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29109U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29109U
CN205029109U CN201520565234.0U CN201520565234U CN205029109U CN 205029109 U CN205029109 U CN 205029109U CN 201520565234 U CN201520565234 U CN 201520565234U CN 205029109 U CN205029109 U CN 2050291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ating layer
cable connector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652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亿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5652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291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291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2910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呈L型的对接腔。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至少包括设于中间位置的第一接地端子以及位于第一接地端子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突伸入对接腔内的接触部、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并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安装部以及自安装部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电性连接的若干导体以及包覆在每个导体外侧的包覆层,其中两根导体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焊接部电性连接。如此设置,降低了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相互串扰,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Description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以传输高频信号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请参阅于2009年10月1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366779U1号专利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遮蔽在绝缘本体外侧的壳体。每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接触部、安装部以及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组差分信号端子及间隔设置在一组差分信号端子与另一组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接地端子。在该电连接器中,所述两组差分信号端子组相邻焊接部之间设置有两个接地端子的焊接部,从而在高速传输信号时候,降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组之间的相互串扰,进而提高传输质量。惟,从端子成型制作的工艺上来讲,该接地端子的焊接部结构复杂,在料带上成型后也容易造成料带材料的浪费。
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质量更好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所述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呈L型的对接腔,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至少包括设在中间位置的第一接地端子以及位于第一接地端子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暴露在所述对接腔内的接触部、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安装部以及自安装部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电性连接的若干导体以及包覆于每个导体外侧的包覆层,其中两根导体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焊接部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包覆层包括包覆在与差分信号端子连接的导体外围的第一包覆层,和包覆于第一包覆层外围的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的介电系数低于第二包覆层的介电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包覆层为吸波层。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还包括设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外侧的第二及第三接地端子,所述包覆层还包括分别包覆在与第一、第二、第三接地端子连接的导体外围的第三包覆层。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与对接面平行的安装面,以及前后连接对接面与安装面的底壁及顶壁,所述对接腔自对接面向后凹陷形成,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自所述安装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对接腔之间形成隔板,所述隔板前后贯穿有若干固定槽,所述导电端子的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固定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底壁在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凹陷设有若干安装槽,若干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并向后延伸超出所述安装面。
进一步地,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对接腔的一侧设有向上突出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上设有若干凹陷的端子收容槽,所述接触部为向对接腔内弧形突出的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接触部收容在端子收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对接腔与所述安装腔通过所述固定槽前后连通,所述固定槽与所述端子收容槽一一对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设有安装在所述顶壁上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设有固定在顶壁上的本体部、自本体部向前向下延伸的卡扣部以及自本体部向后延伸再向上延伸的按压部,所述顶壁两侧对称设有向上延伸的两限位墙,所述本体部被限定于所述两限位墙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扣持件的本体部上还设有向上撕破形成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位于所述本体部上侧,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本体部下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将位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之第一接地端子同时连接两条接地导体,从而降低了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之串扰,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线缆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900,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900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和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在一起的一线缆400。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安装在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位于前部的对接面11、与对接面11平行且位于后方的安装面12、前后连接所述对接面11与安装面12的顶壁13和底壁14以及两侧壁18。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自对接面11向后凹陷形成的对接腔15,所述对接腔15呈L型。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自安装面12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腔16以及前后将所述对接腔15与所述安装腔16分隔的隔板17,所述隔板17设有前后贯穿的若干固定槽171以及自所述固定槽171向所述固定槽171的两侧槽壁继续凹陷形成的卡持槽1711,所述固定槽171上下延伸,所述卡持槽1711水平延伸。
所述底壁14上还设有若干安装槽141和一安装台142,所述安装槽141自底壁14朝向所述安装腔16的一侧凹陷形成,且与所述固定槽171前后一一对应。所述安装台142自所述底壁14朝向所述对接腔15的一侧向上突出形成,且所述安装台142与所述顶壁13及所述底壁14之间形成所述L型对接腔15。所述安装台142上设有若干前后延伸的端子收容槽1421,所述端子收容槽1421自所述安装台142的顶面向下凹陷一定距离形成让位腔1422。其中所述对接腔15与所述安装腔16藉由所述固定槽171前后连通,所述固定槽171与所述端子收容槽1421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顶壁13外侧左右两边对称设有自顶壁13向上延伸形成的两限位墙131,两所述限位墙131靠近所述对接面11的一端设有向内相对延伸形成的第一卡持台132,所述第一卡持台132与所述顶壁13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1321。两所述限位墙131靠近所述安装面12的一端分别设有向内相对延伸形成的第二卡持台133,所述第二卡持台133与所述顶壁13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1331,所述第一限位槽1321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限位槽1331的高度。
若干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有沿水平方向排列为一排的7根导电端子2。每个导电端子2设有收容于端子收容槽1421内的接触部21、自接触部21向后延伸收容于所述隔板17的固定槽171内的安装部22以及自所述安装部22向后继续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安装面12的焊接部23。所述接触部21呈弧形突伸入所述对接腔15内的弹性接触部,所述让位腔1422在上下方向提供所述接触部21弹性变形的空间以增大所述导电端子2的插拔力。所述安装部22的两侧设有若干倒刺221,所述倒刺221收容在所述卡持槽1711内并与所述卡持槽1711的内壁硬性干涉以将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焊接部23则被收容并固定在所述安装槽141内,所述端子收容槽1421、所述固定槽171以及所述安装槽141沿前后方向一一对应且相互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设于中间位置处的第一接地端子24、对称设在第一接地端子24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5以及对称设在所述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5外侧的第二接地端子26、第三接地端子27。
请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还设有安装在顶壁13上的扣持件3。所述扣持件3设有限位在两限位墙131之间的本体部31、自所述本体部31前端向下再向后弯折形成连接部32、自连接部32向后并向外扩展延伸的卡扣部33以及自所述本体部31另一端向后再向上延伸形成的按压部34。所述本体部31在靠近所述连接部32的一端还对称设有自本体部31两侧向上撕破形成的两个弹片35。
所述卡扣部33在水平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32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所述连接部32的水平宽度略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卡持台132的间的水平距离。如此设置,利用所述卡扣部33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321的配合,在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前后方向上达成所述扣持件3的限位。所述本体部31的水平宽度大于所述按压部34的水平宽度,并且所述本体部31与所述按压部34连接的一端两侧被限位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331内,因第二限位槽133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321的高度,同时所述卡扣部33位于所述本体部31的下方,所述按压部34位于所述本体部31的上方,在所述顶壁13与所述本体部31之间因为第一限位槽1321与第二限位槽1331的高度差而形成一弹性变形的空间,当按压所述按压部34的时候,所述本体部31向下运动带动所述弹片35向下运动,从而使得本电连接器100脱离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卡扣配合而与对接连接器分开。
请参图1至图2以及图7所示,所述线缆400设有与所述导电端子2对应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线4。若干所述导线4包括与所述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5一一对应连接的4根第一导线41,与第二接地端子26及第三接地端子27一一对应连接的2根第二导线42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4同时连接的两根第三导线43。所述第二导线42与第三导线43结构材质完全相同,在此分开标号仅为了描述方便。在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5的中间位置处藉由两根第三导线43共同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4电性连接,降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5在传输高频信号时的串扰,从而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所述第一导线41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第一导体411、包覆在第一导体411外围的第一包覆层51、包覆在第一包覆层51外围的第二包覆层52。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包覆层51的介电系数低于第二包覆层52的介电系数。其中,第一包覆层51可设置为介电系数接近空气,如此使得第一包覆层51的阻抗较小,从而可提供第一导体411较好的信号传输环境,减少信号的传播延迟,降低相邻两第一导线41之间的耦合电容值,进而降低信号之间的串扰,保证信号的高速有效传输,减小信号衰减。另,所述第二包覆层52设置为介电系数相对较高,具体系采用由可吸收电磁波的吸波材料制成吸波层,藉此,可以利用该吸波层52吸收外界辐射的电磁波,有效抑制外界电磁干扰,对第一导体411与外界进行有效隔绝,保证高频、超高频信号传输;另,所述吸波层52还具有质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进而可有效保护位于内侧的第一导体411,延长本实用新型线缆400的使用寿命;又,所述吸波层52还可由具有吸波性能的高密度塑料材料制成,如此可有效利用该种材料的抗拉性,增强线缆400的机械强度。
所述第二导线42及第三导线43可进一步消除第一导线41外侧的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导线41、第二导线42和第三导线42均并排相邻设置,即其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使线缆400整体的形状呈扁平状。
所述第二、第三导线42、43分别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接地导体421以及包覆接地导体421外围的第三包覆层53。所述接地导体421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导体411的直径相同,也可异于第一导体411的直径,即所述接地导体421的直径可根据差分信号对的阻抗匹配情况进行调整,可以为大于或小于第一导体411的直径。
所述线缆400还包括对所述导线4的第一导线41、第二导线42及所述第三导线43进行相对定位和保护的外被层6。所述外被层6可为同时包覆在若干导线4外侧的外包覆层,或者同时遮盖导若干导线4的上侧和下侧以进行定位的覆盖膜。所述第一包覆层51、第二包覆层52和外被层6的材料均不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900在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5之间的第一接地端子24同时连接两条接地导体421,从而降低了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5之间的串扰,提高了传输质量,同时第一包覆层51的介电系数设置为低于位于外侧的第二包覆层52的介电系数,如此可通过介电系数较小的第一包覆层51提供接地导体421较好的信号传输环境,而第二包覆层52的介电系数较高时可有效抑制外界电磁干扰,对导体与外界进行有效隔绝,保证高频、超高频信号传输。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所述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呈L型的对接腔,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至少包括设于中间位置的第一接地端子以及位于第一接地端子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暴露于所述对接腔内的接触部、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安装部以及自安装部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电性连接的若干导体以及包覆在每个导体外侧的包覆层,其中两根导体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焊接部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包括包覆在与差分信号端子连接的导体外围的第一包覆层,和包覆在第一包覆层外围的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的介电系数低于第二包覆层的介电系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覆层为吸波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还包括设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外侧的第二及第三接地端子,所述包覆层还包括分别包覆在与第一、第二、第三接地端子连接的导体外围的第三包覆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与对接面平行的安装面,以及前后连接对接面与安装面的底壁及顶壁,所述对接腔自对接面向后凹陷形成,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自所述安装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对接腔之间形成隔板,所述隔板前后贯穿有若干固定槽,所述导电端子的安装部安装于所述固定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在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凹陷设有若干安装槽,若干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并向后延伸超出所述安装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对接腔的一侧设有向上突出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上设有若干凹陷的端子收容槽,所述接触部为向对接腔内弧形突出的弹性接触部,所述弹性接触部收容在端子收容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腔与所述安装腔通过所述固定槽前后连通,所述固定槽与所述端子收容槽一一对应连通。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设有安装在所述顶壁上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设有固定在顶壁上的本体部、自本体部向前向下延伸的卡扣部以及自本体部向后延伸再向上延伸的按压部,所述顶壁两侧对称设有向上延伸的两限位墙,所述本体部被限定在所述两限位墙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件的本体部上还设有向上撕破形成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位于所述本体部上侧,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本体部下侧。
CN201520565234.0U 2015-07-30 2015-07-30 线缆连接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291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65234.0U CN205029109U (zh) 2015-07-30 2015-07-30 线缆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65234.0U CN205029109U (zh) 2015-07-30 2015-07-30 线缆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29109U true CN205029109U (zh) 2016-02-10

Family

ID=55261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65234.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29109U (zh) 2015-07-30 2015-07-30 线缆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291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9459A (zh) * 2015-07-30 2016-03-30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TWI751774B (zh) * 2019-11-07 2022-01-01 大陸商安費諾電子裝配(廈門)有限公司 線纜連接器及連接器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9459A (zh) * 2015-07-30 2016-03-30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TWI751774B (zh) * 2019-11-07 2022-01-01 大陸商安費諾電子裝配(廈門)有限公司 線纜連接器及連接器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1371A (zh) 电连接器
CN106410517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1829704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682644Y (zh) 电连接器
CN201285934Y (zh) 电连接器
CN201868594U (zh) 电连接器
CN102055087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29828A (zh) 电连接器
CN201797103U (zh) 电连接器
CN206364484U (zh) 线缆装置
CN103326141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5186157B (zh) 电连接器
CN105449459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5029109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3466375U (zh) 电连接器
CN206471610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4858013U (zh) 电连接器
CN201252256Y (zh) 电连接器
CN216818845U (zh) 电连接器
CN205790601U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CN203466374U (zh) 电连接器
CN206471616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3326140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4885509U (zh) 线缆连接器
CN218123877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