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54437U - 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54437U CN205954437U CN201620938403.5U CN201620938403U CN205954437U CN 205954437 U CN205954437 U CN 205954437U CN 201620938403 U CN201620938403 U CN 201620938403U CN 205954437 U CN205954437 U CN 2059544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storage area
- drainage portion
- road surface
- underground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包括路面排水部和路边排水部,路面排水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基层和鹅软石面层,基层上设置有贯穿的透水孔;路边排水部包括上层开挖的滤水排水沟和下层的透水层,路边排水部还包括一地下蓄水区,所述地下蓄水区位于路边排水部,所述蓄水区的上面设有种植土层,所述蓄水区设有顶部井口,所述顶部井口上盖有下沉式井盖;透水孔通过排水管连通有地下蓄水区,地下蓄水区通过出水管道连接到出水泵。本实用新型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与安装,且透水性能好,减少了内涝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将多余的水进行存储起来,节约水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面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的国内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建设中,路面大量采用传统水泥、混泥土、柏油等非透水性面层和基层,既造成了大量地表水的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城市管网压力增大等问题,又扩大了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污染因素。因此现有的路面也出现透水路面、生态路面都技术,但是其在透水性还不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仍然会出现大雨过后发生内涝的现象发生,且造价高昂,因此其不能够得到大面接的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包括路面排水部和路边排水部,路面排水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基层和鹅软石面层,基层上设置有贯穿的透水孔,各透水孔呈矩形阵列排列,相邻的两个透水孔之间的间距为4m~8m,其矩形阵列排列的透水孔易于施工,同时周期性排列的透水孔能够保证路面所承受的压力进行均匀分摊,更好的保证路面结构强度,透水孔为圆孔,透水孔的直径为10cm或20com,圆形孔的壁面应力分散均匀,在进行打孔时,对于基层的损伤较小,有利于保证路面结构强度不发生变化,透水孔的直径为10cm或20com,既能够保证该透水孔不易堵塞,保证钻孔后的路面透水性,同时又能够避免对路面透水孔不易过大损伤;路边排水部包括上层开挖的滤水排水沟和下层的透水层,路边排水部还包括一地下蓄水区,所述地下蓄水区位于路边排水部,所述地下蓄水区内填充有碎石或砾石,所述碎石或砾石层通过管道或透水通道连通地下蓄水区,透水通道内填充有碎石或砾石,所述蓄水区的上面设有种植土层,所述蓄水区设有顶部井口,所述顶部井口上盖有下沉式井盖;透水孔通过排水管连通有地下蓄水区,地下蓄水区通过出水管道连接到出水泵。
所述透水层由下至上依次是粗砂垫层、碎石层以及混凝土垫层。
所述路面排水部和路边排水部之间设置有绿化带,一方面可以起到装饰绿化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绿化带上的植物起到吸收的作用。
所述地下蓄水区位于基层透水孔的下方,工作时,路面排水部通过透水孔将下渗的水引导到地下蓄水区存储起来,有利于将多余的流水进行存储起来,便于做其他的用途,提高了水的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路面排水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基层和鹅软石面层,基层上设置有贯穿的透水孔,透水孔通过排水管连通有地下蓄水区,地下蓄水区通过出水管道连接到出水泵,一方面有利于雨水通过基层和鹅软石面层径流回渗到地下,可以有效的还原、补充地下水,维持地下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地表沉降及路面塌陷,另一方面通过收集多余的雨水到地下蓄水区进行存储起来,更加有利于水不会被轻易流走,提供水的利用性;路边排水部包括上层开挖的滤水排水沟和下层的透水层,通过上层的滤水排水沟能够进行泄水,有利于减少内涝现象的发生;本实用新型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与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包括路面排水部和路边排水部,路面排水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基层11和鹅软石面层12,基层12上设置有贯穿的透水孔13,各透水孔13呈矩形阵列排列,相邻的两个透水孔13之间的间距为4m~8m,其矩形阵列排列的透水孔13易于施工,同时周期性排列的透水孔13能够保证路面所承受的压力进行均匀分摊,更好的保证路面结构强度,透水孔13为圆孔,透水孔13的直径为10cm或20com,圆形孔的壁面应力分散均匀,在进行打孔时,对于基层11的损伤较小,有利于保证路面结构强度不发生变化,透水孔13的直径为10cm或20com,既能够保证该透水孔13不易堵塞,保证钻孔后的路面透水性,同时又能够避免对路面透水孔13不易过大损伤;路边排水部包括上层开挖的滤水排水沟21和下层的透水层22,路边排水部还包括一地下蓄水区23,所述地下蓄水区23位于路边排水部,所述地下蓄水区23内填充有碎石或砾石,所述碎石或砾石层通过管道或透水通道连通地下蓄水区23,透水通道内填充有碎石或砾石,所述蓄水区的上面设有种植土层,所述蓄水区设有顶部井口,所述顶部井口上盖有下沉式井盖,所述透水层由下至上依次是粗砂垫层、碎石层以及混凝土垫层;透水孔13通过排水管连通有地下蓄水区23,地下蓄水区23通过出水管道连接到出水泵,所述地下蓄水区23位于基层透水孔13的下方,工作时,路面排水部通过透水孔13将下渗的水引导到地下蓄水区23存储起来,有利于将多余的流水进行存储起来,便于做其他的用途,提高了水的利用性;所述路面排水部和路边排水部之间设置有绿化带31,一方面可以起到装饰绿化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绿化带31上的植物起到吸收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在地下蓄水区23通过出水管道连接到出水泵,通过出水泵能够将地下蓄水区23进行浇灌等其他用途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路面排水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基层和鹅软石面层,基层上设置有贯穿的透水孔,透水孔通过排水管连通有地下蓄水区,地下蓄水区通过出水管道连接到出水泵,一方面有利于雨水通过基层和鹅软石面层径流回渗到地下,可以有效的还原、补充地下水,维持地下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地表沉降及路面塌陷,另一方面通过收集多余的雨水到地下蓄水区进行存储起来,更加有利于水不会被轻易流走,提供水的利用性;路边排水部包括上层开挖的滤水排水沟和下层的透水层,通过上层的滤水排水沟能够进行泄水,有利于减少内涝现象的发生;本实用新型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与安装。
Claims (3)
1.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包括路面排水部和路边排水部,其特征在于,路面排水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基层和鹅软石面层,基层上设置有贯穿的透水孔;路边排水部包括上层开挖的滤水排水沟和下层的透水层,路边排水部还包括一地下蓄水区,所述地下蓄水区位于路边排水部,所述地下蓄水区内填充有碎石或砾石,所述碎石或砾石层通过管道或透水通道连通地下蓄水区,透水通道内填充有碎石或砾石,所述蓄水区的上面设有种植土层,所述蓄水区设有顶部井口,所述顶部井口上盖有下沉式井盖;透水孔通过排水管连通有地下蓄水区,地下蓄水区通过出水管道连接到出水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层由下至上依次是粗砂垫层、碎石层以及混凝土垫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排水部和路边排水部之间设置有绿化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38403.5U CN205954437U (zh) | 2016-08-24 | 2016-08-24 | 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38403.5U CN205954437U (zh) | 2016-08-24 | 2016-08-24 | 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54437U true CN205954437U (zh) | 2017-02-15 |
Family
ID=57979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93840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54437U (zh) | 2016-08-24 | 2016-08-24 | 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5443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58404A (zh) * | 2019-06-11 | 2019-08-23 | 北京向阳水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一种城市快速道路透水生态路面 |
-
2016
- 2016-08-24 CN CN201620938403.5U patent/CN20595443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58404A (zh) * | 2019-06-11 | 2019-08-23 | 北京向阳水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一种城市快速道路透水生态路面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959952U (zh) | 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 | |
CN203613515U (zh) | 一种lid型雨水沟渠 | |
CN206352331U (zh) | 海绵城市理念的下凹式绿地结构 | |
CN204741964U (zh) | 一种雨水花园 | |
CN106193245B (zh)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水田地下隐形水库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6571217U (zh)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室外停车位系统 | |
CN106917522A (zh)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室外停车位系统 | |
CN104047215A (zh) | 水泥混凝土路面改为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方法 | |
CN205205608U (zh) | 一种透水路面 | |
CN207331934U (zh) | 山林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 |
CN107761504A (zh) | 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 | |
CN204875850U (zh) | 一种雨水花园 | |
CN207582619U (zh)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花园 | |
CN206545257U (zh) | 一种新型绿化带蓄水结构 | |
CN205954437U (zh) | 一种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系统 | |
CN204530361U (zh) | 一种可重建城市海绵构造 | |
CN207862717U (zh) | 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 | |
CN203878536U (zh) | 一种新型生态截水沟 | |
CN103833126B (zh) | 河道侧渗墙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 |
CN205662795U (zh) | 一种城市主干道透水道路结构 | |
CN105484125A (zh) | 一种收集利用雨水的台阶 | |
CN105350637B (zh) | 城市绿地地下雨水调蓄装置 | |
CN205529776U (zh) | 一种路面不透水道路的渗水结构 | |
CN205276436U (zh) | 一种用于雨水调蓄的地下装置 | |
CN214301064U (zh) | 一种基于生态停车场的雨水渗透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Lin Jie Inventor after: Chen Jianan Inventor after: Zhu Changren Inventor before: Lin Hao Inventor before: Chen Jianan Inventor before: Zhu Changren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