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8714U - 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8714U
CN205078714U CN201520709295.XU CN201520709295U CN205078714U CN 205078714 U CN205078714 U CN 205078714U CN 201520709295 U CN201520709295 U CN 201520709295U CN 205078714 U CN205078714 U CN 205078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side
wall part
speed change
support
chang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0929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村干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himp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himp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himp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himp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8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8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其安装于输入侧部件,该输入侧部件具有以沿一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和对轴进行支承的轴承,所述变速装置具有托架以及变速部,变速部具有:与太阳旋转部件一起构成行星变速机构的多个行星旋转部件;以及从一侧支承多个行星旋转部件的垫圈,托架具有托架本体部,托架本体部具有:带有贯通孔且将输入侧部件和变速部隔开的第一隔壁部;从第一隔壁部的另一侧的面突出并带有环状的隔壁部内侧面的第二隔壁部;以及从一侧支承垫圈的支承部,第一隔壁部与支承部为单一部件的一部分,在第二隔壁部的径向内侧设有空隙部,空隙部与配置有太阳旋转部件以及行星旋转部件的空间连接。

Description

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公开公报2012-47325号所示,以不使用油封来抑制润滑脂泄漏为目的,提出了具有第一限制壁部以及第二限制壁部的变速器。第一限制壁部通过推力轴承来阻止行星齿轮。
在上述的这种变速器中,阻止行星齿轮的第一限制壁部与第二限制壁部作为分体部件设置。因此,存在有增加部件个数、增加变速器的制造成本的问题。并且存在由于部件个数增加,而组装变速器的工时增加和变速器的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一个目的在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润滑脂泄漏到输入侧部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加、并能够抑制生产率降低的结构的变速装置以及具有这种变速装置的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为一种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安装于输入侧部件,所述输入侧部件具有以沿一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和支承轴的轴承,所述变速装置包括:托架,所述托架在一方向的一侧安装输入侧部件;以及变速部,所述变速部设置于托架的一方向的另一侧,变速部具有:多个行星旋转部件,所述行星旋转部件与设置于轴的一侧的端部的太阳旋转部件一同构成行星变速机构;以及垫圈,所述垫圈从一侧支承多个行星旋转部件,托架具有安装输入侧部件的托架本体部,托架本体部具有:第一隔壁部,所述第一隔壁部具有供轴插入的贯通孔且将输入侧部件和变速部隔开;第二隔壁部,所述第二隔壁部从第一隔壁部的另一侧的面突出并具有环状的隔壁部内侧面;以及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位于第二隔壁部的径向内侧并从一侧支承垫圈,第一隔壁部与支承部为单一部件的一部分,在第二隔壁部的径向内侧设有空隙部,空隙部与配置有太阳旋转部件以及行星旋转部件的空间连接。
优选托架具有保持轴承的轴承保持部件,轴承保持部件设置于托架本体部的所述第一隔壁部的所述一侧。
优选第二隔壁部的隔壁部内侧面的一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垫圈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在第二隔壁部的隔壁部内侧面设有倾斜部,倾斜部从位于比外缘靠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另一侧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优选支承部具有环状的支承部内侧面,且在支承部的支承部内侧面设有凹部。
优选第二隔壁部的隔壁部内侧面位于比垫圈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优选支承部沿径向延伸。
优选支承部与第一隔壁部和第二隔壁部连接。
优选支承部与第二隔壁部在径向上分开设置。
优选托架本体部具有多个支承部,且多个支承部沿中心轴线的周向等间隔配置。
优选在支承部的另一侧的端部设有径向内侧朝向一侧凹陷的台阶部,垫圈配置在台阶部的与径向相交的台阶面的径向内侧。
优选支承行星旋转部件的行星架销的行星架销轴线位于比轴承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优选在径向上,在行星旋转部件与支承行星旋转部件的行星架销之间设有滚针轴承,垫圈从一侧支承滚针轴承。
优选具有作为输入侧部件的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提供具有可抑制润滑脂泄漏到输入侧部件、可抑制制造成本增加且可抑制生产率降低的结构的变速装置以及具有这种变速装置的驱动装置。
参照附图,通过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行星变速机构的局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主视图。
图4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托架的后视图。
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托架的剖视图。
图6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7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托架的另一例子的主视图。
图8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另一例子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9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另一例子的局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变更。并且,在下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种结构而存在有使各结构中的比例和数量等与实际的结构不同的情况。
并且,在图中,为了方便起见,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Y轴方向作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1的轴向(一方向)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作为与中心轴线J1的径向平行的方向中的图1的上下方向。X轴方向作为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Y轴方向的正侧(+Y侧、另一侧)称作“前侧”,将Y轴方向的负侧(-Y侧,一侧)称作“后侧”。但是,后侧以及前侧仅指用于说明而使用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只要不特别限定,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将绕中心轴线J1的方向(θY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不仅指严格意义上沿轴向(Y轴方向)延伸的情况,还包括沿以不满45°的范围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不仅指严格意义上沿径向延伸、即沿垂直于轴向(Y轴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还包括沿以不满45°的范围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的局部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如图1所示,具有作为输入侧部件的马达30和安装于马达30的变速装置20。
马达30具有:轴31,所述轴31以沿一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以及轴承32,所述轴承32支承轴31。变速装置20具有变速部50和托架40。
在托架40的轴向(Y轴方向)的后侧(-Y侧)安装有马达30。变速部50设置于托架40的轴向的前侧(+Y侧)。也就是说,托架40连接马达30和变速部50。轴承32被托架40保持。轴31经由托架40插入到变速装置20的内部。以下,对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变速装置20为二级型变速装置。也就是说,变速装置20将从马达30输入的旋转运动经过两级变速后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装置20的壳体包括托架40、后述的后侧圆筒部件60、后述的前侧圆筒部件70以及后述的盖部77。
变速部50具有后侧行星变速机构(行星变速机构)51和前侧行星变速机构52。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以及前侧行星变速机构52例如为行星齿轮机构。
图2为示出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局部的分解立体图。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有后侧圆筒部件60、多个后侧行星旋转部件(行星旋转部件)62、多个后侧行星架销(行星架销)63、多个后侧滚针轴承(滚针轴承)64、后侧行星架65、后侧垫圈(垫圈)66以及前侧垫圈67。也就是说,变速部50具有后侧圆筒部件60、多个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多个后侧行星架销63、多个后侧滚针轴承64、后侧行星架65以及后侧垫圈66。
如图1所示,通过利用设置于轴31的前侧(+Y侧)的端部的后侧太阳旋转部件(太阳旋转部件)61,将旋转动力传递到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来使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由上述的各部件和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例如为太阳齿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的外侧面设有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例如被设置为与轴31成单一部件。
后侧圆筒部件60为圆筒状的部件。后侧圆筒部件60构成变速装置20的壳体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圆筒部件60例如为内齿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圆筒部件60的内侧面设有齿轮。
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设置于后侧圆筒部件60的径向内侧。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与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一同构成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例如为行星齿轮。也就是说,在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外侧面设有齿轮。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例如如图2所示设有三个。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如图1所示设置于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的径向外侧。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如图2所示沿周向等间隔配置。
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通过后侧行星架销63被安装于后侧行星架65。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能够绕穿过后侧行星架销63的中心的轴线即绕后侧行星架销轴线(行星架销轴线)J2旋转。也就是说,后侧行星架销63将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径向上,在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与后侧行星架销63之间设有后侧滚针轴承64。
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外侧面与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的外侧面以及后侧圆筒部件60的内侧面接触。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为行星齿轮机构,因此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的齿轮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齿轮互相啮合。并且,后侧圆筒部件60的齿轮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齿轮互相啮合。尽管省略图示,但在各齿轮相互啮合的部位注入有润滑脂作为润滑油。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随着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的旋转而绕后侧行星架销轴线J2自转并绕中心轴线J1(±θY方向)公转。
另外,优选作为润滑油而注入的润滑脂,例如使用稠度为1以上的润滑脂。作为润滑脂,尤其优选使用稠度为2以上的润滑脂。稠度是指表示润滑脂的硬度的值。稠度可根据JIS规格(JISK2220:2013)来测定。当稠度在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容易将润滑脂保持在后述的空隙部AR11内。
后侧行星架销63嵌入到设置于后侧行星架65的孔部。后侧行星架销63固定于后侧行星架65。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行星架销63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数量一致,例如设有三个。后侧行星架销63的后侧行星架销轴线J2位于比轴承3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后侧滚针轴承64嵌入到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内侧。在后侧滚针轴承64的内侧嵌入有后侧行星架销63。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滚针轴承64的数量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数量一致,例如设有三个。后侧滚针轴承64的结构不特别限定。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任何滚针轴承作为后侧滚针轴承64。
后侧行星架65通过后侧行星架销63支承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在后侧行星架65的中心设有与中心轴线J1同心的朝向前侧(+Y侧)开口的中心孔部65a。在中心孔部65a嵌入并固定有后述的前侧太阳旋转部件71。后侧行星架65随着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公转绕中心轴线J1(±θY方向)旋转。
后侧垫圈66设置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后侧(-Y侧)。在轴向(Y轴方向)上观察,后侧垫圈66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至少一部分、后侧行星架销63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后侧滚针轴承64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观察,后侧垫圈66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一部分、后侧行星架销63的整体以及后侧滚针轴承64的整体重叠。
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后侧垫圈66从后侧支承多个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多个后侧行星架销63以及多个后侧滚针轴承64。后侧垫圈66的前侧(+Y侧)的垫圈前表面66a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后侧行星架销63以及后侧滚针轴承64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后侧垫圈66从前侧被后述的托架40的支承部44支承。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后侧垫圈66对部件进行支承不仅表示后侧垫圈66与该部件接触,还包括通过后侧垫圈66限制该部件移动。例如,后侧垫圈66对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进行支承包括通过后侧垫圈66限制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从后侧垫圈66向后侧(-Y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后侧垫圈66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也可不必一定接触。后侧行星架销63与后侧滚针轴承64也相同。
后侧垫圈66的外缘位于比后侧滚针轴承6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后侧垫圈66的外缘位于比后述的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后侧垫圈66的内缘位于比后侧滚针轴承6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后侧垫圈66的内缘位于比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前侧垫圈67从前侧(+Y侧)支承后侧行星架65。前侧垫圈67与后侧行星架65接触。前侧垫圈67从前侧被后述的前侧行星架75支承。
后侧垫圈66与前侧垫圈67从轴向(Y轴方向)的两侧将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后侧行星架销63、后侧滚针轴承64以及后侧行星架65夹持。由此,在托架40与后述的前侧行星架75之间,后侧行星架65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在托架40与前侧行星架75之间,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后侧行星架销63以及后侧滚针轴承64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公转。
前侧行星变速机构52被设置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前侧(+Y侧)。前侧行星变速机构52具有前侧圆筒部件70、前侧太阳旋转部件71、多个前侧行星旋转部件72、多个前侧行星架销73、多个前侧滚针轴承74、前侧行星架75、前侧行星架轴承76a,76b、盖部77以及输出轴78。
前侧圆筒部件70安装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后侧圆筒部件60的前侧(+Y侧)。前侧圆筒部件70与后侧圆筒部件60相同。前侧太阳旋转部件71固定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后侧行星架65。前侧太阳旋转部件71与后侧行星架65一同绕中心轴线J1(±θY方向)旋转。
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相同,前侧圆筒部件70与前侧太阳旋转部件71与前侧行星旋转部件72通过互相啮合而构成。也就是说,前侧行星旋转部件72随着前侧太阳旋转部件71的旋转而绕前侧行星架销轴线J3自转且绕中心轴线J1(±θY方向)公转。前侧行星旋转部件72的其他结构与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结构相同。
前侧行星架销73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后侧行星架销63相同。前侧滚针轴承74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后侧滚针轴承64相同。
与后侧行星架65相同,前侧行星架75随着前侧行星旋转部件72的公转而绕中心轴线J1(±θY方向)自转。前侧行星架75被前侧行星架轴承76a、76b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在前侧行星架75的前侧(+Y侧)的端部连接有输出轴78。
前侧行星架轴承76a被后侧圆筒部件60和前侧圆筒部件70保持。前侧行星架轴承76b被盖部77保持。
盖部77安装于前侧圆筒部件70的前侧(+Y侧)。在盖部77的中央设有沿轴向(Y轴方向)贯通的孔部。盖部77构成变速装置20的壳体的一部分。与前侧行星架75的前侧的端部的连接的输出轴78经由盖部77的孔部露到变速装置20的壳体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78与前侧行星架75为单一部件。
图3至图5为示出托架40的图。图3为主视图(ZX视图),即从前侧(+Y侧)向后侧(-Y侧)观察的图。图4为后视图(ZX视图),即从后侧向前侧观察的图。图5为剖视图。如图5所示,托架40具有托架本体部41和轴承保持部件45。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40为单一部件。托架40构成变速装置20的壳体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在托架本体部41安装有马达30。托架本体部41具有第一隔壁部42、第二隔壁部43以及多个支承部44。第一隔壁部42与支承部44为单一部件即托架40的一部分。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为单一部件即托架40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隔壁部42与第二隔壁部43与支承部44为托架40的一部分,而托架40为单一部件。
第一隔壁部42将马达30和变速部50隔开。如图4所示,第一隔壁部42为大致圆板状。第一隔壁部42具有贯通孔42b。贯通孔42b设置于第一隔壁部42的中央。如图1所示,在贯通孔42b插入有轴31。贯通孔42b与中心轴线J1同心。
第二隔壁部43从第一隔壁部42的前侧(+Y侧)的隔壁部前表面42a向前侧突出。如图3所示,第二隔壁部43遍及周向(θY方向)一周设置。第二隔壁部43具有环状的隔壁部内侧面43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5所示,第二隔壁部43例如为圆筒状。第二隔壁部43构成托架40的内侧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设置于第一隔壁部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
在第二隔壁部43的径向内侧设有空隙部AR11。如图1所示,空隙部AR11与配置有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以及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空间AR2连接。空间AR2为位于后侧圆筒部件60的内侧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隙部AR11在比后侧垫圈66的内缘靠径向内侧以及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空间AR2直接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中的前侧(+Y侧)的端部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5所示,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为从后侧向前侧朝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的内径随着从后侧(-Y侧)向前侧(+Y侧)连续增大。
换言之,在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设有倾斜部。倾斜部从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隔壁部内侧面43a的前侧(+Y侧)的端部向后侧(-Y侧)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支承部44从后侧(-Y侧)支承后侧垫圈66。也就是说,支承部44借助后侧垫圈66从后侧支承多个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多个后侧行星架销63以及多个后侧滚针轴承64。支承部44位于第二隔壁部43的径向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4为从第一隔壁部42的隔壁部前表面42a向前侧(+Y侧)突出的板状。如图3所示,支承部44从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向径向内侧延伸。也就是说,支承部44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支承部44与第一隔壁部42和第二隔壁部43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支承部44例如设有八个。支承部44绕第一隔壁部42的贯通孔42b沿中心轴线J1的周向(θY方向)等间隔配置。
如图5所示,在支承部44的前侧(+Y侧)的端部设有径向内侧朝向后侧(-Y侧)凹陷的台阶部46。台阶部46由与径向相交的台阶面46a、与轴向(Y轴方向)相交的支承面46b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面46a与径向正交。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面46b与轴向正交。
如图3所示,台阶面46a被设置于沿周向等间隔配置的每一个支承部44。各台阶面46a的距离中心轴线J1的径向距离相同。在台阶面46a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后侧垫圈66。后侧垫圈66嵌入到由各台阶面46a构成的面。由此,后侧垫圈66在径向上被各台阶面46a定位。
如图1所示,支承面46b与后侧垫圈66的后侧(-Y侧)的垫圈后表面66b接触。由此,支承部44支承后侧垫圈66。
轴承保持部件45保持轴承32。轴承保持部件45设置于托架本体部41中的第一隔壁部42的后侧(-Y侧)。轴承保持部件45从第一隔壁部42的后侧的面朝向后侧突出。如图4所示,轴承保持部件45例如为圆筒状。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件45与中心轴线J1同心。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件45为单一部件即托架40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马达30的轴31的前侧(+Y侧)的端部经由被轴承保持部件45保持的轴承32以及第一隔壁部42的贯通孔42b,插入到变速装置20的内部。轴31的前侧的端部位于设置于托架40的第二隔壁部43的径向内侧的空隙部AR11。在轴31的前侧的端部设有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
在轴31设有直径从后侧(-Y侧)向前侧(+Y侧)变小的小径台阶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台阶部31a例如为锥形面。小径台阶部31a位于空隙部AR11内。轴承32嵌入到轴承保持部件45的内侧。
马达30具有带有轴31的转子以及定子等的其他部件,马达30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何马达。
通过马达30的轴31旋转,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旋转。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随着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的旋转而自转的同时公转,从而后侧行星架65旋转。相对于轴31的旋转速度,后侧行星架65的旋转速度为根据后侧圆筒部件60的齿轮数、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的齿轮数以及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的齿轮数而变速后的速度。由此,轴31的旋转速度通过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而变速。
通过后侧行星架65旋转,前侧太阳旋转部件71旋转,且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相同,前侧行星架75旋转。相对于后侧行星架65的旋转速度,前侧行星架75的旋转速度为根据前侧圆筒部件70的齿轮数、前侧太阳旋转部件71的齿轮数以及前侧行星旋转部件72的齿轮数变速后的速度。由此后侧行星架65的旋转速度通过前侧行星变速机构52而变速。通过前侧行星架75旋转,输出轴78按前侧行星架75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中,马达30的轴31的旋转通过变速装置20变速后输出。更为详细地说,马达30的轴31的旋转通过变速部50的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以及前侧行星变速机构52实施二级变速。变速装置20既可使轴31的旋转速度减速,也可使其增速。
图6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说明图。如图6所示,注入到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润滑脂G存在有顺着轴31泄漏到托架40侧的情况。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有将马达30和变速部50隔开的第一隔壁部42,因此能够抑制润滑脂G泄漏到马达30。并且,附着于轴31的润滑脂G在空隙部AR11内因轴31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朝向径向外侧飞溅。如图6所示,被溅出的润滑脂G例如附着到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并积存在空隙部AR11内。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使用油封就能够抑制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泄漏的润滑脂G泄漏到马达30。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第一隔壁部42与支承后侧垫圈66的支承部44为单一部件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变速装置20的部件个数增加。并且,由此能够抑制组装变速装置20的工时增加。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变速装置20的制造成本增加,并能够抑制变速装置20的生产率降低。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获得的变速装置具有如下结构:能够抑制润滑脂G向输入侧部件泄漏、能够抑制增加制造成本、并能够抑制生产率降低。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获得具有这种变速装置的驱动装置。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第二隔壁部43为作为单一部件的托架40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第一隔壁部42与第二隔壁部43与支承部44为作为单一部件的托架4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部件个数增加,且能够进一步抑制组装工时增加。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托架40具有保持轴承32的轴承保持部件45。也就是说,支承马达30的轴31的轴承32被变速装置20保持。因此,例如,与在马达30与变速装置20之间另设用于保持轴承32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各部件之间的累积公差。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能够高轴精度地配置轴31。
并且,随着润滑脂G不断积存到空隙部AR11内,注入到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润滑脂G减少。因此,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润滑可靠性有可能降低。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将积存在空隙部AR11的润滑脂G的一部分再次返回到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因此能够提高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润滑可靠性。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为从后侧向前侧朝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如图6所示,因离心力而从轴31溅出的润滑脂G被隔壁部内侧面43a朝向径向外侧推压,而承受朝向前侧的力。由此,附着在隔壁部内侧面43a的润滑脂G的一部分沿着隔壁部内侧面43a向前侧移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中的前侧的端部设置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在空隙部AR1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处,在空隙部AR11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之间不设置后侧垫圈66。也就是说,在径向外侧的端部,空隙部AR11与空间AR2直接接触。由此,如上述那样移动的润滑脂G的一部分从空隙部AR11内向空间AR2,即向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内部移动。
如上所述,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泄漏到空隙部AR11内的润滑脂G的一部分被再次供给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像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润滑脂G按图6中的箭头记号所示的那样循环。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润滑可靠性。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由于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空隙部AR11。由此,能够增加可积存在空隙部AR11内的润滑脂G的量。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设有支承后侧垫圈66的支承部44。因此,即使在将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配置在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支承对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等进行支承的后侧垫圈66。由此,扩大空隙部AR11的同时,能够抑制后侧垫圈66的脱离而导致后侧行星旋转部件62与后侧太阳旋转部件61的啮合脱离的情况。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支承部44沿径向延伸。因此,从轴31朝向径向外侧飞溅的润滑脂G不易附着到支承部44。由此,润滑脂G容易附着到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润滑脂G的一部分容易循环。并且,在空隙部AR11中,由于润滑脂G容易从径向外侧存积,因此能够高效地存积润滑脂G,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润滑脂G泄漏到马达30。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由于支承部44为沿径向延伸的板状,因此润滑脂G更加不易附着到支承部44,从而能获得更大的上述效果。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由于多个支承部44沿周向等间隔配置,因此能够稳定支承后侧垫圈66。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由于支承部44与第一隔壁部42和第二隔壁部43连接,因此能够提高托架本体部41的强度。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在支承部44的前侧的端部设有径向内侧向后侧凹陷的台阶部46。在台阶部46的台阶面46a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后侧垫圈66。因此,后侧垫圈66的外缘的径向的位置被台阶面46a限制,从而在径向上容易对后侧垫圈66进行定位。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后侧垫圈66嵌入到由多个台阶面46a构成的面。因此,在径向上能够更精确地对后侧垫圈66进行定位。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后侧行星架销轴线J2位于比轴承3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扩大后侧行星架销轴线J2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距离。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扩大空隙部AR11。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后侧垫圈66从后侧支承后侧滚针轴承64。因此,能够抑制后侧滚针轴承64脱离。尤其,在后侧滚针轴承64不具有保持滚针的罩的情况下,滚针容易脱离。因此,在后侧滚针轴承64不具有保持滚针的罩的情况下,尤其能够获得较大的可抑制后侧滚针轴承64脱离的效果。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在轴31设有小径台阶部31a。附着于小径台阶部31a的润滑脂G由轴31的旋转所形成的离心力甩开,从而容易从轴31分离。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容易使从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沿轴31泄漏的润滑脂G从轴31飞出而附着到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其结果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润滑脂G泄漏到马达30。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可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托架40也可不具有轴承保持部件45。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是轴承32被马达30保持的结构。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件45在托架40中也可被设置成与托架本体部41成分体部件。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的后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内侧且比后侧垫圈66的内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观察,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的后侧的端部的一部分也可与后侧垫圈66重叠。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可采用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的前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是仅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的靠前侧的端部的一部分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是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的靠前侧的端部的另一部分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内侧且比后侧垫圈66的内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观察,也可是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的靠前侧的端部的一部分与后侧垫圈66重叠。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也可不是倾斜面。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不在第二隔壁部43的隔壁部内侧面43a设置倾斜面。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隔壁部43也可具有带有与径向正交的面的部分和带有倾斜面的倾斜部。在这种情况下,倾斜部设置于第二隔壁部43的前侧的端部。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4只要在与第一隔壁部42一同作为单一部件的一部分设置、且能够支承后侧垫圈66的范围内,可以是任意的结构。例如,支承部44的个数不特别限定,既可是1个以上且7个以下,也可是9个以上。并且,例如支承部44也可是只与第一隔壁部42和第二隔壁部43中的任一个连接的结构。并且,例如支承部44也可沿周向延伸。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只要托架40的第一隔壁部42与支承部44为单一部件的一部分,则托架40的其他部分既可作为单一部件设置,也可作为分体部件设置。举个例子,第二隔壁部43也可设置成与第一隔壁部42为分体部件。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4也可不具有台阶部46。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后侧行星架销轴线J2也可位于比轴承3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后侧垫圈66也可不从后侧支承后侧滚针轴承64。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不设置后侧滚针轴承64。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作为输入侧部件的马达30的轴31与前侧行星变速机构52的输出轴78同心,即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输出轴78例如既可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其他轴线作为中心,也可以将与中心轴线J1相交的轴线作为中心。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可采用图7至图9那样的结构。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结构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为了方便起见,存在有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等而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7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子的托架140的主视图。如图7所示,托架140具有托架本体部141。托架本体部141具有第一隔壁部42、第二隔壁部43以及多个支承部144。
支承部144与图3说明的支承部44的不同点在于,在径向上与第二隔壁部43分开设置。支承部144的其他结构与支承部44相同。
由于支承部144在径向上与第二隔壁部43分开设置,因此设置于第二隔壁部43的内侧的空隙部AR12在径向外侧的端部遍及周向一周地相连。托架14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说明的托架40相同。
根据该结构,能够扩大空隙部AR12与设有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空间AR2之间不介入后侧垫圈66而直接接触的区域。因此,能够增多从空隙部AR12再次返回到后侧行星变速机构51的润滑脂G的量。
图8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子的驱动装置210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驱动装置210具有变速装置220。变速装置220具有托架240。托架240具有托架本体部241和轴承保持部件45。托架本体部241具有第一隔壁部42、第二隔壁部43、多个支承部44以及突出部247。在第二隔壁部43的内侧设有空隙部AR13。空隙部AR13与上述说明的空隙部AR11相同。
突出部247从第一隔壁部42的隔壁部前表面42a向前侧(+Y侧)突出。更为详细地说,突出部247从设置于第一隔壁部42的贯通孔42b的外缘向前侧突出。突出部247例如遍及周向一周设置。突出部247例如为圆筒状。突出部247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比轴31的小径台阶部31a靠后侧(-Y侧)的位置。驱动装置210的其他结构为与图1等中说明的驱动装置10相同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由于设有突出部247,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润滑脂G泄漏到马达30处。
并且,根据该结构,突出部247设置在比小径台阶部31a靠后侧的位置。因此,不会妨碍小径台阶部31a的甩掉上述的润滑脂G的作用,从而能够抑制润滑脂G泄漏到马达30处。
另外,在该结构中,突出部247也可设置于周向的一部分。并且,在该结构中,突出部247也可延伸到比小径台阶部31a靠前侧的位置。并且,在该结构中,突出部247的形状不特别限定。
图9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子的驱动装置310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驱动装置310具有变速装置320。变速装置320具有托架340。托架340具有托架本体部341。托架本体部341具有第一隔壁部42、第二隔壁部43以及支承部344。
支承部344遍及周向(θY方向)一周设置。支承部344具有环状的支承部内侧面344a。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省略了支承部344的图示,但支承部344例如为圆筒状。支承部344与第一隔壁部42和第二隔壁部43连接。
支承部内侧面344a在比后侧垫圈66的外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位于比后侧垫圈66的内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支承部内侧面344a在轴向上(Y轴方向)观察设置在与后侧垫圈66重叠的位置。
在支承部内侧面344a设有凹部344b。凹部344b例如设置于支承部344的轴向(Y轴方向)的中央。凹部344b例如遍及周向一周设置。凹部344b的形状例如为圆环状。
在支承部344的内侧设有空隙部AR14。空隙部AR14位于第二隔壁部43的径向内侧。在该结构中,空隙部AR14由位于支承部内侧面344a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和凹部344b的内侧的空间构成。空隙部AR14在比后侧垫圈66的内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与空间AR2直接接触。
在支承部344的前侧(+Y侧)的端部设有台阶部346。台阶部346遍及周向一周设置。台阶部346的台阶面346a为与径向正交的圆环状。台阶部346的支承面346b为与轴向(Y轴方向)正交的圆环状。在台阶面346a嵌入有后侧垫圈66。后侧垫圈66的后侧的垫圈后表面66b与支承面346b接触。由此,支承部344从后侧支承后侧垫圈66。驱动装置310的其他结构与图1等中说明的驱动装置10的结构相同。
根据该结构,支承部344具有环状的支承部内侧面344a。也就是说,支承部344遍及周向一周设置。因此,能够通过支承部344进一步稳定支承后侧垫圈66。
并且,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支承部344的支承部内侧面344a设有凹部344b,因此能够增大空隙部AR14。
另外,在该结构中,凹部344b所设置的位置以及形状不特别限定。并且,在该结构中,凹部344b也可设置多个。
另外,在上述说明的各结构中,变速装置为具有两个行星变速机构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还可适用于设有一个行星变速机构或设有三个以上行星变速机构的变速装置。
并且,在上述说明的各结构中,行星变速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例如还可适用于具有使用摩擦轮的行星变速机构的变速装置。
并且,在上述说明的各结构中,设置于驱动装置的输入侧部件为马达,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例如也可适用于具有通过油压、空压、热等旋转驱动轴的驱动设备的驱动装置。
并且,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组合。

Claims (13)

1.一种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安装于输入侧部件,
所述输入侧部件具有以沿一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和对所述轴进行支承的轴承,
所述变速装置包括:
托架,所述托架在所述一方向的一侧安装所述输入侧部件;以及
变速部,所述变速部设置于所述托架的所述一方向的另一侧,
所述变速部具有:
多个行星旋转部件,所述行星旋转部件与设置于所述轴的所述一侧的端部的太阳旋转部件一同构成行星变速机构;以及
垫圈,所述垫圈从所述一侧支承所述多个行星旋转部件,
所述托架具有安装所述输入侧部件的托架本体部,
所述变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本体部具有:
第一隔壁部,所述第一隔壁部具有供所述轴插入的贯通孔且将所述输入侧部件和所述变速部隔开;
第二隔壁部,所述第二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隔壁部的所述另一侧的面突出且具有环状的隔壁部内侧面;以及
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隔壁部的径向内侧且从所述一侧支承所述垫圈,
所述第一隔壁部与所述支承部为单一部件的一部分,
在所述第二隔壁部的径向内侧设有空隙部,
所述空隙部与配置有所述太阳旋转部件以及所述行星旋转部件的空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有保持所述轴承的轴承保持部件,
所述轴承保持部件设置于所述托架本体部中的所述第一隔壁部的所述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壁部的所述隔壁部内侧面中的所述一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垫圈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隔壁部的所述隔壁部内侧面设有倾斜部,
所述倾斜部从比所述外缘靠径向外侧的所述端部向所述另一侧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有环状的支承部内侧面,
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部内侧面设有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壁部的所述隔壁部内侧面位于比所述垫圈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沿径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隔壁部和所述第二隔壁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隔壁部在径向上分开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本体部具有多个所述支承部,
所述多个支承部沿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等间隔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设有径向内侧朝向所述一侧凹陷的台阶部,
所述垫圈配置在所述台阶部的与径向相交的台阶面的径向内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支承所述行星旋转部件的行星架销的行星架销轴线位于比所述轴承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径向上,在所述行星旋转部件与支承所述行星旋转部件的行星架销之间设有滚针轴承,所述垫圈从所述一侧支承所述滚针轴承。
13.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变速装置;以及
马达,所述马达作为所述输入侧部件。
CN201520709295.XU 2014-09-29 2015-09-14 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 Active CN2050787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8194A JP6482809B2 (ja) 2014-09-29 2014-09-29 変速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
JP2014-198194 2014-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8714U true CN205078714U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31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09295.XU Active CN205078714U (zh) 2014-09-29 2015-09-14 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82809B2 (zh)
CN (1) CN20507871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3732B (zh) * 2017-01-23 2023-09-08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及使用该动力装置的车辆
CN108340762B (zh) * 2017-01-23 2023-09-08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动力装置
JP2022094800A (ja) 2020-12-15 2022-06-27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モータ減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60685C2 (de) * 2001-12-11 2003-10-02 Sew Eurodrive Gmbh & Co Planetengetriebe, Getriebemotor und Baureihe von Getriebemotoren
JP2003221969A (ja) * 2002-01-31 2003-08-08 Koito Mfg Co Ltd シングルアーム型窓昇降装置
JP2005248422A (ja) * 2004-03-01 2005-09-15 Nidec-Shimpo Corp シートシャッタ駆動装置
JP4732079B2 (ja) * 2005-09-06 2011-07-27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減速機
JP5508197B2 (ja) * 2010-08-30 2014-05-28 日本電産シンポ株式会社 変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2809B2 (ja) 2019-03-13
JP2016070322A (ja) 2016-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78714U (zh) 变速装置以及驱动装置
CN102575750A (zh) 行星齿轮机构、轴承结构、风力发电装置及行星齿轮的制造方法
CN102619742B (zh) 用于双向旋转内压式泵用干气密封装置
CN103498891B (zh) 一种具有间隙及阻尼调节功能的行星传动组件
JP6670624B2 (ja) ボールベアリングターボ過給機を用いた空気間隙縮小方法
CN105370890A (zh) 低摩擦动态密封件
US10316953B2 (en) Assembly of lubrication system for fluid machinery
TW201730453A (zh) 減速機
CN104246256B (zh) 滚动轴承
CN104712719A (zh) 行星辊式变速器
CN101799068B (zh) 立式减速机及其上出轴防漏密封装置
CN107795692B (zh) 一种稀油润滑的电涡流测功机轴承密封结构
CN102782362B (zh) 齿轮装置
JP2012132546A (ja) 転がり軸受
CN105221580A (zh) 轴承
CN104854372A (zh) 齿轮装置
CN203730561U (zh) 静压气体轴承
CN203202013U (zh) 角接触球轴承
KR20150061424A (ko) 유성기어세트
CN205715582U (zh) 用于风电设备的行星齿轮变速器
CN105526322B (zh) 摩擦动力传递装置
CN202690766U (zh) 一种回转支承结构
CN106969100A (zh) 变速机
US10533651B2 (en) Gap adjustment member, method to assemble gap adjustment member, and transmission
CN104048047A (zh) 密封构造、差速机构的密封构造以及密封构造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