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18586U -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18586U
CN205718586U CN201620404530.7U CN201620404530U CN205718586U CN 205718586 U CN205718586 U CN 205718586U CN 201620404530 U CN201620404530 U CN 201620404530U CN 205718586 U CN205718586 U CN 205718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old water
package
tube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045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张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aozhuang lineng water heater factory
Original Assignee
Zaozhuang lineng water heater fac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aozhuang lineng water heater factory filed Critical Zaozhuang lineng water heater factory
Priority to CN2016204045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18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18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1858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部分壳管内设置暖气管,部分壳管内设置冷水吸热管,暖气管插进暖气管连接堵板与联箱内腔和壳管部分管腔相通;部分壳管相邻管之间设置有冷水连通直管或冷水连通弯管,冷水连通直管、冷水连通弯管与部分壳管顺次焊接固连与管腔相通循环;冷水吸热管一端与冷水管接头焊接联通而另一端与冷水连通直管或冷水连通弯管焊接联通,导致流体管腔通道和管径改变及流体的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提高对流换热系数,构成冷流体粗管储水、细管吸热循环流动通道延长。本实用新型壳管部分腔内储存冷源热水循环通道和管径及流动路线改变并延长,内置冷水细管增多回程加热,流量及流速发生变化,充分热交换。

Description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技术领域,利用暖气为热源换取热水的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不绣钢材质或铜材质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联通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于 2012年11月13日申请了发明名称为“联箱冷水管敞口连通吸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的专利,专利号:2012104530563,授权公告号:CN102927604B,授权公告日:2015年03月04日。
2014年02月08日申请了发明名称为“圆联箱壳管储水暖气多管导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的专利,专利号:201410045641.9,公告号:CN103727821.B,授权公告日:2016年01月13日。
上述现有技术为了解决联箱体结构件焊接接头漏水问题或增加换热面积,在冷水管管口内安装暖气管连接堵板,方便与安装暖气管,但是现有技术换热器的热效率达不到预期,普遍存在换热器冷流体通道流程短,使用换热器时冷流体与热流体发生交换的流程或时间短,冷流体流速过快吸收热量少,热源出口温度比冷源出口温度高,通俗点说就是换热不彻底,储水式换热器冷水管回程短而热源的温度不能够被冷流体完全吸收而流失,因此,热源出口温度高于冷源出口温度。经对比性试验储水式换热器依赖于储存的热水延长交换时间,存在着加热一轮用一轮不能连续流出热水的缺陷,换热器储存的热水洗澡时很快用完后续加热跟不上,换热器新流进的冷水吸收的热量或喷头流出带走的热量不能成正比,热交换温度衔接不上无法进行完整洗澡,需等待加热再用的缺陷或现象。还存在着外壳冷水管被加热管膨胀压力大于自来水管网的供水压力,造成水表倒转或正转,使得水表读数失真,有的用户出现实际用水量与水表读数存在偏差,与未安装暖气换热器的家庭相对比实际消耗用水量有出入差别比较大出现多缴纳水费的现象。储水式换热器解决能洗澡问题必须加大产品体积也就是增加换热器的柱数或管径加大储存的水量多方可满足,这样势必导致增加成本,造成用钢量增加浪费资源。目前供暖热源温度偏低对数温差比较小现有技术结构已不适应,导致换热器冷源出口温度忽热忽冷,热水不能连续流效果差而被淘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旨在提供一种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壳管部分腔内储存冷源热水循环通道和管径及流动路线改变并延长,内置冷水细管增多回程加热,流量或流速及流动状态发生变化,充分热交换赢得足够的时间传热系数提高,实现换热效果最大化的发明预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包括两个联箱体,联箱体部件包括:联箱内侧圆弧孔板、联箱外侧圆弧板以及端头盖板;联箱体部分部件上开有管接头安装孔;冷水进管接头Ⅰ、冷水出管接头Ⅱ、暖气进管接头Ⅲ、暖气出管接头Ⅳ分别与联箱体部件上管接头安装孔焊接连接,冷水进管接头Ⅰ、冷水出管接头Ⅱ、暖气进管接头Ⅲ、暖气出管接头Ⅳ分别与冷、热流体管腔相通构成流体通道;联箱内侧圆弧孔板与联箱外侧圆弧板焊接组合的空间为联箱内腔热流体循环通道;联箱内侧圆弧孔板上开有多个壳管椭圆形安装孔,两个联箱体之间联通有多支壳管,壳管两端管口插进联箱内侧圆弧孔板上多个壳管椭圆形安装孔内密闭连接;暖气管连接堵板嵌入部分壳管管口内,暖气管连接堵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暖气管焊接孔和/或冷水进出连接孔;联箱内侧圆弧孔板板壁与插入的壳管管壁和暖气管连接堵板板壁多部件壁边相吻合捏边平面焊接自熔合密闭连接增加孔板的强度;其特征是:部分壳管管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支暖气管和部分壳管管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支冷水吸热管,或冷水吸热管握成多圈弯管插进部分壳管管腔增多回程或盘绕于联箱内腔内;暖气管插进暖气管连接堵板上暖气管焊接孔内与其焊接连接,暖气管管口与联箱内腔和壳管部分管腔相通构成热流体循环传热流动通道;部分壳管相邻管之间设置有冷水连通直管或冷水连通弯管,冷水连通直管与部分壳管顺次焊接固连与管腔相通循环,冷水连通弯管与暖气管连接堵板顺次焊接固连与管腔相通循环;壳管内的冷水吸热管一端与冷水进管接头Ⅰ或冷水出管接头Ⅱ焊接联通而另一端与冷水连通直管或冷水连通弯管焊接联通,导致流体管腔通道和管径改变及流体的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提高对流换热系数,构成冷流体粗管储水、细管吸热循环流动通道延长;联箱外侧圆弧板包裹暖气管管口和冷水吸热管或冷水连通弯管与联箱内侧圆弧孔板的板边密闭焊接连接;端头盖板与联箱内侧圆弧孔板和联箱外侧圆弧板端口部密闭焊接封堵,构成联箱内腔和部分壳管为热、冷流体循环吸热流体通道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壳管部分腔内储存冷源热水循环通道和管径及流动路线改变并延长,内置冷水细管增多回程加热,流量及流速发生变化,充分热交换赢得足够的时间传热速率提高,实现换热效果最大化的发明预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外部形状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部分壳管之间采用冷水连通直管8联通的另一种实施例外部形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部分壳管之间采用冷水连通直管8联通的第三种实施例外部形状示意图,冷水进管接头Ⅰ4、冷水出管接头Ⅱ5、暖气进管接头Ⅲ6和暖气出管接头Ⅳ7全部位于联箱一侧。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与联箱外侧圆弧板10焊接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第一种实施例部分壳管之间采用冷水连通弯管15在联箱内腔联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实施例部分壳管之间采用冷水连通直管8联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冷水进管接头Ⅰ4、冷水出管接头Ⅱ5、暖气进管接头Ⅲ6和暖气出管接头Ⅳ7全部位于联箱一侧,部分壳管之间采用冷水连通弯管15联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的A-A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暖气管连接堵板9的端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B-B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联箱外侧圆弧板10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联箱外侧圆弧板10的内侧面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联箱外侧圆弧板10不设置管接头安装孔13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5图13的C-C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D-D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端头盖板3上带有管接头安装孔1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部分壳管之间采用冷水连通直管8联通的联箱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8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中部分壳管之间采用冷水连通直管8联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中部分壳管之间采用冷水连通直管8联通的放大结构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左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暖气管定位孔板23与多支暖气管17安装连接示意图,暖气管定位孔板23中部带有过水孔24。
图26为为暖气管定位孔板23的示意图。
附图中:1.壳管;2.联箱内侧圆弧孔板;3.端头盖板;4.冷水进管接头Ⅰ;5.冷水出管接头Ⅱ;6.暖气进管接头Ⅲ;7.暖气出管接头Ⅳ;8.冷水连通直管;9.暖气管连接堵板;10.联箱外侧圆弧板;11. 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2.联箱内腔;13.管接头安装孔;14.冷水吸热管;15.冷水连通弯管;16.暖气管焊接孔;17.暖气管;18.冷水进出连接孔;19.孔板折边;20.连接短管;21.联通直管焊接孔;22、直壁椭圆孔;23、暖气管定位孔板;24、定位板过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本实用新型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如图1~图26所示,包括两个联箱体,联箱体部件包括: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联箱外侧圆弧板10以及端头盖板3;联箱体部分部件上开有管接头安装孔13;冷水进管接头Ⅰ4、冷水出管接头Ⅱ5、暖气进管接头Ⅲ6、暖气出管接头Ⅳ7分别与联箱体部件上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冷水进管接头Ⅰ4、冷水出管接头Ⅱ5、暖气进管接头Ⅲ6、暖气出管接头Ⅳ7分别与冷、热流体管腔相通构成流体通道;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与联箱外侧圆弧板10焊接组合的空间为联箱内腔12热流体循环通道;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上开有多个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两个联箱体之间联通有多支壳管1,壳管1两端管口插入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上多个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内密闭连接;暖气管连接堵板9嵌入部分壳管1管口内,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暖气管焊接孔16和/或冷水进出连接孔18;部分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板壁与插入的壳管1管壁和暖气管连接堵板9板壁三部件壁边相吻合捏边平面焊接自熔合密闭连接增加孔板及管口的强度;其特征是:部分壳管1管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支暖气管17和壳管1部分管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支冷水吸热管14,冷水吸热管14为联通的或冷水吸热管14握成多圈弯管插入部分壳管1管腔增多回程或盘绕于联箱内腔12内增加换热面积;暖气管17插入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暖气管焊接孔16内与其焊接连接,暖气管17管口与联箱内腔12相通构成热流体循环传热流动通道;部分壳管1相邻管之间设置有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冷水连通直管8与部分壳管1顺次焊接固连与管腔相通循环,冷水连通弯管15与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连接孔顺次焊接固连与管腔相通循环;壳管内的冷水吸热管14一端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或冷水出管接头Ⅱ5焊接联通而另一端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改变流体通道管腔和管径导致流体的流动路线和流动状态发生变化对流换热系数增强,提高了换热效果;联箱外侧圆弧板10包裹暖气管17管口和冷水吸热管14或冷水连通弯管15与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的板边密闭焊接连接,端头盖板3与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和联箱外侧圆弧板10端口部密闭焊接封堵,构成联箱体和部分壳管为热流体循环传热流体通道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所述部件联箱内侧圆弧孔板、联箱外侧圆弧板以及端头盖板,壳管与联箱体焊接联通或焊接不联通,暖气管插入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暖气管焊接孔16内与其焊接连接与联箱内腔联通,其结构件组合密闭焊接连接属于低压流体容器,换热器冷热两种流体通道各连接部件之间的结合安装焊接接头是换热器部件耐久性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换热器结构件之间的组合开孔翻边安装焊接连接过程中,提高换热器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上开孔向腔内翻边孔有利于壳管的插入和壳管的好安装好焊接不易漏水,暖气管连接堵板9外圆板边翻有边嵌入壳管管口内相吻合增强管口的强度并好焊接并减少焊接变形,暖气管连接堵板上开有暖气管焊接孔和/或冷水进出连接孔18并翻有边均有利于好焊接,翻边孔有利于顺翻边方向顺畅插入并增加管子插进的稳定性,管子插进翻边孔内实施焊接提高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并减少所焊接头焊道内壁流体摩擦或氧腐蚀,端头盖板采用向外翻边密闭镶嵌在联箱体端口部与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和联箱外侧圆弧板密闭封闭焊接连接其焊接接头强度提高,所焊接处不易漏水;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翻边孔的板壁,壳管插进孔板的管口壁、暖气管连接堵板9外翻边壁三壁边和二壁边板边齐结构件相吻合捏二壁边和三壁边平面焊接自熔合焊接封闭多个壳管端口部和联箱孔板部,其焊接连接方式增加孔板的横截面积和提高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增加联箱体内腔抵抗内应力的能力或有效的防止联箱孔板焊接变形和应力变形,提高换热器焊接接头的稳定性,其联箱板直焊缝和孔板的开孔环缝焊接处密闭不易漏水;其开孔翻边焊接连接工艺对产品质量的提升起到巨大作用其带来良好技术效果,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其焊接处不易漏水,板边并接捏翻边壁焊接不添加焊丝,所焊接部件采用氩弧焊接自熔合节省焊接能源材料,并提高换热器的焊接质量,其技术方案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的优点效果。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上翻边孔,所开孔主要解决连接和联通多支壳管1由单支管焊接连接组合构成大体积换热器的技术问题。
所述换热器结构部件开孔不翻边也能实现焊接连接其焊接接头的强度差,流体通道易于漏水,产品寿命短,其方案也在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换热器部件上布置的冷水进管接头Ⅰ4与冷水出管接头Ⅱ5中冷水的流进和流出或暖气进管接头Ⅲ6与暖气出管接头Ⅳ7中暖气的流进和流出方向设置联箱外侧圆弧板上或端头盖板上可互换布置安装方便,对于单流程布置的换热器,为检修方便,流体进出口管接头应尽可能布置在换热器固定联箱体一侧,介质的温差越大,流体的自然对流越强,形成的滞留带的影响越明显,因此介质进出口位置应按热流体上进下出,冷流体下进上出布置,以减小滞留带的影响,提高传热效率。逆流交换时所布置的暖气进管接头Ⅲ6处必须安装冷源出管接头Ⅱ5二者是紧密相互匹配关系冷流体流出时而热流体流进实现逆流式交换效率高;混流式管接头进出口布置冷热源的流进和流出方向可互换灵活设置所起作用和效果相同,管接头灵活方便布置有效的利用客户有限的房屋空间安装并与其管网连接方便,减少安装用料少走管路减少流体阻力,换热器布置的管接头以就近连接方便的原则并给人美感,管接头的布置达到节省安装材料的技术效果为目的。
(1)本实用新型换热器追求换热效果最大化,改变流体通道实际上是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系数,提高湍流度强化传热,根据目前供热源温度偏低,对数温差比较小必须设计冷流体多回程或改变流动状态或者提高湍流度才能满足需要。本实用新型把76直径粗管储存的冷源热水转换为直径8~10mm细紫铜管通道吸热循环延长加热时间流出,所起的作用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湍流量及流程时间越长,则换热量越大,换热效果越好,这就说明对流换热量和换热面积成正比,和温度差成正比,和时间成正比;冷水吸热管14握成弯管或直管插进壳管1热流体管腔内一端口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或冷水出管接头Ⅱ(5)焊接连接而另一端管口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主要解决改变流体的流动通道和管径导致流体的流动路线或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提高对流换热系数的技术问题;由此,细吸热冷水管增多回程并有效的控制冷流体的出口流量延长交换时间,使传热量大大提高,实现换热效果最大化发明预期。
本实用新型在增加换热面积的同时,交换通道延长冷流体的交换滞留时间和改变流体的交换空间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提高换热系数并又控制冷流体的出口流量,提高换热效率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是不能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交换流体通道和管腔使得对流换热系数提高,促使冷、热两种流体在多回程中瞬间交换热量,在直径76mm大粗管腔流进储水后而又转换为8-10mm细紫铜管腔即热,冷、热流体的循环通道和管径及流动路线及流量发生变化,由此,提高换热效率;细铜冷水管8~10mm增加冷流体的流程长度达到控制换热器冷源出口流量的目的,通过量调节赢得了交换时间的延长,使得冷源出口温度发生变化,实现冷源出口温度达到或接近热源进口温度的发明预期,交换热水连续不断地流出,满足用户洗澡用水量的需求,提高换热器的发明预期。
(2)本实用新型把现有技术储水式和即热式两种换热器结构科学合理的结合为一体,优化组合设计出壳管直径为76mm为壳管,在暖气出管接头Ⅳ7处相邻管部分壳管腔内设置有暖气管,壳管腔储存的冷源热水为预加热区,本实用新型改变交换流体管腔把暖气进管接头Ⅲ6处相邻部分壳管管腔不布置暖气管连接堵板改变成暖气管通道产生湍流度,减少流体阻力,促使热流体循环流速快、传递热量快的发明效果;壳管热流体管腔内插入冷水管管直径为8mm~10mm细铜管或不锈钢管提高了湍流程度,细管导热速率快为即热式,冷水管细管握成弯管多圈增加换热面积并构成多回程插入暖气进管接头Ⅲ6处壳管热流体管腔内,多回程换热的换热效果比单回程好,从长远来看,经济性比单回程好,冷源出口管段与暖气进管接头Ⅲ6流进的热源平行逆向流动,逆流布置时,冷、热流体之间具有最大的平均温差,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平均温差越大,传热量就越大,换热效果就好。对于传递同样多的热量,所需传热面积就可减少逆流可节省材料。直径8~10mm细铜管15m长左右多圈弯管实现快速加热冷源出口与热源进口基本同温度流出的换热效果。
(3)本实用新型壳管腔的改变使流体的流速或者流量以及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是影响对流传热的主要因素,冷流体从大管层流、转为冷水换热管细管与冷水连通直管或冷水连通弯管管口联通变成湍流,湍流范围内传热效果最好且与传热效率流速成正比。换热器传热量变大,由于,壳管管腔流体的改变使得冷流体流速(流量)降低,冷流体侧相对停留时间长,管壁温度沿流体流动的方向逐渐升高,从流进至流出每单位得到的热量增加,提高换热效果。
现有技术储水式换热器内管是暖气管通道,存在壳管内腔的冷水被加热膨胀压力大漏水率较高并难以预测且焊接难易程度大,还存在膨胀压力大于自来水管网的供水压力,造成水表倒转或正转,使得水表读数失真,有的用户出现实际用水量与水表读数存在偏差,与不安装暖气换热器的家庭相比实际消耗用水有较大的出入多缴纳水费的现象。本实用新型部分壳管内设置直径为8~10mm细管为冷流体通道,细水管内腔小储水量少加热膨胀压力小于自来水管网的压力,由此,相对降低壳管的膨胀压力,实现了换热器膨胀压力低于自来水管网供给的压力,解决了储水式换热器造成用户不用水时段水表出现倒转或正转、水表失真或出现多跑水表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联箱体横截面形状为圆管形,如图1~图4、图11、图12所示,圆管形联箱外侧圆弧板10为半圆弧形外侧板,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为半圆弧形孔板,半圆弧形孔板中心均匀分布开有多个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椭圆口向联箱内腔12拉延翻口成直壁椭圆孔22内或不拉延翻口为椭圆孔;壳管1管口切割成马鞍形管口依次穿进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半圆弧形孔板上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直壁椭圆孔22内焊接连接;暖气管连接堵板9嵌入部分壳管1马鞍形管口内;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半圆弧形孔板的壁和插入的壳管1马鞍形管口壁与暖气管连接堵板9壁三部件壁边相吻合在联箱内腔12捏边平面焊接自熔合焊接固连密闭不漏;暖气管17插入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暖气管焊接孔16内与其焊接连接与联箱内腔12相通循环;冷水吸热管14一端口与管接头焊接连接而另一端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交换冷热流体管腔改变流动通道和管径,导致冷流体的流动路线和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提高换热系数强化传热;暖气管17和冷水吸热管14在壳管1管腔内密闭焊接联通组合构成一体循环通道;联箱外侧圆弧板10半圆弧形板卡上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半圆弧形孔板向外折的孔板折边19焊接固连;端头盖板3密闭焊接封闭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半圆弧形孔板、联箱外侧圆弧板10半圆弧形板联箱体端口部,构成联箱内腔12和/或部分壳管1为冷、热流体通道循环传热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个联箱体为分体式结构通过焊接组合为联箱体,该方案方便灵活安装或焊接内部结构件,并能构实施检验其内部结构件的连接焊接的质量,如联箱内侧圆弧孔板与壳管和部分暖气管连接堵板的焊接连接,暖气管连接堵板上的开孔与暖气管的焊接连接,冷水吸热管和冷水连通直管或冷水连通弯管的焊接连接,换热器各部件焊接连接是否合格或者有无漏水,必须对所焊接工件进行压力试验检测工作,因此,联箱体设计为分体式方便与各部件的安装焊接检验,检测合格联箱外侧半圆弧板卡上联箱内侧半圆弧孔板的边焊接连接,端头盖板焊接封闭联箱体端口部构成圆管形状联箱体,由此,围成的空间为联箱内腔12构成热流体循环通道,在壳管部分管口内不布置暖气管连接堵板时联箱内腔的热流体流进壳管;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联箱体灵活组装,管道之间焊接连接处不易漏水。
3.如图6、图8、图12、图13、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联箱体部分部件上开有管接头安装孔13并向外翻有边,翻边孔方便与插进安装焊接管接头,管接头安装孔13设置在联箱外侧圆弧板10或端头盖板3上或壳管1边管上;连接短管20一端口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焊接联接,而连接短管20的另一端口与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冷水进出连接孔18焊接与壳管管腔相通,冷水进管接头Ⅰ4与连接短管20焊接联接后再与联箱外侧圆弧板10或端头盖板3上的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构成冷流体通道,冷水出管接头Ⅱ5与冷水吸热管14焊接联通再和联箱外侧圆弧板10或端头盖板3上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与管腔相通循环,或冷水进管接头Ⅰ4、冷水出管接头Ⅱ5与壳管1边管上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换热器管接头与壳管焊接不需要连接短管20可直接地与壳管孔焊接连接与管腔相通循环;暖气进管接头Ⅲ6、暖气出管接头Ⅳ7设置在联箱外侧圆弧板10或端头盖板3上与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与联箱内腔12和壳管部分管腔相通循环,构成联箱内腔12和部分壳管热流体通道或部分壳管冷流体吸热通道延长。
本实用新型换热器部件上设置的冷水进管接头Ⅰ4与冷水出管接头Ⅱ5中冷水的流进和流出或暖气进管接头Ⅲ6与暖气出管接头Ⅳ7中暖气的流进和流出方位设置壳管上或布置联箱外侧圆弧板上或布置在端头盖板上可互换设置安装方便;换热器管接头位置的设置应灵活方便充分利用客户有限的房屋空间安装并与其管网连接方便,减少安装用料少走管路减少流体阻力,管接头以就近连接联通方便的安装原则并给人美感,达到能节省安装材料的技术效果。
4.如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热源暖气出管接头Ⅳ7端的部分壳管1管腔内设置的暖气管17数量可根据换热器规格大小为一支管暖气管、二支管或多支暖气管增加传热面积;暖气管17支数的设置在部分壳管管腔的数量相同或不相同;热源暖气进管接头Ⅲ6端的部分壳管1管腔内设置的冷水吸热管14数量根据换热器规格大小为一支管握弯管或二支管握弯管,冷水吸热管14握弯管的握弯圈数为一圈弯管、二圈弯管或多圈弯管按换热器体积大小设置数量或握弯管的圈数增加换热面积实现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合理设置壳管管腔,有效的利用流体传热通道改变交换传热通道提高换热系数强化传热,并从暖气出管接头Ⅳ7端壳管内设置暖气管17支数的数量为多支增加换热面积,在静态下内外管腔温度相同也就是说同温度,在使用换热器时第一时间从冷水进管接头Ⅰ4处流进壳管1管腔的冷流体与热流体温度差值大,热能梯度越大,交换容易实现,这时热量传递快,导热速率也进行加快,热流体释放出热量瞬间传递于冷流体,释放热量就应吸收热量相等;暖气进管接头Ⅲ6端壳管内设置的冷水吸热管14握弯管的握弯圈数为多圈弯管,增多回程延长流体停留时间控制了冷源出口的流量,量调节赢得了交换时间,导致换热性能上升,温度梯度迅速变化向换热器冷源出口方向传递,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换热器交换的冷源出口热水与喷头流量带走的热量成正比,使得换热器连续流出热水不间断的优点效果。
5.如图8、图25、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部分壳管1每支壳管腔内设置的暖气管17支数灵活地设置;壳管1每支管腔内设置的暖气管17数量相同或者是不相同;暖气管17数量为多支时,暖气管17一端管口插进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暖气管焊接孔16内稳固定另一端头插进暖气管定位孔板23固定,暖气管定位孔板23开有多个孔并板中间设有定位板过水孔24流动口;由暖气管定位孔板23找正垂直的多支暖气管17插进壳管1管口内,暖气管连接堵板9嵌入壳管管口的同时多支暖气管17也插进了连接堵板暖气管焊接孔16内与其焊接固连,暖气管17与联箱内腔12相通循环。
本实用新型暖气管的设置数量为一支、二支或多支平均设置或不平均设置按产品规格大小而定,大规格的可在部分壳管腔内设置一支暖气管即可,一暖气管不需要设置暖气管定位孔板23一支管易于找正好插进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的孔内焊接;小规格的产品在部分壳管内设置为多支暖气管增加换热面积,达到小规格产品实现大规格产品的换热效果,尽量满足用户需求;多支暖气管一端头插入暖气管连接堵板上的暖气管焊接孔内稳固后,可另一端头的多支暖气细管处于散乱无序状态不同心垂直度难以找正,不能实现插进壳管另一端暖气管连接堵板上的暖气管焊接孔口内与制造带来困难用工量增加,发明了暖气管定位孔板23,暖气管定位孔板23中间设置有过水孔24不影响流体的流动,定位孔板起到找正多个暖气管同心垂直度一致,插进壳管内多支暖气管与嵌入壳管口内暖气管连接堵板的同时也插进去多支暖气管17,实现快速顺翻边弧度角方向快速插进孔内好焊接的作用,解决多支暖气管与嵌入壳管口内的暖气管连接堵板上的孔顺畅插入的技术问题,定位孔板实现精准定位暖气管顺畅插进连接堵板孔内与其好焊接的技术效果,起到节省用工时间、降低用工量和制造成本。
6.如图22、图23、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部分壳管1管口端头开有联通直管焊接孔21;联通直管焊接孔21向内腔翻有边或不翻边;冷水连通直管8插入壳管联通直管焊接孔21内与其管壁焊接与管腔相通循环,或冷水连通弯管15穿入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冷水进出连接孔18内与其焊接连接与部分壳管1管腔相通循环;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在联箱体外部或在联箱内腔12与壳管1管间布置或交错设置串联连通;冷水连通直管8是圆管直管或冷水连通弯管15是圆管弯管,冷水吸热管14一端管口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而另一端管口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或冷水出管接头Ⅱ5焊接连接构成冷流体通道;热流体壳管1之间不需要设置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热流体壳管1管口内也不需要设置暖气管连接堵板9,构成部分壳管1内置冷水吸热管14循环吸热流动通道延长。
本实用新型部分壳管1从边管起一端头一侧管壁距管口15mm处冲压有联通直管焊接孔,联通直管焊接孔向管内腔翻边或开孔不翻边,与边管相邻管一端头左侧管壁距管口15mm处冲压有联通直管焊接孔,另一端头右侧管壁距管口15mm处冲压有联通直管焊接孔,冷水连通直管8将其相邻管腔焊接联通循环,这是在联箱体外部联通方案。冷水连通弯管15与设置在部分壳管管口内的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冷水进出连接孔18焊接将其相邻管腔联通循环;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与冷水吸热管14一端管口焊接联通,冷水吸热管14的另一端管口与管接头焊接连接构成循环通道延长,由此改变流体通道流体的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湍流量提高增强换热系数,热效率大大提高;联箱外侧圆弧板10卡上联箱内侧孔板2在外部看不到冷水连通弯管15,这种是内部联通方案,冷流体管腔的联通无论在内部联通或在外部看到的联通,冷水连通弯管布置在联箱内腔12与暖气管连接堵板上的孔焊接联通增加换热面积;上述联通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请求要求保护的范围。
7.本实用新型中部分壳管1中间管为冷流体通道,冷流体通道内至少设置有一支暖气管17,暖气管17两端管口与联箱内腔12相通循环;与中间壳管1相邻的两边壳管为热流体通道,热流体通道内至少设置有一支冷水吸热管14,冷水吸热管14握成多圈弯管插入壳管1或盘绕联箱内腔12热流体通道内,增加换热面积强化传热;冷水吸热管14一端管口与管接头焊接连接而另一端管口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构成中间壳管和两边壳管内的冷水吸热管14为冷流体循环吸热流动通道。
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结构大管腔储水和细管即热两者科学合理的结合、经济性设计,其技术效果达到发明预期,由于流体的流动路径的发生改变冷流体的流量及流速明显低于热流体的流速,冷流体路径从壳管直径76mm大粗管腔层流改变为直径8mm小细管腔增加湍流程度,直径8mm铜管可握成多圈弯管直接插入壳管管腔内既增加流体多回程延长交换空间或停留时间,8mm小管小口径流出达到控制出口流量的目的,并能保证喷头流量的需要,这就是量调节,量调节赢得加热时间提高换热效率;侧流体流量改变,则改侧的雷诺数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对流换热系数h1也会发生变化,即总传热系数会发生变化实现预期效果。
8.如图6、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短管20为圆管直管或圆管弯管,连接短管20为弯管时,弯管连接短管方便与和端头盖板3上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固连,连接短管20为直管时,直管方便与与联箱外侧圆弧板10上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固连;暖气进管接头Ⅲ6、暖气出管接头Ⅳ7的连接不需要连接短管20可直接地与部件连接;冷水进管接头Ⅰ4与连接短管20的连接焊接方便与与冷流体管腔连接联通。
本实用新型连接短管20与冷水管进管接头焊接连接方便,连接短管20一端与冷水管管接头焊接连接而另一端与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的冷水进出连接孔焊接连接与管腔相通构成流体进出口通道,连接短管20弯管或直管是根据用户管网或安装空间的需求设置的,使得换热器安装不限于方向的限制安装,把有限的空间充分利用,既美观又节省及安装材料的发明目的。
9.如图6、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部分壳管1管口设置有暖气管连接堵板9密闭封闭壳管1管口,部分壳管1管腔内设置有冷水吸热管14的壳管端口部不需要设置暖气管连接堵板9,联箱内腔和暖气管内的热流体流进壳管管腔循环加热冷水吸热管14提高湍流度换热系数提高。
本实用新型联箱内侧圆弧孔板、联箱外侧圆弧板和端头盖板围成的空间为联箱内腔12构成热流体循环通道,壳管与孔板焊接联通壳管管口不需要设置不需要设置暖气管连接堵板,联箱内腔和暖气管管腔的热流体流进壳管构成循环通道,壳管为热流体管与管之间也不需要布置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冷水管的联通由粗管改变为8~10mm细管插进部分壳管热流体通道内加热,热流体是机械压力恒压力相对稳定,不存在热膨胀应力孔板与壳管焊接处不易漏水。
10.如图1、图2、图6、图7图13、图14、图16、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联箱体部件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联箱外侧圆弧板10、端头盖板3和壳管1、暖气管连接堵板9、冷水连通直管8、冷水连通弯管15、连接短管20及冷水进管接头Ⅰ、冷水出管接头Ⅱ、暖气进管接头Ⅲ、暖气出管接头Ⅳ均为不锈钢304材质延年耐用;冷水吸热管14选择为紫铜管材质传热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换热器选用不锈钢材料耐腐蚀延年耐用或紫铜管材料传热快效果好,不锈钢“304”材质延年耐用并交换热水纯清无污染,紫铜管材质易于导热并传热速率高,并好制作握弯弯管,不锈钢材质壳管和紫铜管内管的结合构成的换热器使用寿命长、并热传导性能可靠以及导热效率高等优点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包括两个联箱体,联箱体部件包括: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联箱外侧圆弧板(10)以及端头盖板(3);联箱体部分部件上开有管接头安装孔(13);冷水进管接头Ⅰ(4)、冷水出管接头Ⅱ(5)、暖气进管接头Ⅲ(6)、暖气出管接头Ⅳ(7)分别与联箱体部件上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冷水进管接头Ⅰ(4)、冷水出管接头Ⅱ(5)、暖气进管接头Ⅲ(6)、暖气出管接头Ⅳ(7)分别与冷、热流体管腔相通构成流体通道;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与联箱外侧圆弧板(10)焊接组合的空间为联箱内腔(12)热流体循环通道;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上开有多个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两个联箱体之间联通有多支壳管(1),壳管(1)两端管口插进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上多个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内密闭连接;暖气管连接堵板(9)嵌入部分壳管(1)管口内,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暖气管焊接孔(16)和/或冷水进出连接孔(18);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板壁与插入的壳管(1)管壁和暖气管连接堵板(9)板壁多部件壁边相吻合捏边平面焊接自熔合密闭连接增加孔板的强度;其特征是:部分壳管(1)管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支暖气管(17)和部分壳管(1)管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支冷水吸热管(14),或冷水吸热管(14)握成多圈弯管插进部分壳管(1)管腔增多回程或盘绕于联箱内腔(12)内;暖气管(17)插进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暖气管焊接孔(16)内与其焊接连接,暖气管(17)管口与联箱内腔(12)和壳管部分管腔相通构成热流体循环传热流动通道;部分壳管(1)相邻管之间设置有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冷水连通直管(8)与部分壳管(1)顺次焊接固连与管腔相通循环,冷水连通弯管(15)与暖气管连接堵板(9)顺次焊接固连与管腔相通循环;壳管内的冷水吸热管(14)一端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或冷水出管接头Ⅱ(5)焊接联通而另一端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导致流体管腔通道和管径改变及流体的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提高对流换热系数,构成冷流体粗管储水、细管吸热循环流动通道延长;联箱外侧圆弧板(10)包裹暖气管(17)管口和冷水吸热管(14)或冷水连通弯管(15)与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的板边密闭焊接连接;端头盖板(3)与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和联箱外侧圆弧板(10)端口部密闭焊接封堵,构成联箱内腔(12)和部分壳管(1)为热、冷流体循环吸热流体通道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联箱体横截面形状为圆管形,圆管形联箱外侧圆弧板(10)为半圆弧形外侧板,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为半圆弧形孔板,半圆弧形孔板中心均匀分布开有多个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椭圆口向联箱内腔(12)拉延翻口成直壁椭圆口(22)或不拉延翻口为椭圆孔;壳管(1)管口切割成马鞍形管口依次穿进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半圆弧形孔板上壳管椭圆形安装孔(11)椭圆口内焊接连接;暖气管连接堵板(9)嵌入部分壳管(1)马鞍形管口内;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半圆弧形孔板的壁和插入的壳管(1)马鞍形管口壁与暖气管连接堵板(9)板壁边三部件壁边相吻合在联箱内腔(12)捏边平面焊接自熔合焊接固连密闭不易漏水;冷水吸热管14一端口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或冷水出管接头Ⅱ(5)焊接连接而另一端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交换冷热流体管腔改变流动通道和管径,使得冷流体的流动路线和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提高湍流度强化传热;暖气管(17)在联箱内腔或冷水吸热管(14)在壳管1管腔内密闭焊接联通组合构成独立的流体管腔通道;联箱外侧圆弧板(10)卡上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半圆弧形孔板向外折的孔板折边(19)焊接固连;端头盖板(3)密闭焊接封闭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半圆弧形孔板及联箱外侧圆弧板(10)联箱体端口部,联箱内腔(12)和部分壳管(1)为热流体循环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联箱体部分部件上开有管接头安装孔(13)并向外翻有边,翻边孔方便与管接头插进和焊接,管接头安装孔(13)设置在联箱外侧圆弧板(10)或端头盖板(3)上或壳管(1)边管上;连接短管(20)一端口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焊接联接而另一端口与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冷水进出连接孔(18)焊接与壳管管腔相通,冷水进管接头Ⅰ(4)与连接短管(20)焊接联接后再与联箱外侧圆弧板(10)或端头盖板(3)上的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构成冷流体通道,冷水出管接头Ⅱ(5)与冷水吸热管(14)焊接联通再和联箱外侧圆弧板(10)或端头盖板(3)上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与管腔相通循环,或冷水进管接头Ⅰ(4)、冷水出管接头Ⅱ(5)与壳管(1)边管上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管接头与壳管焊接不需要连接短管(20)可直接地与壳管孔焊接连接与管腔相通循环;暖气进管接头Ⅲ(6)、暖气出管接头Ⅳ(7)设置在联箱外侧圆弧板(10)或端头盖板(3)上与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连接与联箱内腔(12)和壳管部分管腔相通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热源暖气出管接头Ⅳ(7)端的部分壳管(1)管腔内设置的暖气管(17)支数量可根据换热器规格大小为一支管暖气管、二支暖气管或多支暖气管增加传热面积;暖气管(17)支数的设置在壳管部分管腔的数量相同或不相同;热源暖气进管接头Ⅲ(6)端的部分壳管(1)管腔内设置的冷水吸热管(14)数量根据换热器规格大小为一支管握弯管或二支管握弯管,冷水吸热管(14)握弯管的握弯圈数为一圈弯管、二圈弯管或多圈弯管按换热器体积大小设置数量或握弯管的圈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部分壳管(1)每支壳管腔内设置的暖气管(17)支数灵活地设置;壳管(1)每支管腔内设置的暖气管(17)数量相同或者是不相同;暖气管(17)设置的数量为多支时,暖气管(17)一端管口插进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暖气管焊接孔(16)内固定另一端头插进暖气管定位孔板(23)稳固,暖气管定位孔板(23)开有多个孔并板中间设有定位板过水孔(24)流动口;由暖气管定位孔板(23)找正垂直的多支暖气管(17)插进壳管(1)管口内,暖气管连接堵板(9)嵌入壳管管口的同时多支暖气管(17)也插进了连接堵板暖气管焊接孔(16)内与其焊接固连,暖气管(17)与联箱内腔(12)相通循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部分壳管(1)管口端头开有联通直管焊接孔(21);联通直管焊接孔(21)向内腔翻有边或不翻边;冷水连通直管(8)插入壳管联通直管焊接孔(21)内与其管壁焊接与管腔相通循环,或冷水连通弯管(15)穿入暖气管连接堵板(9)上冷水进出连接孔(18)内与其焊接连接与部分壳管(1)管腔相通循环;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在联箱体外部或在联箱内腔(12)与壳管(1)管间布置或交错设置串联联通;冷水连通直管(8)是圆管直管或冷水连通弯管(15)是圆管弯管,冷水吸热管(14)一端管口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而另一端管口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或冷水出管接头Ⅱ(5)焊接连接构成冷流体通道;热流体壳管(1)之间不需要设置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热流体壳管(1)管口内也不需要设置暖气管连接堵板(9),构成部分壳管(1)内置冷水吸热管(14)循环吸热流动通道延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部分壳管(1)中间管为冷流体通道,冷流体通道内至少设置有一支暖气管(17),暖气管(17)两端管口与暖气管连接堵板(9)焊接连接与联箱内腔(12)相通循环;与中间壳管(1)相邻的两边壳管为热流体通道,热流体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支冷水吸热管(14),冷水吸热管(14)握成多圈弯管插入壳管(1)或盘绕联箱内腔(12)热流体通道内,增加换热面积强化传热;冷水吸热管(14)一端管口与冷水进管接头Ⅰ(4)或冷水出管接头Ⅱ(5)焊接连接而另一端管口与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焊接联通,构成两边壳管内的冷水吸热管(14)循环吸热流动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连接短管(20)为圆管直管或圆管弯管;连接短管(20)为弯管时,连接短管弯管方便与端头盖板(3)处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固连,连接短管(20)为直管时,连接短管直管方便与与联箱外侧圆弧板(10)处管接头安装孔(13)焊接固连;暖气进管接头Ⅲ(6)、暖气出管接头Ⅳ(7)的连接不需要连接短管(20)可直接地焊接连接;冷水进管接头Ⅰ(4)与连接短管(20)的连接焊接方便与冷流体管腔联通循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部分壳管(1)管口设置有暖气管连接堵板(9)密闭封闭壳管(1)管口连接不相通,不设置暖气管连接堵板(9)的壳管(1)管腔内设置有冷水吸热管(14);部分壳管(1)热流体管道之间也不需要设置冷水连通直管(8)或冷水连通弯管(15);联箱内腔(12)和暖气管(17)内的热流体流进壳管(1)管腔循环加热冷水吸热管(14)提高对流换热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其特征是:联箱体部件的联箱内侧圆弧孔板(2)、联箱外侧圆弧板(10)、端头盖板(3)和壳管(1)、暖气管连接堵板(9)、冷水连通直管(8)、冷水连通弯管(15)、连接短管(20)及冷水进管接头Ⅰ、冷水出管接头Ⅱ、暖气进管接头Ⅲ、暖气出管接头Ⅳ均为不锈钢304材质延年耐用;冷水吸热管(14)选择为紫铜管材质。
CN201620404530.7U 2016-05-07 2016-05-07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18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04530.7U CN205718586U (zh) 2016-05-07 2016-05-07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04530.7U CN205718586U (zh) 2016-05-07 2016-05-07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18586U true CN205718586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03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04530.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18586U (zh) 2016-05-07 2016-05-07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185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1521A (zh) * 2016-05-07 2016-08-10 枣庄利能热水器厂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1521A (zh) * 2016-05-07 2016-08-10 枣庄利能热水器厂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27821B (zh) 圆联箱壳管储水暖气多管导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102878834B (zh) 联箱双通道冷水管敞口式连通吸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103776281B (zh) 联箱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101175966A (zh) 热交换器
CN203719473U (zh) 圆联箱壳管储水暖气多管导热换热器
CN102788523A (zh) 一种多支冷水管多通道吸热敞口式连通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05718586U (zh)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105841521B (zh)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205784728U (zh) 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207816059U (zh) 壳管联通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206235194U (zh) 联箱体与壳管联通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205664703U (zh) 管联通部分壳管储水即热换热器
CN202956007U (zh) 联箱双通道冷水管敞口式连通吸热换热器
CN101029801B (zh) 防垢型逆流式排管换热器
CN105890403B (zh) 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105737640B (zh) 暖气管多通道传热壳管联通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105758231A (zh) 管联通部分壳管储水即热换热器
CN203810978U (zh) 暖气多管导热壳管储水承压换热器
CN102636053A (zh)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02562336U (zh)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CN103851936B (zh) 暖气多管导热壳管储水承压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05664704U (zh) 暖气管多通道传热壳管联通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205505796U (zh) 一种暖气管管联通换热器
CN106017152A (zh) 壳管联通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CN106482539B (zh) 联箱体与壳管联通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92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