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9467U - 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59467U
CN205059467U CN201520845004.XU CN201520845004U CN205059467U CN 205059467 U CN205059467 U CN 205059467U CN 201520845004 U CN201520845004 U CN 201520845004U CN 205059467 U CN205059467 U CN 205059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erecting device
interior trimming
vehicle
trimming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4500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群
沈树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4500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59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59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59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和车辆。其中,安装装置与内饰件分别成型,安装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车辆的车身板筋相连接,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内饰件相连接。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先将安装装置与内饰件分别成型,例如两者均采用注塑的方式成型,然后将两者分别脱模,这样就避开了两者一体成型时不可避免的抽芯步骤,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一体成型时抽芯困难的问题。待两者的脱模操作均完成后,即可进行内饰件的安装,即先将第二连接部与内饰件可靠地相连接,然后将第一连接部与车身板筋可靠地相连接,这样就完成了内饰件的安装。可以看出,内饰件的安装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对于现有车辆来说,为了保证将车辆的内饰件1,例如门内板可靠地安装在车身板筋上,一般是通过一安装装置2来实现。具体地,内饰件1与安装装置2为一体注塑成型,实际安装时,直接将安装装置2与车身板筋相连接即可实现内饰件1的安装。
但是采用上述安装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参见图1,由于内饰件1与安装装置2为一体注塑成型,当注塑成型完成后,通常先将模具沿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抽芯,接着将模具沿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整体脱模。可以看出,当内饰件1和安装装置2两者的连接型面与抽芯方向相交时,则会造成抽芯方向存在负角,最终造成抽芯困难,从而使模具无法成功完成脱模,进而导致内饰件1无法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以解决内饰件和安装装置一体成型时模具抽芯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所述安装装置与所述内饰件分别成型,所述安装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辆的车身板筋相连接;
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内饰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内饰件相连接;并且,
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限定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内饰件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装置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圆柱体结构和由所述圆柱体结构的外壁向外延伸的至少三个连接板;其中,
各所述圆柱体结构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的各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承载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内饰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装置中,所述连接板沿所述圆柱体结构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装置中,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连接件的数量均为三个。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装置中,三个所述连接孔中的一个为长圆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身板筋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身板筋为卡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装置还包括:卡扣;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开设有第一卡接槽;
所述卡扣的一端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槽内,所述卡扣的另一端可卡接于所述车身板筋开设的第二卡接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该安装装置与内饰件分别成型,该安装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与车辆的车身板筋相连接,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内饰件相连接。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先将安装装置与内饰件两者分别成型,例如两者均采用注塑的方式成型,然后将两者分别脱模,这样就避开了两者一体成型时不可避免的抽芯步骤,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一体成型时抽芯困难的问题。待两者的脱模操作均完成后即可进行内饰件的安装,即先将第二连接部与内饰件可靠地相连接,然后将第一连接部与车身板筋可靠地相连接,这样就完成了内饰件的安装。可以看出,内饰件的安装方便。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安装装置。
由于安装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故具有该安装装置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内饰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装置的安装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装置的安装示意图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装置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安装装置实施例:
参见图2至图4,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内饰件1的安装装置的优选结构。本实施例可以用于将车辆的内饰件1,例如门内板等部件安装于车身板筋(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安装装置与内饰件1分别成型。具体实施时,安装装置和内饰件1可以分别采用注塑的方式成型,当然,安装装置和内饰件1也可以采用其他易于操作的加工方式成型,具体成型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如图2至图4所示,该安装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其中,第一连接部3与车身板筋相连接,第二连接部4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和内饰件1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可以为空心的块状结构,第二连接部4可以为连接于该块状结构边缘处的三块矩形板。具体实施时,块状结构与车身板筋之间,以及矩形板与内饰件1之间可以为粘接、焊接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先将安装装置与内饰件1两者分别成型,例如两者均采用注塑的方式成型,然后将两者分别脱模,这样就避开了两者一体成型时不可避免的抽芯步骤,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一体成型时抽芯困难的问题。待两者的脱模操作均完成后,即可进行内饰件1的安装:首先将第二连接部4与内饰件1可靠地相连接,然后将第一连接部3与车身板筋可靠地相连接,这样即完成了内饰件1的安装。可以看出,内饰件1的安装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也可以直接一体成型,以增强该安装装置的整体强度。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5。其中,第二连接部4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5与内饰件1相连接,并且,至少两个连接件5还限定第二连接部4和内饰件1的相对位置。
具体安装时,由于连接件5可以限定第二连接部4和内饰件1的相对位置,当第二连接部4和内饰件1通过连接件5连接好之后,第二连接部4和内饰件1的相对位置即被确定,两者无法发生相对运动,相应地,安装装置与内饰件1也无法相对运动,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安装装置整体与内饰件1之间的定位安装精度。
继续参见图3和图5,连接件5可以包括:圆柱体结构51和由圆柱体结构51的外壁向外延伸的至少三个连接板52。优选地,该圆柱体结构可以为空心圆柱体,以减轻连接件5和整个安装装置的重量和生产成本。如图5所示,连接板52的数量可以为四个,连接板52可以为矩形板,当然,连接板52的数量和形状并不限于图5中所示的情况,本实施例对连接板52的具体数量和形状不做任何限定。各圆柱体结构51分别穿设于第二连接部4开设的各连接孔41并与第二连接部4相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孔41和连接件5可以一一对应,故连接孔41的数量与连接件5的数量相同。连接板51的一端承载第二连接部4,连接板51的另一端与内饰件1相连接。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连接板51的上端面与第二连接部4的下表面相贴合,而连接板51的下端面与内饰件1的上表面相连接。具体实施时,连接板51的下端面与内饰件1的上表面之间可以为焊接、粘接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连接方式,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本实施例中,圆柱体结构51和第二连接部4之间可以为自攻螺钉连接。具体来说,圆柱体结构51的外壁可以设置外螺纹,同时使第二连接部4上开设的连接孔41的孔径略小于圆柱体结构51的外径,然后通过电动、气动或者其他的方式将圆柱体结构51插入到连接孔41内,这样,该圆柱体结构51会在连接孔41的内壁攻出内螺纹,并且,该内螺纹将会与圆柱体结构51本身的外螺纹旋合在一起,从而使圆柱体结构51和第二连接部4可靠地相连接。
当然,除了自攻螺钉连接的方式之外,圆柱体结构51和第二连接部4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52可以沿圆柱体结构51的周向均匀分布。这样,连接板52的结构较为美观,并且,连接板52在承载第二连接部4时,各连接板52上的受力将会较为均匀,连接板52的支撑效果将会更好。
本实施例中,连接孔41和连接件5的数量均可以为三个。下面以连接孔41和连接件5均为三个的情况为例对内饰件1和安装装置的实际连接过程进行说明。
参照图2和图5,三个连接件5即对应着三个圆柱体结构51,分别为第一圆柱体结构511、第二圆柱体结构512和第三圆柱体结构513,相应地,三个连接孔41分别为第一连接孔411、第二连接孔412和第三连接孔413。实际安装时,首先将各个圆柱体结构51的下端面分别与内饰件1的上表面相连接,以使第一圆柱体结构511、第二圆柱体结构512和第三圆柱体结构513在内饰件1上的安装位置固定,然后将第一圆柱体结构511插入到第一连接孔411中,此时第一连接孔411即可作为一个主定位孔,对于该安装装置而言,第二连接部4与内饰件1之间可能会相对转动,而不会产生相对平动。接着将第二圆柱体结构512插入到第二连接孔412中,此时第二连接孔412即可作为一个辅助定位孔,故第二连接部4在各个方向的自由度均被限制,第二连接部4与内饰件1之间既无法相对平动,也无法相对转动。最后将第三圆柱体结构513插入到第三连接孔413中,并使各圆柱体结构51分别与第二连接部4通过自攻螺钉或者热熔焊的方式相连接,这样就实现了内饰件1和安装装置的可靠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三个连接孔41中的一个可以为长圆形孔。具体来说,如图2、图3所示,该长圆形孔可以为第二连接孔412。这样,在将第一圆柱体结构511插入到第一连接孔411中,并将第二圆柱体结构512插入到第二连接孔412中后,可以使第二圆柱体结构512在长圆形的第二连接孔412内滑动。可以看出,长圆形孔的设置为第二圆柱体结构512和第二连接孔412相对位置的调整留出了一定的调节余量,以方便对内饰件1和第二连接部4的相对位置做出微调。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圆柱体结构511和第一连接孔411的径向间距应处于合适的范围内,若两者的径向间距过大,则无法很好地保证内饰件1的安装精度;若两者的径向间距过小,则不利于安装操作的实施。具体实施时,第一圆柱体结构511和第一连接孔411的径向间距可以为0.2mm。
类似地,长圆形的第二连接孔412的宽度方向(即图2中线段S所示的方向)与第二圆柱体512径向之间的间隙也应处于合适的范围内。具体地,两者之间的间隙也可以为0.2mm,从而在保证安装精度的同时保证安装操作方便实施。
类似地,第三圆柱体结构513和第三连接孔413的径向间距可以为0.5mm,从而在保证安装精度的同时保证安装操作方便实施。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与车身板筋可以为可拆卸地连接,例如螺接或卡接。可以看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会使得安装装置的维护及更换较为方便。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与车身板筋之间可以为卡扣连接。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卡扣6,卡扣6可以为弹性卡扣,例如塑料卡扣。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3可以开设有第一卡接槽31,车身板筋可以开设有第二卡接槽,塑料卡扣一端的最大外径可以略大于第一卡接槽31的槽口间距,塑料卡扣另一端的最大外径可以略大于第二卡接槽的槽口间距。如图4所示,实际安装时,先将塑料卡扣的一端(图4中的下端)逐渐放入第一卡接槽31中,在该过程中,塑料卡扣将由于受到第一卡接槽31内壁的挤压作用而产生弹性变形,当塑料卡扣的下端完全卡入到第一卡接槽31中后,产生了弹性变形的塑料卡扣的下端将会逐渐恢复原状,又由于塑料卡扣下端的最大外径略大于第一卡接槽31的槽口间距,故塑料卡扣的下端将会可靠地安装在第一卡接槽31内。类似地,在将塑料卡扣的另一端(图4中的上端)逐渐放入第二卡接槽中时,塑料卡扣的上端也会产生弹性变形,完全卡入第二卡接槽中之后,产生了弹性变形的塑料卡扣的上端也会逐渐恢复原状,故塑料卡扣的上端将会可靠地安装在第二卡接槽内。最终,该安装装置将内饰件1可靠地安装在了车身板筋上。
可以看出,第一连接部3与车身板筋之间采用上述方式进行连接时,安装装置与车身板筋的连接操作实施起来较为方便。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避开了安装装置和内饰件1两者一体成型时不可避免的抽芯步骤,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一体成型时可能存在的抽芯困难的问题。
车辆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安装装置。其中,该安装装置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由于安装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故具有该安装装置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装置与所述内饰件(1)分别成型,所述安装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部(3),与所述车辆的车身板筋相连接;
第二连接部(4),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和所述内饰件(1)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5);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部(4)通过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5)与所述内饰件(1)相连接;并且,
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5)限定所述第二连接部(4)和所述内饰件(1)的相对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包括:圆柱体结构(51)和由所述圆柱体结构(51)的外壁向外延伸的至少三个连接板(52);其中,
各所述圆柱体结构(51)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开设的各连接孔(41)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相连接;
所述连接板(52)的一端承载所述第二连接部(4),所述连接板(52)的另一端与所述内饰件(1)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52)沿所述圆柱体结构(51)的周向均匀分布。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41)和所述连接件(5)的数量均为三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连接孔(41)中的一个为长圆形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与所述车身板筋可拆卸地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与所述车身板筋为卡扣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扣(6);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3)开设有第一卡接槽(31);
所述卡扣(6)的一端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槽(31)内,所述卡扣(6)的另一端可卡接于所述车身板筋开设的第二卡接槽内。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装置。
CN201520845004.XU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05059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45004.XU CN205059467U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45004.XU CN205059467U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59467U true CN205059467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8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45004.XU Active CN205059467U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594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1986A (zh) 用于组合式框架系统的系统和方法
CN205059467U (zh) 一种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装置及车辆
CN203727629U (zh) 一种造船用数控胎架支柱
CN204397685U (zh) 翼子板定位装置
CN201825125U (zh) 一种汽车中控台
CN205400065U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模板
CN204383447U (zh) 一种汽车及其abs控制单元安装支架
CN207426122U (zh) 车载fm天线连接器防呆结构
CN203584068U (zh) 一种汽车门锁连杆连接结构
CN209364935U (zh) 可调螺纹盲孔工装
CN203267002U (zh) Hdpe双壁波纹管成型模块
CN103625354B (zh) 一种两厢轿车尾灯支架
CN216100499U (zh) 一种快捷组装金属片定位机构
CN204145142U (zh) 电机端盖及电机
CN204623245U (zh) 地毯卡扣饰盖及其组合件
CN204633254U (zh) 一种卡紧式圆接线盒
CN204442623U (zh) 支架与装饰盖的组装结构
CN203035666U (zh) 注塑件
CN203485372U (zh) 制作塑料螺钉的模具及其塑料螺钉
CN207442935U (zh) 手机指纹解锁软板专用立体补强钢片
CN203527778U (zh) 用于汽车前围板的模具
CN210173339U (zh) 一种喷砂治具
CN209920193U (zh) 一种固定预制混凝土预埋件的装置
CN203160929U (zh) 一种车门铰链定位销组件
CN205841026U (zh) 一种缸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