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37338U - 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37338U CN205937338U CN201620492839.6U CN201620492839U CN205937338U CN 205937338 U CN205937338 U CN 205937338U CN 201620492839 U CN201620492839 U CN 201620492839U CN 205937338 U CN205937338 U CN 2059373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work
- composite material
- material element
- hole
- reinforc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包括金属件、复合材料件、埋板、加强板和螺栓,金属件与加强板平行设置,复合材料件被夹紧设置在金属件和加强板之间,埋板设置在复合材料件内,螺栓依次连接金属件、复合材料件、埋板和加强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复合材料件与金属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胶粘连接的粘接面制作工艺复杂,连接不可靠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申请号“201410712969.1”名称为“复合材料层板与金属件的连接结构”公开了一复合材料与金属件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包括金属件和复合材料层板,金属件表面设置有凹槽,复合材料层板的一端铺设于凹槽内部并与凹槽的一侧侧壁和底面胶接,凹槽内部设置有固定卡片,固定卡片卡设于复合材料层板和凹槽另一侧内壁之间,凹槽内部还填充有韧性胶体。如下图所示。
申请号“201520499660.9”名称为“一种与复合材料连接的连接结构”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连接方式,其第一连接件上至少设置一个连接面,连接面上至少设一个凹槽,凹槽截面为梯形。第二连接件设置一个凸起的连接部,连接部嵌扣于第一连接件的凹槽内。第二连接件有复合材料组成,在熔融状态下填充进第一连接件的凹槽部位形成第二连接件的连接部。如下图所示。
上述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复合材料件与金属结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单纯使用结构胶进行粘接,粘接面结构复杂,复合材料制作成型工艺复杂,成本偏高。且连接强度较差,极易发生断裂。另外结构胶环保性能差,大量使用会导致车内产生刺激性气味,危害车辆乘员健康。复合材料与金属结构件之间使用内嵌插接结构,插接头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制作成本高,且连接后强度较差,易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之间连接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
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包括金属件、复合材料件、埋板、加强板和螺栓,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加强板平行设置,所述复合材料件被夹紧设置在所述金属件和所述加强板之间,所述埋板设置在所述复合材料件内,所述螺栓依次连接所述金属件、所述复合材料件、所述埋板和所述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件具有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材料件具有第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埋板具有第一螺纹孔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具有第二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同轴。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具有螺纹,所述螺纹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和所述复合材料件之间还涂覆有结构胶。
进一步的,所述埋板采用金属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复合材料件与金属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胶粘连接的粘接面制作工艺复杂,连接不可靠等问题。采用加强板结构可有效增加复合材料件的受力面积从而避免开裂。复合材料件内部设置的埋板可增强螺栓连接的强度,同时,埋板也能增加复合材料件抵抗剪切力的能力,使得该连接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抵抗垂直方向上的受力,还能抵抗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受力。通过螺栓连接的压紧力作用,将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成为一体,大大提升了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连接稳定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埋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金属件10、第一通孔12、
复合材料件20、第二通孔23、
埋板30、第一螺纹孔31、通孔32、
加强板40、第二螺纹孔41、
螺栓50、螺纹51、
结构胶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包括金属件10、复合材料件20、埋板30、加强板40和螺栓50,金属件10与加强板40平行设置,复合材料件20被夹紧设置在金属件10和加强板40之间,埋板30设置在复合材料件20内,螺栓50依次连接金属件10、复合材料件20、埋板30和加强板40。采用螺栓50对复合材料件20和金属件10进行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胶粘连接的粘接面制作工艺复杂,连接不可靠等问题。加强板40可有效增加复合材料件20的受力面积从而避免开裂,同时复合材料件20内部设置的埋板30可增强螺栓50的连接强度,埋板30也能增加复合材料件20抵抗剪切力的能力,使得该连接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抵抗垂直方向上的受力,还能抵抗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力。通过螺栓50的压紧力作用,将金属件10与复合材料件20连接成为一体,大大提升了金属件10与复合材料件20连接的可靠性。
金属件10具有第一通孔12,复合材料件20具有第二通孔23,埋板30具有第一螺纹孔31和通孔32,加强板40具有第二螺纹孔4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3、第一螺纹孔31和第二螺纹孔41同轴。螺栓50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3、第一螺纹孔31和第二螺纹孔41,将复合材料件20和金属件10连成一体。
螺栓50具有螺纹51,螺纹51分别与第一螺纹孔31和第二螺纹孔41配合。
加强板40通过第二螺纹孔41与螺栓50配合连接,可有效增加复合材料件20的受力面积从而避免开裂。复合材料件20内部的埋板30通过第一螺纹孔31和螺栓50配合连接,增强了螺栓50的连接强度,大大提升了金属件10与复合材料件20连接的可靠性。
埋板30具有通孔32,埋板30采用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件20成型过程中,将埋板30预埋入复合材料件20内。埋板30的通孔32内可以连通复合材料件20,从而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通孔32还具有减重的作用。
加强板40和复合材料件20之间还涂覆有结构胶60。结构胶60起到定位缓冲的作用。在螺栓50拧紧之前,用结构胶60把加强板40粘连在复合材料件20的底面22,起到预定位的作用。结构胶60在螺栓50连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缓冲减震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复合材料件20与金属件10之间采用螺栓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胶粘连接的粘接面制作工艺复杂,连接不可靠等问题。加强板40可有效增加复合材料件20的受力面积从而避免开裂,同时复合材料件20内部设置的埋板30可增强螺栓50的连接强度,埋板30也能增加复合材料件20抵抗剪切力的能力,使得该连接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抵抗垂直方向上的受力,还能抵抗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力。通过螺栓50的压紧力作用,将金属件10与复合材料件20连接成为一体,大大提升了金属件10与复合材料件20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连接稳定可靠等优点。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件(10)、复合材料件(20)、埋板(30)、加强板(40)和螺栓(50),所述金属件(10)与所述加强板(40)平行设置,所述复合材料件(20)被夹紧设置在所述金属件(10)和所述加强板(40)之间,所述埋板(30)设置在所述复合材料件(20)内,所述螺栓(50)依次连接所述金属件(10)、复合材料件(20)、埋板(30)和加强板(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10)具有第一通孔(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件(20)具有第二通孔(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埋板(30)具有第一螺纹孔(31)和通孔(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0)具有第二螺纹孔(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23)、所述第一螺纹孔(31)和所述第二螺纹孔(41)同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5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23)、所述第一螺纹孔(31)和所述第二螺纹孔(4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50)具有螺纹(51),所述螺纹(51)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孔(31)和所述第二螺纹孔(41)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0)和所述复合材料件(20)之间还涂覆有结构胶(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埋板(30)采用金属材料。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492839.6U CN205937338U (zh) | 2016-05-27 | 2016-05-27 | 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492839.6U CN205937338U (zh) | 2016-05-27 | 2016-05-27 | 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37338U true CN205937338U (zh) | 2017-02-08 |
Family
ID=57934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492839.6U Active CN205937338U (zh) | 2016-05-27 | 2016-05-27 | 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3733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67042A (zh) * | 2018-10-29 | 2019-02-22 | 四达氟塑股份有限公司 | 塑料件与金属件的连接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
2016
- 2016-05-27 CN CN201620492839.6U patent/CN20593733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67042A (zh) * | 2018-10-29 | 2019-02-22 | 四达氟塑股份有限公司 | 塑料件与金属件的连接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14708B (zh) | 一种整体式复合材料中央翼盒 | |
CN108068602A (zh) | 车身的电池支撑结构 | |
CN205937338U (zh) | 一种金属件与复合材料件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6002272U (zh) | 轻型电动车辆电池盒振动测试装置 | |
CN103161159B (zh)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对接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 |
CN205930602U (zh) | 前防撞梁总成 | |
CN104827926B (zh) |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 |
CN207433631U (zh)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
CN207207974U (zh) |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和车辆 | |
CN205643010U (zh) | 一种加筋壁板压缩试验件 | |
CN207773272U (zh) | 地板纵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5769635U (zh) | 复合材料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759889A (zh) | 梁柱 | |
CN209521530U (zh) | 一种燃料电池堆与车架的固定结构 | |
CN207016309U (zh) | 一种电梯井道导轨连接件 | |
CN105406013B (zh) | 动力电池的连接器、动力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汽车 | |
CN206758543U (zh) | 集成接插件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 |
CN207818659U (zh) | 动力电池结构及动力电池紧固结构 | |
US20140272317A1 (en) | Adhesive joint for joining panels | |
CN114408159B (zh) | 一种无人机尾翼快速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 |
CN205706909U (zh) | 车辆的前地板与前横梁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 |
CN205669526U (zh) | 高强度钢连接结构 | |
CN205917919U (zh) | 钢框架轻钢填充墙体系 | |
CN205890988U (zh) | 前碰梁以及车辆 | |
CN205273172U (zh) | 一种燃油箱支架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