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98995U - 一种散热台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台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98995U
CN205498995U CN201521041044.5U CN201521041044U CN205498995U CN 205498995 U CN205498995 U CN 205498995U CN 201521041044 U CN201521041044 U CN 201521041044U CN 205498995 U CN205498995 U CN 205498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vable support
support mechanism
mesh sheet
heat 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410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斌
仇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410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98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98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989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台车,该散热台车包括台车框架、至少一个网片、传送机构和活动支撑机构,其中:台车框架包括固定底座,以及设置在固定底座上方的支撑框架;至少一个网片,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前端;传送机构,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的后端,第一端分别与多个网片连接,第二端与活动支撑机构连接;活动支撑机构设置在支撑框架下方,且在任意一个网片被抬起时,被抬起的网片通过传送机构带动活动支撑机构由支撑框架的前端向支撑框架后端移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了在网片抬起过程中由于散热台车重心偏移造成的散热台车倾斜或者翻倒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台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台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台车。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出厂的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品质,电子产业制造厂中对于一些面板,都需要进行一连串的检测,这些检测中大都是需要对面板进行高温加热。因此将这些需要检测的面板放置在散热台车上,并将该散热台车一并推入检测室中,另外,检测完成之后,还要利用该散热台车对高温的面板进行降温散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散热台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散热台车包括:底座01,设置在底座上的固定轴02以及与固定轴02连接的网片03。使得在网片03上放置面板或从网片03上取出面板时,作业人员需手动抬起网片03,相较与网片水平状态的散热台车的重心而言,抬起的网片03数量越多,散热台车的重心偏移越严重,从而导致散热台车极易倾斜甚至翻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台车,以避免网片被抬起后致使散热台车重心偏移,而造成散热台车倾斜甚至翻倒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台车,包括台车框架、至少一个网片、传送机构和活动支撑机构,其中:所述台车框架包括固定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底座上方的支撑框架;
所述至少一个网片,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前端;
所述传送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后端,第一端分别与多个网片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连接;
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下方,且在任意一个网片被抬起时,所述被抬起的网片通过所述传送机构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由所述支撑框架的前端向所述支撑框架后端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齿轮、传送链条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齿轮均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后端,所述活动支撑机构靠近第二齿轮的表面形成有齿槽;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网片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网片被抬起时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
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时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移动;
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均与所述传送链条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台车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活动支撑机构靠近第四齿轮的表面形成有齿槽;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三齿轮与对应的第一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网片被抬起时与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接触以带动所述第三齿轮转动;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对应设置,且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表面的齿槽接触,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时通过带动所述第四齿轮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网片还包括隔柱,用于隔离相邻的网片。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底座包括四个支撑边框,且位于所述固定底座后端的 支撑边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贯穿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位于固定底座后端的支持边框上表面镂空,以露出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表面的齿槽。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支撑机构位于固定底座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阻挡机构,用于阻挡活动支撑机构脱离所述通孔;所述活动支撑机构位于所述固定底座外的一端设置有滚轮,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移动。
示例性地,所述阻挡机构为滚轮。
示例性地,所述固定底座上设置有多个滚轮,所述滚轮用于带动所述散热台车移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性牵引机构,所述弹性牵引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网片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用于将所述网片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台车,通过在散热台车上设置传送机构和活动支撑机构,以使得在散热台车的网片被抬起时,被抬起的网片通过该传送机构带动活动支撑机构由散热台车支撑框架前端向支撑框架后端移动,从而解决了在网片被抬起过程中,由于散热台车终端偏移造成的散热台车倾斜甚至翻倒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描述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做一简单介绍。显然,所介绍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所要描述的一部分实施例的附图,而不是全部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散热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网片被抬起状态时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固定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活动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阻挡机构防止活动支撑机构脱离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A-7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活动支撑机构与固定底座后端支撑边框上设置的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台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完整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侧剖结构示意图。该散热台车用于放置需要进行检测或者散热的面板产品。如图2所示,该散热台车包括台车框架10、至少一个网片11、传送机构12和活动支撑机构13。
其中,台车框架10包括固定底座101,以及设置在该固定底座101上方的 支撑框架102;图2所示为该支撑框架102的侧视图,支撑框架102为长方体结构,至少一个网片11通过固定轴110固定在该支撑框架102的前端(图2中所示的支撑框架102的左侧),且网片11可绕该固定轴110被抬起或者被放下;传送机构12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102的后端(图2中所示的支撑框架102的右侧)。优选地,如图2所示,固定底座101上设置有多个滚轮1012,以方便该散热台车的移动。
传送机构12可分为两端,其中传送机构1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多个网片11连接,第二端与活动支撑机构13连接;活动支撑机构13设置在支撑框架102下方,如图2所示,活动支撑机构13设置在支撑框架102下方的固定底座101上,且在任意一个网片11被抬起时,被抬起的网片11通过传送机构12带动该活动支撑机构13由支撑框架102的前端向支撑框架102后端移动。
优选地,如图2所示,该传送机构1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由齿轮构成,其中,传送机构12的第一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齿轮121,第二端包括第二齿轮123,该传送机构12还包括用于连接至少一个第一齿轮121和第二齿轮123的传送链条122,该传送链条122与第一齿轮121和第二齿轮123啮合。并且该第二齿轮123和至少一个第一齿轮121均固定在支撑框架102的后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该传送机构12的第一端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齿轮124,第二端还包括第四齿轮125,活动支撑机构13靠近第四齿轮125的表面形成有凹槽;且第四齿轮125与活动支撑机构13表面的凹槽啮合。优选地,该活动支撑机构13为一齿条,且活动支撑机构上设置有一滚轮132,该滚轮132用于带动活动支撑机构移动。
其中,第三齿轮124与第一齿轮121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三齿轮124与对应的第一齿轮121同轴设置,网片11被抬起过程中与第三齿轮124的齿接触以 带动第三齿轮124转动;第四齿轮125与第二齿轮123对应设置,且第四齿轮125与第二齿轮123同轴设置,第四齿轮125与活动支撑机构13表面的凹槽接触,第二齿轮123转动时通过第四齿轮125带动活动支撑机构13移动。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网片被抬起状态时的侧剖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如图3所示,散热台车的网片11被抬起过程中(即网片顺时针方向转动),网片11带动传送机构12中的第三齿轮124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三齿轮124的转动带动与其同轴的第一齿轮121同样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齿轮121的转动带动传送链条122的转动,同理,传送链条122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123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齿轮123的转动带动与其同轴的第四齿轮125逆时针方向转动,而第四齿轮125的转动带动活动支撑机构13由支撑框架102的前端向支撑框架102的后端移动。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当散热台车的网片11被放下过程中(即网片逆时针方向转动),网片11带动传送机构12中的第三齿轮124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三齿轮124的转动带动与其同轴的第一齿轮121同样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齿轮121的转动带动传送链条122的转动,同理,传送链条122的转动带动第二齿轮123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齿轮123的转动带动与其同轴的第四齿轮125顺时针方向转动,而第四齿轮125的转动带动活动支撑机构13由支撑框架102的后端向支撑框架102的前端移动。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网片11通过固定轴110固定在支撑框架的前端,网片11在静止状态(即不处于被抬起过程,或被放下过程)下,网片11靠近支撑框架102的一端不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三齿轮124接触,而在网片11被抬起或者被放下过程中,网片11绕固定轴110做顺时针方向的圆周运动,在顺时针转 动的过程中,网片11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三齿轮124的齿接触,从而带动该第三齿轮124做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防止与被抬起网片11对应设置的第三齿轮124带动与该第三齿轮124同轴的第一齿轮121转动,该第一齿轮121带动传送链条122转动,传动链条122带动与其啮合的其他第一齿轮121转动,而其他第一齿轮121带动其他第三齿轮124转动时,对其他处于静止状态的网片11造成损坏和误操作。
在网片11被抬起后,散热台车的重心后移,现有技术中,散热台车的重心后移将造成散热台车的倾斜甚至翻倒。而本实用新型中,活动支撑机构13的后移使得散热台车的重心在新的位置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保证了散热台车的稳定性,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固定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活动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固定底座101包括四个支撑边框,且位于该固定底座101后端的支撑边框(图4中所示的右侧支撑边框)上设置有通孔1011,优选地,该固定底座上设置有多个滚轮1012,该滚轮1012用于带动散热台车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固定底座101后端的支撑边框上设置通孔1011的位置上表面镂空,以露出活动支撑机构13表面的齿槽。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露出的活动支撑机构13的凹槽与第四齿轮125啮合,当第四齿轮125转动时带动该活动支撑机构13移动,从而实现改变散热台车的重心位置,使得散热台车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如图5所示,活动支撑机构13贯穿该通孔1011。优选地,该活动支撑机构 13位于固定底座101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阻挡机构131,用于阻挡活动支撑机构13脱离设置在固定底座101的支撑边框上的通孔1011;活动支撑机构13位于所述固定底座101外的一端设置有滚轮132,用于支撑(带动)活动支撑机构13移动。在活动支撑机构13上设置滚轮132的好处是,滚轮132与地面接触,用于支撑(带动)活动支撑机构13移动,方便散热台车依靠活动支撑机构13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阻挡机构防止活动支撑机构脱离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在活动支撑机构13上设置阻挡机构131是为了防止以下情况的发生:在活动支撑机构13随第四齿轮125从支撑框架102的前端向支撑框架102的后端移动过程中,由于活动支撑机构13长度的限制,导致活动支撑机构13完全脱离固定底座101的支撑边框上的通孔1011结构,使得散热台车依靠活动支撑机构13达到的新平衡状态被破坏,造成散热台车倾斜甚至翻倒事件的发生。如图5所示,当活动支撑机构13将要与通孔1011脱离时,阻挡机构131与固定底座101的支撑边框相抵触,从而达到防治活动支撑机构13脱离通孔1011。
此外,该阻挡机构131的形状可以是长方体、正方体、圆球或者任意可以起到阻挡作用的阻挡块,或者还可以是滚轮。优选的,该阻挡机构131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活动支撑机构13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在网片每被抬起一次,活动支撑机构13随第四齿轮125的转动由支撑框架102的前端向支撑框架102的后端移动1~2cm左右。因此,可以根据散热台车网片的层数灵活的设定活动支撑机构13的长度。例如,当散热台 车有15层网片时,为了操作的安全性,可以将活动支撑机构的长度设置大于或者等于30cm。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支撑机构13与固定底座101后端的支撑边框上设置的通孔的尺寸问题。图7A-7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台车的活动支撑机构与固定底座后端支撑边框上设置的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A所示,活动支撑机构13的下端面与通孔1011下端面紧邻设置,上端面与通孔1011之间有L1的距离;图7B所示,活动支撑机构13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通孔101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紧邻设置,此时活动支撑机构13上的阻挡机构131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可以起到阻挡作用的阻挡块,活动支撑机构13可以由滚轮132和活动支撑机构13与通孔的接触面保持平衡状态。如图7C所示,活动支撑机构13悬空贯穿通孔1011,即活动支撑机构13的上端面与通孔1011有L2的距离,下端面与通孔1011有L3的距离,此时,活动支撑机构13上的阻挡机构131的形状优选为滚轮,活动支撑机构13可以由前后两个滚轮保持平衡状态,此时,阻挡机构131在纵向上的长度要大于距离L3,以起到防止活动支撑机构13脱离通孔1011的目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中给出的散热台车的网片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该网片的尺寸仅为用于对散热台车的结构进行示例性的解释和说明,并非对网片尺寸的限定。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传送机构12和活动支撑机构13均设置在固定底座101靠近支撑框架102的某一侧,且传送机构12和活动支撑机构13的数量均为一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这仅为传送机构12和活动支撑机构13的一种设置方式。除此之外,传送机构12还可以通过支撑杆设置在支撑框架102的中间任何位置,活动支撑机构13设置对应设置在传送机构12正下方的固定底 座101上,并且传送机构12和活动支撑机构13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甚至多个。传送机构12和活动支撑机构13的设置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灵活的设定。
此外,传送机构12除了可以由同轴的第三齿轮124和第一齿轮121,同轴的第四齿轮125和第二齿轮123以及传送链条122构成之外,其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实现方式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台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台车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网片11上的隔柱111,该隔柱111用于隔离相邻的网片11,并且起到使网片11保持水平状态的作用。
进一步的,散热台车还可以包括:弹性牵引机构14,该弹性牵引机构1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网片1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框架102上,用于将网片11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102上。
还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得放置的网片11上的面板产品的散热效果更好,通常网片11均设置为镂空结构,示例性的,网片11可以参照图8中顶层镂空网片的结构进行设置。其余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未提及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网片镂空结构的设置方式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此外,传送机构12除了可以设置在台车框架10的支撑框架102的后端以外,还可以通过支撑杆设置在支撑框架102的任意位置。此时活动支撑机构13也可以设置在固定底座101上的与传送机构12对应的任意位置。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实用新型不限 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的各种明显变化、重新调整及替代均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台车框架、至少一个网片、传送机构和活动支撑机构,其中:
所述台车框架包括固定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底座上方的支撑框架;
所述至少一个网片,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前端;
所述传送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后端,第一端分别与多个网片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连接;
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下方,且在任意一个网片被抬起时,所述被抬起的网片通过所述传送机构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由所述支撑框架的前端向所述支撑框架后端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齿轮、传送链条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齿轮均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后端,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网片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网片被抬起时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
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时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移动;
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均与所述传送链条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活动支撑机构靠近第四齿轮的表面形成有齿槽;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三齿轮与对应的第一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网片被抬起时与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接触以带动所述第三 齿轮转动;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对应设置,且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表面的齿槽接触,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时通过带动所述第四齿轮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片还包括隔柱,用于隔离相邻的网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包括四个支撑边框,且位于所述固定底座后端的支撑边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贯穿所述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位于固定底座后端的支持边框上表面镂空,以露出所述活动支撑机构表面的齿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机构位于固定底座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阻挡机构,用于阻挡活动支撑机构脱离所述通孔;所述活动支撑机构位于所述固定底座外的一端设置有滚轮,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支撑机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机构为滚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上设置有多个滚轮,所述滚轮用于带动所述散热台车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牵引机构,所述弹性牵引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网片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 支撑框架上,用于将所述网片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
CN201521041044.5U 2015-12-15 2015-12-15 一种散热台车 Active CN205498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41044.5U CN205498995U (zh) 2015-12-15 2015-12-15 一种散热台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41044.5U CN205498995U (zh) 2015-12-15 2015-12-15 一种散热台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98995U true CN205498995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20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41044.5U Active CN205498995U (zh) 2015-12-15 2015-12-15 一种散热台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989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7941A (zh) * 2018-09-13 2018-12-18 张家港市华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膨胀珍珠岩保温板烘干后转移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7941A (zh) * 2018-09-13 2018-12-18 张家港市华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膨胀珍珠岩保温板烘干后转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98813A1 (ja) 物品保管装置及び物品移動装置
CN205498995U (zh) 一种散热台车
KR101291323B1 (ko) 화물 이송 장치
US2891636A (en) Elevator levelling mechanism
JP2013083128A (ja) 昇降式足場装置
CN102616567A (zh) 玻璃基板的取出装置
CN106088561A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脚手架
CN215100642U (zh) 液晶显示屏移载设备的旋转输送机构
TW201100312A (en) Elevation device
CN202321132U (zh) 金属基板烘板用抽拉式烘板架
CN205338236U (zh) 电子商务仓储叠放架
US20090180851A1 (en) Device for handling cars in multistorey car parks with improved raising system
WO2021171904A1 (ja) パレット式のリフト装置
DE202008013148U1 (de) Vorrichtung zum Beladen eines Behälters mit Produkten aus großflächigen dünnen Glasscheiben
US8777548B2 (en) Pick-and-place apparatus for glass substrate
JPH0232069B2 (ja) Yotonpansochi
CN216996411U (zh) 一种液晶面板人检机构
JP5348478B2 (ja) 保管設備
CN219565871U (zh) 一种玻璃生产加工用新型仓储架
KR102331521B1 (ko) 금형 이송 장치
JPH05162991A (ja) 昇降搬送装置の安全装置
KR200492835Y1 (ko) 유리패널묶음 전복방지장치
KR101011798B1 (ko) 상하 구동식 현수막 게시대
CN107988862B (zh) 一种在线式铁轨修复设备集成架体
CN208199708U (zh) 一种装卸货链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301,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after: Kunshan Longteng Au Optronics Co

Address before: 215301,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Longteng Optronic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