交换部62的热交换面积的60%。根据该结构,由于送风机50的吹出方向朝向下方,且下侧热交换部62的热交换面积形成得比上侧热交换部61的热交换面积大,因此能够使流经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空气的量大致相同。这样,能够减小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热交换面内的温差,从而能使室内热交换器60内的热交换效率变得均匀。
此外,如图5、图6所示,也可以采用使室内热交换器60的“く”字的敞口一侧面对送风机50的送风口50D的结构。或者虽然省略了其图示,但也可以采用使“く”字的顶点60A一侧面对送风机50的送风口50D的结构。配置室内热交换器60时,使下侧热交换部62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角α不小于规定角度、例如37度。通过将下侧热交换部62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角设为37度以上,能够防止排水难以顺着下侧热交换部62流动的情况发生。这样,能够防止室内热交换器60的热交换能力因排水的附着而下降的情况发生。
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下方配置有排水盘70,其用于接收室内热交换器60生成的排水。排水盘70覆盖热交换室R2的整个底面,被支承在底板13上。排水盘70由泡沫聚苯乙烯制成,其内侧接收室内热交换器60生成的排水,为了防水及发霉,用树脂薄膜等覆盖该内侧。由此,能够减轻排水盘70的重量。另外,在排水盘70上形成有底部降一台阶的排水贮存部70A。虽然省略了其图示,排水贮存部70A上配置有排水泵78的吸入口。
另外,排水盘70上形成有用于放置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下端部62C的一部分的承载部73。虽然省略了其图示,该承载部73可以采用使缓冲材料在排水盘70的大致整个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结构。
底板13被分割成用于覆盖送风室R1一侧的底面的送风室侧底板13B和用于覆盖热交换室R2一侧的底面的热交换室侧底板13A。排水盘70采用通过卸下热交换室侧底板13A而能拆装到单元壳体11上的结构。排水盘70形成四个侧面相对于底面竖立向上的箱体形状。在分隔板55及吹出侧面板16的热交换室R2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定位板74,多个定位板74在单元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排水盘70的侧面上端与该定位板74抵接。即,排水盘70在被夹持在定位板74和热交换室侧底板13A之间的状态下得以保持。这样,由于排水盘70以被支承在热交换室侧底板13A上的方式被收容在单元壳体11内,因此能够将热交换室侧底板13A卸下后,从单元壳体11的底面一侧容易地拆装排水盘70。
如图6所示,热交换室侧底板13A上形成有上述加强筋71、72。加强筋71被设置在与排水盘70的承载部73相对应的位置上,该承载部73用于放置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下端部62C。即,其结构为:在将室内热交换器60、排水盘70以及热交换室侧底板13A安装在单元壳体11上的状态下,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下端部62C与排水盘70的承载部73相抵接的部分、以及热交换室侧底板13A的加强筋71呈大致在垂直方向上上下排列的状态。
另外,加强筋72被设置在与定位板74相对应的位置上,该定位板74被安装在分隔板55上。即,其结构为:在将排水盘70和热交换室侧底板13A安装在单元壳体11上的状态下,被安装在分隔板55上的定位板74、排水盘70的侧面、以及加强筋72呈大致在垂直方向上上下排列的状态。
分隔板55由上侧分隔板55B和下侧分隔板55C构成。下侧分隔板55C通过将一张板材大致弯折成L字状而成,并且一体地具备连接部74B和底板部74C,连接部74B粘接在上侧分隔板55B上,底板部74C形成单元壳体11的底面的一部分。另外,在下侧分隔板55C上一体地形成有定位板74。定位板74这样形成:在连接部74B的上部以大致垂直于该连接部74B的方式,向与底板部74C相反的方向,对沿单元壳体11的宽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设的多个延出部位进行弯折而成。
热交换室侧底板13A在单元壳体11的纵深L方向上的一侧,伸到比分隔板55还靠近送风室R1一侧的位置。热交换室侧底板13A的上述一侧这样固定:从底面侧,在单元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多处位置经由螺钉3旋合固定在下侧分隔板55C的底板部74C上。
剖视时吹出侧面板16大致呈日文片假名“コ”字状,其上下部分向单元壳体11的内侧弯折而形成顶部16A及底部16B。热交换室侧底板13A的另一侧这样固定:从底面侧,在单元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多处位置经由螺钉3旋合固定在底部16B上。这样,热交换室侧底板13A从单元壳体11的底面侧,在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推压抵接在底部16B以及底板部74C上的状态下,经由螺钉3得以旋合固定。这样,从顶棚面板35被卸下的被调节室2一侧也能够容易地卸下热交换室侧底板13A,这能够提高热交换室R2的保养便捷性。
另外,使用螺钉将顶板12固定在顶部16A上。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上端60D和顶板12之间,安装有用于覆盖二次侧室65的上表面的由泡沫材料等形成的隔热材料21。
另外,在热交换室R2内,由于室内热交换器60成为通风阻力,因此一次侧室65A内的静压升高。在该一次侧室65A中,排水盘70以被夹在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下端部62C和加强筋71之间、以及被夹在定位板74和加强筋72之间的状态得以保持。即,加强筋71、72对排水盘70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这样,能用简单的结构防止排水盘70因一次侧室65A一侧的静压而浮起。
如图7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一端侧固定部件63A和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固定部件63A、63B由树脂成型而成。室内热交换器60以被夹在固定部件63A、63B之间的方式与固定部件63A、63B一体地进行固定。
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一端部设置有与安装在该一端部上的管板一体地形成的固定部8(参照图6)。固定部8从上侧热交换部61的上端部61C、上侧热交换部61的空气流出侧表面61B、以及下侧热交换部62的空气流出侧表面62D分别向室内热交换器60的外侧伸出。一端侧固定部件63A经由螺钉8a旋合固定在该固定部8上,这样被固定在室内热交换器60上。
图8是从图7中所示的箭头方向观察一端侧固定部件63A的图。如图8所示,在一端侧固定部件63A上形成有供从室内热交换器60的管板突出的U形弯管插入的多个通孔81。各通孔81形成在与从管板突出的U形弯管对应的位置上。通过将室内热交换器60的U形弯管插入各通孔81中,能将一端侧固定部件63A定位并预固定在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60的规定位置上。接着,如上所述,将一端侧固定部件63A旋合固定在固定部8,就能够容易地将一端侧固定部件63A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60上。
沿通孔81的外周形成有周壁81A。周壁81A的高度形成得与插入通孔81中的U形弯管的高度大致相同。另外,一端侧固定部件63A的宽度W2形成得与插入通孔81中的U形弯管的高度大致相同。这样,由周壁81A以及一端侧固定部件63A包围从管板突出的U形弯管的周围。由此,在将室内热交换器60从单元壳体11中卸下或装入时,能够防止U形弯管与其他部件碰撞。
如图7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另一端侧安装有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被固定在室内热交换器60上,不妨碍从室内热交换器60伸出的辅助制冷剂管67、电动膨胀阀91、消音器92等。
辅助制冷剂管67由气体管用辅助制冷剂管67A和液体管用辅助制冷剂管67B构成,其中,前者用于连接到气体管,后者用于连接到液体管。辅助制冷剂管67被集中在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一侧。即,室内热交换器60的结构为:没有突出到一端侧固定部件63A的外侧的部件。
如图9中(A)、图9中(B)所示,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具有沿着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空气流出侧表面61B、62D的形状相仿而形成大致呈“く”字状的槽25。在槽25中形成有凹部26,在凹部26中设置有用螺钉7将室内热交换器60的管板9进行固定的螺孔26A。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从室内热交换器60的二次侧固定在管板9上,以使槽25A沿着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空气流出侧表面61B、62A。管板9具有与该管板9一体形成并从该管板9延伸出的板材9A。板材9A插入到形成于槽25上的凹部26中。板材9A和凹部26经由螺钉7旋合在一起,由此,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被一体地固定在室内热交换器60上。这样,由于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二次侧具有沿着管板9的槽25,因此能够在不与连接到室内热交换器60上的辅助制冷剂管67、电动膨胀阀91、消音器92等部件产生干涉的状态下安装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
这样,室内热交换器60、固定部件63A和63B、以及辅助制冷剂管67作为室内热交换单元80而形成一体。另外,室内热交换单元80能呈一体地安装在单元壳体11上且能自由拆装。
如图7、图8、图9所示,在固定部件63A、63B上形成有螺孔64A、64B,螺孔64A、64B用于利用螺钉将室内热交换单元80固定在单元壳体11上。螺孔64A被设置在与形成于单元壳体11的顶板12上的螺孔69B相对应的位置上。通过用未图示的螺钉使螺孔69B和螺孔64A旋合,能将室内热交换单元80固定在单元壳体11的顶板12上。像设在一端侧固定部件63A上一样,螺孔64A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在一端侧固定部件63A上,或者像设在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上一样,螺孔64A也可以形成在被一体地固定在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上的金属制的支架等上。在固定部件63A、63B上设置有内部形成有螺孔64B的凸部64C,在凸部64C的内侧切削有螺纹牙,螺钉经由螺孔64A与该螺纹牙旋合。
螺孔64B被设置在与形成在单元壳体11的吹出侧面板16上的螺孔69A相对应的位置上。在所形成的宽度与室内热交换器60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吹出口18的附近,沿上下排列设有多个螺孔69A。通过用螺钉将这些螺孔69A和螺孔64B旋合,能将室内热交换单元80固定在单元壳体11的吹出侧面板16上。
这样,固定部件63A、63B抵接固定在顶板12、吹出侧面板16上,在热交换室R2内,室内热交换单元80起到将该热交换室R2内分隔成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上游一侧的一次侧室65A和二次侧室65B的作用。由于固定部件63A、63B由隔热性能优异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无需在固定部件63A、63B上粘贴隔热材料,就能够使二次侧室65B和一次侧室65A之间实现隔热。由此,只要在二次侧室65B的顶板12、吹出侧面板16的吹出口18下方粘贴隔热材料,就能够使二次侧室65B与单元主体10的气氛气体之间实现隔热。由此不仅能够减少隔热材料的使用费用,还能够减小粘贴隔热材料的作业量。
另外,固定部件63A、63B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部,利用设在该固定部件63A、63B上的螺孔,就能将室内热交换器60固定在顶板12和吹出侧面板16上。这样,与将室内热交换器60固定在分隔板55上的情况相比,固定件不会从室内热交换器60向送风机50一侧脱出,能够减小送风机50的送风口50D与室内热交换器60之间的通风阻力。
固定部件63A、63B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单元8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利用设在该固定部件63A、63B上的螺孔64A、64B,能将室内热交换单元80固定在顶板12和吹出侧面板16上,从而能够被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内侧。这样,固定部件63A、63B不仅能起到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两侧表面一侧分隔一次侧室65A和二次侧室65B的作用,还起到将室内热交换器60固定在单元主体10内的作用。根据该结构,例如与设置用于将室内热交换器60固定在分隔板55上的固定件,从而将室内热交换器60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个数并提高安装作业效率。另外,固定件也不会从室内热交换器60向送风机50一侧脱出,这样能够减小热交换室R2的一次侧室65A中的通风阻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一端侧的一端侧固定部件63A上,设置有供从管板9突出的U形弯管插入的通孔81,在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60的另一端侧的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上,设置有具有形状与管板9的二次侧形状相仿的槽25。由此,能够在不与从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两端向外侧突出的部件产生干涉的状态下,以从两端侧夹住室内热交换器60的方式安装固定部件63A、63B。这样,由于能利用相互不同形状的一对固定部件63A、63B,将室内热交换器60与连接到该室内热交换器60上的辅助制冷剂管67一体地安装在单元主体10内且能自由拆装,因此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器60的保养便捷性。此外,虽然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但室内热交换单元80能够从图10所示的下方开口部40插入热交换室R2内。
图10是从斜下方观察将热交换室侧底板13A和排水盘70卸下后的状态的单元主体10的图。像这样,从单元壳体11的下表面卸下热交换室侧底板13A及排水盘70时,就能在热交换室R2的整个底部形成下方开口部(开口部)40。
盖体68、用于固定排水泵的固定件79、以及保养用面板56各自分体形成并安装在侧板14A上且能自由拆装。为了便于说明,图10表示将盖体68从单元壳体11卸下的状态。
在单元壳体11的侧板14A上设置有能安装盖体68的切口68C。切口68C形成向单元壳体11的下方开口并与下方开口部40连通的形状。从室内热交换器60向侧板14A的外侧突出的辅助制冷剂管67,经由该切口68C与室内热交换器60一体地从下方开口部40插入热交换室R2内。在侧板14A上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呈半圆形的倒U形槽66A、66B,以使辅助制冷剂配管能插入切口68C中。各倒U形槽66A、66B形成在与能经由切口68插入的辅助制冷剂管67相对应的位置上。
在盖体68上与倒U形槽66A、66B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U形槽68A、68B。盖体68利用插入到设置在该盖体68的下部的螺孔68D、68D中的未图示的螺钉而被固定在侧板14A上。这样,盖体68封堵侧板14A的切口68C。另外,在盖体68的两个螺孔68D的上方,形成有与盖体68的整个长度尺寸L2相同的把手68E。盖体68的结构为:用手按压该把手68E时能够装在侧板14A上且能卸下。在已将盖体68安装在侧板14A上时,通过盖体68的U形槽68A、68B和侧板14A的倒U形槽66A、66B的协同作用,就能使辅助制冷剂管67保持在侧板14A上。
另外,在盖体68的U形槽68B和把手68E之间形成有注水用开口85。注水用开口85通常被用螺钉等固定在盖体68上的盖86所封闭。在安装单元主体10时等对单元主体10内的排水流动情况进行确认作业时,从该注水用开口85上卸下盖86,经由注水用开口85向热交换室R2内进行注水以确认排水流动情况。
通过卸下与螺孔68D、68D旋合的螺钉,能从单元壳体11上卸下盖体68,通过从侧板14A上卸下盖体68,切口68C与下方开口部40连通。由此,单元壳体11的底面一侧敞开,从而,无需从室内热交换单元80上卸下辅助制冷剂管67就能够将室内热交换单元80从单元壳体11中下拉而卸下。
当卸下室内热交换单元80时,首先进行嵌入式空调装置1的排空(pumpdown)运转。虽然省略了其图示,但在该排空运转中,将室内热交换器60内的制冷剂全部回收到室外单元或者制冷剂回收机中,将阀关闭,将室内热交换器60与制冷剂回路断开。接下来,经由顶棚面板35已被卸下的顶棚板33的开口,从单元壳体11上卸下热交换室侧底板13A、排水盘70、以及盖体68。这样,在单元壳体11的下部形成用于将室内热交换单元80向下卸下的下方开口部40。
在与形成在侧板14A上的向下开口的配管用切口19相嵌合的排水配管按压件76的作用下,与排水盘70连接的排水排放管77向单元壳体11的外部突出。在将排水盘70从单元主体10中卸下时,能够将排水配管按压件76和穿过排水配管按压件76的排水排放管77,与排水盘70一起从已将单元壳体11的底板13卸下的下方开口部40中卸下。
接下来卸下将室内热交换单元80固定在单元壳体11上的螺钉4。详细而言,从单元壳体11的外侧卸下旋合在螺孔64B、螺孔69A中的螺钉4,另外从单元壳体11的内侧卸下旋合在螺孔64A、螺孔69B中的螺钉4。这样,室内热交换单元80能够经由热交换室R2的下方开口部40向单元壳体11的下方一体地被拉出,从而能从单元主体10中卸下该室内热交换单元80。根据该结构,在将单元壳体11如图1所示般吊挂在顶棚内侧空间34内的状态、即图4中的上下颠倒状态、或者如图10的状态所示的从单元壳体11上已卸下底板13A的状态下,只需从该单元壳体11上卸下旋合在螺孔64A、64B中的总计6个(左右各3个)螺钉4A、4B,就能够将室内热交换单元80从单元壳体11中卸下。因此,卸下顶棚面板35后,能够从被调节室2一侧容易地卸下室内热交换单元80。这样,能够减少在作业空间受限的顶棚内侧空间34内的作业,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器60的保养便捷性。
另外,在侧板14A的配管按压件68的附近安装有泵单元75。如图11所示,泵单元75一体地形成有排水泵78和用于固定排水泵78的固定件79。固定件79由树脂一体地成型而成,具有:固定部79A,其用于固定排水泵78;盖部79B,其用于堵住泵安装用开口75A,该泵安装用开口75A用于安装形成在侧板14A上的泵单元75。在排水泵78和盖部79B之间连接有排水管76,排水管76用于将排水泵78从排水盘70抽吸上来的水排到单元壳体11外。
泵单元75一体地具有排水泵78和固定件79,并且能安装在侧板14A上且能卸下,盖部79B经由螺钉等被固定在侧板14A上。这样,能容易地将排水泵78与泵单元75一体地从单元壳体11上卸下。因此,即使是在将辅助制冷剂管67连接到室内热交换器60上的配管施工已结束后,也能够容易地将泵单元75从单元壳体11上卸下,能够容易地进行排水泵78的保养。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有收容有热交换器60和送风机50的单元主体10,热交换器60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送风机50的送风口50D与“く”字的顶点60A面对设置,下侧热交换部62和上侧热交换部61宽度相同并且在大致整个单元宽度W上收容在单元主体10内,在大致呈“く”字的顶点60A处,上侧热交换部61的下端部61A重叠配置在下侧热交换部62上。这样,能够增大室内热交换器60的容量(热交换面积),能够使来自上侧热交换部61的排水顺着下侧热交换部62流动,能够防止排水从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连接部60B产生飞溅。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上端部62B相比,上侧热交换部61被配置在更靠近送风机50一侧的位置,在上侧热交换部61的空气流出侧表面61B与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上端部62B之间设置有台阶60C。这样,在上侧热交换部61产生并在自重作用下顺着流出侧表面61B流动的排水,被形成在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之间的台阶60C接住,并顺着下侧热交换部62流动。这样,能够防止排水从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连接部60B产生飞溅。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有收容有室内热交换器60和送风机50的单元主体10,室内热交换器60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送风机50的送风口50D与“く”字的顶点60A面对设置,下侧热交换部62和上侧热交换部61宽度相同并且在大致整个单元宽度W上收容在单元主体10内,下侧热交换部62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得比上侧热交换部61的热交换面积大。这样,能够增大室内热交换器60的容量(热交换面积),并且能够使流经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空气的量大致相同。这样,能够减小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热交换面内的温差,从而能使室内热交换器60的热交换效率变得均匀。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侧热交换部61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为大致是下侧热交换部62的热交换面积的60%。这样,能够使流经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空气的量大致相同。这样,能够减小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热交换面内的温差,从而能使室内热交换器60的热交换效率变得均匀。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单元主体10内被分隔成收容送风机50的送风室R1和收容室内热交换器60的热交换室R2,设置覆盖热交换室R2的整个底部的排水盘70,将下侧热交换部62的下端部62C放置在排水盘70上。这样,能够在送风室R1的大致整个高度方向上设置送风机50,能够降低单元主体1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能够用排水盘70收集来自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的排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1中,用分隔板55将单元主体10的内侧分隔成收容热交换器60的热交换室R2和收容送风机50的送风室R1,将由送风机50吸入的空气在热交换器60内进行热交换后吹出,在热交换器60的两端部设置有树脂制的固定部件63A、63B,该固定部件63A、63B被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前板16和顶板12上,用于将该热交换器60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内侧。这样,无需在单元壳体11内另外设置用于固定热交换器60的固定部件,例如从分隔板55突出设置等。由此,能够经由简单的结构将热交换器60固定在单元主体10内,能够减少零件个数并提高安装作业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热交换器60的两端中的一端侧固定部件63A上设置供热交换器60的U形管穿过的通孔81,在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上设置与热交换器60的形状相仿的“く”字状槽25,使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穿过槽25。这样,通过使热交换器60的U形管穿过通孔81中,能使一端侧固定部件63A得以定位和预固定。这样,能够容易地将一端侧固定部件63A一体地固定在热交换器60上。另外,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具有与热交换器60的形状相仿形成的槽25,能够在不与连接到热交换器60上的辅助制冷剂管67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容易地将另一端侧固定部件63B一体地固定在热交换器60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1中,用分隔板55将单元主体10的内侧分隔成收容热交换器6的热交换室R2和收容送风机50的送风室R1,将由送风机50吸入的空气在热交换器60内进行热交换后吹出,能从单元主体10的下表面的开口部40将热交换器60安装在热交换室R2内并卸下,在单元主体10的侧板14A上设置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倒U形槽66A、66B,经由倒U形槽66A、66B,能将从侧板14A向外突出的热交换器60的辅助制冷剂管67与该热交换器60一体地从开口部40一侧插入热交换室R2内,将具有U形槽68A、68B的盖体68安装在侧板14A上,通过该盖体68的U形槽68A、68B和侧板14A的倒U形槽66A、66B的协同作用,能够将辅助制冷剂管67保持在侧板14A上。这样,在将热交换器60安装在单元主体10内时,通过盖体68的U形槽68A、68B和侧板14A的倒U形槽66A、66B的协同作用,能够将辅助制冷剂管67保持在侧板14A上。另外,在拆装热交换器60时,通过将盖体68从侧板14A上卸下而无需从热交换器60上卸下辅助制冷剂管67,就能将热交换器60和辅助制冷剂管67一体地从单元主体10的下表面的开口部40容易地进行拆装。由此,能够提高热交换器60的保养便捷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单元主体10中内置有:排水盘70,其接收由热交换器70生成的排水;排水泵78,其经由排水管76将积存在该排水盘70中的排水排到单元主体10外,在该单元主体10的侧表面14,一体组合了排水泵78和排水管76的泵单元75以能拆装的方式配置在盖体68的附近。这样,能够容易地将排水泵78与泵单元75一体地从单元主体10上卸下。另外,即使在热交换器60和辅助制冷剂管67完成施工后,也能够容易地将泵单元75从单元主体10上卸下。这样能够容易地进行排水泵78的保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有树脂制的固定部件63A、63B,其设在热交换器60的两端部,能与热交换器60一体地从开口部40一侧被插入热交换室R2内,被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吹出侧面板16和顶板12上,用于将热交换器60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内侧。这样,在拆装热交换器60时,通过将固定部件63A、63B从前板16和顶板12上卸下,就能容易地将固定部件63A、63B和热交换器60一体地从单元主体10的下表面的开口部40取出。由此能够提高热交换器60的保养便捷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热交换器60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61和下侧热交换部62,送风机50的吹出口50D与“く”字的顶点面对设置。这样,能够在不改变单元壳体11的高度尺寸的情况下增大热交换器60的容量(热交换面积)。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使室内热交换器60的“く”字的敞口一侧面对送风机50的吹出口50D。由此,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60的空气入口一侧的形状与来自送风机50的风量分布状况相对应,从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使室内热交换器60的“く”字的敞口一侧朝向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下游一侧。这样,能够拉开送风机50的吹出口50D与室内热交换器60之间的间隔,增大来自吹出口50D的送风范围,因此能够将风吹至室内热交换器60的上下端部,从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送风机50采用作为离心式送风机的多叶片式风扇,因此能够获得较大的静压,即使对于在送风机50的下游具有室内热交换器60及延伸至顶棚板33的较长吹出管54这样结构的嵌入式空调装置,也能够获得较大的送风量。
附图标记说明
1   嵌入式空调装置
R1  送风室
R2  热交换室
W   宽度
10  单元主体
11  单元壳体
12  顶板
14A 侧板(侧表面)
16  吹出侧面板(前板)
40  下方开口部(开口部)
50  送风机(送风机)
50D 送风口(吹出口)
60  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63A 一端侧固定部件(固定部件)
63B 另一端侧固定部件(固定部件)
66A、66B 倒U形槽
67  辅助制冷剂管(制冷剂管)
68  盖体
68A、68B U形槽
70  排水盘
75  泵单元
76  排水管
78  排水泵

Claims (14)

1.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收容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单元主体,所述热交换器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所述送风机的吹出口与く字的顶点面对设置,所述下侧热交换部和所述上侧热交换部宽度相同并且在大致整个单元宽度上收容在所述单元主体内,在所述大致呈く字的顶点处,所述上侧热交换部的下端重叠配置在所述下侧热交换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上端相比,所述上侧热交换部被配置在更靠近送风机一侧的位置,在所述上侧热交换部的空气流出侧表面与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上端之间设置有台阶。
3.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收容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单元主体,所述热交换器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所述送风机的吹出口与く字的顶点面对设置,所述下侧热交换部和所述上侧热交换部宽度相同并且在大致整个单元宽度上收容在所述单元主体内,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得比所述上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为大致是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的60%。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主体内被分隔成收容所述送风机的送风室和收容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设置覆盖所述热交换室的整个底部的排水盘,所述下侧热交换部的下端放置在所述排水盘上。
6.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用分隔板将单元主体的内侧分隔成收容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和收容送风机的送风室,将由所述送风机吸入的空气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后吹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两端部设置有树脂制的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被固定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前板和顶板上,并用于将该热交换器固定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两端中的一端侧的固定部件上设有供所述热交换器的U形管穿过的通孔,在另一端侧的固定部件上设有与所述热交换器的形状相仿的く字状槽,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穿过所述槽。
8.一种嵌入式空调装置,用分隔板将单元主体的内侧分隔成收容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和收容送风机的送风室,将由所述送风机吸入的空气在所述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后吹出,其特征在于,
能从所述单元主体的下表面的开口部将所述热交换器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室内并卸下,在所述单元主体的侧板上设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倒U形槽,经由该倒U形槽,能将从该侧板向外突出的所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与该热交换器一体地从所述开口部一侧插入所述热交换室内,将具有U形槽的盖体安装在所述侧板上,通过该盖体的U形槽和所述侧板的倒U形槽的协同作用,能够将所述制冷剂管保持在所述侧板上。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单元主体中内置有:排水盘,其接收由所述热交换器生成的排水;以及排水泵,其经由排水管将积存在该排水盘中的排水排到所述单元主体外,在该单元主体的侧表面,一体组合了所述排水泵和所述排水管的泵单元以能拆装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单元主体的侧板上。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树脂制的固定部件,其设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两端部,能与所述热交换器一体地从所述开口部一侧插入所述热交换室内,并被固定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前板和顶板上,从而将该热交换器固定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内侧。
11.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包含侧视时大致呈く字状连接的上侧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部,所述送风机的吹出口与く字的顶点面对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5以及11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く字的敞口一侧面对所述送风机的吹出口。
13.如权利要求1至5以及11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く字的敞口一侧朝向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嵌入式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是离心式送风机。
CN201280030248.1A 2011-06-20 2012-06-20 嵌入式空调装置 Active CN1036086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6240 2011-06-20
JP2011-136240 2011-06-20
JP2011136241 2011-06-20
JP2011-136241 2011-06-20
JP2011-144143 2011-06-29
JP2011144141 2011-06-29
JP2011144143 2011-06-29
JP2011-144141 2011-06-29
PCT/JP2012/065747 WO2012176805A1 (ja) 2011-06-20 2012-06-20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08629A true CN103608629A (zh) 2014-02-26
CN103608629B CN103608629B (zh) 2016-05-25

Family

ID=47422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0248.1A Active CN103608629B (zh) 2011-06-20 2012-06-20 嵌入式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722609B1 (zh)
JP (1) JP5995107B2 (zh)
CN (1) CN103608629B (zh)
ES (1) ES2734354T3 (zh)
WO (1) WO201217680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3969A (zh) * 2015-07-24 2015-10-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排水泵位于中隔板且可拆卸的风管机以及空调
CN105588196A (zh) * 2015-12-03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6403040A (zh) * 2016-11-03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CN107850320A (zh) * 2015-06-25 2018-03-27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
CN115432021A (zh) * 2022-09-14 2022-12-06 株洲创春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轨道交通用司机室均风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91295A4 (en) * 2013-12-26 2017-10-18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and heat exchanger
JP6016820B2 (ja) * 2014-01-10 2016-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ユニット
JP6172578B2 (ja) * 2014-03-17 2017-08-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KR102337163B1 (ko) 2014-11-12 2021-1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덕트형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조립 및 분해방법
JP6439936B2 (ja) * 2015-05-27 2018-12-1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JP6488886B2 (ja) * 2015-05-27 2019-03-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JP2017129309A (ja) * 2016-01-20 2017-07-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8235134A1 (ja) * 2017-06-19 2018-1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空気調和機、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19015494A (ja) 2017-07-07 2019-01-3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熱交換器、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9009681A1 (ko) 2017-07-07 2019-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가지는 실내기
ES2959400T3 (es) 2017-12-13 2024-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Unidad de intercambio de calor y dispositivo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que tiene la misma montada en él
US10830490B2 (en) 2018-08-01 2020-11-10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Liquid drainage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24127458A1 (ja) * 2022-12-12 2024-06-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7663A (ja) * 1993-04-22 1994-11-01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H07198156A (ja) * 1993-11-29 1995-08-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0088269A (ja) * 1998-09-10 2000-03-3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042478A (ja) * 2001-07-27 2003-02-13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固定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固定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475706A (zh) * 2002-06-27 2004-02-18 ��ʿͨ�����ɷ����޹�˾ 空调
JP2006194562A (ja) * 2005-01-17 2006-07-2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7147144A (ja) * 2005-11-25 2007-06-1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285604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风机盘管机组
WO2010089920A1 (ja) * 2009-02-05 2010-08-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00779A (en) * 1975-11-28 1977-01-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Blowoff baffle
JPS5419357U (zh) * 1977-07-11 1979-02-07
JPH0188317U (zh) * 1987-11-30 1989-06-12
JPH0748024B2 (ja) * 1990-05-28 1995-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3214599B2 (ja) * 1995-08-21 2001-10-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3851403B2 (ja) * 1997-03-03 2006-11-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2001174047A (ja) * 1999-12-17 2001-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2162064A (ja) 2000-11-20 2002-06-0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4640303B2 (ja) * 2006-09-28 2011-03-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固定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1625143B (zh) * 2008-07-07 2011-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功能换气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7663A (ja) * 1993-04-22 1994-11-01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H07198156A (ja) * 1993-11-29 1995-08-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0088269A (ja) * 1998-09-10 2000-03-3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042478A (ja) * 2001-07-27 2003-02-13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固定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固定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475706A (zh) * 2002-06-27 2004-02-18 ��ʿͨ�����ɷ����޹�˾ 空调
JP2006194562A (ja) * 2005-01-17 2006-07-2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7147144A (ja) * 2005-11-25 2007-06-1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285604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风机盘管机组
WO2010089920A1 (ja) * 2009-02-05 2010-08-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0320A (zh) * 2015-06-25 2018-03-27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
CN107850320B (zh) * 2015-06-25 2020-07-14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
CN105003969A (zh) * 2015-07-24 2015-10-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排水泵位于中隔板且可拆卸的风管机以及空调
CN105588196A (zh) * 2015-12-03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6403040A (zh) * 2016-11-03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CN115432021A (zh) * 2022-09-14 2022-12-06 株洲创春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轨道交通用司机室均风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95107B2 (ja) 2016-09-21
EP2722609B1 (en) 2019-05-01
JPWO2012176805A1 (ja) 2015-02-23
EP2722609A1 (en) 2014-04-23
EP2722609A4 (en) 2015-08-12
CN103608629B (zh) 2016-05-25
ES2734354T3 (es) 2019-12-05
WO2012176805A1 (ja) 201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8629B (zh) 嵌入式空调装置
CN101876465B (zh) 鞍形窗式空调器
WO2011099629A1 (ja) チリングユニット
CN100526728C (zh) 内镶式空调室外机
CN102022787A (zh) 一体型空调器
JP418305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123018B2 (ja) 空調装置
CN101839529A (zh) 热回收热泵型新风空调机组
CN101749808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1012318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11887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2401431B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JP385539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985720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070073164A (ko) 공기조화기
CN101469905A (zh) 双循环单室外机的接水盘结构
KR100529914B1 (ko) 덕트 연결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6953248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023497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배수 및 지지장치
CN220453835U (zh) 一种储能空调
CN21580884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522004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3329262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974119B (zh) 风管机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