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81650U - 运动传递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运动传递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581650U CN205581650U CN201620150879.2U CN201620150879U CN205581650U CN 205581650 U CN205581650 U CN 205581650U CN 201620150879 U CN201620150879 U CN 201620150879U CN 205581650 U CN205581650 U CN 2055816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peller
- pressing piece
- transmission structure
- elastic component
- movement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运动传递结构,包括按压件、推动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一弹性件;按压件具备上端和下端,按压件在垂直方向上活动的贯穿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具备水平的支撑面;推动件水平的置于支撑面上,推动件具备靠近按压件下端的前端和远离按压件下端的后端,推动件的前端端面与按压件的下端端面斜面配合;第一弹性件与推动件连接,并对推动件施加从推动件的后端指向推动件的前端的方向上的力。本运动传递结构,将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相对于现有的运动在一个平面上传递的结构,降低了平面上的空间占用,使得具备运动传递结构的设备更易布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传递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通过按压实现状态转换的设备,其运动通常以直线的方式进行传递,即位于设备上的按压件受力后在一条直线方向上运动,按压件的运动直接带动设备内的联动结构运动,从而实现状态的转换。联动结构的运动与按压件的运动在同一平面上,使得这样的设备在这一平面上占据较大的空间,不便于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传递结构,以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传递结构,包括按压件、推动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一弹性件;
所述按压件具备上端和下端,所述按压件在垂直方向上活动的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件;
所述第二支撑件具备水平的支撑面;
所述推动件水平的置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推动件具备靠近所述按压件下端的前端和远离所述按压件下端的后端,所述推动件的前端端面与所述按压件的下端端面斜面配合;
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推动件连接,并对所述推动件施加从所述推动件的后端指向所述推动件的前端的方向上的力。
在按压件被向下的外力压下时,按压件在垂直方向上向下运动。通过推动件的前端端面与按压件的下端端面之间的斜面配合,使得推动件在从推动件前端指向推动件后端的方向上运动,从而实现运动的传递。在按压件不受向下的外力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推动件在从推动件后端指向推动件前端的方向上运动,通过推动件的前端端面与按压件的下端端面之间的斜面配合,使得按压件向上运动并复位。
本运动传递结构,将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相对于现有的运动在一个平面上传递的结构,降低了平面上的空间占用,使得具备该运动传递结构的设备更易布置。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正对所述推动件后端端面的凸起部,所述推动件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于所述推动件上,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凸起部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凸起部上开设有供所述推动件的后端通过的通过孔。
为了保证推动件具备预定长度的行程,需要在按压件处于复位状态时,推动件与凸起部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至少等于推动件的行程长度。这样,使得第二支撑件的平面空间占用加大。为此,在凸起部上开设通过孔,在推动件在从推动件前端指向推动件后端的方向上运动过程中,推动件的后端穿过通过孔,从而在保证推动件具备预定长度行程的前提下,减小了第二支撑件的平面空间占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相向设置,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之间的间隙构成限位通道,所述推动件的前端穿过所述限位通道并与所述限位通道滑动配合。
通过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构成的限位通道对推动件的运动起限制作用,使推动件的运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从而提高工作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之间的位置向上凸起形成多个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推动件位于所述支撑凸起上。
设置支撑凸起,支撑凸起之间存在间隙,从而降低推动件与支撑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推动件与支撑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推动件的运动更加灵活。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凸起为条状,所述支撑凸起从所述限位通道的一个开放端向所述限位通道的另一个开放端延伸。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滚动装置;
所述滚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按压件的下端并与所述推动件的前端端面接触,或所述滚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推动件的前端并与所述按压件的下端端面接触。
设置滚动装置,将按压件下端端面与推动件前端端面的面接触或线接触变为滚动接触,降低了按压件和推动件之间的摩擦,提高了按压件和推动件的寿命,同时使得按压件和推动件的运动更加平滑,避免了卡滞。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滚动装置为滚轮。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支撑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按压件的下端端面连接。
在推动件推动按压件复位时,可能会因为按压件与第一支撑件之间的配合不当导致按压件被卡住。同时由于推动件与按压件之间采用斜面配合,推动件施加在按压件上的力除了垂直向上的力外,还有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这进一步导致按压件无法有效复位。
为此,设置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对按压件施加垂直向上的力,辅助推动件使按压件复位,从而改善按压件无法复位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按压件的下端端面部分向内凹陷形成用于容纳被压缩的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容纳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容纳孔的底面连接。
在按压件被外力向下压时,第二弹性件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二弹性件位于支撑面与按压件的下端端面之间,使支撑面与按压件的下端端面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导致运动传递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增大。为此,设置容纳孔,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后完全进入容纳孔内,从而消除支撑面与按压件的下端端面之间的间隙,降低运动传递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运动传递结构,将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相对于现有的运动在一个平面上传递的结构,降低了平面上的空间占用,使得具备运动传递结构的设备更易布置。
2.在凸起部上开设通过孔,在推动件在从推动件前端指向推动件后端的方向上运动过程中,推动件的后端穿过通过孔,从而在保证推动件具备预定长度行程的前提下,减小了第二支撑件的平面空间占用。
3.通过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构成的限位通道对推动件的运动起限制作用,使推动件的运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从而提高工作稳定性。
4.设置支撑凸起,支撑凸起之间存在间隙,从而降低推动件与支撑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推动件与支撑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推动件的运动更加灵活。
5.设置滚动装置,将按压件下端端面与推动件前端端面的面接触或线接触变为滚动接触,降低了按压件和推动件之间的摩擦,提高了按压件和推动件的寿命,同时使得按压件和推动件的运动更加平滑,避免了卡滞。
6.设置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对按压件施加垂直向上的力,辅助推动件使按压件复位,从而改善按压件无法复位的问题。
7.设置容纳孔,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后完全进入容纳孔内,从而消除支撑面与按压件的下端端面之间的间隙,降低运动传递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不应被看作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运动传递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压件与推动件的第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压件与推动件的第二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压件与推动件的第三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压件被压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压件与推动件的第四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
100-运动传递结构,110-按压件,111-第一斜面,112-第一端面,113-容纳孔,120-推动件,121-第二斜面,122-第二端面,123-限位部,130-第一支撑件,131-孔道,140-第二支撑件,141-支撑面,142-凸起部,143-通过孔,144-第一板件,145-第二板件,146-限位通道,147-支撑凸起,150-第一弹簧,160-滚轮,170-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垂直”、“水平”、“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对于通过按压实现状态转换的设备,其运动通常以直线的方式进行传递,即位于设备上的按压件受力后在一条直线方向上运动,按压件的运动直接带动设备内的联动结构运动,从而实现状态的转换。联动结构的运动与按压件的运动在同一平面上,使得这样的设备在这一平面上占据较大的空间,不便于布置。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传递结构。
如图1和图5所示,运动传递结构100包括按压件110、推动件120、第一支撑件130、第二支撑件140和第一弹性件。
如图2所示,按压件110具备上端和下端,第一支撑件130上开设有垂直的孔道131,按压件110在垂直方向通过孔道131贯穿第一支撑件,按压件110能够沿孔道131垂直的滑动。
第二支撑件140具备水平的支撑面141。推动件120整体为长条状,推动件120水平设置并位于支撑面141上。如图2所示,推动件120在其长度方向上具备靠近按压件110下端的前端和远离按压件110下端的后端。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具备第一斜面111,推动件120的前端端面具备与第一斜面111相适应的第二斜面121,推动件120的前端端面与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通过第一斜面111和第二斜面121斜面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斜面配合并非仅仅指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和推动件120的前端端面均具备斜面时,两斜面的配合。斜面配合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具备第一斜面111,推动件120的前端端面为第二端面122,第二端面122与第一斜面111线接触。斜面配合也可以是如图4所示,推动件120的前端端面具备第二斜面121,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为第一端面112,第一端面112与第二斜面121线接触。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150,推动件120上设置有限位部123,第一弹簧150套于推动件120上。支撑面141上设置有凸起部142,第一弹簧150的一端与凸起部142连接,第一弹簧150的另一端与限位部123连接。如此,第一弹簧150对推动件120施加从推动件120的后端指向推动件120的前端的方向上的力。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一弹性件的构成形式和设置方式只是一个示例,只要第一弹性件的构成形式和设置方式能够对推动件120施加从推动件120的后端指向推动件120的前端的方向上的力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采用其他形式构成的第一弹性件以及不同的设置方式以实现上述目的,此处不再赘述。
工作过程中,在按压件110被向下的外力压下时,按压件110在垂直方向上向下运动。通过推动件120的前端端面与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之间的斜面配合,使得推动件120在从推动件120前端指向推动件120后端的方向上运动,从而实现运动的传递。在按压件110不受向下的外力时,在第一弹簧150的作用下,推动件120在从推动件120后端指向推动件120前端的方向上运动,通过推动件120的前端端面与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之间的斜面配合,使得按压件110向上运动并复位。
如此,将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相对于现有的运动在一个平面上传递的结构,降低了平面上的空间占用,使得具备该运动传递结构的设备更易布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5所示,在凸起部142上开设有供推动件120的后端通过的通过孔143。
为了保证推动件120具备预定长度的行程,需要在按压件110处于复位状态时,推动件120与凸起部142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至少等于推动件120的行程长度。这样,使得第二支撑件140的平面空间占用加大。为此,在凸起部142上开设通过孔143,在推动件120在从推动件120前端指向推动件120后端的方向上运动过程中,推动件120的后端穿过通过孔143,从而在保证推动件120具备预定长度行程的前提下,减小了第二支撑件140的平面空间占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支撑面141上设置有第一板件144和第二板件145,第一板件144和第二板件145相向设置,第一板件144和第二板件145之间的间隙构成限位通道146,推动件120的前端穿过限位通道146并与限位通道146滑动配合。
通过第一板件144和第二板件145构成的限位通道146对推动件120的运动起限制作用,使推动件120的运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从而提高工作稳定性。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支撑面141位于第一板件144和第二板件145之间的位置向上凸起形成多个支撑凸起147,支撑凸起147之间存在间隙,推动件120位于支撑凸起147上。
支撑凸起147的作用在于,降低推动件120与支撑面141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推动件120与支撑面141之间的摩擦力,使推动件的运动更加灵活。因此,支撑凸起147可以被设置成多种形状,例如柱状、半球状等。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凸起147为条状,支撑凸起147从限位通道146的一个开放端向限位通道146的另一个开放端延伸。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7所示,在运动传递结构100中增设滚动装置,滚动装置为设置于推动件120前端的滚轮160。滚轮160与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的第一斜面111接触。如此,将按压件110下端端面与推动件120前端端面的面接触或线接触变为滚动接触,降低了按压件110和推动件120之间的摩擦,提高了按压件110和推动件120的寿命,同时使得按压件110和推动件120的运动更加平滑,避免了卡滞。
滚动装置也可设置于按压件110的下端,与推动件120前端端面的第二斜面121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滚动装置并非只能为滚轮160,滚轴、滚球也可用于构成滚动装置。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4、图7所示,在运动传递结构100中增设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簧170。第二弹簧170的下端与支撑面141连接,第二弹簧170的上端与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连接。
在推动件120推动按压件110复位时,可能会因为按压件110与第一支撑件130之间的配合不当导致按压件110被卡住。同时由于推动件120与按压件110之间采用斜面配合,推动件120施加在按压件110上的力除了垂直向上的力外,还有一个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这进一步导致按压件110无法有效复位。
第二弹簧170对按压件110施加垂直向上的力,辅助推动件120使按压件110复位,从而改善按压件110无法复位的问题。
当然,第二弹性件也可由其他具备弹性的材料构成,例如弹性橡胶等。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4、图7所示,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部分向内凹陷形成用于容纳被压缩的第二弹簧170的容纳孔113,第二弹簧170的上端与容纳孔113的底面连接。
在按压件110被外力向下压时,第二弹簧170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二弹簧170位于支撑面141与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之间,使支撑面141与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导致运动传递结构100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增大。为此,设置容纳孔113,第二弹簧170被压缩后完全进入容纳孔113内,从而消除支撑面141与按压件110的下端端面之间的间隙,降低运动传递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按压件、推动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一弹性件;
所述按压件具备上端和下端,所述按压件在垂直方向上活动的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件;
所述第二支撑件具备水平的支撑面;
所述推动件水平的置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推动件具备靠近所述按压件下端的前端和远离所述按压件下端的后端,所述推动件的前端端面与所述按压件的下端端面斜面配合;
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推动件连接,并对所述推动件施加从所述推动件的后端指向所述推动件的前端的方向上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正对所述推动件后端端面的凸起部,所述推动件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于所述推动件上,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凸起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部上开设有供所述推动件的后端通过的通过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相向设置,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之间的间隙构成限位通道,所述推动件的前端穿过所述限位通道并与所述限位通道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之间的位置向上凸起形成多个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推动件位于所述支撑凸起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凸起为条状,所述支撑凸起从所述限位通道的一个开放端向所述限位通道的另一个开放端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滚动装置;
所述滚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按压件的下端并与所述推动件的前端端面接触,或所述滚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推动件的前端并与所述按压件的下端端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装置为滚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支撑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按压件的下端端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动传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件的下端端面部分向内凹陷形成用于容纳被压缩的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容纳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容纳孔的底面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50879.2U CN205581650U (zh) | 2016-02-29 | 2016-02-29 | 运动传递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50879.2U CN205581650U (zh) | 2016-02-29 | 2016-02-29 | 运动传递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581650U true CN205581650U (zh) | 2016-09-14 |
Family
ID=56871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150879.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81650U (zh) | 2016-02-29 | 2016-02-29 | 运动传递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581650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76103A (zh) * | 2017-08-23 | 2017-11-24 | 江苏博瑞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侧面按压式冲洗装置 |
CN108718684A (zh) * | 2018-06-06 | 2018-11-02 | 盐城市科瑞达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采菊装置 |
CN112312868A (zh) * | 2018-04-12 | 2021-02-02 | 新世界医学有限公司 | 用于眼内流体注射的装置和方法 |
CN113040648A (zh) * | 2019-12-26 | 2021-06-29 |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 支撑装置 |
-
2016
- 2016-02-29 CN CN201620150879.2U patent/CN20558165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76103A (zh) * | 2017-08-23 | 2017-11-24 | 江苏博瑞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侧面按压式冲洗装置 |
CN112312868A (zh) * | 2018-04-12 | 2021-02-02 | 新世界医学有限公司 | 用于眼内流体注射的装置和方法 |
US11844934B2 (en) | 2018-04-12 | 2023-12-19 | New World Medical Inc. |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traocular fluid injection |
CN112312868B (zh) * | 2018-04-12 | 2023-12-22 | 新世界医学有限公司 | 用于眼内流体注射的装置和方法 |
CN108718684A (zh) * | 2018-06-06 | 2018-11-02 | 盐城市科瑞达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采菊装置 |
CN113040648A (zh) * | 2019-12-26 | 2021-06-29 |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 支撑装置 |
CN113040648B (zh) * | 2019-12-26 | 2023-12-22 |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 支撑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581650U (zh) | 运动传递结构 | |
CN204776366U (zh) | 贴标签用治具 | |
CN204685400U (zh) | 点胶装置 | |
CN201208631Y (zh) | 一种板材送料台 | |
CN202732598U (zh) | 一种卡钩 | |
CN109594725B (zh) | 一种太阳能天窗玻璃的连接装置 | |
CN204732328U (zh) | 防尘式机械键盘开关 | |
CN205576655U (zh) | 一种弹性夹安装工具 | |
CN102955533B (zh) | 一种带移动风扇的散热架 | |
CN205997771U (zh) | 汽车内镜安装座 | |
CN210371509U (zh) | 避位热压装置 | |
CN203277156U (zh) | 一种按键结构 | |
CN205571050U (zh) | 一种铰链侧整形机构 | |
CN209509336U (zh) | 一种太阳能天窗玻璃的连接装置 | |
CN207271958U (zh) | 铆压机治具 | |
CN203067541U (zh) | 一种直线导轨 | |
CN201994547U (zh) | 线缆精确定位装置 | |
CN202127162U (zh) | 线缆压紧装置 | |
CN201360277Y (zh) | 手写笔固定弹片及设有手写笔固定弹片的便携式移动终端 | |
CN208336019U (zh) | 双触点单力臂热熔弹片 | |
CN205716289U (zh) | 一种遥控器支架 | |
CN202525352U (zh) | 定位在电脑显示器边侧的储物盒 | |
CN210707071U (zh) | 一种适用于无人运输车的存储柜 | |
CN202502474U (zh) | 新型鼠标 | |
CN103264274B (zh) | 一种用于洗衣机电机卡簧安装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