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19424U -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19424U
CN205819424U CN201620457758.2U CN201620457758U CN205819424U CN 205819424 U CN205819424 U CN 205819424U CN 201620457758 U CN201620457758 U CN 201620457758U CN 205819424 U CN205819424 U CN 2058194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vehicle body
aftercarriage
front vehicle
conn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5775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金龙
黄金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Zhi Qu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5775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194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194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1942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导线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前车体套内的电刷滑环、后触针、触点以及设置在后车体套内的锁定压块内的前触针等。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为了方便手提携带,在前车体和后车体上设置独特的固定结构,使得两轮电动车的前车体和后车体能在驾驶时锁定成一体固定状态,在携带时能够折叠;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导线连接机构能够保证前车体的控制和显示装置与后车体的驱动装置在驾驶时实现电力和信号的互通,在折叠携带时断开,电力和信号的通断通过固定结构来控制和实现。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折叠的两轮电动车。
背景技术
伴随着现代城市交通状况的日益严峻,电动车以其便捷、绿色环保等优点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传统的电动车通常体积大,重量大、携带不便,不利于在公共交通和路面行驶上的转换。此时,轻便型折叠电动车便作为可携带到地铁等公共交通上的替代方案出现。
现有的折叠电动车多是直接将车把手和车身折叠在一起,然而传统的折叠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经折叠后的车身需要用手来提携一端的车轮来移动电动车,然而因电动车带有电池组等设备,体重过大,提携不方便。再者,在传统的折叠方式中,经折叠后的车身的长度不变,需要占用地铁等交通工具很大的空间,因此如果车轮上有脏污,很容易弄脏他人的衣物。另外,传统电动车上经折叠后的车身上用来传输信号/电源的传输线布置不合理,使得折叠后的车身所占空间较大,在携带时容易损坏传输线。
因而需要一种具有改进折叠机构的折叠电动车,用以克服传统折叠电动车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前后轮可以折叠在一起的两轮电动车,为实现这种折叠,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独特的前车体和后车体的固定机构,具体的: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固定结构,所述两轮电动车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在折叠两轮电动车时能相互分离,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在驾驶所述两轮电动车时能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前车体包括龙头杆,所述后车体包括支撑杆,所述固定结构包括:
后车体套,所述支撑杆前端的前侧设有前侧卡合平面,所述后车体套从所述前侧卡合平面的两侧延生出而形成,所述后车体套具有内空腔,所述内空腔的后侧是所述前侧卡合平面;
前车体套,所述前车体套连接在所述龙头杆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具有内圆柱形空腔,所述内圆柱形空腔用于可转动地容纳所述前车体的龙头杆,所述前车体套的外壁与所述后车体套的内空腔形状相配,所述前车体套的外壁的后侧设有后侧卡合平面,当所述前车体套插入到所述后车体套的内空腔内时,所述前侧卡合平面与所述后侧卡合平面相互贴合,用于阻止前车体套和后车体套之间的相对转动;
所述支撑杆前端设有锁定机构空腔,所述锁定机构空腔用于容纳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具有一个锁定位置以及一个释放位置,所述锁定机构用于锁定和释放所述前车体套和所述后车体套,用于阻止前车体套和后车体套之间的相对上下运动和/或前车体套和后车体套之间的侧向晃动。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锁定机构空腔在所述支撑杆前端的侧面设有安装窗口,用于安装所述锁定机构。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锁定压块,所述锁定压块具有锁定平面,所述锁定压块具有所述锁定位置以及所述释放位置;
所述前侧卡合平面上设有第一卡合窗口,所述锁定平面能够被推出所述第一卡合窗口,从而压紧所述后侧卡合平面,从而阻止前车体套和后车体套之间的相对上下运动和/或前车体套和后车体套之间的侧向晃动。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锁定滑块,所述锁定滑块具有所述锁定位置以及所述释放位置;
所述后侧卡合平面上设有一凹槽;
所述前侧卡合平面上设有第二卡合窗口;
所述锁定滑块能够被推出所述第二卡合窗口,从而插入所述后侧卡合平面上的凹槽。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可做旋转运动的驱动轴;
所述驱动轴在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将锁定压块从第一卡合窗口推出,和/或将锁定滑块从第二卡合窗口推出;
所述驱动轴在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将所述锁定压块释放,使得述锁定压块能从第一卡合窗口退出,和/或使得锁定滑块能从第二卡合窗口退出;
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驱动轴上设有驱动面,用于驱动所述锁定压块;和/或;
所述驱动轴上设有拨爪,用于驱动所述锁定滑块。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锁定压块的顶端可转动地安装在固定轴上,当所述驱动轴推所述锁定压块时,所述锁定压块围绕所述固定轴转出所述第一卡合窗口。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复位弹簧,用于当所述驱动轴释放所述锁定压块时,使得所述锁定压块回到所述释放位置。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锁定滑块包括上设有拨槽,用于容纳所述拨爪;
当所述驱动轴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将所述锁定滑块拨到所述锁定位置;
当所述驱动轴向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将所述锁定滑块拨到所述释放位置。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设有扳动机构,用于扳动所述驱动轴向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旋转。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窗口盖板,用于封盖所述安装窗口;所述驱动轴和固定轴安装在所述锁定机构空腔的内壁和窗口盖板的内壁之间。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窗口盖板,用于封盖所述安装窗口;
所述锁定滑块的两侧设有一对导向肋;
所述锁定机构空腔的内壁和窗口盖板内壁上分别设有导向槽;
所述一对导向肋在所述导向槽中滑动。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还包括:
衬套,所述衬套与所述前车体套的外壁形状相配,所述衬套包括衬套卡合平面,所述衬套卡合平面与所述后侧卡合平面形状相配;
所述衬套卡合平面包括衬套通孔,所述衬套通孔的形状和位置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相对应;
所述衬套卡合平面还包括铰接帘,所述铰接帘的位置与第一卡合窗口相对应,并设置在锁定压块与所述后侧卡和合平面之间。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龙头杆的下端设有转向限位槽,所述转向限位槽沿着所述龙头杆的周向延伸,并覆盖龙头杆圆周的一个范围;
所述前车体套包括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从所述后侧卡合平面向所述前车体套的内圆柱形空腔延伸;
所述限位销容纳于所述转向限位槽中,并能够沿着所述转向限位槽的延伸方向在转向限位槽中运动,从而使得龙头杆相对于所述前车体套在所述范围内转动。
如前文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轴承;
所述轴承安装在所述龙头杆上,分别设置在所述前车体套的两端内侧,用于将所述前车体套活动安装在所述龙头杆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后轮可以折叠在一起的两轮电动车,其控制系统在前车体的龙头杆上,动力系统在后车体上,驾驶时,导线连接机构将前车体的控制系统和后车体的动力系统导电连通;折叠时导线连接机构分布于前后车体并相互分离,从而前车体的控制系统和后车体的动力系统断开。为适用这种前后车体线路的通断,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了一种两轮电动车上的导线连接机构,具体的:
一种在两轮电动车上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两轮电动车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在折叠时能相互分离,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在驾驶时能相互固定连接,包括:
设置在所述前车体上的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至少一根前部导线相连;
设置在所述后车体上的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至少一根后部导线相连;
在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相互分离时,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相互分离,使得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在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相互固定连接时,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相互压紧接触,使得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不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得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与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导电连通。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前车体包括龙头杆,所述后车体包括支撑杆,所述导线连接机构还包括:
后车体套,所述支撑杆前端的前侧设有前侧卡合平面,所述后车体套从所述前侧卡合平面的两侧延伸出而形成,所述后车体套具有内空腔;
所述前侧卡合平面设有第二卡合窗口,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的设置使其能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被推出或退回;
前车体套,所述前车体套连接在所述龙头杆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具有内圆柱形空腔,所述内圆柱形空腔用于可转动地容纳所述龙头杆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的外壁与所述后车体套的内空腔形状相配,所述前车体套的外壁的后侧设有后侧卡合平面;
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设置在所述后侧卡合平面内;
当所述前车体套插入到所述后车体套的内空腔内时,所述后侧卡合平面和所述第二卡合窗口相对;
所述支撑杆前端设有锁定机构空腔,所述锁定机构空腔用于容纳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用于将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推出所述第二卡合窗口,使得所述前侧卡合平面与所述后侧卡合平面相互压紧,使得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与至少一根后部导线导电相连。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锁定机构空腔在所述支撑杆前端的侧面设有安装窗口,用于安装所述锁定机构。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包括后车接触平面,所述后车接触平面包括一个锁定位置以及一个释放位置,所述后车接触平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前触针,所述前触针与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导电相连;
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至少一个触点,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后侧卡合平面上;
当所述后车接触平面被推出所述第二卡合窗口,所述至少一个前触针与所述至少一个触点相接触。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可做旋转运动的驱动轴;
锁定滑块,所述锁定滑块连接所述后车接触平面;
所述驱动轴在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将所述锁定滑块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推出;
所述驱动轴在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使得锁定滑块能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退回;
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驱动轴上设有拨爪,用于驱动所述锁定滑块。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锁定滑块上设有拨槽,用于容纳所述拨爪,
当所述驱动轴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带动所述锁定滑块移动,从而将所述后车接触平面拨到所述锁定位置,
当所述驱动轴向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带动所述锁定滑块移动,从而将所述后车接触平面拨到所述释放位置。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设有扳动机构,用于扳动所述驱动轴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旋转。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导线连接机构包括窗口盖板,用于封盖所述安装窗口;
所述驱动轴安装在所述锁定机构空腔的内壁和窗口盖板内壁之间。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锁定滑块的两侧设有一对导向肋;
所述锁定机构空腔的内壁和窗口盖板内壁上分别设有导向槽;
所述一对导向肋在所述锁定机构空腔的内壁导向槽和窗口盖板内壁上的导向槽中滑动。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板背面设有至少一个后触针;
所述至少一个触点与所述至少一个后触针导电相连;
所述至少一个后触针安装在弹簧机构上。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龙头杆下端的周向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电刷滑环,使得所述龙头杆在转动时,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滑环与所述至少一个后触针始终滑动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滑环与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导电相连。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至少一个前触针安装在弹簧机构上,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前触针可弹性的与所述述至少一个触点相接触。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包括三根前部导线,即正电源线、负电源线和至少一根信号线;或
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包括一根信号线。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滑环包括三个电刷滑环,分别连接正电源线、负电源线和至少一根信号线。
如前文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是一根信号线;
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滑环包括一个电刷滑环,所述电刷滑环与所述一根信号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这种折叠两轮电动车的导线布线结构,具体的:
一种在两轮电动车上的布线结构,所述两轮电动车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在折叠时能相互分离,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在驾驶时能相互固定连接,包括:
设置在所述前车体上的第一控制电路和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和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通过至少一根前部导线导电连接;
设置在所述后车体上的第二控制电路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通过至少一根后部导线导电连接;
在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相互分离时,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相互分离,在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相互固定连接时,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相互压紧,从而使得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导电接触。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前车体包括龙头杆,所述后车体包括支撑杆,所述布线结构包括:
后车体套,所述支撑杆前端的前侧设有前侧卡合平面,所述后车体套从所述前侧卡合平面的两侧延伸出而形成,所述后车体套具有内空腔,
所述前侧卡合平面设有第二卡合窗口,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的设置使其能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被推出或退回;
前车体套,所述前车体套连接在所述龙头杆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具有内圆柱形空腔,所述内圆柱形空腔用于可转动地容纳所述龙头杆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的外壁与所述后车体套的内空腔形状相配,所述前车体套的外壁的后侧设有后侧卡合平面;
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设置在所述后侧卡合平面内;
当所述前车体套插入到所述后车体套的内空腔内时,所述后侧卡合平面和所述第二卡合窗口相对;
所述支撑杆前端设有锁定机构空腔,所述锁定机构空腔用于容纳锁定机构,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包括一个锁定位置以及一个释放位置,所述锁定机构用于将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推出所述第二卡合窗口,使得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处于锁定位置,所述前侧卡合平面与所述后侧卡合平面相互压紧,使得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与至少一根后部导线导电相连。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前车接触平面,所述前车接触平面上包括至少一个触点,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的一端与所述至少一个触点相连接,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相连接;
所述后车体连接装置包括滑车端子座,所述滑车端子座上设有后车接触平面,所述后车接触平面内包括至少一个前触针,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的一端与所述少一个前触针相连接,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相连接;
在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相互固定时,通过压紧的方式所述前车接触平面与所述后车接触平面被压在一起,从而触点与前触针导电相通。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前车体具有龙头杆,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设置在龙头杆中;
所述后车体具有平台型后车架,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设置在平台型后车架内。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具有螺旋部。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龙头杆的前端具有一龙头部,所述龙头部设有显示装置和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能产生控制信号,所述显示装置和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相连;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控制电路。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平台型后车架上设有后车轮、电机、刹车装置、和电源,所述电机和刹车装置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相连;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检测并产生行驶状态信号,并将行驶状态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控制电路。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平台型后车架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侧端面设有孔洞;
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经过所述支撑杆后经过所述孔洞进入所述平台型后车架并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相连通。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包括三根前部导线,即正电源线、负电源线和至少一根信号线;或
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包括一根信号线。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可做旋转运动的驱动轴,
锁定滑块,所述锁定滑块与所述后车导线连接装置连接;
所述驱动轴在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将所述锁定滑块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推出;
所述驱动轴在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使得锁定滑块能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退出;
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驱动轴上设有拨爪,用于驱动所述锁定滑块。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锁定滑块上设有拨槽,用于容纳所述拨爪,
当所述驱动轴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将所述锁定滑块拨到所述锁定位置,
当所述驱动轴向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将所述锁定滑块拨到所述释放位置。
如前文所述的布线结构,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设有扳动机构,用于扳动所述驱动轴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电动车为方便手提携带,在前车体和后车体上设置独特的固定结构,使得折叠电动车的前车体和后车体能在驾驶时锁定成一体的固定状态,在携带时能够折叠。这样的固定结构能够帮助两轮电动车的前后车体分离同时相对旋转,这种结构除了方便折叠之外,相较于传统的折叠方式,还能使得两轮电动车折叠后的体积变得更小。
本实用新型的导线连接机构能够保证前车体的控制和显示装置和后车体的驱动装置在驾驶时实现电力和信号的互通,在折叠携带时断开,电力和信号的通断通过固定结构来控制和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导线连接机构使得本实用新型实现内部走线,即所有导线隐藏在车体内部,从而进一步帮助两轮电动车折叠,使得折叠时导线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两轮电动车在驾驶状态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两轮电动车的前车体和后车体分离时的结构图;
图1C为图1B中前车体旋转180°后结构图;
图1D为本实用新型的扳动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1E为本实用新型的扳动机构处于释放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布线结构模块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相导通时的模块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相分离时的模块示意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布线结构模块示意图;
图3A-1为本实用新型的扳动机构处于释放位置时的后车体套立体结构图;
图3A-2为本实用新型的扳动机构处于锁紧位置时的后车体套立体结构图;
图3B-1是图3A-1中沿A-A’线剖视的锁定机构剖视图;
图3B-2是图3A-2中沿B-B’线剖视的锁定机构剖视图;
图3C-1为本实用新型后车体套俯视平面结构图;
图3C-2为图3C-1中沿C-C’线剖视的剖视图;
图3D-1为本实用新型锁定滑块的立体结构图;
图3D-2为本实用新型锁定滑块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D-3为发明的锁定滑块的爆炸结构图;
图3E-1~3为发明的驱动轴的立体结构图;
图3F为本实用新型衬套的立体结构图;
图3G为本实用新型图3B-1所示的支撑杆的爆炸结构图;
图3H-1为本实用新型龙头杆的立体结构图;
图3H-2为本实用新型龙头杆的爆炸结构图;
图3I-1~2为本实用新型前车体套的立体结构图;
图3I-3和图3I-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板的正面和反面的爆炸结构图。
图3J为本实用新型转向限位槽的立体结构图;
图3K为本实用新型的龙头杆去除前车体套以及连接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3L-1为本实用新型前车体套和后车体套内的锁定机构未锁定时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L-2为本实用新型前车体套和后车体套内的锁定机构锁定时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M-1为本实用新型两轮电动车的后车体侧面结构图;
图3M-2为本实用新型两轮电动车的后车体正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垂直”或“平行”等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在以下的附图中,同样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相似的零部件使用相似的附图号,以避免重复描述。
为方便辨识,图中的各标记分别为:
前车体101;
后车体102;
龙头杆103;
支撑杆104;
前车体套(转向头)107;
后车体套108;
管状杆109;
内圆柱形空腔111;
平台型后车架115
龙头部116;
扳动机构130(联动拨钮);
窗口盖板150;
前车轮161;
后车轮162;
前轮臂164;
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
第一控制电路203;
显示装置204;
控制机构205;
喇叭控制206;
速度控制207;
刹车控制208;
巡航控制209;
前部导线211;
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
第二控制电路222;
电源223;
电机224;
刹车装置225;
(前车体101内的)电池227;
后部导线231;
内空腔306;
前侧卡合平面308;
锁定机构空腔310;
后侧卡合平面311;
安装窗口312;
(后侧卡合平面311上的)凹槽313
锁定压块314;
(锁定压块314的)顶端315;
(锁定压块314的)锁定平面316;
固定轴317;
第一卡合窗口318;
复位弹簧319;
锁定机构320;
第二卡合窗口322;
锁定滑块324;
拨槽325;
后触针326;
拉手328;
驱动轴(一体拨杆)330;
驱动面332;
拨爪331;
导向肋327、329;
导向槽337;
衬套340;
衬套通孔342;
铰接帘343;
转向限位槽357;
限位销351;
轴承352、354;
连接板(转向头盖)361;
触点362;
前车接触平面(转向头端子座)363;
后触针326;
电刷滑环365
滑车端子座385
后车接触平面390(滑车端子座上);
前触针386;
前部导线211的螺旋部387;
孔洞388;
图1A,图1B,图1C,图1D以及图1E从整体上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具有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前车体101连接前轮161,后车体102连接后轮162。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能够折叠,在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的折叠状态和驾驶状态中,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不同的。在驾驶状态时,前车体101与后车体102相对于彼此固定连接,使得后车体102大体上垂直于前车体101,且前轮161和后轮162前后排布。当需要折叠携带时,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能够相对于彼此(位移)分离,从而在折叠后,前车体101以及后车体102能够并排紧靠在一起,前轮161以及后轮162折叠在一起,即前轮161以及后轮162并排紧靠在一侧。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需要在以上所述的驾驶状态以及折叠携带状态这两种状态间切换,因此如何实现前车体101与后车体102的分离以及固定,成为本实用新型重要的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将在下文详述的固定结构来实现前车体101与后车体102的分离以及固定。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除了能够实现上述的折叠方式,还采用了隐藏式线路。即,无论是在两轮电动车的驾驶状态还是在两轮电动车的折叠携带状态,两轮电动车的线路都是隐藏在车体中不为外部所见的。因此,如何在实现上述两种状态切换的同时使得采用隐藏式线路成为可能,也是本实用新型的重要课题。当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同时采用上述折叠方式和隐藏式线路,任意采用上述折叠方式和隐藏式线路两者之一的技术方案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在下文详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实现了隐藏式电路。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介绍如何实现前车体101与后车体102的分离以及固定。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两轮电动车在驾驶状态时的立体结构图。如图1A所示,两轮电动车100的前车体101包括龙头杆103,龙头杆103的上端为龙头部116,龙头杆103的下端设有前车体套107,前车体套107的下端通过前轮臂164连接前车轮161。后车体102在其中部包括平台型后车架115,平台型后车架115的后端连接后车轮162。平台型后车架115的前端连接有支撑杆104,支撑杆104的前端连接有后车体套108。后车体套108具有形状与前车体套107外形相配合的内空腔306(见图3A-1、图3C-1),以使得前车体套107能够嵌套在后车体套108的内空腔306内。支撑杆104前端与后车体套108相邻的位置处设有锁定机构320(见图3B-1、图3B-2),锁定机构320可以将后车体套108和前车体套107锁定在一起,以阻止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之间的相对上下运动以及侧向晃动等,从而使得两轮电动车100的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能够连接为稳定的一体结构,实现安全行驶。
支撑杆104外部设有与锁定机构320相连的扳动机构130,扳动机构130用于改变锁定机构320的工作状态,使其处于锁定位置或是释放位置,以实现前车体101与后车体102之间的锁定或释放。图1A中所示为扳动机构130的锁定位置。
此外,龙头部116的两端设有转向把手171、172。拧动转向把手171能够控制两轮电动车的速度,而拧动转向把手172能够控制两轮电动车的刹车等。转向把手171、172的中部外表面上设有显示装置,用于显示车速、电池电量等车辆行驶状态信息。
后车体102除了连接有后车轮162之外,还设有电源、电机、刹车装置等(这些装置的模块示意图见图2A~2D)。电源(例如蓄电池)设置在平台型后车架115的内部。
图1B为本实用新型两轮电动车的前车体和后车体分离时的结构图。如前文所述,为了方便携带,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可以折叠。图1B所示为两轮电动车100折叠过程中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分离时的情形。此时,扳动机构130朝向水平方向,锁定机构320处于释放位置,后车体套108和前车体套107之间的固定连接被释放,前车体套107从后车体套108中拔出,后车体套108沿着龙头杆103向上移动。此时后车体套108仍然嵌套在龙头杆103上。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的分离是指两者之间的相对分离,更具体而言是指两者可以相对于彼此上下运动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折叠,但并不完全脱离彼此。
在图1B所示的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分离的状态下,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图1C即为图1B中前车体旋转180°后的结构图。因为后车体套108的内空腔306形状与前车体套107的外壁形状相配,使得后车体套108嵌套在前车体套107上时,两者不能相对转动。但龙头杆103的外径要比后车体套108的内空腔306的内径小,从而当如图1B所示的后车体套108与前车体套107分离且后车体套108向上移动到套在龙头杆103上时,前车体套107可以相对于后车体套108转动。与图1B所示的相比,如图1C所示的前轮臂164转到相对于后车体102的另一侧。从图1C中还可以看出转向把手171、172也可以单独折叠后收起,用于减小两轮电动车的折叠后的宽度。
图1D和图1E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扳动机构处于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时的结构图。图1D所示为图1A中的两轮电动车100所处的驾驶状态,此时扳动机构130朝向下方,锁定机构320处于锁定位置,将后车体套108和前车体套107锁紧。若要折叠两轮电动车100,使其处于图1B所示的状态,则需拧动扳动机构130,使之朝向水平方向(如图1E所示),从而使锁定机构320处于释放位置,通过锁定机构320将后车体套108和前车体套107释放,以使前车体套107可以从后车体套108中拔出,进而达到图1B所示的状态。
下面将结合图2A,图2B,图2C以及图2D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的布线结构具体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两轮电动车100如何在采用隐藏式线路的情况下实现电连接。
图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布线结构模块示意图。两轮电动车100驾驶时,龙头部116用于控制电动车的行驶。如前文所述,通过拧动转向把手171、172能够实现对两轮电动车100的一些控制功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转向把手171、172上设有加速控制装置、刹车控制装置、喇叭按钮、巡航按钮等,通过拧动转向把手171、172能够控制控制机构205发送车辆控制信号,控制机构205包括速度控制装置207、刹车控制装置208、喇叭控制装置206、巡航控制装置209等。同时,如前文所述,龙头部116的外表面上设有显示装置204,用于显示车速、电池电量等车辆行驶状态信息。前车体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和车辆行驶信息的接收通过设置在前车体101内部的第一控制电路203进行,第一控制电路203分别连接速度控制装置207、刹车控制装置208、喇叭控制装置206(例如喇叭按钮)、巡航控制装置209(例如巡航按钮)和显示装置204等,接收和发送它们各自的控制信号和显示信号。
如前面所提到的,后车体102除了后车轮162之外,还设有电源223、电机224、刹车装置225等。对于电源223的充放电信号和电机224的巡航模式控制信号、刹车装置225的减速信号等,通过设置在后车体102的平台型后车架115的内部的第二控制电路222进行这些信号的处理和发送。第一控制电路203和第二控制电路222为具有数模转换、数据计算和数据发送接收功能的集成电路板。第二控制电路222将充放电信号、巡航模式控制信号、减速信号等处理并发送给第一控制电路203,从而第一控制电路203将以上信号处理后发送至显示装置204,从而显示装置204显示电池信息、巡航模式信息以及速度信息等。第一控制电路203将控制机构205发出的控制信号处理并发送给第二控制电路222,从而第二控制电路222处理并控制相应部件(例如电机224、刹车装置225)动作。
作为一个实施例,前车体101内部设有4根前部导线211,分别是正电源线211.1、负电源线211.2以及2根信号线211.3、211.4,正负电源线211.1和211.2用于工作电压的输送,信号线211.3和211.4用于信号的传输。4根前部导线211的一端连接第一控制电路203,另一端连接设置在前车体套107内的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
在本实施例中,后车体102中与前部导线211相配合设有4根后部导线231,分别是正电源线231.1、负电源线231.2以及2根信号线231.3、231.4,后部导线231功能和前部导线211完全相同。两后部导线231的信号线231.3、231.4的一端连接第二控制电路222,另一端连接设置在后车体套108内的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两后部导线231的信号线正电源线231.1、负电源线231.2一端连接电源223,另一端连接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
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可以连接在一起,使得前车体101内的前部导线211和后车体102的后部导线231相连通。
图2B和2C分别为图2A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布线结构中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相导通和相分离时的模块示意图。如图2B所示,当两轮电动车100需要进入驾驶状态时,后车体套108嵌套在前车体套107上并将两者相互锁定,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上的至少四个触点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上的至少四个前触针相互压紧接触,使得4根前部导线211与4根后部导线231导电相连,实现电力和信号的连通。
需要注意的是,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与后车导线连接装置221互相压紧接触,而非插入式接触,从而便于两轮电动车100需要进入折叠状态时,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可以方便地分离。有关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与后车导线连接装置221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具体介绍。
如图2C所示,当两轮电动车100需要进入折叠状态时,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相对于彼此上下移动分开,从而实现相互分离,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上的触点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上的前触针也随之分离,使得4根前部导线211与4根后部导线231断开,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的电力传输和信号通信中断。
图2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布线结构模块示意图。在如图2A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布线结构中,前车体101内的元件和电路的工作电压需要后车体102内的电源223来提供,因而在前部导线211和后部导线231中需要一根正电源线211.1和231.1和一根负电源线211.2和231.2来进行电力的传输。事实上,如果前车体101内提供有独立供电的电池227,那么前车体101内的元件和电路的工作电压便可以由电池227独立供应,而不需要通过后车体102内的电源223来提供,因而便不再需要前部导线211和后部导线231中用来传输电力的正电源线和负电源线。
此外,如图2A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布线结构中,前部导线211和后部导线231采用两根信号线211.3、211.4、231.3和231.4作为信号传输的连接线,但事实上使用一根导线也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
因此,在如图2D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布线结构中,前车体101内设有独立的电池227,电池227连接第一控制电路203,第一控制电路203连接控制机构205(包括速度控制装置207、刹车控制装置208、喇叭控制装置206、巡航控制装置209)以及显示装置204,并向其提供电力和信号传输。第一控制电路203通过1根前部导线211连接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后车体102中,第二控制电路222通过1根后部导线231.1连接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后车体102中其他布线结构与图2A相同,在此不赘述。
此时,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上最少只需设置1个触点,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上最少只需设置1个触针,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相互紧密接触时,1个触针和1个触点相互接触,使得1根前部导线211与1根后部导线231连通,由此实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的信号通信。
事实上,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上会设置多个冗余触点和触针,用于保证接触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图2A和2D仅仅示出了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实施例,作为说明性示例。无论是采用几根信号线,无论前车体中是不是设有电源线,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这些都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的。
下面将结合图3A-1~3G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后车体套108以及其中相关部件的结构具体介绍如何实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的锁定和释放,以及如何实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的连接和分离。
图3A-1和3A-2为本实用新型的扳动机构分别处于释放位置和锁定位置时的后车体套的立体结构图。图3C-1为本实用新型后车体套俯视平面结构图,而图3C-2为图3C-1中沿C-C’线的结构剖视图。如这几幅图所示,两轮电动车100的后车体套108设置在支撑杆104的前端(图中的支撑杆104上部定义为前端)。支撑杆104的前端的前侧为平面状的前侧卡合平面308(详见图3C-2),后车体套108从前侧卡合平面308的两侧边缘延伸而出,形成套管状的内空腔306,内空腔306的其中一侧(后侧)即是前侧卡合平面308。内空腔306可用于嵌套地容纳前车体套107。由于前车体套107外形与内空腔306的形状相配合,前车体套107插入内空腔306后两者即紧密配合,且由于前侧卡合平面308使得内空腔306的截面成为非圆形,因此即使未锁定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前车体套107与后车体套108也不会产生相对转动和晃动(但是前车体套107可以从后车体套108内拔出)。
如图3C-2所示,前侧卡合平面308整体为长方形,前侧卡合平面308上设有两个开口,上方的为第一卡合窗口318,下面的为第二卡合窗口322。如下面将要详细描述的,锁定机构320能够穿过第一卡合窗口318和第二卡合窗口322运动,以到达与位于后车体套108内的前车体套107相互作用的锁定位置,以及与位于后车体套108内的前车体套107相互分离的释放位置。
支撑杆104的前端靠近后车体套108的位置处还设有锁定机构空腔310,用于容纳前面所提到过的锁定机构320。锁定机构空腔的一侧设有供锁定机构320装配和拆卸的安装窗口312(详见图3G),并设有用于闭合该安装窗口312的窗口盖板150。扳动机构130可拆卸地安装在窗口盖板150的外侧。
锁定机构320如前所述用于将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两者锁定和释放。并且,锁定机构320也能够实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的连接和分离。从图3A-1可以看到,用于控制锁定机构320锁定和释放的扳动机构130此时朝向水平方向(与图1E相同),以释放锁定机构320,而扳动机构130在图3A-2中则朝向竖直方向(与图1D相同),以实现锁定机构320的锁定。
图3B-1是图3A-1沿A-A线剖视的剖视图,图3B-2是图3A-2中沿B-B线剖视的剖视图,图3B-1和3B-2主要用于显示锁定机构320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的区别。如图3B-1和3B-2所示,锁定机构320主要包括锁定压块314、锁定滑块324(详见图3D-1~图3D-3)和驱动轴330(详见图3E-1~图3E-3)。锁定压块314可以被推动穿过前侧卡合平面308上的第一卡合窗口318,从而压靠向位于后车体套108中的前车体套107的后侧卡合平面311(以下将结合图3I-1至3I-4详述),而锁定滑块324可以被推动穿过前侧卡合平面308上的第二卡合窗口322,从而能够卡合在位于后车体套108中的前车体套107的后侧卡合平面311上的凹槽313中(详见图3I-1),从而将前车体套107与后车体套108锁定,使得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完全固定住,两者之间不能相对上下运动。同时,锁定滑块324卡合在凹槽313中也能实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的连接,从而实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的电连接,这一点将在后面详述。
驱动轴330穿过锁定机构容纳空腔310的窗口盖板150与扳动机构130相连接,通过扳动机构130带动驱动轴330转动可以驱动锁定压块314和锁定滑块324运动来锁定和释放前车体套107,以及连接和分离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
驱动轴330上设置有凸轮机构,用于驱动锁定压块314和锁定滑块324运动。图3E-1~图3E-3为驱动轴330的多角度立体结构图。如图3E-1~图3E-3所示,凸轮机构包括驱动面332和拨爪331。驱动面332与锁定压块314相配合,用于随着驱动轴330的旋转带动锁定压块314运动,而拨爪331与锁定滑块324相配合,用于随着驱动轴330的旋转带动锁定滑块324运动,以下将详述。
驱动轴330的远端305插入锁定机构空腔310内壁上的孔洞(未示出)里,驱动轴330的近端307穿过窗口盖板150上的通孔152(如图3G所示)并与扳动机构130连接,从而使得扳动机构130被扳动旋转时,驱动轴330随着扳动机构130旋转。
下面结合附图3B-1,3B-2,3D-1,3D-2,3D-3和3G来描述锁定压块314和锁定滑块324。其中,图3D-1为本实用新型锁定滑块的立体结构图,图3D-2为本实用新型锁定滑块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3D-3为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滑块的爆炸结构图,而图3G为本实用新型图3B-1所示的支撑杆的结构爆炸图。
如图所示(尤其是图3G),锁定压块314是一个立方体型的摆块,锁定压块314的顶端315可转动地套设在一根固定轴317上,固定轴317的两端固定在锁定机构空腔310的内壁上,从而锁定压块314可绕着固定轴317做旋转一定角度的摆动。锁定压块314朝向后车体套108的一面为锁定平面316,锁定平面316的背面与驱动轴330的驱动面332(见图3E-1~图3E-3)接触,驱动轴330在第一转动方向(如顺时针)转动时,向锁定压块314提供一个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推力,以推动锁定压块314朝向位于后车体套108内的前车体套107的后侧卡合平面311摆动,并穿过第一卡合窗口318到达锁定位置(如图3B-2所示),从而通过锁定压块314压紧所述后侧卡合平面311,以阻止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之间的相对上下运动和/或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之间的侧向晃动。而当驱动轴330在第二转动方向(如逆时针)转动时,将所述锁定压块314释放,使得述锁定压块314能从第一卡合窗口318退出。
固定轴317上还套设有复位弹簧319(见图3G),复位弹簧319为扭簧,一端固定在锁定机构空腔310的内壁上,一端固定在锁定压块314上。复位弹簧319用以提供使得锁定压块314逆时针方向摆动的扭力,从而在驱动轴330的推力撤销后使得锁定压块314远离前车体套107的后侧卡合平面311摆动至释放位置(如图3B-1所示)。此外,当驱动轴330处于释放位置时,复位弹簧319的扭力使得锁定压块314不会随意摆动,从而避免对其他部件产生干涉。
锁定滑块324为一可滑动的接触块,可以沿着图中左右方向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如图3D-1~图3D-3所示,锁定滑块324为大致立方体结构,内部中空。锁定滑块324的上侧面一侧边缘设有拨槽325,拨槽325由挡臂347和348形成。驱动轴330的拨爪331插入到拨槽325中,因此,当驱动轴330旋转时,拨爪331会始终紧靠在挡臂347或348内侧(即靠近拨槽325的侧面),对锁定滑块324产生来回运动的驱动力。当驱动轴330在第一转动方向(如顺时针)转动时,拨爪331将锁定滑块324推动穿过前侧卡合平面308上的第二卡合窗口322,以卡合在前车体套107的后侧卡合平面311上的凹槽313中(详见图3I-1),使得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之间不能相对上下运动。而当驱动轴330在第二转动方向(如逆时针)转动时,拨爪331将所述锁定滑块324拨到释放位置,使得述锁定压块314能从第二卡合窗口322退出。
如图3D-3所示,锁定滑块324的头部内容纳有滑车端子座385,滑车端子座385中集成有多个前触针386,且滑车端子座385具有后车接触平面390。前触针386弹性地安装,以保证有效电接触。前触针386的前端凸出于后车接触平面390外侧。前触针386的后端连接多束后部导线231,如图3D-2所示。带有前触针386的滑车端子座385构成前文所述的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由锁定滑块324容纳并随锁定滑块324运动,从而实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与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的连接和分离。锁定滑块324的两侧还设有相同的导向肋327、329,如图3D-2所示。导向肋327插入到锁定机构空腔310内壁以及窗口盖板150上设置的导向槽337(见图3G所示的窗口盖板150上的导向槽337,内壁上的导向槽未示出)中,使得锁定滑块324滑动时可以平稳准确地插入到连接板361的凹槽中,以实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与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的接触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之间还设置有衬套,图3F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衬套的立体结构图。在本实用新型中,前车体套107与后车体套108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两者直接嵌套布置时磨损较大,因此在两者之间增设塑料或橡胶材质的衬套,例如图中所示的衬套340。如图3F所示,衬套340的形状和大小与后车体套108的内空腔306形状相匹配(同样与前车体套107的外壁形状相匹配),衬套340整体呈圆柱形管状,但一侧侧壁为平面状的衬套卡合平面341,衬套卡合平面341与后车体套108的前侧卡合平面308形状相匹配。
为了方便锁定压块314和锁定滑块324与前车体套107相互作用,在衬套卡合平面341上设有衬套通孔342,衬套通孔342的形状和位置与第二卡合窗口322相对应,锁定滑块324可以从衬套通孔342推出与前车体套107接触。衬套卡合平面341还设有铰接帘343,铰接帘343的上端与衬套340连为一体,使得铰接帘343整体可以围绕其上端随锁紧压块314做小角度的轻微摆动。铰接帘343的位置与第一卡合窗口318相对应,并设置在锁定压块314与前车体套107的后侧卡合平面311之间,锁定压块314通过铰接帘343压靠在前车体套107的后侧卡合平面311上,以增强摩擦力。
图3H-1和3H-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龙头杆及其内部结构。其中图3H-1为本实用新型龙头杆的结构立体图,其中,以透视的方式显示了龙头杆内部的部件。图3H-2为本实用新型龙头杆的结构爆炸图。
如图3H-1和3H-2所示,龙头杆103包括内部中空的管状杆109,龙头杆103的下端连接前车体套107,龙头杆103的上端具有与管状杆109相连的伸缩部105。如图1A所示,伸缩部105的上端连接至龙头部116。伸缩部105可以插入管状杆109中或从管状杆109中拔出,从而能够调整龙头杆103的长度,以减小两轮电动车100折叠后的长度。管状杆109的内部容纳有前部导线211,前部导线211的一端连接至龙头部116,另一端连接至设置在前车体套107内的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以下将详述)。因此,为配合龙头杆103的长度可调性,前部导线211具有可伸缩的螺旋部387,以随着龙头杆103长度的改变而改变前部导线211的长度。在龙头杆103内部设置可伸缩的前部导线211,相较于在龙头杆103外部设置不可伸缩(但长度足够)的导线,可以避免两轮电动车100在折叠时,出现过长的导线,从而缠绕车体而难以实现折叠。如前面所提到过的,为实现龙头杆103内部的前部导线211与后车体102内的后部导线231连接,在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的内部分别设置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以实现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锁定时的信号和电力导通。
此外,如前所述,前部导线211为一根含有多根导线的线缆,可以传递多路信号或是电力。
龙头杆103还包括连接在管状杆109的下端的龙头轴106,龙头杆103通过下端的龙头轴106与前车体套107相连。龙头轴106的上端固定地套装在管状杆109内部,龙头轴106的下端套装在前车体套107内部。前车体套107的两端通过轴承352、354连接在龙头轴106的下端,使得前车体套107活动安装龙头杆103上,从而可以相对于龙头杆103转动。
龙头轴106的下端上连接有转向限位件350。图3J示出了转向限位件350的立体结构。如图3J所示,转向限位件350上设置有转向限位槽357,转向限位槽357沿着龙头轴106的周向延伸,并覆盖龙头轴106圆周的一个范围。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转向限位件350为半环状结构,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龙头轴106上。
当龙头轴106套装在前车体套107内部时,转向限位件350位于前车体套107内部。设置具有转向限位槽357的转向限位件350的目的是限制前车体套107相对于龙头杆103的转动角度。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除了设置具有转向限位槽的转向限位件350之外,还设置有与转向限位槽357配合工作的限位销351,限位销351为一端带有螺帽的螺栓状。前车体套107上与转向限位槽35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销孔355(详见图3I-1),限位销351的与螺帽相对的一端从前车体套107外侧插入限位销孔,并在穿过限位销孔355之后进入限位槽中。从而限位销351与限位槽相配合,将前车体套107相对于龙头杆103的旋转角度限制在转向限位槽的延伸范围内,而由于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能够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后车体套108也在转向限位槽的延伸范围所限定的角度范围内相对于龙头杆103转动。该角度范围即为两轮电动车100的转向角度范围,大致为左右48度。
龙头轴106的下端上还套设有多道电刷滑环365,多道电刷滑环365彼此相互间隔,每一道电刷滑环365都分别连接前部导线211中的一根信号线或电源线,而电刷滑环365的表面用于与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的后触针326(后面将结合图3I-3和3I-4详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及其后触针326)电接触,以将前部导线211连接至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当龙头轴106套装在前车体套107内部时,电刷滑环365位于前车体套107内部。由于后车体102能够相对于前车体101在转向限位件350所限定的范围内转动以实现两轮电动车的转向,为了保证转向过程中后车体102与前车体101的电力连通和信号连通,每道电刷滑环365也和转向限位槽357一样沿着龙头轴106的周向延伸,且电刷滑环365延伸范围也与转向限位槽357的延伸范围大致相同。此外,每道电刷滑环365在其延伸范围内都具有能够与后触针326电导通的表面。
转向限位槽357与限位销351的配合关系,以及后触针326与电刷滑环365的配合关系也可以从图3K看出,图3K为清楚起见省略了前车体套107以及后面将详述的连接板361。
下面结合图3H-2,3I-1,3I-2,3I-3和3I-4介绍前车体套107的具体结构以及前车体套107上所安装的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图3I-1和3I-2为本实用新型前车体套的立体结构图,图3I-3和3I-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的正面和反面结构爆炸图。
如图3I-1和3I-2所示,前车体套107大体上为圆筒状,其内部为内圆柱形空腔111,龙头轴106即容纳在该圆柱形空腔111内。前车体套107的一侧为前面所提到过的后侧卡合平面311,后侧卡合平面311内设有,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可以与前车体套107一体形成,也可以如图3H-2中所示情形分开形成。具体而言,如图所示,前车体套107的后侧卡合平面31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的开口321,开口321的位置正对着安装在前车体套107内部的龙头轴106上的电刷滑环365,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安装在开口321中,从而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能够与电刷滑环产生电连接。用于容纳限位销351的限位销孔355设置在开口321上方。
如图3I-3和3I-4所示,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包括连接板361,连接板361上设有前车接触平面363,前车接触平面363正面上设有多个触点362,后触针326从前车接触平面363的反面(背面)与多个触点362导电连通。
具体而言,连接板361的正面设有前面提到过的用于接收插入的锁定滑块324的前端的凹槽313,用以阻止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凹槽313的槽底构成前车接触平面363,多个触点362设在前车接触平面363内,用于与锁定滑块324的后车接触平面390上的前触针386接触,使得后车体102内的后部导线231与前车体的前车导线211相连,前车体101内部的显示装置204与控制装置205及后车体102内部的电机224,刹车装置225,电源223等部件实现信号和电力的连通。
连接板361的反面设有后触针端子座389,后触针端子座389上设有朝向前车体套107的内圆柱形空腔111的后触针326。后触针326与电刷滑环365接触而电导通,并且后触针326在随前车体套107一同转动时与电刷滑环365保持滑动接触。后触针326通过弹性结构安装在后触针端子座389内,弹性结构确保后触针326能够始终与电刷滑环365弹性接触。后触针端子座389可以与连接板361一体形成,也可以如图3I-3和3I-4中所示的情形与连接板361分体形成,并可拆卸地安装在连接板361上。
在本实施例中,电刷滑环365有四道滑环,与之配合地设有4排后触针326,每一排后触针326在一道电刷滑环365上滑动,这适合于本实用新型图2A所示的布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中4根前部导线211和4根后部导线231的设计。如果是图2D所示的布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那样具有1根前部导线211和1根后部导线231,那么电刷滑环365最少也可以具有一道滑环,后触针326最少也可以为一排后触针。在所有的实施例中,每一排后触针326可以设有左右两个后触针,两个后触针326同时导通一路信号,且同时在一道电刷滑环365上滑动,构成冗余的电连接,保证该路信号的有效导通。
后触针326与触点362在连接板361的内部通过电路板线连接,从而每一路信号也通过多个触点362与锁定滑块324的前触针386连通,以确保两轮电动车100的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中的线路的有效连通。
为了进一步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布线结构,图3M-1和3M-2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两轮电动车的后车体侧面剖视图和正面结构图。从图3M-1中可以看出,锁定滑块324里的前触针386与后部导线231相连,后部导线231经过支撑杆104的内部后,从后车体102的前端的孔洞388进入后车体102内部,与后车体102的第二控制电路222相连。从图3M-2可以看到后车体102的平台型后车架115前端的孔洞388。
此外,还可以在龙头杆103的上端设置一个前车体套107相类似的结构,从而使得在后车体套108移动到龙头杆103的上端时(即到达折叠好的位置时),能够通过该结构、后车体套108和锁定机构320实现后车体与前车体的锁定。此处的锁定不需要连通前车体与后车体的电路结构,只需要将前车体和后车体在折叠状态中锁定,以更加便于携带电动车。
下面结合图3L-1和图3L-2来描述为了驾驶两轮电动车而对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进行机械锁定和电力连接、以及为了折叠两轮电动车而对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进行机械释放和电力分离的过程。其中,图3L-1和图3L-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前车体101与后车体102机械释放及电力分离、以及机械锁定且电力连接时的剖视图。为清楚起见,这两幅图中仅示出了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位置处的结构。
为了驾驶两轮电动车,首先需要将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进行机械锁定和电力连接。如前面所提到的,前车体101与后车体102的机械锁定和电力连接、以及机械释放和电力分离是通过用锁定机构320将前车体套107和后车体套108进行锁定和释放来实现的。为此,首先拧动扳动机构130使其朝向竖直方向,扳动机构130带动驱动轴330顺时针旋转,从而带动锁定压块314和锁定滑块324进入它们的与前车体套107相互作用的锁定位置(如图3L-2所示),在该位置,锁定机构320实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的机械锁定和电力连接。
而为了折叠两轮电动车,则首先需要将拧动扳动机构130使其朝向水平方向,扳动机构130带动驱动轴330逆时针旋转,从而带动锁定压块314和锁定滑块324进入它们的与前车体套107相互分离的释放位置(如图3L-1所示),在该位置,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的机械锁定被释放,且电力连接被分离,从而能够实现两轮电动车的折叠。
尽管参考附图中出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教导的精神和范围和背景下,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机构可以有多种变化形式,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以形成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未详细描述过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普通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有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参数,例如尺寸、形状、元件或材料的类型,而这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29)

1.一种在两轮电动车上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两轮电动车包括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所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在折叠时能相互分离,所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在驾驶时能相互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所述前车体(101)上的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相连;
设置在所述后车体(102)上的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和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相连;
在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相互分离时,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相互分离,使得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在所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相互固定连接时,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相互压紧接触,使得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不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得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与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导电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所述前车体(101)包括龙头杆(103),所述后车体包括支撑杆(104),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连接机构包括:
后车体套(108),所述支撑杆(104)前端的前侧设有前侧卡合平面(308),所述后车体套(108)从所述前侧卡合平面(308)的两侧延伸出而形成,所述后车体套(108)具有内空腔(306);
所述前侧卡合平面(308)设有第二卡合窗口(322),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的设置使其能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被推出或退回;
前车体套(107),所述前车体套(107)连接在所述龙头杆(103)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107)具有内圆柱形空腔(111),所述内圆柱形空腔(111)用于可转动地容纳所述龙头杆(103)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107)的外壁与所述后车体套(108)的内空腔(306)形状相配,所述前车体套(107)的外壁的后侧设有后侧卡合平面(311);
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设置在所述后侧卡合平面(311)内;
当所述前车体套(107)插入到所述后车体套(108)的内空腔(306)内时,所述后侧卡合平面(311)和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相对;
所述支撑杆(104)前端设有锁定机构空腔(310),所述锁定机构空腔(310)用于容纳锁定机构(320),所述锁定机构(320)用于将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推出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使得所述前侧卡合平面(308)与所述后侧卡合平面(311)相互压紧,使得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与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导电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空腔(310)在所述支撑杆(104)前端的侧面设有安装窗口(312),用于安装所述锁定机构(32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包括后车接触平面(390),所述后车接触平面(390)包括一个锁定位置以及一个释放位置,所述后车接触平面(390)上设有至 少一个前触针(386),所述前触针(386)与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导电相连;
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包括连接板(361),所述连接板(361)设置至少一个触点(362),所述连接板(361)设置在所述后侧卡合平面(311)上;
当所述后车接触平面(390)被推出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所述至少一个前触针(386)与所述至少一个触点(362)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320)包括:
可做旋转运动的驱动轴(330);
锁定滑块(324),所述锁定滑块(324)连接所述后车接触平面(390);
所述驱动轴(330)在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将所述锁定滑块(324)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推出;
所述驱动轴(330)在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使得锁定滑块(324)能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退回;
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330)上设有拨爪(331),用于驱动所述锁定滑块(32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滑块(324)上设有拨槽(325),用于容纳所述拨爪(331),
当所述驱动轴(330)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331)带动所述锁定滑块(324)移动,从而将所述后车接触平面(390)拨到所述锁定位置,
当所述驱动轴(330)向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331)带动所述锁定滑块(324)移动,从而将所述后车接触平面(390)拨到所述释放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330)的一端设有扳动机构(130),用于扳动所述驱动轴(330)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旋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连接机构包括窗口盖板(150),用于封盖所述安装窗口(312);
所述驱动轴(330)安装在所述锁定机构空腔(310)的内壁和窗口盖板(150)内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滑块(324)的两侧设有一对导向肋(327、329);
所述锁定机构空腔(310)的内壁和窗口盖板(150)内壁上分别设有导向槽(337);
所述一对导向肋(327、329)在所述锁定机构空腔(310)的内壁导向槽和窗口盖板(150)内壁上的导向槽(337)中滑动。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361)背面设有至少一个后触针(326);
所述至少一个触点(362)与所述至少一个后触针(326)导电相连;
所述至少一个后触针(326)安装在弹簧机构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龙头杆(103)下端(109)的周向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电刷滑环(365),使得所述龙头杆(103)在转动时,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滑环(365)与所述至少一个后触针(326)始终滑动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滑环(365)与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导电相连。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前触针(386)安装在弹簧机构上,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前触针(386)可弹性的与所述至少一个触点(362)相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包括三根前部导线(211.1,211.2,211.3),即正电源线(211.1)、负电源线(211.2)和至少一根信号线(211.3);或
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包括一根信号线(211.3)。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滑环(365)包括三个电刷滑环,分别连接正电源线(211.1)、负电源线(211.2)和至少一根信号线(211.3)。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导线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是一根信号线(211.3);
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滑环(365)包括一个电刷滑环,所述电刷滑环与所述一根信号线连接。
17.一种在两轮电动车上的布线结构,所述两轮电动车包括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所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在折叠时能相互分离,所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在驾驶时能相互固定连接,包括:
设置在所述前车体(101)上的第一控制电路(203)和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所述第一控制电路(203)和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通过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导电连接;
设置在所述后车体(102)上的第二控制电路(222)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所述第二控制电路(222)和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通过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导电连接;
在所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相互分离时,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相互分离,在所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相互固定连接时,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相互压紧,从而使得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和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导电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布线结构,所述前车体(101)包括龙头杆(103),所述后车体包括支撑杆(104),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结构包括:
后车体套(108),所述支撑杆(104)前端的前侧设有前侧卡合平面(308),所 述后车体套(108)从所述前侧卡合平面(308)的两侧延伸出而形成,所述后车体套(108)具有内空腔(306),
所述前侧卡合平面(308)设有第二卡合窗口(322),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的设置使其能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被推出或退回;
前车体套(107),所述前车体套(107)连接在所述龙头杆(103)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107)具有内圆柱形空腔(111),所述内圆柱形空腔(111)用于可转动地容纳所述龙头杆(103)的下端,所述前车体套(107)的外壁与所述后车体套(108)的内空腔(306)形状相配,所述前车体套(107)的外壁的后侧设有后侧卡合平面(311);
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设置在所述后侧卡合平面(311)内;
当所述前车体套(107)插入到所述后车体套(108)的内空腔(306)内时,所述后侧卡合平面(311)和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相对;
所述支撑杆(104)前端设有锁定机构空腔(310),所述锁定机构空腔(310)用于容纳锁定机构(320),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包括一个锁定位置以及一个释放位置,所述锁定机构(320)用于将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推出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使得所述后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21)处于锁定位置,所述前侧卡合平面(308)与所述后侧卡合平面(311)相互压紧,使得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与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导电相连。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车体导线连接装置(201)包括连接板(361),所述连接板(361)上设有前车接触平面(363),所述前车接触平面(363)上包括至少一个触点(362),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的一端与所述至少一个触点(362)相连接,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203)相连接;
所述后车体连接装置(221)包括滑车端子座(385),所述滑车端子座(385)上设有后车接触平面(390),所述后车接触平面(390)内包括至少一个前触针(386),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的一端与所述至少一个前触针(386)相连接,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222)相连接;
在所述前车体(101)和后车体(102)相互固定时,通过压紧的方式所述前车接触平面(363)与所述后车接触平面(390)被压在一起,从而触点(362)与前触针(386)导电相通。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车体(101)具有龙头杆(103),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设置在龙头杆(103)中;
所述后车体(102)具有平台型后车架(115),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设置在平台型后车架(115)内。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具有螺旋部(387)。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龙头杆(103)的前端具有一龙头部(116),所述龙头部(116)设有显示装置(204)和控制机构(205),所述控制机构(205)能产生控制信号,所述显示 装置(204)和控制机构(205)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203)相连;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203)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控制电路(222)。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型后车架(115)上设有后车轮(162)、电机(224)、刹车装置(225)、和电源(223),所述电机(224)和刹车装置(225)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222)相连;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222)检测并产生行驶状态信号,并将行驶状态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控制电路(203)。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型后车架(115)靠近所述支撑杆(104)的一侧端面设有孔洞(388);
所述至少一根后部导线(231)经过所述支撑杆(104)后经过所述孔洞(388)进入所述平台型后车架(115)并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203)相连通。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包括三根前部导线(211.1,211.2,211.3),即正电源线(211.1)、负电源线(211.2)和至少一根信号线(211.3);或
所述至少一根前部导线(211)包括一根信号线(211.3)。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320)包括:
可做旋转运动的驱动轴(330),
锁定滑块(324),所述锁定滑块(324)与所述后车导线连接装置(211)连接;
所述驱动轴(330)在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将所述锁定滑块(324)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推出;
所述驱动轴(330)在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使得锁定滑块(324)能从所述第二卡合窗口(322)退出;
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330)上设有拨爪(331),用于驱动所述锁定滑块(324)。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滑块(324)上设有拨槽(325),用于容纳所述拨爪(331),
当所述驱动轴(330)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332)将所述锁定滑块(324)拨到所述锁定位置,
当所述驱动轴(330)向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拨爪(332)将所述锁定滑块(324)拨到所述释放位置。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330)的一端设有扳动机构(130),用于扳动所述驱动轴(330)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旋转。
CN201620457758.2U 2016-05-18 2016-05-18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194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57758.2U CN205819424U (zh) 2016-05-18 2016-05-18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57758.2U CN205819424U (zh) 2016-05-18 2016-05-18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19424U true CN205819424U (zh) 2016-12-21

Family

ID=57559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57758.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19424U (zh) 2016-05-18 2016-05-18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194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14652A (zh) * 2016-05-18 2017-01-11 上海玺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14652A (zh) * 2016-05-18 2017-01-11 上海玺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CN106314652B (zh) * 2016-05-18 2023-07-18 南通智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0154B (zh) 电动车辆
CN102632952B (zh) 一种可变身为电动自行车的遥控电动滑板车
CN207523867U (zh) 一种可折叠的太阳能电动滑板车
CN106621295A (zh) 可拆卸模块化电动滑板及其遥控装置
CN104828184A (zh) 一种智能行李箱载人机器人
CN205819424U (zh)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CN203094323U (zh) 带有减震装置的折叠式电动自行车
CN205819423U (zh)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固定结构
US20190161017A1 (en) Apparatus to store a mobility device in a lift gate of a vehicle
CN205059874U (zh) 骑行平衡两用电动车
CN106428395A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滑板车
CN207045559U (zh) 一种可折叠式平衡车
CN105539682A (zh) 一种折叠式滑板车
CN106314652A (zh)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CN105109602A (zh) 骑行平衡两用电动车
CN106314651A (zh)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导线连接机构和布线结构
CN106956736B (zh) 一种智能伴随机器人
CN103129688B (zh) 折叠式电动自行车
CN106805438A (zh) 一种内嵌滑板式太阳能动力行李箱
CN206012845U (zh) 具有收纳功能的变形电动自行车
CN204623676U (zh) 一种智能行李箱载人机器人
CN208412008U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电控一体车把
CN101920748B (zh) 箱形折叠式电动车
CN206485505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滑板车
CN103608255A (zh) 可折叠两轮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18

Address after: 226400 the north side of Fang Quan Road, the west side of the rainbow road, Rudong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tong, Jiangsu.

Patentee after: Nantong Zhi Qu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06, Building 2, 2388 Xiupu Road,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315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XI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6400 Floor 2, Building 2, No. 1, Jinshan Road, High tech Zone, Rudong Coun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tong Zhi Qu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6400 the north side of Fang Quan Road, the west side of the rainbow road, Rudong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tong,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Nantong Zhi Qu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1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1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