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73231U -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73231U
CN204673231U CN201520410708.4U CN201520410708U CN204673231U CN 204673231 U CN204673231 U CN 204673231U CN 201520410708 U CN201520410708 U CN 201520410708U CN 204673231 U CN204673231 U CN 204673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heat insulating
annular heat
heating
insul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107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孝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107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73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73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7323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轴承加热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与升降装置连接的加热炉;加热炉为底部开放的环形腔体,加热炉的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加热炉的底部具有两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两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之间形成供被加热的轴承进出的环形的炉口,至少一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与炉壁铰接,在铰接处设置有双向弹性复位机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在对轴承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吊装作业,并且通过设置具有双向弹性复位功能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使得轴承进出炉腔较为方便,并且能够自动与轴承加热支撑装置形成密闭炉腔,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单台风机的容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其中轴承的装配均需要将轴承加热,使轴承的内套受热膨胀,再将其套装到轴上,MW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轴承加热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的装配效率。
目前,轴承的加热方式均是采用固定的加热炉对轴承进行加热,操作过程为:先用行车(或起重机)将炉盖吊起来移开,并放在另一个地方,接着把待加热轴承吊装放置到炉内,然后再用行车吊装炉盖将炉盖盖上,当加热温度升高到指定的数值时,再次将炉盖吊起,将轴承从加热炉中吊出;最后再次吊装炉盖将炉子盖上。整个过程使用行车共6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无法实现轴系的机械化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用以提高轴承加热效率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轴承加热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与升降装置连接的加热炉;
所述加热炉为底部开放的环形腔体,所述加热炉的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加热炉的底部具有两个直径不同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直径大的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连接在外环的炉壁上,直径小的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连接在内环的炉壁上,两个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之间形成供被加热的轴承进出的环形的炉口,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与所述炉壁铰接,在所述铰接处设置有双向弹性复位机构。
较优地,所述炉壁包括炉壁本体以及设置在炉壁本体的下端部的两个环形的隔热条,所述两个环形隔热条分别设置在内环的炉壁本体和外环的炉壁本体上,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设置在所述隔热条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与所述隔热条铰接。
较优地,在存在铰接的所述隔热条上设置有多个门轴机构,所述门轴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耳部,所述耳部上设置有轴孔,轴孔中贯穿有销轴,所述销轴能够相对所述耳部转动,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与所述销轴固定连接,所述双向弹性复位机构设置于所述销轴上。
较优地,所述门轴机构包括两个耳部,所述双向弹性复位机构包括多个扭簧,每个门轴机构中至少设置有一个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销轴上,并位于两个所述耳部之间,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销轴固定连接,另一端卡接或者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上,所述多个扭簧为多个双向扭簧或者多个正向扭簧和反向扭簧。
较优地,所述多个扭簧包括数量相等的正向扭簧和反向扭簧,所述门轴机构沿着所述隔热条的环周方向均匀排布,每个门轴机构中设置一个正向扭簧或反向扭簧,所述正向扭簧和反向扭簧在所述环周方向上交替分布。
较优地,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为分瓣结构,每瓣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对应偶数个门轴机构和数量相等的正向扭簧和反向扭簧。
较优地,设置在外环的炉壁一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与所述外环的炉壁铰接,设置在内环的炉壁的一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与所述内环炉壁固定连接。
较优地,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为分瓣结构。
较优地,所述升降装置为门形结构,包括两根立柱和架设在所述立柱上的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有直线伸缩机构,所述加热炉吊装在所述横梁上。
较优地,所述炉壁为绝缘材料,所述加热元件为电加热元件,该电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内环的炉壁和所述外环的炉壁的内侧壁上。
较优地,所述加热炉炉膛的内部设置有隔离保护架,所述隔离保护架处于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被加热的轴承之间。
较优地,所述加热炉内的炉腔内设置有检测炉腔温度的第一测温传感器和检测被加热轴承的温度的第二测温传感器。
一种轴承加热系统,包括以上任意技术特征的轴承加热装置,还包括轴承加热支撑装置,所述轴承加热支撑装置包括平台和设置在平台之上的用于支撑被加热轴承的轴承支撑部件,在所述轴承支撑部件的上设置有第二环形隔热部件,所述第二环形隔热部件的尺寸与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的大小相适配,在将待加热的轴承置入所述加热炉后,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能够与所述第二环形隔热部件相抵接。
较优地,所述轴承支撑部件为气缸机构或者液压机构,所述第二环形隔热部件设置在所述气缸机构或者液压机构的活塞的侧壁上。
较优地,还包括导轨,所述平台设置在所述导轨上并能够在所述导轨上运动,所述升降装置为门形结构,跨设在所述导轨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轴承加热装置以及轴承加热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在对轴承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针对轴承的吊装作业,只需要控制升降装置提升或者降低加热炉即可。另外,通过设置具有双向弹性复位功能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使得轴承进出炉腔较为方便,并且能够自动与承载轴承的轴承加热支撑装置形成密闭炉腔,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轴承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轴承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放入了轴承后的轴承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第一环形隔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第一环形隔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轴承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轴承加热装置;11-升降装置;111-立柱;112-横梁;113-直线伸缩机构;12-加热炉;121-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2-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1-正向扭簧;1222-反向扭簧;123-炉壁;1231-炉壁本体;1232-隔热条;124-门轴机构;1241-销轴;1242-耳部;125-加热元件;126-隔离保护架;2-轴承加热支撑装置;21-平台;22-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3-轴承支撑部件;24-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所示,本实施例的轴承加热装置包括:升降装置11和与升降装置11连接的加热炉12;加热炉12为底部开放的环形腔体,加热炉12的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125,加热炉12的底部具有直径不同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直径大的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连接在外环的炉壁123上,直径小的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连接在内环的炉壁123上,两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之间形成供被加热的轴承进出的环形的炉口,两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中至少有一个与炉壁123铰接,在铰接处设置有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上述的环形腔体的大小、形状不限,只要能容纳待加热的轴承即可,在实际使用中,一般采用圆环形的腔体。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轴承加热装置需要与实施例二中的轴承加热支撑装置组合在一起后,才能形成完整的加热腔体,从而对轴承部件进行加热。为了增加加热腔体的密闭性,两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之间形成环形炉口一般是小于待加热的轴承的尺寸的,只要使其中一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炉壁形成铰接,就能够让待加热的轴承顺利地从炉口进出。设置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的目的是为了向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施加复位作用力,在将待加热的轴承置入加入炉中或者从炉中拿出后,能够自动复位到初始位置,并且在将待加热的轴承置入加入炉时,使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能够与轴承加热支撑装置上的第二环形隔热部件紧密抵接,从而形成一个密闭的加热腔体。第一环形隔热部件的初始位置应该处于水平位置或者水平位置上下附近,其具体位置设定可以根据与加热炉配合的轴承加热支撑装置的第二环形隔热部件的设置位置而定,只要能够使得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第二环形隔热部件能够紧密抵接即可,最好在抵接时能够具有一定的复位作用力来保持这种紧密抵接状态。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首先通过将承载有待加热轴承的轴承加热支撑装置至于加热炉12的下方,升降装置11驱动加热炉12向下运动,即朝向轴承运动,然后轴承的上部将会顶动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向上转动,当轴承完全进入加热炉12后,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依靠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的复位作用力向初始位置运动,并抵接到轴承加热支撑装置的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上,形成密闭的炉腔。待加热完成后,升降装置11驱动加热炉12向上运动,即远离轴承运动,轴承的下部将会顶动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向下转动,当轴承完全脱离加热炉12后,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依靠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的复位作用力复位到初始位置。
通过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使用本实施例的轴承加热装置对轴承进行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针对轴承的吊装作业,只需要控制升降装置提升或者降低加热炉即可。另外,通过设置具有双向弹性复位功能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使得轴承进出炉腔较为方便,并且能够自动与承载轴承的轴承加热支撑装置形成密闭炉腔,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轴承加热效率。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可选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1)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的设置位置
从实现待加热的轴承进出的角度考虑,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只需要与炉壁123的一侧铰接即可,另一侧不需要铰接,直接与炉壁123固定连接即可。较为优选地,铰接一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的径向长度可以大于没有铰接一侧的径向长度,从而能够给轴承的进出提供更大的空间,以适合更大尺寸范围的轴承。另外,由于轴承的外侧的结构相比内侧(内侧一般为标准的圆筒)结构复杂,轴承的外环一侧具有向外突出的部分等,因此,优选地,将设置在外环的炉壁123一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外环的炉壁123铰接,将设置在内环的炉壁123的一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内环炉壁123固定连接。
2)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和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
如图3和图4所示,炉壁123包括炉壁本体1231以及设置在炉壁本体1231的下端部的两个环形的隔热条1232,两个环形隔热条1232分别设置在内环的炉壁本体1231和外环的炉壁本体1231上,两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121件均设置在隔热条1232上,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隔热条1232铰接,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位于外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隔热条1232铰接。隔热条1232可以通过螺栓固定或直接粘结固定的方式固定在炉壁本体1231的下部。
一般的炉腔本体都是通过铸模一体成型,炉腔的炉壁123也较厚并且比较坚固,如果在炉腔本体上再加工连接机构等,工序较为复杂,而通过附加设置一个隔热条1232,可以更加方便地设置铰接结构和上述的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
进一步地,上述的铰接可以通过门轴机构124实现,如图5和图6所示,在隔热条1232上设置有多个门轴机构124,门轴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耳部1242(一般而言,门轴机构包括两个耳部即可),耳部1242上设置有轴孔,轴孔中贯穿有销轴1241,销轴1241能够相对耳部1242转动,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销轴1241固定连接,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设置于销轴1241上。门轴机构124的结构简单,可以将圆周方向的铰接由多个独立的门轴机构124实现,销轴1241的安装也较为便捷。
进一步地,上面的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可以通过多个套设在两个耳部1242之间的销轴1241上的扭簧来实现,具体地,可以采用双向扭簧(具备向两个方向的扭转复位功能)来实现双向弹性复位功能,也可以采用多个正向扭簧1221和反向扭簧1222进行搭配的方式来实现双向弹性复位。无论采用哪种扭簧,每个门轴机构124中至少设置有一个扭簧,扭簧套设在销轴1241上,并位于两个耳部1242之间,扭簧的一端与销轴1241固定连接,另一端卡接或者固定连接在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上。
如图6中所示,作为较为优选的结构,其采用了多个数量相等的正向扭簧1221和反向扭簧1222来实现了双向弹性复位功能,正向扭簧1221和反向扭簧1222一端与销轴1241固定连接,而另一端分别卡接在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的两个不同的面上,从而实现对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施加方向不同的扭转力矩。门轴机构124也沿着隔热条1232的环周方向均匀排布,每个门轴机构124中设置一个正向扭簧1221或反向扭簧1222,正向扭簧1221和反向扭簧1222在环周方向上交替分布,从而使得正向和反向的扭转力矩能够均匀分布。
此外,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可以为分瓣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的环形结构,如果采用一体的环形结构,需要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隔热材料,以适应整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上下转动的需要。优选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采用分瓣的结构。进一步地,每瓣可以对应偶数个门轴机构和数量相等的正向扭簧和反向扭簧,即每瓣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都能够独立地进行正向和反向的转动复位,如图5所示,整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沿着圆周分为12瓣,每瓣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通过两个门轴机构124与隔热条1232铰接,在两个门轴机构124的销轴124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正向扭簧1221和一个反向扭簧1222,即一个正向扭簧1221和一个反向扭簧1222为一组,对一瓣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施加双向的弹性复位力。当然,具体的瓣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定,例如也可以将整个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沿着圆周分为4瓣或者6瓣等,每瓣上的门轴机构124的数量也可以灵活设定。
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销轴1241的连接方式优选采用图6所示的结构,在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对应设置有若干凹部,凹部对应门轴机构124所在位置,销轴1241穿过两个耳部1242并向耳部的外侧伸出,伸出的销轴1241部分与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固定连接。
3)升降装置
如图1所示,升降装置11可以采用门形结构,包括两根立柱111和架设在立柱111上的横梁112,横梁112与立柱111之间设置有直线伸缩机构113,加热炉12吊装在横梁112上。即两根立柱111竖直设置,并且上端均安装有直线伸缩机构113,直线伸缩机构113可以是气缸、液压机构或其他能够进行直线驱动的设备,两个直线伸缩机构113分别连接在横梁112的两端,通过两个直线伸缩机构113的驱动作用使横梁112上下运动,进而带动吊装在横梁112上的加热炉12上下运动,从而完成加热炉12对轴承的套装或者脱离轴承的动作,操作起来也十分方便。
4)加热炉
加热炉内设置的加热元件125优选为电加热元件,例如电阻丝或硅碳棒等。如图3所示,电加热元件设置于内环的炉壁123和外环的炉壁123上,相应地,炉壁123也应当采用绝缘材料。进一步地,加热炉12炉膛的内部可以设置隔离保护架126,隔离保护架处于加热元件125和被加热的轴承之间。这样能够避免被加热轴承碰撞加热元件125,造成加热元件125的损坏。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加热炉12的炉腔内还可以设置有检测炉腔温度的第一测温传感器和检测被加热轴承的温度的第二测温传感器。这样可以根据第一测温传感器和第二测温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对加热炉12的加热工作进行控制。其中第二测温传感器可为红外线测温传感器,从而能够以非接触测量方式来检测被加热轴承的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在炉壁上钻孔的方式深入到炉腔内。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涉及轴承加热系统,其包括实施例一的轴承加热装置1和轴承加热支撑装置2。轴承加热支撑装置2包括平台21和设置在平台之上的用于支撑被加热轴承的轴承支撑部件23,在轴承支撑部件上设置有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的尺寸与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的大小相适配,在将待加热的轴承置入加热炉后,第一环形隔热部件能够与第二环形隔热部件相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彼此分离的轴承加热装置1和轴承加热支撑装置2组合后,形成了封闭的加热腔体,完成对轴承的加热作业。应用本实施例的轴承加热系统对轴承进行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针对轴承的吊装作业,只需要控制升降装置提升或者降低加热炉即可。另外,轴承加热装置1可参照图2,在将轴承置入轴承加热装置1的加热炉12中的过程中,通过具有双向弹性复位功能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使得轴承进出炉腔较为方便,并且能够自动与轴承加热支撑装置的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紧密配合形成密闭炉腔,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轴承加热效率。
如图7所示,轴承支撑部件23可以为多个柱状支撑体,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整体上为环形结构,多个柱状支撑体从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中穿过,并与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固定连接。优选地,轴承支撑部件23为气缸机构或者液压机构,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设置在气缸机构或者液压机构的活塞的侧壁上,使得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能够随着活塞上下运动,优选地,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所在的平面略低于活塞的顶面,这样能够将轴承放入到加热炉的较深的位置,距离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和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所形成的加热炉的底面有一定距离,从而保证加热效率。轴承支撑部件23本身具有调平作用,如图7所示,待加热轴承通过四个气缸机构或者液压机构进行支撑,通过调节四个气缸机构的活塞的高度,可以对待加热轴承进行调平。
进一步地,作为轴承加热系统,还可以通过导轨24将彼此分离的轴承加热装置1和轴承加热支撑装置2连接起来,即本实施例的轴承加热系统还包括导轨24,平台21设置在导轨24上并能够在导轨24上运动,升降装置11为门形结构,跨设在导轨24的两侧。包含导轨24的轴承加热系统可以直接应用于在生产线中,将前一工序处理好的轴承通过可以移动的轴承加热支撑装置2运输到轴承加热装置1处,进行加热作业,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为搬运轴承的成本。
以上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以及隔热条1232的材料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隔热材料即可,例如,橡胶、玻璃纤维、石棉等,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金属材料以提高其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装置(11)和与升降装置(11)连接的加热炉(12);
所述加热炉(12)为底部开放的环形腔体,所述加热炉(12)的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125),所述加热炉(12)的底部具有两个直径不同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直径大的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连接在外环的炉壁(123)上,直径小的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连接在内环的炉壁(123)上,两个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之间形成供被加热的轴承进出的环形的炉口,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所述炉壁(123)铰接,在所述铰接处设置有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壁(123)包括炉壁本体(1231)以及设置在炉壁本体(1231)的下端部的两个环形的隔热条(1232),所述两个环形隔热条(1232)分别设置在内环的炉壁本体(1231)和外环的炉壁本体(1231)上,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设置在所述隔热条(1232)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所述隔热条(1232)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存在铰接的所述隔热条(1232)上设置有多个门轴机构(124),所述门轴机构(124)包括至少两个耳部(1242),所述耳部(1242)上设置有轴孔,轴孔中贯穿有销轴(1241),所述销轴(1241)能够相对所述耳部(1242)转动,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所述销轴(1241)固定连接,所述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设置于所述销轴(124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轴机构(124)包括两个耳部(1242),所述双向弹性复位机构(122)包括多个扭簧,每个门轴机构(124)中至少设置有一个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销轴(1241)上,并位于两个所述耳部(1242)之间,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销轴(1241)固定连接,另一端卡接或者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上,所述多个扭簧为多个双向扭簧或者多个正向扭簧(1221)和反向扭簧(12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扭簧包括数量相等的正向扭簧(1221)和反向扭簧(1222),所述门轴机构(124)沿着所述隔热条(1232)的环周方向均匀排布,每个门轴机构(124)中设置一个正向扭簧(1221)或反向扭簧(1222),所述正向扭簧(1221)和反向扭簧(1222)在所述环周方向上交替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为分瓣结构,每瓣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对应偶数个门轴机构(124)和数量相等的正向扭簧(1221)和反向扭簧(122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外环的炉壁(123)一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所述外环的炉壁(123)铰接,设置在内环的炉壁(123)的一侧的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与所述内环炉壁(123)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为分瓣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11)为门形结构,包括两根立柱(111)和架设在所述立柱(111)上的横梁(112),所述横梁(112)与所述立柱(111)之间设置有直线伸缩机构(113),所述加热炉(12)吊装在所述横梁(11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壁(123)为绝缘材料,所述加热元件(125)为电加热元件,该电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内环的炉壁(123)和所述外环的炉壁(123)的内侧壁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12)炉膛的内部设置有隔离保护架(126),所述隔离保护架(126)处于所述加热元件(125)和所述被加热的轴承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12)内的炉腔内设置有检测炉腔温度的第一测温传感器和检测被加热轴承的温度的第二测温传感器。
13.一种轴承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轴承加热装置(1),还包括轴承加热支撑装置(2),所述轴承加热支撑装置(2)包括平台(21)和设置在平台(21)之上的用于支撑被加热轴承的轴承支撑部件(23),在所述轴承支撑部件(23)的上设置有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所述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的尺寸与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的大小相适配,在将待加热的轴承置入所述加热炉(12)后,所述第一环形隔热部件(121)能够与所述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相抵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轴承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支撑部件(23)为气缸机构或者液压机构,所述第二环形隔热部件(22)设置在所述气缸机构或者液压机构的活塞的侧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轴承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轨(24),所述平台(21)设置在所述导轨(24)上并能够在所述导轨(24)上运动,所述升降装置(11)为门形结构,跨设在所述导轨(24)的两侧。
CN201520410708.4U 2015-06-15 2015-06-15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73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10708.4U CN204673231U (zh) 2015-06-15 2015-06-15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10708.4U CN204673231U (zh) 2015-06-15 2015-06-15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73231U true CN204673231U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72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10708.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73231U (zh) 2015-06-15 2015-06-15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7323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2529A (zh) * 2015-06-15 2015-09-30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CN107436613A (zh) * 2016-05-25 2017-12-05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0545733A (zh) * 2017-04-18 2019-12-06 三星麦迪森株式会社 超声成像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2529A (zh) * 2015-06-15 2015-09-30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CN107436613A (zh) * 2016-05-25 2017-12-05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0545733A (zh) * 2017-04-18 2019-12-06 三星麦迪森株式会社 超声成像设备
US11571181B2 (en) 2017-04-18 2023-02-07 Samsung Medison Co., Ltd. Ultrasound imaging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80946B1 (ko) 직접구동 영구자석 풍력발전기 세트 축 조립 시스템
CN204673231U (zh)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CN104942529A (zh)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CN110834315A (zh) 一种新能源电机定子热套装配机器人
CN103587943A (zh) Led面板抓取机械手
CN105540420A (zh) 一种悬挂平衡式输送装置
CN202241287U (zh) 立柱式助力机械臂
CN207399987U (zh) 一种园艺用花盆移动装置
CN104362815A (zh) 一种50kW超高速永磁发电机转子的护环热套方法
CN206236697U (zh) 一种全自动硅片插片机
CN112595049A (zh) 一种电气工程自动化烘干装置
CN205188368U (zh) 罩式铸件回火炉
CN109650040B (zh) 一种工业生产用大功率物料搬运装置及搬运方法
CN201173685Y (zh) 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旋转烧结炉
CN206294035U (zh) 滑环加热装置
CN205916928U (zh) 攀爬平台和攀爬装置
CN109114974A (zh) 一种长铝棒全自动加热方法
CN210773376U (zh) 一种预热隧道炉设备
CN109813114B (zh) 一种节能型轧钢电气式加热炉及其使用方法
CN211199495U (zh) 一种用于控制牵伸热箱启闭的升降装置
CN216898363U (zh) 一种燃气式节能保温炉
CN104880069B (zh) 一种防热散失烧结炉
CN106374691B (zh) 滑环加热装置
CN213279402U (zh) 一种延迟收缩传动机构
CN208932832U (zh) 一种锆刚玉电熔砖吊装翻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03