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99074U - 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99074U
CN205499074U CN201620155036.1U CN201620155036U CN205499074U CN 205499074 U CN205499074 U CN 205499074U CN 201620155036 U CN201620155036 U CN 201620155036U CN 205499074 U CN205499074 U CN 205499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er seat
supports plate
front damper
seat supports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5503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丙睿
尹特
李圭镐
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5503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99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99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990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属于车辆领域。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用于安装在前减震器座与前围上部之间,其下侧为前流水槽,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具有顺序连接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其通过所述前部与所述前减震器座固定连接,所述中部相对所述前部向下延展并形成中部具有一向上的凸起且其内部为一空腔的结构,所述后部为连接在所述中部末端并沿着所述凸起方向延伸的片体,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后部与所述前围上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加强了车辆前舱上端结构的强度,改善了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其前围上端侵入量较大以及加速度值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身性能在车辆性能中体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地位,车身的刚度和模态直接影响了车辆内部乘员的舒适性。其中,车辆的车身刚度、结构设计直接决定了车辆的整车被动安全性能,优秀的整车被动安全性能可以很好的保护车内乘员。
然而,目前许多车辆前舱设计的上端结构强度较弱,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中,会导致前围上端侵入量较大以及加速度值较高的问题,严重威胁了车辆内乘员的安全。
因此,本专利考虑上述存在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在加强车辆前舱上端结构强度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车辆前围上端侵入量较大以及加速度值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以加强车辆前舱上端结构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前舱上端结构强度较高,且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其前围上端侵入量较小以及加速度值较低,具有较好的整车被动安全性能。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用于安装在前减震器座与前围上部之间,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下侧为前流水槽,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为带有一定空腔截面的片状体,其具有顺序连接的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前部与所述前减震器座固定连接,所述中部相对所述前部向下延展并形成中部具有一向上的凸起且其内部为一空腔的结构,所述后部为连接在所述中部末端并沿着所述凸起方向延伸的片体,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后部与所述前围上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呈水平状态的片体,并且与所述中部形成为一阶梯状。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高度为30-35mm且所述中部的最低点距离流水槽底部的高度范围为10-15mm。
进一步地,所述后部与所述前部相垂直。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减震器座与前围上部,还包括前减震器座支撑板,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用于安装在所述前减震器座与所述前围上部之间,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下侧为前流水槽,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为带有一定空腔截面的片状体,其具有顺序连接的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前部与所述前减震器座固定连接,所述中部相对所述前部向下延展并形成中部具有一向上的凸起且其内部为一空腔的结构,所述后部为连接在所述中部末端并沿着所述凸起方向延伸的片体,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后部与所述前围上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呈水平状态的片体,并且与所述中部形成为一阶梯状。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高度为30-35mm且所述中部的最低点距离流水槽底部的高度范围为10-15mm。
进一步地,所述后部与所述前部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前减震器座包括左前减震器座和右前减震器座,相应地,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前减震器座与所述前围上部之间以及所述右前减震器座处与所述前围上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通过点焊将支撑板分别与前减震器座与前围上部连接,有效增强了车辆前舱上端结构强度,由于中部具有空腔,通过空腔使得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能将正碰和偏置碰的前方力传递到A柱及保持前围上部不变形,降低了侵入量。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装配在整车时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装配在整车时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参照图1,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用于安装在前减震器座1与前围上部2之间,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下侧为前流水槽7,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为带有一定空腔截面的片状体,其具有顺序连接的前部3、中部4和后部5,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前部3与所述前减震器座1固定连接,所述中部4相对所述前部3向下延展并形成中部具有一向上的凸起且其内部为一空腔结构6(参见图3),所述后部5为连接在所述中部4末端并沿着所述凸起方向延伸的片体,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后部5与所述前围上部2固定连接。
如此,通过在前减震器座1与前围上部2之间设置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同时,所述支撑板中部4的凸起内部为一空腔结构6,在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能够将从车辆前纵梁传递过来的碰撞力传递到车辆A柱后端,降低了车辆前围上部变形程度,因而加强车辆前舱上端结构强度,使得前围上部的侵入量减少、加速度值降低,并且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生产工艺简单,精度容易控制,同时质量较小,也就是说,通过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的添加,在保证车身质量增加不大的基础上,有效加强了车辆前舱上端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3呈水平状态的片体,并且与所述中部4形成为一阶梯状。
如此,有利于支撑板与前减震器座1的连接,也容易支撑板与前流水槽7的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结构6的高度为30-35mm(参见图3中A-A线至B-B线的垂直距离)且所述中部4的最低点距离流水槽7的底部的高度范围为10-15mm。
如此,通过空腔结构6设置一定的高度,在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能有效将正碰和偏置碰的前方力传递到车辆A柱,也能保持前围上部不变形,降低了侵入量;同时,将前减震器座支撑板最底部与流水槽7的底部保持一定高度,避免了因支撑板的添加而堵塞了前流水槽7,能够有效保持前流水槽7的流水通畅性。
进一步地,所述后部5与所述前部3相垂直。
如此,便于与前围上部2的匹配。
实施例2
参见图1,还可以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参见图1,所述车辆包括前减震器座1与前围上部2,还包括前减震器座支撑板,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用于安装在所述前减震器座1与所述前围上部2之间,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下侧为前流水槽7,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为带有一定空腔截面的片状体,其具有顺序连接的前部3、中部4和后部5,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前部3与所述前减震器座1固定连接,所述中部4相对所述前部3向下延展并形成中部具有一向上的凸起且其内部为一空腔的结构6(参见图3),所述后部5为连接在所述中部4末端并沿着所述凸起方向延伸的片体,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后部5与所述前围上部2固定连接。
如此,通过在前减震器座1与前围上部2之间设置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同时,所述支撑板中部4的凸起内部为一空腔结构6,在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能够将从车辆前纵梁传递过来的碰撞力传递到车辆A柱后端,降低了车辆前围上部变形程度,因而加强车辆前舱上端结构强度,使得前围上部的侵入量减少、加速度值降低,并且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生产工艺简单,精度容易控制,同时质量较小,也就是说,通过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的添加,在保证车身质量增加不大的基础上,有效加强了车辆前舱上端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3呈水平状态的片体,并且与所述中部4形成为一阶梯状。
如此,有利于支撑板与前减震器座1的连接,也容易支撑板与前流水槽7的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结构6的高度为30-35mm(参见图3中A-A线至B-B线的垂直距离)且所述中部4的最低点距离流水槽7的底部的高度范围为10-15mm。
如此,通过空腔结构6设置一定的高度,在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能有效将正碰和偏置碰的前方力传递到车辆A柱,也能保持前围上部不变形,降低了侵入量;同时,将前减震器座支撑板最底部与流水槽7的底部保持一定高度,避免了因支撑板的添加而堵塞了前流水槽7,能够有效保持前流水槽7的流水通畅性。
进一步地,所述后部5与所述前部3相垂直。
如此,便于与前围上部2的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前减震器座1包括左前减震器座和右前减震器座,相应地,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前减震器座与所述前围上部2之间以及所述右前减震器座处与所述前围上部2之间。
如此,通过增加两个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可进一步加强车辆前舱上端结构的强度。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通过点焊将支撑板分别与前减震器座1与前围上部2连接,有效增强了车辆前舱上端结构强度,由于中部4具有空腔结构6,通过空腔结构6使得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能将正碰和偏置碰的前方力传递到A柱及保持前围上部不变形,降低了侵入量。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9)

1.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用于安装在前减震器座与前围上部之间,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下侧为前流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为带有一定空腔截面的片状体,其具有顺序连接的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前部与所述前减震器座固定连接,所述中部相对所述前部向下延展并形成中部具有一向上的凸起且其内部为一空腔的结构,所述后部为连接在所述中部末端并沿着所述凸起方向延伸的片体,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后部与所述前围上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呈水平状态的片体,并且与所述中部形成为一阶梯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高度为30-35mm且所述中部的最低点距离流水槽底部的高度范围为10-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与所述前部相垂直。
5.一种车辆,包括前减震器座与前围上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减震器座支撑板,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用于安装在所述前减震器座与所述前围上部之间,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下侧为前流水槽,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为带有一定空腔截面的片状体,其具有顺序连接的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前部与所述前减震器座固定连接,所述中部相对所述前部向下延展并形成中部具有一向上的凸起且其内部为一空腔的结构,所述后部为连接在所述中部末端并沿着所述凸起方向延伸的片体,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通过所述后部与所述前围上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呈水平状态的片体,并且与所述中部形成为一阶梯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高度为30-35mm且所述中部的最低点距离流水槽底部的高度范围为10-15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与所述前部相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器座包括左前减震器座和右前减震器座,相应地,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前减震器座与所述前围上部之间以及所述右前减震器座处与所述前围上部之间。
CN201620155036.1U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Active CN205499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5036.1U CN205499074U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5036.1U CN205499074U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99074U true CN205499074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2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55036.1U Active CN205499074U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9907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4068A (zh) * 2020-02-12 2020-05-19 北京首赫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支撑臂的支架应用于车载无人飞行器侦测与防御设备
CN113276956A (zh) * 2021-06-21 2021-08-20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ne box连接组件及含有该组件的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4068A (zh) * 2020-02-12 2020-05-19 北京首赫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支撑臂的支架应用于车载无人飞行器侦测与防御设备
CN113276956A (zh) * 2021-06-21 2021-08-20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ne box连接组件及含有该组件的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86673B1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KR102660344B1 (ko) 차량의 차체 전방 구조체
KR101755461B1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KR101371466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 구조
KR101448788B1 (ko) 엔진룸 인캡슐레이션 보강유닛
KR101628479B1 (ko) 프런트 사이드 멤버 후방 구조
CN105522881B (zh) 用于增强减振器壳体的结构
CN105292262B (zh) 前副车架
CN103802642A (zh) 车门后视镜的安装结构
CN105984509A (zh) 汽车车身
WO2012023303A1 (ja) 車両のボディ構造
CN205499074U (zh) 一种前减震器座支撑板及车辆
CN106256657A (zh) 前车身增强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KR101786665B1 (ko) 자동차용 리어 플로어 보강 구조
CN102476656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2008201392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8075894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3204184A (zh) 车身构造
JP602744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09305695U9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后横梁总成
KR101704039B1 (ko) 차량용 프런트 서스펜션 보강구조
KR20200134493A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KR102237068B1 (ko) 전방 충돌 대응 차체 보강구조
KR20160055486A (ko) 차량의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
KR102383254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