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05506U -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05506U
CN205505506U CN201620233619.1U CN201620233619U CN205505506U CN 205505506 U CN205505506 U CN 205505506U CN 201620233619 U CN201620233619 U CN 201620233619U CN 205505506 U CN205505506 U CN 205505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r
distribution
perforate
channel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336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鸣
王一鸣
胡小钦
高宏太
张为义
崔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3361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05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05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05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和多个扁管。集流管包括管体和分配件,分配件设在管体内以在管体内限定出多个分配腔室,管体上对应每个分配腔室设有一个开孔,多个开孔在管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每个扁管蜿蜒延伸,多个扁管分别设在管体上且与多个开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分配腔室通过相应的开孔与相应的扁管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可将集流管内的制冷剂分配至多个分配腔室,每个扁管分别与对应分配腔室相连通,制冷剂能均匀分配至多个扁管内,从而提高多个扁管的利用率,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使用时人们发现,如果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采用扁管排数为两排或以上时,多排扁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均问题,在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来使用时情况尤其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制冷剂分配效果好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管体和分配件,所述分配件设在所述管体内以在所述管体内限定出多个分配腔室,所述管体上对应每个所述分配腔室设有一个开孔,所述多个开孔在所述管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蜿蜒延伸,所述多个扁管分别设在所述管体上且与所述多个开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分配腔室通过相应的所述开孔与相应的所述扁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在集流管内设置分配件,以在集流管的管体内限定出多个分配腔室,从而可将集流管内的制冷剂分配至多个分配腔室。每个扁管分别与对应分配腔室相连通,制冷剂能均匀分配至多个扁管内,从而提高多个扁管的利用率,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内周壁上设有向外凹入的固定槽,所述分配件包括分配板和至少一个接触板,所述分配板插入到所述固定槽内,每个所述接触板分别与所述分配板和所述管体的内周壁配合以限定出一个所述分配腔室。由此,可方便分配板的定位,避免分配板在管体内转动导致分配腔室移位等。
具体地,除去位于最下游的所述开孔对应的所述分配腔室之外的其余分配腔室由所述分配板、所述接触板和所述管体限定出。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板的外周壁与所述管体的内周壁接触,所述管体包括本体和堵板,所述本体的轴向两端均敞开以限定出装配口和流体入口,所述分配件由所述流体入口插入所述本体,所述堵板封堵所述装配口。
可选地,所述管体的外周壁设有装配孔,所述接触板由所述装配孔插入到所述管体内以与所述分配板配合,所述接触板与所述管体密封配合。
可选地,每个所述固定槽由所述管体的一部分向外凸出而限定出。从而管体形状简单,容易加工。
可选地,所述分配件焊接在所述管体的内周壁上。从而保证各个分配腔室之间的相互隔绝,提高制冷剂的分配效果。
可选地,所述分配件和所述管体均为铝件或者铝合金件,所述分配件和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均设有焊接涂层。从而可提高焊接效率。
可选地,所述扁管为2-3个。从而可有效控制换热器的成本,且可简化结构,便于分配件将管体分配成多个分配腔室。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分配件包括N个长条板和(N-1)个接触板,N个长条板的一侧相连,N个长条板的另一侧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形成放射状,且N个长条板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管体的内周壁配合,所述(N-1)个接触板依次与所述N个长条板中相邻两个长条板和所述管体的内周壁配合,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集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集流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集流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集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集流管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分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
集流管1、进口集流管1a、流体入口10a、出口集流管1b、流体出口10b、
管体11、固定槽p、装配孔d、
分配腔室v、第一腔室v1、第二腔室v2、第三腔室v3、
开孔k、第一开孔k1、第二开孔k2、第三开孔k3、
本体111、装配口e、堵板112、
分配件12、分配板121、长条板1211、第一长条板1211a、第二长条板1211b、第三长条板1211c、支撑板1212、
接触板122、
扁管2、管段21、弯折部22、
翅片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集流管1和多个扁管2。集流管1的管体11上设有多个开孔k,多个开孔k在管体1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每个扁管2蜿蜒延伸,多个扁管2分别设在管体11上且与多个开孔k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地,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每个扁管2多次弯折,形成蜿蜒延伸的蛇形,即每一个扁管2均能形成一排蛇形管。每排蛇形管包括至少两个管段21,相邻两个管段21之间通过弯折部22相连,相邻两个管段21大体平行。如图1中,每个扁管2包括12个长直的管段21和11个弯折部22。
需要说明的是,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扁管2数量通常远小于普通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数量,因此,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集流管1需要的直径尺寸及长度尺寸均较小,有利于减小换热器的成本。
具体地,如图1所示,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具有两个集流管1,两个集流管1分别为进口集流管1a和出口集流管1b,进口集流管1a上设有流体入口10a,出口集流管1b上设有流体出口10b。两个集流管1上分别设有多个对应的开孔k,每个扁管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集流管1上的对应开孔k相连通。当制冷剂从流体入口10a流入进口集流管1a后,制冷剂沿进口集流管1a的管体11流动到该管体的各个开孔k处,然后制冷剂顺着相应的多个扁管2流动到出口集流管1b内,最后出口集流管1b内的制冷剂从流体出口10b流出换热器。制冷剂在流经多个扁管2时,与扁管2外部介质发生换热,以达到制冷或者制热的目的。
其中,进口集流管在向多个扁管内分配制冷剂时,尤其当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由于流入进口集流管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流的状态,气相制冷剂会滞碍液态制冷剂的流动,因此很难保证进入每根扁管的制冷剂流量相同。又由于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尺寸较小,集流管的结构改动空间较小,技术人员很容易忽略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集流管1还包括分配件12,分配件12设在管体11内以在管体11内限定出多个分配腔室v,管体11上对应每个分配腔室v设有一个开孔k,每个分配腔室v通过相应的开孔k与相应的扁管2连通。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中,分配件12主要设在进口集流管1a内,当制冷剂从流体入口10a流入管体11后,制冷剂被分配至多个分配腔室v内,然后每个分配腔室v内的制冷剂可从相应的开孔k流入到相应的扁管2内,从而避免了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通过在集流管1内设置分配件12,以在集流管1的管体11内限定出多个分配腔室v,从而可将集流管1内的制冷剂分配至多个分配腔室v。每个扁管2分别与对应分配腔室v相连通,制冷剂能均匀分配至多个扁管2内,从而提高多个扁管2的利用率,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1所示,每个扁管2的相邻管段21之间设有换热翅片3,从而进一步提高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这里,每个扁管2多次弯折形成蜿蜒延伸的蛇形,扁管2在经一次弯折后形成一个弯折部22和两个管段21,经两次弯折后形成两个弯折部22和三个管段21,依次类推,扁管2蜿蜒形成的管段21的数量比弯折部22的数量大1。在相邻管段21之间设置换热翅片3,增加了换热器的迎风面积,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为了进一步增加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换热面积,同时降低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内部流阻,一般可通过增加换热器的扁管排数来实现。但是,综合考虑换热器成本及性能等方面的因素,集流管1上扁管2的排数(即扁管2的个数)不宜过多。
优选地,扁管2为2-3个,也就是说,扁管2的数量不超过3根,形成的蛇形管不超过三排,从而可有效控制换热器的成本。而且如果扁管2的数量过多,需要的分配腔室v也较多,分配件12占用空间较大,制冷剂流阻过大。因此将扁管2数量控制在不超过三个,可简化结构,便于分配件12将管体11分配成多个分配腔室v。
下面参照图2-图8以分配件12将管体11内分成两个或者三个分配腔室v为例,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个不同具体实施例,以分别对集流管1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实施例一
图2-图4展示了实施例一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集流管1的结构。
在实施例一中,分配件12包括分配板121和至少一个接触板122,分配板121插入至管体11内,每个接触板122分别与分配板121和管体11的内周壁配合以限定出一个分配腔室v。
具体地,在实施例一中,集流管1被分配件12分成两个分配腔室v,两个分配腔室v分别为第一腔室v1和第二腔室v2,管体11上对应第一腔室v1的开孔k为第一开孔k1,管体11上对应第二腔室v2的开孔k为第二开孔k2。
在实施例一中,制冷剂从管体11的端部流入,然后在沿管体11的轴向流动的过程中被分配件12分配成两股液流。分配板121大体沿管体11的轴向方向延伸,接触板122设置在第一开孔k1和第二开孔k2之间,从而分配板121两侧的制冷剂分别流向第一开孔k1和第二开孔k2。
具体地,如图3所示,除去位于最下游的开孔k对应的分配腔室v之外,其余分配腔室v由分配板121、接触板122和管体11限定出。即在图3中,制冷剂由管体11的左端流入,位于上游的开孔k为第一开孔k1,位于下游的开孔k为第二开孔k2。管体11上两个开孔k设在图示管体11的上方管壁上,分配板121水平设置,接触板122与分配板121的上表面和管体11的上方管壁配合限定出第一腔室v1,管体11内其余部分限定出第二腔室v2。
具体地,如图2-图4所示,分配板121形成为平板,接触板122为一个。接触板122与分配板121的一侧及管体11的内周壁接触配合形成第一腔室v1,管体11内位于分配板121另一侧的部分形成第二腔室v2。如图3所示,在管体11的轴向方向上,分配板121的两端与管体11的两端端面均间隔一定距离,分配板121的其中一端与管体11的端面间隔设置以与接触板122配合,分配板121的另一端与管体11的设置流体入口10a的端面间隔设置用于分配制冷剂。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2和图3所示,管体11的内周壁上还可设有向外凹入的固定槽p,分配板121插入到固定槽p内,从而将管体11内腔分成多个腔室。其中,固定槽p相当于分配板121的导轨,分配板121沿固定槽p插入管体11,可方便分配板121的定位,避免分配板121在管体11内转动导致分配腔室v移位等。
可选地,如图2所示,每个固定槽p由管体11的一部分向外凸出而限定出,从而管体11形状简单,容易加工。有利地,固定槽p一体形成在管体11上,这样管体11的组成零件少,装配工序少且便于密封。
具体地,如图3和图2所示,管体11的外周壁设有装配孔d,接触板122由装配孔d插入到管体11内以与分配板121配合。接触板122与管体11密封配合,以保证管体11的密封性,避免制冷剂从装配孔d处渗出。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管体11包括本体111和堵板112,本体111的轴向两端均敞开以限定出装配口e和流体入口10a,分配件12由流体入口10a插入本体111,堵板112封堵装配口e。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3所示,固定槽p从本体111的设有流体入口10a的端面朝向装配口e的方向延伸,固定槽p的长度小于管体11的长度。分配板121从流体入口10a处插入固定槽p。由于本体111的设有装配口e的端面处未设固定槽p,可利于堵板112密封装配口e。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2所示,本体111为圆管,多个开孔k设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多个开孔k的连线与本体111的中心轴线相平行。
实施例二
图5展示了实施例二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集流管1的结构,实施例二的集流管结构与实施例一的集流管结构大体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二中如图5所示,管体11上取消了装配孔d的设置。且分配板121与接触板122为一体成型件,装配时可将分配件12整体装入管体11内。其中,接触板122的外周壁与管体11的内周壁接触,从而将两个分配腔室v间隔开。
实施例二给出了实施例一的集流管1的相似结构,由实施例二的延伸可以理解,在实施例一中,本体111与堵板112也可为一体成型件,或者管体11上形成固定槽p的部分可独立加工,然后该部分再连接在管体11上,这里均不作具体限定。
实施例三
图6-图7展示了实施例三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的集流管1的结构。
在实施例三中,分配件12包括分配板121和至少一个接触板122,分配板121插入至管体11内,每个接触板122分别与分配板121和管体11的内周壁配合以限定出一个分配腔室v。
具体地,在实施例三中,集流管1被分配件12分成三个分配腔室v,三个分配腔室v分别为第一腔室v1、第二腔室v2和第三腔室v3,管体11上对应第一腔室v1的开孔k为第一开孔k1,管体11上对应第二腔室v2的开孔k为第二开孔k2,管体11上对应第三腔室v3的开孔k为第三开孔k3。
在实施例三中,制冷剂从管体11的端部流入,然后在沿管体11的轴向流动的过程中被分配件12分配成三股液流。分配板121大体沿管体11的轴向方向延伸,接触板122为两个,在轴向方向上一个接触板122设置在第一开孔k1和第二开孔k2之间,另一个接触板122设置在第二开孔k2和第三开孔k3之间。从而被分配板121分成的三股制冷剂分别流向第一开孔k1、第二开孔k2和第三开孔k3。
具体地,如图6-图8所示,分配板121包括三个长条板1211,三个长条板1211的一侧相连,三个长条板1211的另一侧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以形成Y形。为方便描述,可称三个长条板1211分别为第一长条板1211a、第二长条板1211b和第三长条板1211c。
具体地,除去位于最下游的开孔k对应的分配腔室v之外,其余分配腔室v由分配板121、接触板122和管体11限定出。
即在图8和图7中,管体11为圆管,多个开孔k设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多个开孔k的连线与管体11的轴线相平行。制冷剂由管体11的左端流入,位于上游的开孔k为第一开孔k1,位于下游的开孔k为第三开孔k3。
第一长条板1211a和第二长条板1211b的长度相等,第三长条板1211c的长度小于第一长条板1211a、第二长条板1211b的长度。位于上游的接触板122与第二长条板1211b和第三长条板1211c配合,且与管体11的管壁配合限定出第一腔室v1。位于下游的接触板122与第二长条板1211b、第一长条板1211a及管体11的管壁配合,由于第三长条板1211c的长度小于第一长条板1211a、第二长条板1211b的长度,因此两个接触板122、三个长条板1211及管体11的管壁可限定出与第一腔室v1间隔开的第二腔室v2,管体11内其余部分限定出第三腔室v3。
在图8中,分配板121还包括支撑板1212,支撑板1212连接在位于下游的接触板122上,以用于支撑分配件12。
在管体11的轴向方向上,分配板121的两端与管体11的两端端面均间隔一定距离,分配板121的其中一端与管体11的设置流体入口10a的端面间隔设置以用于分配制冷剂。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6和图7所示,管体11的内周壁上还可设有向外凹入的固定槽p,分配板121插入到固定槽p内,从而将管体11内腔分成多个腔室。其中,固定槽p相当于分配板121的导轨,分配板121沿固定槽p插入管体11,可方便分配板121的定位,避免分配板121在管体11内转动导致分配腔室v移位等。
可选地,如图6所示,每个固定槽p由管体11的一部分向外凸出而限定出,从而管体11形状简单,容易加工。有利地,固定槽p一体形成在管体11上,这样管体11的组成零件少,装配工序少且便于密封。
当然,在实施例三中,管体11的内周壁上可不设固定槽p,分配板121的外边缘可形成与管体11的内壁面适配的形状,以使分配板121的外边缘与管体11直接接触配合。
另外,分配板121与两个接触板122可为一体成型件,装配时可将分配件12整体装入管体11内。其中,接触板122的外周壁与管体11的内周壁接触,从而将两个分配腔室v间隔开。分配板121与两个接触板122也可独立加工,且管体11的外周壁可设有装配孔d,接触板122由装配孔d插入到管体11内以与分配板121配合。接触板122与管体11密封配合,以保证管体11的密封性,避免制冷剂从装配孔d处渗出。
在实施例三中,管体11可包括本体111和堵板112,本体111的轴向两端均敞开以限定出装配口e和流体入口10a,分配件12由流体入口10a插入本体111,堵板112封堵装配口e。或者本体111和堵板112也可为一体成型件,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实施例列举了集流管1上设有两个或者三个开孔k的实施例,这样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可设置2排或3排扁管2,但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扁管2不限于2个或者3个,即集流管1上开孔k可多于三个。
分配板121可包括N个长条板1211,N个长条板1211的一侧相连,N个长条板1211的另一侧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形成放射状。接触板122的数量比长条板1211的数量少一个,(N-1)个接触板122与N个长条板1211的配合方式可参照实施例三来类推,即(N-1)个接触板122依次与N个长条板1211中相邻两个长条板1211和管体11的内周壁配合,多个接触板122相配合的两个长条板1211互不相同,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N-1)个接触板122、N个长条板1211及管体11的管壁可限定出相间隔的第一腔室v1、第二腔室v2至第N个腔室。
其中,当N等于2时,分配板121可采用实施例一中分配板的结构,即两个长条板1211呈180度夹角连接。
可选地,与N个放射状的长条板1211与(N-1)个接触板122配合后,管体11上设有N个开孔k,N个开孔k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管体11的形状可不限于圆形,例如,管体11的横截面可为方形或者其他形状。
管体11上多个开孔k的连线可与管体11的轴线不平行,当开孔k的数量多于两个时,管体11上多个开孔k也可位于不同直线上。同时,可取消接触板122的设置,即分配件12包括分配板121,分配板121与管体11的管壁配合以将管体11的内腔分成多个腔室,每个腔室对应一个开孔k。
例如,当管体11上开孔k为两个时,在垂直于管体11的轴线方向上,两个开孔k相错开。分配板121为直板,分配板121插入管体11后将管体11内分成两个腔室,错开的两个开孔k可分别对应一个腔室。
另外,当开孔k的数量多于两个时,分配板121的形状也可不限于放射状。例如,当管体11上开孔k为三个时,在垂直于管体11的轴线方向上,三个开孔k均相错开。分配板121为两个直板,两个分配板121间隔开地插入管体11后将管体11内分成三个腔室,错开的三个开孔k可分别对应一个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配件12焊接在管体11的内周壁上,从而保证各个分配腔室v之间的相互隔绝,提高制冷剂的分配效果。
可选地,分配件12和管体11均为铝件或者铝合金件,分配件12和管体11的外表面均设有焊接涂层,从而可提高焊接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集流管1采用焊接加工连接,待将装配好的集流管1放入钎焊炉中,焊接涂层在高温作用下熔化,钎焊炉将分配件12和管体11的内壁面焊接固定。使用钎焊连接,变形小,接头光滑美观。
在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装配时,不仅集流管1中管体11与分配件12焊接连接,在扁管2与翅片3之间也预设有焊料。当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组装完成后,将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放入钎焊炉中加热,从而焊料、焊接涂层熔化,从而将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100连接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式焊接,焊接效率高,且变形小,外形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左”、“右”、“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管体和分配件,所述分配件设在所述管体内以在所述管体内限定出多个分配腔室,所述管体上对应每个所述分配腔室设有一个开孔,所述多个开孔在所述管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
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蜿蜒延伸,所述多个扁管分别设在所述管体上且与所述多个开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分配腔室通过相应的所述开孔与相应的所述扁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内周壁上设有向外凹入的固定槽,所述分配件包括分配板和至少一个接触板,所述分配板插入到所述固定槽内,每个所述接触板分别与所述分配板和所述管体的内周壁配合以限定出一个所述分配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除去位于最下游的所述开孔对应的所述分配腔室之外的其余分配腔室由所述分配板、所述接触板和所述管体限定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板的外周壁与所述管体的内周壁接触,所述管体包括本体和堵板,所述本体的轴向两端均敞开以限定出装配口和流体入口,所述分配件由所述流体入口插入所述本体,所述堵板封堵所述装配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外周壁设有装配孔,所述接触板由所述装配孔插入到所述管体内以与所述分配板配合,所述接触板与所述管体密封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槽由所述管体的一部分向外凸出而限定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件焊接在所述管体的内周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件和所述管体均为铝件或者铝合金件,所述分配件和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均设有焊接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为2-3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件包括N个长条板和(N-1)个接触板,N个长条板的一侧相连,N个长条板的另一侧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形成放射状,且N个长条板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管体的内周壁配合,所述(N-1)个接触板依次与所述N个长条板中相邻两个长条板和所述管体的内周壁配合,所述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CN201620233619.1U 2016-03-24 2016-03-24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Active CN205505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33619.1U CN205505506U (zh) 2016-03-24 2016-03-24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33619.1U CN205505506U (zh) 2016-03-24 2016-03-24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05506U true CN205505506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32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33619.1U Active CN205505506U (zh) 2016-03-24 2016-03-24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055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07018A (zh) * 2016-10-28 2018-05-08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WO2019184279A1 (zh) * 2018-03-30 2019-10-03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管组件及换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07018A (zh) * 2016-10-28 2018-05-08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WO2019184279A1 (zh) * 2018-03-30 2019-10-03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管组件及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8729B (zh) 集流管以及具有集流管的换热器
CN202792697U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JPH04155194A (ja) 熱交換器
US2016036339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having a sheet metal distributor/collector tube
WO2017032228A1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管、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1871735A (zh) 一种适于热泵热水器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WO2014032488A1 (zh) 一种微通道热交换器
MX2014008510A (es)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que utiliza estructuras tubulares que tienen miembros de alteracion de flujo internos y ensambles de camara externos.
CN205505506U (zh)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
CN106524594A (zh) 蛇形管式换热器
CN103604254B (zh) 一种内置气液两相流分流结构
CN104422200A (zh)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CN20375808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205049038U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管和换热器
CN107850396A (zh) 两相分配器蒸发器
US7284394B2 (en) Inner heat exchanger for high-pressure refrigerant with accumulator
CN103759473B (zh) 一种车用平行流蒸发器
CN205352172U (zh) 集流管组件和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CN105526739A (zh) 一种换热器
CN106482566B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管、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US20130167570A1 (en) Conduit for using only at one end of, and for mildly defrosting, an evaporator without causing excessive heat to affect the evaporator or occupants in proximity to the evaporator
CN208075661U (zh)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管组件及换热器
JP2002303391A (ja) 分流器
CN201697493U (zh) 一种适于热泵热水器的微通道换热器
CN104422199A (zh) 微通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24

Address after: 310018, No. 289-1, No. 12, Poplar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Sanhua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Inc.

Address before: 310026 No. 12, No. 289-2, H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JIA ELECTRO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