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20654U - 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720654U CN204720654U CN201520469616.3U CN201520469616U CN204720654U CN 204720654 U CN204720654 U CN 204720654U CN 201520469616 U CN201520469616 U CN 201520469616U CN 204720654 U CN204720654 U CN 2047206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body
- contact arm
- docking section
- card connector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支撑对接电子卡的支撑面。各所述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与固定部连接并可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产生弹性移动变形的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突伸超出所述支撑面的对接部。所述卡连接器于其宽度方向上位于对接部的至少一侧处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与对接部间隔设置,所述对接部的自由端延伸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支撑板至少部分重叠,以使得所述对接部朝向支撑面方向移动变形时,所述滑动部可在所述支撑板上滑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卡形式存储媒体具有轻薄短小、高存储量、耐震、可多次重复记忆等优异特性,因此被广泛的运用在信息家电、个人计算机或可携带式数字产品上。电子卡与电子产品连接时,必须通过卡连接器作为传输媒介,以便于计算机主机的读取与存储。现有技术中的卡连接器通常包括有绝缘本体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底壁和形成在底壁上方以收容对接电子卡的收容腔。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和成悬臂状突伸入收容腔内的接触臂,所述底壁上对应所述接触臂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穿孔,以提供所述接触臂一定的弹性变形空间。但是,因卡连接器一般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从而在与对接电子卡插接时,接触臂受到对接电子卡的抵压而向下变形时,容易穿过绝缘本体底壁上的穿孔而抵持到电路板上,一方面会使电路板承受一定的抵持力,另一方面可能会与电路板上的潜在导线造成误连接。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卡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卡连接器,其结构设置合理,可有效防止端子在与对接电子卡相抵接时向下移动变形而抵接到电路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支撑对接电子卡的支撑面,各所述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与固定部连接并可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产生弹性移动变形的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突伸超出所述支撑面的对接部,所述卡连接器于其宽度方向上位于对接部的至少一侧处还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与对接部间隔设置,所述对接部的自由端延伸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支撑板至少部分重叠,以使得所述对接部朝向支撑面方向移动变形时,所述滑动部可在所述支撑板上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面相平行且不高于所述支撑面设置,并且在对接电子卡的插入方向上,所述支撑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接触臂的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还具有自固定部延伸出绝缘本体以与一电路板相焊接之焊接部,所述接触臂还设有自所述滑动部末端朝向电路板方向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具有位于接触臂延伸方向上的自由末端的抵持部,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接触臂延伸方向与所述抵持部相对且间隔设置的抵靠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在其延伸方向上呈S状曲折延伸,所述对接部呈开口朝向支撑面的V字型,所述接触臂还包括连接设置在对接部和固定部之间且与第三端子对接部开口方向相同的另一V型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具有连接所述对接部和前述另一V型部的第一折弯部、设置在前述另一V型部背离对接部的一侧的第二折弯部,前述第二折弯部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不高于所述第一折弯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整体成片状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具有沿接触臂延伸方向位于两端的两个端部,所述端部均固定在绝缘本体内,所述支撑板连接在两个端部之间并朝向接触臂暴露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自所述固定部上经撕破成型,并且在成型所述接触臂的开口两侧均形成有所述支撑板,所述滑动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对接部的宽度,并且所述滑动部上沿侧向延伸超出对接部宽度的部分的投影与所述支撑板相重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的排列符合Micro SD卡的标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三个端子组中至少符合两种不同的电子卡,所述端子组成第三端子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有底板,所述底板包括有于插卡方向上分离设置的前端板及后端板,所述第一端子组固定于前端板,所述第二端子组固定于后端板,所述第三端子组位于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之间并且连接前端板与后端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通过于其宽度方向上在端子对接部的至少一侧处设置支撑板,并且支撑板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与对接部间隔设置,同时在对接部的自由端延伸设置与所述支撑板相平行的滑动部,并且滑动部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支撑板至少部分重叠,由此可使得所述对接部朝向支撑面方向移动变形时,所述滑动部可在所述支撑板上滑动,从而不会穿过绝缘本体而抵持电路板,减少电路板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收容有电子卡。
图2为图1所述卡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展示了金属外壳、电子卡及卡托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去除卡托后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部分导电端子、退卡机构及金属外壳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第三端子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去除卡托后自另一角度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退卡机构及金属外壳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去除卡托和金属外壳后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去除卡托及金属外壳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为了表述方便,下文将卡连接器100的插卡端视为前端,其另一端视为后端。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一侧的退卡机构2、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3及盖设于绝缘本体1上的金属外壳4。本实用新型还展示了与所述卡连接器100匹配使用的对应插设于绝缘本体1与金属外壳4之间用于承载电子卡的卡托5及插设于所述卡托5内的第一电子卡6、第二电子卡7及第三电子卡8。
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有底板11、位于底板11两侧的两个侧板12,及位于底板11后端且与底板11连接的端板13,并形成有用于收容卡托5的收容空间(未标示)。所述底板11设有暴露於收容空间内以支撑对接电子卡或卡托5的支撑面110。
所述底板11包括有位于前端的前端板111及位于后端的后端板112。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端板111与后端板112于插卡方向上完全断开,所述后端板112与端板13一体连接。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100还包括有若干金属板9,所述前端板111与后端板112两侧均通过金属板9与侧板12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2至图6所示,所述侧板12包括有底壁121及由底壁121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122,所述底壁121与侧壁122之间于收容空间侧形成台阶状用于承载卡托5。所述侧板12于插卡方向上靠近中间位置处形成有缺口120,所述缺口120将侧板12断成两段。所述金属板9对应缺口120位置形成有一配合缺口91,所述配合缺口91与缺口120连通,且所述配合缺口91于卡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宽于缺口120。所述缺口120及配合缺口91的设置可降低卡连接器的插卡前端与插卡后端之间于垂直于底板11方向上的刚性。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底板11设计成包括前端板111及后端板112的这种两段式结构,并通过金属板9将所述前端板111、后端板112及侧板12连接固定在一起,在保证卡连接器100具有较薄的厚度的同时可进一步降低卡连接器100于垂直于底板11方向上的刚性,同时亦可保证绝缘本体1的各板块之间的稳定性及整体完整性。通过缺口120及配合缺口91的设计,从而可使得卡连接器100在固定至对接电路板(未图示)时具有更好的贴板性,保证卡连接器100的各焊接部与电路板的稳定固持,以实现吸收电路板一定的翘曲。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壁121与侧壁122亦可设计成于卡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底壁121部分应该被认定为侧板12下表面向上与底板11具有相同厚度的部分结构。
当然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壁121亦可以设计成直接是底板11的一部分,在此实施例中,所述侧壁122即为由底板11两侧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此实施例中的底壁121即为侧壁122正下方的部分底板11结构),再此实施例中即不需设置用于连接底板11与侧板12的金属板9。在此实施例中,于侧板12上设置将侧板12断成前后两端的缺口120同样具有降低卡连接器100于垂直于底板11方向上的刚性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由于需要插设卡托5,同时需要兼顾将卡连接器100设计得更薄,是以优选方案将侧板12与底板11通过金属板9连接,因金属板9较底板11具有更好的强度,在需要同等的最低强度要求下能够设计得更薄,同时具有耐摩擦、不宜损坏等优点。
所述端板13靠近一侧处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承载退卡机构2的承载部131。所述承载部131上表面向上凸设有用于枢接退卡机构2的转轴132。所述绝缘本体1的端板13位置还形成有一滑移部14,所述滑移部14的上表面位于承载部131的上表面与底板11的上表面之间(对应本实用新型中,于卡链接器100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滑移部14的厚度大于底板11的厚度且小于承载部131的厚度)。所述滑移部14用于承载支撑退卡机构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滑移部14包括由所述承载部131向下凹陷形成的承载滑移部141及由所述承载滑移部141向收容空间侧水平延伸形成的延伸滑移部142。
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所述退卡机构2包括有可前后滑动的固设于绝缘本体1一侧的推杆21及退卡件22。所述退卡件22上形成有枢接孔221,所述退卡件22通过枢接孔221对应枢接于端板13的转轴132上。所述推杆21的一端形成有卡口211,所述退卡件22靠近侧板12端卡接于所述卡口211。本实用新型中的退卡机构3的作动原理为习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退卡件22对应滑移部14位置处向下凸设形成有支撑部222(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222由退卡件22向下冲压凸设形成的凸包结构。所述支撑部222对应抵持于滑移部14上用于支撑退卡件22。在退卡件22作动过程中,所述支撑部222对应于滑移部14上以转轴132为圆心滑动,使退卡机构2在作动过程中,特别是在退卡完毕后,退卡件22的退卡端不会因为重力或其他原因而下沉,保证退卡件22在使用过程中的平稳度。
实际效果中,所述支撑部222的位置越靠近退卡件22的退卡端,退卡件22在作动时平稳度会越好。但是由于同时要考虑滑移部14凸伸入收容空间的长度以减小对卡托5的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支撑部222设置在退卡件22以退卡端和枢接孔221为两端的中间位置以兼顾上述优劣。所述退卡件22靠近推杆21一端的上表面向上凸设形成有与所述金属外壳4干涉的凸包223,可进一步保证退卡件22在使用过程中的平稳度。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退卡机构2上的支撑部222与滑移部14的配合结构可做适当变化,例如将承载滑移部141进一步向下凹陷,使得承载滑移部141的表面与底板11齐平,如此可省略延伸滑移部142结构而直接令支撑部222于承载滑移部141及底板11表面上滑移。此种实施例中仅需增加支撑部222向下凸伸的长度。
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退卡机构2上的支撑部222与滑移部14的配合结构亦可做另一变化,例如将支撑部222设计成直接由退卡件22的边缘或者退卡端缘向下弯折形成,或者通过一固定于支撑部222上的塑胶块形成。
以上几种实施例中例举的支撑部222与滑移部14结构可灵活选择交互配合使用,皆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即,只要通过退卡杆22上特别设置的某个结构对应可滑动的支撑于滑移部14上皆是本设计变形例,至于上述的支撑部222是由退卡杆本身形成的还是额外附加的结构皆不影响实际效果。另外滑移部14亦可直接由底板11充当。
请参阅图2至图7所示,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有第一端子组31、第二端子组32及第三端子组33。所述第一端子组31与前端板111固定用于与第一电子卡6对接。所述第二端子组32与后端板112固定用于与第二电子卡7对接。所述第三端子组33中的任意一个的一端与前端板111固定,另一端与后端板112固定用于与第三电子卡8对接。
请参阅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31由六个第一端子311组成,各第一端子311包括有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第一端子固定部3111,由第一端子固定部3111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第一端子焊接部3112及用于与第一电子卡6接触的第一端子对接部310。所述第一端子对接部310包括有长方形板状的第一端子弹性臂3101及由第一端子弹性臂3101自由端向上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端子接触臂310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端子接触臂3102大致呈板状等腰三角形状(参图6所示)并于顶点处形成第一端子接触部3103,第一端子接触臂3102的两个侧边均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端子翻边结构3104以利于卡托5的插拔。所述第一端子弹性臂3101上开设有通孔3105,以降低第一端子弹性臂3101的刚性。在底板11所在平面内,所述各第一端子对接部310皆沿卡连接器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子接触臂3102的两个等腰侧边分别位于垂直于所述插卡方向的且经过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部3103的平面的两侧。
请参阅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所述第二端子组32的数量及结构均与第一端子组31相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所述第三端子组33于卡连接器100宽度方向上成一排排列,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三端子组33包括有八个第三端子331,且符合Micro SD卡的排列方式。所述各第三端子33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第三端子固定部3311、与第三端子固定部3311连接并可沿绝缘本体1厚度方向产生弹性移动变形的第三端子接触臂330、与第三端子固定部3311连接并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第三端子焊接部3312。第三端子接触臂330呈悬臂状突伸超出绝缘本体1的支撑面110。所述第三端子焊接部3312用以与一电路板相焊接。
所述第三端子固定部3311整体成片状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具有沿第三端子接触臂330延伸方向位于两端的两个端部33111和连接在两个端部33111之间的支撑板33112。所述端部33111均固定在绝缘本体1内,具体地,位于后端的端部33111固定在后端板112内,位于前端的端部33111固定于前端板111内,所述支撑板33112位于前端版111和后端板112之间,并与支撑面110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板33112不高于所述支撑面110设置,但是朝向第三端子接触臂330暴露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自所述第三端子固定部3311上经撕破成型,并且在成型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的开口33110两侧均形成有所述支撑板33112,。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也可自第三端子固定部3311的前侧端部33111上与所述支撑板33112同向延伸,并且沿绝缘本体1横向左右并排设置,即所述支撑板33112仅形成在成型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的开口33110一侧,同样也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对接电子卡的插入方向上,所述支撑板3311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的长度。
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在其延伸方向上呈S状曲折延伸,并且具有突伸出支撑面110以连接对接电子卡的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所述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沿绝缘本体1厚度方向与支撑板3312间隔设置,并且呈开口朝向支撑面110的V字型。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还包括设置在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和第三端子固定部3311的前侧端部33111之间且与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开口方向相同的另一V型部3302、连接所述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和前述另一V型部3302的第一折弯部3303、设置在前述另一V型部3302背离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的一侧的第二折弯部3304。前述第二折弯部3304沿绝缘本体1厚度方向不高于所述第一折弯部330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三端子接触臂330曲折延伸设置,由此可增加第三端子接触臂330的有效长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分散弹性应力,不容易屈服。另外,将远离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设置的第二折弯部3304设置为不高于第一折弯部3303,可以有效增加第三端子接触臂330的正向抵持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的自由端还延伸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板33112相平行的滑动部3305以及自所述滑动部3305末端朝向电路板方向弯折的弯折部3306。所述滑动部3305沿绝缘本体1厚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支撑板33112至少部分重叠,以使得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朝向电路板方向移动变形时,所述滑动部3305可在所述支撑板33112上滑动,进而避免第三端子接触臂330在收到对接电子卡的抵压时穿过绝缘本体1而抵触到电路板,减少电路板的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因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自所述第三端子固定部3311上撕破且弯折成型,从而为实现上述滑动效果,将所述滑动部3305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的宽度,并且所述滑动部3305上沿侧向延伸超出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宽度的部分的投影与所述支撑板33112相重叠。
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撑板3312也可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1或者与所述第三端子331分开成型而固定在第三端子331旁侧,即只要使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100于其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的至少一侧处设有所述支撑板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当然,优选地,使所述支撑板成型在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的横向两侧可使得第三端子对接部3301的对接更稳定。
所述弯折部3306具有位于第三端子接触臂330延伸方向上的自由末端的抵持部33061,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板112前侧形成与所述抵持部33061相对且间隔设置的抵靠面1121,从而,在对接电子卡插入收容空间而将第三端子接触臂330下压变形时,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的头部向前滑动而使前端的抵持部33061与抵靠面1121相抵持,由此可进一步增加第三端子接触臂330抵接对接电子卡的正向接触力;而第一折弯部3303和第二折弯部3304的弯折设置可使得第三端子接触臂330被抵压而使抵持部33061与抵靠面1121相抵持后,所述第三端子接触臂330仍然在插拔卡方向具有变形空间而不至于顶死。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支撑对接电子卡的支撑面,各所述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与固定部连接并可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产生弹性移动变形的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突伸超出所述支撑面的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连接器于其宽度方向上位于对接部的至少一侧处还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与对接部间隔设置,所述对接部的自由端延伸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支撑板至少部分重叠,以使得所述对接部朝向支撑面方向移动变形时,所述滑动部可在所述支撑板上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面相平行且不高于所述支撑面设置,并且在对接电子卡的插入方向上,所述支撑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接触臂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还具有自固定部延伸出绝缘本体以与一电路板相焊接之焊接部,所述接触臂还设有自所述滑动部末端朝向电路板方向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具有位于接触臂延伸方向上的自由末端的抵持部,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接触臂延伸方向与所述抵持部相对且间隔设置的抵靠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在其延伸方向上呈S状曲折延伸,所述对接部呈开口朝向支撑面的V字型,所述接触臂还包括连接设置在对接部和固定部之间且与第三端子对接部开口方向相同的另一V型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具有连接所述对接部和前述另一V型部的第一折弯部、设置在前述另一V型部背离对接部的一侧的第二折弯部,前述第二折弯部沿绝缘本体厚度方向不高于所述第一折弯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整体成片状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具有沿接触臂延伸方向位于两端的两个端部,所述端部均固定在绝缘本体内,所述支撑板连接在两个端部之间并朝向接触臂暴露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自所述固定部上经撕破成型,并且在成型所述接触臂的开口两侧均形成有所述支撑板,所述滑动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对接部的宽度,并且所述滑动部上沿侧向延伸超出对接部宽度的部分的投影与所述支撑板相重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排列符合Micro SD卡的标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三个端子组中至少符合两种不同的电子卡,所述端子组成第三端子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有底板,所述底板包括有于插卡方向上分离设置的前端板及后端板,所述第一端子组固定于前端板,所述第二端子组固定于后端板,所述第三端子组位于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之间并且连接前端板与后端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469616.3U CN204720654U (zh) | 2015-07-02 | 2015-07-02 | 卡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469616.3U CN204720654U (zh) | 2015-07-02 | 2015-07-02 | 卡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720654U true CN204720654U (zh) | 2015-10-21 |
Family
ID=54319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469616.3U Active CN204720654U (zh) | 2015-07-02 | 2015-07-02 | 卡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72065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48163A (zh) * | 2015-07-02 | 2015-11-11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卡连接器 |
-
2015
- 2015-07-02 CN CN201520469616.3U patent/CN20472065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48163A (zh) * | 2015-07-02 | 2015-11-11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卡连接器 |
CN105048163B (zh) * | 2015-07-02 | 2017-12-26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卡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15074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4376051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4088671U (zh) | 卡连接器 | |
CN104821446A (zh) | 卡连接器 | |
CN105449411A (zh) | 卡连接器 | |
TWM602292U (zh) | Sim卡連接器 | |
JP3148128U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CN204720654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4190022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821464A (zh) | 卡连接器 | |
CN205355388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04752906A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2712502U (zh) | 线端连接器 | |
CN105048163A (zh) | 卡连接器 | |
CN204720641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2930583U (zh) |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 |
CN102832504B (zh) | 连接器及中继连接器装置 | |
CN202042739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4497437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05490074A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4720606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5488662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3456641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1112662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6806543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