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49520U - 燃油箱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燃油箱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49520U
CN205149520U CN201520822834.0U CN201520822834U CN205149520U CN 205149520 U CN205149520 U CN 205149520U CN 201520822834 U CN201520822834 U CN 201520822834U CN 205149520 U CN205149520 U CN 205149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tank
guide groove
oil guide
clamping band
fi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228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晖
杨曙东
苏清炎
尤成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228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49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49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49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油箱及车辆,其中,所述燃油箱上形成有向该燃油箱的内部凸起的固定带配合结构(11),所述燃油箱的底部形成有贯穿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的导油槽(13),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两侧的油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油槽(13)连通。在本实用新型的燃油箱中,通过在燃油箱底部设置导油槽,使得被固定带配合结构隔开的两个区域能够相互连通,确保了燃油在油箱底部顺畅地流通,避免了在燃油箱底部出现死油区,保证了与燃油泵不在一个区域的油液也能被泵到,提高了燃油利用率。

Description

燃油箱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燃油箱,还涉及一种具有该燃油箱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货车、客车等车辆中,通常采用油箱固定带将燃油箱固定在车身上。为了保证燃油箱的安装稳定性,需要在燃油箱壳体上设计固定带配合结构,固定带配合结构向燃油箱内部凸起,以在燃油箱外表面上形成与燃油箱固定带相匹配的凹槽,燃油箱固定带卡合在该凹槽中,防止燃油箱窜动。
然而,向内凸起的固定带配合结构会影响油箱底部燃油的流通性,导致燃油箱内总有部分燃油不被利用。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2。图1是现有技术的燃油箱的仰视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截取的剖视示意图。在图1和图2所示的燃油箱中,燃油箱底部设置有两条固定带配合结构11,这两条配合结构将燃油箱的底部分隔成三个区域,燃油泵(未示出)设置在位于中间的一个区域上的油泵安装处12(图2中可见)。由于固定带配合结构的存在,导致两侧的两个区域中的油液与中间区域中的油液隔开,与燃油泵不在一个区域的油液不能被燃油泵泵到,从而降低了燃油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的底部不存在死油区,能够保证油箱中燃油被充分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上形成有向该燃油箱的内部凸起的固定带配合结构,其中,所述燃油箱的底部形成有贯穿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的导油槽,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两侧的油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油槽连通。
优选地,所述燃油箱上形成有多条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多条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将所述燃油箱的底部分隔成多个区域,所述导油槽同时贯穿多条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以使所述多个区域中的油液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燃油箱上形成有两条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导油槽中部的两侧边缘分别呈向外凸出的弧形。
优选地,所述导油槽沿与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大体垂直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导油槽形成为矩形槽。
优选地,所述导油槽通过冲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燃油箱和车身,所述燃油箱通过燃油箱固定带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燃油箱为如上所述的燃油箱。
优选地,所述导油槽通过冲压成型,所述燃油箱固定带上形成有向外凸起的导油槽配合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燃油箱中,通过在燃油箱底部设置导油槽,使得被固定带配合结构隔开的两个区域能够相互连通,确保了燃油在油箱底部顺畅地流通,避免了在燃油箱底部出现死油区,保证了与燃油泵不在一个区域的油液也能被泵到,提高了燃油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燃油箱的仰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燃油箱的仰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B-B线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燃油箱的仰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仰视图,其中仅示出了燃油箱和燃油箱固定带;
图7是图6中的燃油箱固定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燃油箱11固定带配合结构
12油泵安装处13导油槽
2燃油箱固定带21导油槽配合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上形成有向该燃油箱的内部凸起的固定带配合结构11,其中,燃油箱的底部还形成有贯穿配合结构11的导油槽13,导油槽13能够将配合结构11两侧的油液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燃油箱中,通过在燃油箱底部设置导油槽13,使得被固定带配合结构11隔开的两个区域能够相互连通,确保了燃油在油箱底部顺畅地流通,避免了在燃油箱底部出现死油区,保证了与燃油泵不在一个区域的油液也能被泵到,提高了燃油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燃油箱中,导油槽13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成型,例如可以通过冲压或铣削成型。甚至导油槽13也可以仅为形成在配合结构11上的豁口,换句话说,一条配合结构11由相互隔开的两段组成,两段之间的间隔处即为导油槽13。为了方便加工,优选地,导油槽13通过冲压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配合结构11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多条,本实用新型对配合结构的数量不做限制。在燃油箱上只形成有一条配合结构的情况下,该配合结构将燃油箱的底部分隔成两个区域,燃油泵设置在其中的一个区域上,导油槽13将另一区域中的油液导入燃油泵所在的区域。
为了保证燃油箱的安装稳定性,优选地,燃油箱通过多条燃油箱固定带固定在车身上,即,在燃油箱上形成有多条配合结构11。多条配合结构11将燃油箱的底部分隔成多个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与配合结构11一一对应的多个导油槽13,每个导油槽13用于连通对应的一条配合结构11两侧的油液。然而,为了方便加工,优选地,在燃油箱的底部只设置一个导油槽13,该导油槽13同时贯穿多个配合结构11,以使多个区域中的油液相互连通。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燃油泵放置在导油槽上,以使油箱底部的油液都能被泵到。
在图3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燃油箱上形成有两条配合结构11,这两条配合结构11将燃油箱的底部分隔成三个区域,油泵安装处位于中间的一个区域上且位于导油槽13中。在重力作用下,位于两侧的两个区域中的油液会往低处流,即流到导油槽13中,从而能够被设置在导油槽中的燃油泵泵到。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放置燃油泵,优选地,如图3所示,导油槽13中部的两侧边缘分别呈向外凸出的弧形,以与燃油泵的底部形状相适应。
导油槽13可以沿任意适当的方向延伸,只要能够贯穿配合结构11即可。优选地,导油槽13可以沿与配合结构11大体垂直的方向延伸。在图3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带配合结构11沿燃油箱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导油槽13沿燃油箱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图5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带配合结构11沿燃油箱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导油槽13沿燃油箱的宽度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对导油槽13的形状不做限制,导油槽13例如可以形成为矩形槽、腰形槽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未示出)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油箱,该燃油箱1通过燃油箱固定带2(图6中可见)固定在车身上。
在导油槽13通过冲压成型的情况下,燃油箱的底部会产生凸台,为了与该凸台的形状相适应,优选地,如图7所示,燃油箱固定带2上形成有向外凸起(即,朝向固定带2的背向燃油箱的一侧凸起)的导油槽配合结构21。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9)

1.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上形成有向该燃油箱的内部凸起的固定带配合结构(11),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的底部形成有贯穿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的导油槽(13),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两侧的油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油槽(1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上形成有多条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多条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将所述燃油箱的底部分隔成多个区域,所述导油槽(13)同时贯穿多条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以使所述多个区域中的油液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上形成有两条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3)中部的两侧边缘分别呈向外凸出的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3)沿与所述固定带配合结构(11)大体垂直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3)形成为矩形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3)通过冲压成型。
8.一种车辆,包括燃油箱和车身,所述燃油箱通过燃油箱固定带(2)固定在车身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油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3)通过冲压成型,所述燃油箱固定带(2)上形成有向外凸起的导油槽配合结构(21)。
CN201520822834.0U 2015-10-22 2015-10-22 燃油箱及车辆 Active CN205149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22834.0U CN205149520U (zh) 2015-10-22 2015-10-22 燃油箱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22834.0U CN205149520U (zh) 2015-10-22 2015-10-22 燃油箱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49520U true CN205149520U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85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22834.0U Active CN205149520U (zh) 2015-10-22 2015-10-22 燃油箱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495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690A (zh) * 2016-05-18 2016-08-10 碧海舟(北京)节能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VOCs零排汽车油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690A (zh) * 2016-05-18 2016-08-10 碧海舟(北京)节能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VOCs零排汽车油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Y191793A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traveling motor
CN103958331A (zh) 车身下部构造
CN204126756U (zh) 发动机缸盖护罩及发动机总成
EP2962056B1 (de) Wärmeübertrager
US10641200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water-cooled engine
CN104973135A (zh) 弹簧支柱顶部安装件
CN205149520U (zh) 燃油箱及车辆
JP2021501044A5 (zh)
CN204255153U (zh) 堆叠的板式换热器
US20120175093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US9989314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8151871B2 (en) Heat exchanger
CN210858852U (zh) 发动机油底壳的布筋结构
CN102556169A (zh) 加强元件
US852327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06320125U (zh) 板件定位结构
EP2584276A2 (en) Out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2763242A (zh) 电池组件用电极结构体
CN204108107U (zh) 角铁制备工装
CN203406688U (zh) 一种小型电风扇电动机
US11841075B2 (en) Oil storage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 case
CN203499806U (zh) 一种小平面定位气室及其组成的中冷器
KR101684001B1 (ko) 오일펌프 소음 개선장치
CN201738983U (zh) 缸体侧面上布置的曲轴箱通风结构
CN102200071A (zh) 一种具有回油结构的发动机缸罩通气盖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