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25779U -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25779U
CN205825779U CN201620805107.8U CN201620805107U CN205825779U CN 205825779 U CN205825779 U CN 205825779U CN 201620805107 U CN201620805107 U CN 201620805107U CN 205825779 U CN205825779 U CN 205825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structure
soaking plate
hollow groove
groove room
middl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0510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信威
陈彦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Juli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Juli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Juli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Juli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0510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25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25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2577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所述毛细组织设于均热板的壳体内所设中空槽室中,该毛细组织的第一侧与中空槽室的顶壁相接触,毛细组织的第二侧则与中空槽室的底壁相接触;该中空槽室包括有中央区域以及临近均热板周边的外围区域;本实用新型的特点主要在于该毛细组织为设成连续弯曲延伸的形态,且令该毛细组织的延伸分布范围含盖中空槽室的中央区域及外围区域,构成该毛细组织包括有对应中央区域的中央导热部以及对应外围区域的外围散热部的结构形态;借此,可达到大幅提升均热板热传导效益与均热板质量的实用进步性以及降低制造成本的较佳产业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热板,特别是指一种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的创新设计。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均热板广泛被作为一种散热导引结构体,例如作为计算机CPU散热构件的用途。
至于均热板的现有结构,大致具有一扁状壳体,该壳体内部形成中空槽室,再于该中空槽室的周壁覆设毛细组织(如烧结体、网状体等)以增进散热效益,而为防止该中空槽室受热时膨胀造成壳体的顶、底壁弧拱变形,遂有业界并于该壳体顶、底壁之间增设有结合柱(或板条状构件);但此种现有结构于实际应用上仍旧发现,其均热板运作上,是先经由所述壳体顶壁将热源导入,接着沿其壳体周壁到达其底壁,再传导至壳体内壁覆设的毛细组织,进而达成全面性的导热效益,由于此种现有均热板所形成的导热路径呈环周状路径,被导入的热能无法快速由上至下传达分布至整个均热板结构,以致造成其整体热传导效能仍难以达到最佳效率。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已于先前研发出如台湾专利证书号I307765的《均热板之毛细组织构造》,该前案主要通过将毛细组织组设于均热板槽室顶、底壁之间,且令毛细组织第一侧与顶壁相接触、第二侧与底壁相接触的结构设计,以使其顶壁所导入的热能得通过毛细组织快速传达至中空槽室内部及底壁,以获得较为快速有效率的热传导路径、提升均热板热传导效益的优点。
然而,本发明人于后续持续研发测试思索过程中,发现该前案结构设计中仍有些许问题与不足之处,例如:该前案的毛细组织分布区域以对应均热板主要导热区域范围为主,如此一来,使得均热板受热后的热温仍旧集中于其中间区域而难以向周边均匀扩散开来,导致热传导效益难以再进一步提升的缺憾;另一方面,该前案所示毛细组织均为多个单元毛细组织排列构成的形态设计,该前案的毛细组织设置组数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达到所需的热传导效益,然而,数量过多的毛细组织于均热板的上、下壳体进行封合及抽真空过程中,其位置的固定将成为实施上的一个难题,为了使其固定将必须耗费更多成本与工时,而若未固定,毛细组织一旦偏移原本所设位置时,纵使未必丧失作用,对于应有的效能与质量必定造成影响。
因此,针对上述现有均热板的毛细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如何研发出一种能够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构造,实为有待相关业界再加以思索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有鉴于此,发明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创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其目的主要针对如何研发出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均热板毛细组织结构为目标加以思索突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所述毛细组织设于一均热板的壳体内所设中空槽室中,且该毛细组织的第一侧与中空槽室的顶壁相接触,所述毛细组织的第二侧则与中空槽室的底壁相接触;所述中空槽室包括有中央区域以及临近均热板周边的外围区域;且其中:
所述毛细组织设成连续弯曲延伸的形态,且所述毛细组织的延伸分布范围涵盖中空槽室的中央区域及外围区域,构成所述毛细组织包括有对应中央区域的中央导热部以及对应外围区域的外围散热部的结构形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主要在于所述毛细组织为设成连续弯曲延伸的形态,且所述毛细组织的延伸分布范围含盖中空槽室的中央区域及外围区域,构成所述毛细组织包括有对应中央区域的中央导热部以及对应外围区域的外围散热部的结构形态;借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而言,大致可达到如下优点:
其一、由于所述毛细组织的延伸分布范围含盖中空槽室的中央区域及外围区域,故毛细组织的导热区域能够确实均匀分布扩散于均热板的壳体中空槽室的中央与外围整体区域,进而达到大幅提升热传导效益与均热板质量的实用进步性。
其二、由于所述毛细组织为设成连续弯曲延伸形态形成中央导热部及外围散热部,故其采用单一结构体即可获致最大区域范围的热传导效益,借此而能在提升热传导效益的前提下达到精简毛细组织设置数量的目的,借此而更利于均热板壳体进行封合及抽真空过程中毛细组织的轻易固定,而能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较佳产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均热板结构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均热板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毛细组织形态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图;
附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毛细组织形态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链接部形态另一实施例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央区域设有网状体的实施例图。
以上附图中:05.热源;10.毛细组织;10B.毛细组织;11.第一侧;12.第二侧;13.中央导热部;13B.中央导热部;14.外围散热部;14B.外围散热部;20.均热板;21.壳体;22.中空槽室;221.顶壁;222.底壁;223.中央区域;224.外围区域;30.连结部;30B.连结部;40.网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请参阅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及其配置方法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
所述毛细组织10设于一均热板20的壳体21内所设中空槽室22中,且该毛细组织10的第一侧11与所述中空槽室22的顶壁221相接触,该毛细组织10的第二侧12则与中空槽室22的底壁222相接触;又如图3所示,所述中空槽室22包括有一中央区域223以及临近均热板20周边的外围区域224;且其中:
所述毛细组织10为设成连续弯曲延伸的形态,且令所述毛细组织10的延伸分布范围含盖中空槽室22的中央区域223及外围区域224,构成该毛细组织10包括有对应中央区域223的中央导热部13、以及对应所述外围区域224的外围散热部14的结构形态。
如图1、2、3所示,所述毛细组织10可为多组(如二组、三组、四组…等等)结构体互成间隔相对或均等配置的形态。
另如图5所示的毛细组织10B,其为单一结构体一体成型的形态。
其中,所述毛细组织10的中央导热部13可为笔直状、弯曲状任其中一种形态;此如图3所示中央导热部13,为笔直状形态;而图5所示中央导热部13B,则为弯曲状形态。
如图2所示,该均热板20使用时,令其壳体21一侧中央区域与一热源05(如CPU)相接触;而中空槽室22的中央区域223(如图3所示),是指与热源05相对应的区域范围。
如图3所示,所述毛细组织10的外围散热部14可为数个间隔分布的弯曲状形态构成;而图5所示毛细组织10B的外围散热部14B,也是间隔分布的弯曲状形态构成,且令该外围散热部14B临近所述均热板20周边,借此设计,纵使均热板20使用上是呈直立式状态,其位于底侧方向的外围散热部14中的工作液,亦可通过毛细组织10的连续弯曲延伸形态设计,而能将临近均热板20周边的外围散热部14中的工作液充分往中央区域223的中央导热部13输导,以使工作液能够正常相变而发挥其最大散热与均热效益。
其中,所述毛细组织10可为网状管体、烧结体、卷状体任其中一种形态;其中所述网状管体,可为金属细丝所编织而成的管筒状结构体;所述烧结体,则可为通过粉末冶金工艺,使粉末金属达到烧结温度而令粉末间产生扩散接合而成一多孔状烧结体;所述束状体,则可为金属细丝所编织卷束而成的网状结构体或者多孔式板片体所卷束而成的结构体、或是通过多个单元金属细丝相靠合成束状且绞拧而成的形态。其中,所述壳体21中空槽室22的顶壁221、底壁222之间并可设有连结部30,所述连结部30可设为柱状体(如图4所示)、板状体、ㄈ形断面的条状体、冲压式凹缘(如图6的连结部30B所示)等任其中一种形态;所述毛细组织10与所述链接部30、链接部30B之间则可为间隔设置或结合为一体的结构形态;借此连结部30的设置,以对所述顶壁221与底壁222产生补强撑持作用,而能防止壳体21结构空间形变的问题发生。
承上,所述毛细组织10的配置方法包括:
A、将所述毛细组织10制成连续弯曲延伸的形态;
B、令所述毛细组织10的延伸分布范围含盖中空槽室22的中央区域223及外围区域224;
C、将所述毛细组织10置入中空槽室22中,再进行均热板20壳体21的封合抽真空程序,借此构成毛细组织10包括有对应该中空槽室22中央区域223的中央导热部13,以及对应中空槽室22外围区域224的外围散热部14。
通过上述结构组成及配置方法设计,兹就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均热板20的核心设计,主要在于其毛细组织10设成连续弯曲延伸形态且延伸分布范围含盖中空槽室22的中央区域223及外围区域224,构成毛细组织10包括对应中央区域223的中央导热部13、以及对应外围区域224的外围散热部14的技术特点,借此,当所述均热板20的中央区域223导入预定热源(如CPU)的热温时,该中空槽室22的顶、底壁221、222可通过毛细组织10达成上下直线链接而使顶壁221所导入的热温得以通过毛细组织10快速传达至中空槽室22内部及底壁222部位,进而获致快速有效率的热传导路径;除此之外,由于该毛细组织10包括所述中央导热部13以及外围散热部14,因此热温将可均匀地被导送分布于该中空槽室22的中央区域223与外围区域224,而能进一步提升均热板20的热传导效益。
又如图7所示,所述中空槽室22的中央区域223并设有一网状体40,且该网状体40并与所述毛细组织10的中央导热部13相对应结合;通过该网状体40的设置,主要是能够让中央导热部13的工作液分布趋于均匀化,以达到让工作液的汽化动作更加有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主要通过毛细组织设成连续弯曲延伸形态,且令所述毛细组织包括中央导热部及外围散热部的整体区域含盖导热形态的创新独特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而言,由于该毛细组织的延伸分布范围含盖中空槽室的中央区域及外围区域,故毛细组织的导热区域能够确实均匀分布扩散于均热板的壳体中空槽室的中央与外围整体区域,进而达到大幅提升热传导效益与均热板质量的实用进步性。
2、由于所述毛细组织设成连续弯曲延伸形态形成中央导热部及外围散热部,故其采用单一结构体即可获致最大区域范围的热传导效益,借此而能在提升热传导效益的前提下达到精简毛细组织设置数量的目的,借此而更利于均热板壳体进行封合及抽真空过程中毛细组织的轻易固定,而能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较佳产业经济效益。
3、通过所述中空槽室的中央区域设有所述网状体的结构设计,可让中央导热部的工作液分布趋于均匀化,以达到让工作液的汽化动作更加有效率的优点。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组织设于一均热板的壳体内所设中空槽室中,且该毛细组织的第一侧与中空槽室的顶壁相接触,所述毛细组织的第二侧则与中空槽室的底壁相接触;所述中空槽室包括有中央区域以及临近均热板周边的外围区域;且其中:
所述毛细组织设成连续弯曲延伸的形态,且所述毛细组织的延伸分布范围涵盖中空槽室的中央区域及外围区域,构成所述毛细组织包括有对应中央区域的中央导热部以及对应外围区域的外围散热部的结构形态。
CN201620805107.8U 2016-07-28 2016-07-28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25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05107.8U CN205825779U (zh) 2016-07-28 2016-07-28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05107.8U CN205825779U (zh) 2016-07-28 2016-07-28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25779U true CN205825779U (zh) 2016-12-21

Family

ID=57557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05107.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25779U (zh) 2016-07-28 2016-07-28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2577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56506A1 (zh) * 2017-09-19 2019-03-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由冲压工艺形成的薄型均热板
TWI713435B (zh) * 2018-12-21 2020-12-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不規則形狀的散熱裝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56506A1 (zh) * 2017-09-19 2019-03-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由冲压工艺形成的薄型均热板
TWI713435B (zh) * 2018-12-21 2020-12-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不規則形狀的散熱裝置
TWI746255B (zh) * 2018-12-21 2021-11-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不規則形狀的散熱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25779U (zh)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CN205825780U (zh) 均热板的新型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CN105865241B (zh) 一种超薄均热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1520286B (zh) 均温板内部的支撑体、制法及均温板
Mir et al. A hybrid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layout design of unequal-area facilities
JP3206683U (ja) 放熱装置
CN102840785B (zh) 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均温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7278089A (zh) 热导结构
Patankar et al. On the transient thermal response of thin vapor chamber heat spreaders: Governing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metal spreaders
CN106376214A (zh) 薄型均温板
CN202166348U (zh) 均温板毛细成型结构
Wang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thermal 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a composite porous vapor chamber with uniform radial grooves
CN106052447A (zh) 均热板的新型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TWI454651B (zh) The 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of capillary structure of hot plate
CN201229543Y (zh) 均温板及其支撑结构
CN202869351U (zh) 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和使用其的均温板
CN106152847A (zh) 一种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及其配置方法
CN106225537A (zh)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及其配置方法
CN106091768A (zh) 均热板的毛细组织配置结构
CN202092499U (zh) 薄型热管结构
CN203132406U (zh) 板形热交换器及其支撑结构
Korycki et al. Modelling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within Textile Inlayers of Clothing Laminates
CN203561256U (zh) 具有热交换腔体的微型回路式热管
CN106288902B (zh) 编织类毛细吸液芯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吸液芯的导热管
CN202267395U (zh) 一种具有复合毛细组织的热管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7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