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04198U -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04198U
CN204904198U CN201520698857.5U CN201520698857U CN204904198U CN 204904198 U CN204904198 U CN 204904198U CN 201520698857 U CN201520698857 U CN 201520698857U CN 204904198 U CN204904198 U CN 204904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fluid
circumscribed
connector
suppor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988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水发
黄世伟
陈信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988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04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04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04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外接式连接头模块、一流体驱动模块、一散热模块、及多个第一管线。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第一承载体、及至少两个设置于第一承载体的第一流体连接头。多个第一管线连接第一流体连接头、流体驱动模块、及散热模块,以组成一第一流体路径。电子装置包括一内建式连接头模块及多个第二管线,其中多个第二管线连接内建式连接头模块,以组成一第二流体路径,且内建式连接头模块可拆卸地连接于外接式连接头模块,以使得第一流体路径与第二流体路径组成一循环流体路径。

Description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系统及其辅助散热装置,尤指一种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央处理器(CPU)处理速度与效能的提升,使得目前CPU的产热量增加,而较高的工作频率,也使得工作时的瓦数相对地提升,其所产生的高温会使CPU减低寿命,尤其当过多的热量未能有效排除时,容易造成系统不稳定。为解决CPU过热的问题,一般都采用散热器及风扇的组合,以强制冷却的方式将热量排除,而达到维持CPU的正常运作的效果。然而,现有的风扇于高转速下所产生的扰人噪音及高耗电量,常是制造业者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困扰,一种水冷头散热结构因应而生。现有的水冷头散热结构包括一座体及一设置在座体上的盖体,其中座体具有多个散热片,座体的底部会直接接触一发热源,并且盖体具有一进水孔及一出水孔。如此,通过座体的底部与发热源的接触,以使得发热源所产生的热量能传导到多个散热片上,然后再通过冷却液于进水孔及出水孔之间的循环流动,以将多个散热片所吸收的热量快速导离,以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然而,现有的水冷头散热结构所使用的管路接头在使用上仍有其不便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系统,其包括一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以及一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外接式连接头模块、一流体驱动模块、一散热模块以及多个第一管线,其中: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第一承载体及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流体连接头;多个所述第一管线连接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以组成一第一流体路径;
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一内建式连接头模块及多个第二管线,其中多个所述第二管线连接所述内建式连接头模块,以组成一第二流体路径,且所述内建式连接头模块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以使得所述第一流体路径与所述第二流体路径组成一循环流体路径。
所述的电子系统,至少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包括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组合式管体、一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合式管体内的第一弹性元件、及一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合式管体内且顶抵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可移动件。
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电源连接头、及至少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上的第一卡固体。
所述的电子系统,至少一所述第一卡固体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的顶端上的弹性件及一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弹性件的按压件,所述弹性件具有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的顶端上的固定部、至少两个从所述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弹性臂、及一连接于所述弹性臂的活动部,且所述按压件具有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的底端的下方且相距所述第一承载体一预定距离的按压部、两个分别从所述按压部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而出且插入所述第一承载体内的延伸部、两个分别从两个所述延伸部向上延伸而出且分别夹住所述活动部的夹持部、两个分别从两个所述延伸部向前延伸而出的卡钩部、两个分别从两个所述延伸部向内延伸而出的第一滑动部、及两个分别从两个所述延伸部向内延伸而出的第二滑动部。
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弹性件具有至少一设置在所述活动部上的第一结构强化肋,且所述按压件具有至少一设置在所述按压部上的第二结构强化肋、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延伸部上的第三结构强化肋、及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卡钩部上的第四结构强化肋,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体具有两个分别容置两个所述第一滑动部的第一滑动轨道、两个分别容置两个所述第二滑动部的第二滑动轨道、及两个分别邻近两个所述第二滑动轨道的限位凸块,每一个所述第一滑动部具有多个接触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滑动轨道的第一接触凸点,且每一个所述第二滑动部具有多个接触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滑动轨道的第二接触凸点及一接触相对应的所述限位凸块的限位卡钩。
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流体补充模块,且所述流体补充模块包括一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及一流体连通于所述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的快拆接头,其中所述散热模块包括一流体连通于其中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的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及一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的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及所述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相对于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呈对称设置,其中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包括一外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泵浦,且所述外壳体具有一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的第一入水口、一流体连通于所述快拆接头的第二入水口、及一流体连接于另外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的出水口。
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电源供应模块,所述电源供应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头。
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壳体模块,所述壳体模块具有一透明观景窗,且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都设置在所述壳体模块的内部。
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上,且所述发光模块所产生的光源能够从所述透明观景窗穿透而出。
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承载模块,所述承载模块包括一固定承载体、一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承载体上且承载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可滑动件、一枢接设置在所述固定承载体上的扳动件、及一枢接在所述可滑动件及所述扳动件之间的连动件。
本实用新型另外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包括:
一外接式连接头模块,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第一承载体、及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流体连接头;
一流体驱动模块;
一散热模块;以及
多个第一管线,多个所述第一管线连接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以组成一第一流体路径。
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电源连接头、及至少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上的第一卡固体。
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流体补充模块,且所述流体补充模块包括一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及一流体连通于所述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的快拆接头,其中所述散热模块包括一流体连通于其中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的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及一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的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及所述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相对于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呈对称设置,其中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包括一外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泵浦,且所述外壳体具有一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的第一入水口、一流体连通于所述快拆接头的第二入水口、及一流体连接于另外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的出水口。
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电源供应模块,所述电源供应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头。
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壳体模块,所述壳体模块具有一透明观景窗,且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都设置在所述壳体模块的内部。
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上,且所述发光模块所产生的光源能够从所述透明观景窗穿透而出。
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承载模块,所述承载模块包括一固定承载体、一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承载体上且承载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可滑动件、一枢接设置在所述固定承载体上的扳动件、及一枢接在所述可滑动件及所述扳动件之间的连动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装置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可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管线连接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以组成一第一流体路径”及“多个所述第二管线连接所述内建式连接头模块,以组成一第二流体路径”的设计,以使得当所述内建式连接头模块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时,所述第一流体路径与所述第二流体路径就可组成一循环流体路径。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系统(暂时移除承载模块)的上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的承载模块将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向后移动至一第一预定位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的承载模块将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向前移动至一第二预定位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其中一观看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其中一观看视角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另外一观看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另外一观看视角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A-A割面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其中一观看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其中一观看视角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另外一观看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另外一观看视角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B-B割面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的上视组合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组合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C-C割面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9为图17的D-D割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7的E-E割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电子装置E;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第一承载体1;第一定位部10;第一滑动轨道101;第二滑动轨道102;限位凸块103;第一流体连接头2;第一内侧连接部2A;第一外侧连接部2B;第一组合式管体21;第一外侧管体211;内壁面2110;第一内侧管体212;第一密封套环2120;第一弹性元件22;第一可移动件23;第二密封套环230;第一顶抵部231;第一流体输入口232;第一流体输出口233;第一电源连接头3;第一内侧导电连接部3A;第一外侧导电连接部3B;第一卡固体4;弹性件41;固定部411;弹性臂412;活动部413;第一结构强化肋4130;按压件42;按压部421;第二结构强化肋4210;延伸部422;第三结构强化肋4220;夹持部423;卡钩部424;第四结构强化肋4240;第一滑动部425;第一接触凸点4250;第二滑动部426;第二接触凸点4260;限位卡钩4261;流体驱动模块M2;外壳体M21;第一入水口M211;第二入水口M212;出水口M213;泵浦M22;散热模块M3;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M31;第一水冷式散热器M310;第一入水口M3101;第一出水口M3102;第一散热风扇M311;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M32;第二水冷式散热器M320;第二入水口M3201;第二出水口M3202;第二散热风扇M321;流体补充模块M4;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M41;快拆接头M42;电源供应模块M5;壳体模块M6;透明观景窗M600;发光模块M7;第一LED发光群组M71;第二LED发光群组M72;承载模块M8;固定承载体M81;可滑动件M82;扳动件M83;连动件M84;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第二承载体5;第二定位部50;第二流体连接头6;第二内侧连接部6A;第二外侧连接部6B;第二组合式管体61;第二外侧管体611;第二内侧管体612;内嵌式管体62;第三密封套环620A;第四密封套环620B;第二顶抵部621;第二流体输入口622;第二流体输出口623;环绕部624;第二弹性元件63;第二可移动件64;第五密封套环640;第二电源连接头7;第二内侧导电连接部7A;第二外侧导电连接部7B;第二卡固体8;卡钩槽80;第一外接管P1;第二外接管P2;第一外接导电线C1;第二外接导电线C2;第一管线T1;第二管线T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有关“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图式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先予叙明。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揭示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系统S,其包括:一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及一电子装置E,其中图2所示的箭头代表流体流动的方向。
首先,配合图1及图2所示,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包括:一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一流体驱动模块M2、一散热模块M3、及多个第一管线T1。其中,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包括一第一承载体1、及至少两个设置于第一承载体1的第一流体连接头2,并且多个第一管线T1连接第一流体连接头2、流体驱动模块M2、及散热模块M3,以组成一第一流体路径。
更进一步来说,至少两个第一流体连接头2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一承载体1,并且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还包括一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一承载体1的第一电源连接头3、及一设置在第一承载体1上的第一卡固体4。另外,流体驱动模块M2通过第一管线T1以流体连通于(influidcommunicationwith)其中一第一流体连接头2,并且散热模块M3通过第一管线T1以流体连通于另外一第一流体连接头2及流体驱动模块M2之间。
承上所言,配合图2及图3所示,散热模块M3包括一通过第一管线T1以流体连通于其中一第一流体连接头2的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M31及一通过第一管线T1以流体连通于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M31的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M32,并且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M31及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M32相对于流体驱动模块M2可以呈现对称设置的布局设计。举例来说,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M31可由一第一水冷式散热器M310及一设置在第一水冷式散热器M310的底端上的第一散热风扇M311,并且第一水冷式散热器M310具有一第一入水口M3101及一第一出水口M3102。另外,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M32可由一第二水冷式散热器M320及一设置在第二水冷式散热器M320的底端上的第二散热风扇M321,并且第二水冷式散热器M320具有一第二入水口M3201及一第二出水口M3202。
再者,配合图1及图2所示,电子装置E包括一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可拆卸地连接于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更进一步来说,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包括一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承载体1的第二承载体5、至少两个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二承载体5且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至少两个第一流体连接头2的第二流体连接头6、一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二承载体5且可拆卸地电性连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头3与电子装置E之间的第二电源连接头7、及一设置在第二承载体5上且与第一卡固体4可拆卸地相互卡固配合的第二卡固体8。
更进一步来说,如图2所示,电子装置E更进一步包括多个在电子装置E内布局的第二管线T2,并且两个第二管线T2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流体连接头6。其中,多个第二管线T2连接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以组成一第二流体路径。如此,由于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可拆卸地连接于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以使得第一流体路径与第二流体路径组成一循环流体路径。换言之,凭借流体驱动模块M2的驱动,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由“多个第二管线T2连接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所组成的第二流体路径来将电子装置E所产生的热传送至由“多个第一管线T1连接第一流体连接头2、流体驱动模块M2、及散热模块M3”所组成的第一流体路径,如此以利用由“第一流体路径与第二流体路径”所组成的循环流体路径来进行散热。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及图2所示,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还进一步包括一流体补充模块M4,并且流体补充模块M4包括一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M41及一通过第一管线T1以流体连通于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M41的快拆接头M42。如此,当针侦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内部的散热液体量不足时,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M41来进行散热液体的补充。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图2及图3所示,流体驱动模块M2包括一外壳体M21及一设置在外壳M21内的泵浦M22,并且外壳体M21具有一通过第一管线T1以流体连通于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M32的第一入水口M211、一通过第一管线T1以流体连通于快拆接头M42的第二入水口M212、及一通过第一管线T1以流体连接于另外一第一流体连接头2的出水口M213。
更进一步来说,如图2所示,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还进一步包括一电源供应模块M5,并且电源供应模块M5电性连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头3,所以电源供应模块M5(例如可充电电池)就可做为电子装置E的供电来源。然而,额外增设的电源供应模块M5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例如第一电源连接头3也可通过电源线以连接至一市电插座。
更进一步来说,如图2所示,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还进一步包括一壳体模块M6及一发光模块M7。其中,壳体模块M6具有一透明观景窗M600。另外,发光模块M7包括分别设置在散热模块M3的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M31的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M32上的一第一LED发光群组M71及第二LED发光群组M72,并且发光模块M7所产生的光源会从透明观景窗M600穿透而出。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图4、及图5所示,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还进一步包括一承载模块M8,并且承载模块M8包括一固定承载体M81、一可滑动地设置在固定承载体M81上且承载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的可滑动件M82、一枢接设置在固定承载体M81上的扳动件M83、及一枢接在可滑动件M82及扳动件M83之间的连动件M84。再者,如图4所示,当扳动件M83向下扳动时(如向下的箭头所示),可滑动件M82会通过连动件M84的带动而向后移动(如向后的箭头所示),此时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就会跟着可滑动件M82一起向后移动,如此以脱离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如图5所示,当扳动件M83向上扳动时(如向上的箭头所示),可滑动件M82会通过连动件M84的带动而向前移动(如向前的箭头所示),此时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就会跟着可滑动件M82一起向前移动,如此以与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彼此卡扣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流体驱动模块M2、散热模块M3、流体补充模块M4、电源供应模块M5、发光模块M7、及承载模块M8都会设置在壳体模块M6的内部。
请参阅图6至图20所示,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及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可以组合成一种多功能整合式连接头组合结构,其中多功能整合式连接头组合结构可视为一种将流体通路与电性通路进行整合的快拆接头。
首先,配合图6至图10、及图16至图18所示,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包括一第一承载体1、至少两个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一承载体1的第一流体连接头2、一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一承载体1的第一电源连接头3、及一设置在第一承载体1上的第一卡固体4。更进一步来说,每一个第一流体连接头2具有一第一内侧连接部2A及一相对于第一内侧连接部2A且连接于一第一外接管P1(例如软性接管)的第一外侧连接部2B,并且第一电源连接头3具有一第一内侧导电连接部3A及一相对于第一内侧导电连接部3A且电性连接于一第一外接导电线C1的第一外侧导电连接部3B。
举例来说,第一承载体1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10。每一个第一流体连接头2包括一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一承载体1的第一组合式管体21、一设置在第一组合式管体21内的第一弹性元件22(例如弹簧)、及一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组合式管体21内且顶抵第一弹性元件22的第一可移动件23。更进一步来说,第一组合式管体21包括一连接于第一外接管P1的第一外侧管体211及一连接于第一外侧管体211的第一内侧管体212,其中第一外侧连接部2B设置在第一外侧管体211上且裸露在第一承载体1的外部,第一内侧连接部2A设置在第一内侧管体212上且裸露在第一承载体1的外部,并且第一内侧管体212具有一套设在第一内侧连接部2A上的第一密封套环2120。另外,第一弹性元件22连接于第一外侧管体211的一内壁面2110与第一可移动件23之间。此外,第一可移动件23具有一第一顶抵部231、至少一连通于第一内侧管体212的第一流体输入口232、及至少一连通于至少一第一流体输入口232的第一流体输出口233,并且第一可移动件23具有一套设其上的第二密封套环230。
再者,配合图11至图15、及图16至图18所示,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可拆卸地连接于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其中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包括一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承载体1的第二承载体5、至少两个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二承载体5且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至少两个第一流体连接头2的第二流体连接头6、一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二承载体5且可拆卸地电性连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头3的第二电源连接头7、及一设置在第二承载体5上且与第一卡固体4可拆卸地相互卡固配合的第二卡固体8。更进一步来说,每一个第二流体连接头6具有一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一内侧连接部2A的第二内侧连接部6A及一相对于第二内侧连接部6A且连接于一第二外接管P2(例如软性接管)的第二外侧连接部6B,并且第二电源连接头7具有一电性连接于第一内侧导电连接部3A的第二内侧导电连接部7A及一相对于第二内侧导电连接部7A且电性连接于一第二外接导电线C2的第二外侧导电连接部7B。
举例来说,第二承载体5具有至少两个分别用于容置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10的第二定位部50。每一个第二流体连接头6包括一设置于(例如贯穿)第二承载体5的第二组合式管体61、一被定位在第二组合式管体61内的内嵌式管体62、一套设在内嵌式管体62上的第二弹性元件63、及一可移动地套设在内嵌式管体62上且顶抵第二弹性元件63的第二可移动件64。更进一步来说,第二组合式管体61包括一连接于第二外接管P2的第二外侧管体611及一连接于第二外侧管体611的第二内侧管体612,其中第二外侧连接部6B设置在第二外侧管体611上且裸露在第二承载体5的外部,第二内侧连接部6A设置在第二内侧管体612的内部,以容置第一内侧连接部2A。此外,内嵌式管体62具有一顶抵于第一顶抵部231的第二顶抵部621、至少一连通于第二内侧管体612的第二流体输入口622、及至少一连通于第二外侧管体611的第二流体输出口623,其中内嵌式管体62具有套设其上的一第三密封套环620A及一第四密封套环620B。另外,第二弹性元件63连接于内嵌式管体62的一环绕部624与第二可移动件64之间。再者,第二可移动件64可在内嵌式管体62上滑动,以选择性开启或封闭至少一第二流体输入口622,并且第二可移动件64具有套设其上的一第四密封套环640。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6、图8、图13、及图16至图20所示,第一卡固体4包括一设置在第一承载体1的顶端上的弹性件41(例如弹片)及一可拆卸地连接于弹性件41的按压件42。其中,弹性件41具有一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体1的顶端上的固定部411、至少两个从固定部411延伸而出的弹性臂412、及一连接于弹性臂412的活动部413。另外,按压件42具有一设置在第一承载体1的底端的下方且相距第一承载体1一预定距离的按压部421、两个分别从按压部421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而出且插入第一承载体1内的延伸部422、两个分别从两个延伸部422向上延伸而出且分别夹住活动部413的夹持部423、两个分别从两个延伸部422向前延伸而出的卡钩部424、两个分别从两个延伸部422向内延伸而出的第一滑动部425、及两个分别从两个延伸部422向内延伸而出的第二滑动部426。再者,第二卡固体8具有两个分别容置两个卡钩部424的卡钩槽80。值得注意的是,当使用者按压按压件42的按压部421时,两个卡钩部424就会分别脱离两个卡钩槽80,以使得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22及第二弹性元件63所提供的弹力作用,以分离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
举例来说,弹性件41具有至少一设置在活动部413上的第一结构强化肋4130,并且按压件42具有至少一设置在按压部421上的第二结构强化肋4210、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延伸部422上的第三结构强化肋4220、及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卡钩部424上的第四结构强化肋4240。另外,第一承载体1具有两个分别容置两个第一滑动部425的第一滑动轨道101、两个分别容置两个第二滑动部426的第二滑动轨道102、及两个分别邻近两个第二滑动轨道102的限位凸块103。此外,每一个第一滑动部425具有多个接触相对应的第一滑动轨道101的第一接触凸点4250,并且每一个第二滑动部426具有多个接触相对应的第二滑动轨道102的第二接触凸点4260及一接触相对应的限位凸块103的限位卡钩4261。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整合式连接头组合结构可以被应用在任何电子装置E(例如电脑主机)上,其中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可以被嵌设在电子装置E的内部,而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可以被放置在电子装置E的外部。当然,电子装置E也可替换成任何的散热承载板。举例来说,散热承载板可以是散热板,并且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可固定在散热板上。
〔实施例的可行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装置E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其可通过“多个第一管线T1连接第一流体连接头2、流体驱动模块M2、及散热模块M3,以组成一第一流体路径”及“多个第二管线T2连接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以组成一第二流体路径”的设计,以使得当内建式连接头模块M9可拆卸地连接于外接式连接头模块M1时,第一流体路径与第二流体路径就可以组成一循环流体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装置E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D,其可通过“每一个第一流体连接头2具有一第一内侧连接部2A及一相对于第一内侧连接部2A且连接于一第一外接管P1的第一外侧连接部2B,且每一个第二流体连接头6具有一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一内侧连接部2A的第二内侧连接部6A及一相对于第二内侧连接部6A且连接于一第二外接管P2的第二外侧连接部6B”及“第一电源连接头3具有一第一内侧导电连接部3A及一相对于第一内侧导电连接部3A且电性连接于一第一外接导电线C1的第一外侧导电连接部3B,且第二电源连接头7具有一电性连接于第一内侧导电连接部3A的第二内侧导电连接部7A及一相对于第二内侧导电连接部7A且电性连接于一第二外接导电线C2的第二外侧导电连接部7B”的设计,以达到“第一流体连接头2与第二流体连接头6彼此相连通所产生的流体通路”及“第一电源连接头3与第二电源连接头7彼此电性连接所产生的电性通路”双通路功能的整合。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以及一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外接式连接头模块、一流体驱动模块、一散热模块以及多个第一管线,其中: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第一承载体及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流体连接头;多个所述第一管线连接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以组成一第一流体路径;
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一内建式连接头模块及多个第二管线,其中多个所述第二管线连接所述内建式连接头模块,以组成一第二流体路径,且所述内建式连接头模块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以使得所述第一流体路径与所述第二流体路径组成一循环流体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包括一贯穿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组合式管体、一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合式管体内的第一弹性元件、及一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合式管体内且顶抵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可移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电源连接头、及至少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上的第一卡固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第一卡固体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的顶端上的弹性件及一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弹性件的按压件,所述弹性件具有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的顶端上的固定部、至少两个从所述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弹性臂、及一连接于所述弹性臂的活动部,且所述按压件具有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的底端的下方且相距所述第一承载体一预定距离的按压部、两个分别从所述按压部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而出且插入所述第一承载体内的延伸部、两个分别从两个所述延伸部向上延伸而出且分别夹住所述活动部的夹持部、两个分别从两个所述延伸部向前延伸而出的卡钩部、两个分别从两个所述延伸部向内延伸而出的第一滑动部、及两个分别从两个所述延伸部向内延伸而出的第二滑动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具有至少一设置在所述活动部上的第一结构强化肋,且所述按压件具有至少一设置在所述按压部上的第二结构强化肋、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延伸部上的第三结构强化肋、及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卡钩部上的第四结构强化肋,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体具有两个分别容置两个所述第一滑动部的第一滑动轨道、两个分别容置两个所述第二滑动部的第二滑动轨道、及两个分别邻近两个所述第二滑动轨道的限位凸块,每一个所述第一滑动部具有多个接触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滑动轨道的第一接触凸点,且每一个所述第二滑动部具有多个接触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滑动轨道的第二接触凸点及一接触相对应的所述限位凸块的限位卡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流体补充模块,且所述流体补充模块包括一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及一流体连通于所述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的快拆接头,其中所述散热模块包括一流体连通于其中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的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及一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的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及所述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相对于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呈对称设置,其中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包括一外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泵浦,且所述外壳体具有一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的第一入水口、一流体连通于所述快拆接头的第二入水口、及一流体连接于另外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的出水口。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电源供应模块,所述电源供应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壳体模块,所述壳体模块具有一透明观景窗,且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都设置在所述壳体模块的内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上,且所述发光模块所产生的光源能够从所述透明观景窗穿透而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承载模块,所述承载模块包括一固定承载体、一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承载体上且承载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可滑动件、一枢接设置在所述固定承载体上的扳动件、及一枢接在所述可滑动件及所述扳动件之间的连动件。
11.一种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外接式连接头模块,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第一承载体、及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流体连接头;
一流体驱动模块;
一散热模块;以及
多个第一管线,多个所述第一管线连接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以组成一第一流体路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体的第一电源连接头、及至少一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体上的第一卡固体。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流体补充模块,且所述流体补充模块包括一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及一流体连通于所述可替换式流体补充匣的快拆接头,其中所述散热模块包括一流体连通于其中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的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及一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的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且所述第一水冷式散热结构及所述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相对于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呈对称设置,其中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包括一外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泵浦,且所述外壳体具有一流体连通于所述第二水冷式散热结构的第一入水口、一流体连通于所述快拆接头的第二入水口、及一流体连接于另外一所述第一流体连接头的出水口。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电源供应模块,所述电源供应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头。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壳体模块,所述壳体模块具有一透明观景窗,且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及所述散热模块都设置在所述壳体模块的内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上,且所述发光模块所产生的光源能够从所述透明观景窗穿透而出。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包括一承载模块,所述承载模块包括一固定承载体、一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承载体上且承载所述外接式连接头模块的可滑动件、一枢接设置在所述固定承载体上的扳动件、及一枢接在所述可滑动件及所述扳动件之间的连动件。
CN201520698857.5U 2015-09-10 2015-09-10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Active CN204904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98857.5U CN204904198U (zh) 2015-09-10 2015-09-10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98857.5U CN204904198U (zh) 2015-09-10 2015-09-10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04198U true CN204904198U (zh) 2015-12-23

Family

ID=54926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98857.5U Active CN204904198U (zh) 2015-09-10 2015-09-10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041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7621A (zh) * 2015-09-10 2017-03-22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7621A (zh) * 2015-09-10 2017-03-22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CN106527621B (zh) * 2015-09-10 2019-08-23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21777U (zh) 电子装置及其液体冷却式散热结构
CN106527621B (zh)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CN204442899U (zh) 电子装置及其液体冷却式散热结构
CN204904198U (zh) 电子系统及其外接式辅助散热装置
CN205510658U (zh) 充电机线路板空间立体布局结构
CN204905381U (zh) 一种基于多孔扁管的水冷板组件
CN202306432U (zh) 一种cpci服务器主板散热冷板
CN103660431A (zh) 导热织物
CN204761925U (zh) 可弯折之水冷装置
CN207369502U (zh) 一种工业用循环水冷电气柜
CN205158209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底壳
CN204515660U (zh) 电子装置及其多功能整合式连接头组合结构
CN205584688U (zh) 散热系统及汽车
CN206433305U (zh) 一种手机充电散热装置
CN214198864U (zh) 散热片及油汀
CN205161019U (zh) 一种散热片
CN201142812Y (zh) 水冷式散热装置
CN202332826U (zh) 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
TWI626530B (zh) 電子系統及其外接式輔助散熱裝置
CN207867432U (zh) 一种内置笔记本电脑散热装置
CN207151060U (zh) 一种加固机箱用液冷散热模块
CN206805125U (zh) 一种内置冷却水泵式手机投影装置
CN205830234U (zh) 一种中大型高频开关电源用的组合式液冷散热装置
CN206532226U (zh) 异材质结构的吸散热模组
CN201142811Y (zh) 供多发热电子元件散热用的水冷式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