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03523U - 肌肉电刺激装置 - Google Patents

肌肉电刺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03523U
CN205903523U CN201620152725.7U CN201620152725U CN205903523U CN 205903523 U CN205903523 U CN 205903523U CN 201620152725 U CN201620152725 U CN 201620152725U CN 205903523 U CN205903523 U CN 205903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se material
electrostimulation device
muscular electrostimulation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5272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T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T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02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20950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T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T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03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03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安装于衣服下面的状态下能够难以透过衣服而被看见,并且能够促进肌肉中的血液循环的肌肉刺激装置。肌肉电刺激装置具备本体部、电源部、电极部以及控制部。电源部容纳在本体部内。电极部由电源部供应电力。控制部,控制向电极部的电力供应。肌肉电刺激装置构成为使电极部与人体接触来对人体施加电刺激。而且,电极部具备片状的基材和在基材上形成的多个电极。在电极上粘贴有具有导电性及粘着性的凝胶状的垫。构成为在使电极部与人体接触时,与人体相对一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

Description

肌肉电刺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肌肉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人们知道如果在肌肉纤维中流过电流的话会引起肌肉收缩。特别是在医疗、体育领域中,以增强肌肉为目的而被加以利用。具体来说,使用了以下肌肉刺激方法:通过粘贴的电极对人体进行通电,基于电信号使肌肉紧张及松弛。而且,若对肌肉施加该刺激,则会使该肌肉变暖并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将伴随该肌肉的紧张而产生的代谢废物积极地从该肌肉中排出。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利用电信号来对肌肉施加刺激的肌肉刺激装置,公开了以下结构,具备:内置电源并具有操作部的本体部以及从本体部延伸设置的一对电极,通过将一对电极粘贴在人体上,使电脉冲流经人体来施加肌肉刺激。而且,该肌肉刺激装置不需要外部电源,并且操作部及一对电极与本体部一体地进行设置,没有配备连接两者的导线等。因此,在将一对电极粘贴在人体上来将该肌肉刺激装置安装在人体上的状态下,容易从其上面穿着衣物,例如在外出时等也容易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58303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肌肉刺激装置粘贴在人体上的状态穿着衣物的情况下,有时可透过穿着的衣服看见该肌肉刺激装置。特别是在肌肉刺激装置的外表面上白色等的亮色区域较多的情况下,进一步容易透过穿着的衣服看见该肌肉刺激装置。因此,在外出地等的在意他人目光的场所,存在难以使用该肌肉刺激装置的问题。
另外,由于在肌肉刺激装置的外表面上白色等的亮色区域较多的情况下,与黑色等的暗色区域较多的情况相比,反射光而难以吸收,因此即使该肌肉电刺激装置接受光也比较难以变热。由此,以提高肌肉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效果为目的,为了使肌肉变暖并实现促进血液循环,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背景而研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安装于衣服下面的状态下能够难以透过衣服而被看见,并且能够促进肌肉中的血液循环的肌肉刺激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提供一种肌肉电刺激装置,其具备本体部、容纳在该本体部内的电源部、由该电源部供应电力的电极部、和对向该电极部的电力供应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该肌肉电刺激装置构成为使上述电极部与人体接触来对该人体施加电刺激,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部具备片状的基材和在该基材上形成的多个电极,
在上述电极上粘贴有具有导电性及粘着性的凝胶状的垫,
构成为在使上述电极部与上述人体接触时,与上述人体相对一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
实用新型效果
在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中,由于在安装在人体上的状态下,可从外部辨认的外表面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因此与白色等的亮色的情况相比,变得难以反射光。因此,抑制了透过穿着的衣服看见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的情况。由此,即使是在外出地等的在意他人目光的场所,也易于使用该肌肉刺激装置。
另外,由于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上述外表面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因此与白色等的亮色的情况相比容易吸收光,因此比较容易接受光而变暖。因此,该肌肉电刺激装置通过在使用中直接接受光或者透过衣服接受光而比较快地变暖。因此,在肌肉尚未变暖的状态下,通过该肌肉电刺激装置来使该肌肉变暖,促进该肌肉的血液循环。其结果是,能够将由于该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代谢废物积极地从该肌肉中排出。
另外,在电极上粘贴有具有导电性及粘着性的凝胶状的垫。由此,利用垫的粘着性能够将肌肉电刺激装置粘贴在腹部上,同时利用垫的导电性能够向皮肤表面流通电流来对肌肉施加电刺激。进一步,由于上述垫能够更换,因此在随着使用而粘着力下降、或者破损、或者污垢明显等情况下,可以对该垫进行适当更换。另外,也可每隔规定的时间(例如,一个月、两个月等)将使用过的垫更换成新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在安装在衣服下面的状态下能够难以透过衣服而被看见,并且能够促进肌肉中的血液循环的肌肉刺激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侧视图。
图4(a)是图1中的IVa-IVa线位置处的剖面的部分放大图,图4(b)是图1中的IVb-IVb线位置处的剖面的部分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的对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的模式图。
图6(a)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的正面色彩的图,图6(b)是表示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色相5YR中的明度与彩度的关系的图。
图7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存储在肌肉电刺激装置中的基本波形的图。
图9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从肌肉电刺激装置输出的突发脉冲波的图。
图10是实施例1中的表示从肌肉电刺激装置输出的电压变化的图。
图11是实施例1中的对肌肉电刺激装置的主要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2是实施例1中的对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第1嵌入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3是实施例1中的对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第2嵌入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4是实施例1中的对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第3嵌入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5是变形例2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正视图。
图16是变形例2中的肌肉电刺激装置的后视图。
图17是变形例3中的表示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8是评价试验中的表示测试图案的图。
符号说明
1:肌肉电刺激装置;10:本体部;10a:中心线;12:外壳形成体;12a、121a:外表面;122:着色区域;20:电源部;30:电极部;31:第1电极群;32:第2电极群;33:基材;35:胶垫;301:上侧电极对;302:中央电极对;303:下侧电极对;330:第1基部;340:第2基部;40:控制部;50: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地,上述本体部具有形成外壳的外壳形成体,上述基材从上述本体部延伸设置,在上述基材的、与设置上述电极的一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电极支撑部,该电极支撑部是从上述外壳形成体延伸设置呈暗色的弹性体而成的,上述外表面由上述外壳形成体和上述电极支撑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本体部延伸设置形成有电极的基材,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将本体部和电极部一体化,同时容易形成为薄型。因此,在安装在人体上的状态下再从其上面穿着衣物时,由于该肌肉电刺激装置变得难以引人注意,因此即使是在在意他人目光的场所也易于使用。另外,通过将该肌肉电刺激装置设为薄型,在便携性上也很优异。而且,通过使作为电极支撑部的形成材料的弹性体露出在外表面,使外表面呈暗色。由此,由于不用实施特别的着色,就可使外表面呈暗色,因此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优选地,上述本体部和上述基材构成为单独的个体,上述本体部安装在该基材上,同时上述本体部和上述基材能够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电极部从本体部上分离,并更换成其他形态的电极部。另外,由于电极部大多不具有电子部件,因此通过分离,能够容易地对电极部进行清洗。
优选地,上述多个电极具有分别含有两个以上电极的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上述基材具有形成上述第1电极群的第1基部和形成上述第2电极群的第2基部,上述本体部位于上述第1基部和上述第2基部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本体部位于基材的中央附近。因此,在利用设置在基材上的垫的粘着性将肌肉电刺激装置的电极粘贴在腹部上时,能够抑制由于本体部的重量而使电极从腹部上剥离。
优选地,在上述基材的左右的侧方外缘分别设置有切入而成的切入部,上述基材具有由上述切入部分区而成的多个基部,上述多个电极形成在上述多个基部中的任一个上。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对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安装,以使其粘贴在腹部上并且各电极与腹直肌的四个以上的分区相对应。因此,在各电极所对应的分区中,容易通过电极对各个运动点(存在于表皮上的、容易向与肌肉相连的神经通电的位置)施加电刺激。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对各分区的肌肉施加电刺激。由此,除了促进腹直肌的肌肉运动(收缩及松弛)以外,还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令腹直肌肥大以及促进代谢的效果。
优选地,上述电极部具有六个以上的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粘贴在腹部上时,易于使各电极与腹直肌的各分区相对应。
优选地,上述第1电极群及上述第2电极群分别具有三个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粘贴在腹部上时,易于使各电极与左右的腹直肌的各分区相对应。
优选地,在上述基材的左右的侧方外缘分别设置有两个切入而成的切入部,上述基材具有由上述切入部分区而成的多个基部,在该多个基部上分别设置有上述电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各个基部上形成有电极,因此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粘贴在腹部上时,通过使各基部与左右的腹直肌的各分区相对应,能够对左右的腹直肌施加有效的电刺激。
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图1~图14对实施例所涉及的肌肉电刺激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具备本体部10、电源部20、电极部30以及控制部40。电源部20被容纳在本体部10内。
电极部30由电源部20供应电力。控制部40控制对电极部30的电力供应。而且,如图5所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构成为使电极部30与人体2接触来对人体2施加电刺激。
电极部30具备片状的基材33和在基材33上形成的多个电极311~323。
在电极311~323上粘贴有具有导电性及粘着性的凝胶状的垫35。
而且,构成为在使电极部30与人体2接触时(参照图5),与人体2相对一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
以下,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5所示,将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在人体2的腹部3上来使用。而且,在本例中,将人体2的身高的长度方向作为身高方向Y。另外,面向人体2的正面,将从与身高方向Y平行的、通过肚脐3a的人体2的中心轴2a起人体2的右手5a一侧的方向作为右方向X1,将从中心轴2a起人体2的左手5b一侧的方向作为左方向X2。而且,将右方向X1和左方向X2合称为左右方向X。
如图1所示,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中央设置有本体部10。如图1及图3所示,本体部10为大致的圆盘状。如图4(a)、图4(b)所示,本体部10包括:容纳后述的电源部20及控制部40的壳体11,和安装在壳体11上并形成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壳的外壳形成体12。
如图4所示,外壳形成体12具有设置后述的基材33一侧的表面12b和其相反一侧的外表面12a。外壳形成体12由弹性体形成,在本例中由黑色的硅制成。而且,如后述那样,电极支撑部121从外壳形成体12延伸出来以覆盖基材33的外侧表面33b。而且,如图1所示,在电极支撑部121的外表面12a、121a上形成有着色区域122,该着色区域122成为大致沿着后述的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外缘的线形。在本例中,着色区域122被着色成橙色。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外表面12a、121a上还存在着色表示商品名、品牌名、其他文字和/或记号等的区域(其他着色区域)。在外表面12a、121a上,除了着色区域122及其他着色区域以外的区域未实施着色,外壳形成体12及电极支撑部121的形成材料露出。而且,外表面12a、121a上的着色区域122和其他着色区域合计所占的比例不足30%。即,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区域,以作为外壳形成体12及电极支撑部121的形成材料的弹性体未被着色的状态露出,呈暗色(在本例中为黑色)。
本例中的暗色,是指在日本工业标准所规定的孟塞尔表色系统(JISZ8721:1993)中,明度为5.0以下的颜色。而且,外表面12a、121a中的占70%以上的上述暗色区域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明度为5.0以下,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另外,外表面12a、121a中的占70%以上的上述暗色区域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彩度,例如为3.0以下,优选为2.0以下。再有,对外表面12a、121a中的占70%以上的上述暗色区域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色相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任意的值。上述暗色区域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明度、彩度以及色相,可以基于上述日本工业标准通过色度计来进行测色。
如图6(a)所示,在本例中,在外表面12a、121a上,着色区域122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明度为6.5~7.0,彩度为12~13.5(参照表示色相5YR中的明度与彩度的关系的图6(b))。另一方面,除了着色区域122及其他文字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明度为1.0~2.0,彩度为0。再有,图6(a)及图6(b)实际为彩色,但是由于附图制作上的关系而无法用彩色表示,因此以灰度表示。
再有,上述暗色区域的测色不限于孟塞尔表色系统,例如可以使用CIE1976L*a*b(JIS Z8781-4:2013)、L*C*h表色系统、Hunter Lab表色系统、XYZ(Yxy)表色系统等的其他表色系统来进行。而且,这些表色系统均可以互相转换。因此,即使是在通过上述其他表色系统来进行上述暗色区域的测色的情况下,也能够转换成孟塞尔表色系统来表示明度、彩度及色相。
如图4(a)、图4(b)所示,壳体11包括第1壳体111和第2壳体112,其中,第1壳体111呈凹状,第2壳体112被安装在第1壳体111上,并且在其与第1壳体111之间形成有容纳控制部40的容纳部13。第1壳体111和第2壳体112均由ABS制成。而且,通过将沿着第2壳体112的外缘竖立设置的肋112a嵌合在第1壳体111的外缘部111a的内侧,从而将第2壳体112接合在第1壳体111上。
如图1、图4(b)所示,在第1壳体111上形成有:形成后述的操作部50的一部分的第1悬臂51a及第2悬臂51b。第1悬臂51a及第2悬臂51b挖空第1壳体111的壁部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为悬臂梁状态。第1悬臂51a和第2悬臂51b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从身高方向Y的上侧向下侧排列。
如图1、图4(b)所示,外壳形成体12覆盖两个悬臂51a、51b。在外壳形成体12上,在第1悬臂51a的正上方突出形成有符号“+”,在第2悬臂51b的正上方突出形成有符号“-”,从而形成了构成后述的操作部50的一部分的操作面54。根据两个悬臂51a、51b的排列,“+”在身高方向Y的上侧,同时“-”在身高方向Y的下侧,在人体工程学上使使用者容易进行操作。
如图4(a)、图4(b)所示,在形成在第1壳体111与第2壳体112之间的容纳部13中,容纳有形成控制部40(参照图7)的控制基板41。控制基板41是印刷基板,在控制基板41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布线图和电子部件42等,形成了控制电路。另外,在控制基板41上电连接有表面封装型的小型的扬声器43。电子部件42及扬声器43的驱动电压均为3.0V。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控制基板41上装载有对电池21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电路。由此,将电池21的电力升压至规定的电压(例如,40V)并供应给电极部30。
如图4(b)所示,在容纳部13中还容纳有形成操作部50的开关机构52。开关机构52为触觉开关,并具备能够按下的开关部53。开关机构52与控制部40电连接。开关机构52分别被配设在形成在第1壳体111上的第1悬臂51a以及第2悬臂51b的正下方。由此,在通过覆盖第1壳体111的外壳形成体12的操作面54从外部按压第1悬臂51a时,通过处于悬臂梁状态的第1悬臂51a的弯曲,开关机构52的开关部53被按下。而且,在解除操作面54上的按压时,通过处于悬臂梁状态的第1悬臂51a的复原力,第1悬臂51a回到原来的位置。第2悬臂51b也被构成为能够进行同样的按压以及按压的解除。
如图4(a)、图4(b)所示,在第2壳体112上形成有电池保持部14,该电池保持部14保持构成电源部20的电池21。由此,将电源部20内置在本体部10内。电池21能够更换,例如可以是硬币型电池或者纽扣型电池。在本例中,作为电池21,采用了小型且薄型的硬币型电池(锂离子电池CR2032、额定电压3.0V)。再有,代替该电池21,可以采用额定电压为3.0~5.0V的电池。
在保持上述电池21的电池保持部14上,可装卸地安装有防止电池21脱落的盖15。盖15形成为比电池21大一圈的圆盘状,并且在其外周上嵌入安装有对盖15和第2壳体112之间进行密封的O环16。电池21通过未图示的导线与控制部40电连接。如图2所示,在第2壳体112上,等间隔地形成了多个从盖15的外周呈放射状延伸的线状的槽113。
如图4(a)、图4(b)所示,在第2壳体112上形成有向肋112a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12b。在凸缘部112b和第1壳体111的外缘部111a之间,通过未图示的防水用两面贴纸来夹持片状的基材33。基材33由PET制成。如图2所示,基材33从本体部10延伸出成片状。如图1及图3所示,露出操作面54的一侧的表面,即基材33的外侧表面33b被从外壳形成体12上延伸出的电极支撑部121覆盖。而且,基材33的外侧表面33b相反一侧的里侧表面33a延伸在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与外壳形成体12一侧的表面(外侧表面)相反一侧的里面侧的全部区域上。而且,通过未图示的3M公司制造的粘合胶带及硅粘接处理剂将基材33与电极支撑部121接合。
如图2及图7所示,电极部30具备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如图5所示,第1电极群31,以在安装在腹部3上时位于较之中心线10a更靠人体2的右手侧X1处的方式从本体部10伸出。如图5所示,第2电极群32,以在安装在腹部3上时,位于较之中心线10a更靠人体2的左手侧X2处的方式从本体部10伸出。第1电极群31包含右侧电极311~313,第2电极群32包含左侧电极321~323。
各电极311~313、321~323皆被形成为角部带有圆度的大致的长方形。而且,各电极311~313、321~323的长度方向(例如,在第3右侧电极313中,用符号w所表示的方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X。在本例中,各电极311~313、321~323皆形成为同一形状。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形状,例如将长度方向的长度设为w,宽度方向的长度设为h时,可以将h/w设为0.40~0.95,优选设为0.50~0.80,在本例中,将h/w设为0.55。
如图2所示,在各电极311~313、321~323的内侧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非电极形成部34,该非电极形成部34形成为规定大小的六角形。另外,在各右侧电极311、312、313上分别形成有从本体部10引出的导线部311a、312a、313a,它们用于通过控制部40与电源部20电连接。同样地,在各左侧电极321、322、323上分别形成有从本体部10引出的导线部321a、322a、323a,它们用于与控制部40连接。在各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上施加了硅涂层,使其不能与外部导通。另外,在各个电极311~313、321~323上,在与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相连的部分及其附近的区域(在图2中用符号C所表示的斜线区域)内也施加了硅涂层,使其不能与外部导通。由此,防止在各导线部311a~313a、321a~323a以及斜线区域C上与皮肤接触而通电。而且,通过该导线部311a~313a,各右侧电极311~313互相并列连接,通过导线部321a~323a,各左侧电极321~323互相并列连接。
如图2所示,电极部30形成在基材33的里侧表面33a上。由此,电极部30与本体部10一体地形成。再有,可以以埋入至基材33的方式来形成电极部30。在本例中,将含有银浆的导电性墨水印刷在基材33的里侧表面33a上来形成电极部30。
第1电极群31以及第2电极群32总共包含四个以上的电极311~313、321~323。在本例中,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311~313、321~323,其数量分别为三个。即,在第1电极群31中配备有第1右侧电极311、第2右侧电极312以及第3右侧电极313。在第2电极群32中配备有第1左侧电极321、第2左侧电极322以及第3左侧电极323。而且,在基材33中,将形成第1电极群31的部分作为第1基部330,将形成第2电极群32的部分作为第2基部340。在第1基部330中,分别将形成第1右侧电极311、第2右侧电极312以及第3右侧电极313的部分作为第1右侧基部331、第2右侧基部332以及第3右侧基部333。而且,在第2基部340中,分别将形成第1左侧电极321、第2左侧电极322以及第3左侧电极323的部分作为第1左侧基部341、第2左侧基部342以及第3左侧基部343。而且,如图1所示,本体部10位于第1基部330与第2基部340之间。
而且,在各电极311~313、321~323上粘贴有胶垫35(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テクノゲル”(ST-gel)(注册商标)、型号:SR-RA240/100)。胶垫35具有导电性,各电极311~313、321~323能够通过胶垫35向腹部3(参照图5)通电。另外,胶垫35具有高粘着性,能够通过胶垫35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安装在腹部3上。
如图2所示,胶垫35具有比各电极311~313、321~323大一圈的形状,并分别覆盖各电极311~313、321~323。由于胶垫35能够更换,因此在胶垫35随着使用而粘着力下降、或者破损、或者污垢明显等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更换。另外,也可每隔规定的时间(例如,一个月、两个月等)将使用过的胶垫35更换成新品。
如图2所示,第1右侧电极311、第2右侧电极312以及第3右侧电极313均从本体部10延伸出来,以使其位于较之与人体2(参照图5)的身高方向Y平行的、通过本体部10的中心的中心线10a更靠人体2的右手侧X1(第1区域S1)。而且,第1右侧电极311、第2右侧电极312以及第3右侧电极313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沿着身高方向Y从上侧向下侧排列。
另一方面,第1左侧电极321、第2左侧电极322以及第3左侧电极323从本体部10延伸出来,以使其位于较之中心线10a更靠人体2的左手侧X2(第2区域S2)。而且,第1左侧电极321、第2左侧电极322以及第3左侧电极323也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沿着身高方向Y从上侧向下侧排列。
而且,如图2所示,第1电极群31以及第2电极群32构成为:在安装在腹部3(参照图5)上时,以中心线10a为基准位于线对称处。即,构成为在安装在腹部3上时,以中心线10a为基准,第1右侧电极311与第1左侧电极321位于线对称处,第2右侧电极312与第2左侧电极322位于线对称处,第3右侧电极313与第3左侧电极323位于线对称处。
另外,如图2所示,第1电极群31以及第2电极群32构成为:在安装在腹部3(参照图5)上时,在身高方向Y上形成了:一对上侧电极对301,其包括位于第1电极群31以及上述第2电极群32的各自最上侧的第1右侧电极311和第1左侧电极321;一对下侧电极对303,其包括位于最下侧的第3右侧电极313和第3左侧电极323;中央电极对302,其包括位于上侧电极对301和下侧电极对303之间的一对第2右侧电极312和第2左侧电极322。由此,上侧电极对301、中央电极对302以及下侧电极对303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沿着身高方向Y从上侧向下侧排列。
而且,较之上侧电极对301以及下侧电极对303,中央电极对302更从本体部10向延伸设置的方向(左右方向X)突出。即,在安装在腹部3上时,较之构成上侧电极对301的第1右侧电极311以及构成下侧电极对303的第3右侧电极313,构成中央电极对302的第2右侧电极312更向右方向X1突出。同样地,较之构成上侧电极对301的第1左侧电极321以及构成下侧电极对303的第3左侧电极323,构成中央电极对302的第2左侧电极322更向左方向X2突出。
另外,如图2所示,上侧电极对301呈V字状倾斜,使其越朝向延伸方向越位于上侧。而且,如上所述,各电极311~313、321~323为同一大小。另一方面,电极部30的基材33中的各个右侧基部331~333比各右侧电极311~313大,各左侧基部341~343比各左侧电极321~323大。
另外,如图2所示,较之下侧电极对303,上侧电极对301更从本体部10向延伸设置的方向(左右方向X)突出。即,在安装在腹部3上时,较之构成下侧电极对303的第3右侧电极313,构成上侧电极对301的第1右侧电极311更向右方向X1突出。同样地,较之构成下侧电极对303的第3左侧电极323,构成上侧电极对301的第1左侧电极321更向左方向X2突出。
而且,如图2所示,第1右侧基部331的下方外缘部331a向右方向X1鼓出,第1左侧基部341的下方外缘部341a向左方向X2鼓出。
另外,第2右侧基部332的中央外缘部332a向右方向X1稍微鼓出,第2左侧基部342的中央外缘部342a向左方向X2稍微鼓出。
进一步,第3右侧基部333的上方外缘部333a向右方向X1鼓出,第3右侧基部333的下方外缘部333b向下方向(Y方向中的下侧方向)鼓出。另外,第3左侧基部343的上方外缘部343a向左方向X2鼓出,第3左侧基部343的下方外缘部343b向下方向鼓出。
通过将基材33中的各基部331~333、341~343设置成如上述那样,如图1及图5所示,从正面一侧来看肌肉电刺激装置1时,肌肉电刺激装置1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包裹腹部3的腹直肌4。另外,由于电极配置也是符合腹直肌4的分区4a的配置,因此可期待对各肌肉进行有效的刺激。进一步,通过认识到上述形状,能够使使用者联想起腹部3绷紧、腹肌分块的印象。由此,通过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能够得到一种意念训练的效果,其用于形成腹肌分块的绷紧的腹部3。(通过意念训练来提高运动效果一般为人们所知。)
另外,如图2所示,在基材33的右侧方外缘33c、左侧方外缘33d处分别设置有切入而成的两个以上的切入部171~174。在本例中,切入部171~174,在右侧电极群31及左侧电极群32中的彼此相邻的电极311~313、321~323之间,朝向本体部10在左右方向X上切入地形成。该切入部171~174包含:彼此相对地切入而成的第1切入部171及第3切入部173,以及彼此相对地切入而成的第2切入部172及第4切入部174。而且,在第1右侧电极311与第2右侧电极312之间形成有第1切入部171,在第2右侧电极312与第3右侧电极313之间形成有第2切入部172,在第1左侧电极321与第2左侧电极322之间形成有第3切入部173,在第2左侧电极322与第3左侧电极323之间形成有第4切入部174。进一步,在本例中,在第1左侧电极321与第1右侧电极311之间形成有第5切入部175,在第3右侧电极313与第3左侧电极323之间形成有第6切入部176。因此,在本例中,形成有合计六处的切入部171~176。
而且,如图1所示,基材33被第1切入部171及第2切入部172分区成第1右侧基部331、第2右侧基部332及第3右侧基部333。进一步,基材33被第3切入部173及第4切入部174分区成第1左侧基部341、第2左侧基部342及第3左侧基部343。进一步,在本体部10的周围形成了四处贯通孔18。
接下来,使用方框图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肌肉电刺激装置1在本体部10的内部具备电源部20、控制部40、操作部50,同时具备皮肤检测部402以及电池电压检测部406。
皮肤检测部402对电极部30是否与皮肤接触进行检测。详细来说,皮肤检测部402与电极部30电连接,并对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之间的电阻值进行检测。然后,将检测值与预先设置好的阈值进行比较,在检测值比阈值小时,则检测为第1电极群31以及第2电极群32与皮肤接触。
电池电压检测部406对电源部20中的电池21的电压进行检测,并对所检测出的电源部20中的电池21的电池电压V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Vm进行判断。在本例中,电池21的额定电压V为3.0V,阈值Vm为2.1V。
如图7所示,在电源部20内配备有电池21。另外,在控制部40内配备有输出调整部401、电源关闭计数器403、计时器404、输出模式切换部405以及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输出调整部401对电极部30中的输出电压(输出电平)进行调整。在本例中,设置为最大输出电压为40V,并且输出电平每下降一级,则100%输出电压就下降2.0V。输出电平有从1级到15级的十五个等级。
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对从接收到计数开始信号起的经过时间进行测量。计时器404对从接收到输出开始信号起的经过时间进行测量。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中的输出模式切换为第1输出模式、第2输出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并构成为频率设置部,其对所输出的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进行设置。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存储有第1输出模式、第2输出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在第1输出模式、第2输出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中预先存储有作为突发脉冲波类型的基本波形,这些突发脉冲波类型具有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并且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构成了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再有,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405a还包含在程序上的突发脉冲波的波形的定义描述。
接着,对电极部30中的输出模式进行说明。
首先,在作为持续时间存储部的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内存储有如图8所示的五个突发脉冲波类型(基本波形B1~B5)。各基本波形B1~B5包括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即,各基本波形B1~B5具有共同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同时,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长度不同。
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间隔着输出停止时间N1~N5输出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在本例中,输出五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即,脉冲群输出期间P按照如下顺序依次执行:第1矩形波脉冲信号S1、第1输出停止时间N1、第2矩形波脉冲信号S2、第2输出停止时间N2、第3矩形波脉冲信号S3、第3输出停止时间N3、第4矩形波脉冲信号S4、第4输出停止时间N4、第5矩形波脉冲信号S5、第5输出停止时间N5。
而且,在本例中,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宽度、脉冲电压是一定的,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也是一定的。在本例中,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宽度为100μs,脉冲电压在100%输出时为±40V,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为100μs。因此,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为1ms。而且,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中的电压极性按照输出顺序交替变更。即,第1矩形波脉冲信号S1、第3矩形波脉冲信号S3以及第5矩形波脉冲信号S5具有正极性,第2矩形波脉冲信号S2以及第4矩形波脉冲信号S4具有负极性。
如上所述,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宽度以及各输出停止时间N1~N5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00μs。因此,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脉冲周期为200μs,足够短。因此,使用者将这些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识别为一个电刺激。再有,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各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的频率为5000Hz。
在各基本波形B1~B5中,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不输出脉冲信号。而且,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比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长。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脉冲群输出期间P的持续时间为1ms,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99ms、249ms、124ms、61.5ms、49ms。这样,与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输出停止时间相比,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R5具有非常长的持续时间。
因此,如图8所示,第1突发脉冲波(2Hz)包括1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499ms的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1。即,第1突发脉冲波(2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2Hz的频率输出的波。
另外,第2突发脉冲波(4Hz)包括1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249ms的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2。即,第2突发脉冲波(4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4Hz的频率输出的波。
另外,第3突发脉冲波(8Hz)包括1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124ms的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3。即,第3突发脉冲波(8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8Hz的频率输出的波。
另外,第4突发脉冲波(16Hz)包括1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61.5ms的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4。即,第4突发脉冲波(16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16Hz的频率输出的波。
另外,第5突发脉冲波(20Hz)包括1ms的脉冲群输出期间P和49ms的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R5。即,第5突发脉冲波(20Hz)为在脉冲群输出期间P内以20Hz的频率输出的波。
而且,通过将基本波形B1~B5以规定的组合在规定的期间内重复进行输出,如图9(a)~(e)所示,能够输出规定的突发脉冲波。而且,如上所述,由于使用者将脉冲群输出期间P中的多个矩形波脉冲信号S1~S5识别为一个电刺激,因此如图9(a)所示,在重复基本波形B1的第1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2Hz的电刺激。同样地,在重复基本波形B2的第2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4Hz的电刺激,在重复基本波形B3的第3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8Hz的电刺激,在重复基本波形B4的第4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16Hz的电刺激,在重复基本波形B5的第5突发脉冲波中,输出频率为20Hz的电刺激。
而且,通过第1~第3输出模式对基本波形B1~B5进行适当的选择,能够组合构成规定频率的突发脉冲波,其中,第1~第3输出模式被存储在作为持续时间存储部的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基本波形B1~B5被存储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中。首先,如表1所示,第1输出模式为预热模式,其被构成为按照顺序依次来进行下述的第1状态~第4状态。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中,以第1突发脉冲波(2Hz)进行20秒的100%输出。再有,如图10所示,在第1状态的开始5秒将输出电压从0%逐渐增大到100%,即进行所谓的软启动。
(2)在第2状态中,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20秒的100%输出。
(3)在第3状态中,以第3突发脉冲波(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4)在第4状态中,以第4突发脉冲波(16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而且,第1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即,第1状态~第4状态的持续期间的合计)为1分钟。由于该第1输出模式被构成为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2Hz到16Hz阶段性地升高,因此将第1输出模式称为预热模式。
(表1)
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
在作为这样的预热模式的第1输出模式中,伴随着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2Hz阶段性地升高到16Hz,提高了肌肉的运动频率,该肌肉或身体逐渐变暖。由此,防止发生急剧的血压上升、该肌肉中的暂时氧气不足等。另外,通过使该肌肉逐渐变暖,增加了血流量并且提高了该肌肉的柔软性。由此,在后续的训练模式中,容易进一步获得刺激肌肉产生的效果。另外,通过在进行训练模式之前进行该预热模式,能够使使用者适度地适应刺激,因此可提高身体感觉。
接下来,如表2所示,第2输出模式为训练模式,其被构成为按照顺序依次来进行下述第1状态~第4状态。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中,以第5突发脉冲波(20Hz)进行3秒的100%输出之后,维持2秒的无输出。将此重复5分钟。
(2)在第2状态中,以第5突发脉冲波(20Hz)进行3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将此重复5分钟。
(3)在第3状态中,以第5突发脉冲波(20Hz)进行4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将此重复5分钟。
(4)在第4状态中,以第5突发脉冲波(20Hz)进行5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2秒的100%输出。将此重复5分钟。
再有,如图10所示,在第2输出模式中,在第1状态~第4状态的各自的开始5秒内,将输出电压从0%逐渐增大到100%,即进行所谓的软启动。
而且,第2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为20分钟。由于在该第2输出模式中,在以规定的期间维持了频率为20Hz的第5突发脉冲波之后,又以规定的期间维持了无输出或者频率为4Hz的第2突发脉冲波,因此在有效刺激肌肉方面很优异。因此将第2输出模式称为训练模式。
(表2)
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
接下来,如表3所示,第3输出模式为冷却模式,其被构成为按照顺序依次来进行下述第1状态~第4状态。各状态的条件如下:
(1)在第1状态中,以第4突发脉冲波(16Hz)进行10秒的输出。
(2)在第2状态中,以第3突发脉冲波(8Hz)进行10秒的输出。
(3)在第3状态中,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20秒的输出。
(4)在第4状态中,以第1突发脉冲波(2Hz)进行20秒的输出。
再有,在第3输出模式中,如图10所示,使各状态中的输出逐渐地减少,在第1状态开始时为100%,在第4状态结束时为50%。
而且,第3输出模式的持续期间为1分钟。由于在该第3输出模式中,被构成为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16Hz到2Hz阶段性地降低,因此将第3输出模式称为冷却模式。
(表3)
第3输出模式(冷却模式)
在作为这样的冷却模式的第3输出模式中,通过伴随着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16Hz阶段性地降低到2Hz,肌肉的运动频率降低,该变暖的肌肉或身体逐渐冷却下来。而且,将在之前进行的训练模式中在肌肉中产生的疲劳物质积极地从该肌肉中排出,可防止疲劳物质过剩地残留在该肌肉中。
如上所述,在连续进行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冷却模式)的情况下的合计时间为22分钟。再有,在本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1输出模式和第2输出模式之间以及第2输出模式中的各状态之间的合计四处,分别设置了2秒钟的休止期间。因此,包含该休止期间在内的整个行程的合计时间为22分8秒。
接下来,对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方式进行以下详细描述。
对图11所示的主要动作流程S100进行说明。在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首先,按下操作面54的“+”2秒(S101)。由此,打开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启动肌肉电刺激装置1,同时通过扬声器43来发出通知已启动的通知音(“哔——”)(S102)。之后,肌肉电刺激装置1进入输出待机状态,输出电平为0,同时使操作部50的输入无效(S103)。
接着,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104)。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检测到皮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04中的“是”),则使操作部50有效(S105)。然后,通过操作部50来输入输出电平(S106)。输出电平的输入是从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来进行的。每按压一次操作部50的操作面54的“+”,输出电平就增大一级,每按压一次操作面54的“-”,输出电平就减小一级。在设置好了输出电平时,从控制部40向计时器404发送输出开始信号,计时器404开始测量(S107)。另外,在使用时间中(从操作部50有效后到电源关闭为止)的任何时候都能进行输出电平的操作。
从计时器404开始测量时(经过时间为0)到经过时间为1分钟之间,电极部30中的输出模式设为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S108)。在经过时间达到1分钟时,通过作为频率设置部的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中的输出模式切换成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并维持20分钟,直至经过时间为21分钟(S109)。在经过时间达到21分钟时,通过作为频率设置部的输出模式切换部405将电极部30中的输出模式切换成第3输出模式(冷却模式),并维持1分钟,直至经过时间为22分钟(S110)。在经过时间达到22分钟时,结束计时器404的测量(S111)。然后,停止肌肉电刺激装置1(S112)。这样,通过从S108进行到S111,在进行了一套的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冷却模式)之后,结束。
另一方面,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判断为皮肤没有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04中的“否”),则通过扬声器43来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哔、哔、哔”)(S113)。然后,从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开始进行经过时间的测量(S114)。
接下来,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115)。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检测到电极部30与皮肤接触的情况下,返回到上述步骤S103,进入输出待机状态(S115中的“是”)。另一方面,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判断为皮肤没有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115中的“否”),判断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已超过2分钟(S116)。在判断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116中的“否”),再次返回到S115,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另一方面,在S116中,在判断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已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116中的“是”),关闭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S117)。
接着,对在上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插入的并被优先处理的嵌入处理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进行作为第1嵌入处理的皮肤检测嵌入处理S200。皮肤检测嵌入处理S200,在使用途中电极从人体脱离的情况下,作为自动地关闭电源的功能来使用。在皮肤检测嵌入处理S200中,首先,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201)。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检测到皮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1中的“是”),返回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方面,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判断为皮肤没有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1中的“否”),通过扬声器43来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哔、哔、哔”)(S202)。然后,从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开始进行经过时间的测量(S203)。
接下来,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接触(S204)。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检测到皮肤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返回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步骤S103(S204中的“是”)。另一方面,在通过皮肤检测部402判断为皮肤没有与电极部30接触的情况下(S204中的“否”),判断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已超过2分钟(S205)。在判断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205中的“否”),再次返回到S204,通过皮肤检测部402来检测皮肤是否与电极部30相接触。另一方面,在S205中,在判断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已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205中的“是”),关闭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S206)。
接着,如图13所示,对在上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插入的并被优先处理的第2嵌入处理,即电池电压下降处理S300进行说明。电池电压下降处理S300是在电池21的电池电压下降的情况下自动地关闭电源的功能。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了解到需要处理更换电池的情况等。首先,通过电池电压检测部406来判断所检测出的电源部20中的电池21的电池电压V是否低于规定的阈值Vm(S301)。在判断为电池电压V不低于规定的阈值Vm的情况下(S301中的“否”),返回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方面,在判断为电池电压V低于规定的阈值Vm的情况下,通过扬声器43来发出通知该情况的通知音(“哔、哔、哔”)(S302)。然后,从控制部40向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发送计数开始信号,电源关闭计数器403开始进行经过时间的测量(S303)。
接下来,判断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是否已超过2分钟(S304)。在判断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304中的“否”),再次返回到S304。在判断为电源关闭计数器403中的经过时间已超过2分钟的情况下(S304中的“是”),关闭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S305)。
接着,如图14所示,对在上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S105~S110之间插入的并被优先处理的第3嵌入处理,即中断处理S400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控制部40来判断按下操作部50中的操作面54的“-”按钮的时间是否在2秒以上(S401)。在判断为按下“-”按钮的时间没有在2秒以上的情况下(S401中的“否”),返回到主要动作流程S100中的原来的流程。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按下“-”按钮的时间在2秒以上的情况下(S401中的“是”),通过扬声器43来发出通知即将关闭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源并结束的通知音(“哔——”)(S402)。然后,关闭电源(S403)。
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在安装在人体2上的状态下,可从外部辨认的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因此,由于与白色等的亮色的情况相比,变得难以反射光,因此抑制了透过穿着的衣服看见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情况。由此,即使是在外出地等的在意他人目光的场所,也易于使用肌肉刺激装置1。
另外,根据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由于外表面12a、121a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因此与白色等的亮色的情况相比容易吸收光,因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比较容易接受光而变暖。因此,肌肉电刺激装置1通过在使用中直接接受光或者透过衣服接受光而比较快地变暖。因此,在肌肉尚未变暖的状态下,通过肌肉电刺激装置1来使该肌肉变暖,促进该肌肉的血液循环。其结果是,能够将由于该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代谢废物积极地从该肌肉中排出。
另外,在本例中,本体部10具有形成外壳的外壳形成体12,基材33从本体部10延伸设置,在基材33的、与设置电极311~323的一侧相反侧的表面,即外侧表面33b上形成有电极支撑部121,该电极支撑部121是由从外壳形成体12延伸设置的呈暗色的弹性体形成的,外表面12a、121a由外壳形成体12和电极支撑部121a形成。由此,由于形成电极311~323的基材33从本体部10延伸设置,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将本体部10和电极部30一体化,同时容易形成为薄型。因此,在安装在人体2上的状态下再从其上面穿着衣物时,由于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变得难以引人注意,因此即使是在在意他人目光的场所也易于使用。另外,通过将该肌肉电刺激装置1设为薄型,在便携性上也很优异。而且,通过使作为电极支撑部121的形成材料的弹性体露出在外表面,构成为外表面121呈暗色。由此,由于不用实施特别的着色,就可使外表面121呈暗色,因此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例中,在基材33的左右的侧方外缘33c、33d分别设置有切入而成的切入部171~174,基材33具有由切入部171~174分区而成的多个基部331~343,多个电极311~323形成在多个基部331~343中的任一个上。由此,容易对肌肉电刺激装置1进行安装,以使其粘贴在腹部3上并且各电极311~323与腹直肌4的分区4a相对应。因此,在各电极311~323所对应的分区中,容易通过电极311~323对各个运动点施加电刺激。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对各分区4a的肌肉施加电刺激。由此,除了促进腹直肌4的肌肉运动(收缩及松弛)以外,还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令腹直肌肥大以及促进代谢的效果。
另外,上述电极部30可以具有六个以上的电极,在本例中,具有六个电极311~323。由此,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粘贴在腹部3上时,易于使各电极311~323与腹直肌4的各分区4a相对应。
另外,在本例中,第1电极群31及第2电极群32分别具有三个电极311~313、321~323。由此,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粘贴在腹部3上时,易于使各电极311~313、321~323与左右的腹直肌4的各分区4a相对应。
另外,在本例中,在基材33的左右的侧方外缘33c、33d分别设置有两个切入而成的切入部171、172、173、174,基材33具有由切入部171、172、173、174分区而成的多个基部331~343,在多个基部331~343上分别设置有电极311~323。由此,由于在各个基部上形成有电极,因此在将肌肉电刺激装置粘贴在腹部上时,通过使各基部331~343与左右的腹直肌4的各分区4a相对应,能够对左右的腹直肌4施加有效的电刺激。
另外,在本例中,形成外壳形成体12及电极支撑部121的呈暗色的弹性体为呈暗色的硅树脂。由导热率比较低的硅树脂形成本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壳。因此,通过使呈暗色的外表面12a、121a接受光而易于使外壳形成体12及电极支撑部121变暖,同时,由于外壳形成体12及电极支撑部121由导热率比较低的硅树脂形成,因此容易将外壳形成体12及电极支撑部121维持在温暖的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该肌肉的血液循环,能够进一步积极地将该肌肉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
在本例中,上述呈暗色的区域(外表面12a、121a上的、除了着色区域122及其他着色区域以外的区域),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明度为5.0以下。由此,呈暗色的区域的光吸收性变高,肌肉电刺激装置1容易变暖,因此可进一步促进该肌肉的血液循环。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上述代谢废物的排出作用。
另外,在本例中,上述呈暗色的区域在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彩度为3.0以下。由此,由于抑制了上述呈暗色的区域的光反射,因此在将本例的肌肉刺激装置1安装在人体2上的状态下再从其上面穿着衣物时,进一步减少透过穿着的衣服看见肌肉刺激装置1。
另外,在本例中,多个电极311~323包含分别含有两个以上电极的第1电极群31和第2电极群32,基材33具有形成第1电极群31的第1基部330以及形成第2电极群32的第2基部340,本体部10位于第1基部330和第2基部340之间。由此,本体部10位于基材33的中央附近。因此,在利用设置在基材33上的垫35的粘着性,将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电极311~323粘贴在腹部3上时,能够抑制由于本体部10的重量而使电极311~323从腹部3上剥离的情况。
而且,在本例中,上述呈暗色的区域呈黑色。由此,孟塞尔表色系统中的明度及彩度这两者为足够低的值,可实现兼顾以下这两方面:通过使上述肌肉电刺激装置1变暖来进一步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作用,以及通过抑制上述光反射来进一步减少透过穿着的衣服看见本例的肌肉刺激装置1。
另外,优选地,电极部30具有六个以上的电极,在本例中,具有六个电极311~323。由此,容易将各电极311~323配置成与腹直肌4的各分区4a相对应。
另外,电池21为纽扣型电池或硬币型电池,在本例中,为硬币型电池。由此,由于电池21是小型的,因此有助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小型化。而且,由于伴随着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小型化能够实现轻量化,因此电极部30难以从使用者的身体上剥离、脱落,提高了易用性,同时还提高了便携性。进一步,电池21还是薄型的,因此有利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薄型化。而且,通过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薄型化,使用者能够在安装了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状态下,从其上面穿着衣服。因此,可以在上下班途中或上下学途中、做家务或工作等劳动中,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状况下使用肌肉电刺激装置1。另外,与其他干电池等相比,纽扣型电池或硬币型电池在高工作电压下具有稳定的放电特性,因此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使肌肉电刺激装置1稳定地运行。
另外,作为电池21可以采用额定电压为3.0~5.0V的电池,在本例中,采用了3.0V的电池21。由于肌肉电刺激装置1所配备的电子部件42、扬声器43等的驱动电压一致,因此不需另外配备用于驱动这些电子部件42、43的降压电路或升压电路。由此,有利于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电源部20中,代替上述能够更换的电池21,也可以内置能够充电的电池。作为这类电池的充电设备,可以配备能够与外部电源相连的供电用的端子,也可以配备使用了电磁感应的非接触型的供电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重复使用该电池,因此与使用非充电型的电池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消耗品。
再有,代替在本例中使用的上述胶垫35,也可以使用在胶垫35的内部设置有与该胶垫35的形成材料相比导电性更高的导电材料的胶垫。例如,可以使用在由该胶垫35的形成材料形成的两层导电层之间设置上述导电材料而成的三层结构的复合胶垫。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减小电极的面积,电刺激也难以过度地集中,因此能够获得与本例的情况相同的使用时的身体感受。
再有,在本例中,形成电极部30的基材33通过从本体部10延伸设置的同时,与从外壳形成体12延伸设置的电极支撑部121相接合,从而能够一体地形成电极部30和本体部10。代替这种方式,也可以通过将基材33和本体部10设置为单独的个体,同时分别形成电极支撑部121和外壳形成体12,从而构成为本体部10和电极部30在不使用时能够彼此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电极部30从本体部10上分离,并更换成其他形态的电极部。另外,由于电极部30不具有电子部件,因此通过分离,能够容易地对电极部30进行清洗。
如上所述,根据本例,能够提供一种在安装于衣服下面的状态下能够难以透过衣服而被看见,并且能够促进肌肉中的血液循环的肌肉刺激装置1。
再有,在本例中,基于上述表2所示的第1状态至第4状态来执行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代替这种方式,也可以像以下所示的变形例1这样,在与本例相同的第1状态至第4状态中,在第2状态和第3状态之间执行表4所示的第2a状态,并且在第3状态和第4状态之间执行表4所示的第3a状态。
(表4)
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
在变形例1中,如表4所示,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第2a状态以及第3a状态。
(2a)在第2a状态中,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3突发脉冲波(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进一步以第4突发脉冲波(16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3a)在第3a状态中,以第2突发脉冲波(4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以第3突发脉冲波(8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之后进一步以第4突发脉冲波(16Hz)进行10秒的100%输出。
再有,与本例中的第2输出模式(参照表2)相比,由于在该变形例1中追加了第2a状态以及第3a状态,因此在连续进行表4所示的第1输出模式(预热模式)、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以及第3输出模式(冷却模式)时的合计时间为23分钟。
由于第2a状态被构成为突发脉冲波的频率从4Hz到16Hz阶段性地升高,因此从第2a状态向第3状态切换时的频率变化较平滑。同样地,从第3a状态向第4状态切换时的频率变化较平滑。而且,在该变形例1中,通过相对于实施例1的情况增加第2a状态以及第3a状态,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中的电刺激类型产生较大变化。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使用者习惯于该电刺激所引起的身体感受降低,能够对腹直肌进行更有效的刺激。另外,通过设置第2a状态、第3a状态,还能起到通过施加电刺激排出疲劳肌肉中的疲劳物质的效果。再有,在按照这样设定了第2输出模式(训练模式)的该变形例1中,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同等的作用效果。
再有,虽然在实施例1中配备有六个电极311~313、321~323,但是不仅限于此,可以配备两个以上。例如,如图15、图16所示,在变形例2中,作为电极虽然为与实施例1中的电极311、321相同的结构,但是配备有两个大一圈的电极311、321。另外,在变形例2中,对与实施例1同等的结构要素附以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同等的作用效果。而且,根据变形例2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由于与电极为六个的情况(参照图2)相比,电极311、321的数量少,因此能够增大每个电极的功耗,因此将各电极311、321增大了一圈。由此,通过一个电极能够施加电刺激的范围变大,易于对腕部、大腿部等大部位的肌肉进行刺激。
再有,在实施例1中,在变更突发脉冲波的频率时,频率设置部(输出模式切换部405)从存储在突发脉冲波类型存储部(输出模式存储部405a)内的突发脉冲波类型中选择出规定的类型。代替这种方式,也可以按照下述变形例3这样来进行设置。如图17所示,在变形例3中,具有:操作面54a、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计算部405b以及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设置部405c,其中,操作面54a作为频率选择部,对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进行选择。
而且,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计算部405b根据由频率选择部(操作面54a)所选择出的频率,对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的持续时间进行计算。
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设置部405c根据由中断期间持续时间计算部405b所计算出的上述持续时间,对上述脉冲群输出中断期间的持续时间进行设置。
另外,在变形例3中,对与实施例1同等的结构要素附以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根据该变形例3,由于能够通过频率选择部(操作面54a)将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设置为所期待的频率,因此通过根据使用者的喜好(收缩的强度、收缩与松弛的间隔),对突发脉冲波的频率进行适当设置,成为能够针对各使用者进行进一步高效的肌肉刺激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再有,在该变形例3中,除了发挥与突发脉冲波的频率的变更方式相关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发挥与实施例1同等的作用效果。
(评价试验)
为了对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并穿着衣物的状态下的透过情况进行评价,进行了以下所示的评价试验。
在该评价试验中,作为试验对象,使用了图18(a)所示的测试图案1、图18(b)所示的测试图案2、图18(c)所示的测试图案3、图18(d)所示的测试图案4以及图18(e)所示的测试图案5。测试图案1~5为一边为3cm的正方形的纸片,如图18(a)~图18(e)所示,在其表面上,分别以规定的图案表示具有作为呈暗色区域的黑色的黑色部181和被着色成作为其他着色区域的橙色的着色区域182。具体而言,各测试图案1~5均被划分成其表面呈纵方向及横方向各为十个的格子形。而且,通过将各格子设为黑色或橙色,将黑色部181和着色区域182分别形成为规定的形状。
如图18(a)~图18(e)所示,在本试验例中,在全部的测试图案1~5中,在100%的图中,黑色部181占全部区域,不存在着色区域182。在各测试图案1~5的90%的图中,黑色部181占90%,着色区域182占10%。而且,在各测试图案1~5的80%、70%、60%、50%的图中,黑色部181分别占80%、70%、60%、50%,着色区域182分别占20%、30%、40%、50%。测试图案1~5中的黑色部181及着色区域182分别以不同方式来形成。再有,在测试图案3~5中,与测试图案1、2相比,着色区域182为更分散的状态。
评价方法为在室内的荧光灯的照明下,用衬衫覆盖置于手掌中的测试图案1~5,以目视评价是否可透过看见测试图案1~5。试验的实施者(黄色人种、男女)为五人。衬衫为白色单色的男士衬衫,材质为棉及聚酯。评价基准为,将通过衬衫来看不在意测试图案1~5的透过的情况下作为○,不十分在意透过的情况作为△,在意透过的情况作为×。实施者各自进行试验。将各实施者的评价结果表示在表5中。而且,在各实施者的评价中,对黑色部181的各个比例进行测试图案1~5的合计计算,将○及△的数量相对于其母数(25个)的比例,×的数量相对于其母数(25个)的比例表示在表6中。
(表5)
(表6)
如表5、表6所示,在全部实施者中,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100%的情况下,在全部的测试图案1~5上为○,表示不在意测试图案1~5的透过。进一步,在全部实施者中,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90%的情况下,在全部的测试图案1~5上为○或△,表示不在意测试图案1~5的透过,或者不十分在意。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80%的情况下,有全部的测试图案1~5的92%这样的高比例表示不在意测试图案1~5的透过,或者不十分在意。另外,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70%的情况下,有全部的测试图案1~5的56%这样的半数以上的较高比例表示不在意测试图案1~5的透过,或者不十分在意。
另一方面,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60%的情况下,只有全部的测试图案1~5的20%这样的不足半数的低比例表示不在意测试图案1~5的透过,或者不十分在意。同样地,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50%的情况下,只有全部的测试图案1~5的16%这样的不足半数的低比例表示不在意测试图案1~5的透过,或者不十分在意。
从以上的评价结果可以确认,在测试图案1~5中,在黑色部181的比例为70%以上的情况下,会不在意测试图案1~5的透过,或者不十分在意。因此,表明:根据如图6所示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的外表面12a、121a(参照图6)的70%以上的区域为暗色的肌肉电刺激装置1,由于可抑制透过穿着的衣服看见肌肉电刺激装置1,因此即使是在外出地等的在意他人目光的场所也易于使用。

Claims (10)

1.一种肌肉电刺激装置,其具备本体部、容纳在该本体部内的电源部、由该电源部供应电力的电极部、和对向该电极部的电力供应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该肌肉电刺激装置构成为使所述电极部与人体接触来对该人体施加电刺激,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具备片状的基材和在该基材上形成的多个电极,
在所述电极上粘贴有具有导电性及粘着性的凝胶状的垫,
所述肌肉电刺激装置构成为在使所述电极部与所述人体接触时,与所述人体相对一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的70%以上的区域呈暗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部具有形成外壳的外壳形成体,
所述基材从所述本体部延伸设置,
在所述基材的、与设置所述电极的一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电极支撑部,该电极支撑部是从所述外壳形成体延伸设置呈暗色的弹性体而成的,
所述外表面由所述外壳形成体和所述电极支撑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基材构成为单独的个体,所述本体部安装在该基材上,同时该本体部和所述基材能够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包含分别含有两个以上电极的第1电极群和第2电极群,
所述基材具有形成所述第1电极群的第1基部和形成所述第2电极群的第2基部,
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第1基部和所述第2基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的左右的侧方外缘分别设置有切入而成的切入部,
所述基材具有由所述切入部分区而成的多个基部,
所述多个电极形成在所述多个基部中的任一个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的左右的侧方外缘分别设置有切入而成的切入部,
所述基材具有由所述切入部分区而成的多个基部,
所述多个电极形成在所述多个基部中的任一个上。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具有六个以上的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群及所述第2电极群分别具有三个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的左右的侧方外缘分别设置有两个切入而成的切入部,
所述基材具有由所述切入部分区而成的多个基部,
在该多个基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肌肉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的左右的侧方外缘分别设置有两个切入而成的切入部,
所述基材具有由所述切入部分区而成的多个基部,
在该多个基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电极。
CN201620152725.7U 2015-02-27 2016-02-29 肌肉电刺激装置 Active CN20590352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9009 2015-02-27
JP2015-039009 2015-02-27
JP2015-093402 2015-04-30
JP2015093402 2015-04-30
JP2015-110270 2015-05-29
JP2015110270A JP2016209508A (ja) 2015-04-30 2015-05-29 筋肉電気刺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03523U true CN205903523U (zh) 2017-01-25

Family

ID=57815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52725.7U Active CN205903523U (zh) 2015-02-27 2016-02-29 肌肉电刺激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035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5327A (zh) * 2018-01-31 2020-09-11 株式会社 Mtg 肌肉电刺激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5327A (zh) * 2018-01-31 2020-09-11 株式会社 Mtg 肌肉电刺激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73521U (zh) 腹肌用电刺激装置
KR101914251B1 (ko) 이온 영동이 가능한 전기 자극 마스크팩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6139390A (zh) 肌肉电刺激装置
CN107073270B (zh) 肌肉电刺激装置
JP5254243B2 (ja) イオントフォレーシス装置
CN206334214U (zh) 美容仪
US10881873B2 (en) Apparatus for relaxing smooth muscles of human body
CN109550146A (zh) 一种基于电刺激与肌肉信息检测的疲劳缓解装置
JP2017006644A (ja) 筋肉電気刺激装置
CN205903523U (zh) 肌肉电刺激装置
CN106955414A (zh) 经颅直流电刺激智能设备
JP2020151478A (ja) 皮膚美容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7065206A (zh) 微电流的输出控制方法、美容仪、美容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050187497A1 (en) Electrical impulse apparatus for facial massage
CN117018452A (zh) 美容仪及其控制方法、美容装置及存储介质
CN205434693U (zh) 腹肌用电刺激装置
US20220015987A1 (en) Treatmen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WO2017222190A1 (ko) 패턴 형상의 전극이 배치된 마스크 팩형 피부 미용 기기
JP2005245585A (ja) 顔面マッサージのための電気的刺激装置
KR20190008005A (ko) 저주파 자극 운동기기
JP2017006215A (ja) 筋肉電気刺激装置
JP2000245853A (ja) パルス美容器
KR20220057043A (ko) 중주파 미세전류 미용기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JP2755166B2 (ja) ツボ探索刺激装置
JP2005312847A (ja) 美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