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54426U - 无油余热转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油余热转换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54426U CN204854426U CN201520462904.6U CN201520462904U CN204854426U CN 204854426 U CN204854426 U CN 204854426U CN 201520462904 U CN201520462904 U CN 201520462904U CN 204854426 U CN204854426 U CN 2048544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rsion device
- exchange plate
- heat exchange
- waste heat
- heat conver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包括设有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的余热转换装置,在所述余热转换装置内固定安装有换热板块,所述换热板块内具有相互间隔均匀分布的气流通道和水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水流通道接触且互不连通;所述换热板块的进水口通过所述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换热板块的出水口贯通连接;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进口管路通过所述换热板块的气流通道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出口管路贯通连接。该系统不需要油作为余热转换介质,直接将烟气内的温度通过余热转换装置进行换热,并实现对冷水的加热,效率较高,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系统,具体地,是一种对空气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油、气产生的余热进行转换的一种无油余热转换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长期连续的运行过程中,把电能转换成螺杆的机械能,螺杆对空气做功产生压缩空气,此时会导致空气温度的聚升,同时在压缩过程中也会摩擦发热,产生的高热一般可达80-100℃,在现有技术中,这些高温部分由空压机润滑油的通过风冷或水冷排出,部分由压缩空气带走。在以上过程中,高温高压的油、气降温的过程中,大量的热能就被无端的浪费了。
申请号为201210559295.7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空压机热回收利用节能装置,其在空压机的高温气入口管道、高温气出口管道之间连接有气路换热器,在空压机的高温油入口管道、高温油出口管道之间连接有油路换热器,所述气路换热器和油路换热器的加热水出口分别与循环水箱的冷却水出口连通。通过对空压机产生的高温高压的油及气进行换热并利用。该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空压机热量的利用问题,但是其需要至少两个换热器才可进行使用,增加了制造成本,且循环过程中的温度也不能很好的得到控制。
本申请人在线申请的专利号为ZL201320408814.X公开了一种余热转换系统,包含余热产生装置和余热转换装置,此外还包含有循环水箱、循环水泵和供热水泵。余热产生装置与余热转换装置通过余热管道连接,且余热管道部分位于余热转换装置内;余热装换装置通过换热管道与循环水箱连接,且换热管道部分位于余热转换装置内;余热转换装置中充满导热介质,使余热管道中的余热通过介质传递给换热管道,从而加热管道中的水。该余热转换系统虽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使用高效的余热转换系统,其能够余热产生装置特别是空压机工作中产生的的热量进行回收转换,满足了工厂的生活用水、洗浴用水、锅炉补水、供暖等热水需求,热量利用率高。但是,该余热转换装置中的余热通过水或油作为导热介质的技术方案容易产生废气且需要对导热介质进行处理,经济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油余热转换系统,该系统不需要水或油作为余热转换介质,直接将烟气内的温度通过余热转换装置进行换热,并实现对冷水的加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包括设有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的余热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余热转换装置内固定安装有换热板块,所述换热板块内具有相互间隔均匀分布的气流通道和水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水流通道接触且互不连通;所述换热板块的进水口通过所述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换热板块的出水口贯通连接;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进口管路通过所述换热板块的气流通道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出口管路贯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余热转换装置为罐体式结构,所述换热板块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内壁之间为气密性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底部连接有底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为空心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出口管路通过其上的出口法兰连接有自动排水器或气水分离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口管路通过进口法兰与任一装置的高温排气口贯通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余热转换装置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每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均安装有至少一个换热板块。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三级余热装换装置依次并排排列。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通过管路相互贯通连接,所述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第所述管路为橡胶材料制成的软管。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构成循环流道。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换热板块为长方体结构,其采用铜质材料制成。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之间为互补形结构设计。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换热板块与换热板块之间通螺栓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每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与换热板块之间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无油余热转换系统不需要水或油作为转换介质,直接利用系统中的换热板块实现余热转换并具有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冷水经过本余热转换系统进行转换,其输出的温度可调。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图1所示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图1所示实施中带有循环流道的余热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图1所示实施例中换热板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图5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的剖视图。
图7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图5所示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公开了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该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包括余热转换装置,所述
余热转换装置包括进口管路1和出口管路2,进口管路1通过其上的进口法兰3与任一装置的高温排气口贯通连接。出口管路2通过其上的出口法兰4连接有自动排水器或汽水分离器。所述余热转换装置为罐体式结构。所述余热转换转换装置的内部具有空腔,所述空腔的顶部喇叭口形状结构。同样,所述空腔的底部也为喇叭口形状。在所述空腔内安装有换热板块12。在换热板块12内设有间隔且均匀分布的气流通道7和水流通道8。气流通道7和水流通道8之间相互不连通。所述换热板块12的进水口9通过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与换热板块12的出水口10贯通连接。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进口管路1通过换热板块12的气流通道7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出口管路2贯通连接。换热板块12通过螺栓11固定安装在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内部。换热板块12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内壁之间为气密性结构。
在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底部连接有底座5。底座5支撑所述余热转换装置。底座5具有可开合的门6。在本实施例中,出口管路2及其上的出口法兰4置于所述底座5内。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板块12采用铜质材料制成,其内的气流通道7和水流通道8采用镗刀加工制成成形。所述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与气流通道7之间为互补形结构。气流通道7和水流通道8的内部均设有规则的形状。其中,气流通道7的内部具有横截面为不规则的六边形结构,而水流通道8内具有内部横截面为规则的菱形结构。
实施例2:
如图1-7所示,公开了本使用新型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一种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中,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的主视图;图2为无油余热转换系统的主视图的俯视图;图3为无油余热转换系统的左视图。所述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包括,余热转换装置。所述余热转换装置设有进口管路1和出口管路2。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和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每一级余热转装置内均安装有换热板块12,且每一级余热转换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均与另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通过水流通道8连接形成循环流道。在本市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依次并排排列;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与所述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通过软管相互贯通连接;所述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与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通过软管贯通连接;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所述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所述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水流通道8构成循环流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块12为长方体结构,其采用铜质材料制成。每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与换热板块12之间的气流通道7相互贯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数量为十个。所述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通过螺栓相互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换热板块12内的气流通道7与换热板块12内的气流通道7相互连通。进一步的,每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的进口管路1和通知其内的气流通道7与每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的出口管路2贯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出水口10与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的另一换热板块12进水口9通过软管连接。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出水口10与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的另一换热板块12的进水口9通过软管连接;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的出水口10与第三季余热转换装置的进水口通过软管连接。进一步的,第一级余热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及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之间通过软管相互之间串联构成相互贯通的循环流道,构成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12相互连通,最终实现余热转换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技术方案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各部分之间的任意组合。
尽管具体地参考其优选实施例来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而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上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了详细描述,但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包括设有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的余热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余热转换装置内固定安装有换热板块,所述换热板块内具有相互间隔均匀分布的气流通道和水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水流通道接触且互不连通;所述换热板块的进水口通过所述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换热板块的出水口贯通连接;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进口管路通过所述换热板块的气流通道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出口管路贯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为罐体式结构,所述换热板块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内壁之间为气密性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的底部连接有底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空心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路通过其上的出口法兰连接有自动排水器或气水分离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管路通过进口法兰与任一装置的高温排气口贯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转换装置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每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均安装有至少一个换热板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第三级余热装换装置依次并排排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通过管路相互贯通连接,所述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通过管路相互贯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为橡胶材料制成的软管。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第二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第三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构成循环流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块为长方体结构,其采用铜质材料制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块的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之间为互补形结构设计。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块与换热板块之间通螺栓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油余热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级余热转换装置内的换热板块与换热板块之间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462904.6U CN204854426U (zh) | 2015-07-01 | 2015-07-01 | 无油余热转换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462904.6U CN204854426U (zh) | 2015-07-01 | 2015-07-01 | 无油余热转换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54426U true CN204854426U (zh) | 2015-12-09 |
Family
ID=54744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462904.6U Active CN204854426U (zh) | 2015-07-01 | 2015-07-01 | 无油余热转换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54426U (zh) |
-
2015
- 2015-07-01 CN CN201520462904.6U patent/CN2048544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48753U (zh) | 一种三联供与热泵余热利用耦合系统 | |
CN207112996U (zh) | 一种太阳能热风热泵采暖系统 | |
CN202452687U (zh) | 冷凝式燃气采暖热水炉 | |
CN104613633A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05262239U (zh) | 双回路水冷却的烟气冷凝器 | |
CN204854426U (zh) | 无油余热转换系统 | |
CN203132381U (zh) | 带有竖直隔板的单流程多流程转换运行模式的凝汽器 | |
CN203132384U (zh) | 带有水平隔板的单流程多流程转换运行模式的凝汽器 | |
CN110542148A (zh) | 一种家用天然气供热系统 | |
CN207247399U (zh) | 一种换热设备和非对称传热系统 | |
CN201764873U (zh) | 一种排管导流换热板及使用该换热板的换热器 | |
CN202432682U (zh) | 矿用热风器 | |
CN205561606U (zh) | 一种回收利用烟气余热换热装置 | |
CN201103886Y (zh) | 余热锅炉 | |
CN204786979U (zh) | 立式高效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207701210U (zh) | 一种燃气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装置 | |
CN208536635U (zh) | 一种多流程多压凝汽换热装置 | |
CN204901709U (zh) | 蒸柜蒸汽发生器 | |
CN201138089Y (zh) | 平板式多用型太阳能集热器 | |
CN105466017A (zh) | 一种多路水冷却的烟气冷凝器 | |
CN206944286U (zh) | 热泵与电厂循环水耦合的供暖系统 | |
CN214199758U (zh) | 一种混热水箱的接管结构 | |
CN220852113U (zh) | 一种新型结构锅炉节能器 | |
CN213775536U (zh) | 一种燃气轮机用气液分离型空气冷却器 | |
CN218296840U (zh) | 一种nmp回收系统的改进高效的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