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33233U - 渔具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渔具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33233U
CN205233233U CN201520887447.5U CN201520887447U CN205233233U CN 205233233 U CN205233233 U CN 205233233U CN 201520887447 U CN201520887447 U CN 201520887447U CN 205233233 U CN205233233 U CN 2052332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ing gear
arrival end
arcuate structure
link
connecting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8744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光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88744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332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332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3323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渔具连接装置,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渔具连接装置的使用便捷性较低的问题而发明。所述渔具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由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相对应合并构成;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一连接端、另一端折弯形成第一入口端,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二连接端、另一端为第二入口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环上,所述第一弧形结构上靠近所述第一入口端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弧形结构上靠近所述第二入口端的部分重叠形成合并重叠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用于连接渔具或其他需连接物。

Description

渔具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渔具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垂钓作为一项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受到很多人的喜欢,讲究的爱好者,对于垂钓使用的工具及相关的渔具连接装置颇为重视,挑选工具及相关渔具连接装置时,需综合考虑其实用度、耐用度及使用便捷性。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渔具连接装置由两个连接环相连接构成,其中一个用于连接渔具的连接环,由一根金属条盘旋构成,其结构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钥匙扣的结构类似,该金属环的两端均为平滑端口,该两端合并重叠,相互挤压,使用时,通过该金属环的两个端口中的任意一个,将渔具套入该连接环中,另一个连接环的结构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用于连接鱼线或者其他需要连接的装置。在实际设计中,将用于连接渔具的连接环两端的相互挤压力度设计的较大,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渔具套入连接环后脱离连接环。
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用于连接渔具的连接环,其金属条的平滑两端合并重叠且相互挤压,使用时,使用者需使用手指或者其他工具掰开相互挤压的金属条,使相互重叠的两端之间出现间隙,再将渔具通过上述掰开的间隙套入连接环,由于在实际设计时,将连接环两端的相互挤压力度设计的较大,使用者需花费较大力气才能使之出现间隙,如果使用者使用手指进行操作,很可能会使手指受伤,使用其他工具进行操作,则垂钓所使用的工具的数量增加,为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由上述内容可知,现有技术所使用的渔具连接装置的使用便捷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渔具连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渔具连接装置的使用便捷性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渔具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由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相对应合并构成。
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一连接端、另一端折弯形成第一入口端,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二连接端、另一端为第二入口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环上,所述第一弧形结构上靠近所述第一入口端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弧形结构上靠近所述第二入口端的部分重叠形成合并重叠区。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为平滑状端口。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由于受所述第二连接环本身的直径大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由于受所述第二连接环本身的直径大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由于受所述第二连接环本身的直径大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为平滑状端口。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环为形成有开口的非封闭式环状结构时,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如此,达到将所述第一连接环与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的目的。
且,基于上一段的描述,在所述第一连接环为形成有开口的非封闭式环状结构前提下,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无间隙接触,如此,使用时,需连接入第一连接环的连接物,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入口端或所述第二入口端先进入所述第二连接环,再使用该连接物,改变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无间隙接触,即使得该连接物挤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使二者之间出现间隙,并通过该间隙进入第一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环为封闭式环状结构时,所述第一连接环上设置有鱼线定位结构,此时,所述第一连接环用于连接铅坠,所述鱼线定位结构用于定位鱼线。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所述鱼线定位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两端均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环上。
为使所述渔具连接装置更加紧实耐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渔具连接装置为一体式结构。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时,其中的第一连接环用于连接铅坠、鱼线或假鱼饵,或者垂钓过程中需要连接的其他连接物,其中的第二连接环用于连接渔具,该渔具为鱼钩,或者其他形式的渔具。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弧形结构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一连接端、另一端折弯形成第一入口端,使用时,使用者可将渔具通过该第一入口端套入第二连接环,由于第一入口端由第二弧形结构的端头折弯形成,使用者可直接将渔具靠近或者套入该折弯处,用力挤压,使第一弧形结构上靠近第一入口端的部分与第二弧形结构上靠近第二入口端的部分重叠形成的合并重叠区出现间隙,即使得渔具通过该间隙进入第二连接环,完成连接。
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渔具的连接环,其金属条的平滑两端合并重叠且相互挤压,使用时,使用者需使用手指或者其他工具掰开相互挤压的金属条,使相互重叠的两端之间出现间隙,再将渔具通过上述掰开的间隙套入连接环,由于在实际设计时,将连接环两端的相互挤压力度设计的较大,使用者需使用手指或者工具,且需花费较大力气才能使之出现间隙,即现有技术中的渔具连接装置的使用便捷性较低。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由于第一弧形结构的第一入口端为折弯结构,使用时,使用者无需用手或者其他工具去掰开入口端,只需使用渔具直接靠近或套入该入口端,使用较小力度挤压该渔具,使第二连接环的合并重叠区由于挤压而出现间隙,渔具进入第二连接环完成连接,在此过程中,使用者操作该连接装置的安全性较高,便捷性较高,只需付出较小的力度即可完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渔具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渔具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种实施例的渔具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环为封闭式环状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与渔具连接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与渔具连接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与渔具连接的状态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
1-第一连接环2-第二连接环11-鱼线定位结构
21-第一弧形结构22-第二弧形结构211-第一连接端
212-第一入口端221第二连接端222-第二入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渔具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渔具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环为封闭式环状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渔具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所述第二连接环2由第一弧形结构21和第二弧形结构22相对应合并构成。
所述第一弧形结构21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一连接端211、另一端折弯形成第一入口端212,所述第二弧形结构22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二连接端221、另一端为第二入口端222。
所述第一连接端21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1均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环1上,所述第一弧形结构21上靠近所述第一入口端212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弧形结构22上靠近所述第二入口端222的部分重叠形成合并重叠区。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时,其中的第一连接环用于连接铅坠、鱼线或假鱼饵,或者垂钓过程中需要连接的其他连接物,其中的第二连接环用于连接渔具,该渔具为鱼钩,或者其他形式的渔具。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弧形结构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一连接端、另一端折弯形成第一入口端,使用时,使用者可将渔具通过该第一入口端套入第二连接环,由于第一入口端由第二弧形结构的端头折弯形成,使用者可直接将渔具靠近或者套入该折弯处,用力挤压,使第一弧形结构上靠近第一入口端的部分与第二弧形结构上靠近第二入口端的部分重叠形成的合并重叠区出现间隙,即使得渔具通过该间隙进入第二连接环,完成连接。
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渔具的连接环,其金属条的平滑两端合并重叠且相互挤压,使用时,使用者需使用手指或者其他工具掰开相互挤压的金属条,使相互重叠的两端之间出现间隙,再将渔具通过上述掰开的间隙套入连接环,由于在实际设计时,将连接环两端的相互挤压力度设计的较大,使用者需使用手指或者工具,且需花费较大力气才能使之出现间隙,即现有技术中的渔具连接装置的使用便捷性较低。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由于第一弧形结构的第一入口端为折弯结构,使用时,使用者无需用手或者其他工具去掰开入口端,只需使用渔具直接靠近或套入该入口端,使用较小力度挤压该渔具,使第二连接环的合并重叠区由于挤压而出现间隙,渔具进入第二连接环完成连接,在此过程中,使用者操作该连接装置的安全性较高,便捷性较高,只需付出较小的力度即可完成。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继续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212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21的外凸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222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22的外凸侧折弯。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与渔具连接的状态示意图一,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与渔具连接的状态示意图三,从图5和图7中可以看出,渔具进入第二连接环后,渔具位于上述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的合并重叠区。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继续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212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21的外凸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222为平滑状端口。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由于受所述第二连接环本身的直径大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由于受所述第二连接环本身的直径大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继续参照图3所示,由于受所述第二连接环本身的直径大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置所述第一入口端212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21的内凹侧折弯,设置所述第二入口端222为平滑状端口。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若上述渔具连接装置所需的实际尺寸较大,即对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的径向尺寸要求较大(该情况一般发生在该渔具连接装置用于连接其他非渔具类连接物时,或将该渔具连接装置用于其他领域时),此时,在使用空间足够的前提下,可将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将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如此,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将渔具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环。上述情况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环1为形成有开口的非封闭式环状结构时,所述第一连接环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21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21,如此,达到将所述第一连接环与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的目的。
且,基于上一段的描述,在所述第一连接环为形成有开口的非封闭式环状结构前提下,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无间隙接触,如此,使用时,需连接入第一连接环的连接物,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入口端或所述第二入口端先进入所述第二连接环,再使用该连接物,改变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无间隙接触,即使得该连接物挤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使二者之间出现间隙,并通过该间隙进入第一连接环。
基于上述渔具连接装置,继续参照图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环1为封闭式环状结构时,所述第一连接环1上设置有鱼线定位结构11,此时,所述第一连接环用于连接铅坠,所述鱼线定位结构用于定位鱼线。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所述鱼线定位结构11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两端均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环1上。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与渔具连接的状态示意图二,参照图6所示,渔具连接在所述渔具连接装置的第二连接环上,第一连接环的封闭式环状结构用于连接铅坠,鱼线定位结构用于定位鱼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6中所使用的渔具连接装置可替换为本实用新型各个具体实施例中所例举的不同结构的连接装置,实际使用中,根据使用者的爱好及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照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可用于连接各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渔具,图6和图7中只示出了较为常用的一种渔具,即鱼钩,而实际使用中,根据结构、尺寸、功能、选用材料的不同,渔具的分类有多种。类别较多的渔具,其使用有共同的特点,即需使用渔具连接装置将其连接在垂钓装置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渔具连接装置适用于任何尺寸、结构的渔具,其使用范围较广,且连接渔具或拆卸渔具时,操作方便,使用便捷性较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环有两种实施方式,即第一连接环为形成有开口的非封闭式环状结构,或者第一连接环为封闭式环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环有五种实施方式,实际制造中,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实施方式可以自由组合使用,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且各组合方式构成的渔具连接装置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各个具体实施例的自由组合所获得的渔具连接装置,其不仅适用于垂钓工具技术领域,在其他技术领域内,凡使用上述渔具连接装置作为中间媒介,起连接作用,比如使用上述连接装置连接吊链与吊坠,则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为使所述渔具连接装置更加紧实耐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渔具连接装置为一体式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由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相对应合并构成;
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一连接端、另一端折弯形成第一入口端,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一端向其外凸侧折弯形成第二连接端、另一端为第二入口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环上,所述第一弧形结构上靠近所述第一入口端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弧形结构上靠近所述第二入口端的部分重叠形成合并重叠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所述第二入口端为平滑状端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所述第二入口端向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外凸侧折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端向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内凹侧折弯,所述第二入口端为平滑状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为形成有开口的非封闭式环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且,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无间隙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为封闭式环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环上设置有鱼线定位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线定位结构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两端均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渔具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渔具连接装置为一体式结构。
CN201520887447.5U 2015-11-06 2015-11-06 渔具连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332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87447.5U CN205233233U (zh) 2015-11-06 2015-11-06 渔具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87447.5U CN205233233U (zh) 2015-11-06 2015-11-06 渔具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33233U true CN205233233U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32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87447.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33233U (zh) 2015-11-06 2015-11-06 渔具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332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1882A (zh) * 2015-11-06 2015-12-30 吴光照 渔具连接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1882A (zh) * 2015-11-06 2015-12-30 吴光照 渔具连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739429S1 (en) Display screen or portion thereof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USD992594S1 (en) Fluorometer display screen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CN205233233U (zh) 渔具连接装置
WO2002073549A3 (en) Enhanced bezel for currency acceptor
ATE509860T1 (de) Authentifikation von verbrauchsgegenständen
JP2018508896A5 (zh)
US6192708B1 (en) Finger ring insert
CN102637209A (zh) 医用设备的数据分类处理方法及系统
FR2923561B1 (fr) Crochet pour cable et notamment cable elastique, et cable muni d'un tel crochet.
JP2009095494A (ja) 洗濯用ネット
KR20190119718A (ko) 러그를 이용하여 베젤이 장착 및 분리되는 손목 시계
CN105191882A (zh) 渔具连接装置
KR200417446Y1 (ko) 유에스비(usb) 이동식 디스크 뚜껑 구조
CN205413975U (zh) 一种细线伸线机供丝盘
KR200426046Y1 (ko) 이어폰 고정이 가능한 엠피쓰리 플레이어 케이스
JP2016057725A (ja) 紐付入力ペン及び携帯電子機器
CN211480842U (zh) 新型缆线接线盒
KR20200000758U (ko) 열린고리 도래
JP2018075139A (ja) 遊技機
JP2006288130A (ja) 通線ワイヤ
CN208653458U (zh) 一种隐藏式可伸缩沉降观测装置
RU90769U1 (ru) Ремешочек с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м указателем
JP2006180858A (ja) 釣針付き釣糸収納用具
DE602005020686D1 (de) Horizontaler drehhaken für nähmaschine
CN205912676U (zh) 一种具有报警功能的狗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