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12847U - 打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打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12847U
CN204912847U CN201520406353.1U CN201520406353U CN204912847U CN 204912847 U CN204912847 U CN 204912847U CN 201520406353 U CN201520406353 U CN 201520406353U CN 204912847 U CN204912847 U CN 204912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housing
motor
maintaining part
output shaft
metal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063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多田祥朗
竹内一
古泽正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12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12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11/062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wobbling mechanism, swash p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22/00Materials of the tool or the workpiece
    • B25D2222/54Pla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65Details regarding assembling of the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121Housing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245Spatial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of the tool relative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371Use of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打击工具,通过使内壳体形成为树脂制而维持轻型化,并且抑制由于轴承的发热而产生的内壳体的变形并适当地防止偏芯、耐久性的降低。在电锤钻(1)中,在收纳马达(3),与配置于马达的前方并由于马达(3)的驱动而动作的打击机构(6)的壳体内设置有内壳体(13),该内壳体(13)在马达(3)与打击机构(6)之间经由金属轴承(24)以及滚珠轴承(17)分别保持马达(3)的输出轴(4)与打击机构(6)的工具保持部(43),由金属形成工具保持部(43)的金属轴承(24)的保持部分(前保持部16),由树脂形成除此以外的部分(后保持部14),将前保持部(16)与后保持部(14)结合起来形成内壳体(13)。

Description

打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前端工具的打击机构的电锤钻等打击工具。
背景技术
电锤钻等打击工具具有打击机构,该打击机构在壳体内具备马达;活塞、缸体等往复运动部件;打击件,其与该往复运动部件连动;以及转换部件,其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往复运动部件的前后运动,伴随着马达的驱动经由转换部件使往复运动部件连动,利用与此连动的打击件直接或间接地打击前端工具。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在马达与打击机构之间且在壳体内设置有支承部件(内壳体),其经由轴承分别保持马达的输出轴与打击机构的缸体部(最终输出轴),此处,为了实现轻型化,除轴支承缸体部的金属轴承等轴承外,将支承部件形成为树脂制,并通过一体成形来制成轴承。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07926号公报
若这样除了轴承外,使内壳体形成为树脂制,则因轴承的发热引起其周围的树脂变形,从而存在导致缸体等的偏芯、耐久性的降低的担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击工具,其通过使内壳体形成为树脂制而维持轻型化,并且能够通过抑制由于轴承的发热而引起的内壳体的变形而适当地防止偏芯、耐久性的降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为一种打击工具,其在收纳马达与配置于马达的前方并通过马达的驱动而动作的打击机构的壳体内,设置有内壳体,上述内壳体在马达与打击机构之间经由轴承分别保持马达的输出轴与打击机构的最终输出轴,上述打击工具的特征在于,对内壳体而言,由金属形成最终输出轴的轴承的保持部分,由树脂形成除此以外的部分,将金属形成部分与树脂形成部分结合起来形成内壳体。
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中,金属形成部分与树脂形成部分被螺纹结合。
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的结构中,金属形成部分具备与壳体的内表面的抵接部抵接。
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的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中,在马达的输出轴设置有风扇,在壳体内形成有使基于风扇的空气流通过金属形成部分的外侧的通气路。
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的结构中,在树脂形成部分形成有贯通空间,上述贯通空间沿前后方向贯通且其内部的空气与金属形成部分接触。
技术方案6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5的结构中,通过与树脂形成部分的一体成形来结合金属形成部分。
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的结构中,在金属形成部分设置有前后方向的防脱部与旋转方向的止转部。
技术方案8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7的任一项的结构中,金属形成部分由铝或者镁形成。
此外,此处“铝”包括“铝合金”,“镁”包括“镁合金”。
技术方案9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8的任一项的结构中,打击机构包括:活塞缸,其收纳打击件;筒状的工具保持部,其成为保持活塞缸的最终输出轴;以及转换部件,其将从输出轴传递的旋转转换为活塞缸的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轴承保持工具保持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对内壳体而言,由金属形成最终输出轴的轴承的保持部分,由树脂形成除此以外的部分,将两者结合而形成内壳体,由此能够通过使内壳体形成为树脂制而维持内壳体轻型化,并且能够通过抑制由于轴承的发热所引起的内壳体的变形而适当地防止偏芯、耐久性的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的效果外,能够通过螺纹结合而简单地结合以及分离金属形成部分与树脂形成部分,从而组装性、修理性变得良好。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或2的效果外,通过采用抵接部,能够提高内壳体的刚性,从而能够准确地维持马达的输出轴与最终输出轴的位置关系。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3的任一项的效果外,还能够借助设置于壳体的通气路进一步提高基于金属形成部分的散热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的效果外,通过形成贯通空间,而促进金属形成部分的散热,从而能够更加适当地防止内壳体的变形。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或5的效果外,能够在成形树脂形成部分的同时使之与金属形成部分结合。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6的效果外,通过采用防脱部与止转部,能够使成形为一体的金属形成部分可靠地与树脂形成部分形成为一体。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7的任一项的效果外,通过采用铝或者镁能够实现金属形成部分的轻型化。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1~8的任一项的效果外,即使在最终输出轴为筒状的工具保持部的打击机构中也能够实现内壳体的轻型化与耐久性的维持。
附图说明
图1是电锤钻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内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图4B是内壳体的说明图,图4A表示中央纵剖面,图4B表示沿B-B线剖面。
图5是变形例的电锤钻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6是沿图5的C-C线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的内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套筒的立体图。
图9A、图9B是变形例的内壳体的说明图,图9A表示中央纵剖面,图9B表示沿D-D线剖面。
图10是沿图9A的E-E线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的电锤钻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F-F线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1的G-G线剖视图。
图14是电锤钻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电锤钻;2...马达壳体;3...马达;4...输出轴;5...前壳体;6...打击机构;10...风扇;11...风扇收纳室;12...排气口;13、13A...内壳体;14...后保持部;15...筒状部;16...前保持部;17、31、33、44...滚珠轴承;24...金属轴承;25、55...阶梯部;26...抵接部;27...贯通空间;30...中间轴;34...第1齿轮;35...第2齿轮;36...第3齿轮;37...毂状套筒;39...臂;40...离合器;43...工具保持部;45...第4齿轮;47...活塞缸;49...打击件;52...套筒;53...槽;54...倒角部;56...连通空间;57...薄壁部;58...厚壁部;59...通气路;60...前排出口;62...内压逃逸通路;63...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打击工具的一个例子的电锤钻的局部纵剖视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剖视图,电锤钻1在朝前(以图1的左侧为前方。)地收纳有马达3的马达壳体2的前方,利用未图示的多个螺栓从后方与收纳有打击机构6的前壳体5连结,在马达壳体2的后方与收纳有开关8的手柄7连结而形成。9为设置于开关8并向前方突出的扳机。在马达3的输出轴4固定有马达冷却用的风扇10,该风扇10配置在形成于马达壳体2的前部的风扇收纳室11内。在风扇收纳室11的外侧且在马达壳体2的侧面以及下表面形成有排气口12、12,在手柄7的后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吸气口。
在前壳体5的内部保持有内壳体13。如图3、图4所示,该内壳体13由后保持部14和前保持部16构成,其中,后保持部14呈椭圆形板状,以嵌合于前壳体5的后端的方式组装于马达壳体2与前壳体5之间,并具备向前方突出的筒状部15,前保持部16呈大径环状,并在后保持部14的前方被筒状部15支承。马达3的输出轴4轴支承于滚珠轴承17,该滚珠轴承17为保持于内壳体13的后保持部14的轴承,贯通后保持部14,向前壳体5内突出。在筒状部15的下部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切口18,在后保持部14的前表面且在筒状部15的下方立起设置有主视呈U字形的肋19。
在内壳体13中,后保持部14与筒状部15一起利用树脂成形为一体,前保持部16为相对于筒状部15独立的金属制(此处为铝)。作为金属形成部分的前保持部16利用左右一对螺钉21、21从前方与作为树脂形成部分的后保持部14中的设置于筒状部15的左右的一对凸起20、20结合。22是使螺钉21贯通并使头部没入的托座,23是减重部。
另外,轴支承后述的工具保持部43的金属轴承24被压入前保持部16。在前保持部16的内周后端环绕设置有阶梯部25,该阶梯部25供金属轴承24抵接并定位压入位置,内周侧形成为凹窝结合,即阶梯部25的后端25a向后方延伸配置并与筒状部15的前端重合。前保持部16相比筒状部15形成为大径,在外周形成有抵接部26,其在向前壳体5的收纳状态下与前壳体5的内表面抵接。
并且,在内壳体13的上部形成有贯通空间27,其将包括筒状部15的后保持部14前后贯通。该贯通空间27在后部与马达壳体2的风扇收纳室11连通,前部被前保持部16闭塞。由此,由风扇10产生的空气流的一部分,经由贯通空间27与前保持部16接触。28是凹陷设置于后保持部14的外周的凹槽,与之嵌合的O型环29与前壳体5的内周抵接,由此将后保持部14与前壳体5之间密封。
另一方面,在前壳体5内,在输出轴4的下侧设置有中间轴30。该中间轴30的前端轴支承于被保持于前壳体5的前部内表面的滚珠轴承31、其后端轴支承于被保持于轴承保持架32的滚珠轴承33,配置为与输出轴4在前后方向平行。轴承保持架32被螺纹固定于设置在后保持部14的前表面的肋19,在向轴承保持架32与后保持部14之间突出的中间轴30的后端,固定有与设置于输出轴4的前端的第1齿轮34啮合的第2齿轮35。
并且,在中间轴30的前部将第3齿轮36设置为能够旋转,在中间轴30的后部将作为转换部件的毂状套筒37设置为能够旋转,在毂状套筒37的外周经由从轴心倾斜的斜轴承38朝上设置有臂39,该臂39经由切口18向筒状部15内突出。在第3齿轮36与毂状套筒37之间,离合器40被设置为利用花键结合能够与中间轴30一体旋转且前后移动。在该离合器40卡合有设置为能够在前壳体5的下表面旋转的换挡杆41的偏心销42,通过基于换挡杆41的旋转操作进行的偏心销42的偏心运动,离合器40前后移动,从而能够在仅与第3齿轮36卡合的前进位置、仅与毂状套筒37卡合的后退位置、以及与第3齿轮36和毂状套筒37的双方卡合的中间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而且,打击机构6在中间轴30的上方具备筒状的工具保持部43,其作为前端能够安装未图示的前端工具的最终输出轴。该工具保持部43的前侧部分在前壳体5内被轴支承于滚珠轴承44,后端通过被保持于内壳体13的前保持部16的金属轴承24轴支承,使设置于中间部外周的第4齿轮45与中间轴30的第3齿轮36啮合。另外,在工具保持部43的后部,利用连结轴46与臂39连结的活塞缸47被收纳为能够前后移动,在活塞缸47的内部,经由空气室48将打击件49收纳为能够前后移动。在打击件49的前方且在工具保持部43内设置有中间件50,该中间件50能够与安装在工具保持部43的前端的前端工具的后端抵接。51设置于工具保持部43的前端,是防止前端工具脱落的操作套筒。
在如上构成的电锤钻1中,若对扳机9进行压入操作,使开关8进行打开动作,则马达3驱动输出轴4旋转,经由第1齿轮34所啮合的第2齿轮35使中间轴30旋转。此时若利用换挡杆41的操作选择离合器40的前进位置,则中间轴30的旋转经由第3齿轮36以及第4齿轮45向工具保持部43传递,成为使工具保持部43所保持的前端工具旋转的钻孔模式。另外,若选择离合器40的后退位置,则中间轴30的旋转向毂状套筒37传递,并经由斜轴承38转换为臂39向前后的摆动。由此,活塞缸47前后移动使打击件49连动,成为经由中间件50打击前端工具的锤击模式。而且,若选择离合器40的中间位置,则中间轴30的旋转向第3齿轮36以及毂状套筒37传递,因此成为与工具保持部43的旋转一起打击前端工具的锤钻模式。
由于这样利用工具保持部43的旋转、活塞缸47的前后移动,从而即便轴支承工具保持部43的金属轴承24发热,该热量也向外侧的金属制的前保持部16传递而被散热,因此树脂制的筒状部15的温度不会过度地上升。由此,内壳体13的变形被抑制。特别是,此处,通过随着输出轴4的旋转产生的风扇10的旋转而从后方的吸气口被吸入的空气,在通过马达3冷却马达3后,通过风扇收纳室11并从排气口12被排出,然而由于该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内壳体13的贯通空间27而与前保持部16接触,所以前保持部16的散热被促进。
这样,根据上述方式的电锤钻1,以由金属形成工具保持部43的金属轴承24的保持部分(此处为前保持部16),由树脂形成除此以外的部分(后保持部14)的方式,通过将前保持部16与后保持部14结合来形成内壳体13,从而能够维持基于内壳体13的大部分为树脂制的轻型化,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前保持部16的发热而产生的内壳体13的变形而适当地防止偏芯、耐久性的降低。
特别是,此处,由于将作为金属形成部分的前保持部16与作为树脂形成部分的后保持部14螺纹结合,所以能够简单地结合以及分离前保持部16与后保持部14的筒状部15,因而组装性、修理性变得良好。
另外,由于前保持部16具备与前壳体5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部26,所以能够提高内壳体13的刚性,从而能够准确地维持马达3的输出轴4与工具保持部43的位置关系。
并且,在后保持部14形成有贯通空间27,其沿前后方向贯通且其内部的空气与前保持部16接触,由此前保持部16的散热被促进,进而能够更加适当地防止内壳体13的变形。
另外,通过使前保持部16形成为铝制成,能够实现前保持部16的轻型化。
而且,打击机构6包括:活塞缸47,其收纳打击件49;工具保持部43,其保持活塞缸47;以及毂状套筒37,其将从输出轴4传递的旋转转换为活塞缸47向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通过金属轴承24保持工具支架43,即使在最终输出轴为筒状的工具保持部43的打击机构6中也能够实现内壳体13的轻型化与耐久性的维持。
此外,在上述方式的内壳体中,虽然向周向连续形成前保持部的抵接部,但也能够间断地形成。另外,能够适当地改变结合前保持部与后保持部的螺钉的位置、数量。并且,能够改变贯通空间的数量、形状,也能够省略贯通空间。
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式中,虽使内壳体13的前保持部16整体形成为金属制,并使其外周的抵接部26与前壳体5的内表面抵接,但也能够如图5~图7所示的电锤钻1A的内壳体13A那样,仅使前保持部16中的金属轴承24的保持部分形成为金属制。即,将该保持部分形成为压入金属轴承24的金属制(此处为铝制成)的套筒52,使其外侧的前保持部16、筒状部15以及后保持部14形成为树脂,将成为金属形成部分的套筒52与除此以外的树脂形成部分成形为一体。此外,在该内壳体13A中,对于轴支承中间轴30的后端的滚珠轴承33的保持未使用轴承保持架,而直接保持于后保持部14。
如图8所示,该套筒52在上下的外周沿周向形成有成为前后方向的防脱部的一对槽53、53,并且左右形成有成为旋转方向的止转部的一对倒角部54、54,在后端内周形成有定位金属轴承24的阶梯部55。由此,通过将套筒52放置于内壳体13A的金属模具内与树脂成形为一体,从而如图9、图10所示,树脂进入槽53并且沿着倒角部54成形,从而在防脱以及止转的状态下与树脂形成部分形成为一体。此处,在套筒52的外侧形成树脂制的抵接部26,并使之与前壳体5的内表面抵接。另外,筒状部15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时在周向相比右侧更向左侧延长,在筒状部15全体的内部形成有与风扇收纳室11连通的贯通空间27。
在如上构成的电锤钻1A中也同样,即便轴支承工具保持部43的金属轴承24由于工具保持部43的旋转、活塞缸47的前后移动而发热,该热量也向外侧的套筒52传递而被散热,因此筒状部15的温度不会过度上升。由此,内壳体13A的变形被抑制。另外,此处也由于马达3的冷却用空气通过内壳体13A的贯通空间27而接触套筒52,所以套筒52的散热被促进。
这样,根据上述变形例的电锤钻1A,能够通过使内壳体13A的大部分形成为树脂制而维持轻型化,并且能够通过抑制由于金属轴承24的发热而引起的内壳体13A的变形而适当地防止偏芯、耐久性的降低。
特别是此处,由于通过与除套筒52以外的树脂形成部分的一体成形来结合套筒52,所以能够在树脂形成部分的成形的同时结合套筒52。
另外,通过在套筒52设置成为防脱部的槽53与成为止转部的倒角部54,能够使成形为一体的套筒52与树脂形成部分可靠地形成为一体。
此外,套筒还可以进一步形成为厚壁,也能够适当地改变防脱部、止转部,即代替槽形成为周向的突起、脊,或利用轴向的突起、脊兼作防脱部与止转部等。也可改变或省略贯通空间。
在图11所示的电锤钻1B中,内壳体13B与图1的方式同样形成为在树脂制的后保持部14连结有金属制的前保持部16的构造,但此处,使后保持部14的上侧向前方倾斜,并将O型环29向前壳体5的上侧内表面的抵接位置设置于相比图1的方式更靠前方。由此,在前壳体5的上侧后部形成有在O型环29的后方与风扇收纳室11连通的连通空间56。
而且,在前壳体5的上侧形成有在连通空间56的上方到达O型环29的后方的薄壁部57,如图12、图13所示,在形成于薄壁部57的前侧的厚壁部58的内部形成有左右一对通气路59、59。该通气路59的后端向厚壁部58的后端面开口并与连通空间56连通,另一方面,前端形成至金属轴承24以及抵接部26的前端,并经由形成于前壳体5的上表面的狭缝状的前排气口60、60与外部连通。于是,由风扇10生成的空气流的一部分从连通空间56通过通气路59、59并从前排气口60、60排出。
另一方面,在此处的后保持部14的筒状部15也形成有前后短的贯通空间27,但在筒状部15的上部前端形成有切口61,并使由O型环29密封的前壳体5内的空间S经由切口61以及贯通空间27与连通空间56连通。借助该切口61以及贯通空间27形成使在空间S内增高的压力逃逸的内压逃逸用通路62,但在此处,在筒状部15的前端与前保持部16之间夹持有堵塞切口61的过滤器63,以便使填充于前壳体5内的润滑脂不会从内压逃逸用通路62向连通空间56内泄漏。该过滤器63由左右长的海绵、毛毡等具有通气性的材料形成,并借助从筒状部15的后端内表面朝前突出设置的脊64来进行向后方的移动限制。
通过这样在筒状部15与前保持部16之间夹持过滤器63,从而与将过滤器压入设置于壳体的通路并用其他部件盖上盖的现有构造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另外,由于将内压逃逸用通路62与过滤器63配置于内壳体13B的上侧,所以润滑脂变得更难以泄漏。
在如上地构成的电锤钻1B中,也由于利用工具保持部43的旋转、活塞缸47的前后移动,从而即便轴支承工具保持部43的金属轴承24发热,该热量也向前保持部16传递而被散热,因此筒状部15的温度不会过度上升。于是,内壳体13B的变形被抑制。
而且,由风扇10生成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如前所述地从连通空间56通过前壳体5内的通气路59、59并从前排气口60、60排出。换句话说,通过使空气在前保持部16的抵接部26所接触的前壳体5内流动,能够有效地冷却前保持部16。
这样,根据上述变形例的电锤钻1B,能够使内壳体13B的大部分形成为树脂制而维持轻型化,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前保持部16的发热而引起的内壳体13B的变形而适当地放置偏芯、耐久性的降低。
特别是此处在前壳体5设置有使基于风扇10的空气流的一部分通过前保持部16的外侧的通气路59、59,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于前保持部16的散热效果。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通气路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例子,还能够增减通气路、前排气口的个数;变更通气路的剖面形状;使位于前保持部的外侧的通气路的前端部分沿前壳体的周向延伸而使通过金属形成部分的外侧的空气流路形成为较长。
而且,也可以与上述方式、各变形例共通地适当地改变内壳体以外的构造,并且不局限于电锤钻,只要是具备保持马达的输出轴与打击机构的最终输出轴的内壳体的装置,便对于电锤等其他打击工具也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0)

1.一种打击工具,其在收纳马达与配置于马达的前方并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而动作的打击机构的壳体内,设置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在所述马达与所述打击机构之间经由轴承分别保持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打击机构的最终输出轴,
所述打击工具的特征在于,
对所述内壳体而言,由金属形成所述最终输出轴的所述轴承的保持部分,由树脂形成除此以外的部分,将金属形成部分与树脂形成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所述内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形成部分与所述树脂形成部分被螺纹结合起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形成部分具备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形成部分具备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设置有风扇,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使基于所述风扇的空气流通过所述金属形成部分的外侧的通气路。
6.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树脂形成部分形成有贯通空间,所述贯通空间沿前后方向贯通且其内部的空气与所述金属形成部分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通过与所述树脂形成部分的一体成形来结合所述金属形成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金属形成部分设置有前后方向的防脱部与旋转方向的止转部。
9.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形成部分由铝或者镁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击机构包括:活塞缸,其收纳打击件;筒状的工具保持部,其成为保持所述活塞缸的所述最终输出轴;以及转换部件,其将从所述输出轴传递的旋转转换为所述活塞缸向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所述轴承保持所述工具保持部。
CN201520406353.1U 2014-06-13 2015-06-12 打击工具 Active CN20491284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2641 2014-06-13
JP2014-122641 2014-06-13
JP2015-037135 2015-02-26
JP2015037135A JP6426028B2 (ja) 2014-06-13 2015-02-26 打撃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12847U true CN204912847U (zh) 2015-12-30

Family

ID=54706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06353.1U Active CN204912847U (zh) 2014-06-13 2015-06-12 打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26028B2 (zh)
CN (1) CN204912847U (zh)
DE (1) DE102015007148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8799A (zh) * 2018-03-07 2019-09-1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锤
US20220258320A1 (en) * 2021-02-15 2022-08-18 Makita Corporation Hammer dril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9043B2 (ja) * 2018-12-28 2022-10-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24050A1 (de) 1982-06-28 1983-12-29 Black & Decker, Inc. (eine Gesellschaft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19711 Newark, Del. Antriebsvorrichtung fuer das schlagwerk eines schlag- oder bohrhammers
JPH0222169Y2 (zh) * 1984-10-16 1990-06-14
JPH057926A (ja) 1991-07-08 1993-01-19 Showa Alum Corp 押出用ダイス
JPH08150577A (ja) * 1994-11-24 1996-06-11 Makita Corp 電動工具の雑音防止構造
JP5007926B2 (ja) 2006-10-06 2012-08-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ハンマドリル及びハンマドリルの製造方法
JP5309920B2 (ja) * 2008-11-19 2013-10-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4457170B1 (ja) * 2009-06-03 2010-04-28 株式会社空研 インパクトレンチ
JP5392562B2 (ja) 2009-11-27 2014-01-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ハンマドリル
JP5126347B2 (ja) * 2009-11-30 2013-01-2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回転工具
JP5483089B2 (ja) * 2010-03-11 2014-05-0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13000863A (ja) * 2011-06-20 2013-01-07 Hitachi Koki Co Ltd 電動工具
JP6015179B2 (ja) * 2012-07-12 2016-10-26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8799A (zh) * 2018-03-07 2019-09-1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锤
US20220258320A1 (en) * 2021-02-15 2022-08-18 Makita Corporation Hammer drill
US11883941B2 (en) * 2021-02-15 2024-01-30 Makita Corporation Hammer dril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26028B2 (ja) 2018-11-21
DE102015007148A1 (de) 2015-12-17
JP2016013612A (ja) 2016-01-28
DE102015007148B4 (de) 2022-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12847U (zh) 打击工具
US8122972B2 (en) Drive mechanism for a power tool
GB2421699A (en) Drive mechanism for a power tool
EP1674215B1 (en) Hammer drill
US20060144602A1 (en) Power tool cooling
US8522890B2 (en) Power tool having lubricant leakage preventing structure
CN1715003B (zh) 手持式工具机壳体的具有一个内壳及一个外壳的装置
JP2006175591A (ja) 動力工具と動力工具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ハウジング
US20060243468A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hammer mechanism
US8286725B2 (en) Drive mechanism for power tool
US20060243467A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hammer mechanism
US10513022B2 (en) Striking device
US20120234571A1 (en) Impact tool
CN204123370U (zh) 往复运动工具
US11642769B2 (en) Power tool having a hammer mechanism
JP2006175590A (ja) 動力工具と動力工具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ハウジング
EP3822038B1 (en) Hammer drill
CN112824054B (zh) 电镐
JP4426497B2 (ja) 打撃工具
US20240009823A1 (en) Rotary hammer
GB2602659A (en) Crank shaft
JP2014004642A (ja) 打撃工具
JP2014100758A (ja) 打撃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