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21081U - 调色剂容器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21081U
CN205721081U CN201620555357.0U CN201620555357U CN205721081U CN 205721081 U CN205721081 U CN 205721081U CN 201620555357 U CN201620555357 U CN 201620555357U CN 205721081 U CN205721081 U CN 205721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guide portion
resettlement section
container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553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智博
竹中秀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to CN2016205553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21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21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210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调色剂容器,其具有能收容调色剂的收容部。所述调色剂容器包括:长条状的容器主体,能在内部收容调色剂;第一引导部,设置于容器主体,形成为从容器主体的侧面沿垂直于容器主体的长边方向的容器主体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筒状;调色剂排出口,形成于第一引导部,把调色剂从第一引导部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第一转动构件,能转动地设置在容器主体中,通过被驱动向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把容器主体中收容的调色剂经由第一引导部的内部向调色剂排出口输送;以及倾斜引导部,设置于第一引导部,具有朝向第一引导部的伸出方向的前端向第一引导部的内部侧倾斜的引导面,把由第一转动构件输送的调色剂朝向调色剂排出口引导。

Description

调色剂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能收容调色剂的收容部的调色剂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在纸上能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已为公众所知。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用于向内部设置的显影装置补充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调色剂容器能装拆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上。如果所述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被消耗而使调色剂容器变空,则从图像形成装置取下调色剂容器,更换为收容有未使用调色剂的新调色剂容器。
此外,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除去转印后感光鼓上残留的使用完毕的调色剂(废调色剂)的清洁装置、以及用于收容被所述清洁装置除去了的废调色剂的废调色剂容器。
此外,以往的调色剂容器具有筒状的引导部,在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上时,所述引导部把在内部收容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朝向所述装置主体引导。所述引导部例如形成为朝向装置主体水平地延伸的形状。
可是,在用于把所述未使用调色剂向图像形成装置补充的补充口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下侧的面的情况下,有时朝向所述引导部的伸出方向的前端部输送的未使用调色剂会残留在所述前端部附近。因此,如果在未使用调色剂残留在所述前端部的状态下更换调色剂容器,则残留的未使用调色剂会被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调色剂容器,能减少未被使用而残留在内部的未使用调色剂的残留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调色剂容器,其包括:长条状的容器主体,能在内部收容调色剂;第一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形成为从所述容器主体的侧面沿垂直于所述容器主体的长边方向的所述容器主体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筒状;调色剂排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用于把调色剂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第一转动构件,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中,通过被驱动向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把所述容器主体中收容的调色剂经由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内部向所述调色剂排出口输送;以及倾斜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伸出方向的前端倾斜的引导面,把由所述第一转动构件输送的调色剂朝向所述调色剂排出口引导。
按照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未被使用而残留在内部的未使用调色剂的残留量。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实用新型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调色剂容器的安装部的图。
图5是表示品红色和黑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品红色和黑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背面侧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背面侧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正面侧的构成的图。
图10是沿图9的X-X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9的XI-XI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背面构成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安装有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安装部的构成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盖构件和内部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的盖构件和内部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搅拌构件的轴承部的构成的图,是图11中的主要部分X1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第一输送部的螺旋构件的轴承部的构成的图,是图10中的主要部分X2的放大图。
图18是齿轮传递机构的放大图。
图19是表示第二输送部的螺旋构件的轴承部的构成的图,是图11中的主要部分X3的放大图。
图20A是沿图19的XX-XX线剖切的剖视图,是用于说明第二输送部的螺旋构件和膜构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20B是沿图19的XX-XX线剖切的剖视图,是用于说明第二输送部的螺旋构件和膜构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右端部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2A是表示安装部58的第二输出接头周围结构的放大图。
图22B是表示第二输出接头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3A是表示第二输送部105的第二输入部111的构成的放大图。
图23B是表示第二输入部111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4A是表示第二输出接头和第二输送部105倾斜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24B是表示第二输出接头和第二输送部105倾斜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25A是表示以往的第二输入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5B是表示以往的第二输出接头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以往的第二输入部和以往的第二输出接头的连接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另外,为便于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0能使用的设置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把垂直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D1。此外,把所述设置状态下插拔图1所示的供纸盒22的面作为前面来定义前后方向D2。此外,把所述设置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面作为基准来定义左右方向D3。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至少具备印刷功能。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是串列式的彩色打印机。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箱体11(装置主体的一个例子)。箱体11整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箱体11的内部设有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结构部件。另外,图1表示了箱体11右侧面的盖被取下了的状态。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5(15Y、15C、15M、15K)、中间转印单元16、光扫描装置17、第一次转印辊18、第二次转印辊19、定影装置20、薄片体盘21、供纸盒22、输送通道24和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控制基板26等。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能在箱体11的内部装拆的调色剂容器3(参照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4个图像形成单元15。
图3是图像形成单元15的中央部分的剖视图。图像形成单元15基于电子照相方式形成调色剂像。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单元15分别具备鼓单元31、带电装置32、以及显影装置33等。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15在箱体11的内部沿所述前后方向D2排列设置,根据所谓串列方式形成彩色图像。具体地说,图像形成单元15Y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像。此外,图像形成单元15C、15M、15B分别形成青色的调色剂像、品红色的调色剂像、黑色的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单元16的转印带35的移动方向(箭头D10方向)的下游起,按照黄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15Y、青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15C、品红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15M、黑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15K的顺序依次配置成一列。
各鼓单元31具备感光鼓41、鼓清洁装置42(鼓清洁部的一个例子)、排出引导部43(参照图21)以及支承上述部件的外壳44。外壳44为在所述左右方向D3上长的形状。感光鼓41保持由显影装置33显影的调色剂像,是形成为筒状的构件。感光鼓41能转动地支承在外壳44上。
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5中,通过带电装置32使感光鼓41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后,通过光扫描装置17对各个感光鼓41的表面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由此,在各个感光鼓4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而后,所述静电潜影被显影装置33显影(可视化)为调色剂像。感光鼓41上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像,通过各第一次转印辊18依次重叠转印到转印带35上。接着,转印带35上的彩色图像由第二次转印辊19转印到打印纸上。转印到打印纸上的彩色图像,由定影装置20定影在打印纸上,随后,从薄片体排出口28排出到薄片体盘21。
鼓清洁装置42除去转印后的感光鼓41上残留的调色剂。鼓清洁装置42配置在感光鼓41的后方侧。在每个感光鼓41都设置有鼓清洁装置42。各鼓清洁装置42具备作为清洁构件的清洁刮板45、螺旋构件46。清洁刮板45和螺旋构件46呈在所述左右方向D3上长的形状。清洁刮板45和螺旋构件46支承在外壳44上。清洁刮板45具有和感光鼓41几乎相同的长度。清洁刮板45的前端以与感光鼓41的表面接触或接近的方式配置。螺旋构件46是调色剂输送构件,围绕轴具有螺旋形状的叶片。螺旋构件46在外壳44内以能转动的方式被支承。
通过对螺旋构件46的支承轴输入转动驱动力,使螺旋构件46转动。清洁刮板45在感光鼓41转动时,除掉第一次转印辊18进行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41的表面的使用完毕的调色剂。所述被除去了的调色剂因为是废弃对象的调色剂,所以一般称为废调色剂。所述废调色剂被转动的螺旋构件46向一个方向输送。具体地说,所述废调色剂向感光鼓41的轴向(长边方向)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的右侧)输送。
如图21所示,排出引导部43设在外壳44的右端部。通过排出引导部43,所述废调色剂被朝向下方引导,并通过后述的排出口431(参照图21)朝调色剂容器3的下侧收容部72排出。另外,对于排出引导部43,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如图3所示,显影装置33具备外壳50、第一搅拌构件52、第二搅拌构件53、显影辊54等。在外壳50的底部收容有调色剂(显影剂),所述调色剂边被第一搅拌构件52和第二搅拌构件53搅拌边被输送。在位于第一搅拌构件52上部的、外壳50的壁面51上形成有补充口56。补充口56形成在壁面51的右端部。从调色剂容器3排出的调色剂,从补充口56向外壳50的内部补充。显影辊54利用内置的磁极,从第二搅拌构件53把调色剂吸起,并将所述调色剂保持在外周面上。保持在显影辊54上的调色剂,利用施加在显影辊54和感光鼓41之间的电位差,附着在感光鼓41上的静电潜影上。
如图1所示,在箱体11的内部安装有多个调色剂容器3(3Y、3C、3M、3K)。具体地说,4个调色剂容器3安装在箱体11内部的各安装部58(参照图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调色剂容器3以沿所述前后方向D2排列的状态安装,在最后方的位置配置有黑色用的调色剂容器3K。
各调色剂容器3具有上侧收容部71(第一调色剂收容部的一个例子)和下侧收容部72(第二调色剂收容部的一个例子)。上侧收容部71具有能在内部收容调色剂的收容空间85(参照图6),在所述收容空间85中收容补充用的未使用调色剂。下侧收容部72具有能在内部收容调色剂的收容空间86(参照图6),在所述收容空间86中收容从鼓清洁装置42排出的所述废调色剂。在调色剂容器3安装于安装部58的状态下,从各调色剂容器3的上侧收容部71对显影装置33的内部补充所述未使用调色剂。此外,从各鼓清洁装置42排出的所述废调色剂,通过排出引导部43(参照图21)收容到调色剂容器3的下侧收容部72。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调色剂容器3设在图像形成单元15的右侧且位于箱体11的右侧盖(未图示)的内侧。各调色剂容器3在箱体11的右侧沿所述前后方向D2排列设置。调色剂容器3具体后述。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单元16设在4个图像形成单元15的上侧,更具体地,设在各感光鼓41的上侧。中间转印单元16具备转印带35、驱动辊36、从动辊37、带清洁装置38(带清洁部的一个例子)、中继引导部39(参照图21)。另外,第一次转印辊18支承在中间转印单元16的框架(未图示)上。
转印带35是环状的带构件,以在所述前后方向D2上延伸设置的方式由驱动辊36和从动辊37张紧架设。各鼓单元31沿转印带35配置在所述前后方向D2上。转印带35将从感光鼓41第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像保持在表面上。当转印带35被驱动转动并向箭头D10的方向移动时,各感光鼓41上保持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转印带35上。
带清洁装置38设在定影装置20的附近。具体地说,带清洁装置38设置在转印带35的上侧且位于箱体11的后方侧。在带清洁装置38的下方配置有黑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15K。即,带清洁装置38设置在最接近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5之中的黑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15K的位置。
带清洁装置38把残留在转印带35的表面的使用完毕的调色剂除去,并将被除去了的废调色剂朝向调色剂容器3K的下侧收容部72输送。带清洁装置38具备所述左右方向D3上长的清洁辊381、作为输送所述废调色剂的输送构件的螺旋构件382、以及收容上述构件的外壳383等(参照图2)。清洁辊381通过在接触转印带35表面的状态下转动,除去残留在转印带35的表面的使用完毕的调色剂。被除去的使用完毕的调色剂(以下称“废调色剂”),由转动的螺旋构件382向一个方向输送。具体地说,所述废调色剂向转印带35的宽度方向(和左右方向D3一致的方向)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输送。
如图21所示,中继引导部39设在外壳383的右端部。利用中继引导部39,废调色剂被向下方引导,并通过位于最后方的鼓单元31K的排出引导部43K,朝调色剂容器3K的下侧收容部72输送。另外,关于中继引导部39,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图21是表示图像形成单元15的鼓单元31右端部的剖面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21分别表示了品红色用的鼓单元31M和黑色用的鼓单元31K的剖面结构。为便于说明,图21以虚线表示了和鼓单元31K对应的显影装置33。如图21所示,在鼓单元31M的外壳44的右端部设有排出引导部43M。即,排出引导部43M设在鼓单元31M上。另外,在黄色和青色各自的鼓单元31也设有和排出引导部43M相同结构的排出引导部43。
排出引导部43M把在鼓单元31M中由鼓清洁装置42除去并向外壳44的右端部输送的所述废调色剂朝向调色剂容器3M的下侧收容部72的导入口114引导。排出引导部43M的内部空间是所述废调色剂所通过的通道117。排出引导部43M从排出引导部43M的上侧向斜下方延伸,在排出引导部43M的下端形成有和导入口114连接的排出口431。
在通道117上配置有螺旋构件46右侧的端部461。端部461能转动地支承在排出引导部43M上。通过对端部461传递转动驱动力,使螺旋构件46转动,向排出引导部43M的通道117输送废调色剂。
在通道117中,在从端部461至排出口431的部分设有两个叶片部118、119。叶片部118、119的转动轴都能转动地支承在排出引导部43M上。通过未图示的齿轮传递机构,螺旋构件46的转动驱动力分别传递到叶片部118、119的转动轴。螺旋构件46转动时,其转动驱动力通过所述齿轮传递机构向叶片部118、119传递,使叶片部118、119转动。通过使叶片部118、119转动,被输送到通道117的所述废调色剂,被叶片部118、119在通道117中向排出口431输送,进而经过导入口114和调色剂容器3M的第一输送引导部94(第一引导部的一个例子),被引导到调色剂容器3M的下侧收容部72的内部。
如图21所示,在鼓单元31K的外壳44的右端部设有排出引导部43K。即,排出引导部43K设置于鼓单元31K。排出引导部43K把在鼓单元31K中被鼓清洁装置42除去并向外壳44的右端部输送的所述废调色剂朝向调色剂容器3K的下侧收容部72的导入口114引导,排出引导部43K具有和排出引导部43M共同的构成。因此,针对和排出引导部43M共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排出引导部43K与排出引导部43M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排出引导部43K的上侧的面形成有接收口120。接收口120是接收从带清洁装置38排出的所述废调色剂的开口。接收口120和后述的中继引导部39的排出口391连接。进入接收口120的所述废调色剂,和从鼓清洁装置42排出的所述废调色剂一起由排出引导部43K向调色剂容器3K的下侧收容部72的导入口114引导。
如图21所示,在带清洁装置38的右端部设有中继引导部39。中继引导部39把在带清洁装置38中由螺旋构件382向外壳383的右端部输送的所述废调色剂朝向排出引导部43K引导。在中继引导部39的下部形成有排出口391,所述排出口391与排出引导部43K的接收口120连接。由此,从带清洁装置38排出的所述废调色剂,通过中继引导部39向下方移动并从排出口391被引导到接收口120。被引导到接收口120的废调色剂通过排出引导部43K,被各叶片部118、119进一步向下方输送,经过排出口431、导入口114以及调色剂容器3K的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第二引导部的一个例子),被朝向调色剂容器3K的下侧收容部72的内部引导。
如图4所示,在箱体11的右端部设有用于能装拆地支承调色剂容器3的4个安装部58。各安装部58固定在设于箱体11的右端部的支承板49上。各安装部58具有用于支承各调色剂容器3的托架59。各调色剂容器3以相对于对应的托架59可装拆的方式被支承。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说明品红色用的调色剂容器3M的构成。图5和图6表示了调色剂容器3M及与其相邻的调色剂容器3K。
由于收容使用量多的黑色的调色剂,所以相比于调色剂容器3M,调色剂容器3K在外形和容量上都加大形成,除了这一点,双方构成基本相同。因此,对于调色剂容器3K的构成,和调色剂容器3M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此外,调色剂容器3Y、3C由于和调色剂容器3M结构相同,故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另外,在各图中以调色剂容器3M、3K安装在安装部58(参照图4)时的安装姿势为基准,表示了所述上下方向D1、所述前后方向D2和所述左右方向D3。以下,针对所述安装姿势的调色剂容器3M、3K,把所述上下方向D1定义为调色剂容器3M、3K的高度方向D11,把所述前后方向D2定义为调色剂容器3M、3K的宽度方向D12,把所述左右方向D3定义为调色剂容器3M、3K的进深方向D13。
如图5和图6所示,调色剂容器3M具有容器主体75。容器主体75是通过将合成树脂注射成型得到的树脂成形件。容器主体75形成为在所述高度方向D11上长的形状,并形成为在所述宽度方向D12上宽、在所述进深方向D13上浅的形状。
容器主体75具有形成在上侧的上部外壳78(第一箱体的一个例子)、形成在下侧的下部外壳79(第二箱体的一个例子)和盖体76(盖构件的一个例子)。即,在容器主体75的所述高度方向D11(长边方向)的一侧(上侧)形成有上部外壳78,在容器主体75的所述高度方向D11(长边方向)的另一侧(下侧)形成有下部外壳79。容器主体75的上部外壳78和下部外壳79一体形成。在上部外壳78的内部划分出能收容所述未使用调色剂的收容空间85。即,由上部外壳78划分出上侧收容部71的内部的收容空间85。此外,在下部外壳79的内部划分出能收容所述废调色剂的收容空间86。即,由下部外壳79划分出下侧收容部72的内部的收容空间86。
上部外壳78和下部外壳79在所述上下方向D1上分开,在上部外壳78和下部外壳79之间形成有具有预定间隔的间隙88(参照图7)。具体地说,如图7和图12所示,上部外壳78具有构成其下侧壁面的圆弧形状的下壁782,下部外壳79具有构成其上侧壁面的上壁792。此外,间隙88形成在下壁782和上壁792之间。在此,下壁782和上壁792是在所述高度方向D11上分开的一对侧壁的一个例子。
在上部外壳78的右侧面形成有开口部81,在下部外壳79的右侧面也形成有开口部82。各开口部81、82形成在同一个面上。在各开口部81、82的开口边缘形成有凸缘83。凸缘83形成为具有所述进深方向D13的厚度的板状。凸缘83具有外周凸缘831和中央凸缘832(连接构件,共同凸缘的一个例子)。外周凸缘831以围绕容器主体75的右侧面的外周边缘一周的方式形成。如图12所示,中央凸缘832以连接上部外壳78的下壁782和下部外壳79的上壁792的方式,设在和间隙88对应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中央凸缘832从开口部81的下端边缘到开口部82的上端边缘连续。换句话说,中央凸缘832是开口部81和开口部82公用的凸缘。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壁782和上壁792分别从中央凸缘832向所述进深方向D13伸出。
盖体76是通过合成树脂注射成型得到的树脂成形件。如图5所示,盖体76覆盖开口部81和开口部82。盖体76是平板状的构件,形成与凸缘83的外周形状一致的形状。在盖体76的外周边缘761与凸缘83配合的状态下将外周边缘761和凸缘83熔接。
图14和图15是表示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侧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4和图15表示了搅拌构件91和螺旋构件95支承在容器主体75上的情况下的姿势。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上设有多个肋77。肋77和盖体一体形成。多个肋77设在盖体76的外周边缘761附近,用于将盖体76相对于上部外壳78和下部外壳79定位。在盖体76的外周边缘761配合到凸缘83上的过程中,肋77进入开口部81、82的内侧。由此,肋77把盖体76向开口部81、82引导,使盖体76的外周边缘761与凸缘83完全配合。
如图15所示,多个肋77中的一个肋771(肋构件的一个例子)形成为从内侧的面762伸出的长度比其它的肋77长。所述肋771通过与下部外壳79的上壁792(参照图12)的内侧面接触,把盖体76向开口部81、82引导。在此,上壁792是设置在上侧收容部71和下侧收容部72之间的隔壁的一个例子。肋771由平行于所述宽度方向D12的底板7711、以及从底板7711的所述宽度方向D12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板7712、7713构成。在所述宽度方向D12上,侧板7712位于前方侧,侧板7713位于后方侧。此外,肋771设置在设于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的后述的凸起185的附近,具体地说,以隔开微小的间隙相邻的方式设置在比凸起185更靠斜前上方侧。凸起185能转动地支承后述的螺旋构件108的盖体76侧的端部1091。即,肋771和螺旋构件108相邻设置。
通过使开口部81和开口部82被一个盖体76封闭,构成具有上侧的收容空间85的上侧收容部71,并构成具有下侧的收容空间86的下侧收容部72。由此,因为上侧收容部71和下侧收容部72由中央凸缘832和盖体76连接,所以调色剂容器3M的间隙88附近的强度变得比其它部分小。其结果,调色剂容器3M在间隙88的附近能容易地在所述宽度方向D12、所述进深方向D13上弯曲,能够容易地在以所述高度方向D11为轴的转动方向上弯曲。
如图7和图12所示,在上部外壳78的下壁782和下部外壳79的上壁792之间设有板状的加强肋751。加强肋751从中央凸缘832垂直地向所述进深方向D13伸出。如图12所示,加强肋751连接下壁782和上壁792,是具有所述宽度方向D12的厚度的板状构件。如图7所示,加强肋751的左端部从上壁792朝向下壁782向右斜上方倾斜,更具体而言,倾斜为弯曲形状。由于如此设置加强肋751,因而弥补了上侧收容部71和下侧收容部72之间的间隙88附近的强度。其结果,防止了间隙88附近的过度弯曲,特别是所述进深方向D13的过度弯曲。
如图8和图11所示,调色剂容器3M的下侧收容部72比上侧收容部71在所述进深方向D13上的尺寸大。即,调色剂容器3M的下侧收容部72在所述进深方向D13上的尺寸,比上侧收容部71在所述进深方向D13上的尺寸大。此外,上侧收容部71在所述高度方向D11上的尺寸大于下侧收容部72在所述高度方向D11上的尺寸,此外,它们在所述宽度方向D12上的尺寸是大致相同的尺寸。在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D1上分开的上侧收容部71和下侧收容部72的结构中,各收容部71、72有时不能充分保证收容调色剂的容积。可是,通过如上所述地在上侧收容部71和下侧收容部72之间使所述高度方向D11和所述进深方向D13上的各自的尺寸不同,则无论安装到安装部58时受到怎样的制约,都可以确保在上侧收容部71和下侧收容部72中分别具有足够的容积。
如图6所示,上侧收容部71具有搅拌构件91(第三转动构件的一个例子)和第一输送部92。具体地说,在上侧的收容空间85的内部设有叶片状的搅拌构件91。搅拌构件91以能在收容空间85内部转动的方式支承在上部外壳78上。此外,在收容空间85的内部设有用于向显影装置33输送调色剂的第一输送部92。
搅拌构件91是能转动地支承于上侧收容部71的转动构件。搅拌构件91通过接收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并转动,搅拌上侧收容部71中收容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如图11、图14和图15所示,搅拌构件91与后述的螺旋构件95平行设置。搅拌构件91大体具备转动轴构件911(第三转动轴、搅拌转动轴的一个例子)和膜状的叶片部912(膜构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11所示,转动轴构件911能转动地设置在上侧收容部71的收容空间85中。转动轴构件911是形成为在所述进深方向D13上长的形状的轴构件。转动轴构件911的轴向的一侧(盖体76侧)的端部161(第三端部的一个例子),能转动地支承于构成上侧收容部71的右侧壁面的、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具体地说,轴承部171(第三轴承部的一个例子,参照图16)和盖体76一体形成于内侧的面762,端部161被所述轴承部171能转动地支承。此外,转动轴构件911的轴向的另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162,能转动地支承于上部外壳78的左侧(安装部58侧)的侧壁的内侧的面785。具体地说,轴承部172和上部外壳78一体形成于内侧的面785,端部162被所述轴承部172能转动地支承。由此,转动轴构件911在收容空间85中能转动地被支承。
如图14和图15所示,转动轴构件911具有作为轴主体的基座部160。基座部160是向所述进深方向D13延伸的板状的构件。在基座部160的盖体76一侧设有端部161,在基座部160的相反侧设有端部162。转动轴构件911为树脂成型品,基座部160、端部161和端部162一体形成。
图16是在图11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主要部分X1的放大图。如图16所示,端部161是从盖体76侧的端面沿转动轴构件911的轴向向相反侧(内侧的面785侧)凹入的圆环状的凹陷部。以下,把端部161称为凹陷部161。凹陷部161的凹部1611的内侧的面形成为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160与凹陷部161的外周边缘部连接。在凹陷部161的底部163形成有在转动轴构件911的轴向上贯穿的卡合口1631(第二卡合口的一个例子)。卡合口1631例如形成为矩形。
轴承部171具有从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垂直突出的凸起173(第二凸起的一个例子)。凸起173形成为圆筒形状。通过凸起173插入凹陷部161的凹部1611,凹陷部161被凸起173能转动地支承。另外,在凸起173的突出端的中心,形成有后述的第二传递部192的第二连接部1922能穿通的圆环状的通孔174(第二通孔的一个例子)。
如图11所示,端部162是圆盘形状的构件。端部162以和凹陷部161相对的方式与基座部160垂直连接。在端部162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轴孔1621(参照图14)。轴承部172是从上部外壳78的左侧(安装部58侧)的侧壁的内侧的面785突出的凸起。轴承部172形成为圆柱形状。通过轴承部172插入轴孔1621,端部162被轴承部172能转动地支承。
如图14和图15所示,基座部160具有两个支承片165。支承片165用于支承叶片部912。各支承片165以与基座部160的侧面在轴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支承片165是与基座部160的侧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的板片(支承片),叶片部912的端缘以被夹入所述微小间隙的方式固定。
叶片部912是形成为厚度薄的膜状的膜构件。叶片部912例如由聚酯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通过使搅拌构件91转动,叶片部912与上侧收容部71中收容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接触,由此,搅拌所述未使用调色剂。叶片部912具有安装在基座部160的支承片165上的主体部9121、以及从主体部9121的盖体76侧的端部向所述内侧的面762侧突出的突出部9122。具体地说,突出部9122以与、后述的第二收容部1882的底部1885和内侧的面762之间的台阶交错的方式,从底部1885的周缘到达内侧的面762。
由于搅拌构件91如上所述地构成,所以当转动驱动力输入到转动轴构件911时,搅拌构件91在收容空间85内向一个方向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搅拌构件91向图14所示的转动方向D31转动。由此,通过转动的叶片部912,搅拌收容空间85内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特别是,由于叶片部912上设有上述的突出部9122,所以从后述的第二收容部1882的底部1885至内侧的面762的区域存在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被突出部9122可靠地搅拌。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输送部92包括:从上部外壳78左侧的壁面781(对置面的一个例子)向外侧伸出的筒状的第一输送引导部94;以及设置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内部的螺旋构件95(第一转动构件的一个例子,参照图10)。第一输送引导部94与上部外壳78一体成形,形成为与螺旋构件95的转动中心具有相同中心的圆筒形状。在此,壁面781相对于安装部58位于调色剂容器3M的所述进深方向D13的一侧,是调色剂容器3M安装于安装部58时与安装部58相对的面。另外,所述进深方向D13与调色剂容器3M相对于安装部58的装拆方向一致。
螺旋构件95能转动地设在上侧收容部71的内部,如图10所示,向垂直于所述高度方向D11的所述进深方向D13延伸。螺旋构件95是输送构件,把处于收容空间85内部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经过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内部向安装部58(参照图4)侧输送。此外,第一输送引导部94是引导部件,把由螺旋构件95输送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向显影装置33引导。
如图10所示,螺旋构件95具有围绕转动轴96的螺旋形状的叶片97。螺旋构件95的转动轴96的盖体76侧的端部961(第一端部的一个例子),能转动地支承在与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一体形成的轴承部99(第一轴承部的一个例子)上。此外,螺旋构件95在穿通第一输送引导部94内部的状态下,转动轴96的相反侧的部分被第一输送引导部94能转动地支承。具体地说,在转动轴96的相反侧的端部962,一体形成有用于接受从外部输入的转动驱动力的第一输入部98(第一驱动输入部,第二输入接头的一个例子)。此外,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前端部形成有通孔941。在第一输入部98从通孔941朝外部突出的状态下,端部962能转动地支承在通孔941中。
以下,参照图17,具体说明螺旋构件95的端部961的支承结构。在此,图17是图10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主要部分X2的放大图。
如图17所示,转动轴96(第一转动轴的一个例子)的端部961,具有沿轴向从转动轴96的盖体76侧的端面向相反侧延伸的内孔178。即,端部961是形成为内部具有内孔178的筒状的筒部。内孔178形成为能使后述的第一传递部191的第一连接部1912穿通的尺寸。在端部961的盖体76侧的端面上,形成有比内孔178的外径更大的圆弧形状的支承部179。另外,在端部96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卡合口9611(第一卡合口的一个例子),当后述的第一连接部1912穿通内孔178时,所述卡合口9611与后述的第一卡合部197卡合。所述卡合口9611贯穿端部961的内孔178。
此外,如上所述,在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设有轴承部99。轴承部99具有从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垂直地突出的凸起180(第一凸起的一个例子)。通过使凸起180插入端部961的支承部179的内侧,端部961被凸起180支承。另外,在凸起180的突出端的中心形成有圆环状的通孔181(第一通孔的一个例子),后述的第一传递部191的第一连接部1912能穿通所述通孔181。
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轴承部99和端部961,所以当转动驱动力输入到螺旋构件95的转动轴96时,螺旋构件95在收容空间85内向一个方向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转动驱动力输入到第一输入部98时,螺旋构件95向图12所示的转动方向D30转动。由此,收容空间85内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从收容空间85通过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内部,朝向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前端部输送。
如图10所示,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下侧的外周面(以下简称下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把收容空间85中收容的调色剂向外部排出的调色剂排出口100。调色剂排出口100是朝垂直下方贯穿构成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下侧的面的外周壁的贯穿开口。调色剂排出口100大体形成为正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排出口100形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下侧的面中最靠第一输入部98侧的端部。
此外,如图8所示,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上设有倾斜引导部942。倾斜引导部942与第一输送引导部94一体形成,并形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上侧的圆弧状的外周面(以下简称上侧的面)上。倾斜引导部942是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上侧的面中,朝向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伸出方向(图10中的左侧)的前端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倾斜引导部942形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上侧的面中最靠第一输入部98侧的端部,侧面看时形成在调色剂排出口100的上方(参照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引导部942从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上侧的面以10度的倾斜角朝下倾斜。
由于倾斜引导部942如此设置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上,所以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内部,倾斜引导部942的内侧的面9421作为把所述未使用调色剂向调色剂排出口100引导的引导面发挥功能。因此,当通过螺旋构件95沿图10的箭头D32朝向调色剂排出口100输送所述未使用调色剂时,所述未使用调色剂接触内侧的面9421,使其行进方向朝向斜下方,被向调色剂排出口100侧引导。由此,抑制了未使用调色剂未排出而残留在螺旋构件95的前端部上侧的情况。即,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前端部的内部,可以减少未经使用而原状残留的未使用调色剂的残留量。此外,因为倾斜引导部942的倾斜角是10度,所以所述未使用调色剂不会过度聚集,而平滑地被引导向调色剂排出口1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倾斜引导部942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上侧的面中,设置在从通过螺旋构件95的转动中心的垂直面朝向所述转动方向D30的上游侧隔开规定的角度θ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规定的角度θ为45度。即,倾斜引导部942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上侧的面中,设置在从所述垂直面沿所述转动方向D30隔开45度的位置。由于倾斜引导部942设于这样的位置,因此被叶片97刮起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与内侧的面9421接触,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内部沿宽度方向D12移动。而后,如果所述未使用调色剂越过螺旋构件95的转动轴96,则所述未使用调色剂由于重量而落向下方,并朝向调色剂排出口100去。由此,所述未使用调色剂不会受到过度的应力,就能够被引导向调色剂排出口100。
此外,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下侧的面上,设有用于开闭调色剂排出口100的闸门构件101(开闭构件的一个例子)。闸门构件101以能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下侧的面上沿第一输送引导部94的长边方向(图10的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一输送引导部94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调色剂容器3M安装到安装部58(参照图4)时,闸门构件101从封闭调色剂排出口100的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调色剂排出口100的位置。
此外,通过调色剂排出口100与显影装置33的补充口56对位,使调色剂排出口100和补充口56连接,能从调色剂排出口100向补充口56补充调色剂。此外,通过第一输入部98和设置于安装部58的第一输出接头61(驱动输出部、第二驱动连接部的一个例子,参照图13)连接,从马达等驱动源输出的转动驱动力向第一输入部98传递。通过接受所述转动驱动力,螺旋构件95转动,收容空间85内的调色剂经过第一输送引导部94从调色剂排出口100向补充口56输送,补充到显影装置33内。
另外,在第一输出接头61上形成有断面矩形的卡合孔611(参照图13),通过将第一输入部98插入所述卡合孔611,第一输出接头61和第一输入部98在绕轴方向上卡合。由此,来自第一输出接头61的转动驱动力向第一输入部98传递。该情况下的第一输入部98是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13所示,第一输出接头61设置于安装部58。第一输出接头61是用于向外部输出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马达等驱动源输出的转动驱动力的驱动输出部。第一输出接头61在调色剂容器3M安装到安装部58时,和第一输入部98在所述左右方向D3上连接。
如图5和图9所示,在盖体76上设有齿轮传递机构103(传递机构的一个例子)。在盖体76封闭了开口部81、82的状态下,齿轮传递机构103与、螺旋构件95的转动轴96和搅拌构件91的转动轴构件911连接。由此,从第一输入部98传递到螺旋构件95的转动驱动力,通过齿轮传递机构103向搅拌构件91传递。即,由于设有齿轮传递机构103,因此转动驱动力输入第一输入部98后,螺旋构件95和搅拌构件91联动转动。
以下,参照图14至图18说明齿轮传递机构103的构成。
齿轮传递机构103把对螺旋构件95的转动轴96输入的所述转动驱动力,从转动轴96的端部961经过搅拌构件91的转动轴构件911的凹陷部161(端部161)向搅拌构件91传递。如图18所示,齿轮传递机构103具有第一传递部191、第二传递部192、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的惰轮193。
第一传递部191具有第一齿轮1911和第一连接部1912。第一传递部191为树脂成型品,第一齿轮1911和第一连接部1912一体形成。
第二传递部192具有第二齿轮1921和第二连接部1922。第二传递部192是树脂成型品,第二齿轮1921和第二连接部1922一体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配置在盖体76的表面。具体地说,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能转动地收容在形成于盖体76的表面的凹状的齿轮收容部188(凹状的收容凹部的一个例子)中,在彼此啮合后能传递转动力的状态下配置在齿轮收容部188内。齿轮收容部188是从盖体76的表面向盖体的内侧的面762侧凹入的凹部。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在齿轮收容部188中,收容在比盖体76的表面更靠齿轮收容部188的凹部的内部侧。即,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在埋没于齿轮收容部188内部的状态下收容在齿轮收容部188中。因此,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保持不从盖体76的表面向外侧突出的状态。
在相对于安装部58进行安装作业和更换作业时,由用户握持调色剂容器3M。因此,例如从图像形成装置10取下调色剂容器3M时,如果错误地向第一输入部98传递转动驱动力,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转动,则存在用户的手指被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夹伤的危险。此外,即使在齿轮传递机构103未工作时,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上涂布的润滑脂等润滑剂也会附着到用户的手指上而造成污染。此外,由于在握持调色剂容器3M时用手指推压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存在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的位置偏移,驱动时使齿轮传递机构103破损的危险。可是,如上所述,由于齿轮传递机构103的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收容在齿轮收容部188中,因此会抑制用户的手指触碰到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特别是,防止了用户的手指接触第一齿轮1911、第二齿轮1921和惰轮193各齿轮的齿。其结果,不会发生上述的问题,可以实现故障可能性低的安全的调色剂容器3M。
如图17所示,第一齿轮1911配置在齿轮收容部188内划出的第一收容部1881中。轴承部99一体形成在第一收容部1881的内部侧的侧面上。轴承部99的通孔181贯穿到第一收容部1881。
第一连接部1912从第一齿轮1911通过轴承部99上形成的通孔181朝向上侧收容部71的收容空间85伸出,并与第一输送部92的螺旋构件95连接。具体地说,第一连接部1912具有:与第一齿轮1911的中心垂直地设置的第一轴部196;以及设置在第一轴部196的前端侧的第一卡合部197。在第一齿轮1911配置在第一收容部1881中的状态下,第一轴部196从通孔181向收容空间85侧穿通后,进而,穿通端部961的内孔178。第一卡合部197是钩状的构件,从第一轴部196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并向第一齿轮1911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97利用所谓的插入配合方式,与端部961的卡合口9611连接。
第一卡合部197在垂直于第一轴部196的轴向的径向上具有弹性。因此,第一轴部196穿通内孔178时,第一卡合部197从端部961的内壁受到所述径向的力,第一卡合部197向第一轴部196侧弹性变形。因此,第一轴部196能够不受第一卡合部197影响地穿通内孔178。此外,如果第一轴部196穿通至内孔178的里侧部,第一卡合部197到达卡合口9611,则第一卡合部197的弹性变形被解除并返回原来的姿势。此时,第一卡合部197从卡合口9611向端部961的外侧突出,第一卡合部197的第一齿轮1911侧的端部与卡合口9611的边缘部9612卡合。由此,第一传递部191通过第一轴部196和第一卡合部197与螺旋构件95的转动轴96连接。
如图16所示,第二齿轮1921配置在齿轮收容部188中划出的第二收容部1882(第二齿轮收容部的一个例子)中。轴承部171的凸起173一体形成在第二收容部1882内部侧的侧面上。凸起173的通孔174贯穿至第二收容部1882。
第二连接部1922从第二齿轮1921通过轴承部171的凸起173上形成的通孔174朝向上侧收容部71的收容空间85伸出,并与搅拌构件91的转动轴构件911连接。具体地说,第二连接部1922具有:和第二齿轮1921的中心垂直设置的第二轴部206;以及设置在第二轴部206前端侧的第二卡合部207。在第二齿轮1921配置于第二收容部1882中的状态下,第二轴部206从通孔174向收容空间85侧穿通,进而,穿通凹陷部161的卡合口1631。第二卡合部207具有从第二轴部206前端的侧面向外侧突出并向第二齿轮1921侧延伸的两个钩。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207利用所谓的插入配合方式,与凹陷部161的卡合口1631连接。
第二卡合部207在垂直于第二轴部206的轴向的径向上具有弹性。因此,当第二轴部206经过通孔174并穿通卡合口1631时,从卡合口1631的边缘部1632受到所述径向的力,第二卡合部207向第二轴部206侧弹性变形。因此,第二轴部206能够不受第二卡合部207妨碍地穿通卡合口1631。此外,如果第二卡合部207越过卡合口1631,则第二卡合部207的弹性变形被解除并返回原来的姿势。此时,第二卡合部207与卡合口1631的边缘部1632卡合。由此,第二传递部192通过第二轴部206和第二卡合部207与搅拌构件91的转动轴构件911连接。
如图17所示,惰轮193配置在齿轮收容部188中划出的第三收容部1883中。如图18所示,惰轮193设置在第一齿轮1911和第二齿轮1921之间,与第一齿轮1911啮合,此外,也与第二齿轮1921啮合。
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齿轮传递机构103,所以从第一输入部98传递到螺旋构件95的转动驱动力,通过齿轮传递机构103传递到搅拌构件91。由此,当螺旋构件95转动时,搅拌构件91也向与螺旋构件95相同的转动方向转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中,在齿轮收容部188的附近设有第一倾斜引导部194和第二倾斜引导部195(都是倾斜引导部的一个例子)。上述的倾斜引导部194、195和盖体76一体形成。各倾斜引导部194、195,设置在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中的突出部9122的转动区域中。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第一倾斜引导部194设在齿轮收容部188的底部中的、从转动方向D31的上游侧的端部至内侧的面762的部分上,具有从内侧的面762至齿轮收容部188的底部的倾斜面。此外,如图15所示,第二倾斜引导部195设在齿轮收容部188的底部中的、从转动方向D31的下游的端部至内侧的面762的部分上,具有从内侧的面762至齿轮收容部188的底部的倾斜面。
由于在内侧的面762设有这样的倾斜引导部194、195,所以当搅拌构件91受到来自齿轮传递机构103的转动驱动力而转动了时,搅拌构件91的突出部9122边沿各倾斜引导部194、195的倾斜面弯曲边在所述倾斜面上平滑地移动。此外,即使在上侧收容部71内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变少了的情况下,突出部9122也可以可靠地将第一倾斜引导部194附近的所述未使用调色剂向螺旋构件95侧运送。其结果,防止了所述未使用调色剂无用地残留在上侧收容部71内。此外,由于第一倾斜引导部194设置在内侧的面762的下部,所以能够抑制所述未使用调色剂聚集在下侧收容部72的收容空间86的下部。
如图6所示,下侧收容部72具有第二输送部105。具体地说,在下侧的收容空间86的内部设有第二输送部105,所述第二输送部105用于向收容空间86输送从与品红色对应的鼓单元31排出的废调色剂。第二输送部105包括:筒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107,从下部外壳79左侧的壁面791向外侧伸出,内部具有调色剂的输送通道;以及设置在第二输送引导部107内部的螺旋构件108(第二转动构件、转动构件、第一输送构件的一个例子,参照图11)。第二输送引导部107与下部外壳79一体形成。
螺旋构件108能转动地设置在下侧收容部72内部,如图11所示,沿垂直于所述高度方向D11的所述进深方向D13延伸。螺旋构件108是输送构件,该输送构件把从鼓单元31向第二输送引导部107排出的所述废调色剂经过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内部向收容空间86输送。此外,第二输送引导部107是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用于从鼓单元31接收废调色剂,并且把由螺旋构件108输送的所述废调色剂向收容空间86的内部引导。
如图11所示,螺旋构件108具有围绕转动轴109的螺旋形状的叶片110。螺旋构件108的转动轴109的盖体76侧的端部1091(第二端部的一个例子),能转动地支承在与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一体形成的轴承部112(第二轴承部的一个例子)上。此外,螺旋构件108在穿通第二输送引导部107内部的状态下,转动轴109的相反侧的部分被第二输送引导部107能转动地支承。具体地说,在转动轴109的相反侧的端部1092上,安装有用于接受从外部输入的转动驱动力的第二输入部111(第二驱动输入部、第一输入接头的一个例子)。
此外,在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前端部形成有通孔1071(轴承孔、轴承部的一个例子)。通孔1071使螺旋构件108的转动轴109的端部1092从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前端部向外侧穿通,并且能转动地支承转动轴109。由此,在转动轴109从通孔1071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端部1092能转动地支承在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内部。在端部1092上安装有第二输入部111。在端部1092从通孔1071穿通到外部的状态下,第二输入部111从外部固定于端部1092。
以下,参照图19,具体说明螺旋构件108的端部1091的支承结构。在此,图19是图11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主要部分X3的放大图。
如图19所示,转动轴109(第二转动轴的一个例子)的端部1091,具有从转动轴109的盖体76侧的端面向相反侧沿轴向延伸的内孔184。内孔184形成为圆形。
此外,如上所述,轴承部112设在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轴承部112具有从盖体76的内侧的面762垂直地突出的凸起185。通过使凸起185插入端部1091的内孔184,端部1091被凸起185能转动地支承。
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轴承部112和端部1091,所以当转动驱动力输入到螺旋构件108的转动轴109时,螺旋构件108在收容空间86内向一个方向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构件108向转动方向D32(参照图20A)转动。由此,从鼓单元31的鼓清洁装置42排出的所述废调色剂,通过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内部向收容空间86输送。
图20A和图20B是沿图19的XX-XX线剖切的剖视图。如图20A和图20B所示,膜构件127设在螺旋构件108的附近。膜构件127形成为厚度薄的膜状,例如由聚酯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通过将由所述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平板矩形的膜弯曲加工而形成大致L形的膜构件127。膜构件127具有:安装固定在下部外壳79的上壁792的内侧面的固定部128;以及从固定部128向下方延伸的接触部129。膜构件127由固定部128和接触部129形成为大致L形。
膜构件127以接触部129配置在肋771和螺旋构件108之间的方式,使固定部128固定在上壁792上。具体地说,膜构件127以下述方式设置:接触部129与肋771的侧板7713接触,并且接触部129与螺旋构件108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由于接触部129被侧板7713单面支承,所以能够以强弹性接触螺旋构件108的外周面。其结果,即使在螺旋构件108上附着有所述废调色剂的情况下,所述废调色剂也会因接触部129的接触而可靠地被剥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A和图20B所示,螺旋构件108中的、接触部129所接触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截面为椭圆形状。因此,当螺旋构件108向转动方向D32转动时,每转四分之一转,接触部129就在以侧板7713的下端为支点弯曲的第一姿势(参照图20A)与从固定部128向垂直下方笔直延伸的第二姿势(参照图20B)之间进行姿势变化。由此,当螺旋构件108转动时,由于接触部129按压螺旋构件108的外周面的力每隔四分之一转就发生改变,所以附着在螺旋构件108上的废调色剂能够可靠地被接触部129剥落。
如图11所示,在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上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把废调色剂向收容空间86的内部引导的导入口114。此外,在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上侧的面上设有用于开闭导入口114的闸门构件115。闸门构件115以能在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上侧的面沿第二输送引导部107的长边方向(图11的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二输送引导部107上。
本实施方式中,当调色剂容器3M安装到安装部58(参照图4)时,闸门构件115从封闭导入口114的关闭位置朝向打开导入口114的打开位置移动。
此外,通过将导入口114与后述的排出引导部43的排出口431对位,使导入口114和调色剂排出口100连接,能从排出口431向导入口114输送废调色剂。此外,第二输入部111通过与设置于安装部58的第二输出接头62(驱动输出部、第一驱动连接部的一个例子,参照图13)连接,使从马达等驱动源输出的转动驱动力向第二输入部111传递。通过接受所述转动驱动力,螺旋构件108转动,从排出口431排出并向第二输送引导部107内输送的废调色剂,通过第二输送引导部107向收容空间86输送。
如图13所示,第二输出接头62设置在安装部58,并且位于与第一输出接头61不同的位置。第二输出接头62是驱动输出部,该驱动输出部用于向外部输出从设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马达等驱动源输出的转动驱动力。当调色剂容器3M安装到安装部58上时,第二输出接头62与第二输入部111在所述左右方向D3上连接。
如图22A和图22B所示,第二输出接头62具有基座部621和4个卡合片623。基座部621是安装在安装部58上的部分,例如是中心具有圆形的轴孔624的圆盘状构件。至少两个卡合片623一体地形成在基座部62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卡合片623形成在基座部621上。4个卡合片623从基座部621的表面突出。在基座部621的中心形成有轴孔624,围绕所述轴孔624,4个卡合片623按均等间隔配置。另外,卡合片623不限于4个,例如也可以是两个卡合片623在轴孔624的周围等间隔配置。
如图22B所示,4个卡合片623分别具有:第一倾斜面625,从卡合片623的突出端朝向基座部621倾斜;以及垂直面626,从所述突出端形成在与第一倾斜面625相反的一侧。垂直面626是和基座部621的表面垂直的面。
此外,4个卡合片623的突出端形成尖头形状。在4个卡合片623各自的突出端上形成有第二倾斜面627。通过对第一倾斜面625和垂直面626构成的棱边部(卡合片623的突出端)进行倒角而形成第二倾斜面627。第二倾斜面627是分别相对于第一倾斜面625和垂直面626倾斜的面。当第二输入部111插入第二输出接头62时,所述第二倾斜面627起到将第二输入部111的各突出片1113引导入相邻的卡合片623之间的间隙628中的作用。例如,当突出片1113和第二倾斜面627接触时,突出片1113以在第二倾斜面627上滑动的方式进入间隙628。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第二输入部111设置在螺旋构件108的转动轴109的端部1092。如图23A、图23B所示,第二输入部111具有基座部1111、突出轴1112、以及两个突出片113。基座部1111形成为圆盘状。突出轴1112是从基座部1111的中心垂直突出的凸起状的构件。在基座部1111背面的中心形成有穿通孔,所述穿通孔到达突出轴1112的内部。即,突出轴1112的内部为中空状。在突出轴1112的周面上形成有一对缺口1114。在转动轴109的端部1092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一对臂,在所述臂的前端形成有钩。当所述一对臂插入突出轴1112的内部时,用于插入配合的所述钩进入缺口1114。由此,第二输入部111通过所谓的插入配合方式安装在端部1092。
突出片113形成为朝向突出轴1112的突出方向的尖头形状。各突出片113能与4个卡合片623中的两个卡合片623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突出片113中的一方的突出片1131(第一片的一个例子)具有与卡合片623的垂直面接触的抵接面1133(第一抵接面的一个例子)。抵接面1133是和基座部1111的表面垂直的垂直面。两个突出片113中的另一方的突出片1132(第二片的一个例子)形成在从突出片1131绕轴分隔180度的位置。突出片1132具有和另一卡合片623的垂直面接触的抵接面1134(第二抵接面的一个例子)。抵接面1134是和基座部1111的表面垂直的垂直面。抵接面1133、1134都是承受来自第二输出接头62的转动驱动力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B所示,一方的突出片1131形成为在突出轴1112的突出方向上比另一方的突出片1132长的形状。因此,当调色剂容器3M安装到安装部58上时,即使在调色剂容器3M以倾斜的状态朝向安装部58移动的情况下,第二输入部111也可以和第二输出接头62平滑且可靠地连接。即,如果第二输入部111接近第二输出接头62,则如图24A所示,首先,较长一方的突出片1131进入间隙628。假设,在突出片1131与例如第一倾斜面625等间隙628以外的部分接触的情况下,突出片1131被第一倾斜面625向间隙628引导。此外,即使在突出片1131与第二倾斜面627接触的情况下,突出片1131也被第二倾斜面627向间隙628引导。此时,较短一方的突出片1132由于未与卡合片623接触,所以突出片1131的向间隙628的引导不会被突出片1132阻碍。当突出片1131与第一倾斜面625和第二倾斜面627接触并被引导时,第二输入部111绕轴转动,较短一方的突出片1132配置在与间隙628相对的位置。此外,如果第二输入部111进一步接近第二输出接头62,则如图24B所示,较短一方的突出片1132进入间隙628。
在此,图25A是表示以往构成的第二输入部111A的立体图,图25B是表示以往构成的第二输出接头62A的立体图。此外,图26是以往构成的第二输出接头62A的俯视图。在各图中,对于和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和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的附图标记。图25A所示的以往的第二输入部111A具有两个突出片113,该两个突出片113都形成相同的长度。因此,如上所述地,如果调色剂容器3M以倾斜的状态朝向安装部58移动,则尽管两个突出片113中的一方的前端113A(图26中用虚线所示的部分)进入间隙628,但是另一方的前端113B(图26中用虚线所示的部分)有时会挂在第一倾斜面625的前端。可是,本实施方式中不会发生这种被挂住的情况,其结果,当将调色剂容器3M安装到安装部58上时,第二输入部111能够可靠地与第二输出接头62连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连接上侧收容部71的上部外壳78和下侧收容部72的下部外壳79的中央凸缘832。因此,即使因制造误差等导致第一输入部98和第二输入部111发生位置偏移,或者即使第一输出接头61和第二输出接头62发生位置偏移,通过在把调色剂容器3M安装到安装部58的过程中使间隙88的附近弯曲,也能使第一输入部98与第一输出接头61、第二输入部111与第二输出接头62对位。由此,能够使第一输入部98和第一输出接头61、第二输入部111和第二输出接头62顺利且可靠地连接。此外,在调色剂容器3M安装到安装部58的状态下传递转动驱动力时,即使所述位置偏移导致的负荷作用在各输入部98、111或各输出接头61、62上,所述负荷也转向中央凸缘832侧并使间隙88的附近弯曲。由此,能够使各输入部98、111或各输出接头61、62的负荷分散,可以防止各输入部98、111或各输出接头61、62破损。
如图8所示,第一输送部92和第二输送部105在所述宽度方向D12上分开设置。具体地说,第一输送部92在上侧收容部71的壁面781上,靠向所述宽度方向D12的一侧的侧部(前方侧的侧部)设置。此外,第二输送部105在下侧收容部72的左壁面791上,靠向所述宽度方向D12的另一侧的侧部(后方侧的侧部)设置。
如图7和图9所示,调色剂容器3M具备具有凹部123的握持部122。握持部122是用户运送或更换调色剂容器3M时握住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23形成在容器主体75的、所述宽度方向D12的一侧的侧部。更具体而言,凹部123形成在上侧收容部71和下侧收容部72之间,在安装于安装部58的安装姿势下形成在前方侧的侧部。凹部123在所述进深方向D13上贯穿调色剂容器3M,从盖体76侧观察调色剂容器3M时,凹部123形成为矩形。通过设置凹部123,在调色剂容器3M中,设有凹部123的部分构成收窄的细腰状的握持部122。这样,由于握持部122形成用户容易把持的细腰状,所以用户容易用手指钩住握持部122,进而,运送调色剂容器3M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时的作业。另外,盖体76配合容器主体75的形状而形成,和握持部122对应的部分形成为细腰状。
另外,如图5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K中,凹部123分别形成在所述宽度方向D12的两侧的侧部。
如图7所示,凹部123设置在下侧收容部72的上部(上侧的部分)。因此,在不能加大调色剂容器3M尺寸的制约下,下侧收容部72的收容空间86的容积会相应缩小用于设置凹部123的部分。可是,下侧收容部72是收容所述废调色剂的部分,只要收容空间86不充满所述废调色剂,收容空间86上部的空间就不会填满。因此,优选凹部123设置在下侧收容部72上。另外,由于上侧收容部71是收容所述未使用调色剂的部分,所以若在该部分上形成凹部123,则在上侧收容部71的收容空间85中,就不能保证作为所述未使用调色剂的容纳空间所必需的规定容量。因此,不优选将凹部123设置在上侧收容部71上。
此外,凹部123形成在第一输送部92的附近,更具体而言,形成在第一输送部92所具备的闸门构件101的正下方。在安装部58上装拆调色剂容器3M的动作中,伴随闸门构件101的开闭,闸门构件101开闭时产生滑动阻力。当用户更换调色剂容器3M时,会将所述滑动阻力感受为负荷,但是由于凹部123设置在闸门构件101的正下方,因此用户握住握持部122更换调色剂容器3M时,容易将力施加给握持部122,此外,可以把力直接传递给闸门构件101。由此,更换时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如图5和图9所示,调色剂容器3M具有表示调色剂容器3M的种类(例如调色剂的颜色和型号等)的识别标签126。识别标签126是里侧附有胶水等粘着剂的薄片体状的构件,表面记述有表示种类的文字和标记。识别标签126粘贴在盖体76的表面。具体地说,识别标签126粘贴在盖体76的外部表面上的、与握持部122对应的区域。以往的调色剂容器,通过将调色剂容器3M的容器主体75或盖体76的颜色着色成调色剂颜色等从而能进行种类识别。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3由于能利用识别标签126识别种类,因此可以将彩色用的各调色剂容器3通用化。
如图12所示,在上部外壳78的壁面781的上部,安装有具有多个接触端子67的IC基板64。在壁面781的上部,设有比壁面781低一层的凹陷部783。具体地说,凹陷部783以和壁面781的上端连续的方式设在壁面781上。凹陷部783具有比壁面781低一层的台阶。在壁面781的上部,凹陷部783设置在整个所述宽度方向D12上。IC基板64设于凹陷部783,具体地说,IC基板64在凹陷部783,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D12的中央。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调色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长条状的容器主体,能在内部收容调色剂;
第一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形成为从所述容器主体的侧面沿垂直于所述容器主体的长边方向的所述容器主体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筒状;
调色剂排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用于把调色剂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内部向外部送出;
第一转动构件,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中,通过被驱动向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把所述容器主体中收容的调色剂经由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内部向所述调色剂排出口输送;以及
倾斜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伸出方向的前端倾斜的引导面,把由所述第一转动构件输送的调色剂朝向所述调色剂排出口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姿势下,
所述调色剂排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下侧的面,
所述倾斜引导部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上侧的面上设置在所述伸出方向的前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色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引导部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所述上侧的面上,设置在从通过所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中心的垂直面朝向所述转动方向的上游侧隔开规定角度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色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引导部设置在从所述垂直面朝向所述转动方向的上游侧隔开45度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调色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引导部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所述上侧的面以10度的倾斜角向下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包括:
第一调色剂收容部,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一侧;以及
第二调色剂收容部,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第一引导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第一调色剂收容部的箱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色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容器以所述长边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安装部,
所述第一调色剂收容部在内部收容未使用调色剂,在所述调色剂容器安装到所述安装部上的安装姿势下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上部,
所述第二调色剂收容部在内部收容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回收的使用完毕的调色剂,在所述安装姿势下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下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调色剂收容部的下侧,
所述调色剂容器还包括:
第二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调色剂收容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二调色剂收容部的侧面沿所述进深方向延伸的筒状;以及
第二转动构件,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色剂收容部的内部,通过被驱动向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把所述使用完毕的调色剂向所述第二调色剂收容部的内部输送。
CN201620555357.0U 2016-06-08 2016-06-08 调色剂容器 Active CN205721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55357.0U CN205721081U (zh) 2016-06-08 2016-06-08 调色剂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55357.0U CN205721081U (zh) 2016-06-08 2016-06-08 调色剂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21081U true CN205721081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01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55357.0U Active CN205721081U (zh) 2016-06-08 2016-06-08 调色剂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210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112013007292B1 (pt) recipiente de revelador, dispositivo de revelação, unidade de processo, e aparelho de formação de imagem
CN205721080U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EP3007009B1 (en) End sealing and magnetic field truncation of a magnetic roll of a dual component development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CN205721081U (zh) 调色剂容器
CN205862105U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US9207574B2 (en) Powder material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and powder material replenishing method
CN107479348A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479347A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RU2655468C1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тонера,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CN205880506U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05880507U (zh) 调色剂容器和具备调色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479353A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479352A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8119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5721078U (zh) 调色剂容器
US9964895B2 (en)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joint coupled with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5880505U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504115B2 (ja)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CN205721079U (zh) 调色剂容器
JP6524970B2 (ja)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CN205862104U (zh) 调色剂容器
CN107479349A (zh)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222181A (ja) 粉体詰まり抑制手段、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88415A (ja) 電子写真装置のトナー容器
JPH10319698A (ja) トナー/現像剤補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