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62336U -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62336U CN202562336U CN2012202190929U CN201220219092U CN202562336U CN 202562336 U CN202562336 U CN 202562336U CN 2012202190929 U CN2012202190929 U CN 2012202190929U CN 201220219092 U CN201220219092 U CN 201220219092U CN 202562336 U CN202562336 U CN 2025623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running water
- heat supply
- heat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管连通双间壁传热换热器,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自来水吸热外管,自来水吸热外管的端头固定连接有自来水吸热外管封头,自来水吸热外管内设置有供热管,自来水吸热外管之间通过自来水连通管连通,供热管之间通过供热管连通管连通;暖气进口和暖气出口分别与供热管的进端和出端固定连通,自来水进口和自来水出口分别与自来水吸热外管的进端和出端固定连通;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供热管内设置有自来水吸热内管,自来水吸热内管与自来水吸热外管的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捏边好焊接、承压强、不漏水、换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安装使用在家庭供热管路上即可取暖散热又可换取热水洗浴的暖气换热水器,具体涉及一种不锈钢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捏边换热器。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2005年4月4日申请2006年5月24日授权,专利号为200520082097.1,授权公告号为CN2783245Y,发明专利名称:“密排管逆流式换热器”。目前市面流通商品中,现有技术和专利产品壳体为暖气通道的可分为两种。一种内盘绕铜管15~25mm,铜管直径为Φ8~9.52mm逆流和混流式。另一种为大空腔箱体储水式,经多年市场用户检验实践证明存在明显受热面积小,效果差不能洗澡,细铜管为冷流体通道产生水垢不能用酸清洗,成本高,储水式壳体大,浪费资源材料,占有空间面积大等缺陷。
家用暖气转换热水器,有近15年的发展史,现有技术及原专利技术均为热、冷二种流体单行通道循环传热效果差,存在重大缺陷及技术难题,未能得到解决。圆形或矩形管冷水通道,圆管截面或矩形管截面圆R中心水温度一直处于低温度状态,得不到热量吸收的技术难题。如将圆形管道应分成若干面积相等的同心圆环,内半径为R,然后沿一条或两条、多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测量的水温,距R半径最远的接触热流体管壁最近的外圆环水温最高,圆R中心水温最低,导致热传导不平衡,热损失大,换热效率低。
目前,供暖方式多采用地(板)暖传热供暖,供暖水温度普遍较低约45℃左右。家用暖气换热水器能交换出大量热水,连续不断流洗澡,且自来水管内产生水垢能用酸清洗,已成为该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
本申请人在采暖工程安装及家用暖气转换热水器制造方面15年工作中,从1998年2月10日申请,1999年5月12日授予专利权,专利号为98220257.1,实用新型名称:“取暖沐浴热发交换器”,原创性发明,专利产品首家在中国市场上市销售,在制造暖气换热器实践中创新,多年工作经验中积累,总结,不间断的研发改进,先后在该领域申请专利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本实用新型申请是暖气换热器技术领域的实质性改进,具有实质性区别,与现有技术及原专利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及原专利传热面积小,换热效率低,效果差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充分利用有效热能,把管腔中心的冷流体双管壁加热,增大传热面积,热、冷二种流体三通道循环加热,提高换热效率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本实用新型采用不锈钢薄壁管、板制作冲孔、拉伸、翻边。采用嵌入式焊接,降低了薄壁不锈钢焊接难度,而且捏边好焊接,内通道产生水垢能灌酸清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纵截面为矩形的供热外管,供热外管之间并列排列;供热外管外端通过供热外管封头堵板封堵;两支相邻的供热外管的共同一端相邻的管壁上对应开有一个槽口,下一个相邻的供热外管的另一共同端相邻的管壁上对应开有另一个槽口;供热外管通过槽口连通;供热外管内设置有自来水吸热管,自来水吸热管之间通过自来水连通管连通;自来水连通管穿过槽口;自来水吸热管的进端连接自来水进口,自来水吸热管的出端连接自来水出口,供热外管的进端连接暖气进口,供热外管的出端连接暖气出口,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自来水吸热管管内设置有供热内管,供热内管与供热外管的腔体相通。
根据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来水吸热管为直管;所述的自来水连通管为直管;所述的供热内管为直管。
根据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其中一部分相邻的供热外管所开的槽口之间固定连接有连通件,两相邻的供热外管之间通过连通件连通;与连通件相对应的另一端供热外管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件;其相邻供热外管之间留有条形安装孔。
根据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二支以上的供热外管一侧外端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封堵;或者每一支供热外管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封堵;或者两个相邻供热外管共同端对应开有槽口,开槽口处两相邻供热管的边捏边焊接,其共同端外侧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封堵;或者两个相邻供热管分别对应开有槽口,并且两供热外管之间通过连通件连通,其供热外管、连通件一侧外端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封堵。
根据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供热外管封头堵板向外或向内翻边,镶嵌在一个或两个及以上供热外管一侧端口内,供热外管封头堵板的翻边与供热外管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
根据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来水吸热管的端口内镶嵌有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冲有孔,冲孔内翻边或外翻边;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外翻边或内翻边,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的翻边与自来水吸热管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冲孔的内翻边或外翻边与供热内管的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
根据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暖气进口和自来水出口设置在换热器同一侧的同一端;所述的暖气出口和自来水进口设置在换热器同一侧的另一个同一端。
根据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两相邻的自来水吸热管端头对应切割成45°角,自来水连通管两端头对应切割成45°角,自来水连通管与自来水吸热管成90°角对接焊接连通。
根据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供热外管、供热内管、自来水吸热管、自来水连通管、供热外管封头、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为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的自来水吸热管一端握成弯管,在另一端对接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为了解决这一重大技术难题,更新现有及专利技术知识结构,在供暖水温度普遍较低采用地热供暖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在冷流体吸热管空腔中安装不锈钢供热内管,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不锈钢的传热速率>水,大大增加了单位体积内冷、热两种流体热交换所需要的传热面积,增大传热面积,缩小加热半径,热流体在供热外管、供热内管呈双行通道双间壁传热,供热内管在冷流体管腔中心逆流穿过,放出的热量应等于冷流体所得到的热量,冷流体呈圆环形通道流动,更增加湍流程度,加快传热速率。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积约为已有技术单行通道、单壁传热换热器的2倍多,形成了“热包冷”“冷再包热”三通道循环传热结构,热效率非常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暖气换热水器热流体在一定压力温度下,一定流速的情况下,湍流程度影响不到被传热体中心圆柱状的低温流动状态,在冷流体吸热管中心安装不锈钢供热内管,促使热流体能被吸收到降至最低温度,而冷流体至多能被加热到热流体的进口水温度。本实用新型达到了最实用性目的,38℃以上洗澡水长时间连续输出、不断流。
2、本实用新型自来水吸热管和供热管、封头堵板等全部采用不锈钢材料,不锈钢管抗腐蚀性能好耐用延年,管壁较薄传热好,铜材成本高,不锈钢优于其它材料。又能交换纯清自来热水能洗澡、生活实用等。不锈钢管管壁光滑流体流动阻力小,水垢很难吸附,延长水垢吸附时间,即便产生微量水垢,也能灌酸清洗,产品体积小,不锈钢管管壁较薄,便于冲孔、拉伸、翻边、镶嵌捏边好焊接,制造成本低。冷水加热空腔窄小,冷流体加热静压力小捏边焊法不漏水。
3、由结构的改变产生带来新的技术效果,在单位体积内增大传热面积,改进传热面结构供热管可采用螺纹压花管、波纹管等更增加了传热的tt表面积。在自来水吸热管管空腔中安装供热管内管,形成供热外管、供热内管双行通道双间壁对流传热,冷、热两种流体三通道纯逆流热交换结构,增大平均温度差,提高热传导稳定传热。自来水在流经过程中被加热,高效换热无温度差,长时间连续输出热水、不断流。解决了现有技术冷流体单行通道单壁传热管腔中心温度过低状态,冷流体中心管腔得不到吸收热量或热传导慢的缺陷。热传导不平衡,热损失过大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在冷流体管腔中心的低温度层,安装了供热内管,热流体流经双行通道导热穿透冷流层完全充分得到热量吸收,加快导热速率,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有效传热面积,提升了3倍的换热效果。
4、本实用新型采用氩弧焊新工艺,所有焊接焊缝接头,采取冲孔、拉伸、翻边、镶嵌壁面并接焊接面边沿对齐吻合一致,捏边自熔平焊法焊接新工艺,降低了不锈钢管管板壁较薄的焊接难度,焊速快、节省人工时费用,省焊丝、成形好、焊缝美观,双壁接触捏边焊穿透力强形成单面焊双面成形焊道,焊缝强度大、耐压力2倍强,捏边焊接焊缝不漏水确保换热器安全性使用的优点。
5、暖气供热外管连通所有焊缝、焊道因捏边焊接焊缝内壁不浸水。封头堵板直缝焊缝内外壁面不浸水。冷流体内通道所有焊缝焊道因捏边焊接焊缝内壁面不浸水,减少水浸氧腐蚀焊道壁面和流体速度摩擦力摩擦焊道壁面,有效增加热交换体的抗衰老强度,减少产品焊接焊缝、疲劳寿命、无漏水寿命长。
6、本实用新型外壳为供热通道与已有技术相比,内管采用不锈钢管管壁光滑,延长水垢吸附,即产生水垢能灌清洗,与现专利技术外壳为冷流通道相比缩小了外壳冷流体通道的壳体体积,节省原材料,解决了冷流体空腔大,冷流体被加热膨胀压力大,产品易漏水的缺陷,输出热水时外壳变凉散冷气不能作为暖气片散热使用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既能获取自来热水又能作为暖气片散热,解决了内通道为供热通道流体阻力大等缺陷,严重影响供热循环换热散热效果差等缺陷。
7、本实用新型由结构的改变产生带来新的技术效果,采取供热管内外管双行通道供热内管直插自来水吸热管管腔从中心加热逆流式对流传热交换无死角,热、冷二种流体三通道循环增大了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长时间输出38°以上热水连续不断流。本实用新型属更新替代产品,结构独特新颖、具有创造性。
8、本实用新型供热外管开槽口径小于供热外管空腔,自来水吸热管管径大于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管径2~2.6倍。两流体流经连通管转折处能形成湍动搅拌流动层,破坏滞流底层作用,构成逆流可得较大的平均温度差,周而复始的循环平衡热量吸收,减小温度梯度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相邻供热外管之间带有条形安装孔,通过连通件连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2的外形示意图。
图6为连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供热外管封头堵板的剖视图。
图8为供热外管封头堵板的立体图。
图9为两个相邻供热外管端头所开槽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供热外管之间通过自来水连通管45°角对接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暖气进口;2、自来水出口;3、供热外管;4、自来水吸热管;5、供热内管;6、自来水连通管;7、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8、供热外管封头堵板;9、槽口;10、自来水进口;11、暖气出口;12、条形安装孔;13、连通件;14、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纵截面为矩形的供热外管3,供热外管3之间并列排列;供热外管3外端通过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两支相邻的供热外管3的共同一端相邻的管壁上对应开有一个槽口9,下一个相邻的供热外管3的另一共同端相邻的管壁上对应开有另一个槽口9;供热外管3通过槽口9连通;供热外管3内设置有自来水吸热管4,自来水吸热管4之间通过自来水连通管6连通;自来水连通管6穿过槽口9;自来水吸热管4的进端连接自来水进口10,自来水吸热管4的出端连接自来水出口2,供热外管的进端连接暖气进口1,供热外管的出端连接暖气出口11,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自来水吸热管4管内设置有供热内管5,供热内管5与供热外管3的腔体相通。
所述的自来水吸热管4为直管;所述的自来水连通管6为直管;所述的供热内管5为直管。所述的供热外管3为直管。
如图2、图5所示,其中一部分相邻的供热外管3所开的槽口9之间固定连接有连通件13,两相邻的供热外管3之间通过连通件13连通;与连通件13相对应的另一端供热外管3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件14;其相邻供热外管3之间留有条形安装孔12。
本实用新型二支以上的供热外管(3)一侧外端可以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或者每一支供热外管3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或者两个相邻供热外管3共同端对应开有槽口9,开槽口处两相邻供热管3的边捏边焊接,其共同端外侧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或者两个相邻供热管3分别对应开有槽口9,并且两供热外管3之间通过连通件13连通,其供热外管3、连通件13一侧外端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
如图7、图8、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向外或向内翻边,镶嵌在一个或两个及以上供热外管3一侧端口内,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的翻边与供热外管3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来水吸热管4的端口内镶嵌有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冲有孔,冲孔内翻边或外翻边;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外翻边或内翻边,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的翻边与自来水吸热管4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冲孔的内翻边或外翻边与供热内管5的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暖气进口1和自来水出口2设置在换热器同一侧的同一端;所述的暖气出口11和自来水进口10设置在换热器同一侧的另一个同一端。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两相邻的自来水吸热管4端头对应切割成45°角,自来水连通管6两端头对应切割成45°角,自来水连通管6与自来水吸热管4成90°角对接焊接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外管3、供热内管5、自来水吸热管4、自来水连通管6、供热外管封头8、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为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自来水吸热管4一端握成弯管,在另一端对接连通(图中未画)。
制作本实用新型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的工艺:
(1)矩形供热外管两边边管在纵截面上一端头管壁上单面冲开槽口38×45mm,另一端头留头长12~15mm,对应面下方冲圆小孔向内拉伸孔边高度为1.5~2mm,安装自来水进口、自来水出口管螺纹丝头,同端头安装供热外管封头堵板,供热外管封头堵板上安装暖气进、出口管螺纹接头;其它相邻的矩形供热外管在纵截面上一端头管壁上单面冲开槽口,另一端头对应面下方管壁上冲开槽口,两支相邻的供热外管的同一开槽口端的管壁并列,在矩形外管端口捏边焊接开槽口两管管壁,所开槽口形成矩形供热外管循环通道;
(2)自来水吸热管两边边管两端头留头7~10mm处,一端头单面冲孔向内拉伸孔边高度为1.0~1.5mm,另端头对应面下方冲小孔,两对应孔向内拉伸孔边高度1.0~1.5mm,一端头与自来水进、出口管螺纹丝头连接,另端头与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连通;其它自来水吸热管两端头留头7~10mm处单面冲孔,另端头对应面下方冲孔,两对应孔向内拉伸孔边高度为1.0~1.5mm,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根据自来水吸热管拉伸孔径及拉伸孔边高度两端头端面R角切头,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插入自来水吸热管端面拉伸孔内,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切头边与自来水吸热管拉伸孔边双边对齐吻合一致,在自来水吸热管管口内氩弧焊捏边自溶焊接连通;
或者,自来水吸热管两边边管根据管直径两端头向反方向切割45°角,一端头与自来水进出口管螺纹丝头连接,另端头与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连通,其它自来水吸热管两端头向反方向切割成45°角,两端头对应面均是外角,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根据自来水吸热管管直径两端头同方向均向内切割成45°角,与自来水吸热管对接焊接连通,在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外角端冲孔插入供热内管密封焊接连通,供热内管两端口与开槽口腔体相通;所述的自来水吸热管也可握成弯管,在另一端对接连通;
自来水吸热管端口封头堵板向外翻边3~5mm,镶嵌在自来水吸热管端口内,封堵板边与自来水吸热管管口边双边对齐、吻合一致绕自来水吸热管管口捏边自熔平面焊法氩弧焊环缝焊接连接;
(3)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冲有中心孔,中心孔向外翻的边3~5mm,与插入自来水吸热管内的供热内管的管口边双边对齐绕供热内管管口捏边环缝焊接连接,供热内管的两端口与开槽口空腔箱相通;
(4)矩形供热外管两端封头堵板向外翻边1.5~2mm高,无间隙镶嵌在矩形供热外管端口内,矩形外管管口边与封头堵板的边紧配吻合一致,双边对齐捏边自熔平焊法直缝焊接。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为了更新现有及专利知识技术结构,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纵截面为矩形的供热外管,供热外管之间开槽口边并列排列,供热外管通过开槽口的两管的边捏边焊接连通,供热外管内插入自来水吸热管,自来水吸热管通过供热外管开槽口为连通的,自来水吸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的自来水进口,自来水吸热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自来水出口,供热外管的始端和未端连接所述的供热外管的暖气进口和暖气出口,其特征在于:自来水吸热管管内穿有供热内管,形成冷流体双壁加热三通道循环,供热内管于开槽口空腔相通。
1、矩形供热外管两边边管在纵截面上一端头管壁上单面冲开槽口38×45mm,另一端头留头长12~15mm,对应面下方冲圆小孔向内拉伸孔边高度为1.5~2mm,安装自来水进口、自来水出口管螺纹丝头,同端头安装供热外管封头堵板,供热外管封头堵板上安装暖气进出口管螺纹接头。其它相邻的矩形供热外管在纵截面上一端头管壁上单面冲开槽口,另一端头对应面下方管壁上冲开槽口,两支相邻的供热外管的同一开槽口端的管壁并列,在矩形外管端口捏边焊接开槽口两管管壁,所开开槽口形成矩形供热外管循环通道。
2、自来水吸热管两边边管两端头留头7~10mm处,一端头单面冲孔向内拉伸孔边高度为1.0~1.5mm,另端头对应面下方冲小孔,两对应孔向内拉伸孔边高度1.0~1.5mm,一端头与自来水进出口管螺纹丝头连接,另端头与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连通。其它自来水吸热管两端头留头7~10mm处单面冲孔,另端头对应面下方冲孔,两对应孔向内拉伸孔边高度为1.0~1.5mm,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根据自来水吸热管拉伸孔径及拉伸孔边高度两端头端面R角切头,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插入自来水吸热管端面拉伸孔内,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切头边与自来水吸热管拉伸孔边双边对齐吻合一致,在自来水吸热管管口内氩弧焊捏边自溶焊接连通。
自来水吸热管两边边管根据管直径两端头向反方向切割45°角,一端头与自来水进出口管螺纹丝头连接,另端头与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连通,其它自来水吸热管两端头向反方向切割成45°角,两端头对应面均是外角,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根据自来水吸热管管直径两端头同方向均向内切割成45°角,与自来水吸热管对接焊接连通,在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外角端冲孔插入供热内管密封焊接连通,供热内管两端口与开槽口腔体相通。
自来水吸热管也可握成弯管(握回弯),在另一端对接连通,减少焊接接头,降低漏水率,节省能源,减少费用。
自来水吸热管端口封头堵板向外翻边3~5mm,镶嵌在自来水吸热管端口内,封堵板边与自来水吸热管管口边双边对齐、吻合一致绕自来水吸热管管口捏边自熔平面焊法氩弧焊环缝焊接连接。
3、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冲有中心孔,中心孔向外翻的边3~5mm,与插入自来水吸热管内的供热内管的管口边双边对齐绕供热内管管口捏边环缝焊接连接,供热内管的两端口与开槽口空腔箱相通。
增加供热面积,提高圆中心冷水温度。形成热流体双间壁加热冷流体双行通道逆流式对流传热,自来水吸热管整体连通是活动的,热膨胀能自由伸缩,经水压试验无渗漏为合格。
不锈钢自来水吸热管整体活动设置在供热管内,不锈钢管壁光滑,水垢很难吸附,延长减少水垢吸附,产生微量水垢灌酸能清洗。导热好,缓解热膨胀力,减少冷水系统漏水率。
开槽口增强流体湍动程度,加大流速,减小传热边界层中滞流内层厚度,提高对流传热系数,减少对流传热的阻力。
4、矩形供热外管两端封头堵板向外翻边1.5~2mm高,无间隙镶嵌在矩形供热外管端口内,矩形外管管口边与封头堵板的边紧配吻合一致,双边对齐捏边自熔平焊法直缝焊接,再次经压力测验无渗漏为合格。
发明点:本实用新型申请是已有技术的更新创造,提高了产品结构紧凑性,在目前低温供热情况下,有效利用热流体,即单位体积内增大传热面积,提高了传热速率,缩小自来水吸热管管空腔直径,在较细的自来水吸热管管空腔中心,插入不锈钢供热内管缩小了加热半径,减薄了冷流体加热层厚度呈圆环状态加热,加热层厚度直径不超过5~7.5mm导热非常快。自来水吸热直连通管比自来水吸热管管径小2~2.6倍,在供热管壳程通道开槽口处折流,冷流体在自来水直连通管处折流,产生搅拌流动层,其目的是为了加大流体速度,使热、冷二种流体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流体对流传热系数,构成了冷流体在环形空腔中双间壁对流传热,形成热、冷二种流体呈环行三通道逆流或混流式循环传热结构。交换输出自来水热水与热流体进口水温度同温度连续不断流无温度差。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及专利技术单行通道单壁传热相比提高了3倍的传热效果,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不锈钢结垢能酸洗,产品寿命长,属更新替代创新产品。
本实用新型由结构的改变产生带来新的技术效果,采取供热内外管双通道对流传热,增加了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长时间输出38°以上热水连续不断流。本实用新型属更新换代产品。
Claims (9)
1.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包括二支及二支以上的纵截面为矩形的供热外管(3),供热外管(3)之间并列排列;供热外管(3)外端通过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两支相邻的供热外管(3)的共同一端相邻的管壁上对应开有一个槽口(9),下一个相邻的供热外管(3)的另一共同端相邻的管壁上对应开有另一个槽口(9);供热外管(3)通过槽口(9)连通;供热外管(3)内设置有自来水吸热管(4),自来水吸热管(4)之间通过自来水连通管(6)连通;自来水连通管(6)穿过槽口(9);自来水吸热管(4)的进端连接自来水进口(10),自来水吸热管(4)的出端连接自来水出口(2),供热外管的进端连接暖气进口(1),供热外管的出端连接暖气出口(11),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自来水吸热管(4)管内设置有供热内管(5),供热内管(5)与供热外管(3)的腔体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来水吸热管(4)为直管;所述的自来水连通管(6)为直管;所述的供热内管(5)为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其中一部分相邻的供热外管(3)所开的槽口(9)之间固定连接有连通件(13),两相邻的供热外管(3)之间通过连通件(13)连通;与连通件(13)相对应的另一端供热外管(3)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件(14);其相邻供热外管(3)之间留有条形安装孔(12)。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二支以上的供热外管(3)一侧外端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或者每一支供热外管(3)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或者两个相邻供热外管(3)共同端对应开有槽口(9),开槽口处两相邻供热管(3)的边捏边焊接,其共同端外侧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或者两个相邻供热管(3)分别对应开有槽口(9),并且两供热外管(3)之间通过连通件(13)连通,其供热外管(3)、连通件(13)一侧外端由一个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封堵。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向外或向内翻边,镶嵌在一个或两个及以上供热外管(3)一侧端口内,供热外管封头堵板(8)的翻边与供热外管(3)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自来水吸热管(4)的端口内镶嵌有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冲有孔,冲孔内翻边或外翻边;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外翻边或内翻边,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的翻边与自来水吸热管(4)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冲孔的内翻边或外翻边与供热内管(5)的端口边并接、双边对齐捏边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暖气进口(1)和自来水出口(2)设置在换热器同一侧的同一端;所述的暖气出口(11)和自来水进口(10)设置在换热器同一侧的另一个同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两相邻的自来水吸热管(4)端头对应切割成45°角,自来水连通管(6)两端头对应切割成45°角,自来水连通管(6)与自来水吸热管(4)成90°角对接焊接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供热外管(3)、供热内管(5)、自来水吸热管(4)、自来水连通管(6)、供热外管封头(8)、自来水吸热管封头堵板(7)为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的自来水吸热管(4)一端握成弯管,在另一端对接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2190929U CN202562336U (zh) | 2012-05-16 | 2012-05-16 |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2190929U CN202562336U (zh) | 2012-05-16 | 2012-05-16 |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62336U true CN202562336U (zh) | 2012-11-28 |
Family
ID=47211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21909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62336U (zh) | 2012-05-16 | 2012-05-16 |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562336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36053A (zh) * | 2012-05-16 | 2012-08-15 | 张伟 |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CN103541687A (zh) * | 2013-11-09 | 2014-01-29 | 邹文英 | 采油井电热洗井装置 |
CN104329969A (zh) * | 2014-11-25 | 2015-02-04 | 李金鹏 | 用于换热的套管管束 |
CN107621078A (zh) * | 2017-10-30 | 2018-01-23 | 枣庄福源环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管排式采暖热水器 |
-
2012
- 2012-05-16 CN CN2012202190929U patent/CN20256233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36053A (zh) * | 2012-05-16 | 2012-08-15 | 张伟 |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CN103541687A (zh) * | 2013-11-09 | 2014-01-29 | 邹文英 | 采油井电热洗井装置 |
CN104329969A (zh) * | 2014-11-25 | 2015-02-04 | 李金鹏 | 用于换热的套管管束 |
CN107621078A (zh) * | 2017-10-30 | 2018-01-23 | 枣庄福源环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管排式采暖热水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38514B (zh) | 联箱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
CN102636053A (zh) |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
CN102878834B (zh) | 联箱双通道冷水管敞口式连通吸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
CN202562336U (zh) | 一种矩形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 |
CN101290196A (zh) | 联箱分流储热逆流式换热器 | |
CN102788523A (zh) | 一种多支冷水管多通道吸热敞口式连通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
CN203671912U (zh) | 一种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水箱 | |
CN102538513B (zh) | 管连通双间壁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
CN207816059U (zh) | 壳管联通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 |
CN109724277B (zh) | 地热井换热装置 | |
CN202442616U (zh) | 联箱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 |
CN202393268U (zh) | 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 | |
CN202956007U (zh) | 联箱双通道冷水管敞口式连通吸热换热器 | |
CN203810978U (zh) | 暖气多管导热壳管储水承压换热器 | |
CN102564171B (zh) | 供热管双通道传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
CN105547012B (zh) | 一种暖气管管联通换热器 | |
CN102564173B (zh) | 联箱双间壁传热捏边焊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
CN103851936B (zh) | 暖气多管导热壳管储水承压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
CN201251383Y (zh) | 联箱分流储热逆流式换热器 | |
CN105841521A (zh) | 圆管形联箱体与壳管固连管腔部分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 |
CN202915772U (zh) | 冷水管敞口连通吸热换热器 | |
CN202442615U (zh) | 联箱双间壁传热捏边焊换热器 | |
CN201772812U (zh) | 耐腐蚀塑料换热器 | |
CN202485497U (zh) | 管连通双间壁传热换热器 | |
CN205505796U (zh) | 一种暖气管管联通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 Termination date: 201605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