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22547U - 内转流导管 - Google Patents

内转流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22547U
CN205322547U CN201520951515.XU CN201520951515U CN205322547U CN 205322547 U CN205322547 U CN 205322547U CN 201520951515 U CN201520951515 U CN 201520951515U CN 205322547 U CN205322547 U CN 2053225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
tidal stream
pipe
main body
body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5151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丘信炯
罗建方
龙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95151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225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225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225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转流导管,包括主体管和与主体管的一端相连的多根分叉管,主体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转流腔,每根分叉管均包括一个第二转流腔,主体管的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侧孔,侧孔通过至少一个第一转流腔与至少一个第二转流腔相连通,每根分叉管的远端端部具有与相应的第二转流腔相连通的开口。本实用新型的内转流导管可以通过一次穿刺插管操作,将多根分叉管分别置入多条分支血管内,通过一根主体管给多根分叉管供血,从而提高了手术操作者的效率,且减轻了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Description

内转流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转流导管。
背景技术
主动脉瘤是最常见且非常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动脉瘤破裂,往往发病突然,且经常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救治时间而出现死亡。
目前,主动脉瘤疾病主要有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两种治疗方案。介入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能迅速抢得救治先机,且最大限度的防止动脉瘤破裂,已成为主动脉瘤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主动脉瘤疾病介入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覆膜支架在主动脉血管的主动脉瘤病变处膨胀,通过支架的贴壁和覆膜的阻流机理,起到对主动脉瘤的封堵作用。然而,动脉瘤病变处附近往往分布有分支血管,当在动脉瘤病变处释放覆膜支架时,所述覆膜支架不仅封堵了动脉瘤部位,同时也会将分支血管封堵,从而阻断了分支血管的血供,造成手术并发症。
请参阅图1,现有技术采用一种内转流导管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先将内转流导管1输送入体内,且内转流导管1的一端置于动脉血管中,另一端置于分支血管中,再将覆膜支架2输送入体内且在病变处释放,对覆膜支架1对应于分支血管开口处进行原位开窗。
然而采用上述方法时,当所述分支血管被覆膜支架覆盖后,分支血管内压力下降,血流会通过所述内转流导管自动从动脉血管流入到分支血管内,从而保证了分支血管的供血。然而,当覆膜支架在体内释放时覆盖住多个分支血管时,必须置入多条内转流导管,需要经过多次穿刺插管操作,给手术操作带来麻烦且给患者带来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覆膜支架释放后覆盖多个分支血管的情况,提供一种内转流导管,所述内转流导管能够通过一次穿刺插管操作,完成多条分支血管的供血,提高了手术操作者的效率,以及减轻了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一种内转流导管,包括主体管,所述内转流导管还包括与所述主体管的一端相连的多根分叉管,所述主体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转流腔,每根所述分叉管均包括一个第二转流腔,所述主体管的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侧孔,所述侧孔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转流腔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转流腔相连通,每根所述分叉管的远端端部具有与相应的所述第二转流腔相连通的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管包括收容于所述主体管内腔的隔离层,所述主体管的内周壁和所述隔离层共同形成多个相互分离的第一转流腔,每个所述第一转流腔均与至少一个所述侧孔贯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转流腔的数量与所述多个分叉管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第一转流腔仅与一个所述第二转流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转流腔的数量小于所述多个分叉管的数量,所述多个第二转流腔中的至少二个第二转流腔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转流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转流导管还包括中空的操作段及多根充盈管,所述操作段与所述主体管的近端相连,所述操作段包括至少一个充盈接口,每根所述分叉管靠近所述远端的外周壁上均设有球囊,所述多根充盈管的数量与所述多个分叉管的数量相等;每根所述充盈管均穿设于所述操作段、所述主体管和一根所述分叉管中,且所述充盈接口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充盈管与至少一个球囊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充盈接口的数量与所述多根充盈管的数量相等,一个所述充盈接口仅与一根所述充盈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盈管与所述主体管分别单独成型,所述充盈管设置于所述主体管的内周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盈管与所述主体管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流导管包括一根主体管和与所述主体管连通的多根分叉管,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内转流导管时,可以通过一次穿刺插管操作,将所述多根分叉管分别置入多条分支血管内,通过一根主体管给多根分叉管供血,从而提高了手术操作者的效率,且减轻了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内转流导管应用于主动脉弓部位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内转流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2所示内转流导管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b)为图2所示内转流导管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内转流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内转流导管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内转流导管应用于主动脉弓部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将内转流导管插入体内后,所述内转流导管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内转流导管100具有近端101和远端103。内转流导管100包括从近端101至远端103依次相连的操作段20、主体管30和多根分叉管40。操作段20靠近内转流导管100的近端101处,且操作段20与主体管30的靠近近端101的一端相连。多根分叉管40靠近内转流导管100的远端103处,且多根分叉管40均与主体管30的靠近远端101的一端相连。
请参阅图3(a),主体管30的周壁围绕形成第一转流腔301,主体管30的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侧孔302,侧孔302与第一转流腔301贯通。
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侧孔302的数量为两个。可以理解,侧孔30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如一个、三个、四个。当至少一个侧孔30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侧孔302在主体管30的周壁上的分布可以为无序分布,也可以沿主体管30的中心轴对称分布。
请参阅图2与图3(b),每根分叉管40的周壁围绕形成第二转流腔401,每根分叉管40的靠近远端101的一端具有与第二转流腔401相连通的开口403。每根分叉管40均与主体管30靠近远端101的一端相连,且每个第二转流腔401均与主体管30的第一转流腔301贯通,即每个第二转流腔401通过第一转流腔301与侧孔302相连通。
操作段20包括手柄201、至少一个充盈接口202和封闭管203。手柄201与主体管30的靠近近端101的一端相连,封闭管203通过手柄201与主体管30连通。封闭管203的靠近近端101的一端为封闭端,以防止空气进入内转流导管100中。
请再参阅图3(a),内转流导管100还包括多根充盈管50,每根充盈管50均贯通操作段20、主体管30和多根分叉管40。
多根充盈管50穿过操作段20的手柄201,且延伸穿设于主体管30的第一转流腔301中。充盈管50可以与主体管30分别单独成型并设置于主体管30的内周壁上,充盈管50也可以与主体管30一体成型。
请同时参阅图2,每根分叉管40的靠近远端101的外周壁上设有球囊405。多根充盈管50穿过主体管30,且每根充盈管50延伸穿设于每根分叉管40的第二转流腔401中。充盈管50可以贴设于分叉管40的内周壁上,也可以与分叉管40的内周壁一体成型。充盈管50靠近远端101的一端在分叉管40的球囊405处与球囊405连通。
操作段20的充盈接口202与多根充盈管50靠近近端101的一端连通,操作者可以通过充盈接口202向充盈管50充入气体或液体,所述气体或液体的填充将球囊405膨胀至所需大小。
本实施方式中,多根分叉管40的数量为两根;多根充盈管50的数量与多根分叉管40的数量相等,也为两根;操作段20的多个充盈接口202的数量与多根充盈管50的数量相等,至少一个充盈接口202的数量为两个。一根充盈管50靠近近端101的一端仅与一个充盈接口202连通,两根充盈管50均穿设于主体管30中,且每根充盈管50延伸穿设于每根分叉管40中。可以理解,充盈接口202的数量也可以与充盈管50的数量不相等,只需每根充盈管50均与充盈接口202连通即可。
请参阅图6,本实施方式的内转流导管100使用时,先通过输送装置将内转流导管100送入后续覆膜支架在主动脉血管的植入处,将内转流导管100的主体管30置于所述主动脉血管中,且侧孔302位于所述主动脉血管内;将多根分叉管40分别置于可能被所述覆膜支架覆盖的多个分支血管中,且每根分叉管40的开口403和球囊405均位于每个所述分支血管内;将气体或液体通过充盈接口202和充盈管50充入球囊405中,使球囊405膨胀,以使多根分叉管40稳定地设置于所述多根分支血管中。
当所述覆膜支架植入所述主血管中且膨胀紧贴所述主血管壁后,所述多个分支血管被所述覆膜支架覆盖,所述多个分支血管内的压力下降,此时,所述主动脉血管中的血液从内转流导管100的主体管30的侧孔302中进入,并流经主体管30和多根分叉管40,最终从每根分叉管40的开口403处流入每个所述分支血管内,从而保证了所述多个分支血管在覆膜支架植入后的供血。当所述覆膜支架的覆盖所述多个分支血管的部位被开窗后,将球囊405中的所述气体或液体通过充盈接口202和充盈管50抽出,使球囊405回缩,即可通过操作段20将内转流导管100完全撤出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流导管100具有一根主体管30和与主体管30连通的多根分叉管40,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内转流导管100时,可以通过一次穿刺插管操作,将多根分叉管40分别置入多条分支血管内,通过一根主体管30给多根分叉管40传输血液,保证了多条分支血管的供血,从而提高了手术操作者的效率,以及减轻了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每根分叉管40插入所述分支血管的一端还设置有球囊405,从而使分叉管40可以稳定地置入所述分支血管中,不易产生脱离。
可以理解,内转流导管100也可以不包括球囊405,同时也不包括与球囊405连通的多根充盈管50以及与多根充盈管50连通的多个充盈接口202。只需分叉管40可以稳定地置于所述分支血管中即可,如分叉管40可以采用具有定形能力的材料组成,以使分叉管40贴合所述分支血管的形状稳定地置于所述分支血管中。内转流导管100也可以不包括操作段20,只需主体管30的靠近近端101的一端为封闭端,以防止空气进入内转流导管100中即可。
请同时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内转流导管100a与上一实施方式的内转流导管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包括操作段20a、主体管30a、多根分叉管40a和多根充盈管50a,区别仅在于主体管30a包括收容于主体管30a内腔的隔离层305a,主体管30a的内周壁和隔离层305a共同形成多个相互分离的第一转流腔301a。
多个第一转流腔301a的数量与多个分叉管40a的数量相等,且与多根充盈管50a的数量相等,一个第一转流腔301a仅与一个分叉管40a的第二转流腔连通。本实施方式中,隔离层305a沿主体管30a的径向方向的截面为一条直线段,所述直线段连接主体管30a的内周壁,因此多个第一转流腔301a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一转流腔301a均由主体管30a的内周壁和隔离层305a共同形成。主体管30a的周壁上开设有多个侧孔302a,每个第一转流腔301a都与至少一个侧孔302a贯通。可以理解,隔离层305a沿主体管30a的径向方向的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使主体管30a形成两个第一转流腔301a的一条曲线段,或者使主体管30a形成三个第一转流腔301a的Y形线段。
每根分叉管40a具有一个第二转流腔(图未标),每个所述第二转流腔与一个第一转流腔301a贯通。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隔离层305a,使主体管30a形成多个第一转流腔301a,从而使从每根分叉管40a流入每个所述分支血管中的血流的流量大致相等。
可以理解,多个第一转流腔301a的数量也小于多个分叉管40a的数量,只需保证多个分叉管40a的多个所述第二转流腔中的至少二个所述第二转流腔与同一个第一转流腔301a贯通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内转流导管,包括主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流导管还包括与所述主体管的一端相连的多根分叉管,所述主体管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转流腔,每根所述分叉管均包括一个第二转流腔,所述主体管的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侧孔,所述侧孔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转流腔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转流腔相连通,每根所述分叉管的远端端部具有与相应的所述第二转流腔相连通的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包括收容于所述主体管内腔的隔离层,所述主体管的内周壁和所述隔离层共同形成多个相互分离的第一转流腔,每个所述第一转流腔均与至少一个所述侧孔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转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转流腔的数量与所述多个分叉管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第一转流腔仅与一个所述第二转流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转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转流腔的数量小于所述多个分叉管的数量,所述多个第二转流腔中的至少二个第二转流腔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转流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内转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流导管还包括中空的操作段及多根充盈管,所述操作段与所述主体管的近端相连,所述操作段包括至少一个充盈接口,每根所述分叉管靠近所述远端的外周壁上均设有球囊,所述多根充盈管的数量与所述多个分叉管的数量相等;每根所述充盈管均穿设于所述操作段、所述主体管和一根所述分叉管中,且所述充盈接口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充盈管与至少一个球囊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转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充盈接口的数量与所述多根充盈管的数量相等,一个所述充盈接口仅与一根所述充盈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转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盈管与所述主体管分别单独成型,所述充盈管设置于所述主体管的内周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转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盈管与所述主体管一体成型。
CN201520951515.XU 2015-11-25 2015-11-25 内转流导管 Active CN2053225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51515.XU CN205322547U (zh) 2015-11-25 2015-11-25 内转流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51515.XU CN205322547U (zh) 2015-11-25 2015-11-25 内转流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22547U true CN205322547U (zh) 2016-06-22

Family

ID=56214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51515.XU Active CN205322547U (zh) 2015-11-25 2015-11-25 内转流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225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1290A1 (zh) * 2019-12-19 2021-06-24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血液转流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1290A1 (zh) * 2019-12-19 2021-06-24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血液转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8586B (zh) 支架施用器
JP6757850B2 (ja) インプラントデリバリ装置
JP6200027B2 (ja) 予めカニューレが挿入された開窓部
JP5975476B2 (ja) 大動脈の病理的治療用ハイブリッドグラフト及びそれに関する方法
EP2950722B1 (en) Vascular closure device with bleed back lumen obstructable by a sleeve
JP2010501213A (ja) 閉鎖器
BR112014017341B1 (pt) cateter guia e sistema de implante de endoprótese ramificada
CN101449987B (zh) 球囊输送器
CN208582446U (zh) 医用外鞘管及具有该医用外鞘管的导管鞘
JP5941583B2 (ja) 大動脈病変の血管内治療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367400A (zh) 一种支架移植物
CN106214287A (zh) 主动脉夹层手术用覆膜支架、输送装置以及使用方法
CN104622607A (zh) 腹主动脉支架的输送系统
US20230346557A1 (en) Stent delivery system for use in aorta
CN205322547U (zh) 内转流导管
CN202313820U (zh) 一种用于扩张外周血管支架的球囊
CN206499552U (zh) 植入体输送装置
CN110495969A (zh) 主动脉弓-胸主动脉滑道调控预开窗覆膜支架
WO2023165295A1 (zh) 用于主动脉全长的支架、支架套件及支架递送系统
CN204293309U (zh) 一种支架移植物
CN203970614U (zh) 组合式覆膜支架
WO2001070308A1 (en) Catheter introducer assembly with dual hemostatic valve
KR200411754Y1 (ko) 내경동맥의 급성 폐색시 혈관 재개통을 위한 카테터
CN109199502A (zh) 一种动脉瘤栓塞导管和动脉瘤手术辅助装置
JP6610867B2 (ja) 医療用粉体の体内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