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62753U - 一种节能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62753U
CN204962753U CN201520623088.2U CN201520623088U CN204962753U CN 204962753 U CN204962753 U CN 204962753U CN 201520623088 U CN201520623088 U CN 201520623088U CN 204962753 U CN204962753 U CN 204962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ve
chamber
flow line
return flow
combus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230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西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ergy-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In Ring Continent Wuhu City
Original Assignee
Energy-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In Ring Continent Wuhu C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ergy-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In Ring Continent Wuhu City filed Critical Energy-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In Ring Continent Wuhu City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62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627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灶具,其中该节能灶具包括:一灶体,该灶体形成一燃烧腔,灶体的上端具有一开口,适于设置一锅具,灶体的下端具有一入口,适于设置一燃烧器;以及一废气回收装置,具有至少一回流通道,废气回收装置设于灶体外侧,回流通道与燃烧腔连通,以使燃烧腔内燃烧产生的燃烧产物进入回流通道,从而利用燃烧产物携带的热量对灶体进行保温。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灶具,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节能功能的灶具。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变差,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及其重视的一件事。灶具作为能源消耗的一种产品,低耗能和低排放的灶具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有的商用灶具,如商业餐饮、大型食堂等场所使用的灶具,燃烧后产生烟气中含有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通常被直接排出,不能充分利用,从而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没有做到节能减排。
另外,现有的灶具并不能很准确地控制燃料与氧气的比例,很容易导致燃料燃烧不完全,从而排出的烟气中含有较多由于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有害物质,例如CO等。此外,燃气未完全燃烧就直接排出显然与节能减排的要求背道而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灶具,该灶具不直接排出燃烧时产生的燃烧产物,而是使携带热量的燃烧产物围绕于灶体的外壁,对灶体起到保温的作用,从而减小了灶体的燃烧腔内热量的流失,提高了燃烧腔内热量的利用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灶具,该灶具具有一围绕灶体外壁的回流通道,通过将燃烧产生的燃烧产物排入该回流通道,使得携带热量的燃烧产物围绕于灶体外壁,对灶体起到保温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灶具,该灶具包括一燃烧器,该燃烧器有利于形成均匀地火焰,使得设于灶体开口处的锅具受热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灶具,该灶具包括一燃烧器,该燃烧器有利于使燃料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混合,从而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灶具,该灶具还包括一回流管道,该回流管道连通回流通道与燃烧器的混合腔,得以使从回流通道排出的燃烧产物经过回流管道进入燃烧器,与燃料和氧气混合后进入灶体的燃烧腔进行再次燃烧,使燃烧产物中未完全燃烧的燃料充分燃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同时减少了燃烧产物中的有害物质的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灶具,该灶具的灶体的开口处设有数个加厚块,有利于提高灶体的抗变形能力。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灶具,所述灶具包括:
一灶体,所述灶体形成一燃烧腔,所述灶体的上端具有一开口,适于设置一锅具,所述灶体的下端具有一入口,适于设置一燃烧器;和
一废气回收装置,具有至少一回流通道,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设于所述灶体外侧,所述回流通道与所述燃烧腔连通,得以使所述燃烧腔内燃烧产生的燃烧产物进入所述回流通道,从而利用所述燃烧产物携带的热量对所述灶体进行保温。
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包括一回流通道壁,所述回流通道壁围绕于所述灶体外壁,得以在所述灶体外壁与所述回流通道壁之间形成所述回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多个回流孔,各所述回流孔分布于所述灶体的四周,所述回流孔连通所述燃烧腔与所述回流通道,所述回流孔形成于所述灶体,并靠近所述灶体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一排气口,适于将所述回流通道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排气口形成于所述回流通道壁,并靠近所述灶体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灶具还包括一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具有一混合腔,外部的燃料及氧气适于通入所述混合腔,所述燃烧器设于所述灶体的入口处,得以使所述混合腔与所述燃烧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还包括一废气回流管道,所述废气回流管道连通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混合腔,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内的燃烧产物通过所述混合腔再次进入所述燃烧腔内燃烧。
优选地,所述灶体具有至少一排气槽,所述排气槽沿着所述灶体的上端边缘形成于所述灶体内侧,适于当一锅具设于所述灶体上端时,所述燃烧腔内的部分燃烧产物通过所述排气槽排出。
优选地,所述灶体还包括数个加厚块,各所述加厚块沿着所述灶体的上端边缘,设于所述灶体的外壁,且所述加厚块与所述排气槽的位置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
一气体混合装置,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具有一混合腔,外部的氧气与燃料适于通入所述混合腔,从而形成混合气;
一点火装置,所述点火装置适于安装一点火针,所述点火针用于产生火焰点燃所述混合气;和
一分火装置,所述分火装置适于使点燃的所述混合气形成均匀的火焰。
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一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形成所述混合腔,所述燃烧室的上端形成一混合气出口,所述燃烧室的下端具有一燃料进口,所述燃烧室的侧壁具有多个氧气进口,外部的燃料适于通过所述燃料进口进入所述混合腔,外部的氧气适于通过所述氧气进口进入所述混合腔,所述氧气与所述燃料在所述混合腔内混合形成所述混合气,所述混合气适于从所述混合气出口排出。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一燃料进气管,所述燃料进气管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燃料进口延伸进入所述混合腔,所述燃料进气管的第二端适于与一燃料储存装置连通,得以向所述混合腔输入燃料。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一燃料喷头,所述燃料喷头具有一缓冲腔以及数个喷气孔,所述喷气孔连通所述缓冲腔与所述燃料喷头的外部,所述燃料喷头设于所述燃料进气管的第一端,得以使所述燃料进气管与所述缓冲腔连通,各所述喷气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燃料喷头侧壁的四周。
所述点火装置包括一点火针卡套以及一进气管,所述点火针卡套适于安装所述点火针,所述点火针卡套和所述进气管的一输出口相互靠近地延伸入所述混合腔,且靠近所述燃料喷头,所述进气管适于与一外部的燃料储存装置连通,安装于所述点火针卡套内的所述点火针适于点燃所述进气管的输出口输出燃料,得以在所述进气管处形成常明火。
所述分火装置包括一分火器,所述分火器设于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分火器包括数片分火片,各所述分火片呈辐射状相互间隔地向外延伸,所述分火器处于所述点火装置上方,得以使点燃的所述混合气通过各所述分火片分散开。
优选地,所述分火装置包括一分火器,所述分火器形成一端开口的一腔体,从所述分火器的侧壁呈辐射状相互间隔地向外延伸出数片分火片,所述分火器的侧壁具有数个连通孔连通所述腔体与所述分火器外侧,所述分火器开口朝下地设于所述混合腔内,得以使所述燃料喷头处于所述腔体内。
所述燃烧器还包括一鼓气装置,所述鼓气装置包括一气室,所述气室围绕于所述燃烧室的四周,得以在所述气室与所述燃烧室之间形成一气腔,所述气腔与所述混合腔通过所述氧气进口连通,所述气腔适于与一鼓风机连通,得以通过所述鼓风机向所述气腔内鼓入氧气。
所述气室形成一安装腔,所述气室的上端具有一安装入口,所述气室的下端具有一鼓风机连接口,所述燃烧室通过所述安装入口安装入所述安装腔,得以在所述气室的内壁与所述燃烧室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气腔,所述燃烧室的上端边缘向外延伸,与所述安装入口的边缘接合,得以使所述燃烧室保持于所述安装入口处,所述鼓风机适于通过所述鼓风机连接口向所述气腔鼓气。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一混合室,所述混合室形成所述混合腔,所述混合室上端形成一气体出口,下端形成一气体进口,外部的燃料以及氧气适于通过所述气体进口进入所述混合腔。
所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一燃料进气管,所述燃料进气管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气体进口延伸入所述混合腔,所述燃料进气管的第二端适于与一燃料储存装置连通,得以通过所述燃料进气管向所述混合腔输入燃料。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包括一燃料喷头,所述燃料喷头具有一缓冲腔以及数个喷气孔,所述喷气孔连通所述缓冲腔与所述燃料喷头的外部,所述燃料喷头设于所述燃料进气管的第一端,得以使所述燃料进气管与所述缓冲腔连通,各所述喷气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燃料喷头侧壁的四周。
所述燃烧器包括一鼓气装置,所述鼓气装置包括一气室,所述气室具有一气腔,所述气室设于所述混合室的下端,得以使所述气腔与所述混合腔通过所述气体进口连通,所述气腔适于与一鼓风机连通,得以通过所述鼓风机向所述气腔内鼓入氧气。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还包括一旋风盘,所述旋风盘包括数个相互间隔的叶片,各所述叶片呈辐射状向外倾斜地延伸,所述旋风盘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气体进口处,得以当所述鼓起装置鼓入的氧气从所述气体进口进入所混合腔时,经过所述旋风盘,并带动所述旋风盘转动。
所述分火装置包括一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形成一分火腔,所述燃烧室的上端形成一燃烧室开口,所述燃烧室的底部具有数个进气孔,各所述进气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燃烧室底部,所述分火装置设于所述混合室上端的所述气体出口处,得以使所述混合腔与所述分火腔通过所述进气孔连通。
各所述进气孔以所述燃烧室底部的中点为圆心,沿着所述燃烧室的底部分布成数圈,每一圈由数个相互间隔的所述进气孔组成,每一圈的各所述进气孔均向着相邻的所述进气孔的方向倾斜,得以使所述混合腔内的所述混合气通过各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分火腔后,形成盘旋形气流。
所述燃烧室的具有一安装腔,所述点火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分火腔连通,得以使安装于所述点火装置的所述点火针可用于点燃进入所述分火腔的所述混合气。
所述点火装置包括一点火针卡套以及一进气管,所述点火针卡套适于安装所述点火针,所述点火针卡套和所述进气管的一输出口相互靠近地延伸入所述安装腔,所述进气管适于与一外部的燃料储存装置连通,安装于所述点火针卡套内的所述点火针适于点燃所述进气管的输出口输出燃料,得以在所述进气管处形成常明火。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分火装置,所述分火装置适于安装于一燃烧器,用于使所述燃烧器产生的火焰均匀分散,所述分火装置包括数片分火片,各所述分火片呈辐射状相互间隔地向外延伸,得以当火焰通过所述分火器时,各所述分火片将火焰均匀分割。所述分火装置中部形成一一端开口的腔体,各所述分火片从所述分火装置的侧壁延伸出,所述分火装置的侧壁具有数个连通孔连通所述腔体与所述分火装置外侧,所述分火装置适于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一燃料出口处,以使得燃料释放入所述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分火装置,所述分火装置适于安装于一燃烧器,用于使所述燃烧器产生的火焰均匀分散,所述分火装置包括一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形成一分火腔,所述燃烧室的底部具有数个进气孔,各所述进气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燃烧室底部,所述进气口孔连通所述分火腔与所述燃烧室外部。各所述进气孔以所述燃烧室底部的中点为圆心,沿着所述燃烧室的底部分布成数圈,每一圈由数个相互间隔的所述进气孔组成,每一圈的各所述进气孔均向着相邻的所述进气孔的方向倾斜,得以使气流通过各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分火腔后,形成盘旋形气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体喷头,所述气体喷头适于安装于一燃烧器的一燃料进口处,用于将燃料均匀释放入所述燃烧器内,所述气体喷头具有一缓冲腔以及数个喷气孔,所述喷气孔分布于所述气体喷头侧壁的四周,所述缓冲腔适于与所述燃料进口连通,以使得燃料释放入所述缓冲腔,再从所述喷气孔喷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一灶体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一燃烧器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一燃烧器的一燃料喷头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一燃烧器的一分火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燃烧器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燃烧器的旋风盘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燃烧器的燃烧室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A显示了该燃烧室的正面,图11B显示了该燃烧室的背面。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一个变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灶具,该灶具包括一灶体、一废气回收装置以及一燃烧器。
所述灶体的内侧形成一燃烧腔,燃料以及氧气形成的混合气在所述燃烧腔内燃烧,产生大量热量以及燃烧生成的燃烧产物。所述燃烧产物包括二氧化碳等完全燃烧时的产物,也包括一氧化碳等不完全燃烧时的产物,此外所述燃烧产物还携带大量的热量,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有效利用所述燃烧产物。
所述灶体的上端边缘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开口适于设置一锅具,得以当所述混合气在所述燃烧腔内燃烧时,产生热量加热所述锅具。所述灶体的下端形成一入口,所述入口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入口适于设置所述燃烧器。
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设于所述灶体的外侧,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至少一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与所述燃烧腔连通,得以使所述燃烧腔内燃烧产生的所述燃烧产物进入所述回流通道,并使的所述燃烧产物携带的热量传导给所述灶体的外壁,对所述灶体起到保温作用,从而减少所述燃烧腔内热量的流失,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包括至少一回流通道壁,所述回流通道壁围绕于所述灶体外壁,得以在所述灶体外壁与所述回流通道壁之间形成所述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围绕所述灶体的四周,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围绕于所述灶体的四周,充分接触所述灶体的外壁,更好地对所述灶体进行保温。
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至少一回流孔,所述回流孔连通所述燃烧腔和所述回流通道。
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一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回流通道连通,适于将所述回流通道内的所述燃烧产物排出。
为保证所述燃烧产物更好地对所述灶体进行保温,所述回流孔靠近所述灶体的上端,所述排气口靠近所述灶体的下端,从而增加了所述回流通道的纵向长度,使得所述燃烧产物从进入所述回流通道到排出所述回流通道,需要经过整个所述灶体的外壁,这样有利于所述燃烧产物充分与所述灶体的外壁接触,提高了所述燃烧产物对所述灶体的保温效果。
所述燃烧器安装于所述灶体的下端。所述燃烧器具有一混合腔,外部的燃料以及氧气适于通入所述混合腔形成所述混合气,所述燃烧器设于所述灶体的所述入口,得以使所述混合腔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混合腔内的混合气进入所述燃烧腔燃烧。
所述燃烧器具有至少一燃料进口以及至少一氧气进口,所述燃料进口与所述混合腔连通,适于将外部燃料输入所述混合腔内;所述氧气进口与所述混合腔连通,适于将外部的氧气输入所述混合腔内,燃料与氧气在所述混合腔内混合后形成所述混合气。所述燃烧器内适于安装一点火针,用于点燃所述混合气。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的外部的氧气可以是纯氧,也可以是含有氧气的空气,考虑到安全与成本的问题,优选地,直接将含有氧气的空气通入所述混合腔内。
所述回流通道利用了所述燃烧产物中携带的大量热量为所述灶体保温,减少了所述燃烧腔内的热量通过所述灶体扩散到外界。也就是说,当所述燃烧腔内有燃料燃烧时,如果没有所述回流通道,所述灶体直接与外界接触,而外界温度通常远远低于所述燃烧腔内的温度,所述灶体的内外壁之间的温差很大,因此所述燃烧腔内的热量会不断地通过所述灶体扩散到外界,由于这部分热量没有起到加热所述锅具的作用,因此属于能源的浪费。而增加了所述回流通道后,由于所述回流通道内的所述燃烧产物携带大量的热量,所述燃烧产物使所述灶体的外壁保持较高的温度,所述灶体内外壁之间的温差较小,所述燃烧腔内的热量通过所述灶体向外扩散的较少,因此热量浪费较少,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此外,考虑到所述燃烧产物中可能含有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因此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还包括一废气回流管道,所述废气回流管道使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燃烧腔连通,得以使所述燃烧产物再次进入所述燃烧腔内充分燃烧。
所述灶体的上端还具有至少一排气槽,所述排气槽沿着所述灶体的上端边缘形成于所述灶体内侧,适于当所述锅具设于所述灶体上端时,所述燃烧腔内的部分所述燃烧产物通过所述排气槽排出。
如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灶具包括一灶体1,一燃烧器2以及一废气回收装置3。
如图1所示,所述灶体1具有一燃烧腔10、形成于所述灶体1上端的一开口11以及形成于所述灶体1下端的一入口12。所述开口11与所述燃烧腔10连通,所述开口11适于设置一锅具7,所述入口12与所述燃烧腔10连通,所述入口12适于设置所述燃烧器2。燃料以及氧气形成的混合气适于在所述燃烧腔10内燃烧,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以及燃烧产物。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包括一回流通道壁33,所述回流通道壁33围绕于所述灶体1的外侧,得以在所述回流通道壁33与所述灶体1的外壁之间形成一回流通道30。所述回流通道30与所述燃烧腔10连通,得以使所述燃烧腔10内燃烧产生的所述燃烧产物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
如图2所示,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具有一排气口31,所述排气口31与所述回流通道30连通,适于将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所述燃烧产物排出。所述排气口31形成于所述回流通道壁33。
如图3所示,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具有至少一回流孔32,所述回流孔32形成于所述灶体1,得以将所述燃烧腔10与所述回流通道30连通。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具有多个所述回流孔32,各所述回流孔32分布于所述灶体1的四周,得以使所述燃烧腔10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充分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
所述回流孔32靠近所述灶体1的上端,所述排气口31靠近所述灶体1的下端,得以使所述燃烧产物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充分与所述灶体1的外壁接触后,再从所述排气口31排出。所述燃烧腔10内上部的燃料燃烧更充分,所述回流孔32靠近所述灶体1的上端避免了大量未充分燃烧的燃料通过所述回流孔32排出。此外,使所述排气孔31与所述回流孔32尽量远离,有利于增加所述燃烧产物在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滞留时间,更好地起到对所述灶体1的保温作用。
优选地,为了增加所述燃烧产物在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滞留时间,所述排气口31的内径不应过大。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变形,其中所述排气口31’形成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下端边缘与所述灶体1’的下端边缘之间。所述回流孔32’形成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与所述灶体1’的上端边缘之间,也即所述回流孔32’沿着所述灶体1’的上端边缘形成一环形,得以使所述灶体1’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充分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形成一支撑边缘34’,所述支撑边缘34’适于设置所述锅具7。
如图1-3所示,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与所述灶体1的上端边缘密封连接,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下端边缘与所述灶体1的下端边缘密封连接。也就是说,通过将所述灶体1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分别接合,得以在所述回流通道壁33与所述灶体1之间形成所述回流通道30。
所述灶体1的上端边缘向外延伸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接合,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30的上端密封。进一步,可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所述灶体1的上端边缘与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密封连接。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下端边缘向内延伸与所述灶体1的下端边缘接合,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30的下端密封。
所述废气回流装置3还包括一回流管道35,所述回流管道35连通所述排气口31与所述燃烧腔10,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再次进入所述燃烧腔10充分燃烧。由于所述燃烧产物中不可避免混合有为完全燃烧的燃料,将所述燃烧产物再次燃烧,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减少了能量的浪费。
所述回流管道35首先将所述燃烧产物与待燃烧的氧气和燃料混合,然后再进入所述燃烧腔10。
如图3所示,所述灶体1的上端具有数个排气槽13,各所述排气槽13沿着所述灶体1的上端边缘形成于所述灶体1内侧,适于当所述锅具7设于所述灶体上端时,所述燃烧腔10内的部分燃烧产物通过所述排气槽13排出。
如图4所示,所述灶体1包括数个加厚块18,所述加厚块18沿着所述灶体1的上端边缘,设于所述灶体1的外壁。所述加厚块18的作用在于增加所述灶体1的受热抗压能力,防止所述灶体1开裂或变形。
优选地,所述加厚块18的位置与所述排气槽13的位置对应,得以加强所述排气槽13,防止所述灶体1在所述排气槽13处开裂变形。
所述排气槽13还可以增加所述灶体1的受热抗压能力:所述燃烧腔10内的气体燃烧时的火焰一般会直接与所述排气槽13的内壁接触,所以通过所述排气槽13将主要受热高温区集中在所述排气槽13内,而所述排气槽13由于有所述加厚块18的存在,具有较强的受热抗压能力,从而起到防止所述灶体1开裂变形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回流孔32形成于设有所述加厚块18的位置,有利于减少由所述回流孔32造成的对所述灶体1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如图1和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燃烧器2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燃烧器2包括一气体混合装置24,一点火装置25、一分火装置26以及一鼓气装置27。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具有一混合腔20、一燃料进口21、至少一氧气进口22以及一混合气出口23,所述燃料进口21、所述氧气进口22和所述混合气出口23分别与所述混合腔20连通,燃料与氧气分别通过所述燃料进口21和所述氧气进口22进入所述混合腔20,并在所述混合腔20内混合形成混合气。所述点火装置25适于将所述混合气点燃,点燃的所述混合气适于从所述混合气出口23排出。所述分火装置26适于使点燃的所述混合气形成均匀的火焰,得以使从所述混合气出口23排出的火焰均匀。所述鼓气装置27适于将氧气鼓入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
所述燃烧器2设于所述灶体1,所述混合气出口23与所述入口12相对,得以使点燃的所述混合气进入所述燃烧腔10内燃烧。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包括一燃烧室41,所述燃烧室41形成所述混合腔20,所述燃烧室41的上端形成所述混合气出口23,下端形成所述燃料进口21,燃烧室41具有多个所述氧气进口22,各所述氧气进口22均匀分布于所述燃烧室41的四周。各所述氧气进口22连通所述燃烧室41的外部与所述混合腔20,得以使所述燃烧室41外部的氧气从所述燃烧室41的四周充分进入所述混合腔20内,使得所述氧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混合腔20内。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还包括一燃料进气管42,所述燃料进气管42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燃料进口21延伸进入所述混合腔20,得以使所述燃料进气管42与所述混合腔20连通,所述燃料进气管42的第二端适于与一燃料储存装置连通,得以使所述燃料储存装置内的燃料通过所述燃料进气管42输入所述混合腔20,与所述混合腔20内的氧气混合。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还包括一燃料喷头43,所述燃料喷头43设于所述燃料进气管42的第一端,适于将所述燃料进气管42内的燃料均匀地释放入所述混合腔20,并与所述混合腔20内的氧气形成均匀的所述混合气。所述燃料喷头43设于所述混合腔20内靠近所述燃料进口21的位置。
如图6所示,所述燃料喷头43具有一缓冲腔430以及数个喷气孔431。所述燃料喷头43安装于所述燃料进气管42的第一端,得以使所述燃料进气管42与所述缓冲腔430连通。所述喷气孔431连通所述缓冲腔430与所述燃料喷头43的外部,各所述喷气孔431均匀分布于所述燃料喷头43侧壁的四周,得以使所述燃料进气管42内的燃料进入所述缓冲腔430后,通过各所述喷气孔431均匀地释放到所述混合腔20内,有利于与氧气均匀地混合形成所述混合气。
所述点火装置25设于所述燃烧室41,并延伸进入所述混合腔20。所述点火装置25包括一点火针卡套451以及一进气管452,所述点火针卡套451适于安装一点火针,所述进气管452适于与一外部的燃料储存装置连通,得以将燃料从所述进气管452的输出口输出。所述点火针卡套451与所述进气管452相互靠近,得以使所述进气管452的输出口输出燃料时,所述点火针卡套451内的所述点火针产生的火花将所述燃料点燃。通过不断向所述进气管452输送燃料,使得所述点火装置25产生常明火,所述常明火适于点燃所述混合腔20内的所述混合气。
所述常明火的作用在于确保所述混合气在所述混合腔20内被点燃,避免了所述燃烧器2在使用过程中熄火的现象,操作安全便捷。
所述燃烧室41具有一点火针安装孔411以及一进气管安装孔412,所述点火针卡套451安装于所述点火针安装孔411处,得以使所述点火针安装于所述点火针卡套451时,所述点火针的点火端延伸进入所述混合腔20,所述点火针的控制端延伸出所述燃烧室41,便于从外部控制所述点火针的开关。所述进气管452安装于所述进气管安装孔412,得以使所述进气管452的输出口延伸进入所述混合腔20,所述进气管452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燃烧室41外,与一燃料储存装置连通。
优选地,所述点火针安装孔411以及所述进气管安装孔412位于所述燃烧室41的底部,靠近所述燃料喷头43。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进气管452的口径较小,要远远小于所述燃料进气管42的口径,得以使所述常明火的火焰较小,避免了大火焰引起的炸锅现象。
所述分火装置26包括一分火器44,所述分火器44设于所述混合腔20内,适于将点燃的所述混合气产生的火焰均匀地分散开,有利于上方被加热物体均匀受热。
如图7所示,所述分火器44包括数片分火片441,各所述分火片441呈辐射状等间隔地向外侧延伸,得以在各所述分火片441之间形成空隙。所述分火器44设于所述燃料喷头43的上方,当所述燃料喷头43喷出的燃料被所述点火装置25点燃后,被下方气体推动,从而向上移动,也即向所述分火器44流动,火焰经过所述分火器44,被各所述分火片441均匀地分割,使得火焰均匀地从各所述分火片441的空隙向上流动。
所述分火器44形成一端开口的一腔体440,所述分火器44的侧壁具有数个连通孔442连通所述腔体440与所述分火器44外侧,所述分火器44开口朝下地设于所述混合腔20内,得以使所述燃料喷头43处于所述腔体440内。所述燃料喷头43喷出的燃料通过所述连通孔442从所述腔体440进入所述混合腔20内。
所述鼓气装置27包括一气室461,所述气室461围绕于所述燃烧室41的四周,得以在所述气室461与所述燃烧室41之间形成一气腔460,所述气腔460与所述混合腔20通过所述氧气进口22连通。一鼓风机462适用于配置于所述气室461,得以向所述气腔460内鼓入氧气,由于所述鼓风机462不断向所述气腔460内鼓入气体,得以使所述气腔460内的气压不断增加,从而所述气腔460内的氧气通过所述氧气进口22快速进入所述混合腔20内,得以为所述混合腔20内燃料的燃烧提供足够的氧气。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氧气包括含有氧气的空气。
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流装置3的所述回流管道35与所述气腔460连通,得以将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所述燃烧产物再次送入所述燃烧腔10内充分燃烧。
所述气室461形成一安装腔4613,所述气室461的上端具有一安装入口4612,所述气室461的下端具有一鼓风机连接口4611,所述安装入口4612和所述鼓风机连接口4611分别与所述安装腔4613连通。所述燃烧室41通过所述安装入口4612安装入所述安装腔4613,得以在所述气室461的内壁与所述燃烧室41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气腔460。所述燃烧室41的上端边缘向外延伸,得以与所述安装入口4612的边缘接合,从而将所述燃烧室41保持于所述安装入口4612处。所述鼓风机462设于所述鼓风机连接口4611处,得以从所述气室461的下端鼓入氧气。
所述气室461还包括一固定环4615,所述固定环4615设于所述安装入口4612的边缘,得以使将所述燃烧室41的上端边缘夹于所述固定环4615与所述气室461的上端边缘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气室461还具有一燃料进气管孔4614,得以使设于所述燃烧室41下端的所述燃料进气管42的第二端从所述燃料进气管孔4614延伸出,从而与外部的所述燃料储存装置连通。
所述气室461还具有与所述点火针安装孔411和所述进气管安装孔411相对应的两孔,得以使所述点火针卡套451和所述进气管452通过各相应的空延伸到所述气室461外部,便于从所述燃烧器2的外部对所述进气管452和安装于所述点火针卡套451的所述点火针进行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灶具的使用方法为:向所述点火装置25的所述进气管452输入燃料,开启安装于所述点火针卡套451内的所述点火针,得以在所述进气管452处形成常明火,通过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的所述燃料进气管42从所述混合腔20的下端向所述混合腔20输入燃料,通过所述鼓气装置27向所述气腔460鼓入氧气,所述气腔460内的氧气通过所述氧气进口22从所述混合腔20的四周进入所述混合腔20,燃料和氧气在所述混合腔20内混合后被所述常明火点燃,并且在下方气体的推动下向上移动,点燃的所述混合气经过所述分火器44后形成均匀地火焰,然后通过所述混合气出口23进入所述灶体1的所述燃烧腔10,所述混合气在所述燃烧腔10内燃烧后产生的所述燃烧产物通过所述回流孔32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携带热量的所述燃烧产物将热量传导给所述灶体1的外壁后,从所述排气口31排出,并通过所述回流管道35输入所述气腔460内,从而再次进入所述燃烧腔10内充分燃烧,最后从所述排气槽13排出所述燃烧腔10。
图8、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燃烧器2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燃烧器2包括一气体混合装置24A、一点火装置25A、一分火装置26A以及一鼓气装置27A。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A具有一混合腔20A、一气体进口21A以及一气体出口22A。所述气体进口21A和所述气体出口22A与所述混合腔20A连通,得以通过所述气体进口21A向所述混合腔20A中输入燃料以及氧气,所述燃料与氧气在所述混合腔20A内形成混合气。所述分火装置26A设于所述气体出口22A处,得以使所述混合气进入所述分火装置26A,所述分火装置26A适于使所述所述混合气呈盘旋形气流上升。所述点火装置25A设于所述分火装置26A内,适于点燃所述混合气,从而形成均匀地盘旋火焰。所述鼓气装置27A设于所述气体进口21A处,适于向所述混合腔20A内鼓入氧气。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A包括一混合室52以及一燃料进气管53。所述混合室52形成所述混合腔20A,所述混合室52的上端形成所述气体出口22A,所述混合室52的下端形成所述气体进口21A。所述燃料进气管53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气体进口21A延伸进入所述混合腔20A,所述燃料进气管53的第二端适于与一燃料储存装置连通,得以使所述燃料储存装置内的燃料通过所述燃料进气管53输入所述混合腔20A内。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A还包括一燃料喷头54,所述燃料喷头54设于所述燃料进气管53的第一端,适于将所述燃料进气管53内的燃料均匀地释放入所述混合腔20。
所述鼓气装置27A包括一气室561。所述气室561具有一气腔560,所述气室561设于所述混合室52的下端,得以使所述气腔560与所述混合腔20A通过所述气体进口21A连通。一鼓风机562配置于所述气室561,与所述气腔560连通,得以向所述气腔560内鼓入氧气。
优选地,所述气室561围绕于所述气体进口21A的外侧,所述气室561具有一燃料进气管孔5611,所述燃料进气管53通过所述燃料进气管孔5611延伸进入所述气腔560,然后通过所述气体进口21A延伸进入所述混合腔20A。
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收装置3的所述回流管道35连通所述气腔560,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30内的所述燃烧产物与氧气混合后,再进入所述混合腔20A,然后再进入所述分火腔510被点燃,最后再进入所述燃烧腔10充分燃烧。
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A进一步还包括一旋风盘57,所述旋风盘57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气体进口21A处,得以当所述鼓气装置27A鼓入的氧气从所述气体进口21A进入所述混合腔20A时,经过所述旋风盘57,并带动所述旋风盘57转动,从而增加了所述混合腔20A内气体的流动性,有利于所述混合腔20A内氧气与燃料的均匀混合。
如图10所示,所述旋风盘57包括数个相互间隔的叶片571,各所述叶片571呈辐射状向外倾斜地延伸,得以当气流从所述旋风盘57的下方通过时,气流推动所述旋风盘57转动,所述旋风盘57转动的同时又带动所述气流转动,增加了所述气流的流动性。所述旋风盘57的中部具有一通孔570,所述旋风盘57通过所述通孔570可转动地套于所述燃料进气管53的第一端,得以使所述旋风盘57以所述燃料进气管53为轴转动。
所述分火装置26A包括一燃烧室51,所述燃烧室51形成一分火腔510,所述燃烧室51上端形成一燃烧室开口513,所述燃烧室51的底部具有数个进气孔511,所述燃烧室开口513和各所述进气口511与所述分火腔510连通。所述燃烧室51开口向上地设于所述混合室52的所述气体出口22A处,得以使所述进气孔511连通所述混合腔20A与所述分火腔510,从而所述混合腔20内的所述混合气通过所述进气孔511进入所述分火腔510。
各所述进气孔511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燃烧室51的底部,得以使所述混合气均匀地分散进入所述分火腔510内,并在所述分火腔510内被点燃,从而形成稳定地均匀地火焰进入所述燃烧腔10。
如图11A所示,各所述进气孔511以所述燃烧室51底部的中点为圆心,沿着所述燃烧室51的底部分布成数圈,每一圈由数个相互间隔的所述进气孔511组成,每一圈的各所述进气孔511均向着相邻的所述进气孔511的方向倾斜,得以使所述混合气通过各所述进气孔511后,形成盘旋形气流,盘旋的所述混合气被点燃后,形成盘旋形火焰,有利于所述混合气的充分燃烧,并形成均匀的火焰。
所述燃烧器2设于所述灶体1,所述燃烧室51的所述燃烧室开口513与所述灶体1的所述入口12相对,得以使所述分火腔510与所述燃烧腔10连通。
所述燃烧室51的侧壁内具有一安装腔512,所述安装腔512适于安装所述点火装置25A。所述燃烧室51的侧壁具有一连通口5121,所述连通口5121连通所述安装腔512与所述分火腔510,得以当所述安装腔512内产生火焰时,可引燃所述分火腔510内的所述混合气。如图11B所示,所述燃烧室51还具有一点火装置安装孔5122,所述点火装置安装孔5122连通所述安装腔512与所述燃烧室51的外部,得以使所述点火装置25A从所述燃烧室51的外部安装入所述安装腔512内。
优选地,所述点火装置安装孔5122形成于所述燃烧室51的底部,所述混合室52的上端边缘具有与所述点火装置安装孔5122对应的一安装孔5124,得以当所述燃烧室51设于所述混合室52的上端时,所述点火装置安装孔5122与所述安装孔5124对应,所述点火装置25A通过所述安装孔5124延伸进入所述安装腔512。
所述点火装置25A包括点火针卡套551以及一进气管552,所述点火针卡套551适于安装一点火针,所述进气管552适于与一外部的燃料储存装置连通,得以将燃料从所述进气管552的输出口输出。所述点火针卡套551与所述进气管552相互靠近,得以使所述进气管552的输出口输出燃料时,所述点火针卡套551内的所述点火针产生的火花将所述燃料点燃。通过不断向所述进气管552输送燃料,使得所述点火装置25A产生常明火,所述常明火适于点燃所述分火腔510内的所述混合气。
所述点火针卡套551以及所述进气管552从所述安装孔5124以及所述点火装置安装孔5122延伸进入所述安装腔512,得以当所述点火针安装于所述点火针卡套551时,所述点火针的点火端延伸进入所述安装腔512,所述点火针的控制端延伸到所述燃烧器2外部,便于从外部控制所述点火针的开关,所述进气管552的输出口延伸进入所述安装腔512,所述进气管552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燃烧器2外部,与一燃料储存装置连通。
优选地,所述点火针卡套551以及所述进气管552靠近所述连通口5121。所述点火装置25A形成常明火,确保了所述混合气在所述分火腔510内被点燃,可避免出现熄火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进气管552的管径较小,要远远小于所述燃料进气管53的管径,得以使所述常明火的火焰较小,避免了大火焰引起的炸锅现象。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灶具时,首先向所述进气管552输入燃料,开启安装于所述点火针卡套551内的所述点火针,得以在所述安装腔512内形成常明火,通过所述气体混合装置24A的所述燃料进气管53从所述混合腔20A的下端向所述混合腔20A输入燃料,通过所述鼓气装置27A向所述气腔560鼓入氧气,所述气腔560内的氧气通过所述气体进口21A从所述混合腔20A的下端进入所述混合腔20A,燃料和氧气在所述混合腔20A内混合后在下方气体的推动下向上移动,通过所述燃烧室51的所述进气孔511进入所述分火腔510,所述混合气在所述分火腔510内被所述常明火点燃,点燃的所述混合气通过所述燃烧室开口513进入所述灶体1的所述燃烧腔10,所述混合气在所述燃烧腔10内燃烧后产生的所述燃烧产物通过所述回流孔32进入所述回流通道30,携带热量的所述燃烧产物将热量传导给所述灶体1的外壁后,从所述排气口31排出,并通过所述回流管道35输入所述气腔560内,从而再次进入所述燃烧腔10内充分燃烧,最后从所述排气槽13排出所述燃烧腔10。
另外,当所述鼓风机562工作时,氧气不断进入所述气腔560内,所述气腔560内的气压增大,气流通过所述气体进口21A进入所述混合腔20A,进入所述混合腔20A的氧气通过所述旋风盘57,形成盘旋气流,与从所述燃料喷头54喷出的燃料充分混合后形成所述混合气,所述混合气在下方气流的推动下通过各所述进气孔511进入所述分火腔510,所述混合气在通过各所述进气孔511后,呈盘旋气流,所述安装腔512内的所述常明火将所述分火腔510内的所述混合气点燃,形成盘旋形火焰,燃烧的所述混合气在下方气流的推动下进入所述燃烧腔10内充分燃烧。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灶体1以及所述回流通道壁33由金属铁一次浇注成型。所述灶体1以及所述回流通道壁33呈碗形,且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内径大于所述灶体1的外径,所述灶体1的上边缘向外延伸形成一锅沿14,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上端边缘向外延伸形成一边沿331。所述锅沿14上具有数个第一连接孔15,所述边沿33具有数个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5对应的第二连接孔34,所述灶体1和所述回流通道壁33适于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15和所述第二连接孔34安装为一体。
所述灶体1的下端边缘向内延伸形成一圆环16,所述圆环16的内圈形成所述入口12。所述燃烧器2安装于所述圆环16,得以通过所述入口12与所述燃烧腔10连通。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灶体1、所述燃烧器2以及所述回流通道壁33的材料不局限于金属铁,其他耐高温、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材料也可以用于制作所述灶体1、所述燃烧器2以及所述回流通道壁33。
优选地,所述灶体1以及所述燃烧器2的内壁均涂有红外辐射换热材料,有利于将所述燃烧腔10内产生的热量保持在所述燃烧腔10内,减少热量的浪费。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节能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包括:
一灶体,所述灶体形成一燃烧腔,所述灶体的上端具有一开口,适于设置一锅具,所述灶体的下端具有一入口,适于设置一燃烧器;和
一废气回收装置,具有至少一回流通道,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设于所述灶体外侧,所述回流通道与所述燃烧腔连通,得以使所述燃烧腔内燃烧产生的燃烧产物进入所述回流通道,从而利用所述燃烧产物携带的热量对所述灶体进行保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包括一回流通道壁,所述回流通道壁围绕于所述灶体外壁,得以在所述灶体外壁与所述回流通道壁之间形成所述回流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多个回流孔,各所述回流孔分布于所述灶体的四周,所述回流孔连通所述燃烧腔与所述回流通道,所述回流孔形成于所述灶体,并靠近所述灶体的上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废气回收装置具有一排气口,适于将所述回流通道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排气口形成于所述回流通道壁,并靠近所述灶体的下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灶具还包括一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具有一混合腔,外部的燃料及氧气适于通入所述混合腔,所述燃烧器设于所述灶体的入口处,得以使所述混合腔与所述燃烧腔连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灶具还包括一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具有一混合腔,外部的燃料及氧气适于通入所述混合腔,所述燃烧器设于所述灶体的入口处,得以使所述混合腔与所述燃烧腔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还包括一废气回流管道,所述废气回流管道连通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混合腔,得以使所述回流通道内的燃烧产物通过所述混合腔再次进入所述燃烧腔内燃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灶体具有至少一排气槽,所述排气槽沿着所述灶体的上端边缘形成于所述灶体内侧,适于当一锅具设于所述灶体上端时,所述燃烧腔内的部分燃烧产物通过所述排气槽排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灶体还包括数个加厚块,各所述加厚块沿着所述灶体的上端边缘,设于所述灶体的外壁,且所述加厚块与所述排气槽的位置相对应。
10.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灶具,其中所述燃烧器包括:
一气体混合装置,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具有一混合腔,外部的氧气与燃料适于通入所述混合腔,从而形成混合气;
一点火装置,所述点火装置适于安装一点火针,所述点火针用于产生火焰点燃所述混合气;和
一分火装置,所述分火装置适于使点燃的所述混合气形成均匀的火焰。
CN201520623088.2U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节能灶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6275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32542.9U CN204962870U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32542.9U Division CN204962870U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62753U true CN204962753U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578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23088.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62753U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节能灶具
CN20152033254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62870U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3254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62870U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49627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9793A (zh) * 2015-05-21 2015-09-02 芜湖市环洲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灶具以及灶具节能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9793A (zh) * 2015-05-21 2015-09-02 芜湖市环洲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灶具以及灶具节能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62870U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9793A (zh) 一种节能灶具以及灶具节能方法
US20120308943A1 (en) Energy-saving method for gas combustion and burner thereof
CN217302797U (zh) 一种用于纯氢燃气灶具的微预混燃烧炉头
CN104534470A (zh) 一种燃烧器
CN102853453A (zh) 防风式生物质野炊炉
CN209541154U (zh) 一种用于低热值燃料的低温热风炉
CN203364172U (zh) 一种生物质炊事采暖炉
CN103423775A (zh) 一种生物质半气化炉
CN104819454A (zh) 带炉篦的生物质燃烧发热喷射炉
CN204962753U (zh) 一种节能灶具
CN202885000U (zh) 多功能燃气炉灶
CN205447842U (zh) 一种带有分焰助燃的采暖炉
CN202902342U (zh) 一种改进型生物质低碳炉
CN203082884U (zh) 高效节能蓝焰猛火燃烧器
CN211146482U (zh) 一种烟气内循环超低氮燃烧器及锅炉
CN202561817U (zh) 一种生物质半气化炉
CN206755166U (zh) 蒸汽消烟型火炬燃烧器
CN208074951U (zh) 一种具有燃气预热功能的灶具燃烧器
CN102072503A (zh) 双混合热化节能燃气炉
CN204739624U (zh) 单侧进气生物质炉
CN205102184U (zh) 一种节能煲仔炉
CN210035470U (zh) 一种带有二次进风装置的生物质燃烧机
CN205079234U (zh) 一种两环火燃烧器
CN204665356U (zh) 一种大型生物质炉灶
CN212939434U (zh) 一种新型烤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