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66155U -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 Google Patents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66155U
CN204966155U CN201520779762.6U CN201520779762U CN204966155U CN 204966155 U CN204966155 U CN 204966155U CN 201520779762 U CN201520779762 U CN 201520779762U CN 204966155 U CN204966155 U CN 2049661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gnal transmission
tape
differential signal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7976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儿玉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661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661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69Construction of the layers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outer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37High frequency adaptations
    • H05K1/0245Lay-out of balanced signal pairs, e.g. differential lines or twisted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2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two longitudinal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02Pair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08Construction of the conductors
    • H01B11/1826Co-axial cables with at least one longitudinal lapped tape-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20Cables having a multiplicity of coaxi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6Insulat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8Insulat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by winding
    • H01B13/0825Apparatus having a planetary rotation of the supply reels around the conductor or cable
    • H01B13/0841Apparatus having a planetary rotation of the supply reels around the conductor or cable the supply reel axis being arranged perpendicular to the conductor or cable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及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能够抑制屏蔽带的破损。该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在具备:传输差分信号的第一以及第二信号线导体(21、22);一并包覆第一以及第二信号线导体(21、22)的绝缘体(20);缠绕在绝缘体(20)的周围的屏蔽带(3);以及缠绕在屏蔽带(3)的外周的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在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与屏蔽带(3)的内面之间,形成使绝缘体(20)相对于屏蔽带(3)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S)。

Description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包覆一对信号线导体的绝缘体上缠绕屏蔽带以及绝缘带而成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具备了多根该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包覆一对信号线导体的绝缘体上缠绕屏蔽带以及绝缘带而成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这种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于例如10Gbps以上的高频频带中的信号传输。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绝缘电线,其用绝缘体包覆传输差分信号的一对导线而成;屏蔽带(屏蔽带导体),其沿绝缘电线的外周面缠绕;以及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其沿屏蔽带的外周面螺旋缠绕。
屏蔽带层叠具有可挠性的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树脂层、和设置于树脂层的一个表面的由铜、铝等导电性金属构成的金属层而构成。第一绝缘带缠绕在屏蔽带的外周侧,第二绝缘带缠绕在第一绝缘带的外周侧。
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如专利文献1的图5及图6所示那样,通过具备使带卷轴旋转的旋转机构的制造装置,在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缠绕成螺旋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9799号公报
为了提高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弯曲性,而期望屏蔽带形成得较薄。但是,屏蔽带的薄型化导致强度下降,若例如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较小的曲率半径弯曲,则有可能在屏蔽带产生龟裂等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屏蔽带的破损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1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其传输差分信号;绝缘体,其一并包覆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屏蔽带,其缠绕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以及绝缘带,其缠绕在上述屏蔽带的外周,在上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与上述屏蔽带的内面之间形成有使上述绝缘体相对于上述屏蔽带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
方案2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屏蔽带与上述绝缘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地纵向卷绕。
方案3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绝缘体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是在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排列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在上述绝缘体的沿着上述长径的端部与上述屏蔽带之间形成有上述间隙。
方案4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在上述绝缘体的沿着上述长径的两端部与上述屏蔽带之间形成的上述间隙的宽度的合计值是10~20μm。
方案5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绝缘带包括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其中,上述第一绝缘带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且螺旋状地缠绕在上述屏蔽带的外周,上述第二绝缘带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且螺旋状地缠绕在上述第一绝缘带的外周。
方案6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第一绝缘带与上述第二绝缘带具有相同的宽度尺寸和相同的厚度。
方案7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是一并屏蔽多根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而成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其传输差分信号;绝缘体,其一并包覆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屏蔽带,其缠绕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以及绝缘带,其缠绕在上述屏蔽带的外周,在上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与上述屏蔽带的内面之间形成有使上述绝缘体相对于上述屏蔽带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
方案8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屏蔽带与上述绝缘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地纵向卷绕。
方案9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绝缘体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是在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排列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
在上述绝缘体的沿着上述长径的端部与上述屏蔽带之间形成有上述间隙。
方案10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在上述绝缘体的沿着上述长径的两端部与上述屏蔽带之间形成的上述间隙的宽度的合计值是10~20μm。
方案11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绝缘带包括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其中,上述第一绝缘带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且螺旋状地缠绕在上述屏蔽带的外周,上述第二绝缘带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且螺旋状地缠绕在上述第一绝缘带的外周。
方案12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上述第一绝缘带与上述第二绝缘带具有相同的宽度尺寸和相同的厚度。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缠绕在一并覆盖传输差分信号的一对信号线导体的绝缘体的周围的屏蔽带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多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图2的A-A线剖面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所使用的制造装置的构成例的概略图。
图5(a)是放大表示图4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调节将第一绝缘带缠绕在屏蔽带的外周时的张力的张力调节构造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
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剖视图。图6(b)是以比较低的张力缠绕了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视图。图6(c)是以比较高的张力缠绕了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用激光式外径测定器测定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长径方向上的整体宽度的测定方法的一具体方式的说明图。图7(b)是示意性地表示该测定状态中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制造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时的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的缠绕时的张力与间隙宽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绝缘层的长径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与屏蔽带的间隙宽度和S参数的Scd21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间隙宽度与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差分同相延迟时间差的关系的图表。
图中:10—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2—绝缘电线,20—绝缘体,20a—外周面,20b、20c—端部,21—第一信号线导体,22—第二信号线导体,3—屏蔽带,4—第一绝缘带,5—第二绝缘带,S—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包括多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该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0构成为,捆扎多根(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为8根)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利用屏蔽导体12一并屏蔽该被捆扎的多个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还利用编织线13覆盖屏蔽导体12的外周,并将这些多个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屏蔽导体12、以及编织线13收纳至由绝缘体构成的可挠性的套管14。
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0的中心部配置有2根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该2根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收纳于由绞线、发泡聚烯烃等构成的筒状的夹层11。另外,其他的6根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夹层11的外侧。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构成)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构成的侧视图。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具备:传输差分信号的一对信号线导体21、22;绝缘体20,其一并包覆这一对信号线导体21、22;屏蔽带3,其缠绕在绝缘体20的周围;以及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其缠绕在屏蔽带3的外周。绝缘体20以及一对信号线导体21、22构成平行双芯绝缘电线2。一对信号线导体21、22与绝缘电线2的中心轴C平行地保持恒定的间隔配置。以下,将一对信号线导体21、22中一方的信号线导体21称为第一信号线导体21,将另一方的信号线导体22称为第二信号线导体22。
绝缘体20的与沿着其中心轴C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是在第一以及第二信号线导体21、22的排列方向上具有长径,在该长径的垂直平分线上具有短径的椭圆形状。即,绝缘体20的外周形状是由没有平坦的部分或凹陷的部分的整体平滑连续的凸曲面构成的形状。绝缘体20的长径例如是2.0mm,短径例如是1.0mm。作为绝缘体20的材料,能够优选使用例如非发泡的绝缘性树脂。作为这种树脂材料,具体地列举有非发泡聚乙烯。
屏蔽带3由具有导电性金属层的带状部件构成,以带宽度方向的端部互相重叠的方式与绝缘体20的延伸方向平行地纵向卷绕。即,屏蔽带3以其带宽度比绝缘体20的上述剖面中的周边缘的长度大,且其带长度方向与绝缘电线2的中心轴C平行的方式缠绕在绝缘体20的周围。屏蔽带3的带宽度方向的端部彼此互相重叠的重叠部3a与绝缘电线2的中心轴C平行地延伸。
第一绝缘带4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以其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在重叠部4a互相重叠的方式缠绕成螺旋状。第二绝缘带5与第一绝缘带4相同,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以其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在重叠部5a互相重叠的方式缠绕成螺旋状。此外,在图2中,为了说明而示出去掉了第一绝缘带4以及第二绝缘带5的一部分的状态。
屏蔽带3和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相对于绝缘电线2的中心轴C的周向上的缠绕方向是相同方向。换句话说,第一绝缘带4从图2中由虚线所示的屏蔽带3的重叠部3a中的下侧(内侧)的屏蔽带3的一端面朝向由实线所示的上侧(外侧)的另一端面缠绕,第二绝缘带5也在该方向上缠绕。
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A-A线剖面中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此外,在该图中,为了说明,夸张地表示屏蔽带3、第一绝缘带4、以及第二绝缘带5的厚度。
屏蔽带3层叠由例如聚酯等具有可挠性的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树脂层30、和设置于树脂层30的一个表面的由铜、铝等的高导电性金属构成的金属层31而构成。树脂层30与金属层31相比配置于靠绝缘电线2侧,树脂层30的表面30a与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对置。金属层31的厚度例如是6~12μm。
第一绝缘带4具有由例如聚酯等具有可挠性的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树脂层40、和在树脂层40层叠形成的包含粘接剂的粘接层41而构成。粘接层41与树脂层40相比配置在靠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外周侧。树脂层40的表面40a与屏蔽带3的金属层31的表面31a接触。
第二绝缘带5与第一绝缘带4相同,具有由例如聚酯等具有可挠性的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树脂层50、和在树脂层50层叠形成的包含粘接剂的粘接层51而构成。粘接层51与树脂层50相比配置在靠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内周侧。树脂层51的表面51a的一部分与第一绝缘带4的粘接层41的表面41a接触,彼此接合。换句话说,第一绝缘带4与第二绝缘带5通过设置于第一绝缘带4的外周侧以及第二绝缘带5的内周侧的粘接层41、51而彼此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带4和第二绝缘带5的宽度尺寸以及厚度相同。换句话说,第一绝缘带4与第二绝缘带5除了相对于树脂层40、50的粘接层41、51的位置相反以外,由相同的各种要素构成。树脂层40、50的厚度例如是10~15μm,粘接层41、51的厚度例如是2~5μm。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通过第一以及第二信号线导体21、22传输例如10Gbps以上的高频频带的差分信号。换句话说,在使用了该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通信中,在发送侧中向第一信号线导体21与第二信号线导体22输出彼此为相反相位的信号,在接收侧中基于第一信号线导体21与第二信号线导体22的电位差接收(解码)发送来的信号。通过该通信方式,例如在噪声重叠在第一信号线导体21的情况下,在第二信号线导体22也重叠有相同的噪声,所以抑制了带给接收侧的信号的电位差的影响,能够进行耐噪声性高的通信。
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5(a)、图5(b)对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制造所使用的制造装置6的构成例的概略图。图5(a)是放大表示图4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调节将第一绝缘带4缠绕在屏蔽带3的外周时的张力的张力调节机构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
制造装置6在基座61竖立设置有一对支柱62以及一根卷轴支柱63。在一对支柱62支承有作为螺旋缠绕单元的旋转机构60,该螺旋缠绕单元将第一绝缘带4以及第二绝缘带5向相同方向螺旋缠绕。
旋转机构60具有:环板状的环状部件600,其通过图示省略的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一对支柱62;第一以及第二支承部件601、602,其固定于环状部件600的一对平面中的一个平面;第一引导部件603,其引导第一绝缘带4;以及第二引导部件604,其引导第二绝缘带5。
在第一支承部件60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缠绕有第一绝缘带4的卷轴400,在第二支承部件60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缠绕有第二绝缘带5的卷轴500。第一绝缘带4从卷轴400拉出,通过第一引导部件603引导至屏蔽带3的外周侧。第二绝缘带5被从卷轴500拉出,通过第二引导部件604引导至第一绝缘带4的外周侧。
如图5(a)及图5(b)所示,缠绕有第一绝缘带4的卷轴400被一对压板605a、605b夹持,缠绕有第二绝缘带5的卷轴500被一对压板606a、606b夹持。此外,在图4中,省略了这些压板605a、605b、606a、606b的图示。
在环状部件600的中心部形成有使绝缘电线2插通的贯通孔600a。在一对支柱62中的一个支柱支承有产生使环状部件600旋转的驱动力的马达70。在马达70的旋转轴701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有小齿轮71。小齿轮71构成为:通过与形成在环状部件600的外周面的齿轮齿600b啮合,马达70的旋转轴701旋转,从而环状部件600旋转。
另外,制造装置6具有作为一边向绝缘电线2施加张力一边使绝缘电线2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单元的第一至第四轮641~644。第一以及第二轮641、642面向环状部件600的设置有第一以及第二支承部件601、602的平面配置,对缠绕有屏蔽带3和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绝缘电线2进行夹持。第三以及第四轮643、644面向环状部件600的与设置有第一以及第二支承部件601、602的平面相反一侧的平面配置,夹持绝缘电线2。
第一以及第二轮641、642被图示省略的驱动机构旋转驱动,使绝缘电线2以从贯通孔600拉出的方式移动。第三以及第四轮643、644从例如图示省略的制动机构受到旋转阻力,以能够一边接受该旋转阻力一边旋转的方式支承。绝缘电线2接受基于第三以及第四轮643、644的旋转阻力的制动力并且被第一以及第二轮641、642拉拽,从而以施加有中心轴向的张力的状态,沿长度方向移动。
在卷轴支承柱63固定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缠绕有屏蔽带3的卷轴300的支承部631。另外,在卷轴支承部63中的支承部631的上方固定有将从卷轴300拉出的屏蔽带300引导至绝缘电线2的外周侧的第三引导部632。
屏蔽带3被第三引导部632引导,被夹持在绝缘电线2的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与第一绝缘带4(树脂层40的表面40a)之间,从而沿绝缘电线2的外周面纵向卷绕。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与屏蔽带3的内面(树脂层30的表面30a)之间,形成有能够使绝缘体20相对于屏蔽带3相对移动的间隙S。这里,所述能够相对移动是指,在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被配置成直线状的状态下屏蔽带3未被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按压至绝缘体20,在绝缘电线2的绝缘体20与屏蔽带3之间不产生基于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向屏蔽带3的紧缚力)的摩擦力,从而绝缘电线2能够相对于屏蔽带3自由地沿其延伸方向移动。
该间隙S的大小在制造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时,能够通过调节在屏蔽带3的外周面缠绕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时的张力来使其增减。更具体而言,通过利用下述的张力调节构造来调节对卷轴400、500施加的旋转阻力,从而增减间隙S的大小。
如图5(b)所示,对卷轴400施加旋转阻力的张力调节构造由第一支承部件601以及螺旋弹簧607构成。第一支承部件601是螺栓状,具有圆盘状的头部601a和比头部601a细径的轴状的轴部601b。在轴部601b的与头部601a相反的一侧的一端部形成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形成于环状部件600的图示省略的内螺纹螺纹结合。
在一对压板605a、605b中与环状部件600侧相反的一侧的压板605a与第一支承部件601的头部601a之间,螺旋弹簧607以在轴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另外,环状部件600侧的压板605b通过螺旋弹簧607的弹簧力(回复力)被向环状部件600按压。
卷轴400通过螺旋弹簧607的弹簧力被夹持在一对压板605a、605b之间,从而在以第一支承部件60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旋转时受到旋转阻力。该旋转阻力根据相对于环状部件600的第一支承部件601的头部601a的轴向的位置变化。即,通过改变第一支承部件601的轴部601b的拧入环状部件600的深度,螺旋弹簧607产生的弹簧力变化,能够调节卷轴400旋转时的旋转阻力。
换句话说,如果加深第一支承部件601的轴部601b的拧入深度,则螺旋弹簧607被压缩从而弹簧力增大,旋转阻力变大。由此,将第一绝缘带4缠绕在屏蔽带3的外周时的张力增大。与此相反地,如果减小第一支承部件601的轴部601b的拧入深度,则缠绕在屏蔽带3的外周时的张力减少。
相同地,对卷轴500施加旋转阻力的张力调节构造由第二支承部件602以及螺旋弹簧608构成。该构造以及功能与参照图5(b)说明的张力调节构造共通,所以省略对于卷轴500的张力调节构造的详细的说明。
此外,缠绕于屏蔽带3的外周时的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能够通过例如利用张力计测定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部件603、604与屏蔽带3之间的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来检测。
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剖视图。图6(b)是以比本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低的张力缠绕了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A的剖视图。图6(c)是以比本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高的张力缠绕了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B的剖视图。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A、10B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相同地具备绝缘电线2、屏蔽带3、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但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不同。
如图6(b)所示,在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低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A中,在屏蔽带3的内面亦即树脂层30的表面30a与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之间形成有较大的间隙S。若这样形成有较大的间隙S,则在屏蔽带3的内部的空间内绝缘电线2的位置偏了的情况下,第一信号线导体21与屏蔽带3之间的距离D1和第二信号线导体22与屏蔽带3之间的距离D2的差变大。另外,在屏蔽带3的重叠部3a中,也容易产生屏蔽带间间隙Sa。由此,信号传播特性在第一信号线导体21与第二信号线导体22不同,在绝缘电线2传播的差分信号产生偏移,有可能在接收侧无法正确地接收信号。
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在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高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B中,通过从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受到的紧固力,屏蔽带3在周向的一部分中弯折,产生意料外的褶皱部3b。而且,由于该褶皱部3b的产生,在屏蔽带3产生龟裂。根据第一以及第二信号线导体21、22间的信号传播特性的不同,与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A相同地,在绝缘电线2传播的差分信号产生偏移,有可能在接收侧无法正确地接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中,在绝缘体20的长径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20b以及另一方的端部20c与屏蔽带3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Sb以及第二间隙Sc。该第一间隙Sb的宽度WSb与第二间隙Sc的宽度WSc的合计值是10~20μm(10μm以上并且20μm以下)。即,形成在绝缘体20的沿着长径的两端部20b、20c与屏蔽带3之间的第一以及第二间隙Sb、Sc的宽度WSb、WSc的合计值是10~20μm。以下,将该合计值作为间隙宽度WS
如图6(a)所示,若将绝缘体20的长径尺寸设为W1,将绝缘体20的长径方向上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整体宽度设为W2,将屏蔽带3和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厚度设为W3,则间隙宽度WS能够由下式(1)表示。
式1
WS=W2-W1-W3×2…(1)
这里,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整体宽度W2能够通过例如使用了激光式外径测定器的光学测定方法测定。下面对该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图7(a)是表示激光式外径测定器8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整体宽度W2的测定方法的一具体方式的说明图。图7(b)是示意性地表示该测定状态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剖面的说明图。
激光式外径测定器8在受光部接受从发光部81射出的激光光束L,通过一部分的激光光束被作为测定对象物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遮挡,来测定绝缘体20的长径方向上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宽度。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以规定的张力(例如9N)在第一以及第二支承台801、802之间拉伸架设,以绝缘体20的长径方向与激光光束正交的方式配置。而且,将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沿其延伸方向例如以50mm的间隔挪动,并且在多处位置(例如10处位置以上)进行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整体宽度W2
绝缘体20的长径尺寸W1、屏蔽带3和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厚度W3能够预先求出,所以能够基于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整体宽度W2的测定结果,根据上述的公式(1)通过运算求出第一以及第二间隙Sb、Sc的宽度WSb、WSc的合计值WS。此外,屏蔽带3和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厚度W3与螺旋缠绕的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重叠情况对应地,根据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延伸方向的位置不同,所以期望使用其平均值。
图8是表示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制造时的第一以及第二的绝缘带4、5的缠绕时的张力与间隙宽度WS的关系的图表。
如图8所示,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越高间隙宽度WS越窄。即,能够通过制造调节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时的缠绕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时的张力,来使间隙宽度WS增减。
图9是表示间隙宽度WS与表示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信号传输特性的S参数的Scd21(差模共模转换特性)的关系的图表。如该图表所示,在间隙宽度WS是10~20μm的范围中,Scd21低于-15dB,得到了良好的特性。
图10是表示间隙宽度WS与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的差分同相延迟时间差的关系的图表。如该图表所示,在间隙宽度WS是10~20μm的范围中,差分同相延迟时间差(绝对值)是10ps/m以下,得到了良好的特性。
(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得到了如下的作用以及效果。
(1)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在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与屏蔽带3的内面(树脂层30的表面30a)之间形成有使绝缘体20相对于屏蔽带3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S,所以能够抑制在屏蔽带3产生褶皱部3b而产生龟裂。另外,在例如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被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屏蔽带3产生破裂等损伤。换句话说,若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被弯曲,则在其弯曲部的外侧,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在中心轴C方向上伸长,相反在内侧缩短。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带3未被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的张力向绝缘体20按压,形成有间隙S,从而在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与屏蔽带3之间容易产生滑动,能够抑制屏蔽带3被拉伸而破裂,或者产生褶皱而从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较大地浮起等。
(2)屏蔽带3在绝缘电线2的绝缘体20纵向卷绕,所以即使未被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紧固,也不会在绝缘电线2的中心轴C方向偏移。换句话说,假设在屏蔽带3螺旋缠绕在绝缘体20,并且形成有间隙S的情况下,屏蔽带3在绝缘电线2的中心轴C方向偏移,在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的一部分可能产生未被屏蔽带3覆盖的区域,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屏蔽带3在绝缘电线2的绝缘体20纵向卷绕,所以能够抑制这样的区域的产生。
(3)绝缘体20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是在第一以及第二信号线21、22的排列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在该长径方向的两端部20b、20c与屏蔽带3之间形成有间隙S。即,在绝缘体20周向中间隙最容易堵上的长径方向的端部20b、20c与屏蔽带3之间也形成有间隙S,所以在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被弯曲的情况下,不管其弯曲方向,都能够抑制屏蔽带3的破损。
(4)在绝缘体20的沿着长径的两端部20b、20c与屏蔽带3之间形成的间隙S的间隙宽度WS是10~20μm,所以如图9以及图10的图表所示,能够使信号传输特性良好。
(实施方式的总结)
接下来,引用实施方式中符号等来对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把握出的技术思想进行记载。其中,以下记载中的各符号并不将权利要求书中的构成部件限定于实施方式中具体示出的部件等。
[1]一种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21、22),其传输差分信号;绝缘体(20),其一并包覆一对信号线导体(21、22);屏蔽带(3),其缠绕在上述绝缘体(20)的周围;以及绝缘带(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带4、5),其缠绕在上述屏蔽带(3)的外周,在上述绝缘体(20)的外周面(20a)与上述屏蔽带(3)的内面之间形成有使上述绝缘体(20)相对于上述屏蔽带(3)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S)。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上述屏蔽带(3)与上述绝缘体(20)的延伸方向平行地纵向卷绕。
[3]根据上述[1]或者[2]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上述绝缘体(20)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是在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21、22)的排列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在上述绝缘体(20)的沿着上述长径的端部(20b、20c)与上述屏蔽带(3)之间形成有上述间隙(S)。
[4]根据上述[3]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在上述绝缘体(20)的沿着上述长径的端部(20b、20c)与上述屏蔽带(3)之间形成的上述间隙(S)的宽度的合计值(间隙宽度WS)是10~20μm。
[5]一种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具备多根上述[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并一并屏蔽上述多根上述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10)而成。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并不限定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所有特征组合在用于解决本实用新型的课题的手段中是必须的。
另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形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屏蔽带3的外周侧双重缠绕两个绝缘带(第一绝缘带4以及第二绝缘带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绝缘带也可以是一重。另外,两个绝缘带的缠绕方向并不局限于相同方向,也可以彼此向相反方向螺旋缠绕。另外并且,也可以纵向卷绕两个绝缘带中内侧的绝缘带。

Claims (12)

1.一种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信号线导体,其传输差分信号;
绝缘体,其一并包覆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
屏蔽带,其缠绕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以及
绝缘带,其缠绕在上述屏蔽带的外周,
在上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与上述屏蔽带的内面之间形成有使上述绝缘体相对于上述屏蔽带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屏蔽带与上述绝缘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地纵向卷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体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是在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排列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
在上述绝缘体的沿着上述长径的端部与上述屏蔽带之间形成有上述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绝缘体的沿着上述长径的两端部与上述屏蔽带之间形成的上述间隙的宽度的合计值是10~20μ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带包括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其中,上述第一绝缘带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且螺旋状地缠绕在上述屏蔽带的外周,上述第二绝缘带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且螺旋状地缠绕在上述第一绝缘带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绝缘带与上述第二绝缘带具有相同的宽度尺寸和相同的厚度。
7.一种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是一并屏蔽多根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而成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上述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特征在于,
上述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
一对信号线导体,其传输差分信号;
绝缘体,其一并包覆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
屏蔽带,其缠绕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以及
绝缘带,其缠绕在上述屏蔽带的外周,
在上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与上述屏蔽带的内面之间形成有使上述绝缘体相对于上述屏蔽带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屏蔽带与上述绝缘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地纵向卷绕。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体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是在上述一对信号线导体的排列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
在上述绝缘体的沿着上述长径的端部与上述屏蔽带之间形成有上述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绝缘体的沿着上述长径的两端部与上述屏蔽带之间形成的上述间隙的宽度的合计值是10~2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带包括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其中,上述第一绝缘带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且螺旋状地缠绕在上述屏蔽带的外周,上述第二绝缘带由具有可挠性及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带状的带部件构成,且螺旋状地缠绕在上述第一绝缘带的外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绝缘带与上述第二绝缘带具有相同的宽度尺寸和相同的厚度。
CN201520779762.6U 2014-10-21 2015-10-09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Active CN2049661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4390 2014-10-21
JP2014214390A JP2016081824A (ja) 2014-10-21 2014-10-21 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及び多芯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66155U true CN204966155U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61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79762.6U Active CN204966155U (zh) 2014-10-21 2015-10-09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83581B2 (zh)
JP (1) JP2016081824A (zh)
CN (1) CN204966155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65036A (zh) * 2016-06-03 2017-12-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通信电缆
CN109215852A (zh) * 2017-07-04 2019-01-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信号传输用电缆、多芯电缆和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方法
CN109215880A (zh) * 2017-07-04 2019-01-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多芯电缆以及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方法
CN109935417A (zh) * 2017-12-18 2019-06-2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信号传输用电缆
CN112071499A (zh) * 2019-06-11 2020-12-1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14128057A (zh) * 2019-07-16 2022-03-0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线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201273A (ja) * 2015-04-10 2016-12-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及び多芯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
JP6963723B2 (ja) * 2017-07-04 2021-11-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多芯ケーブル、及び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6730238B2 (ja) * 2017-09-25 2020-07-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差動伝送ケーブル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US10283238B1 (en) 2018-03-19 2019-05-07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le
US10304592B1 (en) 2018-03-19 2019-05-28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le
US10283240B1 (en) 2018-03-19 2019-05-07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le
US11069458B2 (en) 2018-04-13 2021-07-20 TE Connectivity Services Gmbh Electrical cable
US10741308B2 (en) 2018-05-10 2020-08-11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le
US10600536B1 (en) 2018-10-12 2020-03-24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le
US10600537B1 (en) * 2018-10-12 2020-03-24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le
US10950367B1 (en) 2019-09-05 2021-03-16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le
JP7491154B2 (ja) 2020-09-14 2024-05-28 株式会社プロテリアル 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40290A (en) * 1944-01-08 1948-04-27 Standard Telephones Cables Ltd High-frequency cable and method of balancing the same
US2614172A (en) * 1948-06-12 1952-10-14 Anaconda Wire & Cable Co High impedance shielded twin conductor cable
CN1220218C (zh) * 2002-07-18 2005-09-21 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 高频传输缆线构造
JP5825219B2 (ja) 2012-07-31 2015-12-0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多芯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製造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65036A (zh) * 2016-06-03 2017-12-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通信电缆
CN109215852A (zh) * 2017-07-04 2019-01-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信号传输用电缆、多芯电缆和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方法
CN109215880A (zh) * 2017-07-04 2019-01-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多芯电缆以及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方法
US10930988B2 (en) 2017-07-04 2021-02-23 Hitachi Metals, Ltd. Resin with plating lay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215852B (zh) * 2017-07-04 2021-11-3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信号传输用电缆、多芯电缆和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方法
CN109215880B (zh) * 2017-07-04 2021-12-1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多芯电缆以及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造方法
CN109935417A (zh) * 2017-12-18 2019-06-2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信号传输用电缆
CN109935417B (zh) * 2017-12-18 2023-06-09 株式会社博迈立铖 信号传输用电缆
CN112071499A (zh) * 2019-06-11 2020-12-1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14128057A (zh) * 2019-07-16 2022-03-0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83581B2 (en) 2018-01-30
JP2016081824A (ja) 2016-05-16
US20160111187A1 (en) 2016-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66155U (zh) 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多芯差分信号传输用电缆
US10784023B2 (en) Downhole cables with both fiber and copper elements
US9892820B2 (en)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having a metal foil shield conductor
JP5825219B2 (ja)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多芯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製造装置
JP5953764B2 (ja) 多心ケーブ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US7237950B2 (en) Optical fiber temperature sensor and temperature measuring method
JPH04212114A (ja) 光ケーブ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4123989A (zh) 光电复合电缆
CN202159530U (zh) 一种超高压智能光电复合电缆
JP2014154490A (ja)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US9330815B2 (en) Cable structures with insulating tape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JP5497232B2 (ja) 電流センサおよび電流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US1162621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 cable
CN205406690U (zh) 一种泄漏同轴电缆
CN105655677A (zh) 超柔铝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CN205406691U (zh) 超柔铝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JP2017059359A (ja) 線心束及び通信ケーブル
JP2016162653A (ja) 光ファイバ複合電力ケーブル、スペーサ、および光ファイバ複合電力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20043455A (ja)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および漏洩同軸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US20200343023A1 (en) Self-closing foil sheath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2514047Y2 (ja) 光ファイバ複合架空地線用光ファイバ心線
JP2014120414A (ja) コルゲート外装ケーブル
RU57045U1 (ru) Кабель гибкий для сейсмических работ
JP2000012182A (ja) 信号伝送装置
JP2006039127A (ja) 光ケーブル用スペーサ及び光ケーブ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