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15932U - 锁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15932U
CN204715932U CN201520160812.2U CN201520160812U CN204715932U CN 204715932 U CN204715932 U CN 204715932U CN 201520160812 U CN201520160812 U CN 201520160812U CN 204715932 U CN204715932 U CN 2047159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ing piece
lockhole
lock r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6081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亚东
王伟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a Zhuhai City Weir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a Zhuhai City Weir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a Zhuhai City Weir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a Zhuhai City Weir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6081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159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159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159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包括锁壳和依次连接的锁环、锁定件、锁芯;锁环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锁壳具有锁孔,第一端部插入到锁孔内;锁环还包括支点,第一端部、支点以及第二端部形成杠杆结构;在第二端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向第二端部施加一个朝向锁孔方向的力;锁定件与第二端部抵接;当锁芯带动锁定件周向旋转一定角度后,锁定件与第二端部脱离,且第二端部沿朝向锁孔的方向运动,第一端部脱离锁孔。采取上述方案,锁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并且开锁和闭锁过程受力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制造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锁。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锁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对于用户的个人财产和私人信息均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图1与图2所示的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挂锁结构,其包括锁壳10和锁环20。锁环20的端部具有一个凹槽21,锁壳10内部具有一个横向布置的锁定杆30,当锁定杆30的第一端部31插入到凹槽21时,锁定杆30能够限定锁环20的运动,锁环20处于锁闭状态。锁定杆30的第二端部32与锁芯40连接,锁芯40具有锁孔,当匹配的钥匙50插入到锁孔并转动后能够带动锁芯40的周向旋转,在锁壳10内具有一个复位弹簧60,当锁芯40转动后,复位弹簧60带动锁定杆30轴线方向运动,锁定杆30的第一端部31从凹槽21内离开,锁环20便处于活动状态。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锁结构较为复杂、部件之间拥挤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更为合理,部件之间的力的传动方式更为可靠的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锁的结构复杂、部件之间拥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包括锁壳和依次连接的锁环、锁定件、锁芯;锁环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锁壳具有锁孔,第一端部插入到锁孔内;锁环还包括支点,第一端部、支点以及第二端部形成杠杆结构;在第二端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向第二端部施加一个朝向锁孔轴线方向的力;锁定件与第二端部抵接;当锁芯带动锁定件周向旋转一定角度后,锁定件与第二端部脱离,且第二端部沿朝向锁孔轴线的方向运动,第一端部脱离锁孔。
采取上述方案,锁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并且开锁和闭锁过程受力稳定。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锁包括固定杆,固定杆穿过锁环而形成支点,固定杆的两端固定在锁壳上。
采取上述方案,将一个固定杆穿过锁环而固定在锁壳上,能够保证固定杆作为支点时的稳定性。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锁壳内设置有固定体,固定体具有通孔,锁芯设置在通孔内。 
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锁包括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体和锁定件连接。
采取上述方案,第二复位弹簧能够帮助锁定件的自动复位,如果没有此部件,则需要操作者用钥匙手动转动锁芯而带动锁定件复位。
更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在通孔的端部具有台阶槽,锁定件包括一个圆盘和圆盘上延伸形成的凸块,圆盘嵌套在台阶槽内。
采取上述方案,台阶槽和圆盘的设置有利于锁定件和锁芯连接关系的受力稳定性。 
再更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凸块的横截面是一个具有缺口的圆形。
更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台阶槽内,圆盘的边缘部分具有安装孔,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穿过安装孔。
采取上述方案,安装孔的设置有利于第二复位弹簧连接到圆盘上。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端部具有平面接触部,平面接触部与锁定件接触。
采取上述方案,平面接触部的设置有利于锁定件在旋转时,锁定件与第二端部的接触力的传递。
更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锁环在穿过锁壳的位置具有保护罩,保护罩套设在锁环外部。
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述锁环在穿过锁壳的位置具有缓冲件,缓冲件的一端铰接在锁壳上,缓冲件的另一端与保护罩连接。
采取上述方案,在锁环形成杠杆运动的时候,锁环会触碰到锁壳的角落部位,而在角落部位安装一个缓冲件后能够起到保护锁环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锁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锁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一实施例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一实施例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内部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一实施例内部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一实施例锁环由锁定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过程中的内部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一实施例锁环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内部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一实施例锁环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二实施例凸块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三实施例凸块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锁的四实施例的凸块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五实施例的凸块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锁的第六实施例的凸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锁包括锁壳100和锁环200。锁壳100的上端面110具有锁孔111,锁壳100上还具有两个固定孔120,在锁壳100的下端面具有用于钥匙插入和转动的插孔。如图4所示,锁环200包括第一端部210。当第一端部210在锁孔111内部时,锁环200为闭锁状态,而当第一端部210脱离锁孔111后,则锁环200处于打开状态。
如4和图5所示,在锁壳100的内部还设置有锁定件300和锁芯400。锁环200还包括第二端部220和支点230。第一端部210、支点230以及第二端部220形成杠杆结构,也就是当第二端部220受到作用力F时,根据杠杆原理,第一端部210会受到与F作用力相反的力。
在第二端部220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弹簧221,在支点230的上方位置具有凹槽233,第一弹簧221的一部分抵触在凹槽233内部,并且第一弹簧221在凹槽233内向锁环200施加作用力,根据杠杆原理,第二端部220会受到一个朝向锁孔111方向的力F。作为优选方案,锁还包括固定杆500,固定杆500穿过锁环200而形成支点230,固定杆500的两端固定在锁壳100的固定孔120上。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锁定件300与第二端部220抵接。作为优选方案,第二端部220具有平面接触部222。优选地,锁定件300包括一个圆盘310和圆盘310上延伸形成的凸块320,优选地,凸块320的横截面是一个具有缺口的圆形。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锁壳100内设置有固定体600,固定体600具有通孔610,锁芯400设置在通孔610内。锁还包括第二复位弹簧700,第二复位弹簧700的两端分别与固定体600和锁定件300连接。在通孔610的端部具有台阶槽620。优选地,圆盘310嵌套在台阶槽620内,第二复位弹簧700设置在台阶槽620内,圆盘310的边缘部分具有安装孔,第二复位弹簧700的一端穿过安装孔。
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锁环200在穿过锁壳100的位置具有保护罩800和缓冲件810,保护罩800套设在锁环200外部,缓冲件810的一端铰接在锁壳100上,缓冲件810的另一端与保护罩800连接。
本实施的锁的使用方法作如下描述。如图3和图4所示为锁环2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状态图,此时,操作者将钥匙插入至锁壳100下端面的插孔内,手动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锁芯400带动锁定件300逆时针转动。如图6所示,当凸块320旋转一定角度后,凸块320与平面接触部222完全脱离。如图7和图8所示,在作用力F的作用下,第二端部220朝向锁孔111的方向运动,根据杠杆原理,第一端部210开始脱离锁孔111,随之,锁环200即处于打开状态。当操作者手动按压锁环200时,操作者手部施加的力会克服第一弹簧221的作用力,锁环200的第一端部210重新插入至锁孔111中,从而使得第一端部210重新恢复至如图6所示的竖直状态。随后,在第二复位弹簧700的作用下,凸块320顺时针发生转动,凸块320的外表面重新与平面接触部222接触,从而限制第一端部210的运动,锁环200重新恢复至如图3和图4所示的锁定状态。
第二实施例:
如图9所示是凸块的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凸块的横截面为具有缺口的圆形。缺口为类似矩形的形状,缺口的一个边为圆的周长的一部分。本实施例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三实施例:
如图10所示是凸块的另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凸块的横截面为具有缺口的圆形。缺口为类似梯形的形状,梯形的长底边为圆周长的一部分。本实施例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四实施例:
如图11所示是凸块的另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凸块的横截面为月牙形。本实施例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五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是凸块的另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凸块的横截面为凸轮形。本实施例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六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是凸块的另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凸块的横截面为新月形。本实施例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七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锁定件、锁芯的轴线在第二端部的左侧,本实施例中,锁定件、锁芯的轴线设置在第二端部的右侧。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弹簧安装在支点的上方位置,从而间接地向第二端部提供作用力F,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安装在平面接触部上,第一弹簧的弹力直接作用在平面接触部上。

Claims (10)

1.锁,包括锁壳和依次连接的锁环、锁定件、锁芯;
所述锁环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锁壳具有锁孔,所述第一端部插入到所述锁孔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环还包括支点,所述第一端部、所述支点以及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杠杆结构;
在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向所述第二端部施加一个朝向所述锁孔轴线方向的力;
所述锁定件与所述第二端部抵接;
当所述锁芯带动所述锁定件周向旋转一定角度后,所述锁定件与所述第二端部脱离,且所述第二端部沿朝向所述锁孔轴线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端部脱离所述锁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穿过所述锁环而形成所述支点,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固定在所述锁壳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壳内设置有固定体,所述固定体具有通孔,所述锁芯设置在所述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包括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体和所述锁定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孔的端部具有台阶槽,所述锁定件包括一个圆盘和所述圆盘上延伸形成的凸块,所述圆盘嵌套在所述台阶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块的横截面是一个具有缺口的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台阶槽内,所述圆盘的边缘部分具有安装孔,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部具有平面接触部,所述平面接触部与所述锁定件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环在穿过所述锁壳的位置具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套设在所述锁环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环在穿过所述锁壳的位置具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锁壳上,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保护罩连接。
CN201520160812.2U 2015-03-20 2015-03-20 Active CN2047159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60812.2U CN204715932U (zh) 2015-03-20 2015-03-2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60812.2U CN204715932U (zh) 2015-03-20 2015-03-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15932U true CN204715932U (zh) 2015-10-21

Family

ID=54314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60812.2U Active CN204715932U (zh) 2015-03-20 2015-03-20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159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6973A (zh) * 2015-03-20 2015-07-01 珠海市海威尔电器有限公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6973A (zh) * 2015-03-20 2015-07-01 珠海市海威尔电器有限公司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8785B (zh) 铰链结构及应用该铰链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9180220U (zh) 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
US8144462B2 (en) Lock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15165338A1 (zh) 一种锁具
CN104092055B (zh) 单芯弯头高压连接器
CN103914104A (zh) 携带式电子装置
CN105514685A (zh) 具有芯片卡连接器的移动终端
WO2016138719A1 (zh) 一种按钮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4715932U (zh)
CN105700633B (zh) 有定位功能的快拆旋转机构及有定位旋转门板的电子装置
CN104265091B (zh) 一种密码锁
CN208675296U (zh) 一种手机电子卡锁定结构
CN106013976B (zh) 一种锁用的可双向旋转的自动复位旋钮装置
CN206581746U (zh) 一种加油口盖锁止器
CN104746973A (zh)
TW201526757A (zh) 具有固持裝置的電子裝置
CN101605438B (zh) 旋盖机构
JP6442936B2 (ja) カバー開閉構造
TWI761163B (zh) 電子裝置
CN204475992U (zh) 一种锁
CN205476909U (zh) 密码锁调码机构及密码锁
US901116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nector module
TW202130254A (zh) 固定裝置、功能模組及電子設備
WO2019148987A1 (zh) 电源适配器
TWM374654U (en) Battery cover structur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