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94568U -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94568U
CN205094568U CN201520745761.XU CN201520745761U CN205094568U CN 205094568 U CN205094568 U CN 205094568U CN 201520745761 U CN201520745761 U CN 201520745761U CN 205094568 U CN205094568 U CN 2050945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bone
bone fracture
fracture plate
repair system
joint inju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457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华
温潇溢
孙璞
谢彦杰
赖卫国
毛文华
陈吉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457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945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945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945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所述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主要由锁定接骨板、锁定接骨固定件、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组成,其中,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用于将所述锁定接骨板固定在骨骼上,所述锁定接骨板和/或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上设有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既能利用缝线和/或人工韧带将撕裂的软组织进行有效地缝合修补,同时又可以利用锁定接骨板对软组织撕裂时所伴随的撕脱骨折进行有效地修复,实现了一种产品同时修复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伴随不同程度围关节骨折。

Description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以及该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中的锁定接骨板。
背景技术
人体的围关节结构,是指骨关节及其周围的组织,其中包括:骨组织、肌腱、关节囊、韧带等。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时往往伴随围关节骨块骨折,这种软组织及骨性损伤的修复是目前骨科领域的一项技术难题。造成这种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软组织修复与骨折修复所采用的修复方法及理念完全不同,手术时所用的器械与植入物也有较大的差异。目前针对于骨折修复手术通常以锁定钉板系统的内固定方式为主,而软组织修复通常利用带线锚钉等产品来进行缝合修复。因此目前尚无一种产品能够同时对骨折和软组织损伤进行修复。
目前,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脱骨折主要的固定方式包括以下3种:单纯螺钉直接固定,锁定钉板系统内固定以及单纯锚钉间接固定,根据对这三种固定方式进行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锁定钉板系统对于骨折固定最为牢固,对于移位大的粉碎性围关节撕脱骨折选用此种固定方式最佳,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但是,当前市场上并没有专门针对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脱骨折固定修复的相关产品。目前在进行该类手术时,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使用带线锚钉等产品对患处进行缝合固定,但由于带线锚钉本身固定方式的限制,使其无法对大片的软组织进行有效固定,特别是当遇到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患者、大面积撕脱骨折和骨质严重缺损等情况时,带线锚钉修复方法则会表现出组织固定面积小、缝合固定力弱和抗拔出力强度低等缺点,导致修复失败,术后效果差;而利用锁定钉板系统对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脱骨折进行内固定修复时,虽然术后疗效比带线锚钉较佳,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围关节软组织损伤(含撕脱骨折)修复的微型钉板系统,所以在进行此类修复手术时,通常只能选择针对一般性骨折修复而设计的常规锁定钉板系统作为替代,由于一般性骨折与围关节软组织损伤(含撕脱骨折)两者修复理念不同,用于一般性骨折修复的钉板系统中的接骨板尺寸明显偏大,导致术中较大的切口和不必要的软组织结构剥离;
第二,当临床中需要接骨板和缝线配伍使用以修复围关节软组织损伤时,市面上现有的钉板系统的接骨板结构上没有专门针对缝线的过线、栓结、钩挂需求进行的结构设计,容易造成术中缝线操作不便,甚至导致缝合软组织的缝线与接骨板固定不牢等不良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该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主要由锁定接骨板、锁定接骨固定件(例如锁定接骨螺钉)、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组成,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处理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伴随不同程度围关节骨折手术中没有专门修复产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上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所述锁定接骨板,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处理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伴随不同程度围关节骨折手术中没有专门的修复产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主要由锁定接骨板、锁定接骨固定件、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组成;其中,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用于将所述锁定接骨板固定在骨骼上,所述锁定接骨板和/或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上设有专门用于定位和固定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的结构。其中,锁定接骨固定件通常可以是锁定接骨螺钉或其类似物。
本实用新型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使用时,首先将锁定接骨板和锁定接骨固定件放置于骨折床的远端或近端(老的方法是将锁定接骨板和接骨固定件放置于骨折块上),然后使用缝线和/或人工韧带对围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编织缝合,最后通过所述锁定接骨板和/或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上设置的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对所述缝线和/或人工韧带进行定位和固定,从而复位和固定骨折块,以修复围关节撕脱骨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基于一种全新的间接固定方式,和以往的固定理念--直接固定有本质的区别。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接骨板上设置的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立柱。立柱的结构形式具有易于使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穿过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锁定接骨板的边缘。立柱设置在锁定接骨板的边缘的方式有易于其加工制造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锁定接骨板一侧或两侧的侧翼上。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接骨板的形状呈近似三角形,包括位于上端的上边缘--头部,和位于下端的两侧翼,所述立柱优选设置在所述的两侧翼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这是由于上边缘需要设置克氏针孔,如果在上边缘同时设置的立柱的话将会使锁定接骨板的结构设计变得复杂。而将立柱设置在侧翼上则能使锁定接骨板更好的在头部设置克氏针孔,方便锁定接骨板设计制作和手术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接骨板的两侧侧翼分别设置有所述立柱,所述立柱在所述锁定接骨板的两侧侧翼上对称设置。如此设置的立柱可以使手术缝合后的骨块和软组织两相对侧的牵拉力均匀,不容易产生其它方向的分力,避免了分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接骨板的两侧侧翼的每一侧各设置一个立柱或两个以上立柱,所述相邻的立柱之间具有间隙。每一侧的立柱所需要设置的数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使用环境具体确定,此处不进行详细说明和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相对于所述锁定接骨板呈上翘、下凹或平滑过渡结构方式。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还优选,所述立柱相对于所述锁定接骨板呈上翘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于上翘的结构方式使缝线和/或人工韧带过线以及栓结都更加容易和方便操作,而且不会对患者的骨面产生推拉而导致患者产生不适。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上设有防止所述缝线和/或人工韧带滑脱的防脱部,所述防脱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立柱的防脱部以外的其余部分的径向尺寸。这样可以在术中、术后更为有效地防止缝线和/或人工韧带以及它们的线结滑脱。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栓线立柱为T型结构,且所述T型结构的径向相对宽的一端作为自由端,径向相对窄的一端与所述锁定接骨板一体成型式连接。T型结构制作方便、简单,并且作为立柱形式不仅可以很方便的定位和固定缝线和/或人工韧带,而且其径向相对宽的一端作为防脱部可以有效地在术中、术后防止线结滑脱。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环槽。设置环槽可使立柱的卡线效果更佳,更利于缝线和/或人工韧带在锁定接骨板上的定位和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如锁定接骨螺钉上设置的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为适合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穿过或围绕的孔或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接骨板上设置的用于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包括圆孔和/或长条孔。所述圆孔和所述长条孔的大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使用环境进行确定,此处不进行详细说明和限定。为了更适合人工韧带的穿线、栓结,可以设置尺寸较大的所述长条孔或圆孔。此外,锁定接骨板上可同时设置有多个尺寸不同的圆孔和/或长条孔,其中尺寸较大的圆孔和长条孔更适合人工韧带的穿线和栓结。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接骨板的圆孔和/或长条孔下方设有延伸至所述锁定接骨板边缘的凹槽。这样使得过线、穿线更为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接骨板的高度在10mm—50mm之间,厚度在1mm—3mm之间,宽度例如可在10mm—50mm之间。并且,所述锁定接骨板的形状设置为贴合所述围关节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接骨板的高度在10mm—30mm之间,厚度在1.5mm—2mm之间,宽度优选可在20mm—30mm之间。
通过上述尺寸设置,使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接骨板较现在市面上使用的用于一般性骨折的锁定接骨钢板轻薄,可以称之为微型锁定接骨板,该微型锁定接骨板在保证锁定接骨板强度的前提下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刺激,避免锁定接骨板过度压迫骨外膜,防止血液供应阻碍,加速患处复原。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缝线为防切割缝线,所述防切割缝线中间具有一个直径较其它部位大的线结。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人工韧带的两端编织为适合通过所述锁定接骨板和/或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上设置的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上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中的所述锁定接骨板。所述锁定接骨板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肽、钢、合金等)、高分子或其他适合的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其使用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本实用新型对此不进行详细说明和限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围关节软组织损伤或撕脱骨折毗邻关节,如采用传统钢板直接固定需将钢板置于骨块表面,挤占空间,容易造成关节活动障碍,如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时用肱骨近端锁定板固定会导致肩峰撞击症的发生,而利用本项技术通过间接固定原理,接骨板离骨床有一定距离,加上独特设计的微型锁定接骨板,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保证疗效;
第二,除了撕脱骨折,本设计对于骨质疏松时的围关节韧带损伤修补也有独特的益处,骨质疏松时锚钉修补韧带损伤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锚钉无法与骨床牢靠咬合,容易松动而导致韧带修补疗效欠佳,如肱骨头骨质疏松时的肩袖损伤修补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棘手难题,可以通过采用将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微型锁定接骨板固定于肱骨大结节远端的外科颈间接复位固定肩袖组织来解决;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既能利用缝线和/或人工韧带将撕裂的软组织进行有效地缝合修补,同时还可以利用锁定接骨板对软组织撕裂时所伴随的撕脱骨折进行有效地修复,达到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此一种产品就能同时对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脱以及围关节小骨块骨折进行修复的效果;
第四.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锁定接骨板进行特殊的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其上设置的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优选是立柱的设置将缝线和/或人工韧带通过栓结、钩挂等方式固定在锁定接骨板上,这样的固定连接方式不仅避免了常规使用的带线锚钉适应性差、固定不牢固的缺点,又解决了传统锁定接骨板过线困难的问题,从而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减少病人痛苦,便于术后恢复;
第五,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接骨板,较一般的锁定钢板轻薄,在保证锁定接骨板强度的前提下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刺激,避免锁定接骨板过度压迫骨外膜,防止血液供应阻碍,加速患处复原;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接骨板还通过立柱的设置,实现了该锁定接骨板的用于贴合骨面的一侧是多点接触,例如类似“钉鞋”的结构,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锁定接骨板在骨面上的定位和固定,而与现有钢板产品的面接触相比不同并更加优越;
第六,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接骨板为微型板的设计,尤其是对其高度和厚度以及形状贴合性进行设计,使其特别适合于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脱伴随围关节小骨块骨折的骨折修复情况,不仅使其更符合关节周围骨骼形态、贴合性更好,生物力学性能更佳,固定更为牢靠,而且还缩短了手术切口,有效避免了术中对组织的过度剥离,从而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康复时间。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锁定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主视图,图2(b)为侧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锁定接骨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锁定接骨板上的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应用示意图,其中肩袖处于撕脱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应用示意图,其中肩袖处于缝合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锁定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锁定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锁定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防切割缝线缝合肩袖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含义为:1.锁定接骨板;11.立柱;11a.立柱的自由端;11b.立柱的连接端;11’.另一种结构的立柱;111.环槽;2.缝线;2.1.缝线;2.2.另一种结构的缝线;2.3.人工韧带;24.防切割缝线;3.锁定接骨螺钉;4.肩袖;5.肱骨;6.圆孔;7.锁定孔;8.凹槽;9.长条孔;10.大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人体的围关节,是指骨关节及其周围的组织,其中包括:骨组织、肌腱、关节囊、特殊韧带以及其它关节周围软组织等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产品的应用适用范围很广,如青少年的胫骨、腓骨骨折,肘关节、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撕脱性骨折,成人中的肩袖大面积撕脱时伴着肱骨大结节骨折等等情况。
其中,肩袖大面积撕脱时往往伴着肱骨大结节骨折,目前医生遇到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时,由于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器械,并且由于目前市场并没有针对肱骨大结节结构设计的锁定钉板系统,往往只是通过肱骨近端锁定板剪断或使用桡骨远端T型板等塑形后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骨折,这样的处理方式容易造成钢板不贴服,术中需要重新塑形,增加手术时间,骨折块不能够解剖复位,更为重要的是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肱骨大结节骨折时伴随肩袖撕脱进行修复,此种治疗方法具有术后恢复慢、治疗效果不佳、术后患处长期疼痛等缺点。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肱骨大结节骨折修复与肩袖撕脱修复方法属于不同的两种手术方法,目前针对于骨折修复手术通常采用锁定钉板系统为主的内固定方式,而肩袖撕脱修复通常利用带线锚钉等产品对患处进行缝合修复;由于受到人体解剖结构的限制,在利用锁定钉板系统对肱骨大结节骨折修复后,就没有合适的空间置放带线锚钉对肩袖撕脱进行缝合,而如果不利用带线锚钉则无法对缝线进行有效的固定,这样将无法对肩袖撕脱进行有效地修复;而目前市场上现有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也没有合适的结构可以对缝线进行栓结固定。因此,在实践中需要能有一套系统,既能有效地缝合撕裂的软组织,又可以将软组织撕裂所造成的骨折进行有效的固定修复,使得两者的修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主要由锁定接骨板、锁定接骨固定件、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组成,其中,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用于将所述锁定接骨板固定在骨骼上,所述锁定接骨板和/或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上设有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
下方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以助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其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产生限定作用。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由锁定接骨板1、缝线和/或人工韧带、锁定接骨螺钉3组成。其中,标号2.1和2.2的为缝线,标号2.3的为人工韧带,具体使用时可以对缝线2.1、缝线2.2或人工韧带2.3择一使用或选择其中任意组合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图1中所示的锁定接骨螺钉3、缝线2.1、缝线2.2和人工韧带2.3的数量、形状和大小仅为示意,其中所示的数量、形状和大小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可选择的各零部件的数量、形状和大小的限制。
本实施例的锁定接骨板1采用与传统的用于一般性骨折的接骨钢板不同的结构设计,锁定接骨板1设有方便缝线和/或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圆孔6,缝线和/或人工韧带可以穿过圆孔6或者在圆孔6上进行栓结,同时锁定接骨板1还设有方便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穿过和栓结的立柱11;可替换地,立柱和圆孔也可以是择一设置;并且,锁定接骨板1设置有与锁定接骨螺钉3适配的多个具有内螺纹的锁定孔7,该些锁定孔的轴线之间不平行,而是呈一定角度,这样,在将锁定接骨板固定到骨头上时,锁定接骨螺钉3会与骨头产生一角度而非垂直关系,这样的位置关系能够使锁定接骨螺钉3和锁定接骨板1在骨骼上的固定更加牢固,不易松脱。在本实施例中,共设置四个锁定孔,这四个锁定孔之间的位置关系请参见图1。
设置立柱11的优点是方便过线和栓结。较以往的穿孔结构,立柱11,尤其是上翘式设置的立柱11在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穿过和栓结时更加方便和快捷。
其中,请参见图2(a)和图2(b),
锁定接骨板1的宽度X在10—50mm之间,优选在20—30mm范围内;
锁定接骨板1的高度Y在10—50mm之间,优选在10—30mm范围内;
锁定接骨板1的厚度t在1—3mm之间,优选在1.5—2mm范围内;
基于上述尺寸的设置,本实施例的锁定接骨板1是基于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脱伴随围关节小骨块骨折的特殊需求而设置的,其较一般的锁定接骨板轻薄,在保证锁定接骨板强度的前提下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刺激,避免锁定接骨板过度压迫骨外膜,防止血液供应阻碍,加速患处复原。
请再次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锁定接骨板1上设置的立柱11分别在锁定接骨板两侧侧翼布置,且为对称分布,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非对称分布,或者也可以为仅设置在一侧侧翼。如此设置的立柱可以使手术缝合后的骨块和软组织两相对侧的牵拉力均匀,不容易产生其它方向的分力,避免了分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本实施例优选在锁定接骨板1两侧对称布置各两个栓线立柱结构,并且两个栓线立柱之间具有间隙。在锁定接骨板上设置两个以上立柱,则可以根据不同实际情况下的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具有更好的栓结、钩挂效果的其中一个、几个或全部的栓线点和栓线位置,提供了不同情况下多个栓线点和栓线位置的更多选择。
本实施例中,每个栓线立柱可以相对于锁定接骨板1的平面呈上翘、下凹或平滑过渡三种相对结构方式。
请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的栓线立柱11的形状优选T形结构,且所述T型结构的径向相对宽的一端11a作为自由端,径向相对窄的一端11b与所述锁定接骨板1一体成型式连接,T形结构的径向相对宽的上部可以在术中、术后更为有效地防止线结滑脱。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使用其它结构防止线结滑脱。实现这个功能的所有部件都可以称为防脱部,防脱部的结构设置需要保证所述防脱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栓线立柱的防脱部以外的部分的径向尺寸。
请参见图4,本实施例还优选,在栓线立柱11上设计出一个或多个环槽111,这样卡线效果更佳,更利于缝线在锁定接骨板1上的固定。
此外,请参见图3,圆孔6在锁定接骨板1的下表面均设有凹槽8,凹槽8延伸至锁定接骨板1的边缘,这样的设置使得过线、穿线更为方便。同时优选,圆孔6直径在0.8—3.5mm之间,优选在2—2.4mm范围内。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圆孔6共设置6个,其中在锁定接骨板上端设置两个,并在锁定接骨板的两侧侧翼的上端部各设置两个。
本实施例提供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可以利用锁定接骨板固定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脱所造成的骨折患处,并利用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缝合软组织撕裂患处,再利用锁定接骨板上特殊的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的定位和固定结构将缝线和/或人工韧带固定在锁定接骨板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接骨板的侧翼上设有方便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穿过、栓结、钩挂的立柱11,这一独特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手术过程中缝线过线困难、打结固定困难的问题,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请参见图5和图6,它们显示了本实施例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应用于治疗肩袖撕脱伴随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示意图。其中,图5和图6中,各标号含义为:1.锁定接骨板;2.缝线;3.锁定接骨螺钉;4.肩袖;5.肱骨。图5为肩袖处于撕脱状态示意图,可见肩袖4的两端未贴合肱骨5,并且图5中显示,锁定接骨板1已经通过锁定接骨螺钉3固定至肱骨5上,并且锁定接骨螺钉3不是沿着与肱骨5垂直方向拧入,而是与肱骨5成一定角度拧入,这样可以使锁定接骨板与肱骨的把持力更大。同时,图6中显示,通过使用缝线2将肩袖4缝合固定,肩袖4的两端已经贴合在肱骨5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锁定接骨板的结构,请参见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在锁定接骨板的侧翼两侧各设置一个立柱11’,并且立柱11’不为T字形,且立柱11’未设置防脱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锁定接骨板的结构,请参见图8,其中,锁定接骨板的侧翼两侧未设置立柱,而是设置了长条孔9。该长条孔9作为固定结构更适合于使用人工韧带的情况,当然也可适合于缝线。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再一种锁定接骨板的结构,请参见图9,其中,锁定接骨板的侧翼两侧未设置立柱,而是设置了大圆孔10;同时,锁定接骨板在其上端和两侧翼上部共设置了十二个小的圆孔,并在其下端设置了两个设有内螺纹的锁定孔。
大圆孔作为固定结构,更适合于使用人工韧带的情况,当然也可适合于缝线。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用的缝线为防切割缝线24,该防切割缝线24在缝线中间编织出一个直径较大的线结。与传统缝线相比,防切割缝线在缝合软组织时可以增大缝线与软组织的接触面积,减少应力集中对软组织切割所造成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脱伴骨折的修复技术难题,既能对软组织进行缝合修复,又能对骨折患处进行内固定修复,能够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接骨板的独特的立柱结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手术过程中缝线过线困难、打结固定困难的技术难题,降低了手术操作的困难性,缩短手术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接骨板为微型板的设计,不仅更符合关节周围骨骼形态、贴合性更好,生物力学性能更佳,固定更为牢靠,而且还有效地缩短了手术切口,减轻患者痛苦和降低术中对组织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的锁定接骨板设计使其患者适用范围明显增大,尤其是对骨质疏松、粉碎性骨折、大面积骨质缺损患者针对性更强,比带线铆钉适用性广。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锁定接骨板、锁定接骨固定件、缝线和/或人工韧带组成,其中,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用于将所述锁定接骨板固定在骨骼上,所述锁定接骨板和/或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上设有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接骨板上设置的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立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锁定接骨板的边缘。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锁定接骨板一侧或两侧的侧翼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接骨板的两侧侧翼分别设置有所述立柱,所述立柱在所述锁定接骨板的两侧侧翼上对称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接骨板的两侧侧翼的每一侧各设置一个立柱或两个以上立柱,所述相邻的立柱之间具有间隙。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相对于所述锁定接骨板呈上翘、下凹或平滑过渡结构方式。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有防止所述缝线和/或人工韧带滑脱的防脱部,所述防脱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立柱的防脱部以外的其余部分的径向尺寸。
9.如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T型结构,且所述T型结构的径向相对宽的一端作为自由端,径向相对窄的一端与所述锁定接骨板一体成型式连接。
10.如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环槽。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上设置的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为适合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穿过或围绕的孔或槽。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接骨板上设置的用于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包括圆孔和/或长条孔。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接骨板上同时设置有多个尺寸不同的圆孔和/或长条孔。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接骨板的高度在10mm—50mm之间,厚度在1mm—3mm之间,并且所述锁定接骨板的形状设置为贴合所述围关节的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接骨板的高度在10mm—30mm之间,厚度在1.5mm—2mm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为防切割缝线,所述防切割缝线中间具有一个直径较其它部位大的线结。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韧带的两端编织为适合通过所述锁定接骨板和/或所述锁定接骨固定件上设置的用于使所述缝线和/或所述人工韧带定位和固定的结构。
18.一种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中的所述锁定接骨板。
CN201520745761.XU 2015-09-24 2015-09-24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Active CN2050945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45761.XU CN205094568U (zh) 2015-09-24 2015-09-24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45761.XU CN205094568U (zh) 2015-09-24 2015-09-24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94568U true CN205094568U (zh) 2016-03-23

Family

ID=55510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45761.XU Active CN205094568U (zh) 2015-09-24 2015-09-24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9456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5272A (zh) * 2015-09-24 2015-12-09 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CN106419981A (zh) * 2016-11-25 2017-02-22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一种新型医用铆钉
CN106725809A (zh) * 2017-02-14 2017-05-31 黄培科 一种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固定钢板
CN113143433A (zh) * 2021-05-31 2021-07-23 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围关节修复板及围关节修复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5272A (zh) * 2015-09-24 2015-12-09 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CN106419981A (zh) * 2016-11-25 2017-02-22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一种新型医用铆钉
CN106725809A (zh) * 2017-02-14 2017-05-31 黄培科 一种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固定钢板
CN106725809B (zh) * 2017-02-14 2023-07-07 黄培科 一种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固定钢板
CN113143433A (zh) * 2021-05-31 2021-07-23 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围关节修复板及围关节修复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5272A (zh)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CN205094568U (zh) 一种微型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及其锁定接骨板
US20210121214A1 (en) Patella bone plate and methods of fixation
Rehak et al. The Mitek bone anchor: application to the hand, wrist and elbow
CN105520777A (zh) 一种股骨远端前内侧植入骨板
CN106901821A (zh) 一种髌骨骨折内固定器
CN105361940A (zh) 一种微型围关节锚定板及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
CN205411293U (zh) 一种微型围关节锚定板及围关节损伤修复系统
CN213156356U (zh) 一种围关节修复板及围关节修复系统
Ostrander III et al. Triple-row modification of the suture-bridge technique fo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Wechselberger et al. Free functional rectus femoris muscle transfer for restoration of knee extension and defect coverage after trauma
CN202589589U (zh) 一种微创跟腱固定吻合器
Saltrick Lateral ankle stabilization: modified Lee and Chrisman-Snook
CN113208722A (zh) 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复位手术的固定悬吊装置及操作方法
CN208905682U (zh) 用于髌骨骨折的张力带钢板
CN207202926U (zh) 髌骨骨折内固定器
CN102370517A (zh) 肱骨大结节解剖型锁定钢板
CN207785265U (zh) 一种肱骨大结节解剖锁定板
Lall et al. Margin convergence in rotator cuff repair: The shoelace technique
CN102551832B (zh) 一种微创跟腱固定吻合器
Morsy et al. Arthroscopic Linked Triple Row Repair for Large and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CN214761417U (zh) 一种用于固定后踝骨折的接骨板
CN203539430U (zh) 一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带袢双钩螺钉
CN217390839U (zh) 一种髌骨骨折固定用锚袢装置
CN208910442U (zh) 一种分体式记忆合金髌骨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1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East area 528, 23, 2 floor.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1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East area 528, 23, 1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