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25562U - 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25562U
CN204925562U CN201520629622.0U CN201520629622U CN204925562U CN 204925562 U CN204925562 U CN 204925562U CN 201520629622 U CN201520629622 U CN 201520629622U CN 204925562 U CN204925562 U CN 2049255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e
light guide
display module
guide plate
w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296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华东
肖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296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255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255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2556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包括:铁框、背光组件及LCD组件,所述铁框底面的边缘区域开设有凹槽;所述背光组件收容于所述铁框内,所述背光组件具有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一端具有楔形部,所述楔形部的斜面朝向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所述楔形部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内;所述LCD组件叠加设置于所述背光组件远离所述铁框底面的一侧,且所述LCD组件与所述导光板间隔设置。上述显示模组,能够避免显示模组局部发白、漏光、崩裂的现象。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显示模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显示模组通常包括背光组件及LCD组件,显示模组时常会因为LCD组件受到背光组件挤压而出现局部发白、漏光、崩裂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局部发白、漏光、崩裂的显示模组。
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铁框,所述铁框底面的边缘区域开设有凹槽;
背光组件,收容于所述铁框内,所述背光组件具有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一端具有楔形部,所述楔形部的斜面朝向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所述楔形部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LCD组件,叠加设置于所述背光组件远离所述铁框底面的一侧,且所述LCD组件与所述导光板间隔设置。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FPC板,所述FPC板贴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面上,并且所述FPC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层叠设置,且所述反射片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铁框的底面上,并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片部分设置于所述铁框的底面上,部分延伸至所述凹槽的底面上,并覆盖所述导光板的所述楔形部。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片与所述FPC板间隔设置。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发光源,所述发光源设置于所述FPC板上,并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楔形部相抵接。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容置于所述铁框内的胶框,所述胶框具有与所述铁框底面相对间隔设置的抵接壁,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抵接壁与所述铁框的底面之间。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壁朝向所述凹槽的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楔形部相对应的凹部,所述抵接壁开设所述部的表面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并且所述凹部的底面与所述楔形部间隔设置。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CD组件与所述抵接壁远离所述导光板的远离所述凹槽一侧的表面相抵接。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铁框底面的表面与所述铁框的底面平行。上述显示模组相比传统显示模组,将导光板翻转180°,令楔形部的斜面区域容置于凹槽内,增大了导光板与LCD组件第二玻璃之间的距离,当导光板或者PFC板的局部由于贴脚或者焊锡等因素朝向LCD组件方向偏移时,能够减少LCD组件受到的来自导光板或者FPC板的挤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第二玻璃崩裂。此外,由于显示模组的LCD组件与导光板之间距离增大,令LCD组件不易发生局部形变,进而令LCD组件内的液晶排列不易被打乱,有效避免显示模组在显示过程中局部发白或漏光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模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的结构示意图,及A处的放大图。
显示模组10,包括:铁框100、胶框200、LCD组件300、背光组件400、FPC板500以及发光源600。其中,胶框200容置于铁框100内,背光组件400及LCD组件300层叠设置,且均容置于铁框100内,FPC板500设置于铁框100内,发光源600设置于FPC板500上。
LCD组件300层叠设置于背光组件400远离铁框100底面的一侧,具体的,LCD组件300包括叠加设置的第一玻璃310及第二玻璃320,第二玻璃320一端伸出第一玻璃310,并且第二玻璃320邻近背光组件400设置。
背光组件400具有层叠设置的导光板410及反射片420,导光板410与LCD组件300间隔设置。铁框100底面的边缘区域开设有凹槽120,用于容置导光板410。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410的一端具有楔形部412,楔形部412具有斜面413,并且斜面413朝向凹槽130的底部设置,楔形部412的一部分收容于凹槽130内。具体的,导光板410包括本体411以及设置于本体411上的楔形部412。其中,本体411设置于铁框100的底面上,楔形部412至少沿本体411的一侧向外延伸,并且楔形部412朝向铁框100底面的一侧沿自身厚度方向凸出本体411。楔形部412的所述凸出部分容置于凹槽120内,以使楔形部412与LCD组件300之间的间隙更大。也可以理解为,导光板410容置于铁框100中,凸出铁框100底面的部分容置于凹槽120内。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410远离铁框底面的表面与铁框100的底面平行。即楔形部412远离凹槽120底面的表面与本体411远离铁框100底面的表面平齐。
反射片420至少部分设置于铁框100的底面上,并与导光板410的本体411相抵接,即反射片420位于导光板410与铁框100的底面之间,并且反射片420的两个表面分别与导光板410及铁框100的底面相抵接。本实施例中,反射片420部分设置于铁框100的底面上,部分延伸至凹槽120的底面上,并覆盖楔形部412。
FPC板500贴设于凹槽120的底面上,并且FPC板500的厚度小于凹槽120的深度。也可以理解为,FPC板500相对凹槽120的底面不凸出于铁框100的底面。并且,FPC板500位于凹槽120的底面与楔形部412之间。本实施例中,FPC板500与反射片420间隔设置,即延伸至凹槽120底面上的部分反射片420与设置于凹槽120底面上的FPC板500彼此间隔设置,不连接。这样,反射片420与FPC板500之间留出避空区域,令显示模组10在安装时更加方便、快捷。
上述显示模组10由于FPC板500的表面与铁框100开设的凹槽120相抵接,令FPC板500散热更好,进而增加了显示模组10使用的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FPC板500也可以贴设于楔形部412朝向LCD组件300一侧的表面上。
胶框200具有与铁框100底面相对间隔设置的抵接壁210,抵接壁210将铁框100分隔成两个容置区域,LCD组件300及背光组件400分别位于两个容置区域内。其中,导光板410位于抵接壁210与所述铁框100底面之间,LCD组件300的第二玻璃320与抵接壁210远离所述导光板410的表面相抵接,以支撑第二玻璃320伸出的部分。抵接壁210朝向凹槽120的表面上开设有与楔形部412相对应的凹部211,即凹部211与楔形部412相对应。抵接壁210开设凹部211的表面与导光板410的本体411相抵接,并且凹部211的底面与楔形部412间隔设置,即凹部211令楔形部412与胶框200之间具有间隙,进而当导光板410受到朝向LCD组件300方向的力时,令导光板410具有一定的移动空间,减小对LCD组件300的挤压。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省略胶框200。
本实施例中,发光源600与楔形部412相抵接,即发光源600与楔形部412远离本体411的侧面相抵接,以使发光源600发出的光能够通过导光板410向外传输。
上述显示模组10相比传统显示模组,将导光板410翻转180°,令楔形部412的斜面413区域容置于凹槽120内,增大了导光板410与LCD组件300第二玻璃320之间的距离,当导光板410或者PFC板500的局部由于贴脚或者焊锡等因素朝向LCD组件300方向偏移时,能够减少LCD组件300受到的来自导光板或者FPC板的挤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第二玻璃320崩裂。此外,由于显示模组10的LCD组件300与导光板410之间距离增大,令LCD组件300不易发生局部形变,进而令LCD组件300内的液晶排列不易被打乱,有效避免显示模组10在显示过程中局部发白或漏光等现象。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铁框,所述铁框底面的边缘区域开设有凹槽;
背光组件,收容于所述铁框内,所述背光组件具有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一端具有楔形部,所述楔形部的斜面朝向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所述楔形部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LCD组件,叠加设置于所述背光组件远离所述铁框底面的一侧,且所述LCD组件与所述导光板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FPC板,所述FPC板贴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面上,并且所述FPC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层叠设置,且所述反射片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铁框的底面上,并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部分设置于所述铁框的底面上,部分延伸至所述凹槽的底面上,并覆盖所述导光板的所述楔形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FPC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发光源,所述发光源设置于所述FPC板上,并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楔形部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容置于所述铁框内的胶框,所述胶框具有与所述铁框底面相对间隔设置的抵接壁,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抵接壁与所述铁框的底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壁朝向所述凹槽的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楔形部相对应的凹部,所述抵接壁开设所述部的表面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并且所述凹部的底面与所述楔形部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CD组件与所述抵接壁远离所述导光板的远离所述凹槽一侧的表面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铁框底面的表面与所述铁框的底面平行。
CN201520629622.0U 2015-08-19 2015-08-19 显示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255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29622.0U CN204925562U (zh) 2015-08-19 2015-08-19 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29622.0U CN204925562U (zh) 2015-08-19 2015-08-19 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25562U true CN204925562U (zh) 2015-12-30

Family

ID=54974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29622.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25562U (zh) 2015-08-19 2015-08-19 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255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9074A (zh) * 2018-01-31 2018-07-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9074A (zh) * 2018-01-31 2018-07-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CN108319074B (zh) * 2018-01-31 2020-10-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6201B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backlight module
CN103529596B (zh)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2522806U (zh) 一种显示器光学膜片的固定结构
US809834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ouble-sid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017043B (zh) 背光模块及使用其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US878029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and frame unit thereof
CN103389891A (zh) 一种显示终端
CN104235695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0622423A (en) Receiving container,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receiving contain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backlight assembly
CN102661558A (zh) 背光模组
CN102691933A (zh) 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CN104808283A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N202303054U (zh) 一种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模组
CN204925562U (zh) 显示模组
US9223075B2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US20200408980A1 (en) Lamp panel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705761A (zh) 背光模组
CN102635810A (zh) 背光模组
CN104991378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4345547U (zh) 背光模组
US10203445B2 (en) Backlight uni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878493B (zh) 背光模组
US9983435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337051A1 (en) Mobile terminal
CN103454801A (zh) 背光源框架及背光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6000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Zhongkai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No. 23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CHINA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HUI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0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Zhongkai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No. 23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TCL DISPLAY TECHNOLOGY (HUIZHOU)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