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51460U -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51460U
CN204851460U CN201520419129.6U CN201520419129U CN204851460U CN 204851460 U CN204851460 U CN 204851460U CN 201520419129 U CN201520419129 U CN 201520419129U CN 204851460 U CN204851460 U CN 2048514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jacket
water jacket
engine cylinder
jacke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191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彦勇
杨文乐
李俊锋
王庆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ppocampus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MA CAR CO Ltd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MA CAR CO Ltd,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MA C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191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514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514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514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包括:上水套,以及下水套,所述下水套与所述上水套相匹配以构造成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腔室,其中,在所述下水套的进气侧开设有第一进液通道,在所述上水套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出液通道。该水套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以及易于安装及拆卸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发动机缸盖与排气歧管为两个配合部件。缸盖采用整体式水套结构,来满足对进气道、排气道以及燃烧室等部位的冷却,而排气歧管采用隔热罩隔热的方式来隔绝热源。
现在的发动机采用增压直喷技术,将排气歧管集成在缸盖上,涡轮增压器直接安装在缸盖上,这样,就会使得歧管的排气温度高。
由此,现有的整体式水套存在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包括:上水套,以及下水套,所述下水套与所述上水套相匹配,以构造成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腔室,其中,在所述下水套的进气侧开设有第一进液通道,在所述上水套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出液通道。由此可见,本申请中的水套结构通过使得上水套和下水套分层设置,从而,延长了冷却液流动的路径,这样,便可以达到给冷却液降温的目的。进一步地,通过冷却液的注入,将燃烧室和缸盖的热量带走,从而达到给燃烧室和缸盖冷却的目的。
较佳的,所述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相连通。这样便可保证腔室与各通道的流通性。
较佳的,所述下水套的排气侧设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且用于供所述冷却液流入到所述上水套中的第二进液通道。
较佳的,所述上水套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出液通道。
较佳的,所述第二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相连通。
较佳的,所述第二出液通道上开设有供所述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该出液口的设置,能够分别使得从第一出液通道和第二进液通道中流出的冷却液均从该第二出液通道中流出,并进入到下一个收集冷却液的容器中,从而为冷却液的下一次循环作好准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容器可为散热器。
较佳的,所述上水套与所述下水套相扣接。这样,不仅便于该上水套和下水套之间的安装及拆卸,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该水套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以及易于安装及拆卸的优点。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在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水套结构100通常设置在发动机缸盖(图中未示出)内,通过将冷却液流过该水套结构100,从而将发动机(图中未示出)的燃烧室(图中未示出)和缸盖(图中未示出)的内壁的温度通过热传导将热能转移到冷却液中。由于冷却液在水泵(图中未示出)提供的压力作用下,是沿该水套结构100进行流动的,并最终将冷却液泵送到散热器(图中未示出)中。然后,散热器通过外界空气的流动,便可实现对冷却液的散热。
接下来,再将被散热后的冷却液重新泵送到该水套结构100内,以接收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达到给燃烧室和缸盖散热的目的。由此可见,利用本申请中的该水套结构100进行散热,可以使得冷却液进行循环利用。这样,便大大地节约了经济成本。
如图1所示,该水套结构100包括上水套1和下水套2。其中,该上水套1与下水套2相匹配,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上水套1和下水套2设置成相匹配的形式,这样,就使得本申请中的水套结构100为双层。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该上水套1和下水套2相互匹配后,构造成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腔室3。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下水套2的进气侧21开设有第一进液通道22。具体地,为了能够加速冷却液被泵送到该水套结构100内,可将该第一进液通道22设置为多个。这样,便可在同一时间内,向该水套结构100内泵送大量的冷却液,从而达到加快冷却的目的。其中,该第一进液通道22开设的个数可根据流进下水套1和上水套2中的实际的冷却液的流量来具体确定。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进液通道22的个数可为3个。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上水套1上开设有与第一进液通道22相连通的第一出液通道11。这样,在水泵的泵送作用下,提供给冷却液一定的液体压力,从而使得冷却液从该第一进液通道22的底端入口进入,流经该第一进液通道22后,从该第一进液通道22的出口流出。然后,冷却液从该第一进液通道22的出口流出后,再流进该第一出液通道11中。由此可见,本申请中的水套结构100通过使得上水套1和下水套2分层设置,从而,延长了冷却液流动的路径,这样,便可以达到给冷却液降温的目的。进一步地,通过冷却液的注入,将燃烧室和缸盖的热量带走,从而达到给燃烧室和缸盖冷却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腔室3分别与第一进液通道22和第一出液通道11相连通。这样,便能够使得冷却液可以从该第一进液通道22中流入进入到腔室3中,然后,再从该腔室3中流出,并流进该第一出液通道11中。最后,从该第一出液通道11中流出。这样便可保证腔室3与各通道的流通性。
另外,通过使得该腔室3与第一进液通道22相连通,从而使得经该第一进液通道22流入到腔室3中的冷却液,可以部分继续沿腔室3向下水套2的排气侧流动。这样,便增加了冷却液流动的支路,从而可以较好地给冷却液降温,进一步实现给燃烧室和缸盖散热的目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下水套2的排气侧23设有与腔室3相连通的第二进液通道24,该第二进液通道24可供冷却液流入到上水套1中。具体地,该第二进液通道24的设置,可以使得经该第一进液通道22流入到腔室3中的一部分冷却液,沿腔室3朝下水套2的排气侧23流动,并从该第二进液通道24流向上水套1中。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上水套1还设有与第二进液通道24相连通的第二出液通道12。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二出液通道12上设有供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121。该出液口121的设置,能够分别使得从第一出液通道11和第二进液通道24中流出的冷却液均从该第二出液通道12中流出,并进入到下一个收集冷却液的容器(图中未示出)中,从而为冷却液的下一次循环作好准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容器可为散热器。
如图2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上水套1和下水套2相扣接。当本申请中的水套结构100在工作时,该上水套1与下水套2纵向相对设置,并且,上水套1位于该下水套2的上方。例如,可在该上水套1的底壁的四周上设置有凸起,在该下水套2的上壁的四周上设有凹槽,并使得各该凹槽能与各该凸起彼此匹配,从而实现上水套1和下水套2之间的安装及固定。另外,采用扣接的方式来实现对上水套1和下水套2之间的安装及固定,不仅便于该上水套1和下水套2之间的安装及拆卸,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综上所述,该水套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以及易于安装及拆卸的优点。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7)

1.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水套,以及
下水套,所述下水套与所述上水套相匹配以构造成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腔室,其中,在所述下水套的进气侧开设有第一进液通道,在所述上水套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出液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套的排气侧设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且用于供所述冷却液流入到所述上水套中的第二进液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套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出液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液通道上开设有供所述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套与所述下水套相扣接。
CN201520419129.6U 2015-06-17 2015-06-17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Active CN2048514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19129.6U CN204851460U (zh) 2015-06-17 2015-06-17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19129.6U CN204851460U (zh) 2015-06-17 2015-06-17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51460U true CN204851460U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42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19129.6U Active CN204851460U (zh) 2015-06-17 2015-06-17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5146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1757A (zh) * 2016-06-23 2016-09-2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排气歧管的气缸盖水套结构
CN106089470A (zh) * 2016-07-29 2016-11-0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排气歧管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
CN111852682A (zh) * 2020-06-04 2020-10-30 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1757A (zh) * 2016-06-23 2016-09-2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排气歧管的气缸盖水套结构
CN106089470A (zh) * 2016-07-29 2016-11-0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排气歧管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
CN106089470B (zh) * 2016-07-29 2018-09-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排气歧管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
CN111852682A (zh) * 2020-06-04 2020-10-30 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67578A (zh) 汽缸盖与汽缸体冷却套内串联连接的冷却剂回路
CN104712415B (zh) 具有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系统
CN204851460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
US20170211466A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quantity of air admitted to a super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using such a device dispositif
CN105298622A (zh) 柴油机冷却水系统的自动排气系统
CN202746025U (zh) 发动机冷却水套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041517B (zh) 一种微型内燃机的进气增压加热系统
CN110242396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CN204921125U (zh)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水冷系统
CN201246214Y (zh) 增质增压发动机
CN105569882A (zh) 内燃机
CN103452697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
CN204610020U (zh) 一种汽车中冷器
CN205091128U (zh) 一种增压发动机进气温度调节装置
CN207263438U (zh) 一种高速内燃机模拟排气系统试验装置
CN204003213U (zh) 一种柴油机喷油泵燃油加热节油装置
CN201193570Y (zh) 汽车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
CN204959552U (zh) 一种搅拌滚筒及多功能养护车
CN205895579U (zh) 高温热油泵快速放空系统
CN107192557A (zh) 一种高速内燃机模拟增压系统试验装置
CN105275574A (zh) 汽车发动机热管理装置及其热管理控制方法
CN104533670A (zh) 二冲程活塞发动机曲轴箱加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CN205117527U (zh) 发动机及汽车
CN210948869U (zh) 用于单缸柴油发动机的水冷装置
CN205277647U (zh) 一种柴油车的油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50016 Zhe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nan Road, No. 1689

Patentee after: Hippocampus Motor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450016 Zhe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nan Road, No. 1689

Patentee before: Haima Car Co., 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16

Address after: 450016 Zhe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nan Road, No. 1689

Patentee after: Hippocampus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450016 Zhe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nan Road, No. 1689

Co-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Co., Ltd.

Patentee before: Hippocampus Motor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