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9112U -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59112U
CN205059112U CN201520862617.4U CN201520862617U CN205059112U CN 205059112 U CN205059112 U CN 205059112U CN 201520862617 U CN201520862617 U CN 201520862617U CN 205059112 U CN205059112 U CN 205059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ling arm
bolt hole
reinforced rib
arm assembly
stabilizer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626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晓磊
辛子超
李志强
李晓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6261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59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59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59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其纵臂总成,纵臂总成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并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臂本体,用于连接车身并设置在纵臂本体前端的安装衬套,设置在纵臂本体顶边上的上侧翻边以及设置在纵臂本体底边上的下侧翻边;上侧翻边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安装衬套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下侧翻边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安装衬套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纵臂总成,上侧翻边的前端和下侧翻边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均位于安装衬套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所以增加了上侧翻边和下侧翻边前侧的长度,提高了纵臂的侧向刚度,从而提高了纵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悬架分为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两种形式。独立悬架的车轮通过各自的悬架和车架相连,可以更好地保证汽车的行驶性能,因此广泛用于轿车的后桥系统。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是左右两个车轮通过多个控制臂或拉杆将车轮与副车架连接起来的一种悬架形式。常见的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结构主要由副车架总成、控制臂、转向节、纵臂、减震器、螺旋簧、限位块、稳定杆等部分组成。其中,控制臂与副车架间通过螺栓连接;控制臂与转向节通过螺栓连接;纵臂与转向节通过螺栓连接;减震器与转向节通过螺栓连接。
现有技术的独立悬架结构的纵臂为钣金冲压结构,其沿车身方向的前端为车身连接点,后端为转向节连接点,主要包括纵臂本体、上侧翻边、短加强筋、转向节连接螺栓孔、加强筋、下侧翻边,纵臂本体沿竖直方向设置,上侧翻边设置在纵臂本体的顶边上,下侧翻边设置在纵臂本体的底边上。
但是,上述上侧翻边的前端、下侧翻边的前端均在纵臂本体前端的安装衬套的后侧截止,上侧翻边的后端、下侧翻边的后端均在转向节连接螺栓孔的前侧截止,上侧翻边、下侧翻边较短,导致纵臂的侧向刚度较差,纵臂中部及根部(沿车身方向的后部)得不到加强,在纵向载荷作用下较易发生屈曲变形,结构稳定性较差,严重时导致悬架功能失效而引发车辆事故。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纵臂总成的侧向刚度,以提高纵臂总成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悬架系统的纵臂总成,以提高纵臂总成的侧向刚度,从而提高纵臂总成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的纵臂总成,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并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臂本体,用于连接车身并设置在所述纵臂本体前端的安装衬套,设置在所述纵臂本体顶边上的上侧翻边以及设置在所述纵臂本体底边上的下侧翻边;所述上侧翻边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安装衬套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
所述下侧翻边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安装衬套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
进一步的,所述上侧翻边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纵臂本体上用于与转向节连接的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前端的后侧;
所述下侧翻边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前端的后侧。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孔为三个,分别为第一螺栓孔、第二螺栓孔和第三螺栓孔,三者呈三角形布置,所述第一螺栓孔位于靠近所述上侧翻边的一端,所述第二螺栓孔和所述第三螺栓孔位于靠近所述下侧翻边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纵臂本体沿竖直方向的中部设置有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二螺栓孔与所述第三螺栓孔围成的三角形内。
进一步的,所述纵臂本体的后端的顶部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螺栓孔与所述上侧翻边之间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前端沿竖直方向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的前侧,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后端沿竖直方向投影位于所述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后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沿所述纵臂本体顶边的弯曲方向弯曲的弧形加强筋;
所述第二加强筋为向靠近所述上侧翻边的方向弯曲的弧形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纵臂总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纵臂本体后端的稳定杆连接臂,所述稳定杆连接臂与所述纵臂本体之间的夹角呈钝角。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杆连接臂上设置有位于所述螺栓孔后侧的稳定杆螺纹连接孔;且所述稳定杆连接臂的外周设置有周向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纵臂总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稳定杆连接臂与所述纵臂本体的连接处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由所述稳定杆螺纹连接孔指向所述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二螺栓孔与所述第三螺栓孔围成的三角形中心。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的纵臂总成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纵臂总成,上侧翻边的前端和下侧翻边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均位于安装衬套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增加了上侧翻边和下侧翻边前侧的长度,提高了纵臂的侧向刚度,从而提高了纵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悬架系统,以提高纵臂总成的侧向刚度,从而提高纵臂总成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包括纵臂总成和稳定杆,所述纵臂总成为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纵臂总成。
所述汽车悬架系统与上述纵臂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的纵臂总成与转向节连接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的纵臂总成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的纵臂总成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纵臂总成,2-安装衬套,3-转向节,4-稳定杆,101-下侧翻边,102-第一加强筋,103-第二螺栓孔,104-第三螺栓孔,105-稳定杆螺纹连接孔,106-第三加强筋,107-周向翻边,108-第一螺栓孔,109-第二加强筋,110-上侧翻边,111-纵臂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前端/前侧,是指沿车身方向靠近车头的一端/一侧;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后端/后侧,是指沿车身方向靠近车尾的一端/一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附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悬架系统的纵臂总成包括纵臂本体111、安装衬套2、下侧翻边101、上侧翻边110;其中,纵臂本体111沿竖直方向设置并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安装衬套2用于连接车身并设置在纵臂本体111前端;上侧翻边110设置在纵臂本体111顶边上,上侧翻边110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安装衬套2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下侧翻边101设置在纵臂本体111底边上,下侧翻边101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安装衬套2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
需要说明的是,纵臂总成与转向节3通过螺栓连接;纵臂总成与安装衬套2通过压装方式连接;安装衬套2通过两侧翼板上的螺栓与车身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纵臂总成,上侧翻边110的前端和下侧翻边101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均位于安装衬套2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增加了上侧翻边110和下侧翻边101前侧的长度,提高了纵臂的侧向刚度,从而提高了纵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纵臂本体111与下侧翻边101、上侧翻边110组成U型截面结构,确保了纵臂采用较薄板材的同时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进而可实现相同侧向刚度时板材厚度的最小化,有效降低了单件重量,实现了结构的轻量化。
进一步的,上侧翻边110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纵臂本体111上用于与转向节3连接的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前端的后侧;下侧翻边101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前端的后侧。本实施例增加了上侧翻边110和下侧翻边101后侧的长度,使整个上侧翻边110和下侧翻边101贯通纵臂本体111的长度方向,进一步提高了纵臂的侧向刚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纵臂总成的侧向抗弯能力;实现采用较薄板材产生大的侧向刚度,进一步实现结构的轻量化。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纵臂上下两侧翻边的起止位置,避免了纵臂主要受力部位处产生由于冲压产生的毛刺、小裂纹,避免了使用过程中毛刺、小裂纹处发生开裂,提高了纵臂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仅增长上侧翻边110的后侧长度或下侧翻边101的后侧长度;也可以仅增长上侧翻边110的前侧长度和下侧翻边101的前侧长度。
为了使纵臂总成与转向节3之间达到较好的连接强度,螺栓孔优选为三个,分别为第一螺栓孔108、第二螺栓孔103和第三螺栓孔104,三者呈三角形布置,第一螺栓孔108位于靠近上侧翻边110的一端,第二螺栓孔103和第三螺栓孔104位于靠近下侧翻边101的一端,如图3所示。这样一来,纵臂总成与转向节3连接所用的三个螺栓孔总体布置呈三角形布置,确保两者具有足够连接刚度的同时,减少了螺栓数量,提高装配效率。当然,上述螺栓孔还可以沿直线方向设置,也可以为其他个数,如两个、四个等。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纵臂本体111沿竖直方向的中部设置有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02,第一加强筋102的后端位于第一螺栓孔108、第二螺栓孔103与第三螺栓孔104围成的三角形内。该第一加强筋102的后端位置较靠后,增加了第一加强筋102的长度,进一步确保纵臂本体111具有较高的纵向刚度,提高了纵臂本体111的扭转刚度,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纵臂本体111的后端的顶部还设置有位于第一螺栓孔108与上侧翻边110之间的第二加强筋109,第二加强筋109的前端沿竖直方向投影位于第一加强筋102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的前侧,第二加强筋109的后端沿竖直方向投影位于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后侧。本实用新型使第二加强筋109的前端与第一加强筋102的后端重叠,并完全覆盖第一螺栓孔108,能够将第一螺栓孔108处的载荷有效地向第一加强筋102传导,进而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提高纵臂本体111的纵向刚度,第一加强筋102为沿纵臂本体111顶边的弯曲方向弯曲的弧形加强筋;第二加强筋109为向靠近上侧翻边110的方向弯曲的弧形加强筋。这样一来,第一加强筋102和第二加强筋109均较长,对纵臂本体111的刚度加强效果较好。上述第一加强筋102和第二加强筋109还可以为弯折形或是直线形,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纵臂总成还包括设置在纵臂本体111后端的稳定杆连接臂112,本实施例通过稳定杆连接臂112与稳定杆4连接,实现稳定杆4的固定,从而使纵臂总成具有稳定杆4安装功能,进而简化了悬架系统的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优选的,稳定杆连接臂112与纵臂本体111之间的夹角呈钝角。此时,稳定杆连接臂112与纵臂本体111之间的空间较大,便于与稳定杆4连接。当然,稳定杆连接臂112与纵臂本体111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直角或锐角。
上述稳定杆连接臂112与稳定杆4之间可以采用焊接或卡接的方式实现固定,为了便于拆装,稳定杆连接臂112上设置有位于螺栓孔后侧的稳定杆螺纹连接孔105;本实用新型采用与稳定杆螺纹连接孔105配合的螺栓实现稳定杆连接臂112与稳定杆4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稳定杆连接臂112的外周设置有周向翻边107,如图3-4所示,该周向翻边107有效提高了稳定杆4在纵臂总成上安装点的刚度,也提高了纵臂总成的抗破坏能力,同时第一螺栓孔108处的载荷还可以有效地向周向翻边107传导,提高第一螺栓孔108处的刚性。当然,稳定连接臂的外周还可以设置分段式的翻边,在稳定杆连接臂112壁厚较大时也可以不设置周向翻边107。
纵臂总成还包括设置在稳定杆连接臂112与纵臂本体111的连接处的第三加强筋106,第三加强筋106由稳定杆螺纹连接孔105指向第一螺栓孔108、第二螺栓孔103与第三螺栓孔104围成的三角形中心。纵臂总成的后部在纵臂本体111与稳定杆连接臂112交界处布置第三加强筋106,提高了结构的弯曲刚度。当然,在第一加强筋102、第二加强筋109满足刚度条件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加强筋106或者将第三加强筋106设置于其他位置,如上述三角形的一侧。
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三个加强筋与上侧翻边110、下侧翻边101、后侧的周向翻边107的组合布置,提高了纵臂承受纵向、垂向及横向载荷的能力。本纵臂总成的结构中,纵臂本体111上的三个螺栓孔周围,加强筋形成了“环状”包围结构,极大地分散了螺栓孔周围的应力集中现象,因此使用寿命更长。而且,纵臂总成只采用冲压生产工艺,不再需要焊接、修边等工艺,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包括纵臂总成1和稳定杆4,该纵臂总成1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纵臂总成,提高了纵臂总成1的侧向刚度,从而提高了纵臂总成1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其优点是由纵臂总成1带来的,具体的请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相关的部分,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悬架系统的纵臂总成,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并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臂本体(111),用于连接车身并设置在所述纵臂本体(111)前端的安装衬套(2),设置在所述纵臂本体(111)顶边上的上侧翻边(110)以及设置在所述纵臂本体(111)底边上的下侧翻边(10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翻边(110)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安装衬套(2)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
所述下侧翻边(101)的前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安装衬套(2)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翻边(110)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纵臂本体(111)上用于与转向节(3)连接的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前端的后侧;
所述下侧翻边(101)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前端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孔为三个,分别为第一螺栓孔(108)、第二螺栓孔(103)和第三螺栓孔(104),三者呈三角形布置,所述第一螺栓孔(108)位于靠近所述上侧翻边(110)的一端,所述第二螺栓孔(103)和所述第三螺栓孔(104)位于靠近所述下侧翻边(101)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本体(111)沿竖直方向的中部设置有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02),所述第一加强筋(102)的后端位于所述第一螺栓孔(108)、所述第二螺栓孔(103)与所述第三螺栓孔(104)围成的三角形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本体(111)的后端的顶部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螺栓孔(108)与所述上侧翻边(110)之间的第二加强筋(109),所述第二加强筋(109)的前端沿竖直方向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02)的后端沿竖直方向的投影的前侧,所述第二加强筋(109)的后端沿竖直方向投影位于所述螺栓孔沿竖直方向投影的最后端的后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纵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02)为沿所述纵臂本体(111)顶边的弯曲方向弯曲的弧形加强筋;
所述第二加强筋(109)为向靠近所述上侧翻边(110)的方向弯曲的弧形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纵臂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纵臂本体(111)后端的稳定杆连接臂(112),所述稳定杆连接臂(112)与所述纵臂本体(111)之间的夹角呈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纵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连接臂(112)上设置有位于所述螺栓孔后侧的稳定杆螺纹连接孔(105);且所述稳定杆连接臂(112)的外周设置有周向翻边(10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纵臂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稳定杆连接臂(112)与所述纵臂本体(111)的连接处的第三加强筋(106),所述第三加强筋(106)由所述稳定杆螺纹连接孔(105)指向所述第一螺栓孔(108)、所述第二螺栓孔(103)与所述第三螺栓孔(104)围成的三角形中心。
10.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包括纵臂总成(1)和稳定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总成(1)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纵臂总成。
CN201520862617.4U 2015-10-29 2015-10-29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Active CN205059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62617.4U CN205059112U (zh) 2015-10-29 2015-10-29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62617.4U CN205059112U (zh) 2015-10-29 2015-10-29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59112U true CN205059112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85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62617.4U Active CN205059112U (zh) 2015-10-29 2015-10-29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5911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14328A (ko) * 2019-07-30 2021-02-0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트레일링암
CN113320346A (zh) * 2021-06-30 2021-08-3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纵臂安装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14328A (ko) * 2019-07-30 2021-02-0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트레일링암
KR102643648B1 (ko) * 2019-07-30 2024-03-0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트레일링암
CN113320346A (zh) * 2021-06-30 2021-08-3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纵臂安装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58933U (zh) 一种汽车的后扭力梁
CN205059112U (zh)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纵臂总成
CN204123926U (zh) 一种适用于微车的扭转梁总成
CN104290816A (zh) 一种前轴焊合件结构
CN204355147U (zh)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及车辆
CN212332771U (zh) 一种电动车前副车架
CN201737054U (zh) 溃缩吸能式副车架
CN206520654U (zh) 一种新型的汽车后副车架
CN204895025U (zh) 一种汽车扭力梁
CN217705947U (zh) 副车架
CN204623144U (zh) 一种后拉杆和副车架总成
CN103625231B (zh) 一种摆臂安装结构
CN105291751A (zh) 一种新型扭转梁总成
CN202088837U (zh) 一种汽车用悬架扭力梁后桥的改良结构
CN202782564U (zh) 一种扭力梁后桥
CN215097819U (zh) 后副车架
CN205202650U (zh) 一种轻量化的后扭力梁
CN212148297U (zh) 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
CN210707612U (zh) 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
CN205469282U (zh) 一种倒凹形电动汽车专用车架
CN206277910U (zh) 一种汽车扭转梁后悬架
CN202923719U (zh) 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
CN204659381U (zh) 一种后横梁总成弹簧托盘安装结构
CN206012259U (zh) 一种后扭力梁总成
CN214728009U (zh) 一种加强结构的商用车摆臂安装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