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14688U - 管道隔膜泵 - Google Patents

管道隔膜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14688U
CN205714688U CN201620252261.7U CN201620252261U CN205714688U CN 205714688 U CN205714688 U CN 205714688U CN 201620252261 U CN201620252261 U CN 201620252261U CN 205714688 U CN205714688 U CN 205714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liquid
axis
escapement
obliq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522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立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2522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146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14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1468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管道隔膜泵,其设有泵壳,泵壳内具有圆柱状内腔,在其侧壁上设有弧形管道容置腔,在管道容置腔内设有弹性软管,泵壳外部连接有液体输入管接头及液体输出管接头,各弹性软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单向阀,在泵壳的内腔内设有斜偏轴,斜偏轴外部连接摆轮,摆轮的摆轮主体外侧设有凸缘,当电机带动斜偏轴转动时,使得摆轮作圆锥摆动,在摆动过程中通过凸缘挤压或松开所述弹性软管,使得液体通过单向阀被单向排出和吸入,四根相位不同的弹性软管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出管接头汇流输出,四根相位不同的弹性软管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入管接头汇流输入。本实用新型具有液体流态好,便于清洗消毒,使用寿命长,成本低,易于生产制造等特点。

Description

管道隔膜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泵,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及制造简单,使用寿命长,生产成本低的管道隔膜泵
【背景技术】
泵是一种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广泛应用于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传统的泵包括离心泵、隔膜泵、活塞泵,蠕动泵等。在化工、食品、制药、生物工程等领域,对流量脉动和流量精度有较高要求,而传统泵无法完全满足要求,使用中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传统的蠕动泵(管道泵)是通过对管道的压死点移动吸入或排出液体,其虽具有便于清洗消毒,成本低的特点,但由于管道压死点受力大且易于疲劳,导致其使用寿命低,且其具有流态差等缺陷。传统隔膜泵虽流态好,寿命较蠕动泵长,但制造复杂,成本高,且不利于清洗消毒。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液体流态好,便于清洗消毒,使用寿命长,成本低,易于生产制造的管道隔膜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隔膜泵,该管道隔膜泵设有泵壳,该泵壳内具有圆柱状内腔,在该圆柱状内腔的侧壁上设有四个内凹的弧形管道容置腔,在所述四个管道容置腔内各设有一条弹性软管,同一平面的两根弹性软管之间的相位差为180度,不同平面之间的两根弹性软管之间的相位差为90度,在泵壳外部连接有液体输入管接头及液体输出管接头,各弹性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体输入管接头及液体输出管接头相连接,液体输入管接头和液体输出管接头与所述的四根弹性软管相连通,且各弹性软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单向阀,在泵壳的内腔内设有斜偏轴,所述斜偏轴与电机相连接,该斜偏轴外部通过第三轴承连接摆轮,该摆轮的摆轮主体外侧设有凸缘,该凸缘延伸至所述管道容置腔内的两条弹性软管之间,当电机带动斜偏轴转动时,使得摆轮作圆锥摆动,在摆动过程中通过凸缘挤压或松开所述弹性软管,使得液体通过单向阀被单向排出和吸入,四根相位不同的弹性软管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出管接头汇流输出,四根相位不同的弹性软管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入管接头汇流输入。
泵壳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对合连接而成,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为矩形块状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一端中央分别设有轴承孔,该轴承孔内分别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位于所述轴承孔内侧设有圆柱形半腔体,该圆柱形半腔体外侧设有弧形槽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圆柱形半腔体对合形成圆柱状内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弧形槽体对合形成所述管道容置腔。
圆柱形半腔体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轴承孔同轴线,所述弧形槽体由弧形的槽体主体及位于槽体主体两端的转折连接部构成,其中,所述转折连接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表面,所述槽体主体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轴承孔同轴线。
液体输入管接头及液体输出管接头是与所述泵壳的侧面形状相对应的条块状体,其设有带外伸接头的一端封闭的主通道和位于其两端且与所述主通道连通的四个弹性软管接口。
斜偏轴包括位于两端的两段同轴线的圆柱体和位于两段圆柱体之间的倾斜圆柱体,该倾斜圆柱体上端设有第一凸肩、第二凸肩,倾斜圆柱体下端设有内凹的台阶,该倾斜圆柱体的轴线与两段圆柱体的轴线相交于圆柱状内腔的中部。
摆轮包括盘状体、凸缘及盖板,其中,所述盘状体为设有轴承孔的圆柱形盘状体,轴承孔内通过盖板固定有第三轴承,所述凸缘由盘状体中央向外延伸。
斜偏轴两端分别由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轴承孔内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支承,所述摆轮由装在轴承孔内的第三轴承支承,所述第三轴承由斜偏轴的第二凸肩限位,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由第一凸肩和台阶限位。
本实用新型的贡献在于,其有效克服了传统蠕动泵和隔膜泵存在的弊端。本实用新型的管道隔膜泵的多条弹性软管中的液体为单向进出结构,所以无须通过压死点阻止液体回流,因此大大提高了软管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运营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管道隔膜泵通过斜置的摆轮结构,使得当电机驱动斜偏轴转动时,带动摆轮作圆锥摆动而挤压或松开软管,使得液体通过单向阀被单向排出和吸入,四根相位不同的软管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出管接头汇流输出,四根相位不同的软管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入管接头汇流输入,实现了流体输送。本实用新型的管道隔膜泵使得液体的流态更好,泵的工作效率更高,且使用寿命更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管道隔膜泵还具有清洗方便,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向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向视图。
图4是图2的C向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泵壳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第一壳体仰视图,图5B为图5A的D向视图,图5C为图5A的侧视图;图5D为第二壳体俯视图,图5E为图5D的E向视图,图5F为图5D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斜偏轴结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摆轮结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输入管接头和液体输出管接头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A为主视图,图8B为图8A的F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管道隔膜泵100包括泵壳10、输入管接头21、液体输出管接头22、弹性软管30、单向阀40、斜偏轴50及摆轮60。
如图5A~图5F所示,所述泵壳10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对合,并用螺钉紧固而成。所述第一壳体11结构如图5A~图5C所示,该第一壳体11为矩形块状体,在第一壳体11的一端中央设有轴承孔111,该轴承孔111内装有用于支承斜偏轴50的第一轴承71。在第一壳体11上位于所述轴承孔111内侧设有圆柱形半腔体112,该圆柱形半腔体112外侧设有弧形槽体113。所述第二壳体12结构如图5D~图5F所示,该第二壳体12的一端中央设有轴承孔121,该轴承孔121内装有用于支承斜偏轴50的第二轴承72。第二壳体12位于所述轴承孔121内侧设有圆柱形半腔体122,该圆柱形半腔体122外侧设有弧形槽体123。所述圆柱形半腔体112、122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轴承孔111、121具有相同的轴线。所述弧形槽体113、123由弧形的槽体主体1131、1231及位于槽体主体两端的转折连接部1132、1232构成,其中,所述转折连接部1132、1232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外表面,所述槽体主体1131、1231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轴承孔111、121同轴线。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圆柱形半腔体112、122对合形成圆柱状内腔10A,用于装设斜偏轴50及摆轮60。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弧形槽体113、123对合形成所述管道容置腔10B,用于装设弹性软管30。
如图2~图4所示,在泵壳10外部两侧连接有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用于连接液体输入管道和液体输出管道。该液体输入管接头21和液体输出管接头22与四根弹性软管30相连通。该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结构相同。如图8A、图8B所示,所述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是与所述泵壳10的侧面形状相对应的条块状体,其内设有主通道211、221,该主通道211、221由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近端部,形成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闭的液体通道。主通道211、221的敞口端向外延伸出外伸接头2111、2211,其用于连接外部管道。在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的另一侧两端设有四个弹性软管接口212、222,四个弹性软管接口212、222与所述主通道211、221相连通,主通道211、221内的液体经四个弹性软管接口212、222进入四根弹性软管30,然后由四根弹性软管30另一端汇流流出。
如图2~图4所示,在所述四个管道容置腔10B内各设有一条弹性软管30,各弹性软管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相连接。该软管30由高强度弹性材料,如橡胶、塑胶或硅胶材料制成,其可在受到摆轮60施压时弹性变形。所述四根弹性软管30按不同相位设置,其中,同一平面的两根弹性软管30之间的相位差为180度,不同平面之间的两根弹性软管30之间的相位差为90度,使得摆轮60按顺序施压于各弹性软管30,从而形成持续的液体流入和流出。如图3、图4所示,在各弹性软管30内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弧形槽体的转折连接部1132、1232相对应的部位各设有一个单向阀40,用于使液体单向排出和吸入。
如图2、图6所示,在泵壳的内腔10A内设有斜偏轴50,该斜偏轴50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一轴承71和第二轴承72支承,且该斜偏轴50一端与电机(图中未示出)相连接。所述斜偏轴50由位于两端的两段同轴线的圆柱体51、52及位于两段圆柱体51、52之间的倾斜于两段圆柱体51、52的倾斜圆柱体53一体形成,所述倾斜圆柱体53的轴线与两段圆柱体51、52的轴线相交于圆柱状内腔10A的中部。在所述倾斜圆柱体53上端设有第一凸肩54和第二凸肩55,倾斜圆柱体53下端设有内凹的台阶56,其中,第一凸肩54用于对第一轴承71进行轴向限位,第二凸肩55用于对第三轴承73进行轴向限位,台阶56用于对第二轴承72进行轴向限位。
如图2所示,在所述斜偏轴50外部通过第三轴承73连接有摆轮60,其结构如图7所示,该摆轮60包括盘状体61、凸缘62及盖板63。所述盘状体61为圆柱形盘状体,其内设有轴承孔611,轴承孔611内装有第三轴承73,第三轴承73则通过盖板63用螺钉固定。所述凸缘62为向外侧凸起的轴对称弧形构成,其设于摆轮主体61外侧,并向外延伸至所述管道容置腔10B内的两条弹性软管30之间,用作弹性软管30的施压部件,通过圆锥摆动挤压或松开所述弹性软管30,使得液体通过单向阀被单向排出和吸入。所述摆轮60由装在轴承孔611内的第三轴承73支承。
参阅图2~图4,本实用新型的管道隔膜泵100在工作时,通过电机驱动斜偏轴50转动,斜偏轴50则通过第三轴承73使摆轮60作圆锥摆动,摆轮60在摆动过程中通过其凸缘62挤压或松开所述弹性软管30,使得液体通过单向阀40被单向排出和吸入,在此过程中,由于单向阀40的作用,使得弹性软管30内的液体只能单向流动,而无回流问题,因此摆轮的凸缘62在摆动过程中对弹性软管30的挤压或松开无须将弹性软管30压死,因此可大大延长弹性软管30的使用寿命。且由于四根弹性软管30的相位不同,使得摆轮60按顺序施压于各弹性软管30,从而形成持续的液体流入和流出,四根相位不同的弹性软管30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出管接头22汇流输出,并通过液体输入管接头21汇流输入。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管道隔膜泵,其特征在于,该管道隔膜泵(100)设有泵壳(10),该泵壳(10)内具有圆柱状内腔(10A),在该圆柱状内腔(10A)的侧壁上设有四个内凹的弧形管道容置腔(10B),在所述四个管道容置腔(10B)内各设有一条弹性软管(30),同一平面的两根弹性软管(30)之间的相位差为180度,不同平面之间的两根弹性软管(30)之间的相位差为90度,在泵壳(10)外部连接有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各弹性软管(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相连接,液体输入管接头(21)和液体输出管接头(22)与所述的四根弹性软管(30)相连通,且各弹性软管(30)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单向阀(40),在泵壳的内腔(10A)内设有斜偏轴(50),所述斜偏轴(50)与电机相连接,该斜偏轴(50)外部通过第三轴承(73)连接摆轮(60),该摆轮(60)的摆轮主体(61)外侧设有凸缘(62),该凸缘(62)延伸至所述管道容置腔(10B)内的两条弹性软管(30)之间,当电机带动斜偏轴(50)转动时,使得摆轮(60)作圆锥摆动,在摆动过程中通过凸缘(62)挤压或松开所述弹性软管(30),使得液体通过单向阀被单向排出和吸入,四根相位不同的弹性软管(30)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出管接头(22)汇流输出,四根相位不同的弹性软管(30)内的液体通过液体输入管接头(21)汇流输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0)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对合连接而成,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为矩形块状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一端中央分别设有轴承孔(111、121),该轴承孔(111、121)内分别装有第一轴承(71)和第二轴承(7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位于所述轴承孔(111、121)内侧设有圆柱形半腔体(112、122),该圆柱形半腔体 (112、122)外侧设有弧形槽体(113、123),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圆柱形半腔体(112、122)对合形成圆柱状内腔(10A),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弧形槽体(113、123)对合形成所述管道容置腔(10B)。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半腔体(112、122)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轴承孔(111、121)同轴线,所述弧形槽体(113、123)由弧形的槽体主体(1131、1231)及位于槽体主体两端的转折连接部(1132、1232)构成,其中,所述转折连接部(1132、1232)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外表面,所述槽体主体(1131、1231)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轴承孔(111、121)同轴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输入管接头(21)及液体输出管接头(22)是与所述泵壳(10)的侧面形状相对应的条块状体,其设有带外伸接头的一端封闭的主通道(211、221)和位于其两端且与所述主通道(211、221)连通的四个弹性软管接口(212、222)。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偏轴(50)包括位于两端的两段同轴线的圆柱体(51、52)和位于两段圆柱体(51、52)之间的倾斜圆柱体(53),该倾斜圆柱体(53)上端设有第一凸肩(54)、第二凸肩(55),倾斜圆柱体(53)下端设有内凹的台阶(56),该倾斜圆柱体(53)的轴线与两段圆柱体(51、52)的轴线相交于圆柱状内腔(10A)的中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轮(60)包括盘状体(61)、凸缘(62)及盖板(63),其中,所述盘状体(61)为设有轴承孔(611)的圆柱形盘状体,轴承孔(611)内通过盖板(63)固定有第三轴承(73),所述凸缘(62)由盘状体(61)中央向外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道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偏轴(50)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一轴承(71)和第二轴承(72)支承,所述摆轮(60) 由装在轴承孔(611)内的第三轴承(73)支承,所述第三轴承(73)由斜偏轴的第二凸肩(55)限位,所述第一轴承(71)和第二轴承(72)分别由第一凸肩(54)和台阶(56)限位。
CN201620252261.7U 2016-03-29 2016-03-29 管道隔膜泵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146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52261.7U CN205714688U (zh) 2016-03-29 2016-03-29 管道隔膜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52261.7U CN205714688U (zh) 2016-03-29 2016-03-29 管道隔膜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14688U true CN205714688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11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52261.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14688U (zh) 2016-03-29 2016-03-29 管道隔膜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1468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7341A (zh) * 2016-03-29 2016-06-22 肖立峰 管道隔膜泵
WO2021042664A1 (zh) * 2019-09-06 2021-03-11 肖立峰 匀流管道泵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7341A (zh) * 2016-03-29 2016-06-22 肖立峰 管道隔膜泵
CN105697341B (zh) * 2016-03-29 2018-02-23 肖立峰 管道隔膜泵
WO2021042664A1 (zh) * 2019-09-06 2021-03-11 肖立峰 匀流管道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97341B (zh) 管道隔膜泵
CN205714688U (zh) 管道隔膜泵
CN106837754A (zh) 多相管道隔膜泵
CN103790819A (zh) 活塞泵
WO2021042664A1 (zh) 匀流管道泵
CN106567822A (zh) 管道隔膜泵
CN203516085U (zh) 单螺杆泵
CN104061141A (zh) 匀动管道泵
CN110566442B (zh) 可拆卸式便携隔膜泵
CN204942996U (zh) 一种润滑油脂泵送系统
CN206309566U (zh) 用于泵浦的活塞组件及泵浦
CN114876756A (zh) 一种超高压液力端总成
CN211144759U (zh) 匀流管道泵
CN210509543U (zh) 一种电动隔膜泵
CN208564893U (zh) 一种柱塞式排水真空泵
WO2018082066A1 (zh) 管道隔膜泵
CN207879563U (zh) 一种往复泵的缸体结构
CN211500936U (zh) 一种新型防滴漏微型水泵
CN202066264U (zh) 一种单向加液管
CN205956056U (zh) 食品设备用机械密封
CN211009035U (zh) 一种泵头密封连接件及具有其的泵
CN205243802U (zh) 一种双出双进整体式气动隔膜泵
CN205841220U (zh) 高强度多级卧式水泵
CN205260241U (zh) 一种便携式手动抽吸泵
CN208431139U (zh) 一种膜片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