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10566U -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10566U
CN205710566U CN201620671181.5U CN201620671181U CN205710566U CN 205710566 U CN205710566 U CN 205710566U CN 201620671181 U CN201620671181 U CN 201620671181U CN 205710566 U CN205710566 U CN 205710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aterial
adhesion zone
rubber belt
glue frame
shading rub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711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小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7118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10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10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10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所述遮光胶带上形成有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所述遮光胶带包括基材,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本实用新型的胶框无需采用双色注塑胶框,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无需采用两次注塑工艺制造胶框,从而实现了将具有超窄胶框的背光模组应用于超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中遮光胶带还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增大了遮光胶带在胶框上的贴附面积,从而降低了遮光胶带脱落的风险。

Description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对背光源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手机类产品的背光源的发展更是迅速,超薄、高亮、广视角、窄边框的产品已经是目前的主流。
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遮光胶带1、光源2、胶框3、反射片4、导光板5和光学膜层6,光学膜层6可包括扩散片61、下棱镜62和上棱镜63。光源2位于导光板5的侧边,光学膜层6位于导光板5的上方,反射片4位于导光板5和胶框3的下方,胶框3位于导光板5和光学膜层6的外侧,下棱镜62位于扩散片61之上,上棱镜63位于下棱镜62之上,扩散片61位于导光板5之上。遮光胶带3贴附于胶框3的上表面,以避免胶框3的上表面漏光。另外,遮光胶带3还贴附于上棱镜63上。为防止背光模组的侧面漏光,胶框3可采用双色注塑胶框,此时胶框3可包括第一子结构31和第二子结构32,第一子结构31位于内侧,第二子结构32位于外侧。第一子结构31的颜色为白色,第二子结构32的颜色为黑色。
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1)采用双色注塑工艺制成胶框,提高了模具成本,从而提高了制造成本;
2)对于超窄边框的显示装置,需要胶框也采用超窄胶框。现有的双色注塑工艺需要进行两次注塑,而两次注塑工艺无法制成超窄胶框,从而使得背光模组无法应用于超窄边框的显示装置。
3)遮光胶带3仅贴附于胶框3的上表面,由于胶框的上表面的宽度较小,因此增加了遮光胶带3脱落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超窄胶框,其脱落的风险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用于降低制造成本,实现将具有超窄胶框的背光模组应用于超窄边框的显示装置,以及降低遮光胶带脱落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上形成有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所述遮光胶带包括基材,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遮光胶带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粘接区和所述第二粘接区位于不同平面内。
可选地,所述遮光胶带应用于胶框上,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胶框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胶框的侧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覆盖所述胶框的侧表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胶框和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上形成有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所述遮光胶带包括基材,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
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胶框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胶框的侧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覆盖所述胶框的侧表面。
可选地,还包括: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层,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边,所述光学膜层位于导光板的上方,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胶框的下方,所述胶框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层的外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背光模组;
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显示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可贴附于胶框的上表面,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可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实现了避免背光模组侧边漏光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胶框无需采用双色注塑胶框,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无需采用两次注塑工艺制造胶框,从而实现了将具有超窄胶框的背光模组应用于超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中遮光胶带还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增大了遮光胶带在胶框上的贴附面积,从而降低了遮光胶带脱落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遮光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中遮光胶带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c为图2a中B-B向剖视图;
图2d为图2c中遮光胶带处于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背光模组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遮光胶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中遮光胶带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c为图2a中B-B向剖视图,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遮光胶带1上形成有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遮光胶带1包括基材11,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上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12,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13,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14。
需要说明的是:图2b中由于粘合剂层13和粘合剂层14均位于基材11之下,因此图2b中并未画出粘合剂层13和粘合剂层14。
本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遮光胶带处于未使用状态时,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和粘合剂层14未弯折,因此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处于同一平面内。
图2d为图2c中遮光胶带处于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如图2d所示,遮光胶带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和粘合剂层14弯折,因此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位于不同平面内。
如图2c所示,粘合剂层13和粘合剂层14均位于基材11的下表面,则优选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3和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4一体成型。换言之,粘合剂层13和粘合剂层14是连续设置于基材11的下表面的。
本实施例中,遮光胶带可应用于胶框上,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3贴附于胶框的上表面,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4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优选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4覆盖胶框的侧表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2贴附于显示面板上。
如图2c所示,第一粘接区的宽度d1为0.3mm至1mm,优选地,第一粘接区的宽度d1为0.45mm,如下图3a所示,当遮光胶带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第一粘接区采用上述宽度,可有效防止光学膜层6和胶框3之间的缝隙露出。
如图2c所示,第二粘接区的宽度d2为0.1mm至1mm。优选地,第二粘接区的宽度d2等于胶框的厚度,即: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4覆盖胶框的侧表面,从而能够更好的防止背光模组的侧面漏光。
本实施例提供的遮光胶带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可贴附于胶框的上表面,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可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实现了避免背光模组侧边漏光的目的,本实施例的胶框无需采用双色注塑胶框,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本实施例无需采用两次注塑工艺制造胶框,从而实现了将具有超窄胶框的背光模组应用于超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本实施例中遮光胶带还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增大了遮光胶带在胶框上的贴附面积,从而降低了遮光胶带脱落的风险。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3a中背光模组的组装示意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光源2、胶框3和遮光胶带1。结合图2a、图2b和图2c所示,遮光胶带1上形成有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遮光胶带1包括基材11,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上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12,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13,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14。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3贴附于胶框3的上表面,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4贴附于胶框3的侧表面。
其中,第一粘接区的粘合剂层12贴附于显示面板上。
粘合剂层13和粘合剂层14均位于基材11的下表面,则优选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3和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4一体成型。换言之,粘合剂层13和粘合剂层14是连续设置于基材11的下表面的。
如图2b、图2c和图3a所示,可将第二粘接区的基材11和粘合剂层14弯折,以将粘合剂层14贴附于胶框3的侧表面。将第二粘接区的粘合剂层14贴附于胶框3的侧表面可增大遮光胶带1在胶框3上的贴附面积,从而有效降低了遮光胶带1脱落的风险。优选地,第二粘接区的粘合剂层14覆盖胶框3的侧表面,能够进一步增大遮光胶带1在胶框3上的贴附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遮光胶带1脱落的风险。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还可包括:反射片4、导光板5和光学膜层6,光源2位于导光板5的侧边,光学膜层6位于导光板5的上方,反射片4位于导光板5和胶框3的下方,胶框3位于导光板5和光学膜层6的外侧。其中,光学膜层6可包括扩散片61、下棱镜62和上棱镜63,下棱镜62位于扩散片61之上,上棱镜63位于下棱镜62之上,扩散片61位于导光板5之上。
进一步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3还贴附于光学膜层6上。具体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13还贴附于上棱镜63。如图3a所示,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部分粘合剂层13贴附于胶框3的上表面,第一粘接区的基材11的下表面的部分粘合剂层13贴附于上棱镜63上。
本实施例中,胶框3的颜色可以为白色,从而可以将部分光线反射回背光模组的内部;基材11的颜色可以为黑色,从而可以将透过胶框3的光线吸收。
本实施例中,反射片4的靠近导光板5的表面的颜色为银色,从而实现了最大程度将光线反射回导光板5;反射片4的远离导光板5的表面的颜色为黑色,从而可以将不再被利用光线吸收,进而使得显示装置的背面不会透光。
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可贴附于胶框的上表面,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可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实现了避免背光模组侧边漏光的目的,本实施例的胶框无需采用双色注塑胶框,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本实施例无需采用两次注塑工艺制造胶框,从而实现了将具有超窄胶框的背光模组应用于超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本实施例中遮光胶带还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增大了遮光胶带在胶框上的贴附面积,从而降低了遮光胶带脱落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第一粘接区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显示面板上。其中,背光模组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模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可贴附于胶框的上表面,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可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实现了避免背光模组侧边漏光的目的,本实施例的胶框无需采用双色注塑胶框,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本实施例无需采用两次注塑工艺制造胶框,从而实现了将具有超窄胶框的背光模组应用于超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本实施例中遮光胶带还贴附于胶框的侧表面,增加了增大遮光胶带在胶框上的贴附面积,从而降低了遮光胶带脱落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遮光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上形成有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所述遮光胶带包括基材,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粘接区和所述第二粘接区位于不同平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应用于胶框上,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胶框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胶框的侧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光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覆盖所述胶框的侧表面。
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胶框和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上形成有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所述遮光胶带包括基材,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粘合剂层,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粘合剂层;
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胶框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胶框的侧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粘接区的基材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覆盖所述胶框的侧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层,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边,所述光学膜层位于导光板的上方,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胶框的下方,所述胶框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层的外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6至9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第一粘接区的基材的上表面的粘合剂层贴附于所述显示面板上。
CN201620671181.5U 2016-06-29 2016-06-29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05710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71181.5U CN205710566U (zh) 2016-06-29 2016-06-29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71181.5U CN205710566U (zh) 2016-06-29 2016-06-29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10566U true CN205710566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17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71181.5U Active CN205710566U (zh) 2016-06-29 2016-06-29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105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0336A (zh) * 2016-06-29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0336A (zh) * 2016-06-29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6010336B (zh) * 2016-06-29 2022-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0336A (zh)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4864318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3590266U (zh) 一种终端的前壳与前壳结构
CN109116621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3133948B (zh) 面状照明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2453599U (zh) 一种具有膜片定位功能的液晶模组结构
US9944030B2 (en)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guide plate
CN104806932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4807879U (zh) 一种灯条固定胶带、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9007281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206209231U (zh) 用于液晶屏的框架结构和显示装置
CN205710566U (zh)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4127794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20120062283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5121117U (zh) 新型背光源及显示面板
CN205157927U (zh) 一种背光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05866996A (zh) 曲面显示设备
CN207318893U (zh) 2.5d弯曲的背光源模组
CN104033853A (zh) 背光模组的封装结构和背光模组的封装方法
CN205787468U (zh) 曲面显示设备
CN206133056U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965334B (zh)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CN103988440A (zh) 智能手机保护用皮夹式手机套
CN204201653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5416204U (zh) 一种高亮度高辉度显示扩散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