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48265U -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48265U
CN205248265U CN201521084320.6U CN201521084320U CN205248265U CN 205248265 U CN205248265 U CN 205248265U CN 201521084320 U CN201521084320 U CN 201521084320U CN 205248265 U CN205248265 U CN 2052482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grated circuit
energy
source
substrate
distri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8432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远宁
戴征武
章伟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Wei Nengwu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Wei Nengwu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Wei Nengwu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Wei Nengwu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8432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482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482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4826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包括多源能量采集器和集成电路,多源能量采集器和集成电路共同集成在P型或N型衬底上,多源能量采集器包括PN结和覆盖在PN结上的抗反射层;集成电路设置在与PN结相反一面的衬底上;衬底的外部包裹有封装外壳,封装外壳为U形结构或者全封闭结构,多源能量采集器的P区和N区分别通过封装外壳内的金属导线直接连接到集成电路,多源能量采集器采集能量后为集成电路供电。本实用新型能采集多种能源,并能够长期稳定提供电量;能在各种极端险恶环境中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具体涉及一种与双源能源采集器集成的自供电集成电路,属于能源采集与电路集成应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能够高效、低成本地获取周围环境的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电能以替代或增强电池或其他常规电源、为低功耗电子设备供电的发电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上述发电技术常包括光伏发电、压电式发电、电动式发电、温差电等形式,如何将多种发电技术综合利用、形成多种能源采集的技术目前鲜少出现。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等的应用中,有大量用于远程探测环境和当地物理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速、补平、化学物质存在以及生物条件等)的传感器,此类传感器大多应用在极端、偏远地区甚至危险的环境中,当与传感器配套使用的电源发生电量耗尽或者产生故障时,更换电源十分不便,且可能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危险,甚至有的传感器一旦安装后电源根本无法更换(比如检测飞行器表面缺陷的传感器);此外,有些传感器需要长期使用几十年(如10~30年),那么就需要提供长期稳定的可靠电量供应。所以,急需一种可以长期提供可靠电量供应以及能在各种极端险恶环境中使用的自供电系统。
虽然各种发电技术和集成电路已经分别有相关的报道,但是将多种能源采集技术与集成电路集成为一个器件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实现这一全新的技术需要解决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如何将多种能源采集技术与集成电路集成在一块硅片衬底上;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制备工艺来保证器件良好的性能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下缺点:(1)现有的能源采集技术只能转化单一能源为电能;(2)现有自供电系统的能量采集部分和存储部分为分立的元件,体积和成本较大,不便于安装或更换;(3)现有的自供电系统尚未出现能量采集和集成电路相集成的技术;(4)不能稳定地长期提供电量;(5)不能在各种极端险恶环境中使用;而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其能够采集多种能源,综合利用;体积小、成本低;长期稳定提供电量;能在各种极端险恶环境中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包括多源能量采集器和集成电路,所述多源能量采集器和集成电路共同集成在P型或N型衬底上,所述多源能量采集器包括PN结和覆盖在PN结上的抗反射层;所述集成电路设置在与PN结相反一面的衬底上;所述衬底的外部包裹有封装外壳,封装外壳为U形结构或者全封闭结构,所述多源能量采集器的P区和N区分别通过封装外壳内的金属导线直接连接到集成电路,多源能量采集器采集能量后为集成电路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多源能量采集器还包括射频能源采集天线,射频能源采集天线设置在抗反射层上或者设置在与PN结相反一面的衬底上,或者同时在这两个面都设置;所述射频能源采集天线连接到集成电路,天线采集能量后为集成电路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能源采集天线与集成电路之间还设有乘法电路。所述乘法电路设置在衬底外部或者集成在衬底内。
进一步地,所述P区和N区分别设有重掺杂区,重掺杂区与集成电路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能够综合采集多种能源。一体化的光伏太阳能电池和射频能源采集天线形成多能源采集系统,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自供电模块上的唯一电源或者备用电源。由于本实用新型有两种方式供电,避免了供电不稳定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的优势是可以在险恶环境、不安全环境下,或者无电源或不可更换电池情况下,或者系统需要非常长期的运作(如10-30年)的情况下使用。
(3)本实用新型与传感器联合使用,可用于远程监视环境或其他当地条件敏感期间的数据,例如:在传感器网络中使用的对森林条件进行远程和持续时间较长的监测,以提供早期检测数据和森林火灾的位置,或者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飞行器的的表面缺陷等。
(4)本实用新型将光伏太阳能电池、射频能源采集天线以及集成电路集成设置在同一块硅片衬底上,体积缩小,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光伏太阳能电池和射频发电工艺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所以几乎不增加生产成本,而且本实用新型外加能源采集器件成本较低,体积小。
(5)本实用新型能在各种环境中使用,如偏远地区、森林防火、不方便换电池、使用期长(10-30年)、节点过多、更换电池费用太高、电池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的乘法电路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的射频能源采集天线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1-P型衬底(P区),2-N区,3-抗反射层,4-射频能源采集天线,5-集成电路,6-集成电路联线,7-外延层,8-绝缘层,9-封装外壳,10-U形结构,11-栅极,12-源极,13-漏极,14-NMOS晶体管,15-PMOS晶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的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的结构如下:光伏太阳能电池和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以及集成电路共同制作在一个共同的P型衬底1上,光伏太阳能电池和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分别通过电路连接为集成电路提供能量。
衬底1为半导体硅片,该硅片的厚度约为700微米,可以是直径为100毫米、200毫米或300毫米的圆形或正方形的硅晶片。
如图1所示,在P型衬底1的背面,用N型掺杂剂形成一个掺杂的N区2,N区2的厚度约为1~2微米,其和P型衬底1(即P区)形成太阳能电池的PN结,还可以进一步地分别在PN结的P区和N区2内制备形成重掺杂区。其中,上述掺杂采用离子注入的方式(如磷、砷等离子),后加一个或多个热退火工艺激活(如1000℃炉管内高温扩散约1小时,快速热退火800-1000℃(RTP)约1秒~3分钟,1100-1300℃激光退火约1秒-2分钟),以上形成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
在P型衬底1的背面,覆盖一个或多个抗反射层3用作保护层,抗反射层3的材质可为氮化硅(SixNy)或氧化硅(SiOz)等具有高介电常数的绝缘材质,以上绝缘钝化工艺包括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
然后在抗反射层3的表面,通过金属沉积工艺(如溅射的方式)形成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溅射的金属包括铝、金、银、钨、铜或氮化钛等;然后使用光刻或其他图形产生方式,如剥离(liftoff)、掩膜(shadowmask)等和金属沉积工艺形成金属连接线,将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连接到集成电路5为其供电。
在P型衬底1的正面,覆盖大约3微米厚的外延层7,在外延层7上设有集成电路5(包括PMOS晶体管15和NMOS晶体管14)和其它电路器件;该其他电路器件包括乘法电路(即电压倍增电路),具体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该乘法电路由标准集成电路工艺实现,由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输入能源,输出可以为集成电路5供给能量。该乘法电路也可以不设置在外延层7上,也设置在衬底1的外部(如衬底背面或者外接分立电路)。
关于晶体管的形成,采用掺杂制造步骤(正负离子的注入,如磷、砷、硼、氟化硼离子)以提供n型或p型区,然后再形成栅极11/电介质堆叠结构,再通过掺杂以提供p型或n型的源极12/漏极13(同一个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同为P型或者N型),栅极11、源极12和漏极13由金属硅化物或其他材料作为接触地层。集成电路5还配有集成电路联线6。
在外延层7的表面形成一层或者多层绝缘层8,在最外层的绝缘层8上也可以设置有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
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主要是用于采集能量,诸如射频能量等各种形式的能量,并将采集到的能量传送至集成电路5,集成电路5连接各种传感器,用于监测数据指标;相应的,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还能将集成电路5中的存储的能量以诸如无线电信号方式进行能量发送,进而实现对其他器件结构的无线充电。为了提高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能量采集的效率及范围,本实施例中可将该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设置为如图3所示的包括非闭合的钩状结构的射频能量采集单元等结构。在具体的工艺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需求或器件结构特点,还可将该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设置在其他区域,只要其能够有利于实现诸如光电等各种形式能量的采集或发送即可。
如图1所示,关于自供电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下:在绝缘层8中设置多根集成电路联线6,集成电路联线6连接集成电路5并从绝缘层8中延伸出来。
利用贝壳封装(shellcase)或者其他封装技术设置封装外壳9,封装外壳9包裹衬底1的侧面并连接衬底的正反两面,并形成2个U形结构10或者形成一个全封闭贝壳形结构:其中一个U形结构10(或者全封闭贝壳形结构的一部分)连接集成电路5的漏极13和P区,另一个U形结构10(或者全封闭贝壳形结构的一部分)连接集成电路5的源极12和N区2,在封装外壳9(即两个U形结构10或者全封闭贝壳形结构)内分别设置金属导线,金属导线分别连接集成电路联线6和P区或N区2,从而太阳能电池可以为集成电路供电。
本实施例制备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的具体步骤如下:
(1)在具有P型衬底1的表面上,旋涂光刻胶,并经固化显影后去除多余的光刻胶,形成具有图案的掩膜,依次采用固体扩散或离子注入的方式进行掺杂和退火,在P型衬底1上形成一个掺杂N区2,从而形成太阳能电池的PN结;另外,可以进一步分别在P区和N区2再掺杂形成重掺杂区。
(2)在具有PN结一面的衬底1上,通过PECVD或CVD方法形成保护层,该保护层优选的可为抗反射层3,材质可选为氮化硅(SixNy)或氧化硅(SiOz),如二氧化硅等材质;然后,在抗反射层3的表面,通过溅射的方式形成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溅射的金属包括铝(Al)、金(Au)、银(Ag)、钨(W)、铜(Cu)或氮化钛(TiN)等;然后使用光刻或其他图形产生方式,如剥离(liftoff)、掩膜(shadowmask)等和金属沉积工艺形成金属连接线,将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连接到集成电路为其供电。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也可以叠加几次金属淀积工艺以形成厚金属膜。
(3)将上述结构进行翻转固定至预先提供的承载晶圆上,在PN结的背面的衬底1上设置大约3微米厚度的外延层7,在外延层7上设有PMOS晶体管15和NMOS晶体管14以及乘法电路:乘法电路分别与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和集成电路5连接,射频能源采集天线4采集能源后,通过乘法电路放大电压信号,为集成电路5供给能量。
关于有PMOS晶体管15和NMOS晶体管14的形成步骤如下:采用掺杂制造步骤(正负离子的注入,如磷、砷、硼、氟化硼离子)在外延层7上形成n型或p型区,然后形成栅极11/电介质堆叠结构,再通过掺杂方法来提供p型或n型源极12/漏极13,栅极11、源极12和漏极13由金属硅化物或其他材料作为接触地层。
(4)在外延层7的表面上覆盖绝缘层8,在绝缘层8中纵向设置多根集成电路联线6,集成电路联线6连接外延层7的集成电路5并从绝缘层8延伸出来。
(5)利用贝壳封装(shellcase)等封装技术设置封装外壳9,如ChinaWaferLevelCspCo.,Ltd.公司的封装技术。封装外壳9包裹衬底1的侧面并连接衬底的正反两面,并形成2个U形结构10(或者形成一个全封闭贝壳形结构),其中一个U形结构10(或者全封闭贝壳形结构的一部分)连接集成电路5的漏极13和P区,另一个U形结构10(或者全封闭贝壳形结构的另一部分)连接集成电路5的源极12和N区2,利用金属沉积工艺分别在封装外壳9内形成金属导线,金属导线分别连接集成电路联线6和P区或N区2,从而太阳能电池可以为集成电路提供电量供应。

Claims (5)

1.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源能量采集器和集成电路,所述多源能量采集器和集成电路共同集成在P型或N型衬底上,所述多源能量采集器包括PN结和覆盖在PN结上的抗反射层;所述集成电路设置在与PN结相反一面的衬底上;所述衬底的外部包裹有封装外壳,封装外壳为U形结构或者全封闭结构,所述多源能量采集器的P区和N区分别通过封装外壳内的金属导线直接连接到集成电路,多源能量采集器采集能量后为集成电路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源能量采集器还包括射频能源采集天线,射频能源采集天线设置在抗反射层上或者设置在与PN结相反一面的衬底上,或者同时在这两个面都设置;所述射频能源采集天线连接到集成电路,天线采集能量后为集成电路供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能源采集天线与集成电路之间还设有乘法电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乘法电路设置在衬底外部或者集成在衬底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区和N区分别设有重掺杂区,重掺杂区与集成电路相连。
CN201521084320.6U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482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84320.6U CN205248265U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84320.6U CN205248265U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48265U true CN205248265U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47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8432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48265U (zh) 2015-12-23 2015-12-23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482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0244A (zh) * 2015-12-23 2016-04-06 宁波微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0244A (zh) * 2015-12-23 2016-04-06 宁波微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CN105470244B (zh) * 2015-12-23 2019-01-25 宁波微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4925B (zh) 一种p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4995748A (zh) 光电转换元件
JP2021185625A (ja) トレンチのないエミッタ領域を有する太陽電池
CN105659388A (zh) 光电转换元件、光电转换模块以及太阳光发电系统
JP2017525136A (ja) 結晶シリコン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の受光面のパッシベーション
CN105981180B (zh) 光电转换元件和具备该光电转换元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3066146B (zh) 多源能源采集与储存集成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Carvalho et al. CMOS indoor light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for wireless sensing applications
JP6284522B2 (ja) 光電変換素子、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205248265U (zh)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CN104995742A (zh) 光电转换元件
CN103155161B (zh) 光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40261670A1 (en) Reduced contact resistance and improved lifetime of solar cells
CN105659389B (zh) 光电转换元件、光电转换模块以及太阳光发电系统
CN205248271U (zh) 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WO2016076300A1 (ja) 光電変換素子
CN105470244B (zh) 一种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CN107710420A (zh) 光电转换装置
CN103296099A (zh) 一种背钝化点接触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Popel’ et al. Modern development trends in photovoltaics
CN105428357B (zh) 多源自供电集成电路
US20180240920A1 (en) Solar cel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N108512488A (zh) 射频收发机中长条型热电与pn结纳米光电集成发电机
CN210073868U (zh) 一种选择性增强正面钝化的perc太阳能电池
JPWO2014163043A1 (ja) 光電変換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812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