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99201U - 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99201U
CN205899201U CN201620553463.5U CN201620553463U CN205899201U CN 205899201 U CN205899201 U CN 205899201U CN 201620553463 U CN201620553463 U CN 201620553463U CN 205899201 U CN205899201 U CN 205899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emitting component
guide plate
wavelength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534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木盛右
三木启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99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99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其中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
关联申请
本申请享受以日本专利申请2015-148244号(申请日:2015年7月28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的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在各种领域被利用。显示装置例如具备背光灯单元作为照明装置。近年,具备发光二极管(LED)来作为光源的背光灯单元被注目。在一个例子中,已知有背光灯单元,其构成是具备导光板、沿导光板的端部被配置的发光二极管(LED)、以及对在LED与导光板之间从LED发出的光进行变换的波长变换元件。波长变换元件例如具备用于变换来自LED的光的荧光物质。
在如上述那样的构成中,LED与波长变换元件接近而配置,因此,在LED点亮时所产生的热影响荧光物质的变换效率,会导致光源装置中色度的经时的变化、显示装置中显示品质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具备:第1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第2导光板,配置于上述第1导光板之上,并具有第3端部以及第4端部;第2发光元件,配置于上述第1波长变换构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3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第2波长变换构件,配置于上述第1发光元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4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第2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第2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上述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上述光源装置具备:第1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第2导光板,配置于上述第1导光板之上,并具有第3端部以及第4端部;第2发光元件,配置于上述第1波长变换构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3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第2波长变换构件,配置于上述第1发光元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4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上述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第2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第2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显示装置LCD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一部分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背光灯单元BL的一部分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线I-I的剖面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灯单元BL的其他构成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的线II-II的剖面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灯单元BL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9是表示从图8的箭头B的方向观察到的发光元件LED1~LED3和波长变换构件的构成例的图。
图10A以及图10B是图8所示的背光灯单元BL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灯单元BL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2是表示从图11的箭头C的方向观察到的发光元件LED1~LED3和波长变换构件WC1的构成例的图。
图13A以及图13B是表示图11所示的背光灯单元BL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具备:第1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第2导光板,配置于上述第1导光板之上,并具有第3端部以及第4端部;第2发光元件,配置于上述第1波长变换构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3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第2波长变换构件,配置于上述第1发光元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4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第2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第2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上述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上述光源装置具备:第1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第2导光板,配置于上述第1导光板之上,并具有第3端部以及第4端部;第2发光元件,配置于上述第1波长变换构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3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第2波长变换构件,配置于上述第1发光元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4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根据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上述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第2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第2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另外,所公开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确保实用新型的主旨的适当变更而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附图与实际的方式相比,存在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地显示的情况,但也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已出现的图有关并发挥与上述的各部分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显示装置LCD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在此,对显示装置LCD是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显示装置能够用于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便携电话终端、个人计算机、电视接收装置、车载装置、游戏机等各种装置中。
显示装置LCD具备显示面板PNL、双面胶带TP、背光灯单元BL、边框BZ等。在与显示面板PNL的第1基板SUB1对置的一侧具备背光灯单元BL。边框BZ收纳显示面板PNL以及背光灯单元BL。
显示面板PNL具备平板状的第1基板SUB1、与第1基板SUB1对置的平板状的第2基板SUB2、以及被保持于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之间的没有图示的液晶层。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以在该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之间形成了规定的单元间隙的状态通过没有图示的密封件被粘合。液晶层被封入于由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和密封件所包围的内侧。驱动IC芯片以及挠性印制基板FPC作为供给驱动显示面板PNL所需要的信号的信号供给源而被安装于第1基板SUB1。
显示面板PNL在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对置的区域具有显示区域DA。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区域DA形成为长方形状。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的外侧具有矩形框状的非显示区域NDA。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PNL是具备透射显示功能的透射型或者除了透射显示功能以外具备反射显示功能的半透射型,该透射显示功能是通过选择性地透射来自背光灯单元BL的光来显示图像的透射显示功能,该反射显示功能是通过选择性地反射外光或者辅助光来显示图像的反射显示功能。
背光灯单元BL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具备光学片OS、框架FR、导光板LG、光源单元LU、波长变换构件WC、反射构件RS。
光学片OS具有光透射性,配置于与显示面板PNL的第1基板SUB1对置的一侧。作为光学片OS,在背光灯单元BL中具备扩散片OSA、棱镜片OSB、棱镜片OSC、扩散片OSD等。在图示的例子中,这些光学片OS均形成为长方形状,并与显示区域DA对置。
框架FR配置于显示面板PNL与边框BZ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框架FR形成为矩形框状,在与显示区域DA对置的区域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部OP。
双面胶带TP配置于显示面板PNL以及框架FR之间。双面胶带TP在显示面板PNL的与非显示区域NDA对置的位置上,将显示面板PNL以及框架FR粘合。双面胶带TP形成为矩形框状,并具有例如遮光性。
导光板LG配置于框架FR与边框BZ之间。导光板LG形成为例如平板状。导光板LG具有与框架FR对置侧的主面(第1面)LGA、主面LGA的相反侧的主面(第2面)LGB、将主面LGA以及主面LGB连结的侧面即第1端部LGC、以及第1端部LGC的相反侧的侧面即第2端部LGD。另外,在此,第1端部LGC以及第2端部LGD是平坦的侧面,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凹凸状、圆弧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光源单元LU与导光板LG的第1端部LGC对置而配置。光源单元LU具备多个发光元件LED、以及安装有发光元件LED的挠性电路基板LFPC等。对于导光板LG,与发光元件LED对置的第1端部LGC相当于入射面,与显示面板PNL对置的主面LGA相当于出射面。
波长变换构件WC与导光板LG的第2端部LGD对置而配置。也就是说,波长变换构件WC隔着导光板LG与发光元件LED对置而配置。
在此,发光元件LED沿着与导光板LG的短边平行的第1端部LGC排列配置,但是,也可以沿着与导光板LG的长边平行的侧面排列配置。此时,波长变换构件WC沿着与发光元件LED相反侧的导光板LG的长边平行的侧面排列配置,隔着导光板LG与发光元件LED对置配置是所希望的。另外,发光元件LED以及波长变换构件WC还可以一方沿与导光板LG的短边平行的侧面配置,另一方沿与导光板LG的长边平行的侧面配置。
反射构件RS具有光反射性,配置于导光板LG与边框BZ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反射构件RS与导光板LG的主面LGB对置。反射构件RS形成为包围光源单元LU以及波长变换构件WC是所希望的,关于其详细的构成在后叙述。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装置LCD、显示面板PNL、背光灯单元BL、以及导光板LG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但是,这些构件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例如,这些构件还可以形成三角形或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还可以形成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在导光板LG形成为圆形、椭圆形的情况,例如,发光元件LED沿导光板LG的侧面拱状(对应日语:アーチ状)地排列配置,另外,波长变换构件WC沿与发光元件LED相反侧的导光板的侧面拱状地形成。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PNL的一部分构成的剖视图。
第1基板SUB1使用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透明的第1绝缘基板10形成。第1基板SUB1在第1绝缘基板10的与第2基板SUB2对置的一侧具备共用电极CE、像素电极PE1、PE2、PE3、第1绝缘膜11、第2绝缘膜12、第1配向膜AL1等。共用电极CE形成于第1绝缘膜11之上,并且遍及像素PX1~PX3地延伸。第2绝缘膜12覆盖共用电极CE。另外,在第1绝缘基板10与第1绝缘膜11之间形成有没有图示的栅极布线、源极布线、切换元件等。像素PX1的像素电极PE1、像素PX2的像素电极PE2、像素PX3的像素电极PE3分别形成于第2绝缘膜12之上,并且与共用电极CE对置。像素电极PE1~PE3分别在与共用电极CE对置的位置具有狭缝SLA。像素电极PE1~PE3被第1配向膜AL1覆盖。共用电极CE、像素电极PE1~PE3例如由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第2基板SUB2使用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透明的第2绝缘基板20形成。第2基板SUB2在第2绝缘基板20的与第1基板SUB1对置的一侧具备遮光层BM、滤色片CFR、CFG、CFB、保护层(对应日语:オーバーコート層)OC、第2配向膜AL2等。遮光层BM形成于第2绝缘基板20的与第1基板SUB1对置的内表面。遮光层BM由黑色的树脂材料、遮光性的金属材料形成。滤色片CFR、CFG、CFB形成于第2绝缘基板20的内表面,并且各自的一部分与遮光层BM重叠。滤色片CFR、CFG、CFB分别隔着液晶层LQ与像素电极PE1~PE3对置。滤色片CFR是红色的滤色片,由着色成红色的树脂材料形成。滤色片CFG是绿色的滤色片,由着色成绿色的树脂材料形成。滤色片CFB是蓝色的滤色片,由着色成蓝色的树脂材料形成。保护层OC覆盖滤色片CFR、CFG、CFB。保护层OC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保护层OC被第2配向膜AL2覆盖。第1配向膜AL1以及第2配向膜AL2由表示水平配向性的材料形成。
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以形成有规定的单元间隙的状态被粘合。液晶层LQ被封入于第1配向膜AL1与第2配向膜AL2之间。
包括第1偏光板PL1的第1光学元件OD1配置于第1基板SUB1的外表面。包括第2偏光板PL2的第2光学元件OD2配置于第2基板SUB2的外表面。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滤色片CFR、CFG、CFB形成于第2基板SUB2,但是,还可以形成于第1基板SUB1。在一个例子中,滤色片CFR、CFG、CFB还可以与第1绝缘膜11置换,还可以配置于第1绝缘基板10与第1绝缘膜11之间。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表示出像素电极PE1~PE3与共用电极CE形成于在第1基板SUB1上而成的显示面板PNL,但是不限于该构成,能够根据显示面板PNL的显示模式来适当采取各种各样的构成。
对于显示面板PNL的详细的构成省略说明,但是,在TN(Twisted Nematic)模式、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模式、OCB(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模式、ECB(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模式或VA(Vertical Aligned)模式等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法线的纵向电场的模式中,或者,在利用相对基板主面向斜方向倾斜的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中,像素电极PE设置于第1基板SUB1,另一方面,共用电极CE设置于第2基板SUB2。另外,在IPS(In-Plane Switching)模式、IPS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eldSwitching)模式等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横向电场的模式中,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这两方设置于第1基板SUB1。进一步地,显示面板PNL还可以具有与适当组合上述的纵向电场、横向电场以及倾斜电场并利用的显示模式相对应的构成。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背光灯单元BL的一部分构成的俯视图。图3表示由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规定的X-Y平面的俯视图。另外,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Y相互正交。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背光灯单元BL具备导光板LG、发光元件LED1~LED3、波长变换构件WC、反射构件RS。
导光板LG在第1端部LGC具有凸部T1~T4。导光板LG例如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等形成,形成为厚度2mm~5mm程度。导光板LG的第2端部LGD平坦地形成,并沿第2方向Y延伸。
发光元件LED1配置于凸部T1以及T2之间。发光元件LED1具有出射光的发光面A1,该发光元件LED1以发光面A1与波长变换构件WC对置的方式配置。发光元件LED2配置于凸部T2以及T3之间。发光元件LED2具有出射光的发光面A2,该发光元件LED2以发光面A2与波长变换构件WC对置的方式配置。发光元件LED3配置于凸部T3以及T4之间。发光元件LED3具有出射光的发光面A3,该发光元件LED3以发光面A3与波长变换构件WC对置的方式配置。
波长变换构件WC在使用玻璃等所形成的管之中封入含有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以及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的透明的树脂RE而形成。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以及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例如使用有机或者无机的荧光体、量子点形成。树脂RE例如使用环氧、硅等透光性树脂形成。
另外,为了抑制光的界面反射、散射,在各发光元件LED与导光板LG之间的隙间还可以填充树脂。另外,在波长变换构件WC与导光板LG之间的隙间也可以填充树脂。
图示的反射构件RS相当于图1所示的反射构件RS,该图示的反射构件RS以与发光元件LED1~LED3的背面也就是说发光面A1~A3的相反侧的面对置的方式被形成。另外,反射构件RS以与波长变换构件WC的背面也就是说与导光板LG的第2端部LGD对置的侧相反侧的面对置的方式被形成。反射构件RS在发光元件LED1~LED3点亮时,将从导光板LG的第1端部LGC向发光元件的背面侧漏出的光、以及向波长变换构件WC的背面侧漏出的光分别朝向导光板LG反射。
图4是表示图3的线I-I的剖面的图。图4表示由第1方向X和第3方向Z所规定的X-Z平面的剖视图1。另外,第3方向Z与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Y正交。在此,虽然表示了包括发光元件LED1的剖面,但是,包括发光元件LED2以及LED3的构成也能得到相同的动作、效果,因此,省略其说明。
反射构件RS以在发光元件LED1的发光面A1侧开口的状态下,将发光元件LED1的周围包围。另外,反射构件RS以在波长变换构件WC与导光板LG的第2端部LGD对置的侧开口的状态下,将波长变换构件WC的周围包围。另外,与发光元件LED1等相同地,对于导光板LG的凸部T1~T4的各个凸部,反射构件RS也包围这些凸部的周围。
发光元件LED1发出第1波段的光。从发光元件LED1出射的一部分的光L1从导光板LG的第1端部LGC入射,在导光板LG的内部全反射而从第2端部LGD出射,入射到波长变换构件WC。
波长变换构件WC通过从发光元件LED1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由此,发出与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即,在波长变换构件WC中,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通过从发光元件LED1出射的第1波段的出射光被激励,发出第2波段的光。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通过从发光元件LED1出射的第1波段的出射光被激励,发出第3波段的光。在此,第1波段、第2波段、第3波段是分别不同的波段,例如第2波段以及第3波段比第1波段的波长更长。另外,第2波段例如比第3波段的波长更长。
在入射到波长变换构件WC后的光L1之中,一部分通过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变换成第2波段的光,另一部分通过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变换成第3波段的光,再另一部分不进行波长变换而被维持成第1波段的光。也就是说,从波长变换构件WC出射的光L2由第1波段的光、第2波段的光、第3波段的光构成。另外,从发光元件LED1出射的一部分的光L3没有到达波长变换构件WC,而是作为第1波段的光从主面LGA出射。另外,从导光板LG的主面LGB漏出的光、在波长变换构件WC中朝向与第2端部LGD不同的方向发出的光、进一步地向发光元件LED1的背面侧漏出的光均通过反射构件RS朝向导光板LG被反射。
上述那样的光L2以及L3从导光板LG的主面LGA的整面出射。也就是说,在发光元件LED1点亮时,光L2以及L3被混合而成的光L4从主面LGA的整面出射。
在图示的例子中,例如,发光元件LED1是蓝色发光二极管,第1波段的光相当于蓝色光。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以及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是通过蓝色光被激励的荧光体,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是红色荧光体,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是绿色荧光体。在发光元件LED1点亮时,分别以蓝色光被激励,红色荧光体发出红色光,绿色荧光体发出绿色光。在此,例如,第2波段的光相当于红色光,第3波段的光相当于绿色光。此时,光L3是蓝色光,光L2包括红色光、蓝色光、绿色光。也就是说,作为光L2以及L3混合而成的光L4,从导光板LG的主面LGA出射白色光。
例如,在发出红色波段的光的波长变换材料是红色荧光体的情况下,作为其具体的材料,是由在以M2O2S:Eu(但是,M是从La、Gd、Y中选择的任意1个或者2个以上的元素)、0.5MgF2·3.5MgO·GeO2:Mn、Y2O3:Eu,Y(P,V)O4:Eu、YVO4:Eu来表示的荧光体的组之中,任意1个或者2个以上来形成。
例如,在发出绿色波段的光的波长变换材料是绿色荧光体的情况下,作为其具体的材料,是由在以RMg2AL16O27:Eu,Mn(但是,R是从Sr、Ba中选择的任意1个或者这两个元素)、RMgAl10O17:Eu、Mn(但是,R是从Sr、Ba中选择的任意1个或者这两个元素)、ZnS:Cu,SrAl2O4:Eu、SrAl2O4:Eu、Dy、ZnO:Zn、Zn2Ge2O4:Mn、Zn2SiO4:Mn、Q3MgSi2O8:Eu、Mn(但是,Q是从Sr、Ba、Ca中选择的任意1个或者2个以上的元素)来表示的荧光体的组之中,任意1个或者2个以上来形成。
另外,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以及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也能够通过量子点来形成。量子点是例如外形尺寸为几纳米~几十纳米的半导体的结晶。本实施方式中的量子点是以例如具有纤锌矿型或者闪锌矿型的结晶构造的II-VI族半导体或者III-V族半导体被形成。量子点形成例如核壳构造。核位于量子点的中心,以例如硒化镉(CdSe)、碲化镉(CdTe)、或者磷化铟(InP)等形成。壳覆盖核的周围并物理地以及化学地使核稳定化。还存在在壳的周围修饰有有机分子的情况。壳以例如硫化锌(ZnS)、硫化镉(CdS)等形成。量子点根据核的半导体的种类以及大小具有发光的波长选择性。由此,能够形成具备合适的发光波长的量子点。波长变换材料由量子点形成,由此,能够使色彩再现范围变宽。
另外,波长变换构件WC还可以含有1种波长变换材料。例如,在发光元件LED1是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波长变换构件WC还可以含有通过蓝色光被激励并发光成黄色的波长变换材料。另外,波长变换构件WC还可以含有3种波长变换材料。
进而,作为发光元件LED1,还可以使用紫外发光二极管。此时,例如,波长变换构件WC具备通过紫外光被激励并发光成蓝色的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以及通过或紫外光被激励并发光成黄色的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另外,波长变换构件WC除了第1波长变换材料EM1以及第2波长变换材料EM2之外,还可以具备第3波长变换材料。该情况下,例如,第1~第3波长变换材料通过紫外光被激励,分别发光成红色、蓝色、绿色。
另外,对于发光元件LED1、波长变换构件WC所包含的波长变换材料的组合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从导光板LG的主面LGA出射的光L4还可以将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色与从波长变换材料发出的色组合而构成,还可以将从多个波长变换材料发出的各自的光的色组合而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发光元件LED与导光板LG的第1端部LGC对置而配置,波长变换构件WC与导光板LG的第2端部LGD对置而配置。换言之,波长变换构件WC隔着导光板LG从发光元件LED的发光面A离开而配置。因此,在发光元件LED点亮时,能够抑制在发光元件LED的发光面A所生成的热传递到波长变换材料的情况,能够抑制由发光元件LED的热引起的波长变换材料的劣化、变换效率的降低。因而,在将来自发光元件LED的出射光与从波长变换材料发出的光进行混合后的光出射的光源装置中,能够抑制由波长变换材料的劣化所产生的色度的经时的变化或者色彩不均的发生。另外,在具备这样的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中,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导光板LG在第1端部LGC具有多个凸部T1~T4,发光元件LED分别配置于相邻的凸部之间。进而,这些发光元件、凸部分别由反射构件RS包围。因此,从发光元件没有入射到导光板LG的光、从导光板漏出的光通过反射构件RS朝向导光板反射。由此,在导光板LG的第1端部LGC一侧,能够抑制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
除此之外,波长变换构件WC由反射构件RS包围。因此,在波长变换构件WC发出的光之中没有入射到导光板LG的光、从波长变换构件WC漏出的光通过反射构件RS朝向导光板LG反射。由此,即使在导光板LG的第2端部LGD一侧,也能够抑制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
因而,能够抑制色度的经时的变化以及显示品质的降低。
随后,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其他构成例的图。图5所示的构成例与图4所示的构成例进行比较,在导光板LG在主面LGB侧具有棱镜PR的图案这点上不同。
棱镜PR具有陡斜面PRa以及缓斜面PRb。如图中的光L1所示,从发光元件LED1出射,在导光板LG的内部传递的光在导光板LG的主面LGA、缓斜面PRb上进行全反射。另外,如图中的L2所示,经由波长变换构件WC后,在导光板LG的内部传递的光在陡斜面PRa上反射,从主面LGA出射。
这样,通过应用形成有棱镜PR的导光板LG,由此,能够将从发光元件LED1出射的光效率良好地引导到波长变换构件WC,并且,能够使从波长变换构件WC发出的光效率良好地从主面LGA出射。另外,还能够代替棱镜PR而使用点图案。另外,棱镜图案、点图案还可以形成于导光板LG的主面LGA。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灯单元BL的其他构成例的分解立体图。图6所示的构成例与图3等所示的构成例进行比较,在背光灯单元BL除了具备发光元件LED1~LED3、导光板LG、波长变换构件WC之外,进而还具备发光元件LED4~LED6、导光板LGb、波长变换构件WCb这点上不同。另外在此,反射片等省略,只图示出说明所需要的位置。
在此,将发光元件LED1~LED3、导光板LG、波长变换构件WC称为下段部BLA,将发光元件LED4~LED6、导光板LGb、波长变换构件WCb称为上段部BLB。下段部BLA采取与图3所示的背光灯单元BL的构成大致相同的构成。上段部BLB相对于下段部BLA位于沿第3方向Z重叠的位置,采取与将下段部BLA的构成在X-Y平面内旋转180度后的构成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下段部BLA的导光板LG相当于第1导光板。下段部BLA的发光元件LED1~LED3相当于第1发光元件。下段部BLA的波长变换构件WC相当于第1波长变换构件。另外,上段部BLB的导光板LGb相当于第2导光板。上段部BLB的发光元件LED4~LED6相当于第2发光元件。上段部BLB的波长变换构件WCb相当于第2波长变换构件。
导光板LGb配置于导光板LG之上。导光板LGb具有主面LGE、主面LGE的相反侧的主面LGF、作为将主面LGE以及主面LGF连结的侧面的第3端部LGG、作为第3端部LGG的相反侧的侧面的第4端部LGH。主面LGE相当于出射光的出射面。导光板LGb以其主面LGF与导光板LG的主面LGA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导光板LGb在第3端部LGG具有凸部T5~T8。
发光元件LED4配置于凸部T5以及T6之间,该发光元件LED4以出射光的发光面A4与波长变换构件WCb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发光元件LED5配置于凸部T6以及T7之间,该发光元件LED5以出射光的发光面A5与波长变换构件WCb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发光元件LED6配置于凸部T7以及T8之间,该发光元件LED6以出射光的发光面A6与波长变换构件WCb对置的方式被配置。
导光板LGb的凸部T5~T8、发光元件LED4~LED6以在下段部BLA的波长变换构件WC之上重叠的方式被配置。
波长变换构件WCb以与波长变换构件WC大致相同的构成被形成。波长变换构件WCb以在下段部BLA的发光元件LED1~LED3、导光板LG的凸部T1~T4之上重叠的方式被配置。
图7是表示图6的线II-II的剖面的图。图7表示由第1方向X和第3方向Z所规定的X-Z平面的剖视图。在此,表示出包括发光元件LED1以及LED4的剖面,但是,即使对于包括发光元件LED2、LED3、LED5、LED6的构成也能得到相同的动作、效果,因此,省略其说明。
反射构件RS在下段部BLA,至少包围波长变换构件WC的周围,另外,在上段部BLB,至少包围波长变换构件WCb的周围。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反射构件RS与图4所示的例子相同地,包围发光元件LED1的周围,另外,还可以包围发光元件LED4的周围。
下段部BLA如参照图4进行的说明那样,从主面LGA发出白色光。另外,上段部BLB与下段部BLA相同地从主面LGE发出白色。
即使在图7所示的构成例中,也能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发光元件LED1以及波长变换构件WCb沿第3方向Z重叠而配置,波长变换构件WC以及发光元件LED4沿第3方向Z重叠而配置。也就是说,在从主面LGE侧观察背光灯单元BL时,观察到从导光板LG以及导光板LGb的两端部以大致相同的条件发出光。也就是说,在下段部BLA从发光元件LED1出射的光之中,在发光元件LED1的附近从主面LGA出射的光在上段部BLB在波长变换构件WCb的附近通过,与在波长变换构件WCb发出的光混合并从主面LGE出射。相同地,在上段部BLB从发光元件LED4出射的光之中,在发光元件LED4的附近从主面LGE出射的光在下段部BLA与在波长变换构件WC发出的光混合并从主面LGE出射。在从主面LGE侧观察背光灯单元BL时,在导光板LG的两端部,能够缓和发光元件与波长变换构件的构成的非对称性。因此,能够遍及主面LGE的大致整面地减少色度的差。
另外,在导光板LG的主面LGB、导光板LGb的主面LGF等还可以形成如图5所示那样的棱镜图案、或点图案。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灯单元BL的其他构成例的图。在图8所示的构成例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进行比较,在导光板的形状、发光元件以及波长变换构件的构成不同。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背光灯单元BL具备发光元件LED1~LED5、波长变换构件WC1以及WC2、导光板LG以及反射构件RS。在此,发光元件LED1~LED3相当于第1发光元件,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相当于第2发光元件。波长变换构件WC1相当于第2波长变换构件,波长变换构件WC2相当于第1波长变换构件。
发光元件LED1~LED3的发光面A1~A3与导光板LG的第1端部LGC对置地来配置该发光元件LED1~LED3。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的发光面A4以及A5与导光板LG的第2端部LGD对置地来配置该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导光板LG的第1端部LGC以及第2端部LGD均平坦地被形成,并沿第2方向Y延伸。
波长变换构件WC1与发光元件LED1~LED3重叠地配置,并且位于发光元件LED1~LED3的两侧。也就是说,波长变换构件WC1和发光元件LED1~LED3沿着导光板LG的第1端部LGC排列。在图示的例子中,波长变换构件WC1的第1部WC1a隔着导光板LG与发光元件LED4对置。波长变换构件WC1的第2部WC1b隔着导光板LG与发光元件LED5对置。
波长变换构件WC2与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重叠地配置,并且位于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的两侧。也就是说,波长变换构件WC2和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沿着导光板LG的第2端部LGD排列。在图示的例子中,波长变换构件WC2的第1部WC2a隔着导光板LG与发光元件LED1对置。波长变换构件WC2的第2部WC2b隔着导光板LG与发光元件LED2对置。波长变换构件WC2的第3部WC2c隔着导光板LG与发光元件LED3对置。
图9是表示从图8的箭头B的方向观察到的发光元件LED1~LED3和波长变换构件的构成例的图。
波长变换构件WC1形成为梳齿状。第1部WC1a位于发光元件LED1以及LED2之间。第2部WC1b位于发光元件LED2以及LED3之间。另外,波长变换构件WC1还在发光元件LED1~LED3之上延伸。对于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和波长变换构件WC2采取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10A以及图10B是图8所示的背光灯单元BL的剖视图。图10A是表示图8的线III-III的剖面的图,图10B是表示图8的线IV-IV的剖面的图。图10A以及图10B表示由第1方向X和第3方向Z所规定的X-Z平面的剖视图。在此,表示包括发光元件LED1以及LED4的剖面,但是,对于包括发光元件LED2、LED3、LED5的构成也能得到相同的动作、效果,省略其说明。
在图10A所示的例子中,来自发光元件LED1的出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光L1主要到达图8所示的波长变换构件WC2之中的第1部WC2a,但是其一部分扩散,还到达在发光元件LED4之上延伸出的波长变换构件WC2。之后,经过波长变换构件WC2后的光L2从导光板LG的主面LGA出射。相同地,在图10B所示的例子中,来自发光元件LED4的出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光L1主要到达图8所示的波长变换构件WC1之中的第1部WC1a,但是其一部分扩散,还到达在发光元件LED1以及LED2之上延伸出的波长变换构件WC1。之后,经过波长变换构件WC1后的光L2从导光板LG的主面LGA出射。
即使在图8~图10B所示的构成例中,也能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发光元件LED1~LED3与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隔着导光板LG与第1端部LGC以及第2端部LGD交互地配置。另外,发光元件LED1~LED3与波长变换构件WC2对置,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与波长变换构件WC1对置。通过采取该构成,由此,与图6以及图7所示的构成例相同地,在从主面LGA侧观察背光灯单元BL时,在导光板LG的两端部,能够缓和发光元件和波长变换构件的构成的非对称性。因而,能够遍及主面LGA的大致整面地减少色度的差。
另外,在导光板LG的主面LGB还可以形成如图5所示那样的棱镜图案、或点图案。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灯单元BL的其他构成例的图。图11所示的构成例与图8所示的构成例进行比较,导光板LG、发光元件LED1~LED5、波长变换构件WC1以及WC2的构成不同。
导光板LG在第1端部LGC具有凸部T1以及T2,在第2端部LGD具有凸部T3~T5。
凸部T1位于发光元件LED1以及LED2之间,以与发光元件LED4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凸部T2位于发光元件LED2以及LED3之间,以与发光元件LED5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发光元件LED4位于凸部T3以及T4之间。发光元件LED5位于凸部T4以及T5之间。
波长变换构件WC1与发光元件LED1~LED3的发光面A1~A2的相反侧、以及凸部T1以及T2对置地被配置。也就是说,波长变换构件WC1配置于发光元件LED1~LED3的与导光板LG相反一侧。波长变换构件WC2与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的发光面A4以及A5的相反侧、以及凸部T3~T5对置地被配置。也就是说,波长变换构件WC2配置于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的与导光板LG相反一侧。
图12是表示从图11的箭头C的方向观察到的发光元件LED1~LED3和波长变换构件WC1的构成例的图。
波长变换构件WC1配置于发光元件LED1~LED3的背面侧。即使对于波长变换构件WC2、发光元件LED4以及LED5也采取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13A以及图13B是图11所示的背光灯单元BL的剖视图。图13A是表示图11的线V-V的剖面的图,图13B是表示图11的线VI-VI的剖面的图。图13A以及图13B表示由第1方向X和第3方向Z所规定的X-Z平面的剖视图。在此,表示包括发光元件LED1以及LED4的剖面,但是即使对于包括发光元件LED2、LED3、LED5的构成也能得到相同的动作、效果,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图13A所示的例子中,来自发光元件LED1的出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光L1主要到达图11所示的波长变换构件WC2之中的与发光元件LED1对置的位置,但是其一部分扩散,还到达向发光元件LED4的背面侧延伸的波长变换构件WC2。之后,经过波长变换构件WC2后的光L2从导光板LG的主面LGA出射。相同地,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来自发光元件LED4的出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光L1主要到达图11所示的波长变换构件WC1之中的与发光元件LED4对置的位置,但是其一部分扩散,还到达向发光元件LED1以及LED2的背面侧延伸的波长变换构件WC1。之后,经过波长变换构件WC1后的光L2从导光板LG的主面LGA出射。
在图11~图13B所示的构成例中,也能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在导光板LG的主面LGB还可以形成如图5所示的棱镜图案、或点图案。
另外,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没有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超出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调换以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括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内,同样,也包括在专利请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光源装置,具备:
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
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
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
上述发光元件是蓝色发光二极管、或者紫外发光二极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
上述波长变换构件具有荧光体或者量子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
上述波长变换构件发出红色、绿色、蓝色的至少1种颜色的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
还具备包围上述波长变换构件的反射构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
上述导光板具有与上述发光元件邻接而形成的凸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
上述导光板还具有形成有棱镜图案的主面。
8.一种光源装置,具备:
第1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
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
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第2导光板,配置于上述第1导光板之上,并具有第3端部以及第4端部;
第2发光元件,配置于上述第1波长变换构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3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
第2波长变换构件,配置于上述第1发光元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4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装置,还具备:
第1反射构件,将上述第1波长变换构件包围;以及
第2反射构件,将上述第2波长变换构件包围。
10.一种光源装置,具备:
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
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
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第2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
第2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
上述第1发光元件以及上述第2波长变换构件沿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排列。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
上述第2波长变换构件配置于上述第1发光元件的与上述导光板相反一侧。
13.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
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
上述光源装置具备:
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
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
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14.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
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
上述光源装置具备:
第1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
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
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第2导光板,配置于上述第1导光板之上,并具有第3端部以及第4端部;
第2发光元件,配置于上述第1波长变换构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3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
第2波长变换构件,配置于上述第1发光元件之上,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第4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15.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
光源装置,对上述显示面板进行照明,
上述光源装置具备:
导光板,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
第1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并发出光;
第1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该第1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1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第2发光元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端部对置,并发出光;以及
第2波长变换构件,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1端部对置,该第2波长变换构件通过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被激励,并发出与从上述第2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不同的波长的光。
CN201620553463.5U 2015-07-28 2016-06-08 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 Active CN2058992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8244A JP2017027902A (ja) 2015-07-28 2015-07-28 表示装置及び光源装置
JP2015-148244 2015-07-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99201U true CN205899201U (zh) 2017-01-18

Family

ID=57767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53463.5U Active CN205899201U (zh) 2015-07-28 2016-06-08 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27902A (zh)
CN (1) CN20589920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3324A (zh) * 2017-03-03 2017-05-3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灯条、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880313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陆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背光模块
CN112771416A (zh) * 2018-11-09 2021-05-0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04070A1 (ja) * 2017-06-30 2019-01-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543576B1 (ko) 2018-08-31 2023-06-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602160B1 (ko) 2018-11-07 2023-11-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를 제조하는 방법
JP6919644B2 (ja) * 2018-12-03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3324A (zh) * 2017-03-03 2017-05-3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灯条、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880313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陆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背光模块
CN112771416A (zh) * 2018-11-09 2021-05-0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7902A (ja) 2017-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99201U (zh) 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
JP6532179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EP3279548B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CN104421772B (zh) 背光单元以及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US8393775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238974A (zh)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CN104797975B (zh) 背光单元
EP3273141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CN104350324B (zh) 边光型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KR20120066322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9683378A (zh) 一种彩膜基板、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屏
US10184640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CN101932968A (zh) 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
CN110221477B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屏、终端
CN107924080A (zh) 显示装置
CN102810288B (zh) 背光组件和包括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04487887B (zh) 显示装置和发光装置
CN102563458A (zh)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它的液晶显示器
CN102597604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8121114A (zh) 具有二向色滤光器的显示装置
KR2012006153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8205223A (zh) 液晶显示装置
WO2013191094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9006044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29892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