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93193U - 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93193U
CN204693193U CN201520362330.5U CN201520362330U CN204693193U CN 204693193 U CN204693193 U CN 204693193U CN 201520362330 U CN201520362330 U CN 201520362330U CN 204693193 U CN204693193 U CN 2046931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exi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6233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双双
刘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TCL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6233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931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931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931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器,其中,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反光片、反射杯和光源;反光片夹设于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之间,第一导光板包括背向反光片的第一出光面和与第一出光面邻接的第一入光侧面和分光侧面;第二导光板包括背向反光片的第二出光面和与第二出光面邻接的第二入光侧面,第二入光侧面与分光侧面位于与所述反光杯相对的同一侧;光源对应第一入光侧面设置;反射杯反射由分光侧面射出的光至第二入光侧面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双面出光的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用于为面板提供光源,使得面板能够产生图像。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可双面显示的背光模组为了能够使得背光面模组的两面发光,通常将导光板设置有两个出光面,但此结构的导光板需要在内部设置网点,使得光线能够分别从两个出光面射出,从而实现双面出光目的,但该导光板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器,旨在采用新方案使得背光模组双面出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反光片、反射杯和光源;所述反光片夹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背向所述反光片的第一出光面,以及皆与所述第一出光面邻接的第一入光侧面和分光侧面;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背向所述反光片的第二出光面和与所述第二出光面邻接的第二入光侧面,所述第二入光侧面与所述分光侧面位于与所述反光杯相对的同一侧;所述光源对应所述第一入光侧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反射杯包括与所述分光侧面及所述第二入光侧面对应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的相对两边缘分别与所述分光侧面和第一出光面之间的棱及所述第二入光侧面和第二出光面之间的棱连接。
优选地,所述反射面的相对两边缘之间凹陷形成柱状的弧形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光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光面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分光侧面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呈共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与所述分光侧面邻接并位于相对侧的顶侧面和底侧面;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邻接并位于相对侧的 顶侧面和底侧面,所述第一导光板的顶侧面与第二导光板的顶侧面共面设置,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底侧面与第二导光板的底侧面共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或第二导光板与所述反光片相对的面设有网点。
优选地,所述光源为条状,沿着所述第一入光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包括面板和为所述面板提供背光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器,通过增设第二导光板和反射杯,从而将由光源发出的进入第一导光板内的部分光,引导至第二导光板内,再在反光片的作用下,形成相互背向的出光,达到双面出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一实施例。
请结合参看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导光板1、第二导光板2、反光片3、反射杯4和光源5。所述反光片3夹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和第二导光板2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板1包括背向所述反光片3的第一出光面11,以及皆与所述第一出光面11邻接的第一入光侧面12和分光侧面13。所述第二导光板2包括背向所述反光片3的第二出光面21和与所述第二出光面21邻接的第二入光侧面22,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2与所述分光侧 面13位于与所述反光杯相对的同一侧,即所述反射杯4罩设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2和所述分光侧面13上。所述光源5对应所述第一入光侧面12设置。第一导光板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导光板2的长度无需特别限定,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1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导光板2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光板1的长度可等于所述第二导光板2的长度,或者,所述第一导光板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导光板2的长度(如图1所示)。
请结合参看图4,所述光源5发出的光51经所述第一入光侧面12进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第一导光板1内的光51的一部分经所述反光片3反射而从第一出光面11射出,光51的另一部分光线经所述分光侧面13射出,所述反射杯4反射由所述分光侧面13射出的光51至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2上而进入所述第二导光板2,所述第二导光板2内的光51经所述反光片3的反射而从第二出光面21射出。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问题,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增设第二导光板2和反射杯4,从而将由光源5发出的进入第一导光板1内的光51的一部分光线,引导至第二导光板2内,再在反光片3的作用下,形成相互背向的出光,达到双面出光的效果。相对于直接采用特别制作的双面出光的导光板,本实施例的导光板仅需采用普通导光板,并不需要额外制作双出光导光板来达到双出光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反光片3为双面反光。当然,也可以是两单面反光的反光膜粘合在一起,形成双面反光的反光片3,此处不作限制。
优选地,所述反射杯4包括与所述分光侧面13及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2对应的反射面41(见图2所示),所述反射面41的相对两边缘分别与所述分光侧面13和第一出光面11之间的棱连接,及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2和第二出光面21之间的棱连接。通过反射面41和上述两棱连接,可以更好的将光线从第一导光板1传导至第二导光板2上,可防止漏光,具有光线传输损耗较小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反射面41的相对两边缘之间凹陷形成柱状的弧形槽42。相对于采用柱状的多边槽,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柱状弧形槽42,能够将由所述第一导光板1射出而射向反射面41上的光,更多的传导至第二导光板2上,从而使得第二导光板2的光亮增强,优选地,所述柱状弧形槽的横截面为半圆 结构,但也可以是其他弧形结构,此处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光面的面积也可与所述第二出光面的面积相等或者不相等,此处对此不作限制。优选地,所述第一出光面1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光面21的面积,从而使得双出光面的出光光线近似朗伯分布。具体地,一方面,光能在第一导光板1和第二导光板2内传递时,都会产生光能损耗,因此第一导光板1内的光能密度高于第二导光板2内的光能密度,则在出光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导光板1的亮度将高于第二导光板2的亮度。另一方面,由于光的利用率主要跟出光面积有关,第一出光面11由于面积较小,则光的利用率较低;而第二出光面21的面积大,则光的利用率较高,则在第一导光板1和第二导光板2内的光能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第二出光面21的亮度高于第一出光面11的亮度。因此,结合上述两方面,光从出光面积小第一导光板1到出光面积大第二导光板2,可以使得第一出光面11和第二出光面21的亮度更均匀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分光侧面13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2呈共面设置。相对于分光侧面13和第二入光侧面22错位设置,本实施例中,更容易辨别是否安装到位;并且,反射杯4分别与分光侧面13和第二入光侧面22的配合处也为对齐设置,从而反射杯4具有结构更简单和易于制造的效果。且所述第一导光板1包括与所述分光侧面13邻接并位于相对侧的顶侧面和底侧面;所述第二导光板2包括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22邻接并位于相对侧的顶侧面和底侧面,所述第一导光板1的顶侧面与第二导光板2的顶侧面共面设置,所述第一导光板1的底侧面与第二导光板2的底侧面共面设置。
请结合参看图4,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光板1与所述反光片3相对的面设有网点14。从而使得第一导光板1内的光在反射时更分散,进而使得出光更均匀。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光板2与所述反光片3相对的面设有网点24。从而使得第二导光板2内的光在反射时更分散,进而使得出光更均匀。
优选地,所述光源5为条状,沿着所述第一入光侧面12的长度方向延伸。条状设置的光源5与第一入光侧面12的配合面积更多,能够将更多的光线更均匀地从第一入光侧面12射入第一导光板1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包括面板和为所述面板提供 背光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的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理所应当地,由于本实施例的显示器采用了上述背光模组的技术方案,因此该显示器具有上述背光模组所有的有益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反光片、反射杯和光源;所述反光片夹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背向所述反光片的第一出光面,以及皆与所述第一出光面邻接的第一入光侧面和分光侧面;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背向所述反光片的第二出光面和与所述第二出光面邻接的第二入光侧面,所述第二入光侧面与所述分光侧面位于与所述反光杯相对的同一侧;所述光源对应所述第一入光侧面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杯包括与所述分光侧面及所述第二入光侧面对应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的相对两边缘分别与所述分光侧面和第一出光面之间的棱及所述第二入光侧面和第二出光面之间的棱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的相对两边缘之间凹陷形成柱状的弧形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光面的面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侧面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呈共面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与所述分光侧面邻接并位于相对侧的顶侧面和底侧面;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与所述第二入光侧面邻接并位于相对侧的顶侧面和底侧面,所述第一导光板的顶侧面与第二导光板的顶侧面共面设置,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底侧面与第二导光板的底侧面共面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或第二导光板与所述反光片相对的面设有网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条状,沿着所述第一入光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
9.一种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包括面板和为所述面板提供背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520362330.5U 2015-05-29 2015-05-29 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Active CN2046931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62330.5U CN204693193U (zh) 2015-05-29 2015-05-29 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62330.5U CN204693193U (zh) 2015-05-29 2015-05-29 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93193U true CN204693193U (zh) 2015-10-07

Family

ID=54233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62330.5U Active CN204693193U (zh) 2015-05-29 2015-05-29 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931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2216A (zh) * 2022-01-29 2022-05-06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2216A (zh) * 2022-01-29 2022-05-06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55153U (zh) 均匀高亮度侧光式背光源
CN205015588U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912827A (zh) 背光源、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5427226U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205229629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393979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672537B (zh) 一种led灯条、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807672A (zh) 一种面光源、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3697414A (zh) 导光板、导光板制造方法及背光模块
CN203786320U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及一种显示装置
CN204387964U (zh) 一种无缝拼接的导光板装置
CN204693193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CN204462594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5121004U (zh)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N202927655U (zh) Led背光源、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6460238U (zh) 一种侧入式灯条背光结构
CN204437871U (zh) 背光模组
CN205015591U (zh) 背光组件、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1035178Y (zh) 导光板结构改良
CN204345358U (zh) 侧入式led灯
CN204678254U (zh) 多向折射式背光透镜及基于该透镜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6842698A (zh) 一种侧入式灯条背光结构
CN206671599U (zh) 导光板与背光模组
US11009647B2 (en) Backlight source device,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3442607U (zh) 侧入式背光结构和液晶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