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减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行星减速装置。
背景技术
行星减速装置的原理是一种动力传达机构,利用齿轮的速度转换器,将马达的回转数减速到所要的回转数,并得到较大转矩的机构。行星减速器传动轴上的齿数少的齿轮啮合输出轴上的大齿轮以达到减速的目的,相比正齿轮减速机构,行星减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承载能力高,使用寿命长、运转平稳,噪声低等优点。
现有的行星减速装置是由内齿圈、太阳轮和行星轮构成,如图1所示,内齿圈紧密结合于齿箱壳体上,太阳轮位于内齿圈中心,由外侧动力所驱动,行星轮设于两者之间,行星轮依靠内齿圈及太阳轮支撑浮游于期间。当入力侧动力驱动太阳齿时,可带动行星齿轮自转,并依循著内齿圈的轨迹沿著中心公转,带动连结于托盘的出力轴输出动力。但是因为该输出轴为单侧输出,抗扭抗弯强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行星减速装置,抗扭抗弯强度更大。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行星减速装置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组、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组、输出盘、输出轴和内齿圈;其中,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组啮合,第二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组连接,第二行星轮组与第二太阳轮啮合,输出盘与第二行星轮组连接,第一行星轮组和第二行星轮组还分别与内齿圈啮合,输出轴贯穿插入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和输出盘。
进一步的,行星减速装置还包括电机、动力输出轮和传动轮,其中,电机连接动力输出轮,动力输出轮与传动轮啮合,传动轮与第一太阳轮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太阳轮上设有同轴的第一轮齿和第二轮齿,第一轮齿和传动轮啮合,第二轮齿和第一行星轮组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行星轮组包括多个行星轮,多个行星轮等分组合设于内齿圈和第一太阳轮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太阳轮上设有与第一行星轮组中行星轮数目相同的定位柱,定位柱分别一一对应插入第一行星轮组中行星轮中心的镂空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行星轮组包括多个行星轮,多个行星轮等分组合设于内齿圈和第二太阳轮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盘上设有与第二行星轮组中行星轮数目相同的定位柱,定位柱分别一一对应插入第二行星轮组中行星轮中心的镂空部位。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创新性的将输出轴贯穿整个减速装置的太阳轮,改变了原有行星减速机仅能单侧输出的方式,使减速装置可以双侧输出,提高了输出轴的抗弯抗扭强度,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行星减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图5是图2的左视图;
图6是图2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3中A-A剖面图;
图8是图3中B-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图4、图5分别为图2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参考图6、图7和图8,本实施例包括第一太阳轮1、第一行星轮组2、第二太阳轮3、第二行星轮组4、输出盘5、输出轴6、内齿圈7、电机8、动力输出轮9和传动轮10。其中,电机8连接动力输出轮9,动力输出轮9与传动轮10啮合,传动轮10与第一太阳轮1啮合。第一太阳轮1上设有同轴的第一轮齿101和第二轮齿102,第一轮齿101和传动轮10啮合,第二轮齿102和第一行星轮组2啮合。第一行星轮组2包括三个行星轮,三个行星轮等分组合设于内齿圈7和第一太阳轮1之间,三个行星轮、内齿圈7和第一太阳轮1相互啮合。第二太阳轮3上设有三个定位柱301,三个定位柱301分别一一对应插入第一行星轮组2的三个行星轮中心的镂空部位。第二行星轮组4包括三个行星轮,三个行星轮等分组合设于内齿圈7和第二太阳轮3之间,三个行星轮、内齿圈7和第二太阳轮3相互啮合。输出盘5上设有三个定位柱501,三个定位柱501分别一一对应插入第二行星轮组4中三个行星轮中心的镂空部位。第一太阳轮1、第二太阳轮3和输出盘5的中心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即中心线,输出轴6处于该中心线上,并贯穿插入第一太阳轮1、第二太阳轮3和输出盘5。输出轴6上套有轴套11。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电机8带动动力输出轮9转动,动力输出轮9通过传动轮10带动第一太阳轮1自转,第一太阳轮1带动第一行星轮组2中的行星轮转动,具体为第一行星轮组2中的行星轮依循着内齿圈7的轨迹沿着中心公转,第一行星轮组2中的行星轮的转动通过定位柱带动第二太阳轮3自转,第二太阳轮3带动第二行星轮组4旋转,第二行星轮组4中的行星轮依循着内齿圈7的轨迹沿着中心公转,行星轮的旋转带动通过定位柱带动输出盘5转动,输出盘5带动输出轴6转动,通过输出轴6输出动力。
本实施例表述了两级行星轮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2级行星减速,其他1级以及更多级数的行星减速同样适应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输出轴轴向贯穿整个减速机构的中心,使各级齿轮的定位精度更高,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输出洲的抗弯抗扭性能,大大提高了输出轴可承受的最大径向载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