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11850U - 转子以及马达 - Google Patents

转子以及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11850U
CN205911850U CN201620774602.7U CN201620774602U CN205911850U CN 205911850 U CN205911850 U CN 205911850U CN 201620774602 U CN201620774602 U CN 201620774602U CN 205911850 U CN205911850 U CN 205911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magnet
iron core
core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7460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垣宏
圆明
一圆明
本田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11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11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子以及马达。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具有:轴;第一转子铁芯,其具有第一上表面;第二转子铁芯,其具有与第一上表面在轴向上相向的第二下表面;第一磁铁;以及第二磁铁。第一转子铁芯以及第二转子铁芯具有多个板部件。每个板部件具有朝向轴向的一侧突出的凸部以及在轴向上与凸部重叠且朝向一侧凹陷的凹部。在相邻的板部件中,在配置于一侧的板部件的凹部嵌合配置于另一侧的板部件的凸部。第一转子铁芯具有第一突起部,其为从第一上表面向第二下表面突出的凸部。第一转子铁芯在至少一部分与第二转子铁芯隔着间隙在轴向上相向。

Description

转子以及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子以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在转子轴固定了多个转子铁芯的马达用的转子。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141993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结构:配置在转子铁芯的外周的磁铁为三层层叠。
在上述这种转子中,当在转子轴固定各转子铁芯时,存在固定于各转子铁芯的磁铁彼此接触而损伤的问题。
针对于此,可考虑以下方法:例如通过将板部件等夹入转子铁芯彼此的轴向间,在轴向上隔着间隔将转子铁芯彼此固定于轴,从而抑制磁铁彼此碰撞。但是,在这种方法中,由于转子的零件数量增加,因此存在转子的组装工时增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转子以及一种马达,该转子具有多个转子铁芯以及多个磁铁,且该转子具有能够不增加组装工时地抑制磁铁彼此接触的结构,该马达具有这种转子。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子具有:轴,其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第一转子铁芯,其固定于轴,且具有第一上表面;第二转子铁芯,其固定于轴,且具有与第一上表面在轴向上相向的第二下表面;第一磁铁,其固定于第一转子铁芯;以及第二磁铁,其固定于第二转子铁芯,第一转子铁芯以及第二转子铁芯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个板部件,每个板部件具有:凸部,其朝向轴向的一侧突出;以及凹部,其与凸部在轴向上重叠且朝向一侧凹陷,在轴向上层叠相邻的板部件中,在配置于一侧的板部件的凹部嵌合配置于轴向的另一侧的板部件的凸部,第一转子铁芯还具有第一突起部,其为从第一上表面向第二下表面突出的凸部,第一转子铁芯在至少一部分与第二转子铁芯隔着间隙在轴向上相向。
第一突起部与第二下表面接触。
第一突起部的上侧的端面与第二下表面平行。
第一转子铁芯具有多个第一突起部。多个第一突起部沿周向等间隔配置。
第一磁铁的磁极与第二磁铁的磁极均具有N极和S极。N极与S极沿周向交替设置。第一磁铁的N极与第二磁铁的N极在轴向上局部重叠。第一磁铁的N极的中心与第二磁铁的N极的中心在周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第一转子铁芯在第一上表面具有第一孔部。第一突起部与第一孔部位于不同的径向位置。
第二转子铁芯具有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为从第二下表面向第一上表面突出的凸部。
第一突起部与配置在第二下表面的凹部在轴向上重叠。第一突起部的轴向尺寸比配置在第二下表面的凹部的轴向尺寸大。
转子具有:第三转子铁芯,其配置在第二转子铁芯的上侧且在至少一部分隔着间隙与第二转子铁芯在轴向上相向;以及第三磁铁,其固定于第三转子铁芯。第二转子铁芯具有与第三转子铁芯在轴向上相向的第二上表面。第三转子铁芯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个板部件。第三转子铁芯具有:第三下表面,其与第二上表面相向;以及第三突起部,其为从第三下表面向第二上表面突出的凸部。
第一转子铁芯具有:第一下表面,其配置有凹部;以及第二孔部,其配置在第一下表面。第二孔部的径向位置与配置在第一下表面的凹部的径向位置相同。第二孔部的大小为,在第二孔部与凸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了间隙的状态下,能够容纳凸部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具有:上述转子;以及定子,其配置在转子的径向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其具有多个转子铁芯以及多个磁铁,且能够不增加组装工时地抑制磁铁彼此接触。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主视图。
图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4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5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芯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
图6为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例子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7为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例子的转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上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上的图1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表示在组装到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向延伸”包括严格沿轴向延伸的情况,还包括沿相对于轴向在不满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所谓“沿径向延伸”包括严格沿径向、即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还包括沿相对于径向在不满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如图1所示,马达10为内转子型马达。马达10具有机壳20、转子30、筒状的定子40、轴承保持架50、被机壳20保持的下轴承60、被轴承保持架50保持的上轴承61、下侧汇流条组件70、上侧汇流条组件80以及端子92A、92B。机壳20能够容纳各零件。
转子30具有沿中心轴线J配置的轴31、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第三转子铁芯33C、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轴31被下轴承60以及上轴承6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30能够在定子40的内侧相对于定子40旋转。
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呈筒状。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依次从轴向的下侧向轴向的上侧排列。即,在第一转子铁芯33A的轴向上侧配置第二转子铁芯33B。在第二转子铁芯33B的轴向上侧配置第三转子铁芯33C。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内侧面、第二转子铁芯33B的内侧面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的内侧面例如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轴31例如通过压入等嵌合固定于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即,轴31穿过第一转子铁芯33A的贯通孔、第二转子铁芯33B的贯通孔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的贯通孔。另外,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也可以隔着其他部件间接地固定于轴31。例如,也可以在轴31的外周面与第一、第二、第三转子铁芯33A、33B、33C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树脂部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为沿周向延伸的板状。第一磁铁34A固定在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外侧面。第二磁铁34B固定在第二转子铁芯33B的外侧面。第三磁铁34C固定在第三转子铁芯33C的外侧面。
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分别沿周向设置多个。另外,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也可以分别是单体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例如为圆环状。
定子40与转子3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相向。定子40配置在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0a、多个线圈43以及多个绝缘件44。定子铁芯40a例如通过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构成。定子铁芯40a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的铁芯背41以及从铁芯背41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42。即,定子40具有铁芯背41和齿42。
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背41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铁芯背41的外周面例如通过压入等固定于机壳20的内周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齿42从铁芯背41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42在铁芯背41的内侧面沿周向等间隔配置。
线圈43由隔着绝缘件44卷绕于齿42的导电线43a构成。线圈43配置于各齿42。线圈43具有为导电线43a的端部的线圈端43b。线圈端43b从线圈43的被卷绕于齿42的部分向上侧延伸。绝缘件4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齿42与线圈43之间。绝缘件44覆盖齿42的至少一部分。
下侧汇流条组件70为大致圆筒状。下侧汇流条组件70配置在定子40的上侧。下侧汇流条组件70具有中性点汇流条90以及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为大致圆筒状,且保持中性点汇流条90。即,马达10具有中性点汇流条90以及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
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例如为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品。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固定于绝缘件44。中性点汇流条90与线圈43电连接。更为详细地说,中性点汇流条90与线圈端43b连接。由此,中性点汇流条90与定子40电连接。中性点汇流条90作为中性点连接多个线圈端43b。
上侧汇流条组件80为大致圆筒状。上侧汇流条组件80配置在下侧汇流条组件70的上侧。上侧汇流条组件80具有相用汇流条91以及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保持相用汇流条91。即,马达10具有相用汇流条91和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
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为大致圆筒状。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例如为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品。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固定于机壳20。相用汇流条91与线圈43电连接。更为详细地说,相用汇流条91与线圈端43b连接。相用汇流条91与端子92A、92B连接。由此,相用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
端子92A、92B为朝向上侧延伸的板状的部件。端子92A、92B的上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机壳20的上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端子92A、92B与外部电源(省略图示)连接。
对转子3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图4中,存在为了说明而适当地使各突起部的周向位置不同而表示的情况。
各转子铁芯33A、33B、33C的结构与各磁铁34A、34B、34C的结构除了相对于轴31的配置不同这点之外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代表性地只对第一转子铁芯33A以及第一磁铁34A进行说明的情况。
如图2所示,第一磁铁34A包括:第一磁铁34AN和第一磁铁34AS,第一磁铁34AN的径向外侧为N极,第一磁铁34AS的径向外侧为S极。第二磁铁34B包括:第二磁铁34BN和第二磁铁34BS,第二磁铁34BN的径向外侧为N极,第二磁铁34BS的径向外侧为S极。第三磁铁34C包括:第三磁铁34CN和第三磁铁34CS,第三磁铁34CN的径向外侧为N极,第三磁铁34CS的径向外侧为S极。
第一磁铁34AN与第一磁铁34AS沿周向交替设置。第二磁铁34BN与第二磁铁34BS沿周向交替设置。第三磁铁34CN与第三磁铁34CS沿周向交替设置。即,第一磁铁34A的磁极、第二磁铁34B的磁极以及第三磁铁34C的磁极分别具有N极和S极,且N极与S极沿周向交替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34AN、34AS、第二磁铁34BN、34BS以及第三磁铁34CN、34CS分别各设置三个。即,在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的各自中,沿周向排列的极数例如为六个极。另外,磁铁中的沿周向排列的极数不被特别限定,也可是其他的极数。
第一磁铁34AN与第二磁铁34BN在轴向上局部重叠。第二磁铁34BN、第三磁铁34CN在轴向上局部重叠。
第一中心CA为第一磁铁34AN的周向的中心。第二中心CB为第二磁铁34BN的周向的中心。第三中心CC为第三磁铁34CN的周向的中心。第二中心CB在周向上相对于第一中心CA偏向一侧。第三中心CC在周向上相对于第二中心CB偏向一侧。即,第一磁铁34A的N极的中心与第二磁铁34B的N极的中心在周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第二磁铁34B的N极的中心与第三磁铁34C的N极的中心在周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即,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第三磁铁34C彼此实施扭斜地配置。由此,能够减小马达10的转矩波动以及齿槽转矩等。
第二转子铁芯33B配置在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上侧。第三转子铁芯33C配置在第二转子铁芯33B的上侧。第一转子铁芯33A在至少一部分与第二转子铁芯33B隔着间隙DP1在轴向上相向。第三转子铁芯33C与第二转子铁芯33B在至少一部分隔着间隙DP2在轴向上相向。
如图3所示,俯视时的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外形为大致正六边形。在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与径向正交的各侧面分别固定第一磁铁34A。另外,俯视时的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外形不特别限定为上述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在俯视时的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外形为多边形的情况下,优选俯视时的该多边形的顶点个数与磁极数相同。
如图4所示,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第一上表面33Aa,第一上表面33Aa为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下表面33Ab,第一下表面33Ab为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下表面。第二转子铁芯33B具有:第二上表面33Ba,第二上表面33Ba为第二转子铁芯33B的上表面;以及第二下表面33Bb,第二下表面33Bb为第二转子铁芯33B的下表面。第三转子铁芯33C具有:第三上表面33Ca,第三上表面33Ca为第三转子铁芯33C的上表面;以及第三下表面33Cb,第三下表面33Cb为第三转子铁芯33C的下表面。
第二下表面33Bb与第一上表面33Aa在轴向上相向。第二上表面33Ba与第三转子铁芯33C在轴向上相向。第三下表面33Cb与第二上表面33Ba在轴向上相向。
如图3所示,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在轴向上不贯通第一上表面33Aa的第一孔部38a。第一孔部38a从第一上表面33Aa向下侧凹陷。俯视时的第一孔部38a的外形例如为圆形。另外,第一孔部38a也可以在轴向上贯通第一转子铁芯33A。
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多个第一孔部38a。多个第一孔部38a沿周向等间隔排列。在图3中,第一孔部38a的数量为六个。例如在将第一转子铁芯33A固定于轴31时,第一孔部38a安装用于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周向定位的夹具。
如图4所示,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个板部件38。板部件38为电磁钢板。如图3所示,俯视时的板部件38的外形与俯视时的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外形相同。即,在该实施方式中,俯视时的板部件38的外形为大致正六边形。另外,俯视时的板部件38的外形根据俯视时的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外形改变。
如图4所示,在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中,板部件38各自具有:凸部37,凸部37朝向轴向的一侧突出;以及凹部36,凹部36在轴向上与凸部37重叠且朝向轴向的一侧凹陷。更为详细地说,构成第一转子铁芯33A的板部件38具有:凸部37,凸部37从板部件38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以及凹部36,凹部36在轴向上与凸部37重叠且从板部件38的下表面向上侧凹陷。在该实施方式中,各板部件38分别各具有多个凸部37和多个凹部36。在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中,构成各转子铁芯的板部件38例如与构成第一转子铁芯33A的板部件38上下反向配置。
在图3中,俯视时的凸部37的外形为在径向上长的矩形。在图4中,凸部37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凸部37在截面形状中的突出的一侧(第一转子铁芯33A中的上侧)的端部的角被倒角。另外,凸部37俯视时的外形不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等。凸部37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不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半圆形、半椭圆形或多边形等。
俯视时的凹部36的俯视外形优选与俯视时的凸部37的外形相同。凹部36的内部的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优选与凸部37的截面形状相同。凹部36的轴向尺寸优选与凸部37的轴向的尺寸相同。
在轴向上层叠相邻的板部件38中,在配置于轴向的一侧的板部件38的凹部36,嵌合配置于轴向的另一侧的板部件38的凸部37。由此,在轴向上层叠相邻的板部件38彼此相互固定。凸部37和凹部36例如通过板部件38的一部分被冲压加工等铆接而被制作。
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第一突起部37Aa,第一突起部37Aa为从第一上表面33Aa向第二下表面33Bb突出的凸部37。在将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依次嵌合固定于轴31时,使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彼此在轴向上靠近。此时,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下表面33Bb接触。因此,能够在第一上表面33Aa与第二下表面33Bb的轴向间设置间隙DP1。即,能够在轴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第一磁铁34A与第二磁铁34B。因此,抑制第一磁铁34A与第二磁铁34B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第一磁铁34A以及第二磁铁34B损伤。
当固定在轴向上相邻的板部件38彼此时,例如通过冲压加工实施的铆接操作等制作第一突起部37Aa。因此,不必在第一上表面33Aa与第二下表面33Bb的轴向间配置用于隔开间隔的其他部件。由此,能够抑制转子30的零件数量增加,从而能够抑制转子30的组装工时增加。因此,能够抑制转子30的制造成本增大。
在此,作为不设置第一突起部37Aa而在轴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相邻的磁铁彼此的方法,可以考虑以下方法:通过增加构成转子铁芯的板部件的个数,来使转子铁芯的轴向的尺寸比磁铁的轴向的尺寸大,抑制在轴向上相向的磁铁彼此相互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构成转子铁芯的板部件的个数变得比构成定子铁芯的板部件的个数多。
构成转子铁芯的板部件与构成定子铁芯的板部件例如将带状电子钢板冲切来进行制造。此时,具有以下方法:从带状电磁钢板同时冲切构成转子铁芯的板部件和构成定子铁芯的板部件来进行制造。根据该方法,由于能够同时制造构成转子铁芯的板部件和构成定子铁芯的板部件,因此各板部件的制造简单。
在使用了该冲切方法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如果采用增加构成转子铁芯的板部件的个数来抑制磁铁彼此碰撞的方法,则构成转子铁芯的板部件的个数容易形成得比构成定子铁芯的板部件的个数多。因此,存在构成定子铁芯的板部剩余,浪费的问题。
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第一突起部37Aa,因此,不改变板部件38的个数,就能够抑制第一磁铁34A与第二磁铁34B碰撞。因此,在采用了从带状电磁钢板同时冲切板部件38和构成定子铁芯40a的板部件进行制造的方法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冲切掉的定子铁芯40a的板部件被浪费。
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下表面33Bb接触。因此,能够在第一上表面33Aa与第二下表面33Bb的轴向间设置相当于第一突起部37Aa的轴向尺寸大小的间隙DP1。即,间隙DP1的轴向尺寸与第一突起部37Aa的轴向尺寸相同。由此,能够容易地设置间隙DP1,且抑制第一磁铁34A与第二磁铁34B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第一磁铁34A以及第二磁铁34B损伤。
能够使间隙DP1的轴向尺寸与第一突起部37Aa的轴向尺寸相同。因此,能够通过调整第一突起部37Aa的轴向尺寸来调整间隙DP1的轴向尺寸。通过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下表面33Bb接触,来决定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时的凸部37的外形为矩形。俯视时的第一突起部37Aa的外形为矩形。在通过由冲压加工实施的铆接来制作凸部37的情况下,如果使俯视时的凸部37的外形为矩形,则与俯视时的凸部37的外形为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扩大凸部37的轴向尺寸。因此,能够充分保证间隙DP1的轴向尺寸。
第一突起部末端面37Ab为第一突起部37Aa的上侧的端面。第一突起部末端面37Ab与第二下表面33Bb平行。因此,能够使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下表面33Bb稳定接触。
如图3所示,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多个第一突起部37Aa。多个第一突起部37Aa沿周向等间隔配置。因此,在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下表面33Bb接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突起部37Aa稳定地支承第二转子铁芯33B,从而能够容易地使间隙DP1的轴向尺寸均等。
在图3中,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三个第一突起部37Aa。另外,第一突起部37Aa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下,还可以是四个以上。即,第一突起部37Aa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一突起部37Aa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孔部38a与第一孔部38a之间。在径向上,第一突起部37Aa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孔部38a的位置相同。第一突起部37Aa沿径向延伸。在第一转子铁芯33A的第一下表面33Ab配置从第一下表面33Ab向上侧凹陷的凹部36。另外,第一突起部37Aa以及第一突起部37Aa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不是上述配置。
如图4所示,第二转子铁芯33B具有第二突起部37Ba,第二突起部37Ba为从第二下表面33Bb向第一上表面33Aa突出的凸部37。
例如,在图4中,在第一突起部37Aa向下突出的情况下,将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合计后的整体的轴向尺寸增大第一突起部37Aa的轴向尺寸的大小。
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突起部37Ba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突出。因此,能够通过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错开配置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突起部37Ba,来抑制将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第三转子铁芯33C合计后的整体的轴向尺寸(即,转子30的轴向尺寸)变大。并且,由于未在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下侧配置第一突起部37Aa,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其他部件安装于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下侧。
在第二转子铁芯33B的第二上表面33Ba配置从第二上表面33Ba向下侧凹陷的凹部36。第二突起部37Ba的形状以及配置等其他结构与第一突起部37Aa的结构相同,并省略其说明。另外,第二突起部37Ba的结构等也可以与第一突起部37Aa的结构等不同。
第三转子铁芯33C具有第三突起部37Ca,第三突起部37Ca为从第三下表面33Cb向第二上表面33Ba突出的凸部37。第三突起部37Ca与第二上表面33Ba接触。在第三下表面33Cb与第二上表面33Ba的轴向间设置间隙DP2。
在第三转子铁芯33C的第三上表面33Ca配置从第三上表面33Ca向下侧凹陷的凹部36。第三突起部37Ca的形状以及配置等其他结构与第一突起部37Aa的结构相同,并省略其说明。另外,第三突起部37Ca的结构等也可以与第一突起部37Aa的结构等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子铁芯33A中的凸部37以及凹部36的相对于第一磁铁34A的相对位置、第二转子铁芯33B中的凸部37以及凹部36的相对于第二磁铁34B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中的凸部37以及凹部36的相对于第三磁铁34C的相对位置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第三磁铁34C在周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则存在有各突起部37Aa、37Ba、37Ca彼此干涉或突起部37Aa、37Ba、37Ca与凹部36干涉的问题。
具体地说,例如,如果第一磁铁34A与第二磁铁34B在周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则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突起部37Ba在轴向上相向,且间隙DP1的轴向尺寸变大。因此,存在转子30在轴向上大型化的问题。
并且,例如,如果第二磁铁34B与第三磁铁34C在周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则配置在第二上表面33Ba的凹部36与第三突起部37Ca在轴向上相向。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第三突起部37Ca嵌合于凹部36,从而无法设置间隙DP2的问题。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各磁铁被实施扭斜配置。因此,在各转子铁芯间,包括各突起部的凸部37的周向位置以及凹部36的周向位置错开。由此,能够抑制产生上述那样的干涉。具体地说,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第二突起部37Ba的周向位置相对于第一突起部37Aa的周向位置在周向上错开实施扭斜了的角度的大小,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二突起部37Ba在轴向上相向。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能够抑制配置在第二上表面33Ba的凹部36与第三突起部37Ca在轴向上相向。
因此,通过在各磁铁间实施扭斜,能够使各转子铁芯的结构相同,并能够设置间隙DP1、DP2。由此,能够使用同一制造方法来制造各转子铁芯,因此能够降低转子30的制造成本。
例如,在第一突起部37Aa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孔部38a在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如果在第一磁铁34A与第二磁铁34B之间实施扭斜,则存在第二突起部37Ba与第一孔部38a在轴向上重叠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二突起部37Ba的整体嵌入第一孔部38a,则存在无法设置间隙DP1的问题。
针对于此,在使各突起部为沿径向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使各突起部的径向尺寸比第一孔部38a的直径大。因此,即使在第二突起部37Ba与第一孔部38a在轴向上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二突起部37Ba嵌入第一孔部38a内。因此,能够抑制无法设置间隙DP1的问题。
并且,当在各磁铁间实施扭斜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在各磁铁间设置间隙DP1、DP2,来抑制从各磁铁发出的磁通流入各磁铁彼此之间。由此,能够抑制磁通从磁铁流向定子40以外,从而磁通容易从各磁铁更多地流向定子铁芯40a。因此,能够增大马达10的转矩。所以,当在各磁铁间实施扭斜的情况下,优选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磁铁间设置间隙DP1、DP2。
如图3以及图5所示,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第二孔部38b。如图5所示,第二孔部38b配置在第一下表面33Ab。第二孔部38b在轴向上贯通第一转子铁芯33A。因此,如图3所示,第二孔部38b在第一上表面33Aa开口。
第二孔部38b的径向位置与配置在第一下表面33Ab的凹部36的径向位置相同。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至少与第一突起部37Aa的数量相同的数量的第二孔部38b。即,第二孔部38b的数量至少与第一突起部37Aa的数量相同。在图3中,第一转子铁芯33A具有三个第二孔部38b。第二孔部38b在周向上配置在各第一突起部37Aa与第一突起部37Aa之间的中央。多个第二孔部38b沿周向等间隔配置。
如图5所示,第二孔部38b的大小为,能够以在第二孔部38b与凸部37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了间隙的状态容纳凸部37的大小。即,第二孔部38b比凸部37大。在凸部37被容纳于第二孔部38b时,凸部37的至少一部分隔着间隙与第二孔部38b的内侧面相向。
作为各转子铁芯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方法:如图5所示,从上侧依次层叠板部件38并在轴向上将多个转子铁芯重叠来进行制造。根据该制造方法,由冲压等冲切制造出的板部件38被堆积在相同部位,由此能够集中地制造多个转子铁芯。因此,能够提高转子铁芯的生产率。
在采用了该制造方法的情况下,在轴向上重叠而被制造出的多个转子铁芯被分别分离成一个一个的转子铁芯。在磁铁被固定于各转子铁芯后,各转子铁芯被依次嵌合固定于轴31。
在上述转子铁芯的制造方法中,各板部件38在凸部37向下的状态下被层叠。在一个转子铁芯中,在上侧重叠的板部件38的凸部37嵌入已经配置在下侧的另一个板部件38的凹部36。由此,凹部36与凸部37嵌合,从而在轴向上相邻层叠的板部件38与板部件38被固定在一起。
如上所述,如果层叠固定规定个数的板部件38,则完成一个转子铁芯。图5示出层叠规定个数的板部件38形成第一转子铁芯33A的状态。另外,图5中的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上下朝向与图4中的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上下朝向相反。
在形成了第一转子铁芯33A之后,再从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上侧层叠板部件38,从而在第一转子铁芯33A的上侧重叠下一个转子铁芯(即,图5中的第二转子铁芯33B)。此时,如果作为第二突起部37Ba的凸部37嵌入第一下表面33Ab的凹部36,则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被固定在一起,从而无法在制造了多个转子铁芯之后,将各转子铁芯分离。因此,为了不让凸部37嵌入第一下表面33Ab的凹部36,而需要将构成第二转子铁芯33B的板部件38对于构成第一转子铁芯33A的板部件38以在周向上错开的状态进行层叠。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各转子铁芯均具有突起部。因此,如果作为第二突起部37Ba的凸部37在周向上错开地与第一下表面33Ab接触,则会在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之间产生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将层叠制造时的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合计后的轴向尺寸变大。各转子铁芯与转子铁芯的轴向间隙分别构成于在轴向上重叠制造的转子铁芯与转子铁芯之间。因此,层叠的转子铁芯的数量越多,层叠制造时的多个转子铁芯整体的轴向尺寸变得越大。因此,在使用了上述转子铁芯的制造方法时,存在可集中层叠的转子铁芯的数量变少,从而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第二孔部38b。因此,通过使构成第二转子铁芯33B的板部件38的凸部37错开周向位置而与第二孔部38b对齐,来在第二孔部38b内容纳作为第二突起部37Ba的凸部37。由此,能够在第一下表面33Ab与第二下表面33Bb接触的状态下,将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层叠制造。并且,第二孔部38b的大小为,能够以第二孔部38b与凸部37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了间隙的状态容纳凸部37的大小。因此,在制造各转子铁芯时,不会将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固定在一起。
因此,不会将在轴向上相邻层叠的转子铁芯彼此固定在一起,就能够抑制层叠制造时的多个转子铁芯整体的轴向尺寸变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可集中层叠的转子铁芯的数量变少。由此,能够不降低生产率地制造本实施方式的转子铁芯。
并且,在使用上述转子铁芯的制造方法制造多个转子铁芯时,在将具有作为第二突起部37Ba的凸部37的板部件8层叠于第一转子铁芯33A的情况下,如果第二突起部37Ba与第一下表面33Ab接触,则存在第二突起部37Ba的末端面被板部件38的重量等压坏的问题。
针对于此,通过在第二孔部38b内容纳作为第二突起部37Ba的凸部37,第二突起部37Ba的末端面与第一下表面33Ab不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突起部37Ba的末端面被板部件38的重量等压坏。
例如,在设置多个第二突起部37Ba的情况下,如果第二突起部37Ba的末端面被压坏,则存在各第二突起部37Ba的轴向尺寸彼此不同,从而无法稳定设置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之间的间隙DP的问题。
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第二突起部37Ba的末端面被压坏。因此,能够抑制各第二突起部37Ba的轴向尺寸不同。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设置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之间的间隙DP1。
在图3的例子中,各第二孔部38b相对于各第一突起部37Aa在周向上错开60度配置。因此,构成第二转子铁芯33B的板部件38相对于构成第一转子铁芯33A的板部件38在周向上错开60度层叠。
如图3所示,俯视时的第二孔部38b的外形优选与俯视时的凸部37的外形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时的第二孔部38b的外形为矩形。第二孔部38b也可不在轴向上贯通第一转子铁芯33A。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孔部38b在第一下表面33Ab开口。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存在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等省略说明的情况。
第一突起部37Aa也可以不必与第二下表面33Bb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转子铁芯33A与第二转子铁芯33B整体在轴向上隔着间隙相向。
第一突起部37Aa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是图6所示的结构。
如图6所示,第一突起部137Aa在与轴向和径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第一突起部137Aa在径向上位于与第一转子铁芯133A的第一孔部38a不同的位置。因此,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通过使第二转子铁芯的结构与第一转子铁芯133A的结构相同,而在第一磁铁34A与第二磁铁34B之间实施扭斜,第二突起部也不会与第一转子铁芯133A的第一孔部38a重叠。因此,能够防止第二突起部嵌入第一孔部38a而无法设置间隙DP1。
也可以不在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第三磁铁34C之间实施扭斜。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以下结构:凸部37以及凹部36相对于第一磁铁34A的相对位置与凸部37以及凹部36相对于第二磁铁34B的相对位置互不相同。并且,优选以下结构:凸部37以及凹部36相对于第二磁铁34B的相对位置与凸部37以及凹部36相对于第三磁铁34C的相对位置互不相同。
当不在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第三磁铁34C之间实施扭斜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转子例如也可以具有图7所示的结构。
如图7所示,在第一转子铁芯233A以及第二转子铁芯233B的各自中,板部件238包括一个第一板部238a和多个第二板部件238b。第一板部238a为在第一转子铁芯233A以及第二转子铁芯233B的各自中配置在构成各转子铁芯的板部件238中的最靠上侧的板部件238。
第一板部件238a具有第一凸部237a和第一凹部236a。第二板部件238b具有第二凸部237b和第二凹部236b。第一凸部237a的形状以及第二凸部237b的形状与凸部37的形状相同。第一凹部236a的形状以及第二凹部236b的形状与凹部36的形状相同。
第一凸部237a的轴向尺寸例如与第一凹部236a的轴向尺寸相同。第二凸部237b的轴向尺寸例如与第二凹部236b的轴向尺寸相同。第一凸部237a的轴向尺寸以及第一凹部236a的轴向尺寸比第二凸部237b的轴向尺寸以及第二凹部236b的轴向尺寸大。
在沿轴向层叠相邻的第二板部件238b中,在配置于上侧的第二凹部236b嵌合配置于轴向的下侧的第二凸部237b。
在各转子铁芯中,在第一凹部236a嵌合第二板部件238b的第二凸部237b,该第二板部件238b配置在第一板部件238a的下侧且与第一板部件238a在轴向上相邻。第一凹部236a的轴向尺寸比第二凸部237b的轴向尺寸大。因此,在第一凹部236a的底面与第二凸部237b的上表面的轴向间构成间隙DP4。
在作为第一转子铁芯233A的下表面的第一下表面233Ab以及作为第二转子铁芯233B的下表面的第二下表面233Bb配置第二凹部236b。
第一转子铁芯233A中的第一凸部237a为第一突起部237Aa,第一突起部237Aa从作为第一转子铁芯233A的上表面的第一上表面233Aa向上侧突出。第二转子铁芯233B中的第一凸部237a为第二突起部237Ba,第二突起部237Ba从作为第二转子铁芯233B的上表面的第二上表面233Ba向上侧突出。
第一突起部237Aa与配置在第二下表面233Bb的第二凹部236b在轴向上重叠。第一突起部237Aa的轴向尺寸L1比第二凹部236b的轴向尺寸L2大。因此,在第一突起部237Aa与配置在第二下表面233Bb的第二凹部236b嵌合的情况下,在第一转子铁芯233A与第二转子铁芯233B的轴向间设置间隙DP3。间隙DP3的轴向尺寸等于尺寸L1与尺寸L2的差。由此,即使在使第一转子铁芯233A与第二转子铁芯233B为相同的结构,而不在各磁铁间实施扭斜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间隙DP3。
即使在各磁铁间不实施扭斜的情况下,作为转子230的磁铁,优选使用彼此为分体部件的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第三磁铁34C。在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第三磁铁34C彼此为分体部件的情况下,与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第三磁铁34C为在轴向上连接的单体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磁铁的涡电流损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磁铁间设置间隙DP1、DP2,也能够抑制各磁铁彼此接触从而各磁铁损伤。
第一突起部37Aa、第二突起部37Ba、第三突起部37Ca也可以分别朝向同一方向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使各转子铁芯的固定于轴31的方向彼此相同,因此转子30的组装容易。
如果转子铁芯的数量是两个以上则不被特别限定。转子铁芯的数量不限定为三个,例如也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四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转子作为用于将磁铁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表面的SPM(表面式永磁:Surface Permanent Magnet)马达的转子,但并不限定于此。适用本实用新型的转子例如也可以是用于将磁铁固定于转子铁芯的内部的IPM(内置式永磁:InteriorPermanent Magnet)马达的转子。
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在不互相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组合。

Claims (11)

1.一种转子,其具有:
轴,所述轴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
第一转子铁芯,所述第一转子铁芯固定于所述轴,且具有第一上表面;
第二转子铁芯,所述第二转子铁芯固定于所述轴,且具有与所述第一上表面在轴向上相向的第二下表面;
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子铁芯;以及
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子铁芯,
所述转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子铁芯以及所述第二转子铁芯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个板部件,
每个所述板部件具有:
凸部,所述凸部朝向轴向的一侧突出;以及
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在轴向上重叠,且朝向所述一侧凹陷,
在轴向上层叠相邻的所述板部件中,在配置于所述一侧的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凹部嵌合配置于轴向的另一侧的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凸部,
所述第一转子铁芯还具有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为从所述第一上表面向所述第二下表面突出的所述凸部,
所述第一转子铁芯在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转子铁芯隔着间隙在轴向上相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二下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部的上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二下表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子铁芯具有多个所述第一突起部,
多个所述第一突起部沿周向等间隔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铁的磁极与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极均具有N极和S极,
所述N极与所述S极沿周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一磁铁的所述N极与所述第二磁铁的所述N极在轴向上局部重叠,
所述第一磁铁的所述N极的中心与所述第二磁铁的所述N极的中心在周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子铁芯在所述第一上表面上具有第一孔部,
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孔部位于不同的径向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转子铁芯具有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为从所述第二下表面向所述第一上表面突出的所述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部与配置在所述第二下表面的所述凹部在轴向上重叠,
所述第一突起部的轴向尺寸比配置在所述第二下表面的所述凹部的轴向尺寸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具有:
第三转子铁芯,所述第三转子铁芯配置在所述第二转子铁芯的上侧,且在至少一部分隔着间隙与所述第二转子铁芯在轴向上相向;以及
第三磁铁,所述第三磁铁固定于所述第三转子铁芯,
所述第二转子铁芯具有与所述第三转子铁芯在轴向上相向的第二上表面,
所述第三转子铁芯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个所述板部件,
所述第三转子铁芯具有:第三下表面,所述第三下表面与所述第二上表面相向;以及第三突起部,所述第三突起部为从所述第三下表面向所述第二上表面突出的所述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子铁芯具有:
第一下表面,所述第一下表面配置有所述凹部;以及
第二孔部,所述第二孔部配置在所述第一下表面,
所述第二孔部的径向位置与配置在所述第一下表面的所述凹部的径向位置相同,
所述第二孔部的大小为,在所述第二孔部与所述凸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了间隙的状态下,能够容纳所述凸部的大小。
1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以及
定子,所述定子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CN201620774602.7U 2015-08-10 2016-07-21 转子以及马达 Active CN20591185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8396A JP6536273B2 (ja) 2015-08-10 2015-08-10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15-158396 2015-08-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11850U true CN205911850U (zh) 2017-01-25

Family

ID=57804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74602.7U Active CN205911850U (zh) 2015-08-10 2016-07-21 转子以及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36273B2 (zh)
CN (1) CN205911850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53502A (zh) * 2017-08-31 2017-12-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电机及压缩机
CN110971034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095736A (zh) * 2017-10-06 2020-05-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08665A (zh) * 2017-10-06 2020-05-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480281A (zh) * 2017-12-18 2020-07-3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磁钢板、转子铁芯、转子以及马达
CN111919361A (zh) * 2018-03-30 2020-11-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919358A (zh) * 2018-03-29 2020-11-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铁芯、转子以及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2467B (zh) * 2018-02-15 2023-02-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20220029482A1 (en) * 2018-12-25 2022-01-27 Nidec Corporation Rotor and motor
KR102635352B1 (ko) * 2019-01-17 2024-0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89286A (ja) * 2007-05-17 2008-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その回転子及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JP6282795B2 (ja) * 2011-11-10 2018-02-2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53502A (zh) * 2017-08-31 2017-12-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电机及压缩机
CN107453502B (zh) * 2017-08-31 2023-07-04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电机及压缩机
CN111095736A (zh) * 2017-10-06 2020-05-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08665A (zh) * 2017-10-06 2020-05-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08665B (zh) * 2017-10-06 2022-07-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480281A (zh) * 2017-12-18 2020-07-3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磁钢板、转子铁芯、转子以及马达
CN111480281B (zh) * 2017-12-18 2022-07-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磁钢板、转子铁芯、转子以及马达
CN111919358A (zh) * 2018-03-29 2020-11-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铁芯、转子以及马达
CN111919358B (zh) * 2018-03-29 2023-05-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铁芯、转子以及马达
CN111919361A (zh) * 2018-03-30 2020-11-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919361B (zh) * 2018-03-30 2023-06-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0971034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36273B2 (ja) 2019-07-03
JP2017038475A (ja) 201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11850U (zh) 转子以及马达
CN104054237B (zh) 转子铁芯、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US7408281B2 (en) Stator and brushless motor
US9472988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40091671A1 (en) Stator core, split core block,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03580319B (zh) 转子轭和应用转子轭的发动机
CN105814774B (zh) 旋转电机转子
CN107078567B (zh) 电枢的层叠铁芯和电枢
CN107251370A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26315A (zh) 三相电磁电机
JP2019092252A (ja) ステータコアおよびステータコアの製造方法
CN107026518A (zh) 定子组件以及具有该定子组件的电机和电子泵
JP6076179B2 (ja) 分割固定子鉄心とこの分割固定子鉄心を備えた固定子およびこ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ならびに分割固定子鉄心の製造方法
JP2010273449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JP2006325296A (ja) 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
CN107332405B (zh) 斜极转子的制造方法
JP2018133850A (ja) 回転電機
KR20120025827A (ko) 세그먼트형 스테이터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스테이터
CN110462978A (zh) 电动马达用定子和电动马达
JP2008022626A (ja) 回転機
CN109980814A (zh) 内置式永磁电机转子和永磁电机
JP2015180145A (ja) 電動モータの着磁方法
JPWO2018180344A1 (ja) 電動モータ用ステータおよび電動モータ
JP6292312B2 (ja) 回転機及び回転機の製造方法
JP2015027175A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