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21004U -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21004U
CN205121004U CN201520895419.8U CN201520895419U CN205121004U CN 205121004 U CN205121004 U CN 205121004U CN 201520895419 U CN201520895419 U CN 201520895419U CN 205121004 U CN205121004 U CN 2051210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hole
light
light guid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9541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晏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9541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210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210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2100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1/00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背光模组包含光源单元、导光板及设置于导光板一侧的光学层,导光板包含具有入光面的板本体及形成于板本体的至少一开口。板本体沿着X-Y轴平面延伸,且X-Y轴平面的法线方向为Z轴。光线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后,沿着X-Y轴平面行进。开口沿着Z轴延伸在板本体中或甚至贯穿板本体,且在X-Y轴平面上投影为渐缩剖面。渐缩剖面包含基底区及角形延伸区,角形延伸区自基底区的一端角形延伸且较基底区接近光源单元。光学层具有通孔对正基底区,且角形延伸区于光学层的投影至少部分在通孔外侧。本实用新型藉由平行于出光面具有渐缩剖面的开口设计,可改善开口的漏光现象,使得键盘的亮度更均匀。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笔记型计算机键盘且能减少开口处漏光的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演进及笔记型计算机规格的提升,发光键盘已逐渐成为笔记型计算机的主流输入装置。发光键盘通常由上方的按键模组与下方的背光模组所组成,且背光模组尺寸接近按键模组尺寸;如此背光模组可层叠延伸在整个按键模组下方,让整个发光键盘不同区域的发光亮度保持均匀。
但为了(1)使空气能更顺畅地自背光模组下方流动到背光模组上方,避免背光模组阻碍笔记型计算机热源(例如:微处理器,南北桥芯片组,显示加速芯片)的散热,(2)透过贯穿背光模组的复数个螺丝,将整个发光键盘锁固到笔记型计算机机构上,或者(3)配合机构设计,背光模组中需要形成若干凹陷开口;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通常需开设复数个散热贯穿破孔、螺丝贯穿破孔或凹陷开口。然而,如图1A及图1B所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1000的散热破孔或螺丝破孔1010为层叠对正的圆孔1001~1003,导致较多的光线会进入圆柱形的破孔1010中,如此从圆柱形破孔1010散失的光线,将会造成破孔1010正上方或附近的键帽字体亮度远高于其它字体,而使得整个键盘的按键具有不均匀的发光亮度。
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贯穿破孔或凹陷开口的漏光现象,为研发的重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以改善上述贯穿破孔或凹陷开口的漏光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用以接收光源单元的光线,该导光板包含:
板本体,沿着X-Y轴平面延伸,该X-Y轴平面的法线方向为Z轴方向,该板本体具有入光面,该光线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后,沿着该X-Y轴平面行进;以及
至少一开口,形成于该板本体,该开口沿着该Z轴方向延伸在该板本体中,该开口在该X-Y轴平面上具有渐缩剖面,该渐缩剖面包含基底区及角形延伸区,该角形延伸区自该基底区的一端角形延伸且较该基底区接近该入光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角形延伸区具有顶角,该顶角为30度至45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基底区具有基底区中心点,该基底区中心点与该入光面的中点的连线定义为漏光路径,该角形延伸区具有顶角中心线,该顶角中心线与该漏光路径的夹角小于90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基底区为圆孔,该基底区中心点为该圆孔的圆心,该圆心与该入光面的中点的连线定义为该漏光路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角形延伸区包含两斜边与一顶角,该两斜边为该圆孔的两切线,该两切线交会形成该顶角。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基底区为椭圆孔,该基底区中心点为该椭圆孔的椭圆中心,该椭圆中心与该入光面的中点的连线定义为该漏光路径;或者,该基底区为平滑顶点多边形孔,该基底区中心点为该平滑顶点多边形孔的几何中心,该几何中心与该入光面的中点的连线定义为该漏光路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导光板还包含油墨层,该油墨层沿着该X-Y轴平面涂布于该板本体上,且该油墨层具有对应该开口的该渐缩剖面的形状以环绕该开口。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导光板还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形成于该板本体以供容置该光源单元,且该入光面为该板本体于该光源孔内的侧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含:
光源单元,用以提供光线;
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以及
第一光学层,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该第一光学层具有第一通孔对正该基底区,且该角形延伸区于该第一光学层的投影至少部分在该第一通孔的外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背光模组还包含第二光学层,其中该第二光学层相对于该第一光学层设置于该导光板的另一侧,该第二光学层具有第二通孔对正该基底区及该第一通孔,且该角形延伸区于该第二光学层的投影至少部分在该第二通孔的外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光学层为反射层及屏蔽层的其中之一,且该第二光学层为该反射层及该屏蔽层的其中之另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导光板还包含第一光源孔,该第一光学层还包含第二光源孔对正连通该第一光源孔,该光源单元包含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自该第一光学层下方通过该第二光源孔伸入该第一光源孔。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口沿着该Z轴方向贯穿该板本体,该第一通孔与该基底区对正连通,使得外部固定装置可穿过该第一通孔与该基底区。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藉由平行于出光面具有渐缩剖面的开口设计,可大幅减少折射进入开口的光线,且小部分折射进入开口的光线,可被覆盖于角形延伸区上下两侧的屏蔽层及反射层吸收或反射,进而改善开口的漏光现象,使得键盘装置的键帽字体具有较均匀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分别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中光线行进的截面示意图及侧视示意图;
图2为应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与按键模组结合后构成发光键盘的示意图;
图3A及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及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开口的截面示意图;
图4A至图4C为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的开口的截面示意图;
图5A至图5C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开口的配置示意图;
图6A至图6C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第一光源孔的配置示意图;
图7A及图7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光线行进的截面示意图及侧视示意图;
图8A及图8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及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9A及图9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及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0A及图10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与光源单元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图11A至图11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与光源单元的组合前、后立体图及组合后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可应用于例如发光键盘,尤其是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的发光键盘,其包含水平渐缩状开口设计的导光板,以降低散热破孔、螺丝破孔或凹陷开口的漏光现象,进而使得键帽字体具有均匀的亮度表现,但不以此为限。
图2为应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与按键模组结合后构成发光键盘的示意图,请参阅图2,发光键盘包含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1及按键模组2,其中背光模组1设置于按键模组2下方并具有复数个散热破孔、螺丝破孔或凹陷开口11,且按键模组2包含复数个按键22并可为具有可透光键帽的任何合宜的按键模组。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破孔、螺丝破孔或凹陷开口11的设置位置及数目可依据所应用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计算机)的散热及配置需求变化,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举例而言,散热破孔11在越接近笔记型计算机的热源处,一般可具有较密集的配置。
图3A及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及局部截面示意图,如图3A及图3B所示,背光模组1包含导光板10、光源单元20、反射层30及屏蔽层40,其中光源单元20用以提供光线至导光板10;反射层30设置于导光板10的一侧(例如下方)且屏蔽层40相对于反射层30设置于导光板10的另一侧(例如上方)。具体而言,光源单元20较佳地包含复数发个发光组件210及电路板220,其中发光组件210可为发光二极管(LED),尤其是较佳为侧发光的发光二极管,以提供光线至导光板10,且电路板220较佳的为软性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换言之,复数个发光组件210藉由电路板220整合为一体的光源单元20,以增进组装效率。
导光板10可用以接收自光源单元20的光线,其中导光板10包含板本体100及形成于板本体100的至少一开口110。板本体100可为由任何合宜的光学材料(例如光学聚合物)制成的板片,且沿着X-Y轴平面延伸,且X-Y轴平面的法线方向为Z轴方向。在本实施例中,Z轴方向为板本体100的厚度方向,且板本体100于X、Y轴方向的尺寸较佳地远大于在Z轴方向的尺寸,使得板本体100为薄板或薄片形式。板本体100为矩形板体,其大小较佳地对应按键模组2的尺寸。板本体100具有平行Y-Z轴平面的入光面101以及沿X-Y轴平面延伸的出光面102。光源单元20提供的光线经由入光面101进入导光板10后,沿着X-Y轴平面行进,而自出光面102射出。具体而言,光源单元20的发光组件210提供的光线经由入光面101进入导光板10后,沿着X-Y轴平面行进,而自出光面102射出。
至少一开口110形成于板本体100,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开口110沿着Z轴延伸在板本体100中而形成凹陷开口(即盲孔),或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开口110沿着Z轴延伸贯穿板本体100而形成贯穿破孔。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开口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C所示,开口110在X-Y轴平面上具有渐缩剖面110a,其中渐缩剖面110a包含基底区112及角形延伸区114,角形延伸区114自基底区112的一端角形延伸且较基底区112接近光源单元20。具体而言,开口110可为于板本体100的X-Y轴平面上机械加工形成的开口或藉由模铸成形所形成的开口,且开口110设置为渐缩剖面110a的角形延伸区114比基底区112更接近于入光面101。换言之,于平行X-Y平面的出光面102上,开口110具有渐缩剖面110a;该渐缩剖面110a于远离入光面101的基底区112有较大宽度,然后自基底区112的一端逐渐缩小,而使得接近入光面101的角形延伸区114具有类似三角形的剖面形状。在该实施例中,渐缩剖面110a的基底区112较佳为具有正圆形状的圆孔,且角形延伸区114包含两斜边114a、114b及顶角114c,其中两斜边114a、114b直线同向相对倾斜延伸且交会形成顶角114c。亦即,基底区112为圆孔时,两斜边114a、114b较佳为圆孔形基底区112的两切线,且两切线交会而形成顶角114c,使得渐缩剖面110a较佳为水滴状剖面,但不以此为限。
图4A至图4C为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的开口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A至图4C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依据实际需求,渐缩剖面110a的基底区112可具有其它顶点平滑的几何形状(例如椭圆形、矩形、六角形等),而使得渐缩剖面110a为具有非正圆形基底区的渐缩剖面。该几何形状的顶点较佳地为平滑曲线,亦即避免基底区112的开口边缘出现由两条直线段交会所构成的直线夹角,如此可以避免导光板在开口边缘直线夹角处的聚光效应,导致边缘直线夹角处背光特别亮。另外,图3C及图4A~4C所示的角形延伸区114较佳地具有长度相等的两斜边114a、114b,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依据实际需求,角形延伸区114的两斜边114a、114b也可具有不同长度。
顶角114c的角度θ较佳为30度至45度,以使得自入光面101进入且沿X轴方向行进的光线在碰到构成顶角114c的两斜边114a、114b时会发生折射,使得进入开口110的光线大幅减少,进而降低光线自开口110射出的漏光现象。在此需注意,顶角114c可为两斜边114a、114b相交的尖角顶角或弧形顶角,但较佳地为弧形顶角。顶角114c为弧形顶角时,顶角114c的角度θ的范围为弧形顶角的两斜边114a、114b延伸交会所夹的角度范围。另外,开口110的设置位置及数目可依据所应用的电子装置的散热及配置需求变化,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举例而言,开口110在越接近笔记型计算机的热源处,一般可具有较密集的配置。
图5A至图5C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开口的配置示意图,如图5A所示,基底区112具有基底区中心点112a,且基底区中心点112a与入光面101的中点M的连线定义为漏光路径(例如P1~P3)。举例而言,当基底区112为圆孔时,基底区中心点112a为圆孔的圆心,且圆心112a与入光面101的中点M的连线定义为漏光路径(例如P1~P3)。当基底区112为其它合宜的形状时(如图4A~4C所示),基底区中心点112a为基底区112形状的几何中心,且基底区112形状的几何中心112a与入光面101的中点M的连线亦可定义出漏光路径。举例而言,如图4A所示,基底区112为椭圆孔,基底区中心点112a为该椭圆孔的椭圆中心,椭圆中心112a与入光面101的中点M的连线定义出漏光路径;如图4B~4C所示,基底区112为平滑顶点多边形孔(例如矩形孔、六角形孔),基底区中心点112a为平滑顶点多边形孔的几何中心,几何中心112a与入光面101的中点的连线定义出漏光路径。
角形延伸区114具有顶角中心线(例如CL1~CL3),其中顶角中心线与漏光路径的夹角(例如θ1、θ2)较佳的小于90度。换言之,角形延伸区114较基底区112较接近入光面101,且角形延伸区114可相对于入光面101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倾斜或平行。举例而言,如图5A所示,三个开口110、110’、110”对应入光面101设置,其中开口110正对入光面101的中点M设置,而开口110’、110”分别设置于开口110的两侧。于本实施例中,开口110’、110、110”的顶角中心线CL1~CL3平行于入光面101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其中开口110的顶角中心线CL2与漏光路径P2重合(即其角形延伸区114的顶角指向光面101的中点M,且顶角中心线CL2与漏光路径P2的夹角为零度),将顶角中心线CL2加以延长可交会入光面101的中点M。开口110’、110”的顶角中心线CL1、CL3分别与漏光路径P1、P2的夹角小于90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三个开口110、110’、110”对应入光面101设置,其中开口110正对入光面101的中点M设置,而开口110’、110”分别设置于开口110的两侧。于本实施例中,开口110的顶角中心线CL2平行于入光面101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而开口110’、110”的顶角中心线CL1、CL3分别相对于入光面101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倾斜,使得开口110’、110、110”的顶角中心线CL1~CL3较佳地均指向入光面101的中点M。亦即,开口110’、110、110”的顶角中心线CL1~CL3分别与漏光路径P1~P3重合,将顶角中心线CL1~CL3加以延长可交会入光面101的中点M。换言之,当开口110’、110”设置正向对应于入光面101的中点M位置时,开口110’、110”可相对于入光面101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倾斜设置,使得开口110’、110”的角形延伸区114的顶角较佳地均朝向入光面101的中点M位置。
图5A及图5B的实施例虽绘示入光面101的中点M为板本体100沿Y-Z轴平面延伸的侧面于Y轴上的中点,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5C所示,不同的开口亦可定义有不同的入光面101的中点,例如:(1)针对开口110’,入光面101的中点M1可为「自发光组件210'的发光面中点延伸出发光面法线,该发光面法线与入光面101交会的位置」,(2)针对开口110,入光面101的中点M2可为「自发光组件210的发光面中点延伸出发光面法线,该发光面法线与入光面101交会的位置」,(3)针对开口110”,入光面101的中点M3可为「自发光组件210”的发光面中点延伸出发光面法线,该发光面法线与入光面101交会的位置」;藉此可使得复数开口110’、110、110”与最邻近光线最强的发光组件210’、210、210”对应的入光面101的中点M1~M3分别定义出漏光路径P1~P3,进而使得各开口110’、110、110”的顶角中心线CL1~CL3分别与对应的漏光路径P1~P3的夹角小于90度(在本实施例中,夹角为零度)。
再者,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导光板10于中段位置附近形成有复数个第一光源孔130,且光源单元20的复数个发光组件210。这些发光组件210作相对应排列,而能分别容置于复数个第一光源孔130中,如此入光面101为板本体100于第一光源孔130内平行于Y-Z轴平面的侧壁。具体而言,复数第一光源孔130沿Z轴贯穿板本体100并沿Y轴方向排列而将板本体100区分左半部与右半部,而上述的复数开口110分布于第一光源孔130两侧的板本体100的左右两半部中。在本实施例中,14个第一光源孔130沿X轴及Y轴方向以数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10的中间,其中沿X轴配置成两列(例如左列X1、右列X2),且沿Y轴各列X1、X2分别具有7个光源孔130。复数个发光组件(例如14个)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一光源孔130中,以自对应第一光源孔130中的入光面101分别提供光线进入两侧的导光板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孔130为矩形孔,其中左列X1的光源孔130的入光面101为矩形孔的左侧壁,而右列X2的光源孔130的入光面101为矩形孔的右侧壁。具体而言,各第一光源孔130较佳地对应设置一个发光组件210,使得设置于左列X1的发光组件210朝光源孔130中作为入光面101的左侧壁提供光线,而设置于右列X2的发光组件210朝光源孔130中作为入光面101的右侧壁提供光线,进而使得复数发光组件210提供的光线分别进入第一光源孔130左右两侧的板本体100,且光线经由入光面101进入导光板10后,沿着两侧的X-Y轴平面行进。
另外,图3A中虽举例复数第一光源孔130配置成对称的左右两列X1、X2,但不以此为限。图6A至图6C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第一光源孔的配置示意图,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复数第一光源孔130可配置成不对称的左右两列X1’、X2’,且两列X1’、X2’的第一光源孔130数目可相同或不同。在其它实施例中,复数第一光源孔130’可配置成仅一列X3(如图6B所示),复数第一光源孔130’中的部分发光组件向左照射,部分发光组件向右照射;或甚至将复数光源孔整合成仅一个第一光源孔130”(如图6C所示),且第一光源孔130’、130”可具有较大的尺寸,以于第一光源孔130’、130”中穿设两个以上的发光组件210,而达到朝板本体100左右两侧照射的效果。换言之,利用第一光源孔130’、130”容置发光组件210时,第一光源孔130’、130”相对的两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分别作为左半部及右半部板本体的入光面101。
如图3A及图3B所示,反射层30设置于导光板10下方,用以将自导光板10下表面漏出的光反射回到导光板10。具体而言,设置于板本体100下方的反射层30可反射从板本体100下表面散失的光能,使下表面散失的光能重新回到板本体100中,稍后继续沿着X-Y轴平面行进,或自出光面102射出。反射层30可为反射材料形成的反射膜片(例如金属箔片)、或非反射膜片上涂布反射材料所形成的反射层。反射层30的形状、大小较佳地对应板本体100。反射层30具有第一通孔310对正基底区112(例如圆孔),且角形延伸区114在反射层30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在第一通孔310的外侧。具体而言,反射层30的第一通孔310较佳对应键盘装置的散热破孔或螺丝破孔,第一通孔310的数目及位置对应导光板10的开口110,且第一通孔310的形状较佳为圆孔形状。在一实施例中,以圆孔形状的基底区112(即圆孔)为例,当导光板10及反射层30叠置时,作为基底区112的圆孔的圆心较佳地对准第一通孔310的圆心以使基底区112及第一通孔310对正,且基底区112的半径较佳的实质大于或等于第一通孔310的半径。当开口110的基底区112为其它的几何形状时,作为基底区112的几何形状的几何中心较佳对准第一通孔310的圆心以使基底区112及第一通孔310对正。再者,开口110的基底区112在反射层30上的投影较佳的可以涵盖第一通孔310,且角形延伸区114至少部分超出第一通孔310,而使得反射层30遮盖超出第一通孔310的角形延伸区114。
另外,反射层30还包含第二光源孔320,其中第二光源孔320对正连通对应的第一光源孔130。亦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源孔320较佳地具有与第一光源孔130相同的数目、形状及配置,而具有一一对应的连通关系,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光源孔320与第一光源孔130可具有不同的数目、尺寸及形状,只要导光板10与反射层30叠置时,第一光源孔130及第二光源孔320连通的部分可供容置复数发光组件210即可。如图3B所示,当导光板10、反射层30及光源单元20组合时,导光板10的开口110与反射层30的第一通孔310对正,使得光源单元20的发光组件210可自反射层30下方通过第二光源孔320伸入第一光源孔130,且开口110的基底区112对正第一通孔310,使得反射层30至少覆盖部分的角形延伸区114。
此外,屏蔽层40设置于导光板10上方,且具有遮光图案以选择性局部阻挡光线或让光线通过。具体而言,屏蔽层40为可透光的光学膜片且膜片上具有图案设计,用以遮蔽对应键盘装置不需要光线的部分。举例而言,屏蔽层40可具有对应复数按键的配置的图案,使得相邻按键之间的空隙被屏蔽住不让光线通过,而对应复数按键的位置可容许光线通过以使光线可自键帽射出。在一实施例中,屏蔽层40的形状、大小较佳地对应板本体100。再者,屏蔽层40具有第二通孔410对正导光板10的开口110的基底区112及反射层30的第一通孔310,且开口110的角形延伸区114在屏蔽层40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在第二通孔410的外侧。
屏蔽层40的第二通孔410的数目、位置及形状较佳对应反射层30的第一通孔310,亦即第二通孔410较佳为与第一通孔310半径相同的圆孔。如图3B所示,当屏蔽层40、导光板10、反射层30及光源单元20组合成背光模组1时,作为基底区112的圆孔的圆心(或其它几何形状的几何中心)较佳地对准第一通孔310及第二通孔410的圆心,且基底区112的半径较佳地实质大于或等于第一通孔310及第二通孔410的半径。再者,开口110的基底区112于反射层30及屏蔽层40的投影分别涵盖第一通孔310及第二通孔410,且角形延伸区114至少部分超出第一通孔310及第二通孔410,而使得屏蔽层40及反射层30分别至少部分覆盖于角形延伸区114的上方及下方。光源单元20的发光组件210自反射层30下方通过第二光源孔320伸入第一光源孔130,且屏蔽层40覆盖于发光组件210上方。此外,当开口110为破孔形式,且屏蔽层40、导光板10、反射层30及光源单元20组合成背光模组1时,第一通孔310、开口110的基底区112及第二通孔410对正连通形成贯穿孔,使得外部固定装置(例如插栓、螺丝等)可穿过第一通孔310、基底区112及第二通孔410以固定背光模组1。
图7A及图7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光线行进的截面示意图及侧视示意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藉由开口110的渐缩剖面110a的设计,自入光面101进入且沿X轴方向行进的光线在碰到构成角形延伸区114的两斜边114a、114b时会发生折射,使得进入开口110的光线大幅减少,进而降低光线自开口110射出的漏光。另外,以开口110为破孔形式为例,藉由屏蔽层40及反射层30覆盖于至少部分角形延伸区114的上方及下方,让漏光在屏蔽层40及反射层30两者包覆的空间中多次反射衰减,可进一步减少光线自角形延伸区114射出的可能性。
反射层30及屏蔽层40为设置于导光板10相对两侧的第一光学层及第二光学层,其中第一光学层可为反射层30及屏蔽层40的其中之一,而第二光学层可为反射层30及屏蔽层40的其中之另一。即当第一光学层为反射层30时,第二光学层则为屏蔽层40,或者当第一光学层为屏蔽层40时,第二光学层即为反射层30。在上述实施例中虽例示导光板10两侧分别设置反射层30及屏蔽层40,然而依据实际需求,背光模组可选择性地仅设置反射层30及屏蔽层40的其中之一于导光板的一侧。
图8A及图8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及局部截面示意图,于另一实施例,如图8A及图8B所示,当背光模组上方键帽间的漏光情形可忽略时,则背光模组可省略上述的屏蔽层。换言之,图8A及图8B所示的背光模组1’仅包含上述的导光板10、光源单元20及反射层30。例如按键模组2的金属底板开孔仅对应开设于键帽正下方,而键帽间隙处均有相当宽度的金属底板遮光,如此即可应用此类背光模组1’。
此外,图9A及图9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及局部截面示意图,如图9A及图9B所示,若背光模组下方散失光能有限而可忽略时,则背光模组可省略下方的反射层。换言之,图9A及图9B所示之背光模组1”仅包含上述的导光板10、光源单元20及屏蔽层40。例如背光模组下方笔记型计算机机构本身材质、色泽有较高的反射率时,如此即可应用背光模组1”。在此需注意,背光模组1’、1”中各组件的结构细节及配置可参考前述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再者,依据实际应用,应用于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可具有不同的变化。图10A及图10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与光源单元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导光板10’的板本体100’为沿着X-Y轴平面延伸的矩形片体,其中板本体100’的入光面101较佳为板本体100的侧表面,而出光面102为与入光面101邻接的顶表面。包含复数发光单元210的光源单元20对应设置邻近入光面101,其中入光面101为沿Y-Z轴平面延伸的平面。换言之,导光板10’以其板本体100’的侧表面作为入光面101,并未开设上述的第一光源孔130。
在其它实施例中,导光板可对应光源单元20的设置位置具有不同设计。图11A至图11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与光源单元的组合前、后立体图及组合后俯视图,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对应光源单元20的发光组件210,导光板10”具有凹槽结构,使得发光组件210可设置于对应的凹槽120中。具体而言,凹槽120为板本体100”沿Y-Z轴平面延伸的侧表面向X轴方向凹入所形成的缺口,使得凹槽120中沿Y-Z轴平面延伸的侧壁120a形成入光面101。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导光板10还包含油墨层140,其中油墨层140沿着X-Y轴平面涂布于板本体100上,且具有对应开口110的渐缩剖面110a(本实施例中为水滴状剖面)的形状以环绕开口110。具体而言,油墨层140沿着基底区112及角形延伸区114的外缘涂布于板本体100的出光面102,以环绕开口110于出光面102的渐缩剖面110a,使得自开口110或其附近射出的光线可被油墨层140吸收,以进一步降低自开口110漏光的现象。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藉由平行于出光面具有渐缩剖面的开口设计,可大幅减少折射进入开口的光线,且小部分折射进入开口的光线,可被覆盖于角形延伸区上下两侧的屏蔽层及反射层吸收或反射,进而改善开口的漏光现象,使得键盘装置的键帽字体具有较均匀的亮度。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导光板,用以接收光源单元的光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含:
板本体,沿着X-Y轴平面延伸,该X-Y轴平面的法线方向为Z轴方向,该板本体具有入光面,该光线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后,沿着该X-Y轴平面行进;以及
至少一开口,形成于该板本体,该开口沿着该Z轴方向延伸在该板本体中,该开口在该X-Y轴平面上具有渐缩剖面,该渐缩剖面包含基底区及角形延伸区,该角形延伸区自该基底区的一端角形延伸且较该基底区接近该入光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角形延伸区具有顶角,该顶角为30度至45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基底区具有基底区中心点,该基底区中心点与该入光面的中点的连线定义为漏光路径,该角形延伸区具有顶角中心线,该顶角中心线与该漏光路径的夹角小于90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基底区为圆孔,该基底区中心点为该圆孔的圆心,该圆心与该入光面的中点的连线定义为该漏光路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角形延伸区包含两斜边与一顶角,该两斜边为该圆孔的两切线,该两切线交会形成该顶角。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基底区为椭圆孔,该基底区中心点为该椭圆孔的椭圆中心,该椭圆中心与该入光面的中点的连线定义为该漏光路径;或者,该基底区为平滑顶点多边形孔,该基底区中心点为该平滑顶点多边形孔的几何中心,该几何中心与该入光面的中点的连线定义为该漏光路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还包含油墨层,该油墨层沿着该X-Y轴平面涂布于该板本体上,且该油墨层具有对应该开口的该渐缩剖面的形状以环绕该开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还包含光源孔,该光源孔形成于该板本体以供容置该光源单元,且该入光面为该板本体于该光源孔内的侧壁。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包含:
光源单元,用以提供光线;
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以及
第一光学层,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该第一光学层具有第一通孔对正该基底区,且该角形延伸区于该第一光学层的投影至少部分在该第一通孔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还包含第二光学层,其中该第二光学层相对于该第一光学层设置于该导光板的另一侧,该第二光学层具有第二通孔对正该基底区及该第一通孔,且该角形延伸区于该第二光学层的投影至少部分在该第二通孔的外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层为反射层及屏蔽层的其中之一,且该第二光学层为该反射层及该屏蔽层的其中之另一。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还包含第一光源孔,该第一光学层还包含第二光源孔对正连通该第一光源孔,该光源单元包含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自该第一光学层下方通过该第二光源孔伸入该第一光源孔。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开口沿着该Z轴方向贯穿该板本体,该第一通孔与该基底区对正连通,使得外部固定装置可穿过该第一通孔与该基底区。
CN201520895419.8U 2015-09-01 2015-11-1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210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95419.8U CN205121004U (zh) 2015-09-01 2015-11-1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51738.1A CN105114868A (zh) 2015-09-01 2015-09-0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N2015105517381 2015-09-01
CN201520895419.8U CN205121004U (zh) 2015-09-01 2015-11-1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21004U true CN205121004U (zh) 2016-03-30

Family

ID=5466291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1738.1A Pending CN105114868A (zh) 2015-09-01 2015-09-0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N20152089541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21004U (zh) 2015-09-01 2015-11-1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N201510765541.8A Active CN105425331B (zh) 2015-09-01 2015-11-1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1738.1A Pending CN105114868A (zh) 2015-09-01 2015-09-0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5541.8A Active CN105425331B (zh) 2015-09-01 2015-11-11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0511486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5331A (zh) * 2015-09-01 2016-03-2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N110242937A (zh) * 2018-03-09 2019-09-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导光组件及使用该导光组件的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31646U (zh) * 2016-07-20 2016-11-01 Xinyongfong Technology Corp 可攜式電腦之鍵盤背光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45289Y (zh) * 2004-11-04 2005-12-0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手机按键导光板
CN101109833A (zh) * 2006-07-18 2008-01-23 林泰言 导光板
TWM325684U (en) * 2006-10-27 2008-01-1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Light-guide plate for pushbutton
CN201166312Y (zh) * 2008-01-21 2008-12-17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装置及使用此种背光装置的输入装置
CN201417429Y (zh) * 2009-03-30 2010-03-0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发光键盘
CN103293590B (zh) * 2013-05-22 2015-11-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导光板
CN203910618U (zh) * 2014-04-04 2014-10-29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键盘背光模块破孔处的防漏光微结构
CN203839257U (zh) * 2014-04-09 2014-09-17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键盘背光模块的软性电路板
CN203983105U (zh) * 2014-06-16 2014-12-03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背光模块的防侧漏结构
CN105114868A (zh) * 2015-09-01 2015-12-0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5331A (zh) * 2015-09-01 2016-03-2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N110242937A (zh) * 2018-03-09 2019-09-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导光组件及使用该导光组件的照明装置
CN110242937B (zh) * 2018-03-09 2022-04-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导光组件及使用该导光组件的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5331B (zh) 2018-11-09
CN105425331A (zh) 2016-03-23
CN105114868A (zh)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248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607471B (zh) 背光模組
US1019772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20134176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CN104620041B (zh) 面光源装置以及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KR102266737B1 (ko) 렌즈, 렌즈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백 라이트 유닛
CN108459433B (zh) 背光模块及其面光源组件
CN205121004U (zh)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N103299236A (zh) 背光单元
CN105674154A (zh) 背光模块及立体光学调控组件
CN103982815A (zh) 光源模组
CN207895198U (zh) 背光模组和应用于背光模组的反射片
CN201487825U (zh) 一种导光膜及背光模组
CN101191945A (zh) 背光模组
CN102352980A (zh) 背光模块
CN101761829B (zh) 背光模块及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TWI539114B (zh) 光源模組及發光裝置
KR20130107750A (ko) 조명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70142681A (ko) 직하 방식 백라이트유닛용 도광판
CN203349049U (zh) 光源模块及具有光源模块的键盘
CN102518986A (zh) 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CN102859264A (zh) 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798599B1 (ko) 광속제어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유닛
CN201531825U (zh) 一种组合导光板
CN101737680A (zh) 背光模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